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海珠玑,唐音永存
2017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我的导师霍松林先生逝世了,他逝世的消息一下子震动了学界,震动了艺坛。先生走过了人生的第97个春秋,他的一生平淡而又非凡。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霍先生12岁以前是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父亲先教霍松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然后循序渐进,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古文观止》《千家诗》等。那些经过反复背诵、后来逐渐弄懂了的东西,涉及文史哲等许多方面,这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
1945年7月,霍松林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评价霍先生这段学习时说:“时胡小石、卢冀野、罗根泽各以一专雄长盘敦,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于诗尤得髓于汪方湖,于词则传法乳陈匪石。”在大师级教授的熏陶下,他在文学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刻苦钻研,而且逐渐“由博返约”,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
霍先生教书生涯长为70多年。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辞世,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半个世纪。在文学院的文汇楼大厅,先生题写的“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八个大字寄寓着他对人才培养的热切期望。20世纪50年代初,教书首先从编写教材入手,当时,霍先生接手文艺学,无教材、无参考资料,但他克服困难,从头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至1953年秋,几经补充修改,先生完成了26万字的《文艺学概论》,就这样,我国便有了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
霍先生被教育界同仁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2015年,霍先生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70余名博士,遍布全国各地,大都成为所在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或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界称之为“霍家军”。
所谓“写书”,就是从事学术研究。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 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甚至要敢冒风险。
自1958年开始,霍先生就因他曾经出版的《文艺学概论》受到冲击。“文革”之初,又因曾发表《试论形象思维》一文,抄家、游街、扫厕所,到最后关牛棚、劳动改造,然而,十余年的“蹲牛棚”,也没能改变霍先生的学术个性。平反之后,霍先生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
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瓯北诗话》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等。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的一句名言鼓励学术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霍先生与弟子傅绍良合著的《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学海珠玑光简册,诗坛星月耀乾坤”,这是霍先生1982年献给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的诗句,今天用来概括先生的学术风范也十分恰当。先生离开我们了,但“唐音”永存,他的著作将永远流传、光照千古。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展开,行文简练自然,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忠于治学的中国传统儒士形像。
B.霍松林先生幼年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经历,给他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为他以后专业于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C.2014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奖掖后辈。
D.如果没有霍松林先生的《文艺学概论》,我国第一本新型文艺理论教材会延迟出现,这将是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一大遗憾。
(2)霍松林先生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请简单概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3)在霍松林先生身上具备哪些中国传统文人所具备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4 11:0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艺术表达。好莱坞大兵压境,中国电影应追求有效表达。所谓有效表达,就是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动人,更感人,更好看。艺术表达要走心,观众接受时才入心。艺术表达既要坚持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也要用具有人类意义的艺术表达方式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艺术表达提倡创新——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定式,告别陈旧感、机械化。艺术表达的基本要义是类型确定、风格定位、情节设置、角度与结构的选择。分众化的电影市场,意味着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审美爱好,决定了观众对电影有不同的选择,因而中国电影必须走类型化道路。

电影核心竟争力来自作品深度。提升中国电影的核心竟争力,电影内容还要向生活纵深处递进,题旨向深度开掘。有思想深度才能有思想力度。时下有一个误识,认为电影艺术进入了小时代、轻时代、微时代,于是快餐文化电影和速食文化电影盛行。误识带来创作上的误区,不少创作者回避深邃,拒绝意蕴,追求浅白,误认为现在是读图时代、读题时代、颜值时代和感官时代,笃定这些才是时尚,如此创作才会受到青年观众欢迎。然而,生活的本质是我们处在一个新时代,处于全民族践行中国梦的伟大新时代。我们需要有生活深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表现生活本质和社会发展趋势,抵制腐朽与没落观念的侵蚀,展现新时代的风貌。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而防速朽。

(选自赵葆华《新时代中国电影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材料二:

如图:2016-2018年三大票房区间电影票房占比图

如图:2018年电影票房占比情况分析

(注)2018年国产电影票房表现可谓非常优秀,年度T0P10(前十名)电影中国产电影占据了6席位,且包揽前四。但电影市场头部效应进一步集中,票房超过10亿的17部影片贡献了54.2%的票房,而1000万以下的331部影片仅贡献了0.9%的票房。

材料三:

从电影史的角度上来看,《流浪地球》是里程碑式的影片,它已经进入了电影史。一部电影最值钱的就是它的戏剧情境,这个电影的戏剧情境是带着地球去流浪、带着地球寻找新家园,这个情境非常伟大。

