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e阅读,让生活更美好”,这是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的主题。会上发布的《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也用一串串数据证实了“e阅读”是如何深入生活的:2018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已达4.3亿,人均数字阅读量为12.4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长已达71.3分钟。回顾历年数据,每一项数据都在增长,数字阅读一派快速发展势头,令全民阅读与数字中国建设的成就愈发清晰。

事实上,知识的传播从来都与技术的飞跃相生相伴。过去的千百年里,一次次印刷技术的进步都带来了知识传播的跃升。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探讨了数字阅读理念、方式、实践的创新,还有许多对未来阅读的畅想,我们或许可以用VR眼镜浸入体验一部历史小说,在文字、音视频的交互融合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目前,我国已有40余个省级数字图书馆,近500个地市数字图书馆,同时,数字阅读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政策、技术、市场各要素的汇聚,更加明确了数字阅读产业 的未来。

(摘编自《数字阅读让书香中国更加馥郁》,《光明日报》2019年04月15日)

材料二:

介质

城镇

农村

图书阅读量(本)

5.83

3.35

报纸阅读量(期/份)

49.36

15.12

期刊阅读量(期/份)

5.37

2.00

电子书阅读量(本)

3.50

2.70

 

 

(摘编自《出版商务周报》2018年4月18日)

材料三:

读打卡是为了提升精神世界,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将打卡行为分享到朋友圈,一是有邀请众人监督之意,二是也有彰显某种生活方式与价值倾向之意。但当阅读打卡被融入了社交因素,在一些人那里,难免就会有变味的时候。不排除有些人阅读打卡行为,和占领朋友圈一样,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承诺,拍个照、录段短视频,秀一段时间之后便鸣锣收兵。

阅读打卡有“表演”的成分,但对多数人而言是有益处的,这也是为什么阅读打卡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原因。阅读打卡有“强制”的色彩。强制自己阅读,对于成年人来说,未尝是坏事,都市生活匆忙而慌乱,时间碎片化,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个人都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于是,强行在每天的时间里拿出半个小时用来读书,就有了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会升华一个人的内在,坚持一段时间读书的话,阅读者真能体会到由浮躁变安静的快乐。读书是门槛最低的修身养性行为,读书给予一个人的回馈是巨大的。

阅读打卡潮流的形成,必然是由政府与社会各层面的倡导、阅读机构的推广、商业力量的辅助等协力完成的。在劝人读书方面,这些年来各种举措可以用“苦口婆心"来形容,如今终于初歩见到了效果,推广者感到欣慰,阅读者感到有收获,其正面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阅读打卡的好处与坏处比例有多大,这真的不好判断。但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要不要阅读打卡,那就是因人而异,不必用打卡来把读书变成任务,阅读打卡的选择权,一定要百分百交到阅读者自己手里。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4月23日)

材料四:

如今,在日益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相关数据显示,每天连续阅读时长在半个小时以内的用户占了大多数。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正选择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比如在飞机、高铁上,甚至是候车室。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中国领先的数字阅读平台掌阅联合中国铁路、厦门航空、联合国,全场景覆盖,打造“阅读无处不在”的全新体验,倡导民众利用碎片时间阅读。

本次掌阅推出的读书日活动,一方面,向人们传递了"阅读可以无处不在,阅读可以随时进行”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提倡民众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去阅读,发掘阅读的更多乐趣。此外,掌阅还希望借助联合国、厦航、中国铁路这三大平台,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全民阅读行列中,在响应联合国“走向阅读社会”号召的同时,也搭建起不同出行场景的阅读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乘客们的搭乘体验。00后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长大的一代,对电子阅读有天然的亲近感,移动阅读正成为一种新趋势,掌阅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阅读平台,必将引领全民阅读新时代。

