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江,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日:“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江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2017年9月12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i,会意字,《说文》释其“‘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ǐ”的字,应当为“㨃”。“㨃”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㨃咕”“㨃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例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某网评人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2017年9月11日半月谈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㨃”的含义和读音。
B.“磁”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说文》对“敌”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時”。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小题2】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
A.某电影的主演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B.某电视剧中,沈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指斥。
D.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得众人怒怼。
【小题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9 03:08: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短49天内,“深海勇士号”历经5个试验海区,完成28次下潜、388项测试,最大下潜深度4534米,完成所有试验任务。副总设计师叶聪说:““深海勇士号’集成了我国近15年来的深海装备技术成果,国产化率达到95%。”核心技术自主化、关键设备国产化,是“深海勇士号”的最大特色。七O二所团队瞄准低运行成本、高可靠性、高可维性的目标,先后完成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并将舱内布局优化设计技术、钛合金载人舱材料和制造工艺研究等10余项关键技术一一攻克。为攻克这些难题,团队花费了6年时间,许多自主研制的关键部件达到国家最高技术水平。

(选自2017年12月9日“无锡新传媒”)

材料二:

中日等五国深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对比图

材料三:

下潜深度的确是深海探索能力的一种象征。但在专家看来,潜水器下潜深度并非越深就越好。“我们不仅需要下潜深度大的潜水器,还需要适应不同科考需求、到达各种不同海域深度的潜水器。”刘峰说。

目前“蛟龙号”的“兄弟”—新型载人潜水器正在进行建造和试验,它的下潜设计深度就只有4500米。“4500米,意味着这款潜水器可抵达整个海洋面积的60%,能满足相当一部分科考需求。最重要的是,它的各个零部件不用像‘蛟龙号一样承受7000米水压,运行成本大大降低。”刘峰说,成本低意味着可以多下潜,科考性价比会更高。总让7000米“蚊龙号”去浅海,无疑是“大炮打蚊子”。

深海除了蕴藏着丰富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更是涉及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新疆域。深海领域的规则还没有完全制定好,各国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要争取在深海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这样才有底气提出中国的主张,才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掌握话语权,从而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

(选自2017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近日,由中国自主研制的海底10000米潜水器的载人球舱完成了出入口、观察窗的开孔工作。这标志着中国距离深达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又近了一大步。

人类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家的载人潜水器有过下潜万米的记录,在这一领域我们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由于马里亚纳海沟压力巨大,这次中国研发的载人球舱从选材上就与“深海勇士号”和“蛟龙号”不同。这次载人球舱使用的就是之前一直被广泛适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钛合金材料,科研人员发现钛合金用于深海装备更为理想。中国自主研制的万米载人潜水器预计将使用30年,钛合金几乎不腐蚀的特性大大提高了载人球舱的耐用性。另外要克服深海压强,钛合金球舱可以在下潜和上浮的过程中,保持硬度不变形,给潜航员提供安全的空间。

通过我们之前在“深海勇士号”钛合金载人球舱上的经验,我国的载人球舱技术实现了同国外的跟跑和并跑,而且在这次的万米钛合金载人球舱的制造过程中就将实现技术的全面领跑。之前国外对于载人球舱的焊接常使用的瓜瓣焊接,也就是先制造西瓜瓣,再焊接为一个整球,这样下来整个载人球舱不仅焊缝多,而且工期也将被拉长。而这次我们在万米潜器上使用的半球焊接技术,不仪减少了焊缝数,更让整个载人球舱的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

(选自2017年11月30日《中国青年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类就开始研制深海载人潜水器,但中国自主研制的海底万米潜水器毫无经验可供借鉴。
B.由于马里亚纳海沟压力巨大,为研发出与“深海勇士号”和“蛟龙号”不同的载人球舱,科研人员选用了钛合金材料。
C.钛合金材料优点多多,它耐腐蚀、硬度高,用它制造的部件在下潜和上浮过程中不变形,能有效地保护潜航员的安全。
D.从“深海勇士号”到万米潜水器的研发,中国钛合金载人球舱技术经历了从跟跑和并跑再到将要全面领跑外国技术的过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勇士号”技术自主化、设备国产化的技术特点,成为它历经5个试验海区,完成所有试验任务的关键。
B.目标明确,不断试验,依靠团队,长期攻关,七〇二所队在这样的科研态度下,成功研制了“深海勇士号”。
C.就图表看,俄、法、日本载人潜水器潜水深度都在6000米左右,而中国即将冲刺到7000米,在各国中领先。
D.衡量潜水器下潜深度好坏的标准,不能以深浅来决定,而应看是否满足不同科考需求、是否到达各种不同海域深度。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潜水器有哪些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李娟