《流浪地球》让我们看到了一部电影思想性、文学性的重要价值,同时,它让我们找到了中国的表达。我们一直说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其实就是来自于中国立场、中国表达。我们以前有一些作品在国际上也得奖,但是那还不够,因为它没有表达中国立场。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愚公移山这些东方式的哲学,不光是对中国电影,对世界的科幻电影也是有贡献的,它为世界科幻电影提供了新的精神内容。

(选自网络影视评论专家、编剧汪海林《为世界科幻电影提供新的精神内容》)

材料四:

当前中国电影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的新闻比中国的电影要好看,中国的新闻当中有很多的大片,如王立军案件、反腐打大老虎、非典、温州动车事故等重大社会事件,都非常精彩,但是在电影中是缺席的。很多正面的改变也是缺席的,如我们废除了原来的劳教制度,应该是社会巨大的进步,但是至今不能呈现在电影当中。虽然有些电影看起来是现实题材,但是它们都是隔断了时代变迁的爱情故事,一些拳头、枕头加噱头的商业戏剧,几乎看不到这个时代巨大的社会发展的张力,我们也看不到这个时代真正的质感。很多电影,比如爱情题材电影中表现的是直接追求高富帅、直接追求富白美,一些爱情电影还直接追求“总裁”,而且总裁不过瘾,叫“霸道总裁”’这些霸道总裁们不可一世,对那些女性不屑一顾,而且充满了骄做、充满了那种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缺乏最基本的对自由和平等价值观的传达。

(选自尹鸿《电影,配得上这个时代吗?》)