(摘编自央视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e阅读”已深入生活,回顾数字阅读历年数据,各项数据都在增长,显示全民 阅读与数字中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
B.国民阅读调査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成年国民不同介质阅读率和阅读量均高于农村居民,说明城镇居民有更强的求知欲。
C.为了提升精神世界的阅读打卡是社交媒体产物,对多数人而言是有益的;但当阅 读打卡被融入社交因素,可能会变味。
D.掌阅联合厦航、中国铁路、联合国推出读书日活动,打造阅读的全新体验,也是响应联合国“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VR眼镜浸入体验,在文字、音视频的交互融合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表明知识的传播从来都与技术的飞跃相生相伴。
B.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无论城帀还是农村,都髙于其他煤介,数字图书馆大量出现,意味着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势在必行。
C.阅读打卡使读书具有仪式感,会升华一个人的内在,使阅读者能体会到由浮境变安静的快乐,其正面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D.掌阅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阅读平台,倡导用碎片时间阅读,能満足当今大多数人的阅读需求,必将引领全民阅读新时代。
【小题3】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经济大背景下,全民阅读呈现哪些新面貌?有何意义?请筒要 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9:48: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的象征。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山水绘画承载人们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感知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山水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乃至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营造及文化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意象审美、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当然,应当看到,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下已进入到信息化、互联网、多媒体乃至人工智能新时代,世界文化交流语境和社会发展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置身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必须要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必须要秉持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必须要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那么,我们必须面向传统山水艺术的发端源头,在时间的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底线;我们还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长期形成的品质与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中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方能凸显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与顽强生命力,也才能有足够的度量来吸收消化时间河流中的新文化、新艺术基因,凝结成“山水”命题的当代意义与人文艺术精神旨归。

