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所传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也不尽相同。就诗的停顿而言,一般来说,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双数的,则称为双式。一般来说,一个词牌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

有的人要说,不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词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但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选自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情况下,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词能表达的,也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B.诗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则有余味,正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C.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巨大差别,除了写作时的各种原因,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
D.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的内容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着重从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最后就乐府诗与词的异同作了辨析。
B.文中引用缪钺先生《诗词散论·论词》中的话,旨在证明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一说的正确性。
C.文中论述诗与词的形式差别时,主要侧重于有无音乐曲调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韵、停顿等的不同。
D.在论述诗与词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别以及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句式都是整齐的,隔句押韵,停顿上有固定的节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相同,较之于诗更富于变化。
B.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如杜甫的《春望》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五字句,前者是二三的节奏,后者则是三二的节奏。
C.一首词,其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一首诗,却往往只有二三、二二一或四三、二二三等的单式停顿,变化少。
D.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是完全不自由的,因为前者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而后者是先有曲调后按曲调填写歌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5 05:44: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云端上的鲤鱼溪
朱谷忠
①镇前,是闽北政和县的千年文明古镇,海拔近千米,如同坐落于云端。该镇有一条鲤鱼溪,源自古代,虽经多次战乱、灾荒,却在人们的保护下流淌至今。今年三月,为了搜集溪河生态保护方面的事例,我来到这个云端上的古镇,专门去了鲤鱼溪。
②多少年来,村民们在溪畔耕作,歇息进餐时,总是将饭菜省下一口喂食溪中鲤鱼,人鱼无忤,相亲相乐。村里有个民间传说:有一次,溪中鲤鱼在山洪暴发前夜托梦村民,第二天清晨,当村民转移到高处林间时,果然山洪呼啸而下,全村人因而躲过一场劫难。为报答鲤鱼救命之恩,村民们立碑禁渔,订下保护鲤鱼溪的乡规民约。鲤鱼溪的鱼,包括山上、溪岸的古树,都受到百姓的悉心保护。
③一次,当地污水不慎流入溪中,为救护鲤鱼,家家户户放下手中农活,纷纷下溪,将鱼抱到家中盛在清水缸里,等污水排走再放鱼入溪。
④五年前,镇前村被政和县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村民意识到:这是一次保护生态的绝好时机。于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除了对危房、旧街进行改造和维修,还多方筹措资金,修建堤岸、步道,新植树木、花卉。村民们知道,整治中还要特别注意保护每一棵古树、每一块碑石,因为它们均有各自的来历、故事。
⑤眼下,走在鲤鱼溪旁,触目可见数十座明清时期的闽北特色民居。当地朋友介绍说,这里精心保存的民居“马头墙、雕花窗”,现已成为建筑学家的新宠。而鲤鱼溪畔罗金山上拥有的近万亩生态茶园,更成为鲤鱼溪茶旅的一个新址。放眼望去,罗金山碧绿环抱、嫩芽吐绿,正是采茶时节,人潮涌动。
⑥不用说,一路上最令人心醉的,便是每一处溪湾中悠然游动着的彩色斑斓的大鲤鱼。据说全溪至少有数千尾,它们“闻人声而至,见人形而聚”,温顺如驯。再看四周,山影柔和,树木浓密,房舍田园,光影浮动,充满迷人的色调。
⑦时任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十分关心鲤鱼溪,他对身边的人员说:“我记得县志记载过,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姓徐的朝廷命官主事关隶镇(即今镇前镇的前身),顺应地方民情,力倡封山禁林,蓄水养鱼,使关隶镇‘山清水秀’。如今,我们更应让鲤鱼溪水清鱼跃!”随即他去现场逐一察看,又接连走访请教几个老村民,解决了村民反映的鲤鱼溪河道不畅的问题。
⑧此后,政府出资,村民出力,上下同心,填沙滤水、清浚河道……村民都自发投入到对绿水青山的保护与建设中。值得一提的是,镇前镇有一批退休干部,不但积极建言献策,而且不畏辛劳,四处奔走,先后筹资三百多万元建设“鲤鱼溪公园”。
⑨鲤鱼溪上,还先后出现三座由村民筹建的廊桥——犀龙廊桥、长青桥、福缘桥,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一座云端上的村庄能够饱受水的滋养,不多见;一段溪流能够同时坐拥三座廊桥的秀色,更少见。倘若了解到这三座廊桥都是由村民自己筹建的,那就更叫人折服。
⑩原来,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村民纷纷外出打拼,一些人如鲤鱼跃龙门般成了企业家。他们不忘家乡建设,“乡亲一声呼,千里齐应诺”,不但慷慨出资修葺基础设施,还在建桥之前,组团外出考察名桥,博纳众长,精心设计。由此,鲤鱼溪上横跨起三座漂亮而具有纪念意义的廊桥。
闽北大地,绿水青山,云端上的鯉魚溪蜿蜓流向远方。
(选自2018年05月0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镇前镇”的特点。
【小题2】文章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4】本文写了鲤鱼溪的保护与发展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早先人们常常使用水力发电,水力发电是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势能的水流至低处,将其中所含势能转换成水轮机的动能,再借水轮机为原动力,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随着科技的发展,风力发电逐渐兴起。据估算,全世界可利用的风能为 200 亿千瓦(K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全球风电行业未来几年是一个发展较好的时期:欧洲风电行业框架立法以及欧洲对2020年风电行业的明确目标,能够确保行业的稳定性;美国和加拿大风电规模发展速度仍然较快;中国风电市场继续保持强势。当然,也有类似英国取消风电优惠一类政策的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

