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
B.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如在眼前。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
C.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D.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31 10:38: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式大众时代

石勇

①170多年前,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敏锐地捕捉到,“大众”出现在了历史的地平线上,欧美将进入大众所主导的时代。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同样是法国人的勒庞发现,大众的理性能力非常值得怀疑。又过了半个世纪,在1930年代,西班牙哲学家加塞特发现了“大众灾难”的秘密——纳粹德国不过是大众集体非理性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②“大众”这一概念,隐含着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我们说到以宏大叙事、激昂理想为特征的“大时代”和以个体、群体的小情趣、小偏好为特征的“小时代”,恰恰和“大众”、“现代社会”这两个概念息息相关——它们都是公共领域裂变的结果。

③从英国工业革命时算起,包括以上的时间片段,无疑都是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命题宏大、高远,其间,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在时代议题中,个人和小群体的趣味偏好无容身之地。西方的现代化历程、中国从1911年到20世纪80年代的历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大时代”,无人可以抗拒。因为不跟随、参与、介入,个人将找不到意义,将有被抛弃感。在“大时代”可以找到的自我面前,“小时代”的那种渺小的自我几乎不堪一击。比如,20世纪30年代,在革命面前,一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富家子弟,一些学生,就会感到个人的那些小情调是多么可笑。革命所对应的“大时代”,使他们没有任何犹豫地迅速埋掉他们过去的自我。然而按照勒庞、弗洛伊德、加塞特等人的说法,大众身上燃烧着的那些非理性的激情,极容易成为玩宏大叙事、政治修辞的领袖人物改变政治结构的能量。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大众眼中,个人趣味、偏好渺小得不值一提。

④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时代”终于开始退场,尽管那些并未实现的政治、社会、文化理想仍然是宏大命题,但物质主义、技术、市场、媒介对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它们所构筑的公共领域,以及文化工业的生产机制,已经可以让人们有条件在漠视社会问题的时候好好地玩一下了。到今天,无论是当一个“狗粉”,成为明星的“脑残粉”,看韩剧,还是一帮人玩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全仰赖于技术、物质、市场和媒介的支撑。有了点钱,有了偶像,有了商品道具,“小时代”的大众才有玩的。而玩这些,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结构来说,无疑比关心国家大事更快活。

⑤大众其实从来没有变,几百年来都是那些人,他们所追逐的东西在他们心理上的功能也从来没有变,无论它是国家、民族、钱,还是明星,都是精神寄生或心理谋生的对象。但公共领域的构成机制变了,大众在精神上寄生、心理上谋生的对象变了,______________,就今天中国“小时代”的发生逻辑来说正是如此。它完全就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技术、市场、媒介、物质的产物。和西方的政治社会文化理想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从而有了基础在现代律令下世俗化、消费娱乐化、个人群体趣味化并不一样。中国的“小时代”,是靠逃避未完成的宏大命题,漠视政治社会文化的困境来做到的。

⑥“小时代”的登台,对应的,是一个已经被物质主义所支配、而且技术媒介发达的社会经济结构。这样的一个社会经济结构,使得个人、群体的趣味、偏好有了自由表达的条件,而且已经具有了可以让人们逃避政治参与和文化想象的功能。它既不是宏大理想一定程度已经实现的自然结果,也不是可以实现整个社会变革的前奏。它只能推动经济结构朝向于更加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的变化,以及文化工业创造出更加精巧的形式。

⑦“大时代”中的中国人,无论坚信哪一种理论和思想观念,显然排斥孤立、冷漠。但就“小时代”的大众,其背后关于唯我主义、相对主义、享乐主义的预设而言,在精神旨趣上,恰恰和“大时代”所要求的精神旨趣构成冲突。在“大时代”的预设中,改变一个社会要大家一起来干,而一群不关心、不参与公共事务的人,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对此,“小时代”的大众回应:这是我的自由。唯一的问题只在于:当“大时代”中的自由很脆弱时,“小时代”中的自由,是很牢固的吗?