(摘编自蔡劲松《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山水”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中华艺术史视野,成为历代文人画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的象征。
B.山水绘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使得山水绘画能够承载人们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不同维度、层次的感知变化。
C.山水画研究者与传承者只有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秉持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方能应对变革。
D.传统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其关键在于我们能够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底线,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重要性和独创性两个方面分析,指出了“山水艺术”值得深入探讨的意义所在。
B.文章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论证了山水艺术具有“审美性”和“超验性”文化特征。
C.文章阐述山水艺术蕴含中华文化精神,不用形象修辞,条分缕析,理性品格突出。
D.文章提及“西风东渐”、文明变革等现象,均为论述“实现山水的当代转化”张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评价中所持观点与本文观点不符合的一项是
A.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青绿山水独树一格,将道教对养生、长生的追求凝聚于色彩之中,这表明宗教对山水绘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B.文与可擅画山水,更擅画竹。其画竹时必先把握竹子的整体形象和精神实质,做到胸有成竹,其过程蕴含的美学特质与山水艺术有相通之处。
C.《富春山居图》后段,黄公望把秋天的树画出了繁华落尽的感觉,将亡国之痛消解于山水中,此时的山水乃是画家心境的外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
D.苏轼曾言:“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画,画境与诗境同高,诗境与自然相和,其以写意的方式表现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重阳节是“吉日”,由历朝历代沿革至今,遂成“敬老节”。殊不知,汉代之前,先民一直视农历九月九日为“恶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都是为了消解灾祸。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卷九“季秋纪”曰:“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阴阳属性的神秘解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两阳重合,意味阳气已达极盛,凡事盛极而衰,是不祥的征兆。为避开所谓“恶日”,古人除了开展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是通过佩戴消灾除邪中草药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灾避邪。
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以“九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主要内容由“避祸,消灾”改为“祈寿、祈福”。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载:“九月丙午,诏曰:‘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也就是说,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后人留下了榜样。而武则天选在公元690年的重阳节这天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以67岁的高龄君临天下,看重的恐怕就是重九的“久久”寓意。自从重阳节成为“吉日”,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赋为其注入文化元素的同时,老百姓则将流传下来的重阳节俗发扬光大。
于是,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新辉煌。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中药。晋周处《风土记》谓:“茱萸九月初九日,气烈成熟,折茱萸插在头上,可以辟恶气、御初寒。故而,人们不仅把茱萸插在头上,还佩茱萸于臂、悬茱萸于屋,并将茱萸栽于居所、水井等周围。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盖过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介绍了当时开封重阳节盛况首先说:九月重阳,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数种:其中黄白色的花蕊像莲房似的叫“万龄菊”,粉红色花蕊的叫“桃花菊”,白色花瓣而浅红色花心的叫“木香菊”——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大喜节日。南宋文学家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黏米做的面粉)。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菊花也是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摘编自赵柒斤《重阳涵义的演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证了重阳节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演变过程。
B.文章引用了史料,运用事实分析论证了不同历史时期重阳节的演变。
C.文章在分析重阳节的演变时作者是以并列式论证结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
D.文章第四段分析论述了“茱萸”“菊花”迎来新的辉煌,与本文论述中心关系不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论意思的一项是(  )
A.重阳节成为“吉日”后,“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了新辉煌,北宋时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很快就超过了茱萸。
B.《武林旧事》卷三“重九”记述了皇宫里重阳节的盛况:按惯例八日准备,习俗有点菊灯,饮新酒,头插菊花等。
C.《东京梦华录》介绍了开封重阳节盛况,酒店皆以“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可见重阳节已向着大喜节日转变。
D.曹丕、唐太宗、武则天的倡导,使农历九月九日变为“吉日”重阳节,文人墨客又以诗词歌赋不断向其注入文化元素,百姓也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人们一般把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安排在农作物丰收之时的农历九月九日进行。
B.唐太宗诏令中“尚此重阳,先王以之垂范”的提法,为重阳节纳入尊老、重老的新内容,使其含义更丰富。
C.菊花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之一,到北宋更受欢迎,因为它有消灾避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能。
D.重阳节经历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演变过程,显现出我们民族对生存、健康、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及追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伴随着中国乡村的急剧衰落和消失,由政府推动的新农村建设也在各地展开。同时,一些民间组织和企业也投身于乡村建设(简称乡建)中。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民间自发,其目标都在于振兴乡村,避免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衰落。。
在多年的乡建实践中,尽管存在着各种理论上的争议和实践上的分歧,但各方达成的共识就是乡建是在保持乡村固有的自然风貌、经济形态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将之进一步优化,使其与现代生产生活有机结合,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对于保持乡村的经济形态、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手工艺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为满足农民日常生活和 生产需求而生产的。而村落本身就是传统手工艺人的产物,私人的民居和亭廊等公共空间就是泥瓦匠、木五、雕师、画工等手艺人协作建设而成的,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乡村手工艺品大多具有价廉物美简洁质朴的特点,加以一定的现代设计,更容易转化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曰用品。而材料天然、加工过程对环境零污染或低污染的特点,更符合当今绿色无污染的消费趋势,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对于就近解决就业、解决乡村空心化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效应。但是由于乡村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正面临着比城市更为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乡村建设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实现传统手工艺与現代生活的结合,这需要设计力量、营销团队与艺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传统手工艺获得传承的外在市场动力,吸引年轻劳动力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生产。
在市场发挥作用的同时,新农村建设和乡建的组织者也需要制定系统的计划,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年轻人从事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经营和设计。营建修缮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空间,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増加对传统手工艺相关文化内涵的展示,并成为村落人文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对村落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记录,对尚且活态传承的各类民间表演形式、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加以保护传承,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为村落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为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的村落传统文化获得一个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空间,使整个乡村重新成为传统手工艺的最为重要的生产和展现空间。
(摘编自王燕《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手工艺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特征,而村落本身就是这样的智慧的结晶。
B.乡村手工艺品最初就是为满足农民日常生活生产需求而产生的,所以不会过时。
C.乡村手工艺都具有价廉物美简洁质朴的特点,而且材料天然,符合消费趋势。
D.只要有设计力量、营销团队,传统乡村手工艺就可以获得传承的外在市场动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分析背景及主体,提出了乡村建设的目标,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从实用性、艺术性、环保性等方面论证了传统手工艺品具有巨大市场潜力。
C.文章针对乡村传统手工业传承这一问题分析了其意义和困难,提出了解决重点。
D.文章论证了发展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经营,对乡村建设、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乡村急剧衰落和消失,可见旧乡村已不适应这个时代。
B.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村具有现代生产生活的特点,避免乡村年轻劳动力流失。
C.修缮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空间,既可以用来从事生产又可以展示其中的文化内涵。
D.传统手工艺是村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今天仍然有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空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根火柴

