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细菌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我们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致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目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细菌致病并非常规,疾病通常是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因为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界线。

③有些细菌只是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白喉杆菌和白喉链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体I淫l侵袭时才产生毒素。为毒素的产生提供密码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细菌是没有获得密码通知的。我们染上了白喉,那是一种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们。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而好像是无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烦。

④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体的特殊能力,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但从进化论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引起疾病或死亡,对它们自己也没什么好处。对大多数细菌来说,引起疾病也许是它们的祸事,它们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的危险更大。一个人带上了脑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学疗法,致命的危险也不大。相比之下,脑膜炎病原菌运气不好碰到人身上,它们致命的危险可就太大了。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只停留在人体的表面,在鼻咽部待着。脑炎流行时,在大多数带菌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待的地方。一般来说,它们待在那儿对人是无害的。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数人身上,它们才越过了界线。这时人菌两方就一块儿遭殃了,而大多数时候,更遭殃的是脑膜炎病原菌。

⑤大多数细菌一门心思在吃喝,它们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这样,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总的来说,这些细菌相互之间不可分离,以相互依赖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有一些细菌在更专门、更局部的关系中成了更高级生物的共生者,作为工作零件活在其组织中。如果没有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瘤就不会形成。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⑥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肌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因为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布满了地雷。

⑦是细菌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疾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兽群面前还脆弱。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摆布。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注)噬菌体:病毒的一类,能侵入细菌体内,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使细菌裂解。
【小题1】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第①段说明了人们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引出下文对细菌和人类疾病二者关系的说明与分析。
B.本文内容与人类自身的生命、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起普遍关注;同时知识性强,利于读者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C.本文观点新颖独到,科学性强,有助于读者消除头脑中对细菌固有的错误认识。
D.本文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如“我们卷人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
【小题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人们认为细菌是造成人类疾病的最主要根源。
B.细菌对人类漠不关心,细菌致病往往是因为它与人类无法共生。
C.细菌只有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而这些外毒素是对人类有害的,其有可能导致人们产生疾病。
D.人类身上有完备的自我防御机制,迎战细菌的火药猛烈,但因为细菌的危险性太大,人类还是免不了得病。
【小题3】科普文章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特色。
(1)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
(2)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9:4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油画是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早期的油画多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创作,可分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学院派、印象派等。现代绘画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流派更多,但诸多流派流传时间较短,令人眼花缭乱。没有具体记载说过西方油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是什么时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印象派之后东方元素变得常见起来。

中国的青花瓷经常会出现在西方油画作品中。齐凡尼·贝利尼的名作《诸神的宴会》中,青花瓷钵成为诸神喜爱的“神器”。据瓷器专家考证,这三只瓷钵为明朝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之物。大家知道乔凡尼·贝利尼生活在约1427年至1516年间,画中的瓷器应该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的产品。

远在唐代时,中国的瓷器就作为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行销日本、印度、波斯和埃及等地。17世纪时,中国的瓷器已在欧洲占有一定的市场。当时,中国的瓷器在欧洲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

不过随着航海技术的发达,到了近代,中国的瓷器并不像以前那么稀有难得了,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情调的象征,“蔓延”在西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法国画家雅格布·约瑟夫·蒂索绘制的《贵妇》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套青花瓷茶具,茶具洁白幽蓝,细腻明亮,即便摆在普通西方人的家里,也毫不觉得突兀——这是那时专门用于出口的、加入了西方审美元素的茶具。

19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日本浮世绘漂洋过海进入西方人的视野、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在绘画的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表现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在欧美印象派艺术家的画作中可以看到许多浮世绘风格的影响。

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也有很多东方风情的油画。虽然克里姆特没有到过东方,但他却非常欣赏东方艺术,因此作品背景中出现中国的亭榭、门神、关公就不足为奇了。民俗学家冯骥才曾在<保卫克里姆特最后的画室》一文中提到,克里姆特的书房里挂着中国门神的画像,书柜里陈列着中国的陶瓷、雕塑、纺织品等,他还收藏了许多中国的民间年画。我们能够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找到与中国民间艺术相类似的用色,他在处理人物形象和环境背景时都常采用大面积的平涂填色,画面经常出现桃红、明黄、群青等中国年画常用的颜色,画面色彩对比鲜明,构图简洁,人物形象平面但生动写实,这些都隐隐传递出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学习和吸收。

