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江,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日:“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江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2017年9月12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i,会意字,《说文》释其“‘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ǐ”的字,应当为“㨃”。“㨃”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㨃咕”“㨃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例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某网评人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2017年9月11日半月谈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㨃”的含义和读音。
B.“磁”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说文》对“敌”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時”。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小题2】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
A.某电影的主演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B.某电视剧中,沈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指斥。
D.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得众人怒怼。
【小题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9 03:08: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归学成回国,或开始进入工作单位,或雄心勃勃地开始自主创业。但我们接触的几乎所有采访对象,都会倾诉自己刚刚回国的那一段感到迷茫的日子。原本以为是回到了熟悉的家乡,结果发现人脉、工作节奏内容,甚至周边的街道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因中外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海归在回国找工作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知所措,如果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就会更感茫然。

在互联网上查询,可以找到许多“迷茫”的实例,但对此却少有专门的研究。这种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程度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给海归带来了困扰,浪费了个人和社会资源。

分析海归产生迷茫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应届毕业的海归,其就业优势并不明显,有些企业甚至偏爱国内毕业生;二是创业型海归,会面临所有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所遇到的困难,各种不熟悉的日常事务,让他们应接不暇,处理不利,从而产生沮丧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三是一些海归没有足够清晰的个人职业目标,对于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个人期待与现实产生落差,造成失落感;四是对离国多年后的回归存在文化“断层”的担忧,许多人反复问自己,“我真能够融入国内的社交圈子吗?”

(摘编自夏周祺《海归有归来“迷茫期”吗?》)

材料二:

《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在京发布。报告称,30%的留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完全未达到预期;而在企业方面,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

《报告》显示,海归人才在国内就业遇到一定阻力,近70%的留学生归国后遇到了文化理念、落户、政策限制等难题。

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到834万人,“就业难”问题愈发突显。但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生归国比例也不断增加,国内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吸引了大批人才回归,人才市场趋于饱和并竞争激烈。这也直接表现在海归人才的薪资水平上。《报告》表明,近三成海归2018年实际工资不足10万,而有近五成海归期望2019年可以拿到10〜15万的年薪,从薪资水平上可以看出,海归学生并不如往日风光。

《报告》显示,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是海归的三大竞争力。约七成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68%的受访企业表示有海外校园招聘的意愿;65%的受访企业会针对暂未回国的候选人设置专门的面试流程;同时,64%的受访企业愿意为海归提供额外的福利待遇。而外企和民营企业,在此意愿上更为强烈。

学历显然是海归的一大传统优势,这一点,从企业端也得到了验证。但学历并不是企业考察人才的第一要素,分析根据受访企业需求所绘制的海归人才画像时发现,受访企业普遍更看重与“实际工作表现”相关的素质,比如实习(工作)经验、相关工作技能。调查数据也显示,约八成的受访企业更倾向拥有2次及以上实习经历的海归。可见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以务实为导向的。

(摘编自人民网《调查: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

材料三:

就业市场上,“海归”群体曾经在企业的争抢中享受过尊荣。然而,随着归国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这种追捧迅速退潮,许多留学归来的年轻人,也因此陷入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很多留学生在自己选择出国,或被父母送到国外的时候,对国内就业环境的现状都缺乏了解。相比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学生和家长头脑中的观念,往往高度依赖旧有经验,因此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出国留学都是一件极其艰难也极其风光的事情,海外名校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上更是实打实的“硬通货”。当时,在许多专业领域当中,国内高校的教育水准都低于外国名校,而能够出国留学并且愿意在毕业后归国的人才,又凤毛麟角,因此,市场对“海归”的追捧,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但是,市场永远有市场的逻辑。抱着“镀金”心态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人才的稀缺性迅速消失。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削弱了“海归”的竞争优势。

