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下面舒婷的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留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为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A.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生活中不被理解的无奈和孤寂的心情。
B.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寂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C.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
D.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强语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4-10-22 10:1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窗的猫
王伟锋
林老太这次住院,是因为对窗的两只猫。
两只小猫,通体雪白,相互依偎,趴卧在对面六楼的窗沿上。林老太揉揉眼睛,没错儿,是两只小猫,猫耳朵支棱着,像是在傾听楼下的什么动静。会是什么动静呢?以至于它们那么认真专注,又有耐心。几个小时过去,它们依然趴在窗沿上,一动不动。
这让林老太感到妤奇。她賣劲儿打开纱窗,两只手支撑住身子,试探着,努力往楼下张望。楼下除了散乱的进进出出的人和车,什么也没有。
林老太是在客厅里看电视的时候,偶然望見这两只小猫的。电视是儿子孝敬的,说是在看,其实跟听电视也不差多少。林老太守寡多年,将儿子拉扯大,自是吃了不少苦。长年累月地操劳,加上走投无路时深夜里的悲泣,林老太的眼睛,早就沤“瞎”了,看东西总像隔了层什么。
隔了层什么呢?林老太想想,幽自己一默说:“我与这个世界,只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的距离。”幽默归幽默,去拌虚幻的毛玻璃,世界依然是坚硬的现实。
对林老太来说,现实的问题就是,儿子还没女朋友呢。儿子不是没谈过,有次还把女孩子带回家里来,林老太一激动,就包了一個大大的红包给地。但那女孩子与她似乎只有一个红包的缘分,之后彼此再未谋面。
中午,外面起风了。风很大,在楼宇间往来穿梭,发出低沉或尖利的呜声。林老太一惊,赶紧去阳台收拾衣物,又一个接一个把窗子关严实。
这么大的风,两只小猫怎么样了?林老太不时朝对窗张望。两只小猫仍然待在窗沿上,几乎半个身子探出来。万一风把猫刮下楼—一虽说猫有九命,林老太心里还是不由得打了个寒战。
她甚至听到了猫的叫声,凄然迷离,又无助,一声一声,如百爪挠心,挠得林老太站起来又坐下去。她终于忍不住了,决定给儿子打个电话。儿子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儿子孝顺,早餐做好后顺便把中餐也准备了林老太只需热一热就行。
电话接通,儿子警觉地问她什么事。她不能让儿子担心,就装作很随意的样子,说起了对窗的两只猫。几番对话下来,儿子终于释然,说什么猫啊狗的,我一上午忙得够呛,资料还没整理完呢。
儿子再三追问,老妈,除了猫的事——还有没有什么人的事?
林老太默然无语,边在心里嗔怪儿子,边挂断了电话。她暗自埋怨,这是瞎操的什么心。但她偏是个藏不住事儿的人,越是想放下,心里越是放不下。林老太打开防盗门,得想办法提醒一下对窗。
就在下楼时,林老太不慎滑倒,顺着楼梯滚落下去……
好在伤得不重,右腿和左臂轻度骨折,需要住院治疗。儿子赶到医阬,林老太已经打上了厚厚的石膏,躺在病床上轻声呻吟。
护士打针的动作很娴熟,林老太却疼在心里。不过,发现年轻护士姣好的身材,虽然隔层口罩看不清容顔,但林老太还是为之一振,让儿子请假来陪护,说不定和哪个小护士就谈上了。林老太心头的阴云消散了许多。
林老太也没高兴糊涂,她坚持要儿子回去一趟,提醒对窗人家。
儿子拗不过,只好照办。先是打车回家,取了母亲住院所需的衣物,然后气喘吁吁爬上对面的六楼,敲响了厚重的防盗门。
很长时间,不见开门。对门儿倒是有人睡眼惺忪地出来,狐疑地打量他良久。搞清事情原委;那人慢慢回忆说,里面好像住着一位老人,有些日子了吧,没见老人出来过。
几经周折,老人的电话始终打不通,亲友又都在外地,虽万分焦急,但确实一时难以赶来。那就报警。警察找来了开锁公司的人。
打开门进去,众人这才发現,老人赤身裸体,倒在卫生间里。他的身子半弓,如一只趴卧的大猫。白瓷砖上,是一摊暗红的血迹。人已经昏迷,所幸尚有呼吸。众人七手八脚,齐心协力将老人抬上救护车。之后,儿子忧然记起两只猫的事,赶紧再次飞身冲上六楼阳台看。
哪里是两只猫,分明是一双雪白的鞋子。包着卫生纸的鞋帮高高竖起,可不就像猫的两只耳朵嘛!
已是夜半时分,林老太正闭着眼睛假寐,儿子轻手轻脚走过来,替她掖了下被角。林老太忽地睁开眼睛,盯着儿子。儿子将手机伸到林老太跟前,打开按键,给她看。屏幕上,是两只雪猫在沙发上嬉戏,亲密无间,一个赛一个漂亮。林老太满意地笑了。她眨了眨眼睛,顿觉困意袭来,遂暂时忘却身上的疼痛,打了个大哈欠,接着很快便响起了均匀的鼾声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6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这世界隔着一层毛玻璃的距离”,这句话表现了林老太因守寡后生活艰难而痛苦悲伤地患了眼疾,也表现了林老太和这现实世界的隔阂。
B.“在楼字间往来穿梭,发出低沉或尖利的呜呜声”,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一场大风,既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林老太晚年时的心病是儿子的婚事,她在医院里“心头阴云消散了许多”,就是因为她想到儿子来医院就会和护士谈恋爱,可见她爱子至深。
D.结尾处揭示了两只小猫是一双雪白的鞋子,这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文章前面有多处伏笔,比如小猫儿几个小时不动,就是一处。
【小题2】这篇小说有两条叙事主线,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对窗的猫”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西伯利亚的温暖
冯有才
卡尔是一名政治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时候,正值十二月,天寒地冻。