今天,面对势不可挡的经济、文化、艺术全球化大潮,各个国家和民族一方面都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另一方面也在加强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走上了“返回传统”“回归民族”的道路。其实,艺术上的文化自信并不是排拒其他艺术的“清高独立”,而应该是打破传统边界后重建新边界,这应该是当今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宽广胸怀,是一种在碰撞和紧张之后从容面世的态度。

(摘编自宋艳妮<西方油画中的东方元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的主体绘画方式是油画,早期的油画创作多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形成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众多的绘画流派。
B.《诸神的宴会》中青花瓷钵成为诸神喜爱的“神器”,根据瓷器专家考证,画中的瓷器应该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时候由中国传入西方的。
C.17世纪时的欧洲,一些大国的宫廷和贵族家庭把中国的瓷器当作供赏玩的珍品,用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貌似高雅的追求。
D.日本的浮世绘在绘画内容上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在绘画技巧上很讲究写实性,对欧美印象派画家的创作产生了较多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现代绘画,流派比早期更多,但诸多流派流传时间短,因此西方油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的时间无法确定。
B.到了近代,得益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变得普遍,而且成为一种生活情调的象征。
C.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很欣赏东方艺术,受此影响,其作品背景中出现不少中国元素,在用色、构图、人物形象刻画上也都带有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
D.从中国的瓷器到日本的浮世绘,再到中国的年画、门神等,这些东方艺术都以各自的方式,对西方早期和近现代的油画创作产生了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中存在东方元素,近代中国专门用于出口的茶具也加入了西方审美元素,这说明东西方文化艺术并不是相互排拒,而是相互学习和吸收的。
B.中国瓷器由被奉为“神器”变为贵族炫耀的资本,再后来变得寻常普遍,这说明中国瓷器在西方社会受到普遍喜爱,且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流行过程。
C.文中所引冯骥才关于克里姆特书房的描述,侧面说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对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钟爱,其作品中出现中国元素绝非偶然。
D.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同时,加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这并不是艺术上的文化自信,而是排拒其他艺术的“清高独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可靠的农耕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整个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生死存亡的考验中,不可能有辉煌的文明记录.也不可能有现代的文明转型。一个文明还可能转型,是因为这个文明还有内力。转型,意味着以内力接引外力对它转型的催迫。内外呼应,才有新的中华文明形态。
虽然在工业文明的对照之下,农耕文明尽显它的落后,但对于古代文明形态来讲,中华文明能以农耕文明来坚实奠定自己的物质基础,其发明、创新、开拓,值得肯定。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着领先世界的精细农耕技术,开发了很多有利于集聚经济财富的农耕技术,并创造性地融合从中东、南美传过来的种植技术,解决了人口庞大的黄土社会从古至今文明发展的经济需要和财富需求。值得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在农耕物质文明发展上的经济开拓,还吸收了游牧文明农耕化的养殖智慧,从而拓展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混合生产方式,促成古代东方辉煌的经济文明形式。   
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工业文明就自贱,说自己什么都不行。在对待物质文明心态上,态度必须是两立的,一方面承认农耕文明的伟大,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只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因为我们面对新的处境,中华文明物质开拓的传统被迫中断了。因此,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必须由传统的农耕文明转型为现代的工商文明。到了全球化时代,经由工商文明的建构,文明形态的经济开拓形式或者物质手段的获取形式,抑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勾连发展的结构,实现了重大突破。这对中华文明经济开拓塑就的农耕文明形式,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从农商文明转移到工商文明,对中华文明传统习性来说,也构成了两大挑战。