注裂变:物理学名词,指的是质量最大的原子核在受到其他粒子轰击后分裂的过程,原子核裂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难以控制的能量。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地平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中“这样的大众”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中国从“大时代”转入“小时代”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五段的划线处
A.于是大众趣味也随之变化
B.于是社会心态也随之变化
C.于是时代特征也随之变化
D.于是文化传统也随之变化
【小题5】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无论“大时代”还是“小时代”,作为个人都无法抗拒,只能随波逐流。
B.当今中国大众已进入了追求经济利益,注重社会财富积累的“小时代”。
C.“小时代”的精神旨趣虽与“大时代”有冲突,但这并非社会变革的前奏。
D.“小时代”里的大众生活在孤立冷漠之中,但他们却认为这是一种自由。
【小题6】联系全文,简析第二段中“裂变”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
【小题7】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监狱中的成名作
徐 刚
在监狱的不眠之夜中,倚着冰冷的墙壁、艾青借着铁栅栏外的昏暗的灯光,在拍纸簿上写着、写着。他力求字迹端正,他从来不喜欢潦草、杂乱;但灯光实在太暗了,有时写着、写着就把两句诗叠在一起了,只有等天亮再把它们拆开、重抄。
就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写成后,为了避免监狱方面的注意,他第一次用了一个新的笔名:艾青。
诗稿写成后,艾青的心里是异乎寻常地难以平静的,如同是流浪者找到了归宿,苦苦地寻觅之后发现了柳暗花明一样,艾青与诗歌由先前的若即若离变成了心心相印。不仅如此,因为对于这个死去的乳妈的怀念,艾青仿佛也明白了活着的人应该怎样地走一条属于人民和时代的路。
他在监狱里轻声地把诗念给难友们听,那些失去自由的人们、艾青的最早的读者,为之感动了。流着眼泪写完这首诗的艾青,又流着眼泪读完了它。
《大堰河——我的保姆》写成后,由探监的沈钧儒带给李又然,李又然随即寄往庄启东、方士人编的《春光》杂志,揭载于1933 年第三期。这首诗的发表,震动了中国诗坛,人们纷纷为之感奋,为之落泪,为之叫好,并且很快传到了日本。艾青一举成名。这对于艾青来说,多少是有点儿出乎意外的。因为:他并不想完全脱离他所爱好的画画的事业,他并没有期望过这首诗的巨大的成功,但,他却成功了。从此与画夹、颜料作别,潜心于形象思维,苦苦地以诗歌去再现、塑造多种形象,去画布之外更广阔的天地中驰骋想象。
这首诗也曾寄给过《现代》杂志,后来退稿了。李又然曾经不胜感慨过:自诩为现代派的人,也终于没有能发现现代的一个真正的诗的新星!
在画家艾青还鲜为人知的时候,诗人艾青却已经开始蜚声文坛了。
随着《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流传,艾青这个名字也不胫而走——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艾青得到过“桂冠诗人”、“泰斗”的称誉,艾青也曾经像“痰盂”那样,被众多的诬陷、谩骂所凌辱。
30 年代的上海文坛,因为由鲁迅及追随他的一批左翼人士支撑着、奋斗着,所以虽是在国民党、汉奸、特务的重压之下、罗网之中,也还是演出了不少有声有色的“话剧”的,并十分重视生力军的发现和培养。艾青的第一首诗《会合》的发表,是坐牢前由田间拿走、寄出的。最早写文章称赞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是茅盾,冯雪峰、胡风等人都曾热情地关注过艾青的创作。那时,这些文学青年的准则是简单而明白的:哪儿发表鲁迅的文章,咱们就往哪儿投稿!