(摘自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2月8日《全球风电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风电行业成长迅速。2010年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此后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逐渐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据统计,2016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已达到168.73GW,占全球比重高达34.48%。具体变化情况如下图。

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变化


注①1Gw=1000kw。②YOY,增长率,是指当期的数据较去年同期变动多少。

(资料于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中国风电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

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这就是风力发电。它不同于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是利用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风力发电比火力发电拥有更多的优点,比如:清洁,环境效益好;可再生,永不枯竭;基建周期短;装机规模灵活。对于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非常适合。

(摘自《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

材料四:

由于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中国风电稳步发展。从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倾向数据看,2016年新增装机将向河南、山东、湖南等中东部、南部等电力消纳情况较好的地区转移。截至 2016 年底,随着第七批风电能源补贴目录项目的申报,补贴将逐步解决,补贴时效也将提速。2016 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政策,风电标杆电价逐步下调,风电已经实现平价,平价的意义在于,风电在无补贴的情况下具备与火力发电直接竞争的能力,行业的存续不依赖政策的波动及补贴的缓急,并且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获得永续的生命力。在政府的引导下,风电项目具备较好的经济性,吸引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到风电项目的开发,比如有一种分散式风电,不用像大规模风电场一样新建高电压、远距离输电线路,体量小、投资少,就成为民营资本投资风电项目的首选。如今,民营企业的发展超过人们的预期,如天润、新天绿色等。

(摘自东吴证券公司《2017年风电行业深度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风电行业的利好信息来自于欧洲风电行业的框架立法、美国和加拿大风电规模发展速度较快和英国取消风电优惠等。
B.较之于2015—2016年,起初的2006—2007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增加的数量减少,增长速度放缓。
C.根据材料二中各个年度的累计装机容量、累计装机增长率,我们能够了解我国风电行业成长迅速的情况。
D.因为风力发电比火力发电拥有更多的优点,所以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非常适合风力发电。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政府在风电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有效的措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漆树的眼泪

王样林

(1)我家在大山深处,离家不远有一个叫首蓿坝的地方,生长着一种叫漆树的树木。

(2)据说漆树会咬人,小时候时常看见好多脸上肿得涨涨的人,他们用毛巾包裹着脸面见人便把脸朝向别处,人们看见这种人赶紧离开。父母常常告诫我:“看见被漆树咬得肿胀的人,赶紧跑开,别与他们搭话。”