而后,卡尔被分配到了林场,成为一名伐木工人。监工托可可夫斯基很严厉,工人们都非常恨他。
第二年二月的一天,一名伐木工人生病了,整个班组没有完成定额任务,托可可夫斯基把整个班组的人饿了一整天,而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被托可可夫斯基喊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猜测:那名可怜的正在生病的工人,一定是被可恶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遗弃了或者处决了。
然而,不幸的事仍不断发生。还有一次,卡尔把木材抬上火车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下来,木材从车厢里滚落,砸到了一名沙皇士兵。托可可夫斯基顿时火了,他拿起了皮鞭,使劲地抽打着卡尔,还随手拿了一根木棒,朝卡尔的腿上砸去。卡尔能清楚地听到骨头碎裂的声音。随后,几名工友把受伤昏迷的卡尔抬回了小木屋。没有医生,又加上天气恶劣,卡尔的腿恢复得很慢,三个月后才能下地走路。他每走一步,都会对托可可夫斯基的仇恨加深一分。
战争即将结束的消息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大家都在心底高兴着,希望早点结束这样的日子。托可可夫斯基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对大家的态度也开始收敛起来。但是,大家对他的仇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一天早上,卡尔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从托可可夫斯基暖和的小屋传来的。卡尔赶忙跑过去,只见满头是血的托可可夫斯基躺在床上,看样子是受了很重的伤。托可可夫斯基努力睁开眼,看见卡尔后,从枕头底下摸出了一个日记本放到卡尔的手上,对卡尔说,你会懂得的。
卡尔接过日记本,托可可夫斯基便闭上了眼睛。卡尔迅速把日记本放进了衣服里,闻声而来的工友也走进了木屋。托可可夫斯基的妻子哭诉:凌晨,托可可夫斯基出门小便。天快亮的时候,她发现丈夫还没有回来,于是马上去找,结果刚出门,就看见了躺在门口的血迹斑斑的丈夫。她知道,丈夫是因为仇恨被人打伤的,凶手一定是这一千多名工人中的某一个。
卡尔和工友们埋葬了托可可夫斯基,小心地翻开日记本,卡尔的心一阵阵刺痛。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一定会死了,因为是托可可夫斯基知道他患了肺炎后,让装运木材的火车把他送到了城里医治。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卡尔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托可可夫斯基在那一刻,看见了好几名子弹已经推上枪膛准备枪杀卡尔的士兵。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这一千多名伐木工人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冬宫在几天前就下了命令要处决他们。
如果托可可夫斯基不死,这里就不会混乱,工人们也就没有办法趁乱逃走。
除了卡尔,没有人知道托可可夫斯基是自杀的。卡尔把战争结束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工人们一阵沸腾,欢呼雀跃,瞬间便冲破了伐木场看守士兵的警戒,跑进了丛林深处。
卡尔并没有跑,而是走进了托可可夫斯基的小屋。他知道,从他得到日记本的那一刻起,他就应该为这对可怜的母子承担起责任。
后来,陆陆续续地又回来了几十个工人,卡尔把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给他们传阅。他们都选择了留下,在林场新建了许多小屋,建筑小屋所用的木材,都是托可可夫斯基提前囤积的。这一切,似乎都在托可可夫斯基的预料之中。
冬天的西伯利亚,仍有一个温暖的小村落,村子的名字叫做托可可夫斯基村。村民们是那些伐木工人的后代,村子中还有一本族谱——那是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
日记本的扉页,是卡尔临终前一年写的一句话:只要有爱,再冷的地方,也会有温暖的时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搜狐网《“网格天气预报”》,有删改)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资料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人民日报》《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的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B.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将更精细、更准确,大大方便公众的生活。目前我国的网格天气预报已精细到分钟级。
C.除了对陆地上的网格进行预报外,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还能对近海责任区进行精细化预报。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比如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材料一,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根据材料四,在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的丰富经验有助于智能预报水平的提升,在关键天气形势的预报服务中,天气预报员的作用将无可替代。
E. 四则材料虽然不同,有网站,有报纸,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最新科技成果、关心民生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9.43%。其中,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204亿元,规模同比增长8.94%。2017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1%。

