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评价中国抗战

黎 文

《文汇报》:您把二战中的中国称为“被遗忘的盟友”,可见在西方的二战研究中,中国战场的作用是被低估了的。请您谈谈西方学界目前如何看待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米特(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西方的二战语境中,中国抗日战场的重要性至今仍然是被忽视的。这种湮没不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拜冷战所赐。中国与苏联曾经同处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因此,在1949年以后,西方的研究对于回顾二战期间的中国历史并未表现出多大的热忱。此外,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学者往来中国学习研究和搜集中国抗战史料的困难比较大,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当然,近几年来,学术研究的环境和便利程度都有所改善,但客观认识中国抗战的作用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就目前情况而言,至少在西方,对于二战中中国战场的研究和认识是比较局限的。
《文汇报》:您本人如何评价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
米 特:中国在二战期间的亚洲战场所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回到70多年前,如果中国在1938年被全面侵占,那么整个亚洲可能就不得不屈服于日本的铁蹄了。由于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大量日本军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日本占领整个亚洲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当然,中国的抗战也是整个二战的一部分,所以美国的协助对中国最终获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否则中国也不可能在1945年获得最后的胜利。

《文汇报》:把中国的抗战历史放到整个二战的背景中来审视,中国抗战如何影响了整个二战的战局?

米 特:我认为中国战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没有任何外界援助,也没有任何战争同盟可供借力的情况下,中国军民能在漫长艰苦的岁月中坚持不懈地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
《文汇报》:根据您掌握的档案,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牺牲有多大?
米 特:从以往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可知,负责任地估计,至少1400万中国人在战争中丧生,8000万中国人流离失所。
《文汇报》:您为何认为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二战起点,而不是普遍认为的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这一论断的依据何在?
米 特:由于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尚未被西方充分认识,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将二战起始点标识为1939年。但是,如果我们充分地将中国的抗战纳入整个二战的视野中来考虑,我想,随着中国抗战历史逐渐走出被遮蔽的研究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应该会认同我的看法,以“卢沟桥事变”作为二战的起点。
《文汇报》:我们查阅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成果,您多次在文章中谈到,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对中国历史而言是个重要起点。请问这个“起点”开启了什么?
米 特:中国对日抗战所取得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当时的状况:中国的社会问题开始得到关注;在这段同仇敌忾的经历中,中国人(尽管不是每个中国人)的“国家统一”意识极大增强;抗战经历奠定了日后***的执政基础。总之,抗日战争重构了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状况。
《文汇报》:您认为现代中国的起点是什么时候?如何理解“八年抗战锤炼出了一个现代中国”?
米 特:所谓现代中国的起点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份,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的确有标志意义,但是中国的现代性其实并不仅仅由鸦片战争来指示,而是有不少其他标志,包括鸦片战争之前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府行为合理化的努力等。而抗日战争确实刺激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包括科技的发展,也对中国后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文汇报》:您认为尽管中国是“被遗忘的盟国”,但是二战对中国后来历史的持续改变非常深刻,比对其他国家都深刻。这点应如何理解?
米 特:我认为,中国在抗战胜利后,在政治方面的急遽变化是反抗外侮和抗战期间社会变革的迫切要求的产物。
《文汇报》:您认为,对普通中国人而言,经过二战的洗礼,“国家”的概念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加强。这是应为什么?
米 特:抗日战争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战争期间,民族感情并非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被激发。但是,在很多领域,比如教育界,由于对日作战的氛围,由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民族主义尤为激荡。此外,中国在医疗健康、难民救济和政府机构等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促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选自《文汇报》2015年8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记者在访谈时首先提到米特把二战中的中国称为“被遗忘的盟友”问题,原因是在二战研究中,学界低估了中国战场的作用,而米特是坚持中国是二战盟友观点的人。
B.米特认为中国在抗战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并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协助对中国最终取得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观点都说明米特是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重新评价中国的抗战。
C.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为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西方充分认识到,所以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二战起始点是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这个观点。
D.米特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国抗战做出的牺牲有多大时用了“负责任地估计”这样的语句,“负责任”体现了米特的科学精神,“估计”是现在还没有办法最后确定具体的数字。
E. 记者在对米特提问时很注重引而不发的技巧,即只问相关的问题,而不更多地解说相关的背景,让米特根据自己的知识去判断询问的目的然后答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小题2】超级大国的冷战为何让中国长期成为“被遗忘的盟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米特认为二战的起点是“卢沟桥事变”的具体原因有哪些?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米特在这次访谈中就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以及抗战对中国的作用方面阐释了哪些观点?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6 06:22: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