(1)那个冬天的雪夜里,我们稀里糊涂用十块钱买回一只野兔子。

(2)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是像雪一样白的,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但是听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这样,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了。

(3)我们有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就用它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我们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我外婆跑得更勤,有时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我在外面听见了,鼻子一酸,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又觉得外婆也好可怜……

(4)冬天多么漫长。

(5)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暖和了,虽然外面还是那么冷,但冬天最冷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白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的灰黄色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

(6)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

(7)它怎样跑掉的呢,它能跑到哪里去呢?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

(8)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它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如同它的突然消失一样,再从笼子里突然地冒出来。

(9)果然,有一天,它真的又重新出现在笼子里了……

(10)那时候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脱掉了棉衣,一身轻松地干这干那的,把塌下来的煤块重新码了码。

(11)就在这时,我们才看到了兔子。

(12)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而煤房又暗,乱七八糟堆满了破破烂烂的东西,谁知道铁笼子后面黑咕隆咚的地方还有一个洞呢?

(13)它打的那个洞很窄的,也就手臂粗吧,我们用了很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大概估计出这个小隧道约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出去了……

(14)真是无法想象——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当我们结束一天,开始进入梦乡,当我们面对其他的新奇而重新欢乐时……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那时它已经明白生还是不可能的事了,但还是继续在绝境中,在时间的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深深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的来临……整整一个月……有时它也会慢慢爬回笼子里,在那方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吃的东西。但是什么也没有,一滴水也没有(只在墙根处会蒙有一些冰霜)。它只好攀着栏栅,啃咬放在铁笼子上的纸箱子(后来我们才发现,那个纸箱底部能被够着的地方全都被吃没了),嚼食滚落进笼子里的煤渣(被发现时,它的嘴脸和牙齿都黑乎乎的)……可是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甚至当它已经奄奄一息了好几天后,我们才慢慢发现它的存在。

(15)都说兔子胆小,可我所知道的是,兔子其实是勇敢的。它的死亡里没有惊恐的内容,无论是沦陷,是被困,还是逃生,或者饥饿、绝境,直到弥留之际,它始终那么平静淡漠。

