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爹的冰糖葫芦生意

张 玮

①接到娘的电话,李冰急匆匆从外地赶了回来。娘告诉她,下雪天,你爹非去卖冰糖葫芦不可,结果人和车滑到了沟里,把腿摔坏了。看着爹躺在病床上的样子,李冰心里就有些来气,大冷的天,卖什么冰糖葫芦,挣不了仨瓜俩枣的!

②小时候,李冰对爹就没什么好感,在李冰眼里,爹就从来没让她痛痛快快地吃过几串冰糖葫芦,李冰在学校里考了好成绩,回家向爹要犒赏,爹就只给李冰一串冰糖葫芦,如果多要,爹就会瞪着眼,训一句:“吃多了闹肚子!”李冰只好委屈地离开了。

③后来,李冰长大了,对爹从事的职业有些反感:爹干什么不好,偏偏去卖冰糖葫芦,一串冰糖葫芦仅仅挣个毛把钱,这买卖能养家糊口吗?但爹似乎做这买卖上了瘾,每天早出晚归的,乐此不疲。

④那次,爹到学校里给李冰送生活费,提去了一大塑料兜零碎毛票。爹尴尬地笑笑说:“爹来得急,没时间给你换成整票,你就用零钱买东西吧。”看看自己周围的同学,家长送来的都是百元大钞。李冰就觉得,爹真是一个没能耐的人。

⑤爹过五十岁生日的时候,娘守着满屋子的亲朋好友,仿佛是开玩笑似的对李冰说:“你爹呀,卖了半辈子冰糖葫芦,可他自己连一串冰糖葫芦都没吃过哩。”李冰表示不信,娘便说:“不信,去问你爹。”爹却笑眯眯的,不置可否。娘又接着说:“别看你爹这买卖不大,可他顺顺利利地供你读完了大学……”私下里,李冰还是忍不住好奇地问娘。这回,娘真的是板着脸告诉她:“可不,你爹曾亲口对我说过,每次看着那串冰糖葫芦,他总是难以下口,总会想着,怎么把它卖出去变成钱,给女儿用。”听着娘的话语,李冰突然感到鼻子有些发酸,只是她强忍着,没让眼泪落下来。

⑥李冰参加了工作后,就坚决不让爹再出去卖冰糖葫芦了,可爹就是不答应。这不,爹还是出事了。李冰看着病床上躺着的爹,知道爹现在最想让她干什么。她对爹说了一句:“我替您去卖那些剩下的冰糖葫芦吧。”爹一听果然高兴得不知什么似的,嘴里直说:“好,好,好……”

⑦李冰推起了爹走街串巷卖冰糖葫芦的那辆老式大轮自行车,这时李冰才发现,那硬皮鞍座上,竞摩擦得起了许多皮毛。李冰抚摩着,心里又是一番感慨。

⑧“卖冰糖葫芦了……”李冰学着爹的样子吆喝起来。听到吆喝声,一些领着孩子的老头儿、老太太走出了家门,看到李冰,便纷纷问起来:“你爹怎么没来卖呢?”有些知道爹出事的主顾说:“给我多来几串吧,你爹可是个好人,有时在路上碰着,没带钱,你爹总是要送给孩子几串冰糖葫芦。回去,可别忘了给你爹捎个好……”也就是从这时起,李冰才突然明白:原来,爹卖小小的冰糖葫芦,竟也拥有这么好的人缘儿。

⑨在外村,李冰看到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还不等走近,老人便说:“你是李山印的女儿吧?”李冰点点头。那老人便说:“我就知道肯定错不了。这十里八乡只有你爹卖冰糖葫芦。孩于,你不知道,我一个孤老头子,你爹每次卖冰糖葫芦路过这里,俺哥俩都要唠上一阵子,只有唠上一阵子,他才会放心地走……”