(3)我对漆树不过敏,在苜蓿坝拾粪碰见漆树时,故意摸摸漆树,想象漆树是如何把人咬得肿胀的。我看着并不高大略显畏畏缩缩的漆树,一种怜悯情绪油然而生。大大小小的漆树长在半是石块半是泥土混合的土壤中,有碗口那么粗的,也有手腕那么粗的。树冠绕过藤蔓植物的藤蔓朝向自己的天空生长着,黑黝黝的皮很厚实地趴在树千上,一旦把皮肤剥开,就会渗出乳白色的浓浓汁液,这汁液就是能咬人的漆液。

(4)大滴大滴的泪滴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那么痛苦地流出,像是被谁打疼似的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突然遇到伤心事的人泪盈满眶,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式。

(5)我亲眼看见漆树哭泣时,是在苜蓿坝放牧的年代。首蓿坝由于周围灌木丛多,又远离庄稼地适宜放牲口。我们好多玩伴在没有庄稼活的间隙里赶上各家的骡马吆喝着去首宿坝放牧,骑上各自的坐骑,口里吆喝着“驾驾”朝着目的地奔去。责任田刚划分的那几年,我们小伙伴常在放学后或周末去苜蓿坝放牧,与山野真真切切地靠近,在灌木丛中玩足童

(6)几个外乡人不知何时来到我们村子,说要住下来,对于突如其来的他们,村里人没有防范,很亲近地与他们搭讪。他们在各山各岭转悠着,像是在寻找什么。那天到了首蓿坝,对漆树大动干戈,动起手术来。我看见漆树冒出浓汁液,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在我心里苏醒,刺激着我,呼唤着我,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植物的疼痛。那些外乡人拿出塑料大桶子,让汁液慢慢地流到桶子里,割了一棵又一棵,直到大桶子盛得满满才罢休。

(7)“为什么只割漆树,其他树为何不割呢?”我满含着对漆树的同情,愤怒地问那些割漆的外乡人。他们回答:“漆树的汁液是宝贝呀!”我不解地看着他们把苜蓿坝凡是能割的漆树洗劫一空,心里萌生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看着一个郁郁葱葱的坝子转眼几天工夫便失去了往日的欣欣向荣,一棵棵伤痕累累的漆树像是在抗议着什么,树身上留下的刀伤从树根开始一直延伸到细小的枝干分又处,能承受刀割的皮肤上都划破了,新鲜的伤痕在阳光的暴晒下显得很刺眼。我在心里嘀咕:“漆树会不会死去?那些外乡人把漆树的汁液割去做什么用?”

(8)那些乳白色的眼泪却一直在我心中留下问号,植物也有眼泪,而且那么多。我后来知道那些外乡人来自四川,他们把漆树的汁液割去后,经过几道加工程序,提炼出纯度很高的漆用来漆家具。这种漆,不添加其他成分,美其名曰土漆、生漆。用这种漆漆的家具家具油光可鉴,而且不褪色,持久时间很长,再就是家具表面还可以耐高温,功能着实很多。漆树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睛。

(9)又去苜蓿坝放牧时,原本以为死亡的漆树会大煞风景。当我们纵着骡马到苜蓿坝时,看见了一棵棵漆树获得了新生,伤痕处长出了很厚的结痂,浓浓的树冠枝繁叶茂。我抚摸看伤痕,想象着漆树如何在割伤后努力生存下来的艰难处境,那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遇!俗话说得好:“人活的脸,树活的皮。”可是漆树在皮肤割破提取汁液后还生存下来,漆树对割破皮肤这件事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自己的命运。