从此后,“母鸡”便开始接连不断地下起了“鸭蛋”。从此后,艾青再也没有怀疑过自己写诗的天分与才华——哪怕在生活中最沉重的、不让写作的年代里—一因而,他总是在探索,总是在收获。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中,所吐露出来的诗人的思想与艺术的高度成熟,形式上的无拘无束,乃至遣词造句的准确、简练,都使人感到,这似乎不应该是艾青早期的作品,然而又的确是的。与很多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不一样的是:艾青是在极高的起点上起步的;艾青是吸取了西方文学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的,艾青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写作的;艾青是从现实主义的土地上出发的;艾青是从自己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走上中国诗坛的。
从此以后,艾青就进入了作为一个作家或诗人一般都要经过相当长的艺术实践才能得到的这种称誉:“这就是艾青!”“这就是艾青的诗。”
抒情的,但不是苍白的自我。
时代的,但不是概念的堆砌。
革命的,但不是口号的重复。
对“大堰河”,艾青远远地离开了一般的同情和怜悯,他是把这个穷苦的农妇当作生身母亲的,同时又时时地和自己真正的生身母亲相联系、相比较着。
“白描”的功夫,朴素的魅力,真实的力量,没有遮掩的感情,毫不做作的语言,在这首诗里互为衬托,相映生辉。并且,作为艺术特点,一直贯串在艾青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真是谈何容易!
(节选自《艾青传》第三章《监狱中的成名作》)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30年代初,艾青在狱中写了《大堰河一我的保姆》,他是第一次使用“艾青”作笔名。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之作,抒发了一个地主儿子对贫苦农妇的眷念和热爱。
B.《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一些著名作家如茅盾、冯雪峰、胡风等人都曾写文章给予了高度称赞。
C.通过《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我们可以明白诗人艾青对生活于苦难之中的受蹂躏被损害的最底层的“大堰河”们,是充满悲悯与敬重的情感的。
D.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的艾青已经是一个“左翼”的进步艺术青年。不久便成了我国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E. 《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其独特的抒情结构和方式热情地讴歌和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品质,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
【小题2】“从此后,‘母鸡’便开始接连不断地下起了‘鸭蛋’”,这句话怎样理解?
【小题3】《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发表,震动了中国诗坛,艾青也因此一举成名。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说“诗稿写成后,艾青的心里是异乎寻常地难以平静的”,为什么“难以平静”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咳嗽天鹅
铁凝
①天是越来越冷了,刘富早上醒来就想着院子里那只天鹅,得赶紧送去动物园。