2017年我国幼儿总数为2550万所,2017年我国学前教育入园儿童数为1937. 95万人,在园儿童总数为4600.14万人,毕业生总数为1652.67万人,幼儿园教职工419.29 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43.21万人,2017年我国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9.6%,比上年提高2. 2个百分点。

2017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资源:教育部、智研咨询整理)

2007~2017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走势图

(资源:教育部智研咨询整理)

材料二

2015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学前教育专题评估报告》显示,2014年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66%,农村地区不到50%;有幼教资格证的教师占比为61%,持非助教教师资格证的占比17%,无证教师占比为22%,农村地区无证教师比例髙达44%。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幼儿园教职工总数为381.8万,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学历、专业技术职业者有249. 8万。硕士学历占0.27%,本科学历占20.91%,专科学历占56.4%,高中学历占20.56%,高中以下学历占1.89%。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对师资力量的要求至少是专科和毕业和拿到教师资格证,但实际上很多幼教机构并没有达到,“民办幼儿园绝对达不到”。

所以重要打造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站式平台,能够让幼师在短时间内掌握岗位技能,同时能够终身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这是快速填补幼教师资队伍缺口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笫三场记者会上表示,要千方百计增加或者扩展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普惠幼儿园。

刘利民指出,目前学前教育面临规模发展,又面临质量提髙的问题。2009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三年普及率从50.9%提并到了79.6%,目前我国有24万所幼儿园,幼儿4400万,规模已经很大。不过,在刘利民看来,尽管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公办园少、民办园多、无证园乱的问题,未来应该在扩资源、增普惠、强监管、提质量方面下功夫。

刘利民建议,首先,要千方百计增加或者拓展学前教育的资源供给,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普惠幼儿园。政府要制定普惠园的标准,用财政资金购买服务或者进行奖补来扶持。笫二,增加学前教育投入。除了中央财政投入外,各地政府也要推动出合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如生均拨款标准,制定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确定收费标准。通过多元化的投入,使得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好学前教育教师入门关,把有爱心、懂教育的教师吸引进来,同时关心他们的待遇,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师德和法制方面的培养。笫四,加快立法进程,用立法方式明确各级政府所履行的责任,如规划、布局、投入、师资配备等。第五,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除了人防、物防、技防外,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管理也很重要,如组成家长委员会,参加幼儿园事务的决策等,让家长明白和放心。