⑩听着老人的话语,李冰突然感到,爹哪里是在做冰糖葫芦的买卖,爹分明是在做人生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情!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李冰看到爹的样子,不由来气,这自然地引出下文,与后来她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形成了对比。
B.李冰母亲两次说李冰父亲没吃过冰糖葫芦时的神态不同,第二次板着脸意在让李冰感受到父亲的辛苦付出。
C.父亲出事后,李冰知道父亲最想让自己替他去卖冰糖葫芦,便马上付诸行动,这说明李冰已经开始理解父亲。
D.文章第9段那个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对李冰所说的一番话,说明了李冰父亲卖冰糖葫芦的目的是为了结下好人缘。
【小题2】请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小说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意蕴深长,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三个方面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4 12:0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叫言语环境。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语境在戏剧话语意义建构和生成中的重要功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戏剧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依赖特殊的言语环境。
从宏观上讲,艺术于生活,戏剧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剧作家所处时代的客观社会环境因素,总会被直接或间接带到戏剧人物语言中来,成为戏剧话语宏观言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语境因素在戏剧话语建构和生成过程中,和其他语言材料一起发挥作用,深刻地表达剧中人物丰富的思想情感,展现多彩的社会生活。剧作家一旦选用所处时代一些特定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建构剧中人物的话语,该戏剧作品就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窦娥冤》女主人翁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妄做天!”这种极具时代特征的人物语言,甚至可以穿越时空,让当代的人们体验到剧作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黑暗无道。语言与社会环境的高度配合使《窦娥冤》这篇戏剧作品获得了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从微观上讲,剧中人物的对话或独白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客观时空环境下进行的。剧中角色各自身份、心理、情感等要素的组合是构成戏剧话语微观言语环境的主观因素。正是这些微观因素可以使剧中人物的话语带上各自的特点,戏剧话语才具有表现人物思想内涵、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例如,剧作家老舍的《茶馆》将各个阶层的人物尽纳其中,通过极具个性的人物语言展现清末民初时北京的社会风貌。剧作家老舍谙熟人物所处的言语环境,充分考虑了剧中各种人物的语言特色,才使塑造的人物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极具个性化特征。该剧中每个人物开口说话,都十分切合他们各自的年龄、身份、出身,并表现出他们各自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
语境是戏剧话语建构和生成的基石。语境之所以能够对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起到制约的作用,关键在于观众可以将戏剧中虚拟模糊的时空背景与真实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并找到它们的相关链接点,从而理解并接受剧中每一个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例如,马洛戏剧《浮士德的悲剧》最后一场一开始,时钟敲了十一下,浮士德绝望长叹道:“现在你的生命只剩一小时了”;三十行台词说完后,时钟敲十一点半,浮士德无奈地说:“啊,半小时已经过去了,一切很快都会结束”;接着午夜的钟声响起。舞台上虚拟的时间是一小时,实际表演时间大约三分钟。观众之所以能够意识、理解并接受这种虚拟时间和真实时间的差异是因为戏剧时间的压缩充分反映了浮士德来日无多,内心恐惧的心理。可见,时空环境是戏剧艺术特性的重要表现。
戏剧话语中的语境因素再现得越充分,人物语言越有个性,人物形象就会越典型。
(摘编自陈丽霞《戏剧文学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叫言语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层次来阐述。
B.戏剧语言反映出时代特征,使《窦娥冤》获得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C.《茶馆》中大部分人物语言可以表现出他们各自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
D.《浮士德的悲剧》中虚拟和真空时间的差异难以为观众意识、理解并接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解释“语境”概念后,指出语境对于戏剧文学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的作用。
B.第二自然段,从宏观角度阐释观点,指出客观社会环境因素是宏观语境的组成部分。
C.第三自然段,从微观角度指出构建话语微观言语环境的主观因素及其具有的作用。
D.从内容上看,第四自然段与前两个自然段是并列关系,阐释语境的另一方面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观众脱离特殊的言语环境,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是无法实现的。
B.极具时代特征的人物语言是对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即宏观语境因素的体现。
C.戏剧中对话或独白表现出人物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即微观上的语境。
D.如果人物语言越有个性,又能充分再现语境因素,那么人物形象就会越典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断营建更为合理的共同体理念,是世界文明健康发展的知识行动论基础。反思近代以来的政治,伦理等思想史,不管是地理论、语境论、传统论,道义论还是契约论,在本质上都是共同体理论,都是对什么是合理的共同体,如何建构合理共同体的不同维度探索。这些理论或强调地理因素对共同体营建的影响,或强调周边竞争因素对共同体营建的影响,或强调共同体营建的道德,情感基础,或注重共同体营建的文化传统制约因素,或注重共同体与个体权利让渡的关系,等等。应看到,这些思想都揭示了共同体生成,维系,发展的某些特点,有的甚至对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共同体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也应明确,这些共同体理念也有一些需要注意和超越的共同点:往往以单一共同体的营建为目的,以内卷、非开放,对立为方法论基点。其所倡导的共同体价值,无法同时性地运用于共同体内部与共同体之间。比如,一些主体倡导的平等、自由、正义,只适用于其共同体圈子内部,而不适用于共同体之间。当其他共同体在交往中要求共享平等、自由、正义时,这些共同体往往会实质性放弃平等、正义、自由等理念,转而强调自身利益的优先性、至上性、首位性。这种知行不统一,使诸多共同体理论及其所倡导的价值表现出涂层性、不真实性、矛盾性。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层超越了已有共同体理念的方法论问题,开启了共同体理念的新阶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思维与中国传统的和合思维。既注重尊重不同层面(个体、地方、区域、国家、全球)主体,共同体的差异性,也注重不同层面主体、共同体的互联性,共通性、共同性。一方面,不同层面的共同体内部诸要素间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关系,需要有机互动以应对风险、实现发展;另一方面,不同层面的共同体之间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关系,也需要有机合作才能应对风险,共推发展、共享繁荣。可以逻辑一致地解释共同体内部与共同体之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特点。

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从传统的静止,极点式思维向过程性思维,整体性思维转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所内涵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深刻的过程性、整体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不管是在共同体内部还是共同体之间,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理想目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需要整体性地考虑历史、现实、未来,自身与他人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条件、要素、领域。

