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来华举行“劝捐”慈善晚宴。中国企业家对“捐赠半数财富支持慈善事业”这种做法看法不一。被誉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表示绝不做守财奴。他说:“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裸捐”——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内地首富娃哈哈集团总裁宗庆后,并不欣赏动辄就捐资产的慈善行为。因为在他看来,捐出全部资产的行为,不过是无法支付高额遗产税和企业避税的变通做法,并不是真慈善,“只有持续地为社会创造财富才是真正的慈善”。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作文 更新时间:2017-03-04 02:1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13岁时到一个贵妇人家做小杂工。一天深夜,他为贵妇人熨一件昂贵的礼服时,由于实在太困,不小心将煤油灯打翻,灯里的煤油洒在礼服上。贵妇人硬要孩子赔偿,孩子哪有那么多钱,只好答应帮贵妇人白打一年工。为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孩子把那件被煤油弄脏的礼服挂在自己的床头作为警示。
一天,孩子突然发现,那件礼服被煤油浸过的地方不但没脏,反而将原有的污渍清除了。这个发现令他眼前一亮,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他终于研制出一种干洗剂。一年后,孩子离开了贵妇人家,自己开了一家干洗店,这便是世界上第一家干洗店。后来,生意越做越大,这个穷人家的孩子,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干洗大王。他,就是法国的乔利•贝朗。
当一个人打翻命运的灯盏,眼前一片漆黑时,千万别捻灭心灵的灯盏!只要心灯不灭,心里还留存着希望,就一定能重新寻找到人生的曙光。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脱离材料内容,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语句,根据要求写作。
①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王海桐)
②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冰心)
③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④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
⑤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
这些意象生动,含义隽永的语句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感受和思考?请
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
,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同类题3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这句名言的含义相信你一定很清楚。这里的“水仙花”是一种隐喻,它所指的是“心灵和精神的追求”。这使我想起抗“非典”英雄、两院院士钟南山的一句话: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生活在理想中。
你心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2年9月11日我的稿子还没登出,妈的。
1932年9月23日早晨只是坐班,坐的腚都痛了。
1932年12月21日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实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1933年4月29日因为女生宿舍开放,特别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里。
1934年3月13日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1934年5月17日今天看了一部小说,《石点头》,短片的,描写并不甚秽亵,总觉得不怎么尽兴。
……
凤凰卫视曾采访季羡林先生,主持人杨澜诱导性的问道:您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祖国。到底什么驱使你回国呢?
季羡林先生:钱多。他接着解释,当时一个正教授工资月八十元,而一石谷只两元钱,因此他选择了回国。
以上是季羡林先生的部分日记和一则逸事。他日记出版的时候,有人问季老要不要删减,季老说:“不删,一仍其旧。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类题5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知止”二字作为座右铭高悬于李嘉诚办公室的醒目处,清人曾国藩一生的作为和成就也处处有“止”的烙印。
古语云“知行知止,知止而行”,意思是要懂得“行”,也要懂得“止”,懂得“于止中行”。
相关知识点
写作
成长与人生
道德与社会
哲理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