(16)春天已经来了……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觉着生命的喜悦。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为题,题目新颖,富有文学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 5 节“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为下文叙写兔子打洞埋下了伏笔。
C.文章多次描写“冬天多么漫长,春天已经来临”,只是描述客观事实,告诉读者季节的转换。
D.作者借一只通往春天的兔子,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叩问以及对人生的理解。
【小题2】请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3】本文写了一只雪兔的故事,请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庭坚的定力
很多年前,我插队落户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从十里外一位乡村老师那里借的两本黄庭坚字帖,让我知道了文学艺术那种使人激动和崇高的东西,伴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直到现在,我仍然热爱着它们,而且让我进一步了解艺术的持久和文学的浩瀚。这两本字帖一为行书《范滂传》,另一为草书《李白忆旧游诗》。
我们知道,黄庭坚的一生始终奔走于“出没风波里”的仕途。
他二十二岁中进士步入官场,任北京(大名府)国子监教授期满后,朝廷本欲提拔他。不想乌台诗案发,朝廷在查抄苏轼的家时,也抄出了黄庭坚写给苏轼的两首表达钦慕之情的诗和信函。这算是他的第一次倒霉:原本拟任的职务一笔勾销,然后逐出京城,改派知江西吉州太和县。在太和县任上,他宵衣旰食的身影,不断出现在百姓告状的故纸堆中;为了实施朝廷颁行的盐令,他还下乡巡访,逐家逐户核实户籍征收盐税。他曾作诗说:“民病亦我病,呻吟达五更。”忧国忧民之情可谓跃然于纸上。
元丰八年,他的人生忽然时来运转。哲宗继位,罢王安石新法,司马光复出主国政。谪居黄州的苏轼奉调入京,黄庭坚也随后北上,供职于秘书省。对于这样一个大转折,黄庭坚不仅没有丝毫得意之色,相反却表示过他深层次的忧虑,他曾和兄弟这样说:“新旧党争,消长纷争,以小弟见,非国之福也。”果如其言,八年之后,新党重又登台,罢黜旧党人物,苏东坡谪惠州,“苏门四学士”亦均遭贬黜。黄庭坚再次被逐出京城。这时黄庭坚已五十多岁,垂垂老矣。四年后,黄庭坚又迁徙戎州,未隔几年,又再贬于宜州,直至老死。
在宜州的那段日子里,他应邀为友人书写《范滂传》。当他写至“(滂)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不觉义愤填膺,竟将手中毛笔折断,回视旁人说道:“党锢之祸,以至于斯,天下忠义为之扼腕太息,其忠烈之举,大义凛然,千载之下犹觉生气逼人。”然后,掷笔于地。
我不想重蹈前人以书论书的老路,只想在这里大声发问:黄庭坚在他即将走完生命旅程的最后时日,为什么要大书《范滂传》?
范滂何许人也?东汉汝南人,曾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等职,按察不法官吏,弹劾权豪之党,为时人所重。桓帝时被诬为钩党下狱,释免南归时,朝野数千人往迎;灵帝时,党锢之狱再兴,范滂又首当其冲。督邮奉命前去逮捕范滂,因内心悲哀无奈,在驿舍哭泣,恰好被范滂听到,他闻声而悟,自动到县衙投案。县令郭揖见到范滂后大惊,立即交出印绶,要与范滂一起逃亡,并对他说,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容身?为什么一定要去自首呢?范滂慷慨陈辞,说只有我死,才能使众人免祸,我怎么能连累你呢?何况老母年高,我如果逃亡,不是要连累老母吗?于是县令急令迎接其母与其子,与之诀别。之后,范滂自往投案,不久屈死狱中。
观史可鉴古今。黄庭坚之书《范滂传》,只是为他自己的人生信念写下最后的一笔,舍此,别无其他解释。党锢之祸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覆亡,那么,宋朝的朋党之争后果如何呢?我们还是把公正与结论交给历史吧。黄庭坚是不著一字,止乎于此,可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独有偶,黄庭坚还留下了另一件代表作草书《李白忆旧游诗》。手扶拐杖的黄庭坚,在舟行三峡时,见两岸乱石穿空,看脚下惊涛拍岸,多少往事如江水一般涌上心端。他忽然想起四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峨眉山依然笼罩着皑皑的白雪,山下一户姓苏的人家正在收拾书卷,检点行装,他们也是沿着这条水道下江陵,然后北行重入汴京的。那时,一家三苏皆以文坛奇才而知名于时,前程可谓无限,苏东坡更是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可是,命途多舛的东坡先生现在又远谪岭南的惠州,关山万重,这一生中怕再难以相见了,于是他提笔写就了草书《李白忆旧游诗》。
风风雨雨中,师友朋好凋零散落海角天涯,他也和李白一样有了“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的喟然长叹和不尽的思念,还有对暗礁丛生、杀机四伏的政治与官场的一点儿清醒。
人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然而,精神世界活动的天地是无限的。在颠沛流离的几十年间,几册诗书,一枝笔陪伴着他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人生聚散也好,官场浮沉也好,黄庭坚的精神恰恰在于:不以己悲,不以物喜,随缘流水到天涯,活着,不管江南江北,依然磊磊落落、堂堂正正。
一个人,当他把自己的生命融于世间万缘,与天地同流的时候,他的生命也就获得了永恒的宁静与永存。与此同时,作为他人生吐纳和抒情写意的另一个重要载体书法,也就意到笔到,进入到通神入妙的境界。
(取材于刘长春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庭坚的字帖《范滂传》和《李白忆旧游诗》只在作者插队落户时给予他力量与感动。
B.黄庭坚借两幅书法作品表现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官场的清醒认识。
C.作者认为是很多的偶然因素造就了黄庭坚一生接二连三的宦海沉浮。
D.作者认为评论书法不应单纯以书论书,更要关注书法背后蕴藏的情怀表达。
【小题2】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本文塑造的黄庭坚是_________家思想的践行者。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黄庭坚的“定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在《黄庭坚的定力》一文中,作者说:“人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然而,精神世界活动的天地是无限的。”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请结合下列任意一部作品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
①《巴黎圣母院》  ②《红岩》  ③《老人与海》  ④《平凡的世界》  ⑤《四世同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顺民心”是先秦诸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而制定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但他们对于“民心”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理所当然的依据。对“民心”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产生了不同意见。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的范围应是指“国人”——宗族之人(包括贵族),或者“庶人”——社会上所有的一般民众。《论语•子路》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可见,孔子对于“民心”的理解,首先是“富”,其次是“礼”。“礼”是社会的秩序,是百姓遵守社会等级与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一种约定。百姓对于统治者与社会秩序的信心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来到这个国家,所以有了“礼”的保障,百姓就会“既来之,则安之”。而同时,“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孔子出身贵族,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有礼的文明社会当中。 