当正义、自由只为少数人服务时,这种价值就沦为了一种涂层、口号、工具,失去了真实性、引领性。所说与所做、话语与行为是否一致,是人们判定一种世界观、价值观是否真实的现实标准。中国不仅在观念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以“一带一路”建设等方式,真实、真诚地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话语同行为的一致性、真实性,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获得国际认同。

(摘编自(2019年05月10日)(光明日报》陈忠《世界文明变迁规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思想史上,不管是地理论、传统论还是契约论,他们在本质上都是共同体理论。
B.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共同体理念对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共同体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C.以内卷、非开放、对立为方法论基点的共同体理念往往以单一共同体的营建为目的。
D.共同体理念的内外有别和知行不一使诸多共同体倡导的价值表现出涂层性和矛盾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已有共同体的差异。
B.文章从历史角度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并就其三个特征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世界文明健康发展为目标,论证了中国理念开启了共同体理念的新阶段。
D.文章从方法论基础、理想目标、言行一致三个角度论证命运共同体的新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自身利益的优先性、至上性、首位性,往往会导致在共同体内外实质性放弃平等、正义、自由等理念。
B.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思维与中国传统的和合思维可以逻辑一致地解释共同体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共同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需要整体性地考虑条件、要素和领域。
D.中国不仅在观念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而且更注重真实,真诚地实践,“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明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正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并且更加具有世界意识。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情绪。比如,自卑自馁情绪有之,“牢骚太盛”情绪有之,懈怠散漫情绪亦有之。这些社会心态虽不是主流,却会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消极影响。如不及时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心态,甚至会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脚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心态必须强起来。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成员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与其发展实际密切相关,是时代的“晴雨表”“风向标”;它同时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用短短几十年时间从“饥寒交迫”变为总体小康、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正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在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

心态强起来应增强自尊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尊自信的民族,自尊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新时代,自尊自信源于深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它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看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拒绝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不妄自尊大,拒绝其他文明优秀成果。只有清醒认识我国历史走向、准确定位我国历史方位,才能更加自尊自信。只有不断增强自尊自信,才能更加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敢于承认别人长处,进而取长补短,更好迈向伟大复兴。

心态强起来应更加理性平和。理性平和就是冷静全面看待事物,不为不良情绪所左右;就是辩证客观分析问题,不偏激也不片面;就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不扣帽子不打棍子。新时代,理性平和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求我们清醒认识、坚定信心,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同时牢牢把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变”;科学把握强国建设是“长期进行时”,积极应对“四大挑战”、克服“四种危险”。

理性平和,才能拨云见日抓住本质,才能去蔽除障获得真知,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成功。用未来的眼光看今天,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新时代,心态强起来才能更好服务于强国建设,才能更加专注奋发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一些不良社会情绪不是主流,虽会伤及个人,但无碍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局。
B.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发展实际正相关。
C.社会成员的情绪基调、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
D.与“强起来”的新时代匹配的社会心态需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专注奋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总体状况的一分为二的分析,引出观点,针对性强。
B.文章二三段按具体到一般的思路,阐述了社会心态和当代中国心态强起来的重要性。
C.文章四五段论述了使心态强起来的两点意见,字里行间情理充盈,理性却不失自信。
D.文章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逻辑清晰严密,条理性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未来的眼光看今天,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让心态强起来是强国建设的必做题。
B.社会心态既反映一个国家国情的现实性,也体现其历史命运、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C.以是否具有世界意识来评价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越来越重要。
D.新中国日益“强起来”的显著标志是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的社会心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典型人物之所以成为典型,不只是个性的鲜明,事例的生动,更是人物身上承载了某一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和精神气质的共通性。透过典型人物的生命历程和价值抉择,观者得以在共情中不觉观照现实的自己,无论是认同还是反思,都是一段心灵净化和思想启迪的过程
典型人物未必一定要积极正派,很多性格复杂甚至形象负面的典型人物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迹。鲁迅笔下的阿Q、《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这些典型人物常常是我们自身性格缺陷或精神缺失的浓缩展示,震撼与可笑之余,也为我们的人生敲响了鞭策的警钟。但典型的意义,不只在惩恶,更在扬善。为世道人心注入温暖的正能量,为功利的现实投入理想的光芒,为迷茫的人群树立鲜明的旗帜,指出积极的方向,这更是塑造典型人物的价值和使命。
典型人物也不一定要“高大上”,很多平凡的小人物往往有着更为典型的价值光辉。来自身边的感动,常会引发更深的敬意。每年中国的“感动人物”评选都不乏平凡人的身影,我们从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感受到爱的温情和奉献的可贵。正因为他们来自我们身边,我们更容易理解他们的平凡,也更容易尊重他们的不凡。
典型人物的塑造,切忌千篇一律,许多作家苦恼于没有生动的事例和创新的写法。事实上,要写好典型人物的故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简单。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真正深入生活、认真观察生活的慧眼和发自心底的感动。只有动过真情,才可能融情于笔端,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触动;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可能找到生动鲜活的人物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故事细节。
(选自王子潇《典型诚可贵》,有删改)
【小题1】典型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小题2】为什么说欣赏典型人物是“一段心灵净化和思想启迪的过程”?
【小题3】塑造典型人物时如何避免千篇一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