其实,归国留学生群体的海外学习经验自有其价值,问题在于,衡量他们才华与能力的标准,并不只有初次就业的薪资这一条。留学经历的宝贵价值,也并非只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留学生的独特经历,使得他们在国际视野、适应性上占据优势。如何认清自己,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将决定他们人生道路的宽度。

(摘编自杨鑫宇《“海归”不只为“卖个好价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采访所接触的对象来看,由于中外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差异,绝大部分海归回国后工作上有一段“迷茫期”。
B.我国对海归“迷茫期”的现象缺少专门的研究,虽然海归“迷茫期”有长有短,程度有轻有重,但都是对个人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C.从海归2018年实际薪资水平及2019年期望薪资水平来看,海归在人才市场上已趋于饱和,竞争激烈。
D.学历是海归的传统优势,如今受访企业普遍不看重海归的学历,更看重与“实际工作表现”相关的素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归在回国后产生迷茫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原因,如有些企业偏爱国内毕业生,也有自身的原因。
B.《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约七成的受访企业仍然重视海归招聘,为海归提供额外的福利待遇。
C.由于学生和家长往往高度依赖旧有经验选择出国,曾在就业市场上受到追捧的海归如今已风光不再。
D.海归人才在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上具有优势,随着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优势正在削弱。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海归应如何适应当前国内就业形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党和政府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小题1】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B.显现出个性差异的高中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文理学科各有所侧重显得很正常。
C.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的角度看,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对不是正确的做法。
D.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是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学分制教育的基础。
【小题2】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异,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完善,一旦取消文理分科,就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B.如果我国高中教育在条件成熟后取消文理分科,就可以兼顾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C.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武断地取消文理分科,可能导致学科学习“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
D.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即使取消文理分科,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小题3】从本篇文章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而作者为什么又说“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明教”只不过是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一个神秘宗教而已。小说结尾暗示说,一个存心不良的明教教徒朱元璋篡夺了明教的领导权,并且最后利用明教的力量赶走了元朝皇帝,建立了明朝。“明教”创建大明帝国?这并不是金庸先生凭空虚构,历史上大明帝国的建立恐怕的确不能排除“明教”的影响。

历史上真实的明教,源于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摩尼教。在其创立后的1000多年里,从大西洋西岸,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直到我国的东南滨海地域,都曾有过大量的摩尼教徒活动。因为摩尼教宣扬光明,传入中国后,逐渐被称为“明教”,又因为明教的教义很容易诱发教徒们的叛乱,唐朝时明教被明令禁止,甚至连名称也由“摩尼教”讹传为“魔教”。

五代十国以后的很多次民间起义都与明教有关。《水浒传》中,与梁山好汉遥相呼应,后来被宋江剿灭的方腊起义就是其中之一。《岳飞传》中,岳飞也曾经专程从抗金前线上跑回洞庭湖镇压明教的钟相杨么起义。

到了元朝末年,明教的一支白莲教掀起红巾军起义。教主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被拥为“小明王”,建立龙凤政权。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起义之后,其实也是小明王的部将。当然他从来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他故意特别尊奉小明王。可是后来小明王在坐船时落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有史家认为,这可能是朱元璋安排的。从此起义军中的明教力量全都归朱元璋所有,在他的指挥下击败其他各路起义军,最后将蒙古统治者赶回了蒙古草原。

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承继小明王而来。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大都是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自然顺理成章,而且这样还意味着朱元璋就是明王降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会上再也不应出现其他的明王了,这也有助于稳定人心。当他登上九五至尊之后,便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清朝嘉庆年间还曾经爆发过一场席卷五省,持续九年的白莲教大起义。清王朝损失惨重,消耗的军费相当于当时清政府5年的财政收入,从此,清王朝从所谓“隆盛之世”陷入了武力削弱、财政紧张的困境,迅速跌入没落的深渊。有些学者认为,清朝末年的义和团组织其实也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可见这个来自波斯的“魔教”对我们的古代历史影响颇为深远。

