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她这一点头
曹葆华
她这一点头,
是一杯蔷薇酒;
倾进了我的咽喉,
散一阵凉风的清幽;
我细玩滋味  意态悠悠,
像湖上青鱼在雨后浮游。
她这一点头,
是一只象牙舟;
载去了我的烦愁,
转运来茉莉的芳秀;
我伫立台阶 情波荡流,
刹那间瞧见美丽的宇宙。
【小题1】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全诗流露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忧愁,还是甜蜜?
【小题2】理解诗歌的内容 诗人把“她这一点头”想象成了什么?
【小题3】理解句意 如何理解“刹那间瞧见美丽的宇宙”?
【小题4】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形式有什么特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2-21 11:0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韵是诗情的翅膀
——从童诗谈起
金 波
近年来,诗歌散文化倾向比较明显,特别是“分了行”的散文诗缺乏意蕴、意境,语言不优美,很难说是诗了。从创作实践看,受“成人诗”影响,大部分童诗也不再押韵。但我认为应当提倡押韵。
我们先来看童诗中的童谣。童谣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广为流传,它的流行与其韵律有极大关系。古人说“徒歌曰谣”,所谓歌,“曲合乐曰歌”。简言之,有章曲、能唱的是歌,没章曲、不能唱的是谣。童谣靠口来说,为了传播、为了让听者悦耳,就要有节拍、有韵律。童谣韵律极其丰富多样,押脚韵自不必说,那换韵方法也很讲究。韵是一首童谣的黏合剂,把繁复的意象聚合到一起,从而产生无限乐趣;韵又不仅仅是黏合剂,它还是“声音的向导”,我们可以跟随声音去畅游童谣的意境。
我常常提醒初学写诗的朋友:你可以写不押韵的诗,但你要学会押韵。韵,是一种对声音的感觉,它可以帮助你带着韵律去构思一首诗、思考一首诗。如果一开始写诗就缺少对韵律的感觉,就有可能误认为“分行排列”就是诗,丢失对诗歌听觉之美的感受。写诗,其实应当在还没“写”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听”到那诗了。这就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缺乏“内心的声音”,无论你朗诵得如何慷慨激昂,听者都难以听出那诗内在的诗情和声音之美。
写诗不愿意押韵者,一个理由是押韵束缚思想和表达。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押韵可以活跃思维、活跃表达。我写诗,从来都是心中带着韵律思考的。比如构思一首诗,总会先萌生急于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这些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要紧句子,这些都可能是决定用韵的依据。反过来,韵脚又可以给你限制中的自由,让你在回环往复的韵律声中,驰骋你的文思,集中而单纯地呈现你所要表达的意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韵是诗意的翅膀,不仅能让诗人文思飞翔,还能把一首诗凝聚成一个整体;韵是流动的声音,它引导你走进同一韵脚的字词中间,供你在其中选择要用的词汇。不仅如此,韵脚甚至可以激活你的思考,让你在枯竭的思维中绝处逢生,在韵律的美声中迸发思考火花。有韵的诗,可以让你在诗海里畅游,把奋力击水变成浪花的舞动,伴随着你抵达诗的彼岸。
我喜欢和年轻的诗人们谈童谣、谈押韵,喜欢引用苏联著名作家普里什文的那句话:“我的天性中,素来有渴求韵律的愿望。”对韵律的感受力,就是敏锐地捕捉声音,声音有时正是点燃灵感的火花。我想起徐志摩和英国作家哈代的一次会面中,哈代先是问徐志摩中国诗用韵不用,接着又说“你投块石子到湖心里去,一圈圈的水纹漾了开去,韵是波纹。少不得”。诗美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丰富的,其中也包括诗的韵律。
诗的韵律,不只是戴着镣铐跳舞,也是张开翅膀飞翔。
(有删改)
请简要概述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陆游与江西诗派之关系
学术界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陆游早年学诗于曾几,受江西诗风的影响,后来从军南郑,亲历战争生活,因而从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步入现实主义创作轨道。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诗人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创作实践经验的日趋丰富,诗歌风格发生某些变化是很正常的。但是,诗风发生变化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了原来的诗学主张。
江西诗派众多诗人是严守某种统一的诗法规范还是具有各自的创作方法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江西诗派是一个凝固的诗人群体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群体?我认为,江西诗派自宗主黄庭坚起便倡导求新求变,如果说黄庭坚在元祐(包括之前)的诗歌作品具有瘦硬、奇崛、拗峭等特征的话,在其贬官黔、戌等地及以后的作品,则更注重诗歌的平淡之美。黄庭坚在给他外甥、学生的书信中,不止一次强调应多读古人书,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这种思想可以说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整个发展嬗变史。黄庭坚既讲法度,又推崇创新,二者并不矛盾,讲究法度并不等于死守法度,而应灵活运用。江西诗派作者吕本中深谙此理,于是提出“活法”说,进一步阐明了如何运用法度,亦即继承前人艺术规则的问题。“活法”说在南宋初年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巨大,成为诗坛上公认的艺术准则。