②这时西屋传来香改的咳嗽声。香改是刘富的老婆,能干却生性邋遢。每次刘富要找件衣服就很不耐烦。一拉开柜门,里边的衣服裤子犹如洪水猛兽奔涌而出,劈头盖脸倾泻在刘富身上。为了这个他和香改一直闹离婚,香改抗不住刘富的坚决,有一天气急地说:“离就离,缺了鸡蛋还不做槽子糕了!”话没说完突然咳嗽起来,从此这咳嗽就没断过。
③刘富洗漱完毕,来到院里朝东窗根望望,那儿有个半人高的小窝棚,是刘富给天鹅搭的。两个月前刘富和镇长去了一趟内蒙古蓝旗看亲戚,临走时亲戚用个竹筐把这只从芦苇丛里拾来的病天鹅塞进“奇瑞”的后备厢。回家后镇长说没工夫管病鹅,就把“麻烦”留给了刘富。
④刘富的女儿正念初中,欢喜着上网查天鹅的资料,对照着这只活生生的鹅,她得出结论:它的学名叫大天鹅,也叫咳声天鹅,属鸟纲,鸭科。全球易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女儿把这些信息告诉刘富,刘富记住了咳声天鹅四个字,只是把咳声天鹅听成了咳嗽天鹅,从此没改口。
⑤天鹅整天不吃不喝,无精打采的,刘富对它很不耐烦,但还是和女儿琢磨怎么给它治病。网上说天鹅容易患肠胃炎,刘富观察后猜这只鹅说不定得的是肠胃炎,就大胆给它用氟哌酸加黄连素,只两天,这鹅竟然吃了喝了,那咳嗽一般的叫声也亮堂了。天鹅养了些日子,显出和刘富挺亲,每天早晨刘富一出屋门,它准在东窗根的窝棚里咳、咳、咳地大叫几声,问好似的,这时,西屋的香改也会咳嗽起来,好似和天鹅比着赛。刘富不为天鹅的“问候”所动,他只觉得自己倒霉,稀里糊涂家里就添了女人的咳嗽和咳嗽的天鹅。
⑥转眼间,天鹅来到刘富的家已经两个多月。一天早晨,刘富迎接了天鹅的问候之后,见它岁履踉跄地从窝棚里钻出来,站也站不稳,走又走不好。刘富蹲在地上仔细观察,原来天鹅的脚蹼干裂了。刘富的脚就在这时也突然不自在起来,脚趾缝之间像有利刃在切割,凉飕飕地刺痛。女儿放学回来,刘富催她赶快上网再查,原来天鹅离开水过久脚蹼就会皴裂。刘富这才用心想想“候乌”这个词。天鹅是候鸟,小镇既寒冷又没水,能管天鹅一时,却管不了它的一世。
⑦哪里能管它的—世呢?刘富问女儿。女儿想了想说:动物园。
⑧省城动物固有个天鹅馆。刘富查看网上的图片,见天鹅们成双结对地在天鹅馆的水池里自在地嬉戏。女儿查到了天鹅馆的电话,通话后对方同意接受这只天鹅。
⑨晚上,刘富对香改说明天你也跟我去趟省城,你那咳嗽从来也没好好治过,离婚之前,我得给你把咳嗽治好。香改咳、咳两声没说话,刘富只当是同意。
⑩这天一早,刘富把天鹅装进当初那个竹筐,让天鹅和香改都坐在后排座上直奔动物园。天鹅馆的景班长出来迎他。刘富把竹筐放在地上说,看它这脚蹼裂的,快让它进水里泡泡吧。景班长说不急,我们先要给它体检,这是规定。说话间两个穿灰大褂的工作人员就领走了刘富的天鹅。
⑪在池边溜达了一会儿,景班长引刘富进了池旁一间小屋,说就在这吃了饭再走,这大冷的天……一会儿一只热气腾腾的黑铁锅端了上来,锅里炖着灰褐色的肉。景班长举起筷子冲着铁锅对刘富说,来,尝尝鲜。刘富问这是鸭呀?景班长说是鹅,就你送来的那只鹅。刘富放下筷子,似懂未懂盯着景班长。班长解释说,动物园医生为这只天鹅做了体检,它太老了,足有25岁了,脏器老化养着它成本太高。刘富问多老算是老啊?景班长说天鹅寿命在25岁左右,你说它老不老?刘富说可它正活着哪。
⑫刘富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天鹅馆的,只记得他摔了饭碗。当他发动车子时,才觉出从脚趾缝传来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这钝痛从下往上弥浸开来。该怨谁呢,他想不清楚。回到家又怎么向女儿交代呢,他更想不清楚。这时从后排座上传出一阵咳嗽声,刘富心里一惊:这不是我那咳嗽天鹅吗?‘他的脖子僵直着不敢回头,生怕一回头那咳嗽声便消失了。但咳嗽声没有消失,只是由咳、咳、咳变成了吭、吭、吭,像是怕人不耐烦捂住了嘴。刘富迟疑地扭转头,他看见了歪坐在那里不急不火的香改。
⑬刘富真的记不起香改还在车上等着他。早上来时他是想着在离婚前给香改治好咳嗽的。是啊,咳嗽,刘富曾经那么厌恶咳嗽声,每当女人和鹅同时在院子里咳嗽起来,他就觉得他的生活纷杂、烦乱。可就在刚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⑭刘富发动了“奇瑞”要快些回家。他想,往后给香改治咳嗽还有的是时间,又为什么非在今天不可呢?
