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 选出不符合诗意的选项  

在干燥的风中

一束一束稻草,瑟缩着

在被遗弃了的田野

午后,在不怎么温暖

也不是不温暖的阳光中

吾乡的老人,萎顿着

在破落的庭院

终于是一束稻草的

吾乡的老人

谁还记得

也曾绿过叶、开过花、结过果

一束稻草的过程和终局

是吾乡人人的年谱

──吴晟《稻草》

A.“干燥的风”和“稻草瑟缩着”凸显农作物歉收
B.“不怎么温暖/ 也不是不温暖的阳光”比喻人们的关怀不够充分
C.“被遗弃了的田野”和“破落的庭院”皆暗示农村的没落
D.“曾绿过叶、开过花、结过果”比喻老农与农村昔日的荣景
E.“吾乡人人的年谱”表达对老农与农村宿命无奈的感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18 04:03: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指挥棒
谭盾
(1)这根指挥棒是我20多年前在波士顿买的,它的棒身用芦苇秆制成,手柄部分用的是软木,拿在手上很轻,但挥起时却能让观众感受到它的分量。我第一次用它指挥是与马友友和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这一拿就是20多年,一直用到现在。
(2)这根指挥棒凝聚了我从小学到读完博士的27年学习生涯的心路历程。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的是双专业,指挥和作曲,跟随李华德教授学习指挥,跟赵行道教授学习作曲。去美国留学时,我又受教于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后来成为职业作曲家后,我发现自己最崇拜的还是20世纪最伟大的那些指挥家、作曲家,比如马勒和伯恩斯坦,前者的《大地之歌》,后者的《西城故事》,基本都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都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指挥家,同时也是作曲家。我自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由自己来指挥。
(3)在指挥方面,我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我在作曲方面先成功了,所以当我可以自如地以作曲家的身份和世界顶级的乐团合作时,他们也会邀请我去做指挥。我第一次用指挥棒是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第二次是指挥费城交响乐团。一般而言,指挥家的道路是自下而上的,先从指挥中学的合唱队开始,再到城市乐团,继而到国家乐团,最后成为世界级的大师。而因为作曲,我幸运地从一开始就指挥了世界顶级乐团。
(4)我记得第一次指挥的时候,乐团总经理跟我说:“你可以闭着眼睛想象这个乐团是一条河流,你不要去改变河流的走向,但是你要让自己在这条河流中间流得更自如,从而使这条河流变得更漂亮。”
(5)这句话实在精彩,我常常是拿起指挥棒时要去想象手中无棒,在手中无棒的时候要感受心中有棒,这种“有”与“无”的辩证有种强烈的道家意识和禅宗意味,就像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的指挥和老庄、禅宗有关,这让我对于指挥棒的使用非常敏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也是我个人非常珍视的对音乐的信仰。
(6)在过去的20多年,我的生活每天都和这根指挥棒息息相关。它对我来说就像李小龙的双节棍,或者武僧手中的少林棍,是连接内部心灵与外在舞台的桥梁,也是自我和大众之间的桥梁,更是我的音乐从灵魂走向大自然的桥梁。从音乐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变化多端的风格、层次复杂的哲理,还是东西文化的融合,其实都跟使用这根指挥棒的风格、技巧有关。比如说用这根指挥棒指挥法国印象派的音乐时,它就会变得飘逸而阳光;当它用来指挥贝多芬的音乐时,会让人觉得刚柔相济、命运多舛;用来指挥我自己的音乐时,就会有瞬间的时空转换感,从黄土高原到楚国蛮疆,从江南丝竹到北方的紫禁城。
(7)嵇康说,声音没有哀乐之分。声音之所以成为音乐,是因为内心有感触,这根指挥棒被普通人挥舞的时候自然是没有音乐的,但是在我手中却不一样,它传递的是内心深处的能量
【小题1】文中两次提到用第一次用指挥棒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各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阐释文中乐团总经理的话的含义。
【小题3】文中第六段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作者在结尾画线句子中的表达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换茬

刘正权

春酒还没吃完,春分就开始刨园子了。

园子里其实没啥可刨的,除了不包心的白菜就是菠菜,小青菜也有,不过都像钮扣似的扣在地上,春寒刚过,还没来得及舒展叶片。

春分是对那畦老韭菜动上了心思,二贵跟在春乡身后,不情不愿的。二贵说:“春捂秋冻,园子的菜刚缓过劲儿,还得在土里再捂捂才好!”春分白一眼二贵:“是你自己想捂酒杯子才对吧?”春捂秋冻是说气候和穿着上的事呢,跟园田无关。

春分把锹递给二贵,说:“你把韭菜给全挖出来,我把根分一分,去掉老根老系,选那壮实的,芽旺的,重新排!”

“排”就是“栽”的意思,韭菜根小,得一丛一丛排一起,挤着长,那长相才欢实。

二贵还是不想动锹,二贵就扯由头说:“小刚来电话了!"二贵知道春分最惦记小刚,年前一听说他打工不回来过年,连腊贷都少备了一半。

春分这回却没把宝贝儿子的电话当宝,只淡淡“嗯”了一声,接着说:哪天他不来一回电话?二贵只好快快下了锹,气不顺使劲就大,一锹翻起一大丛韭菜根来,春分弯下腰,那丛韭菜,用铲子敲散土,把韭莱一根一根理开,剪去根须,往一边放,准备待会排,二贵撇下嘴说:“好端端的长土里,非得挖出来再排进去,当是移栽油菜,能增产啊!”春分不吭气,她知道二贵有情绪,男人的德性得顺了毛摸,惹急了免不了鸡飞狗跳的。二贵又嘟哝说:“小刚说,去年形势就不怎么好,那个厂今年怕呆不下去了!”