(摘自《经济参考报》2018年3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比上年均有增长,其中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长最多。
B.从材料一2017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图表看,相比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学前教育投入经费仍较低。
C.从材料二教育部《学前教育专题评估报告》显示的信息看,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学历相对偏低,且无证教师占比很高,达到44%。
D.材料三中刘利民肯定了学前教育已经取得的成绩,也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概括,并为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刘利民所提建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前教育的资源供给仍然不足,要千方百计增加或者拓展,用财政性资金购实服务或者以奖补的方式扶持民办普惠幼儿园可解决这一问题。
B.发展学前教育,中央和各地政府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既要增加学前教育多元化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还要推动出台学前教育相关政策。
C.发展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环,要把有爱心、懂教育的教师吸引进来,要关心学前教育教师待遇,加强其师德和法制方面的培养。
D.发展学前教育,要从立法方面进一步完善,对各级政府的责任予以明确的规定,还要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让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管理。
【小题3】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怎样?如何办好学前教育?请结合相关材料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⑴假设你有写日记的习惯,从五岁开始,每天写两千字的日记,一直写到一百零五岁,那么,你一共写了七千三百万字。一万三千本这样的日记,也只不过刚好能填满薄薄一片存储器。它只有指甲盖大小,只有半克重。如果有人想要在一百年内读完这片小小存储器中的文字,他需要不眠不休,并且每秒钟扫过三百字才行。

⑵我们用一个更轻飘飘的数字来描述它的容量,就是2TB。这个个位数的描述,却意味着五十万首MP3歌曲,或者六十七万张一千万像素的照片,这是五百年前最博学多识者也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却能轻轻地放在我们的指尖上,一不小心就可能乘风飞去。

⑶在这片数年之内即将面世的存储装置面前,浩如烟海算得了什么,汗牛充栋早已成笑谈。它足以记录几代人毕生的所学所想,并可以很容易地传诸后世。

⑷人们一直试图为后人留下些记忆。从公元前一万五千年的岩洞壁画开始,这种设想才逐渐成真。文字的发明是一大革命,它让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简单方便、明确快捷地置于身外,使之有机会代代传承。岩石、金属、泥陶、骨骼、皮革、布帛、竹木都曾被用于记忆的传递,而人们也一直在寻找更轻更快更好的载体,以便能够将所有在险恶生涯中艰难累积的智慧记录下来,不致遗失。

⑸从纸张、印刷术到磁、光、半导体存储设备,存储密度变得越来越高,存储设备也越来越复杂。今天的人们可以用很少的代价,将自己的记忆完全交给这些不会忘记的金属、半导体和塑料,解放自己的大脑,让它去做更擅长的工作。无论是对机器还是对人来说,这可能都是最好的分工。

⑹世界上数据存储量正在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几乎每两年就会翻一倍。在追求更高存储密度、更低能耗、更长久保存的存储设备上,人们似乎永不满足。这又是一个相互纠缠而发展的范例:当我们拥有更多存储设备的时候,就会发现有更多的内容需要存储;而这又使得我们不得不添置更多存储设备。这像是一条不归路,却也许正是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⑺虽然今天的存储设备已经能够达到惊人的效率,但是研究者们依然在不断努力,试图创造出堪称完美的存储设备。当这种介质被发明出来的那天,也就意味着人类的群体记忆,将会与人类这个物种延续最少同样长的时间。

(取材于科松《记忆传承,信息永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们现在使用的只有指甲盖大小的2TB存储设备,能存储古人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
B.为了有效传承人类艰难累积下来的智慧,人们一直在努力地寻找更轻更快更好的载体。
C.存储设备的改进,让人们可以放心地把记忆置于身外,解放大脑让它去做更擅长的工作。
D.当完美的存储设备发明出来时,人类的群体记忆将可能保存到人类这个物种消亡之后。
【小题2】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堪称完美的存储设备”的特点。要求:分条概括,写序号。不超过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