老子是史官,一向主张“无为”,他的论述时常是建立在君主的立场上;而百姓,在他看来就像“羊”一样是可以驾驭驱使的。百姓的心会被统治者所导向,所以统治者不能够使百姓生起异心。在老子的眼里,百姓的意志是会随着天下形势不断地变化的,而且并不能做出自我判断。百姓最舒服的政治姿态就是符合“道”运行的政治姿态,这是最自然的不被打扰的状态。百姓少税少役,少受指令的限制,君主不矜功好战,自然就会积累财富。同时君主还应对百姓一视同仁,百姓愿意生活在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当中。 

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要是为君主服务,而非为百姓着想,由此与老子所言称之“以百姓心为心”的平等之思想不同。韩非子认为百姓所希望的理想社会,是君主圣人能够公正审判是非,要公正平等,要治乱饬邪,制止淫荡泛滥。有明法严刑可以让百姓规范自己,杜绝恶的行为,杜绝僭越,使国家富强。韩非子是贵族出身,对于百姓的生活并未体贴过多,他所理解的民意,是从理论逻辑出发去推想的,把行法令、定是非、去奸邪放在第一。 

墨子在论述当中经常用人民死亡来说明儒家过于注重礼、排场,以此来证明政教不可行。 在其他诸子的论述当中,并没有一家,有如此多的民众死亡事例。墨子身处人民大众之中,深知他们的难处,所以他提出节用、节葬,都是为了提供更多的物质需求,满足更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墨子认为顺民心者,能够得到鬼神的祐助,并以此作为应该爱惜民意的依据。