正是由于黄庭坚并不谨守褊狭的门户之见,所以其门人弟子都以求新求变为能事。如徐俯曾答客书云:“涪翁之妙天下,君其问诸水滨;斯道之大域中,我独知之濠上。”(《清波杂志》卷5)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的渊源颇为不乐,显然意欲自成一家。与徐俯交游甚密的韩驹也曾受知于山谷,晚年或置之江西诗社,却说:“我自学古人。”(周必大《文忠集》卷19)正是由于这种追求新变、力求自成一家的倾向使得江西诗派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吕本中提出“活法”说后,“活法”之说,一时盛行于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成为促进江西诗派发展变化的重要诗学思想。除诗歌发展本身的因素外,吕本中、曾几等江西后学都经历过“靖康之变”,社会环境和诗人心态与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中期大不相同,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发生变化实属必然。
此足以证明,将江西诗派视作一个远离生活,仅仅以雕镌文字、追求形式瘦硬拗峭的诗歌流派显然并不符合实际。既然江西诗派本身也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进程中,曾几又是陆游的授业恩师,则陆游与变化中的江西诗派有某种契合之处便绝非无端臆测。
事实上,陆游终生持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曾几对他的影响绝对不可忽视。陆游晚年为曾几奏议稿作跋,追忆说:“绍兴末,贼亮入塞,时茶山先生居会稽禹迹精舍,某自敕局罢归,略无三日不时见。见必闻忧国之言。先生时年过七十,聚族百口,未尝以为忧,忧国而已。”(《渭南文集》卷30)在这篇短小的跋语中,陆游对曾几奏议稿的其他内容只字不提,唯独念念不忘恩师的这份爱国忧民之情,足证曾几此种情怀对陆游的影响之大。
陆游在诗歌探索方面与江西诗派的契合,还可以从他对晚唐诗的态度窥见一二。《剑南诗稿》卷45《追感往事》云:“文章光焰伏不起,甚者自谓宗晚唐。欧曾不生二苏死,我欲痛哭天茫茫!”对当时崇尚晚唐诗歌的风气十分不满。而自黄庭坚以来,江西诗派对晚唐诗歌均评价甚低。凡此种种,都说明作为江西弟子的陆游与江西诗派的诗学祈向有着相当多的一致之处。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江西诗派”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西诗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诗歌流派,它拥有众多的诗人,并且具有各自的创作方法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
B.江西诗派在整个发展嬗变史上,始终贯穿着多读古人书,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的思想。
C.江西诗派是黄庭坚创立的,徐俯、韩驹、曾几、吕本中等都是江西诗派的门人弟子,尽管徐俯、韩驹都曾“欲自成一家”。
D.江西诗派自创立时候起,就以吕本中提出的“活法”说作为重要的创作原则,倡导求新求变,力求自成一家。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说明陆游和江西诗派有关系的一项是(  )
A.江西诗派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进程中。
B.江西诗派作者曾几对陆游影响巨大。
C.社会环境使陆游的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
D.陆游和江西诗派一样,对晚唐诗歌均评价甚低。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陆游虽然早年受江西诗风的影响,但后来从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步入了现实主义创作轨道。
B.徐俯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的渊源非常不乐,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黄庭坚虽然是江西诗派的宗主,但诗学有限,不足以做他的老师。
C.从江西诗派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江西诗派并不是一个远离生活,仅仅以雕镌文字、追求形式瘦硬拗峭的诗歌流派。
D.陆游晚年仍然念念不忘其师曾几的爱国忧民之情,这足以说明曾几的这种爱国情怀对陆游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再见,青春
薛舒
①将近中年,季节的变换不再能令我焦灼和烦躁,走在午后大街上,眼里是一派静谧安宁,心却告诉自己,春天怎么可以不出行?哪怕老到无所欲求,心,依旧要力求年轻……然而我知道,这只是不再年轻的我给自己的强心剂。
②安静的大街上忽然出现四、五辆自行车,统一的粗轮山地车,坚实牢固,质量上乘。自行车的主人,清一色少男少女,深蓝色与纯白色镶边校服,脚上一律阿迪达斯或者耐克。他们猫腰蹬着自行车,从我身边飞擦而过,洒下阵阵近乎喧嚣的欢声笑语。
③这群年龄相仿的少年一味地簇拥在一起,对比之下,男孩们显得更弱,几乎全数细瘦如豆芽菜,身高还不及扎马尾辫穿蓝校裙的伙伴。女孩们,却已有了些许显山露水的女性特质,强悍到可以吆喝她们的小男朋友,有女王般跋扈,不自知的骄傲。比如那个骑天蓝山地车的女孩,长而密的头发并不柔顺,似倔强而又生命力旺盛的杂草。一阵风吹过,白色校服蓬勃展开,猎猎鼓动,风戛然停止,校服迅速收拢,衣内健康到近乎结实的青春躯体玲珑毕现。许是被母亲逼迫着刚穿上成年女人的内衣,背胸之间紧紧勒出的凸凹肌肤,流露出一丝与少女并不符合的肉粉气息。可她好像并无羞涩,她扶着自行车龙头理直气壮地大呼小叫,目标是骑在前面的几个男生:张家骏,不要骑那么快,你要保护我的!