【小题1】简析第②段插叙的作用。
【小题2】第⑧段描写天鹅馆的图片,其用意是 ______________。
【小题3】阅读第⑥段与第⑫段画线句,辨析刘富心理上的差异。
【小题4】下列对小说中的人物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香改作为小说重要人物,贯穿情节的始终,不可或缺。
B.女儿热心救护保护动物,与香改、镇长形成明显反差。
C.班长待人热情,照章办事,处置年老天鹅合情合理。
D.富待人接物很“不耐烦”,但照顾病鹅时胆大心细。
【小题5】想象刘富的心理活动,填写在第⑬段的横线上。
【小题6】赏析小说以“咳嗽天鹅”为线索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湖桥绝唱

李培俊

天成支书不该再唱这出戏的。

   大年二十九上午,天成刚从南方收了一笔货款回来,到家后就觉得身体有些不适,心脏时而擂鼓一样嘣嘣跳得一下比一下快,时而又扑腾扑腾慢了下来。老伴儿铺好床,让他躺下,又在他背后垫上枕头。
天成就要睡着的时候,村里唱戏的锣鼓家伙敲响了,天成一翻身就爬了起来,穿上鞋就往外走。老伴儿说:“你就不能在家消消停停地歇一会儿?唱了几十年了还没唱够?”“天成唱戏会有唱够的时候?”天成说,“你不知道,那个演秦琼的角儿把秦二哥唱成四不像了。”
天成是远近有名的戏迷,不敢听见锣鼓家伙响,不敢听见板胡、二胡吱扭,一听见人就没了魂儿。正在地里锄庄稼,锣鼓家伙一敲,锄头往庄稼地里一扔,就往戏台上跑;正吃饭哩,听见弦子拉过门儿,把饭碗往桌上一放拔腿就走。土地承包那年,生产队分割财物,那些唱戏的行头分不下去,给谁谁不要。天成就和队长商量,拿一头壮牛换回了唱戏的行头。为此爹娘和他怄了半月闲气:“你就守着那中看不中吃的玩意儿过日子吧!让它们给你拉犁拉耙吧!”
天成生就唱花脸的料,他演的秦琼秦叔宝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气。扮相好,唱腔好,做功也近乎专业水平,叫板上场,往往都是碰头彩,掌声叫好声压过了锣鼓大钹。
可是近二年,天成已经风光不再。村里人都觉得,生活中天成和戏里的天成不一样了,现在的天成和过去的天成也不一样了。以前的天成,戏里戏外都是肯为乡亲们两肋插刀的英雄好汉:刚当支书没多久,就领人修通了通往县城的公路,开山凿石,脚面砸肿也不离开施工现场。接着,他又组织村民在东岗山平整出一个千亩果园,栽种苹果、梨枣、山楂,分给各家经营管理。嘟噜成串的果子,把大家的腰包撑得满满当当。坏就坏在天成建了自家的果品加工厂。
那一年,水果不好卖了,各家的水果都是卖一半扔一半,入了冬天,湖桥村还弥漫在水果腐烂的酸甜之中。大家就埋怨天成没把项目看准,坑了一村的老少爷们儿。起初,还有人为天成说话,劝那些怨天尤人的人家:支书也没长前后眼,能前算八百年后算八百年?毕竟,他让湖桥富了这些年了。
也就是这时候,天成建了自己的果品加工厂,把大家卖不掉的苹果、梨枣、山楂加工成果脯果醋,卖往天南地北,赚了一笔又一笔。于是,人们便怀疑天成,领人修公路也好,建这个千亩园也罢,其实是为他自家的果品加工厂铺垫,是为自家挣钱夯基础。
人们再见天成,便没有多少好气,连面子上那点招呼也敷衍不出来。村里唱戏,招呼也不给天成打,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成却不请自到。他去的时候正是半下午,冬天的阳光软绵绵的,天成的脸上便像镀了一层金子,黄黄的。有义就说:“支书,你还来唱戏?你的戏已经唱得很有水平了,跟真的一样,我看就算了吧。”
天成岂没听出话里的另一层意思?也知道船在哪湾着。但他不在乎,浅浅一笑,把正上妆的“秦琼”拨拉到一边,说:“还是我来吧。”
天成到底没能把这出戏唱完。虽然,天成扮相依然利利索索,虽然,天成唱得字正腔圆,可就是没人喝彩,锣鼓家伙敲得少气无力。梆子专往牙上敲,老也跟不上趟。对打的时候,演敬德的有义使的双鞭,劈头盖脸便往头上罩。虽不至于伤了天成,但那份重量,要挡开它们却也颇费气力。
就是这时,天成一头栽在戏台上。
天成的丧事办得冷冷清清,大部分人家躲得远远的,实在碍不过平时情面的几户人家,在灵堂草草焚上几张纸,掉头走了。打墓时,村主任福海出了东家进西家,求爷爷告奶奶,就是把人叫不到地里。这个说要去丈人家走亲戚,那个说要约朋友喝酒。福海火了,颤抖着敲响了那口弃置多年的铜钟。人到齐后,福海扯起嗓子就骂:“你们这些人,良心都叫狗给吃了,嗯?天成支书可是为咱湖桥累死的呀!”