【小题1】关于“明教”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在结尾处描写了朱元璋篡夺了“明教”的领导权。
B.“明教”创建大明帝国,这并非金庸先生凭空虚构的,历史上,朱元璋立明朝也确实受“明教”的影响。
C.真实的明教,是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在其后1000多年间传入中国后改名而成的。
D.摩尼教宣扬光明,传入中国后,因很容易诱发教徒们的叛乱,在唐朝后被明令禁止,甚至连名称也由“摩尼教”讹传为“魔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源于公元3世纪中叶的摩尼教,其教徒在大西洋西岸,欧亚大陆地区,我国的东南滨海地域都有分布。
B.五代十国以后的多次民间起义都与明教有关,在一些作品中记载,宋江和岳飞都曾和与明教有关的起义力量交战过。
C.由于朱元璋从来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所以他将义军中的明教力量全都归己所有,并利用其消灭了蒙古统治者。
D.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手下的将领大多数都是明教的教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说,对“明教”的了解并不多,只是在一些武侠作品中得以接触,不过,在这些“肤浅”的文字里也可能真的得到一些历史的真相。
B.如果明教的教义不诱发教徒们叛乱,那么各朝的统治者不会耗费巨额的财政收入来剿灭他。
C.朱元璋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力量。
D.这个来自波斯人的摩尼教,即人们称之为“明教”抑或“魔教”的教派对我们的古代历史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它能够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
(2)深度工作的概念虽然不是卡尔·荣格的说法,但是他的做法却像是理解其中深意。荣格曾在树林中用石头建起一座塔楼,以此实现职业生活中的深度工作——这项任务要求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如果探究历史上其他重要人物的生活,你会发现深度工作在他们身上是非常普遍的。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问小屋里完成;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他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工作,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出后,记者都找不到他;JK.罗琳确实会使用电脑,但是广为人知的是,她在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
(3)当然,深度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人物和“厌恶”电脑之人。众所周知,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只读书,思考大局。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将微软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家名为网景通讯的新兴公司。另外很具有讽刺性的是,被称作网络朋克作家的尼尔•斯蒂芬森参与创造了流行的网络时代概念,我们却几乎无法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联络到他。
(4)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身上,深度工作的普遍存在现象很值得强调,因为这种现象与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群体过快淡忘了深度工作的价值。知识工作者之所以远离深度工作,原因显而易见——网络工具。网络工具是一个非常广的门类,包括电子邮箱和短信等通讯服务、推特和脸谱网等社交网络,以及Buzzfeed和Reddl等炫酷的娱乐信息网站。这些工具的兴起,辅以智能手机和可联网办公电脑的广泛使用,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然而与此同时,现代知识工作者也并没有游手好闲。事实上,他们称自己和以前一样忙碌。
(5)深度工作并非某种矫揉造作的怀旧情绪,也不是作家和20世纪早期哲学家独有的,而是在当今社会也很有价值的一种技能。它之所以有价值,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种原因与学习相关,第二种原因是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摘编自美国卡尔•纽伯特《深度工作-前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度工作是指在认知能力达到极限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
B.深度工作能够唤醒人们在当前智力水平下深藏于心的价值需耍。
C.荣格在树林中用石头建造塔楼是为了践行作者深度工作的理念。
D.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从未意识到深度工作对成功的潜在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浅易的文字对深度工作的概念、作用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释。
B.文章第二、二两段列举深度丁作在古今成功人十身上的具体表现以论证中心。
C.文章第四段着力剖析当今知识工作者淡忘深度工作价值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D.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展开事实论证和比喻论证,最后重申其价值所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取得伟大成绩的深度丁作者为了在成名后不受干扰大都拒绝使用电子通讯。
B.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是其无法进行深度工作的主要原因。
C.因深度工作与学习相关,与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有关,所以很有价值。
D.如果当代知识丁作者都能像荣格、盖茨一样深度工作,就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xx”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而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的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形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则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进而被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xx"——“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不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尽管社会上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xx"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种政治表达的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控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