【小题1】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   )
A.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
C.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
D.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B.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
C.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爱国者。
D.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
【小题3】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
A.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
B.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
C.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
D.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信条,儒道释三家都有阐述,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比如,天人合一的观点,影响到中医上,会认为人体本身便隐喻了自然界的组成元素,骨骼象征山脉,血液象征河流,穴位象征星斗,毛发象征草木等;而影响到音乐上,人们认为,一张古琴的部件组成里就分别代表着天地、山水、年月、龙凤等自然世界元素,而音乐中重要的美学观点更提出了“八音克谐”,也就是音乐演奏中的和谐美。可以说,天人合一的理念遍及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人们希望,天与物与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为一。
而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人,就是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共同遵守同样的规律,这就是在精神上,在秩序上,在利益上,合而为一的统一体。这也是人与自然最稳定的相处模式,不是征服与被征服之间的彼此角力,而是供养与建设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样的和谐画面,在中国文化里,古人比今人体会更深,他们常常用很诗意的句子来描绘人与自然之间结成的美好情谊:
比如李白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他在人的世界里缺少知音的时候,能与花香中的一轮明月对话成知己。如果人们不曾善待花间的芬芳、天空的清朗,人与月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彼此相亲。想要人与自然“相看两不厌”,就要把自然当作人类的朋友去善待。
再比如陶潜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当他官场失意的时候,是自然里的一丛菊花、一帘远山,给了他心灵上的无限慰藉。在人情世故里孤独的诗人,却有飞鸟在夕阳西下时与他结伴还家,热闹了他不寂寞的归程。如果人们不曾珍护山间的鸟兽、田园的青翠,人与鸟就不可能有同路而归的自在。人想要与自然形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彼此欣赏,那就要把自然当作自己的心灵一样去爱护。
如果说,古人把人体构造看作自然界山川河流的象征,那么,我们今人是否可以把自然界的山川河流看作人体骨骼与血液的延伸呢?倘若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人之于自然,便能够以珍爱生命之心,去尊重世间万物。
在当今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就是能够学习古人的一份赤子之心和敬畏之心,把大自然拟人化,去尊重它的健康状态,而它,就会还我们一份花落花开、云卷云舒的轻安自在。
(摘编自“光明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天人合一”的相关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信条因被儒道释三家阐述而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B.“天人合一”对音乐的影响比中医深远,因为音乐中有“八音克谐”的美学观点。
C.“天人合一”的理念遍及中国文化各个领域,如人们希望天与物与人融合为一。
D.“天人合一”从今天的观点看,就是人类与自然之间、供养与建设之间的和谐共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后,提出尊重大自然的健康状态的主张。
B.文章通过对比、举例等论证方式,得出在“天人合一”上今人应该向古人学习的观点。
C.文章引用陶渊明的事例,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尊重自然,自然会还我们一个轻安自在。
D.文章在说理的同时,引入了大量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文章富有诗卷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最好的相处模式是“天人合一”,共同遵守同样的规律,在精神、秩序、利益上合而为一。
B.李白之所以能够和花香中的一轮明月对话成知己,是因为他善待花间的芬芳、天空的清朗。
C.今人如果把山川河流看作人体骨骼和血液的延伸,就能够以珍爱生命之心去尊重世间万物。
D.人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就要有一份赤子之心和敬畏之心,不与自然彼此角力。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美生灵

张炜

①暮色中,河湾里落满云霞,与天际的颜色混合一起,分不清哪是流云哪是水湾。一群羊正在低头觅食。这些美生灵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这个黄昏。这儿水草肥美,让它们长得肥滚滚的,像些胖娃娃。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纯的表情。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

②没有比它们更柔情、更需要依恋和爱护的动物了。它们与人类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它们被豢养,被保护,却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是最后交出的肉体。它们咩咩的叫声,可以呼唤出多少美好的情愫。它们那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互相倾诉和呼唤,那由于鸣叫而微微开启的嘴巴、上皱的鼻梁都让人感到一个纯洁的生命的可爱。

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你,直到把你看得羞愧,看得不知所措。

④人在这种美生灵面前,应该更多地悟想。人一生要有多少事情要做,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走到完美的彼岸。这遥遥无期的旅程,折磨的恰是人类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这一类生灵。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这是人类的全体未曾被告知的一个大限、一个可怕的命数。在这个命数面前,敏慧的心应该有所震栗。

⑤温柔和弱小常被欺辱,可是生命的无可企及的美却可以摧毁一切。它最终仍然具有威慑力和涤荡力。

⑥三只小羊跟在它们的母亲身边,那种稚声稚气的咩咩声至为动人,它们的母亲对它们的呼叫几乎充耳不闻。它需要抓紧时间摄取更多养料,以便生成奶水来饲喂它们。它知道这些撒娇声,这嗲声嗲气的求告呼喊没有多少要紧。三个孩子没有使母亲注意它们,最后就自觉无聊地在一块儿戏耍起来,像赌气似的,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用有些笨拙的、粗粗的、像木棍一样的前腿去踢踏绿草;或者是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甲虫,用毛烘烘的嘴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这样的把戏玩了一会儿重又无趣起来,它们就一块向着远方奔跑,一蹿一蹿的,那是学着大羊们奔跑的样子。它们一口气跑到了河边。最后它们返回,从几只大羊的空隙中站直起来——它们想起了母亲,立刻惊慌失措地呼叫起来。它们的母亲也在寻找孩子——它们一抬头发现孩子们不见了。母亲的叫声比小羊的叫声要粗重有力多了。这遥遥相对的呼应此起彼伏,渐渐惊动了群羊。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羊群才又开始寻找食物。