④有一名男孩放慢速度,回头顾盼,女孩追上去,两辆自行车终于并排行驶了。然后我看到,男孩伸出手扶住女孩的自行车后架,作推动状。我还听到,男孩嘴里似乎在喊:加油,加油!可是,细瘦的男孩怎能推动比他结实得多的女孩?她居然把“保护自己”的任务交托给了看上去比她小的他?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鲁莽,亦不知在我这样的路人眼里,他们也许不够得体”
⑤自行车在十字路口的红灯下集体停住,那个也许叫“张家骏”的男孩不经意间回头,于是我清晰地看见,细瘦的男孩,拥有一张柔嫩明亮的脸庞,和清澈活跃的眼睛。
⑥我明白了,还未来得及长大的男孩,就像一粒在炉子里加热的玉米,在他成为一颗爆米花之前,他总是最具膨胀力。精瘦的他给予那个头发浓密型貌粗略的女生一些“加油”的鼓励时,他确信他是有这资格的,他一点儿都不在意自己还没女生个子高。女生呢,因为男生的用力一推而兴奋地大声尖叫,带着故作欢愉的刻意。她终究要比男生早了那么一截,仅仅一小截,就开出了青涩却迫不及待的花儿。
⑦这盛开如花的青春啊,这小鸟一样鸣叫的青春!阳光渐渐隐没于云层,远处有滚雷响起,轰鸣声渐渐接近。女生们又一次发出集体尖叫,自行车一溜烟地向前飞去,扬起大片尘土,男生追赶上前,少年的群体渐渐远去,留下路人侧目而视。
⑧那一刻,我的心,有一些疼痛。哪怕背着简单行囊,脚蹬无名运动鞋,行走在山川丛林中,我已是无以寻回我小鸟一样的青春了。
【小题1】文中第①、⑦段都有景物描写,任选其一,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找出下面对女孩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
A.女孩们的强悍、跋扈意在反衬男孩温和瘦弱。
B.女孩凌乱如杂草的头发,表现她粗率的性格。
C.推测是母亲逼迫穿内衣表现女孩自由的天性。
D.女孩的大声尖叫表现她矫揉造作、工于心计。
【小题3】推断作者认为他们鲁莽、不够“得体”的理由。
【小题4】赏析第⑥段画线句运用比喻修辞的妙处。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青春的内涵。
【小题6】从结构和内容角度,赏析文章结尾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许多的生命现象一样,免疫系统也有两面性,它不但能排除外来因素的侵袭,又能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时,免疫力低下,机体易患病;但当免疫力过强时,也会导致疾病产生。
超敏反应(1lypersen-sitivity response)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诱发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sensibiligen),如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植物花粉和动物毛皮、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染料、生漆和多糖等物质,此外受电离辐射、烧伤等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以成为过敏原。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典型的如哮喘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超敏反应又分很多类型,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都是超敏反应的表现。
正常人血清中可以有针对多种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但它们的效价很低,因而不足以破坏自身正常成分,但却可以协助清除衰老蜕变的自身成分,故有人称之为“生理性抗体”。在健康人中,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后有50%以上的人有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但是,自身免疫反应如果达到一定强度以致能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antoimmune disease)。如包括全身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病在内的自身免疫病有数十种之多。它的发病因素受到遗传、自身免疫调节机制、年龄、性激素等影响。其中,患者又以女性患者居多。不少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有些还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
免疫系统的完整性是机体免疫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的基本保证。但免疫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可能发生缺陷,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由此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由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称为先天性或原发性免疫缺陷,如原发性B淋巴细胞缺陷造成的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特征是血循环中缺乏B淋巴细胞及丙种球蛋白。由后天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称为获得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最典型的即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
【小题1】对“过敏反应”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B.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C.过敏反应是由个体差异和遗传带来的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超敏反应,如哮喘病。
D.过敏反应是由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青霉素等过敏原诱发的超敏反应。
【小题2】下列对“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强度就可能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引发某种自身免疫病。
B.免疫系统各个部分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C.免疫系统的失控导致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增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D.免疫系统发生的缺陷有可能导致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可以诱发超敏反应。
B.在健康人中,青年人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比老年人低。
C.一般说来,患自身免疫病的男性比女性少。
D.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仍属不治之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月19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代表着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2011年,共有五位作家获得了这一殊荣,他们分别是张炜、刘醒龙、莫言、毕飞宇和刘震云。
记者:在你最初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得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
刘震云:当时我在菜市场买菜,然后出版人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评出来了,有你,然后我就买西红柿、鸡蛋,回家中午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当时新浪的主持人还问我,是不是这面吃的跟别的不一样,我说挺一样的,鸡蛋就是鸡蛋,西红柿就是西红柿。
记者:但心情不一样。
刘震云:没有大喜。如果是惊喜的话,那就证明《一句顶一万句》写得不够好。
记者:你很自信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吗?
