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一词流行,反映社会心态,折射出一些富裕群体“富而不贵”的社会现实:沉溺炫耀财富,实因精神空虚;动辄挥金如土,岂非价值扭曲?先富裕起来的部分国人,有钱之后如何才能更有教养?
人总是这样的矛盾,当你习惯性地去相信时,常常被骗得遍体鳞伤;而当你一味怀疑时,偏偏有人那么善良, 让你觉得自己的内心肮脏。
1929年,清华破格录取数学仅考15分的钱钟书,被传为佳话;八十年后,在同一所学校决定降分录取少女作家蒋方舟时,引发轩然大波。支持这一做法的人认为,清华的6名教授讨论一致认为蒋方舟文学才华突出,没有破例就没有大师,加60分无可厚非。这样有利发现人才,也有利于一考定终身的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反对此举的人认为:这一举动能否确保对其他考生公平?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破格降分,这个标准如何制定?这样的做法是否真正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伴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新事物,而“流行语”正是这些新思想、新事物的见证。“流行语”于社会生活,记录了社会的某些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据有关部门和媒体统计,近两年来中国流行语包括“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品质革命”“中国赞”“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佛系”“工匠精神”“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中国梦”“正能量”“最美山寨”“断舍离”等。
2012年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任命白岩松为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说“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
2012年12月11日凌晨,中国作家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与其他科学奖项相比,文学奖没有那么多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前不久,一名高考取得707分、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女生王心仪写下了一篇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在网络热传。文中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事业,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不少网友被文章打动,为这个乐现自信的姑娘点赞;也有一种反对的声音,认为贫穷根本不值得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