第一,按照日本经济学家所说的,西方在发生技术革命的时候,东方出现了勤业革命。西方出现技术革命,能工巧匠引导经济;东方人依靠奋斗和努力,也保有某种增长契机。但勤业革命最大的限度。是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商业生产,财富积累的几何级数增长更无可期。直到今天,中国人其实还是以农耕文明的艰苦精神和勇于开创的干劲来进行工业建设的。我们的工业技术,以生产不出合格的圆珠笔呈现出某种内在缺失。事实上,包括工业精准性要求在内的工业习性,迄今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二,我们今天的商业活动习惯主要体现出的,还是农商文明的习惯。对西方人而言,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笃定要休息。但华人不会休息,我们没有那种基督教信仰,我们信仰的只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结果侨民国家的同行把华人恨得咬牙切齿,说中国人不讲行业规则。其实这只是农耕民族的商业习性而已——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拼力换取微薄的收益。现代工商文明的经济开拓精神,把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造突破和财富生产、现代商业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开拓的伟大突破。也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经济开拓才可望真正进入一种现代状态。
(节选自任剑涛《从农商文明转向工商文明,中国面临两大挑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在古代的考验中创造辉煌的文明记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也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B.工商文明胜于农耕文明,是因为农耕文明无法有效地突破文明形态的经济开拓形式,也无法突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勾连发展的原有结构。
C.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注重艰苦奋斗、勇于开创,可以大量增长财富,但这些品质不利于培养人们包括工业精准性要求在内的工业习性。
D.只要把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造突破和财富生产、现代商业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结合起来,中华文明就能拓展出新的经济形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肯定了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并指出“它是现代文明可以转型的因素。
B.文章第二段以工业文明作为参照对象,辩证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优点和不足。
C.文章后三段论述了从农商文明转到工商文明过程中,中华文明传统习性面临的两大挑战。
D.文末举华人吃苦耐劳不肯休息而遭批评的事例,旨在说明国人还保持着农商文明的习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吸收中东、南美传输过来的种植技术、游牧文明农耕化的养殖智慧,拓展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混合生产形式,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开拓精神。
B.西方人注重休息,展现了西方人的基督教信仰.展现了西方工商文明的习性;而中国人不重休息、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赚取财富展现了农商文明的习性。
C.生产不出合格的圆珠笔,既说明我们技术不佳,也说明精准性还没有进入中国的民族精神;华人不会休息。说明国人不遵守工商文明的行业规则。
D.中华文明要实现从传统农商文明转向现代工商文明,需要培养两大现代习性:一是培养包括精准性在内的工业习性;二是培养包括法治性在内的商业习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诞生以来,其发展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在过去几年的发展黄金期,人工 智能技术突飞猛进,这都得益于“深度学习”技术开启的新篇章。深度学习旨在模拟人 脑结构建立大规模神经网络,在充沛的数据支持下,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来处理各种 各样的事情。
其实所谓深度学习技术已经默默为我们服务多年了,谷歌搜索、脸书的自动图片标 记功能、苹果的语音助手、亚马逊推送的购物清单,甚至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汽车都是深 度学习的产物。但是这种快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安全和失业问题的担忧。霍金、马斯克等科技大佬都公开发声,担心人工智能会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说中人机大战的 情节。其他人则害怕认知工作的自动化将会导致大面积的失业。两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曾经的“机器问题”卷土重来,我们需要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杨宁《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2017年9月I4日人民网)
材料二 :
人工智能(AI)并不是一种全新的业务流程或全新的商业模式,而是对现有业务流 程、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造。AI重在提升效率,而非发明新流程、新业务。未来10年, 不仅仅是高科技领域,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尽早为自己的业务流程引入“AI+”的先进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处于落后的追随者地位。
在国家层面进行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这绝不是一件过于超前的事。人工智能发展涉及科研向产业转化的诸多挑战,在各行业应用AI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流程也需要更高层面的信息共享和整体规划,未来的因人工智能引发的产业革命则亟待新一代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与再培训机制、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的建立和完善单靠企业或社会的力量,这些全局层面的问题是很难得到快速解决的。