(10)漆树的眼泪,不是哭泣后的残余物,而是新生命的一种改航。
【小题1】文章第(2)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对漆树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3】简要赏析文章第4)段的表达特色。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否定与超越是真文学的两面
汪涌豪
要求文学有否定的特性,与要求它能超越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一回事。因为文学的超越既然有从有限到无限的特点,就必然会要求作家对当下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投去一束冷峻的眼光,然后通过否定与批判,将人引渡到对如何更好地从“生存”进展到“生活”的反思中。
一个人如果对活在当下之有限性没有认知,相反,对充满鄙俗气或碎片化的生活非常认可,自然会欣赏“女人像宠物,男人像动物”这样的无聊文学,而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太沉闷;自然会为“只写内分泌,不写内心”这样的爱情小说叫好,而觉得《呼啸山庄》太冷峻太残酷。
他们不知道,也不能理解,伟大的作家与他们不一样。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完满甚至丑恶,他必定会痛加批斥。如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就有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的批判,对身边“优秀人士”的嘲讽,他称这些人在由太多珠宝商的棉布和细羊毛包裹着的死气沉沉的世界里病态地生活,“他们听不到更广大世界奔腾的声音,在他们围绕太阳旋转时,也看不到更广大的世界”。小说目的在指出向上的路,引人去向更好的未来。否定与超越,在他那里本是一回事。唯此,这部小说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直接启迪了以后艾略特的《荒原》与卡夫卡的《城堡》。
与超越必否定一样,许多时候,否定也就是超越。揭示现实人生的荒凉境遇,强化文学的否定功能,正有助于凸显文学的超越性品格,从而为理想的张扬,以及最大限度地开启诗化人生创造条件。如果一个作家一味堕入生活,与世沉浮,一味地与生活站在同一个高度,而不懂得超拔自己,成为中流砥柱,那即使再真实的生活,也会被他表现得空洞无比。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超越性被搁置和忽视,很大程度上正反映了作者本人对现实不合理的漠视,对生活艰难性的规避。说到底,正反映了他否定和批判精神的缺失。
总之,我们的作家对于生活,不能只有迎合,没有否定,不能裹在轻软的羊毛毯里,放弃倾听广大世界奔腾的声音,却似乎很能体恤读者劳生的匆忙与压力,说生活已然这样了,就让文学给他们一个童话、一点浪漫,甚或一些轻松与搞笑吧;然后就用各种方式,盗掘到地下,穿越到后宫,或写那种“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廉价故事。这是市侩,是乡愿!文学应给儿童以想象,给少年以理想,给成人以希望!文学应该爱土地,为人民!
文学是人面对自己的方式,所以它要求从根本上把握,从终极处超越,从而揭示生活的真谛,求取人性的完满。因此,说文学就是文学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它是这个时代正在到来的灵魂,有着比我们的想象还要神圣的意义与价值。
(节选自2014.12.12《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文学的否定与超越”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的文学应该兼具否定和超越的特性,二者紧密相连,构成真文学的两面。
B.作家对当下持一种怀疑的态度,通过否定与批判,才有可能突破有限,向无限进发,才有可能实现超越。
C.具有超越特性的文学,一定也具有否定的特性;同样,许多时候,具有否定性的文学也就实现了超越。
D.如果文学的超越性被搁置和忽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作者本人漠视不合理的现实、规避艰难生活的心理。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许多读者认为《战争与和平》《呼啸山庄》等名著或枯燥冗长,或缺乏温情,但其实这些作品是真正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活在当下的有限性的深刻感知的。
B.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旨在指出向上的路,引人去向更好的未来,既有对时代的超越,又有对社会的批判,是超越与否定的完美结合。
C.如果一个作家懂得超拔自己,成为中流砥柱,不与世沉浮,对现实和人生保持批判精神,那么他的作品相较于一般作品来说也更能体现超越性。
D.我们的作家用文学去制造一个童话、一点浪漫,甚至是一些轻松或搞笑,是真正体恤了读者劳生的匆忙与压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如“女人像宠物,男人像动物”这样的缺乏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怀疑和批判的无聊文学,即便获得了许多读者的追捧,实际上也只是与流俗合污的伪善作品。
