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初中科学
题干
物质分离常用方法有:结晶、沉淀、过滤和蒸馏。
(1)从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酒精用________法。
(2)下表记录了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氯化钠 S/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硝酸钾 S/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氢氧化钙 S/g
0.18
0.17
0.16
0.15
0.14
0.13
表中________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填空题 更新时间:2019-11-06 04:0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表是氯化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0-20-40-60-80
溶解度/克-27.6-34.0-40.0-45.5-51.1
A.氯化钾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80 ℃时,氯化钾固体的溶解度是51.1克
C.60 ℃的氯化钾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有晶体析出
D.20 ℃时,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4.0%
同类题2
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即KNO
3
)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测出温度的改变方式是
__________
(填“升温”或“降温”),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KNO
3
晶体
___________
(填“增多”或“减少”)。
同类题3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某一实验结果,当我们要探究其中的一种因素时,就要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以探究此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完成实验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因素1:溶质的种类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温度,溶剂的种类及用量等
操作步骤:在常温下,用量筒各量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③ 3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钙各2g,振荡,观察各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少量氯化钠未溶,试管②中硝酸钾全部溶解,试管③中有多量氢氧化钙未溶。
实验结论: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里的溶解度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因素2:温度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温度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及用量等
操作步骤:用量筒各量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③ 3支试管中,再各加入5g硝酸钾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40℃,将试管③加热并保持在60℃,振荡,观察各试管中硝酸钾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多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②中有少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③中硝酸钾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在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硝酸钾)在一定量水里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你认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量等;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跟溶剂量有关系吗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图所示是a、b、c(不含结晶水)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a>b>c
B.t
2
℃时,将a的溶液降温至t
1
℃,可能有晶体析出
C.t
1
℃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可将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成不饱和
同类题5
如图是A、B、C(均不含结晶水)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4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_____ (物质间用“>”连接);
(2)将30℃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20℃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关系是:________ (物质间用“<”连接);
(3)现有一定质量的B溶液,将该溶液在50℃下恒温蒸发10克水后析出了2克B晶体,再恒温蒸发5克水后,又析出了2克B晶体,则B物质在50℃时的溶解度是:________ .
相关知识点
常见的物质
物质的性质
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结晶的概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