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住着田鼠一家,秋天里它们开始收藏食物,只有一只名叫杰克的田鼠例外,它只是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冬天来了,天气很冷,杰克拿出阳光,昏暗的洞穴顿时变得明朗、温暖起来:它又用收藏的颜色开始描绘红的花、绿的叶和黄的稻谷,让田鼠们仿佛又回到了夏季美丽的田野;杰克还用单词讲了一个故事,田鼠们听得入了迷。最后大家欢呼:“杰克,你真是一个诗人!”但有只田鼠却说:“如果都像你那样,大家都不饿死?”
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而灵魂却有巨大差异,正是由于人的内心世界有所不同,才有了高贵和平庸之分,乃至高尚与卑鄙之别。人的高贵不在于他的身份和地位,而在于他的灵魂。
体会这段文字的含义,结合你的所见所闻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主持人汪涵发文讲述自己的读书生活:“读书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每天,我会先挑选出自己最想读的三本书,然后洗手,点一根檀香,放一段古琴曲,泡一杯好茶,这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据悉,不少大学生在准备学习的时候,还要有一些“仪式感”。比如有的学生天出门上课、自习前都要化妆,有的人“只能”在咖啡厅看书、学习。
“耕读”是先民所创一种半耕半读的合理生活方式,耕田可养家糊口,读书可修身养性。“耕读传家”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
社会进步,“耕读传家”又延伸出“工读传家”,建国初年,刘少奇同志针对民众子女现状,积极倡导“耕(工)读学校”制度。
今天,人们赋予“耕(工)读传家”丰富的社会内涵,并以此劝勉子孙勤于劳作,乐于读书,终成家、国有用之材。
附录:古人有关诗文,写作时考生可作引用。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唐韩偓《小隐》:“借得茅斋岳麓西,拟将身世老锄犁。”
明钱澄之《田园杂诗》:“日入开我卷,日出把我锄。”
明王象晋《言志》:“西塾课儿孙,东皋艺黍稷。”
清张履祥《训子语》:“耕与读又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后人还将宋黄庭坚《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中“万卷藏书宜子弟”、宋方岳《田头》中“一蓑春雨自农桑”,集句而成对联,高挂大门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