“说他是为挣钱累死的还差不多!”有义嘟囔一句。
“你说啥?”福海伸手给了有义一巴掌,“放你娘的屁!你知不知道?天成支书这个果品加工厂是给咱村里办的!他怕看不准,办瞎了,带累乡亲,用自家房产作抵押贷款……现在销路打开了,赚钱了,年前把厂子转到了村委名下,这两年赚的二百多万元,一分不少都在村里账上存着……”
人们如梦初醒,知道冤枉了他们的支书,便哭着,在天成灵前跪出黑压压一片。
正月十五,湖桥村又唱了一出戏,是铁妮主演的《大破天门阵》。他们是专门唱给天成支书看的。一大早,福海让人把罗圈儿椅绑上两根抬杆,垫上棉垫,又在上面铺了一块红绸布,然后,把写有天成名字的牌位恭恭敬敬安放妥当,抬到戏台下正中间。左边是村主任福海,右边是天成支书的老伴儿,后面是湖桥村三千口的村民。
铁妮虽已有七个月的身孕,用生布缠了腰身,扮相依然娇俏可人,一招一式,把那个穆家大小姐演得惟妙惟肖。
戏演过半,铁妮的眉头突然皱成疙瘩,接着蹲下身捂住肚子,再接着,戏台响起一阵婴儿的啼哭。声音高亢、洪亮,搅得戏台上下骚动不安。村里人都说:这孩子是天成支书托生的,他不想离开湖桥的老少爷们儿呀!于是,铁妮生下的孩子就取名叫天成。这名字是全村人起的。但不知道这个天成长大了会不会也像天成支书那样喜欢唱戏。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用一句话独立成段,颇具匠心。不仅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为下文天成死在舞台上做了铺垫。
B.天成支书为村里人做了很多事,却无人理解他;他去唱戏,村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最终他倒在了戏台上,这场戏成了他的绝唱。
C.天成是个铁杆戏迷,以致他玩物丧志,在生产队分割财物时,拿一头壮牛换回了唱戏的行头。为此爹娘和他怄了半月闲气。
D.市场萧条的时候,村民看着自己辛苦培育的水果卖一半扔一半,对天成有些猜疑,等到天成建成果品加工场后,猜疑便变成了深深的埋怨。
E.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寓意深远,既讴歌了天成这一类人的崇高精神,也警醒像村民一样的人看问题不要浮于表面,对人不要一味猜忌。
【小题2】小说有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分别是什么?这样的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天成支书这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这样的看法?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留得青山在
吴钟麟
施蛰存教授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风趣幽默。
1957年我就读于华师大,在钱谷融教授《论文学是人学》的研讨会场,钱教授致开场白:“有位先生原有妻室,社交中又认识了某女士,他很苦恼,尽管爱她,却不敢挽着她的手臂走进社交场合。诸位,我就是那位先生,那位女士就是我的《论文学是人学》。今天,我终于把她带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会场笑声一片。主持人是施教授,他说:“钱老师的大作很精彩,可惜我没拜读完,”我纳闷,怎么这样说?“而钱老师的开场白更精彩,讲了个三角恋爱,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拿出讨论三角恋爱的热情来研讨论文。开始吧!”会场像炸开了锅。这是初识风采。
我们文学社请施教授指导小说创作,他开口就一个字:“抄。”大家傻了,他还引经据典:“天下文章一大抄嘛!”大家更傻了:这不是误导吗?不仅如此,他还现身说法教我们如何抄得巧妙不露破绽:“我熟悉东欧文学,就头抄波兰,手抄罗马尼亚,脚抄匈牙利的,谁能认出来!”大家如坠云里雾里,不过颇觉有趣。他见大家目瞪口呆,话锋一转:“大家练毛笔一定写过描红,要按笔顺涂满框框,这就是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模仿,等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我说匈牙利什么的,意思是阅读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听罢顿觉施教授博学多才,慈祥可爱。
施教授后来教我们明清文学,可他的自我介绍却让我久久不解:“我叫施蛰存,就是鲁迅鲁老夫子所骂的‘洋场恶少’是也,听我的课要用批判眼光,小心中毒。”这难道也是幽默?好像又不全是,虽然校党委书记说过,教你们的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学问有,但意识是资产阶级的,你们要批判吸取,但施教授何以要自损形象呢?