叶骑

我独自站在这广袤、寥廓的雪域之地,雪花如落下的枫叶漫天飞舞,淹没了足迹,隐去了生机,空留一片彻骨的银白把大地冻结。

但即或如此,多年前,我仍能在这土地上分清兔子的粪便、辨出百米外獐子啃食地衣发出的碎响,而今天,我孤独地站在雪地,再也闻不出故乡烟筒里散发出的炊烟。

是的,我不得不承认,一个年迈的猎人,迷失在了他曾经无数次穿行过的土地上。

我开始整理身上的物资,背包里食物充足,这些肉干足够我撑上三天。但就在检查包底时,我不幸地发现,一道豁口撕开了背包,自己唯一的一块打火石再无踪影。

我浑身一紧,一股寒意顿时从四肢散入身躯。我急忙搜寻外衣的口袋,里面还有一封自己用来点燃烟斗的火柴,但在盒子打开的瞬间,我立即陷入了无尽的暗夜,里面仅有一根火柴。

我瘫坐在无垠的雪地里,绝望地发出咒骂。我痛恨自己的老去,不辨东西。我痛恨命运的尖薄,在这存亡的关头夺去救命之物。难道冥冥之中,这就是一个老猎人无法脱逃的宿命?

然而,我却无意就范。

我是一个猎人,一个以山林为家的乡巴佬,生存或者死亡是我一生不曾回避的问题,我们或将苍老,枯竭的躯干也终将交还给这片挚爱的土地,但却从来不是一个向天乞怜的可怜虫。

天色将晚。我用树枝在雪地里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然后从四周捡拾了一些枯枝败叶,堆放在一旁,这是自己仅有的希望。

“你只有一根火柴。”

我提醒自己。

入夜,风雪愈紧了。狂风怒号着,在山谷里往来驰突,折断了枯枝,卷起了残雪,自己的帐篷在风暴中摇摇欲坠,寒冷像饥饿的狼群,将我层层包围。

“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

“狼群”狞笑着说。

我把火柴紧紧攥在手心,感受着“狼群”的啃食。它们的尖牙刺破我的肌肤,穿过血肉,直抵皮囊下的灵魂,而我蜷曲在这荒寒的冷夜,任由分食。

我望向身旁的枯枝,欲望在心底挣扎。我想象它们倔强地燃烧起来,火苗微弱,在风雪中苟延残喘,却画出一个昏黄的圈,点燃一盏或明或暗的灯。

“不用了,留给明天吧。”

第二天,我爬出帐篷,穿过雪原林海,希冀在某座山后能看见那熟悉的景象,但最终,除了满目苍凉,再无一人。

我孤独对抗着这寒夜的侵袭,夜再次来临。

“点燃那根火柴吧,你别无选择。”

“狼群”追赶上来,龇牙咧嘴,不肯罢休。

“留给明天吧。”

我气息奄奄躺在帐篷里,听着血液流动的声音,回答他们。

……

我是在第五个夜晚被村庄的人发现的,据说,找到我时,我倒在帐篷门口,冻成了一个冰人。

乡亲们把我带回寨子,问我是怎么在雪地里活下来的。

我说,我有一根火柴。

他们觉得难以置信。

后来,他们知道我弄丢了打火石,的确没有撒谎,又好奇我有一根火柴为什么没有点燃。

“如果真的点燃了,我就冻死在雪夜的第二个夜晚。”