B.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对后来艾略特的《荒原》与卡夫卡的《城堡》有直接的启迪作用,这说明具有超越性的文学作品其影响就会超出作者所处的时代。
C.之所以说文学不只是文学本身,是因为文学是人面对自己的方式,它要求从根本上把握,从终极处超越,从而揭示生活的真谛和追求人性的完满。
D.由文意推知,曹雪芹写《红楼梦》,并没有使之成为封建大家族奢靡生活的范本,而使之成了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在痛苦中寻找精神的出离,正体现了文学的超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率先掌握铜冶炼技术之后,华夏民族逐渐发展出闪烁着民族文化精神和鲜明美学特质的金属艺术。
金属艺术熔炼着民族历史。《左传》记述,夏朝君主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刻以各州形胜之地和奇异之物,以一鼎象征一州,于是九州定鼎成为夏王问鼎天下的标志。金属艺术凝聚着技术进步。汉代长信宫灯不仅外观精美雅致,更是一件科学性、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结合的艺术作品:灯壁可开合转向,以调节灯光的强弱和方向;灯烟经执灯宫女铜像右臂进入中空的体内,再进入盛水的灯座中,避免污染空气。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令人叹为观止。金属艺术也承载着文化交流。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物证。汉代丝绸之路带来中亚和西亚的金银器加工技术,与中原的技法交流融合,在唐代达到新的高度。得益于精湛的捶揲技法,银壶上骏马的细节才能表现清晰,口鼻眼的轮廓、躯干的肌肉线条都历历可见,形象呼之欲出。而皮囊形的壶身,显然是借鉴了游牧民族的器物形制。能工巧匠们萃取了各民族的艺术精华,创造出国宝级艺术珍品。
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工艺技巧日趋精湛,作品更加注重装饰性,强调复杂的手工技法,艺术风格越来越华丽繁复。加之金属属于贵重材质,特别是黄金和白银是古代稀有的材料,用金银等加工制成的金属艺术品,更是华美珍贵的质料与精致繁复的技艺的结晶,具有市场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科技的飞速进步、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使得各类金属制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通信的发达和国际交往的频繁使得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流碰撞,追求简洁、几何化的现代审美风格逐渐风靡。而对于传统手工艺价值的反思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随之兴起,当代金属艺术在手工艺与机械工艺的碰撞之下应运而生。
当代金属艺术一方面重视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对非完美的宽容、对过程的展示和对感性的释放;另一方面不断汲取机械工艺的优长,将新材料、新技术引入金属艺术创作,使金属艺术创作的材质从传统拓展到各类合金乃至综合材料,金属艺术工艺从传统发展到先进机械工艺乃至3D打印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代金属艺术上承民族传统工艺的精神,下启独立审美表达、先进工艺技术与国际融合创新的未来。
(节选自王晓昕《熔古铸今话金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夏启命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于是一鼎象征九州就成为夏王统治天下的标志。
B.汉代长信宫灯外观精美雅致,它的制作工艺和独特艺术构思至今仍然无法企及。
C.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萃取各个民族的艺术精华,它属于我国国宝级艺术珍品。
D.古代只有用金银加工制成的艺术品,才算质料华美珍贵与技艺精致繁复的结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明了金属艺术发展意义,即熔炼民族历史、凝聚技术进步与承载文化交流。
B.文章概括了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特征,指出工业革命兴起促进当代金属艺术的诞生。
C.文章分析了当代金属艺术的两大特征,既体现传统工艺价值又汲取机械工艺优长。
D.文章先举例论证,继而对比论述古今金属艺术,最后进一步地论述当代金属艺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率先掌握铜冶炼技术,华夏民族发展独特的金属艺术就无从谈起。
B.如果没有丝绸之路带来文化交流融合,唐代金属艺术就很难达到新的高度。
C.我国古代金属艺术追求作品装饰与技法复杂精湛,所以风格始终华丽繁复。
D.当代金属艺术创作因引入新材料与新技术,所以它的发展突破了传统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