⑦羊们几乎毫无侵犯性,全身都蓄满了阳光。它们把这温暖和热量分赠人类,人类却对这宝贵的馈赠毫无感谢之情。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羸弱的生命里索取和掠夺,因为他们自己在同类中也常常这样去做。比起很多更弱小的生命来,人类几乎不懂得羞愧。他们更多的时间像羊一样吃草,有机会却要放下草吃羊。他们常常奢谈自然界的所谓“食物链”,却从来不研究自己与其他动植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在整个神奇宇宙的生命链条中,人类构成了多么可怕的一环。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他们在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却又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

⑧暮色苍茫中,这一群美生灵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它们驮着所剩无几的光明踽踽而行。在这生命进化的历史上,它们的确是一些跨过了漫长世纪的苍老的生命,它们也许懂得太多太多:关于这个星球、关于漫漫时光、关于生命的奥秘。

⑨原来它们颔下垂挂的那一缕胡须,远远不是什么滑稽的标志,而是某种深刻的象征。它们正因为对这个世界知晓得太多了,才这样听天由命。

⑩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

【小题1】第①节中“生出无限的怜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综观全文,概括将羊称作“美生灵”的主要理由:⑴ 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③节中“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运用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④节末尾句中的“这个命数”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⑦段写到:“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联系上下文看,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6】请就第⑥小节描写的某一特点作简要赏析(60字以内)
【小题7】对文章分析正确两项是(    )(    )
A.这篇记叙性散文探讨的是如何尊敬自然,善待生灵,与自然构成亲密关系的问题。
B.文章开头写一群羊黄昏时分在河边觅食,如诗如画,又以“驮回阳光”作结,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C.本文感情基调明朗,直接赞美羊的那种毫无侵犯性的奉献精神,同时委婉含蓄地批判了人类的野蛮索取和掠夺行为。
D.本文感悟独特、思考深刻,所谈的是人类自身的美丑、人类自我拯救的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E.本文感情真挚,立场鲜明,在赞美羊的奉献精神的同时,批判了除羊之外的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灵的丑恶,发人深省。
F.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刻画羊的形象,表现对羊的怜悯之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
⑴美国宇航员弗兰克曾写信告诉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孙子说,他驾驶的宇宙飞船跟凡尔纳小说中描述的飞船重量相同,高度也一样。现代航天理论的奠基人、俄国工程师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宇航之父”,但他却认为“科幻之父”凡尔纳才算得上是宇宙航行真正的先驱,因为他本人的科学名著《利用喷气装置探测宇宙空间》,最初就是从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得到启发的。
⑵凡尔纳的小说里有不少设想在当时曾被视为痴人说梦,可是在他辞世数十年后却一件件变成了事实。那些由凡尔纳经过审慎思考、合理推断并想像出来的问题答案,在某种程度上竟然与现代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相似或共通,以致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并非不合理的假设”:假如凡尔纳没写过《从地球到月球》和《环绕月球》这两本书,现代宇航学就可能遇到更多的挫折。
⑶一部科学史,可以说是人类智者的无穷幻想与不断劳动创造的历史。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正是诸多幻想作家早在千百年前就着力描述过的世界。
⑷科幻小说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它所关注的乃是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所激起的种种波澜。换句话说,科幻小说是人类对科技促进的社会变革的经历在艺术上所作出的反响。由此,人们学会了前瞻,即展望与现在不同的未来——更加美好或可能会很糟糕的未来。
⑸从幻想到现实,人类的思维和智慧划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轨迹。我们只要稍微涉猎一点科技发展史,便不难发现:几乎任何一种发明创造,都是有幻想在先。随着科幻题材的不断延伸,人们受到启迪而会去探索越来越多的可能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科学幻想往往是发明创造和科技进步的先导。
⑹尽管我们并不要求科幻作品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言,尽管科幻小说和现实的方法可能完全不同,但包含在科幻小说中的某种期盼,几乎都已实实在在地得到了现实的回应,它们实际上就是由科学幻想衍变而成的科技成果。
⑺幻想,一直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取材于尹传红《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弗兰克驾驶的宇宙飞船与凡尔纳小说写的一样,他认为凡尔纳是宇宙航行真正的先驱。
B.凡尔纳思考、推断、想象出来的问题答案,与现代解决问题的方式竟然完全相似或共通。
C.诸多幻想作家早在千百年前的无穷幻想和着力描述,创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和科学史。
D.由科学幻想衍变而成的科技成果,就是科幻小说中的某种期盼在现实中所得到的回应。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简要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与科幻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分别是什么。(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小题2】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
【小题3】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