乡亲们若有所思,但似乎也没听明白。

而我深深地懂得——

我能活着,因为我手上有一根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柴。

(选自《啄木鸟》2019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发现打火石丢失且只有一根火柴时,只有绝望和怨天尤人。
B.小说多次出现“点燃那根火柴吧”的内心独白,烘托出环境的险恶。
C.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能更好的表现人物心理和更具有真实感。
D.小说塑造了一个迷路而陷入绝境的老猎人满怀希望战胜困难的形象。
【小题2】小说中有多处风雪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一根火柴”的寓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各题。
好 兄 弟
汤姆有一架私人小飞机。一天,他和如同兄弟般的好友库尔驾着飞机做一趟旅行,飞过一个人迹罕至的海峡。
飞机已飞行了两个半小时,再有半小时,就可达到目的地。
忽然,汤姆发现飞机上的油料不多了,估计是油箱漏油了。因为起飞前,他给油箱加满了油。
汤姆一边关小了油门,一边安慰库尔:“没关系的,我们有降落伞!”说着,他将操纵杆交给也会开飞机的库尔,走向了机尾;不一会儿拿来了降落伞,在库尔身边也放了一个降落伞包。
他说:“库尔,我的好兄弟,我水性比你好,我先跳了!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我夫人和孩子们把它当宝贝呢!我爱他们!当然,撑不到海岸你就跳吧!”说完,他就冲出了舱门。
飞机上就剩下库尔。不一会儿,仪表显示油料已尽,飞机在无力地向前滑翔。库尔决定也跳下去,于是,他一手扳紧操纵杆,一手抓过降落伞包。他一掏,大惊,包里没有降落伞,是汤姆的衣服!库尔咬牙大骂汤姆!没伞,就不能跳;没油料,靠滑翔飞机却是飞不长久的!库尔急得脑顶冒汗,只好使尽浑身解数,能往前开多远就开多远。
飞机无力地朝前滑着,往下降着,与海面距离越来越近……就在库尔彻底绝望时,奇迹出现了 一片海岸出现在眼前。他大喜,用力猛拉操纵杆,飞机贴着海面冲过去,“嗵”的一声撞落在松软的海滩上,库尔晕了过去……
半个月后,库尔回到他和汤姆居住的小镇。他拎着那个装着衣服的伞包来到汤姆的家门外,发出狮子般的怒吼:“汤姆,你这个耍弄朋友的家伙,给我滚出来!”
汤姆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跑了出来,一齐问他发生了什么。库尔很生气地讲了事情的原委,最后抖动着那个包,大声地说:“看哪,他就是用这东西骗我的!没想到我没死!真是上帝保佑!还有,他居然还要我尽可能保住那家破飞机 你的宝贝!哼!”
汤姆的妻子被弄懵了,怔了半天,才吐出几个字:“可是,他,一直……”接着,她认真翻看着那个包,衣服被倒出来了,便从包底掏出一张纸片。她只看了一眼,就大哭起来:“好兄弟……”
库尔一愣,拿过纸片来看。纸上写着两行极潦草的字:
库尔,我的好兄弟,机下是鲨鱼区,跳下去难以逃生;不跳,飞机不堪重负,我们俩都得死……你一个人驾着飞机肯定能滑翔到海岸,相信,会成功的!
(根据苏景义《生死跳伞》改写,原载2005年6月19日《今晚报》)
【小题1】库尔从发现降落伞包内并没降落伞到海岸出现在他眼前,经历了怎样的一系列情绪变化?
【小题2】妻子和库尔看到汤姆留在包里的那张纸条时,你认为他们的内心活动分别应该是怎样的?
【小题3】联系全文来看,汤姆跳伞之前叮嘱库尔“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我夫人和孩子们把它当宝贝呢”,其主要用意是什么?
【小题4】赏析塑造汤姆形象的表现方法 。(任选两种表现方法赏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