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秦国的甘戊出使齐国,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只是一个小小的阻隔,你尚且不能自己渡过去,还能到君主那里去游说吗?”甘戊回答说:“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让他们侍奉君主,却不可以叫他们带兵打仗;骐骥这样的好马,能够日行千里,如果把它们放到屋子里,让它们捕老鼠,还赶不上一只小猫;干将可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木匠用它做木工活,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现在用船桨划船,让船顺着水势起伏漂流,我不如你;然而游说各个小国大国的君主,你就不如我了。”
1954年,李可染和张仃、罗铭去江南写生,他在一家杂志社预支了一百元稿费。边走边画,几个月之后回家,人已形同乞丐。而三个人几个月竟然没有花完一百元钱。原因是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行走和画画上,没有时间花钱。李可染先生多才多艺,除了绘画,还会拉胡琴,精通京剧。京剧对他来说,既是爱好又可消遣。他曾听京剧连听了三天三夜。妻子责问:“李可染,你要是这样只迷戏,你的画还能成吗?”从此,在他的时间表里,他删去了拉胡琴和听京剧,一心一意,心无旁骛。
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是国家的底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
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文明和解。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中,传统文化一度断裂,但当这种转变完成,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古代的教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也正在慢慢和解。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重视文明礼节是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文明礼节决不是个人的私事,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可是当前有些人认为,进退有仪,那是封建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不必在意繁文缛节。还有人认为,太注重礼节,容易让自己畏手畏脚,失去自己个性;还有人说虽然生活中注重讲礼节,但可能外在行为讲礼节,内心并不一定认同,这显得不真实,很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