(摘编自江咏《先秦诸子“民心”说内涵之差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道家、墨家都将“顺民心”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但他们对“民心”的理解有所不同。
B.使百姓富足并不是最终目的,使百姓知礼才是孔子所认为的接近理想的状态。
C.老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建议统治者像驾驭驱使羊一样役使百姓,不使其生异心。
D.韩非子所认为的平等是法制上的平等,这与老子认为对百姓一视同仁的平等思想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民心思想是达到“富”与“礼”,文中冉有与孔子的对话就直接佐证了这一观点。
B.第三段侧重论述道家主张的统治者要“无为”而治,顺“道”而为,同时兼顾公正。
C.法家的民心思想是法令公正,第四段侧重叙述韩非子的法制思想是为君主服务。
D.末段论述了墨家的“顺民心”的思想,与儒家对民心思想的论述形成对比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民心随势而变,但百姓并不能做出自我判断,因而统治者要顺其自然。
B.儒、道、墨三家因自身的社会地位不同,从而对“民心”的理解也产生了差异。
C.儒家、道家、法家与墨家都认为君主要坚持顺民心的原则,国家才能治理得好。
D.孔子的先“富”、老子的“少税少役”、墨子的“节用”都体现了对百姓的关注。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说,《红楼梦》对于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就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是对帝王将相的历史之颠覆,又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毕生研究《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证》等二百多万字的红学著作,他对《红楼梦》更是推崇倍至。他认为《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与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境’——在此镜中,我中华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这是何等慧眼,何等神力!”“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著名作家王蒙说: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遍《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
材料二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红楼女儿结海棠诗社,写下海棠诗,其中以宝钗黛玉二人的诗作最为突出。曹雪芹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既要写出二人出类拔萃的才华,又要通过她们不同的诗作出色地表现出她们各自的性格特质。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诗)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 “淡极始知花更艳”,承“胭脂”句发挥,白海棠淡极更艳,颇和艺术辩证法,实亦自写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承“冰雪”句开掘,白海棠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庚辰本此处有脂批:“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竟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
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这身份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份。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诗)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持重相反,黛玉笔下的种花人“半卷湘帘半掩门”,潇洒活泼,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份。“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月窟仙人”不恰似“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其时黛玉正居父丧,孝服在身,满腹的哀愁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以“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宝钗四平八稳的诗作评为第一了。
材料三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说的是香菱学诗的故事。林黛玉问香菱喜欢什么诗,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句,黛玉听罢,极不赞成,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黛玉为什么不喜欢这句诗?因为这句诗直露浅俗,缺少诗人自己的情感投入。
大凡一篇优秀的诗词,在文字上无不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熔铸而成的。冯延巳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写过一首非常好的《谒金门》,全词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词中刻画了一位思妇在春风乍起、春色迷人的时节,盼望丈夫归来的场景。从“终日望君君不至”这句话可推测,对于女主人公夫君回来的日子,她应是事先知道的。所以在这一天,处于思念状态中的她,就显得特别敏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表面看似写景,其实是深闺少妇心灵的敏感与波动。然后通过“闲引鸳鸯”、“手挼红杏蕊”、“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这一连串的动作与形象,来表现她的狂喜、矫饰、不安、失落等等复杂的心情。“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都契合少妇春心萌动的形象。“闲引鸳鸯”,有意无意地戏弄鸳鸯,“闲”字用得很传神。因丈夫即将归来,女子内心喜悦而不知所措,故以它事掩饰排遣,打发这段最为漫长而又无聊的时光,然终只是心猿意马,投射出内心的惆怅,故看似无意实却有情。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转入下阕,作者进一步刻画外在的形象以表现少妇内心的情绪状态。夫君久等而不回,她孤身只影靠在斗鸭阑干旁,无情无绪地低着头观看鸭子相斗,以致“碧玉搔头斜坠”,都不曾注意到,她的心绪该是多么低落啊!“终日望君君不至”,低落乃至绝望时,忽又“举头闻鹊喜”,她的神情顿时兴奋起来,词在达到最高潮时便戛然而止。短短一首抒情小词,有人物,有心理,有转折,有高潮,把古代语言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大千世界的万千景象,都该引起内心的共鸣,都要怀着一颗多情的心来观照万物,是谓之“诗心”。陆游的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意思大概就是说自己在屋里焚香写字,因为不与外面的世界交通,所以“重帘不卷留香久”;因阅读书写,当然就注意到“古砚微凹聚墨多”了。这两句虽如香菱所评“真切有趣”,但最明显的缺点,就是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没有把“心”放在诗歌里面,太冷静,太客观,真是没有多少言外之意可言。这是典型的古代知识分子对雅文化的把玩心理。
所以黛玉才说“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诗歌、美,或者文化,乃至一切所要追求的,都需要用生命来悟证,最忌“把玩”心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明扼要B.推崇倍至
C.毫芒毕现D.心心相印
【小题2】下列对四位学者有关《红楼梦》的评价,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认为《红楼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写作手法和观念。
B.来自华东师大的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文化意味上的中国历史的界碑。
C.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D.著名作家王蒙说,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读《红楼梦》,并且可以直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原型。
【小题3】海棠诗社成立时,大观园众人各起别号。下列人物和别号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潇湘妃子B.贾宝玉--神瑛侍者
C.薛宝钗--蘅芜君D.李 纨--稻香老农
【小题4】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诫”的意思是警告。
B.文中倒数第二段中“颓丧”和“父丧”的“丧”读音不同。
C.“目无下尘”意即“看不起别人”。
D.“风流”兼有褒贬义,文中为褒义。
【小题5】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钗、黛玉所做的两首诗都是七律,且为同一韵部。
B.宝钗之诗除了标榜自己,还批评了黛玉、宝玉二人。
C.黛玉以白海棠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处境。
D.李纨推崇宝钗诗作,等于暗示了二人相同的价值观。
【小题6】“材料三”中黛玉所说的“格局”,具体所指是什么?
【小题7】参考第5段中画线文字,赏析“材料二”中黛玉《咏白海棠》颔联的“偷”或“借”字之妙。
【小题8】曹雪芹“惊人的天才”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概括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