材料三:
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石博盟〔Scott Beaumont〕介绍,谷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贯 穿于各个产品线,包括消费者导向的产品,比如谷歌翻译中的图象识别技术,可以通过 相机镜头去翻译标志、菜单等;对数据中心的控制和评估可以提高效率;在医学领域,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提高筛查出疾病的准确率。
“现在来中国介绍和探讨AI是最佳的时机。因为中国拥有大量科技资产,还有很多的计算机科学家,谷歌在中国也雇佣了很多软件工程师。除此之外,中国一旦有一个想法,就立刻把它打造成一个原型的能力非常强,还有海量的数据作为支撑,所以中国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石博盟说。
(摘自《对话谷歌大中华区总裁:中国人工智能有得天独厚优势》,2017年10月12日新浪科技)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过去几年发展得十分迅猛,这得益于充沛的数据支撑下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
B.谷歌搜索、苹果的语音助手等技术,是通过对模拟人脑结构建立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而实现的。
C.人工智能已经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对卷土重来的“机器问题”我们还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D.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尽早为自己的业务流程引入“AI+”的思维方式,否则在未来十年很难领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详述了人工皆能发展的历史,以及人们因其迅猛发展而产生的对于安全和 失业问题的担忧,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些担忧都不无可能。
B.材料一分析了人工智能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会产生根本性的改造,指出 应该在国家层面做好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具有前瞻性。
C.石博盟看中中国的原因是中国拥有大量科技资产、大量计算机科学家、还有海量的数据,所以他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D.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AI科研力量蓬勃兴起,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这和国家的支持也有一定的关系。
E. 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所受的阻力最小,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凭借自身的优势,中国可以在更高层面实现信息共享和整体规划。
【小题3】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粉红色大车
李娟
自从有了粉红色大车,我们去县城就再也不坐小面包车了。小面包车一个人要收二十块钱,粉红色大车只要十块钱。带稍微大点的行李,小车还要另收钱,大车随便装。最重要的是大车发车有个准点,不像小车,人满才出发,老耽误事。
粉红色大车其实是一辆半旧的中巴车,司机胖乎乎、乐呵呵的,每当看到远处雪地上有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公路跑来,就会快乐地踩一脚刹车:“哈哈,10块钱来了!”
我和60块钱挤在引擎和前排座之间那点地方,已经满满当当了。可是车到温都哈拉村时,又塞进来50块钱和两只羊。这回挤得连胳膊都抽不出来了,真想骑到那两只羊身上去……好在人一多,没有暖气的车厢里便暖和起来。
虽然乌河这一带村庄稀寥,但每天搭粉红色大车去县城或者恰库尔特镇的人还真不少。每天早上不到五点钟车就出发了,孤独地穿过一个又一个漆黑的村庄,一路呜着喇叭,催亮沿途一盏一盏的窗灯。
阿克哈拉是这一带最靠西边的村子,因此粉红色大车每天上路后总是第一个路过这里。我也总是第一个上车。车厢里空荡而冰冷,呵气浓重。司机一边在引擎的轰鸣声中大声打着招呼:“你好吗,姑娘?身体可好?”一边从旁边座位上捞起一件沉重的羊皮坎肩扔给我,我连忙接住盖在膝盖上。
天色渐渐亮起来时,车厢里已经坐满了人,但还是那么冷。长时间待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空气里,我已经冻得实在是受不了了。突然看到第一排座位和座位前的引擎盖子上面对面地坐着两个胖胖的老人——那里一定很暖和!我便不顾一切地挤过去,硬夹在他们两人中间的空隙里,这下子果然舒服多了。但是,不久后我尴尬地发现,他们两个原来是夫妻……
路上这两口子一直互相握着手,但那两只握在一起的手没地方放,就搁在我的膝盖上;我的手也没地方放,就放在老头儿的腿上。后来老头儿的另一只大手就攥着我的手,替我暖着,嘴里嘟噜了几句什么,于是老太太连忙替我暖另一只手。一路上我把手缩回去好几次,但立刻又给攥着了。也不知为什么,我的手总是那么凉……
车上的人越来越多,不停地有人上车下车。但大都是搭便车的——几乎每一个路口都有人等待。有的是坐车,有的则为了嘱咐一句:“明天四队的哈布都拉要去县城,路过时别忘了拉上他。”或者是“给帕罕捎个口信,还有钱剩下的话就买些芹菜吧。另外让他早点回家。”或者“我妈妈病了,帮忙在县城买点药吧。”或者有几封信拜托司机寄走。
车厢里虽然拥挤但秩序井然。老人们被安排在前面几排座位上,年轻人坐在过道里的行李堆上,而小孩子们全都一个挨一个挤在引擎盖子上,那里铺着厚厚的毡毯。虽然孩子们彼此间互不相识,可是年龄大的往往有照顾大家的义务,哪怕那个年龄大的也不过六七岁而已。
有一个约两岁的小孩一直坐在我对面,绯红的脸蛋,蔚蓝色的大眼睛静静地瞅着我,一连坐了三四个小时都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动都不动一下,更别说哭闹了。
我大声说:“谁的孩子?”
没人回答。车厢里一片鼾声。
我又问那孩子:“爸爸是谁呢?”
他的蓝眼睛一眨都不眨地望着我。
我想摸摸他的手凉不凉,谁知刚伸出手,他便连忙展开双臂向我倾身过来,要让我抱。真让人心疼……这孩子身子小小软软的,刚一把他抱在怀里,他小脑袋一歪,就靠着我的臂弯睡着了。
一路上我动都不敢动弹一下,怕惊扰了怀中小人儿安静而美好的梦境。
(选自《读者》2015年第2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红色大车每天不到五点钟就出发,一路鸣着喇叭,催亮沿途一盏一盏的窗灯,说明粉红色大车不仅准点、守时,而且司机温暖、热忱。
B.司机见有人搭车,就踩了刹车说:“哈哈,10块钱来了!”挤上车来的不说“人”而说“钱”,可见司机见钱眼开,唯利是图。
C.“我”挤在一对夫妻的中间,分开了他们俩,他们不但没有责怪“我”,反而攥着“我”的手,替“我”取暖;“我”好几次抽回手,感到内疚,觉得对不住他们。
D.文章运用了“蒙太奇”的写作手法,选取多个感人的镜头,表现了当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的美好人性。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章的写作思路。
【小题3】文章最后写到一个两岁的孩子投向“我”的怀抱,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受”。

