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初中科学
题干
小科同学对实验中已经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猜想与假设)
①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Na
2
CO
3
的混合物;
②全部变质,固体是Na
2
CO
3
(查阅资料)
①Na
2
CO
3
溶液与FeCl
3
溶液会发生反应,有红褐色絮状沉淀等现象出现;
②NaCl溶液和BaCl
2
溶液均呈中性.
(进行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取少量固体于小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
固体全部溶解
2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
2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3
取
于另一试管中,再加入少量FeCl
3
溶液
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解释与结论)
①请将步骤3实验操作补充完整;____
②步骤2加入过量BaCl
2
溶液的目的是____;
③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猜想____成立(填数字序号).
(交流与评价)小科同学把步骤3中的FeCl
3
溶液改成无色酚酞试液,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也可以确定该固体是NaOH和Na
2
CO
3
的混合物.你认为是否合理?____(理由不写);若把步骤3中的FeCl
3
溶液改为CuCl
2
试液,看到的现象是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None 更新时间:2019-10-17 09:41: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在“旺旺”雪饼中就有这种干燥剂。生石灰价格便宜,其包装袋上除了标明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外,还提醒人们注意:不可食用,不可浸水,不可开袋,儿童勿碰。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充分反应后,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呈红色。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碰触试管壁,发现试管变热,说明该反应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打开食品包装袋后,生石灰干燥剂不宜继续与食品放在一起,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加速食品变质。在坚果的包装袋里,也有颗粒状的干燥剂-----硅胶干燥剂,这是一种高微孔结构的含水二氧化硅,无毒、无味、无嗅,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强烈的吸湿性能。现在食品中的生石灰干燥剂逐渐被同样不能食用的硅胶干燥剂取代,它也是目前被欧盟认可的唯一干燥剂。相比生石灰干燥剂,你认为它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答一点即可)。
同类题2
已知①C+2H
2
SO
4
(浓)
2SO
2
↑+CO
2
↑+2H
2
O,5SO
2
+2KMnO
4
+2H
2
O=K
2
SO
4
+2MnSO
4
+2H
2
SO
4
(无色溶液)
②SO
2
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如将SO
2
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③一些含硫物质的溶解性(20℃):
含硫物质
K
2
SO
4
MnSO
4
CaSO
4
CaSO
3
FeSO
4
Fe
2
(SO
4
)
3
溶解性
溶
溶
微溶
难溶
溶
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第①部分的作用是________。
(2)第②部分第一个洗气瓶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
最后一个洗气瓶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
(3)确认有二氧化碳的现象是________。
(4)若将装置中①、②、③三部分仪器的连接顺序改为②、①、③,则能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_。
(5)若将仪器的连接顺序改为①、③、②,则只可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_。
同类题3
如图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科学”。请回答
(1)若A是一种指示剂,则试剂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X是稀盐酸,B是红色的化物,则B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
(3)若X是稀硫酸,C是单质,则C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4)若X是稀硫酸,D是碱,则X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向如表的甲物质中逐滴加入相应的乙溶液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能用如图曲线表示的是( )
序号
甲
乙
①
HNO
3
和Mg(NO
3
)
2
混合溶液
KOH溶液
②
Ag-Zn合金
稀H
2
SO
4
③
久置空气中的铝片
稀盐酸
④
含有N
CO
3
的NaOH溶液
稀HNO
3
⑤
HCl和H
2
SO
4
的混合酸
Ba(NO
3
)
2
溶液
A.②⑤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⑤
同类题5
将甲物质加入乙、丙的混合液中,溶质种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符合题意的是( )
A.甲:NaOH 乙、丙:HCl H
2
SO
4
B.甲:HCl 乙、丙:Na
2
CO
3
NaOH
C.甲:CuSO
4
乙、丙:NaOH NaCl
D.甲:NaCl 乙、丙:AgNO
3
NaNO
3
相关知识点
常见的物质
常见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