春分说:“是吗?换个厂也好,地不换茬不长,人不挪窝不旺,儿子想换新环境跟这韭菜地换茬不也一样吗?”一茬一茬剪得齐齐整整的韭菜根带着芽就在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闲话中重新排进了土。

小刚的电话又来了,这次是打给春分的,小刚说:“娘,我联系了个新厂!新厂离市区远,我不想在厂里住,条件差!”

春分冷了口气说:“那你回来住吧,家里条件不差,有爹有娘侍候着!”小刚没了声音,挂了电话,小刚听出娘是话里有话。二贵说:“你咋这样跟孩子说话呢?”春分说:“出门在外就要吃得苦,不然啥能耐也不会长!”

二贵还要说话,春分说:“你忘了去年那畦萝卜啊!”二贵就想起来了,去年入秋时,二贵把一车鸡粪全肥进那畦萝卜地里,结果腊月里,那萝卜全烧得空了心。

“莫非你也想儿子出去几年成个空心萝卜回来?”春分又白了一眼二贵,二贵就悻悻地闭了嘴。反正是春酒没得吃了,二贵干脆一甩外套:“做就做个够,顺手把那行葱也给分了吧!”二贵知道眼下分葱还早了点,故意拿话挤兑春分。

哪知春分一拍手,说:“我正想说呢,这几天我听了天气预报,说一周内温度回升,分葱正是时候呢!”

二贵懊恼地拍了一下自己脑门,咋睁着眼往枪口上撞呢,二贵毕竟不是懒人,一旦干顺了手,就觉得眼里的活都该干。当春分还在排葱时,二贵已抽空回了趟家。春分以为二贵口渴了回去喝茶,没曾想二贵却从屋里拎了水桶和瓢来,他是给韭菜浇定根水呢。

二贵三两瓠就把韭菜地给浇了,.跟着又气喘吁吁拎了桶要浇刚分好的葱。

春分手一伸:“别添乱,这葱不能浇的!”

二贵很奇怪,说:“咋啦,韭菜能浇,葱不能浇?”

春分说:哪韭菜是老根,水分少,老根扎进新土,得定根,让芽吸收水分往上长,这葱就不一样。”

“这葱就不一样啊?”二贵爱想到,种个菜还那么多学问。

“葱白里水分多,你就是挖起来放-边剪掉叶,过三五天它也会从里面长出新叶的!”春分说。二贵一想也是的,放久了的蒜啊葱啊还真是这么回事,能从里面长出新叶。

 “还有一宗你不晓得,”春分停了一下又说,“这刚分的葱得等上面的叶给太阳晒破叶管,新叶才能钻出来,有时候,环境恶劣点也未必是坏事!”

“万物有万物的活法呢!”二贵感叹说。

“所以啊!”春分意味深长看一眼二贵,“我先前才会那样口气给小刚说话”

二贵放下水桶,憨憨地笑,说:“我咋就没想到刚才对小刚是话里有话呢!”

“你啊,是吃春酒吃昏了头!”

春分说完扛起锹,大步跨过那畦菜地。

一阵风吹过,新排的韭菜和葱苗舒伸开来,一片新绿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贵以“春捂秋冻”作为自己不情愿刨园子的借口,而春分则以“你自己想捂酒杯子”奚落二贵,使他无言以对,只得跟着春分去干活。
B.小说的语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男人的徳行得顺了毛摸心地不换茬不长,人不挪窝不旺”“结果腊月里,那萝卜全烧得空了心”等。
C.小说对小刚的描写虽只有寥寥数笔,但刻画了一个既想进取又不肯吃苦的年轻人形象, 对母亲春分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衬托作用。
D.小说先写二贵不得不跟着春分分韭菜,然后写二贵主动积极地分葱,丈夫对待农活前 后态度的对比,表现了春分对丈夫的感化与影响。
【小题2】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小说标题“换茬”的丰富意蕴。
【小题3】赏析小说结尾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尚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 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藏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C.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偶有抬头也偶尔出现一批拥有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夫精神。
B.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结构谨严。
C.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着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的《山居秋暝》。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峦
筱敏
①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②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③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另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入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④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⑤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⑥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⑦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 重点在揭露沙皇统治的专制、黑暗和暴虐。
B.本文前面两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C.“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这一描写,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D.本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小题2】根据本文第三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小题3】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所传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也不尽相同。就诗的停顿而言,一般来说,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双数的,则称为双式。一般来说,一个词牌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

有的人要说,不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词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但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选自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情况下,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词能表达的,也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B.诗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则有余味,正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C.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巨大差别,除了写作时的各种原因,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
D.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的内容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着重从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最后就乐府诗与词的异同作了辨析。
B.文中引用缪钺先生《诗词散论·论词》中的话,旨在证明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一说的正确性。
C.文中论述诗与词的形式差别时,主要侧重于有无音乐曲调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韵、停顿等的不同。
D.在论述诗与词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别以及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句式都是整齐的,隔句押韵,停顿上有固定的节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相同,较之于诗更富于变化。
B.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如杜甫的《春望》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五字句,前者是二三的节奏,后者则是三二的节奏。
C.一首词,其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一首诗,却往往只有二三、二二一或四三、二二三等的单式停顿,变化少。
D.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是完全不自由的,因为前者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而后者是先有曲调后按曲调填写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