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是一家相当于民间智库的独立机构,它基于调查研究而得出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是否能为社会广泛认同,可能并不确定。但是,这至少反映了一种社会趋势,一些人认为,可以为基因剪刀“造人”开绿灯。

国际社会对基因编辑婴儿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红灯警示,现在却有人准备开绿灯,这个转折过程的时间之短令人吃惊。2015年,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因团队进行胚胎基因编辑遭到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反对。当时有人预测,世界上首次诞生基因编辑活产婴儿可能还要50~100年。但是,从那时到现在才3年,就已经有人呼吁为基因编辑婴儿开绿灯了,这是否意味着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为时不远呢?

基因编辑“造人”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实用性。目前已知有超过4000种遗传性单基因疾病,影响全球超过1%的新生儿。从理论上讲,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预防这些疾病,让每个家庭都获得健康婴儿。这显然比胎儿出生前的基因检测更先进。

不过,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提出基因编辑婴儿“伦理上可接受”的同时,给予了严格的限定条件。其一,基因编辑婴儿必须确保并符合未来出生婴儿的福祉;其二,符合社会的正义和团结,不会增加歧视和分裂。这两个条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和困难。

仅仅从技术上看,基因编辑要符合婴儿的福祉就是一个难题。黄军等人对胚胎修改β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时,试验了86个废弃胚胎细胞,最终只有28个基因被成功编辑修改,成功率约为33%。显然,这个成功率并不足以获得安全性和成功率的保障,也让人们对此技术抱有疑虑。

现在,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并不精准,脱靶率较高。这也意味着,如果使用基因剪刀修改致病基因,如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也有可能把正常的基因也剪掉;或者导致胚胎或生殖细胞上的基因发生重组,导致残障婴儿的出生,毁灭婴儿的福祉。因此,基因编辑婴儿技术如果没有100%的准确性,尚不可能用于临床“造人”。

另一方面,即便技术有保障,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还需要专业界和社会对它的应用和各种潜在可能性进行广泛而充分地讨论;而且需要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来建立临床安全标准,制定相应的监控和审核措施;还要充分评估它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到最后才可能立法。

以英国而言,目前允许人体胚胎研究,但英国法律不允许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后移植入子宫。因此,即便伦理和技术都为基因编辑“造人”开绿灯,但要让法律开绿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选自张田勘《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北京青年报》2018年07月2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日关于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恐怕很难被社会普遍认同。
B.国际社会向来坚决反对基因编辑婴儿技术,但其却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实用性。
C.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还需要的两个限定条件,很难被国际社会接受。
D.目前基因编辑“造人”技术的准确性还比较低,尚不能安全地用于临床“造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黄军等人的试验为例,意在说明现在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率并不高。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基因编辑“造人”要让法律开绿灯路还很长。
C.文章中作者多处引用数据,如第四、六段,使论证准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D.全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思路,符合读者的接受规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某协会的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反映出社会的必然趋势。
B.在黄军团队进行胚胎基因编辑遭反对三年之后,有人就准备对基因编辑开绿灯了。
C.使用基因剪刀修改致病基因,可能正常基因被剪;或发生基因重组,导致婴儿残障。
D.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需经历复杂的过程,不发达国家需要时间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