刘震云:那倒没有,那也很可能它评不上,我只是觉得它评不上的话,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看法,我跟它相处那么长时间,我肯定知道它是好的。你比如讲《-句顶一万句》,没评土茅盾文学奖,它会减色很多吗?
《一句顶一万句》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讲的是杨百顺从故乡“出走”的过程,下部“回延津记”讲的是牛爱国从异地“还乡”的过程。通过“出走”与“还乡”,《一句顶一万句》展现了杨百顺和牛爱国的人生历程与命运逻辑,但这部作品的名字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记者:为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呢?
刘震云: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一句顶一万句”这个说法不是从我开始的,2000多年前有人说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我得到一句有见识的话,我晚上死都可以,孔子这个话是很讲究的,他不说朝闻道朝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明明白白活一天,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一天顶一万天。其实《一句顶一万句》还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
记者:会是什么?
刘震云:《一天顶一万天》。
记者:我不知道对您而言现在是否是你文学作品上的一个巅峰?
刘震云:不是吧,我觉得我的写作刚刚开始。为什么说刚刚开始呢?是由写作者变成倾听者的刚刚的开始。
从写作者到倾听者,是刘震云在创作《一句顶一万句》时的最大感悟。作为一个倾听者,刘震云在这部作品中将每一个人物的话都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他的另一部与说话有关的作品《手机》,《手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严守一,因为职业的关系,严守一每天都要说很多的话,但在这部书的封底,却写着这样一行字:“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
记者:似乎说话的这个关键词还是在您的作品中延续?
刘震云:当然,我觉得,说话是重要,说什么样的话,谁在说话,是作者在说话,还是书里的人物突然自己想说话,而这个话别人没说过。我觉得这个是靠作家的想象力抵达不了的,而是人物自己。我觉得,他突然觉得我应该有一个情绪和心灵的出口,所以当严守一的奶奶去世之后,他突然觉得他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了,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他应该怎么表述呢?严守一像他6、7岁一样,拿着一个手电,一个人又到村口的同样的土岗上往天上写了一个字,奶,想你。我突然觉着的话,往天上写字的这种状态,我特别地想跟严守一坐在一起聊天。可能他在说,我在倾听,够了。当你由一个写作者变成一个倾听者的时候,你的写作也变得无比的自由,接着就有了《一句顶一万句》。
记者:但很多人也会说,这些书中的人物也是你作家创造出来的。
刘震云:你是创造出来了这么一个人物,但是这个创造是怎来的,过去的话,可能是刘震云让谁来的,现在的话是你们两个在一个十字路口相遇了。我曾经说过一个去我们河南汴梁的理论,我也出发了,我出发的同时,可能书里的人物也早就出发了,然后在一个黄河边上,大柳树下,我们遇到了,我说你去哪,去汴梁,你呢,也去汴梁,抽起烟来,特别对劲,说咱俩一块走吧。
记者:只是个同路者。
刘震云:是个同路者,是你的朋友。这样的写作状态是不是更水乳交融一些,情感上,当然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解放。
记者:哪方面的解放?
刘震云: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解放。
记者:我现在就很解放,很自由。
刘震云:好的主持人一定是一个最好的倾听者,而不是最好的提问者。
(摘编自《面对面·刘震云文学之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同刘震云面对面的新闻访谈,从他的获奖作品聊起,最后谈到了他的创作理想。
B.“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刘震云在作品中体现了这种“有用”的观点。
C.访谈中刘震云的回答朴实而不失幽默,善用比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俗易懂。
D.刘震云尝试用各种方法真实地展现底层普通民众的生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闻访谈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询问、倾听和记录等活动。这篇访谈体现了主持人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
B.作者借助《一句顶一万句》小说的创作,传达出他不说废话,只传达人物原汁原味的对话意图。这部作品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巅峰。
C.刘震云的创作理念就是要将文学创作回归朴实,尽可能还原生活,作为一个倾听者,让听众根据自己的经历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
D.这次的访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作家刘震云朴实接地气的创作风格,通过了解作家,从而更好理解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传达出的精神。
【小题3】这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