讲《西游记》,施教授语出惊人,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教室顿时沉寂。那时称工人为领导阶级,农民为同盟军,这不是丑化农民吗?施教授还摆出根据:“钉耙不是农民翻地的铁搭吗?猪八戒饭量大,农民劳动强度大肚量也大;猪八戒较笨,农民的脑筋不是没城里人转得快吗?” 周围有些骚动,有不少工农子弟。施教授提高声调:“但猪八戒最可贵的是诚朴忠厚,这也是农民兄弟的特色。”这下教室里的紧张气氛轻松了。他又补了一句:“这是我个人意见,批判对待,当心中毒。”应该说这个评析颇有见地,在那种大气候下无所顾忌地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而他为何给自己脸上抹黑呢?
不久风云突变,中国大地上那场政治运动让教授们渐次落马,不由得担心起施教授能否继续教我们。谢天谢地,开学了,他依然踏上讲台,却这样开头:“我是主动向党委认错的,因为态度好,所以被允许继续讲课。”
其实施教授没有发表什么过激言论,在高年级同学恳请下才写了《才与德》。那是因为看到党支部书记只是小学程度,却要当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实在勉为其难,于是只能带着孙女在走廊晒太阳。施教授说老同志对革命有功,应该感谢,但不妨授以禄,不一定授以位,否则既误事也难受。他的心情是真诚的,然而又自责:“我是出于好心,但思想方法有问题,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施教授说的我们亲眼目睹,也有同感,感觉不到错在哪儿,干嘛要检讨?但我们庆幸可以继续聆听他幽默风趣又见解独到的讲课。
我毕业离校,只知道后来他被赶到资料室。十年动乱开始,我坐不住了。教我课的恩师纷纷关牛棚,挨批斗,像施老师那样三十年代就挨批的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走遍凄冷校园,见不到一位老师,失望之余在布告栏发现了老师们的改造日记,我又读到施教授的文字:“今日劳改项目是清扫落叶。我扫啊扫,忽然想到昨天不是扫干净了吗,怎么今天又这么多了呢?深入一思考领悟了,昨天扫的是旧的,今天扫的是新的,要不停地扫。这好比我们这批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要不停地改造,改造一辈子。此为劳改一得。”我顿觉轻松:施老师健在。再读禁不住笑了。施老师写得巧妙,说他改造得不认真,他时刻在触碰灵魂;说认真,又没有实质内容,幽默笔调打了个擦边球,引人发笑又容易得到宽恕。
风暴过后是晴朗,施老师终于迎来第二春,重返讲台,先后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敬慰奖”,满载荣誉在98岁高龄仙逝。
直到此时,半个世纪前萦绕我心头的结终于解开:在风浪迭起的年代,施教授的低调、忍耐,原来只为留得青山在。施教授不仅是学贯中西的名家,还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更是我人生征途的导师。
(《文汇报》2011年7月25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施蛰存在研讨会上承接钱教授开场白的即兴发言很是幽默风趣,但作者认为施教授没有读完钱教授的作品,实在是不应该的。
B.施教授在《才与德》一文中,批评小学程度的党支部书记担任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是外行领导内行,学生们比较认同。
C.施教授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这虽然只是他的一种学术观点,但在那种大气候下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
D.施教授有关打扫落叶的劳改日记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引人发笑,同时又不容易让别人抓住他的把柄,实在是高妙。
【小题2】本文介绍了施蛰存先生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怎样理解施蛰存先生指导小说创作时所说的“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