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陪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有的是家长从生活到学习全程参与;有的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或者家长请的老师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目前陪读的主要原因有照顾生活、监督学习、互相攀比以及跟风盲从等。
有的家长认为,为了孩子的学习,下功夫陪读,值得;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应该努力工作,做出榜样,而孩子靠培育,不是靠陪读。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海阔天空,敞开温暖怀抱。”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拋弃你》的朋友圈热文横空出世。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用同龄人的“成功”与普通人的平凡进行对比,借此告诫人们:“不会再有匀速前进的同龄人,你要么一骑绝尘,要么被远远抛下。”在文章火爆的同时,與论场上也是议论纷纷。
1929年,清华破格录取数学仅考15分的钱钟书,被传为佳话;八十年后,在同一所学校决定降分录取少女作家蒋方舟时,引发轩然大波。支持这一做法的人认为,清华的6名教授讨论一致认为蒋方舟文学才华突出,没有破例就没有大师,加60分无可厚非。这样有利发现人才,也有利于一考定终身的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反对此举的人认为:这一举动能否确保对其他考生公平?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破格降分,这个标准如何制定?这样的做法是否真正有利于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