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黄县一中有两个风格迥异的老师:王老师和李老师。两个人都担任高三重点班的班主任。开学第一天,王老师的班会课上得中规中矩;李老师的班会课却是赤裸裸地对学生进行优胜劣汰教育——成绩好的同学坐在前面,成绩差的同学坐在后面。王老师听说后,建议李老师应该把成绩差的同学和成绩好的同学排在一起坐,相互帮助。李老师则对王老师说:“自然界的规律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生活不相信眼泪,学生们总有一天要面对残酷的现实,现在就让他们接受这样的事实,未尝不是好事。”王老师还想说什么,李老师说:“王老师,我的教育方式究竟恰当不恰当,一年后见效果,十年后见结果,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一年后,高考结果出来了,李老师的班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王老师的班。但王老师还是不服气,他忧郁地望着李老师说:“一切都还没有完,10年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李老师冷笑一声说:“我坚信,我的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打败你的学生,走到社会上,依然可以打败你的学生,因为我传授给他们的是一种理念。”

设想10年后,是王老师赢还是李老师赢?请结合材料内容作出回答,并给出你的理由。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符合文体特征;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作文 更新时间:2019-11-16 09:0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承载着国家的昨天和明天,只有让文化的传承和共享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地释放出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二:

“兰州拉面”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自河南有着厨艺高手的中医世家。熬一锅牛肉汤需要20多种草药。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养生之道,也融合在一碗面汤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碗拉面帮助甘肃、青海的许多百姓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融入城市。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兰州拉面”“青海拉面”之类的招牌。拉面成了老百姓改变命运的“聚宝盆”。

改革开放40年,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加丰富的需求。下馆子更加讲究,哪怕一碗面也要吃得“有情怀、有情调”。可多数拉面馆仍为家庭作坊。一个炉子,几张桌子,简易的招牌,卫生条件急需改善。这种状况,显然难以适应人们对餐饮品质提升的需求。这碗“脱贫面”还能吃多久?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改革开放40年,你周围的生活一定也发生了很多改变,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你的生活,就中华文化传承问题,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