【小题1】下列选项对材料中关于“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们有效的艺术表达,既要用艺术的形式讲好故事,使大众喜闻乐见,又要提倡创新,讲新的故事。
B.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根据创作者对电影的不同选择,确定电影的类型,定位电影的风格,设置电影的情节,选择电影的角度与结构,走类型化的道路。
C.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向生活的纵深处递进,立足于现实的题材,就能创作出深受观众欢迎的电影作品。
D.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使作品有生活的深度和思想的深度,表现生活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趋势,体现时代性和思想性。
【小题2】下列选项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不少电影创作者认为电影艺术进入了小时代、轻时代、微时代,所以中国当前的一些电影没有呈现精彩的社会事件。
B.材料二从票房的角度展现了近三年中国电影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票房的两极化严重,体现了中国电影市场头部效应集中的特点。
C.《流浪地球》让我们找到了中国立场、中国表达,呈现了东方式的哲学,体现了坚持中国电影民族文化身份的艺术表达。
D.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要认清新时代的特征,作品要体现这个时代真正的质感,展现新时代的风貌。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当前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文/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监督下练琴的;而他又具有叛逆性格,长久的压抑,伴随着他长久的叛逆。
B.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D.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入回忆,运用了倒叙和插叙;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E.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2)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
(3)请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4)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儿
刘斌立
秦浩又查看了一下打包的行李,确定无误了才去厨房。
他妻子4点就起来煮了红薯粥,他看了看那半锅粥,舀了一碗,又倒进锅里一小半。妻子并没有注意到,但仍旧习惯性地提醒他“早饭要吃饱”。
秦浩进屋子只看了一眼孩子,没敢亲她。小家伙睡的浅,弄醒了,知道苍爸要走,必然哭天喊地。一个大背包上了肩,手里还有一个大尼龙面子灰突突的行李包,秦浩看着妻子,没有再说话,只是下巴抬了抬。妻子知道其中的含义“我走了,家里靠你了!”
这只是秦浩每年里都要经历的分离,可能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走下楼,秦浩就看见路灯底下已经有两个同伴在那儿抽烟等他了。他们手里都有一个大大的尼龙面子的行李包,在路灯下,包上“锡山矿务局”的印字特别显眼。
那几个字也印入了秦洁的眼睛,他手里也有一个。“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
曾经錫山矿务局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单位,不管是工资、福利,甚至是秦浩背后的那片家属楼,都曾经是这个城市最让人美慕的,他们手里这个大行包,就是某年单位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时,每个员工发的福利品。而如今,秦浩还得用这个包装起自己的衣衫琐碎,出去打工的。
三个人相互看了看,点了点头,一起朝矿区大门而去。黑黢黢的矿区内,似乎空无一人,路灯已没几盏好的。三个人抽着烟,倒是烟头一亮一亮的,显出了几分活力。大门口的铁门虚关着,他们发现那儿还站着一个人。
“广路,你怎么又来了?”秦浩先发问的。
卫广路把烟头掐了,狠狠用脚踩着,边碾脚边说:“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这儿不可能找得到工我必须出去打工。”
“你走了,你娃儿不是成孤儿了,要不得哦。”另一个声音说。
秦浩赶紧用手止住那人,但是昏暗的灯光中,已看见广路眼神瞬间黯然了。
“算了算了,走,挣到钱再打算。”一只胳膊拉起广路。
秦浩看了一眼大伙儿,边走边说:“也好,又是我们四个一起,互相有个照顾。”
卫广路和秦洁他们一起在外面打工两年了,可是在家的妻子一直到肝部疼痛到无法忍受才去医院确诊是肝癌晚期,广路赶回家不到三天,妻子就去世了。这个矿区里,很多职工都死于这个疾病。
秦浩他们坐上了早班长途车,他们接下来的两天都会在路上。长途车要走4个小时,把他们带到省城,他们要换火车北上17个小时,到达北方的一个省会城市。
秦浩是第一批走出去的锡山矿务局的工人。他当年是负责矿区锅炉班的班长。当年矿场停业,秦浩整整一年都无法在这个城市找到工作,因为矿场倒了,几万员工和十几万的家属顿时都没有了生计。而这个大山里的小城市哪里能够承载得了这个负担呢?
秦浩北上之路,经历了三个城市,最终找到了现在的工作,为一个小区的供暖站负责整个冬季烧锅炉。他站稳脚跟后,陆续把自己锅炉班的一帮弟兄都介绍了过来。工作从每年的深秋囤煤开始干起,到次年春天的3月停止。每个冬天,秦浩能挣到一份相当辛苦但至少能让家人温饱一年的收入。
长途车上,司机开了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已经开始播音了。
第一个让秦活他们打开话匣子的话题是,播音员说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节能的号召,今年北方城市普遍延后了开始供暖的时间,同时供暖的温度会下降。节能意味着烧炉工工作量减小,虽然只是延后三天,但是秦浩他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今年能拿到手的收入一定会减少了。
大家开始七嘴八舌。但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明年春天烧锅炉的工作一结束,必须得留在当地再找找工作,争取多挣点钱再回家。
泰浩没有参与讨论,因为他又听到另外一则新闻。播音员正在念着一串城市的名字,那是国家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秦浩听到了熟悉的那个名字。
长途车已经盘山走了一段,秦浩回过身去,从车窗回望着已经在大山深处的城市。清晨,那些星罗棋布的灯火,只是那个城市里还没有断息的活力。只是离世界越远,就越像一个孤儿,即将被永远地遺忘在大山里了。
(有刷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秦浩“舀了一碗,又倒进锅里一小半“和妻子“习惯性地提醒他‘早饭要吃饱’是细节精写,写出夫妻两人因生活贫困而关系紧张。
B.同伴担心卫广路的儿子没人照顾。希望阻止他外出打工,秦浩生怕广路决心动摇就用手止住那人,但是广路已经有此犹像不决了。
C.秦浩他们围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播音打开话匣子.并很快和自己联系起来。可见国家政策对百姓生活的影响立竿见影。
D.小说结尾句和标题相照应,形象地揭示了这个城市的现状。“即将”这个词预示了这个城市的困境,也表明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
【小题2】小说在刻画秦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试探讨这篇小说的主旨及其现实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科学院近日发布了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取得的首批成果:FAST 首次发现脉冲星,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 6 颗通过国际认证。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发现脉冲星只是研究的第一步,未来将进一步进行各项基础研究,FAST将“开启中国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系统产生原创发现的激越时代”。
脉冲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产生,因发射周期性脉冲信号而得名。脉冲星的本质是中子星,具有在地面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极端物理性质。因此,脉冲星被认为是理想的天体物理实验室,通过对其研究,有希望得到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的答案。
银河系中有大量脉冲星,但由于其信号暗弱,易被人造电磁干扰湮没,目前只观测到一小部分。具有极高灵敏度的 FAST 是发现脉冲星的理想设备,未来将有希望发现更多守时精准的毫秒脉冲星,对脉冲星计时阵探测引力波作出原创贡献。   
(摘编自齐芳《“中国天眼”发现一批脉冲星》)
材料二:

(资料于央视新闻)
材料三:
从1994 年开始,年近 50 岁的南仁东开始主持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的中国推进工作。他大胆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的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的单元,并立即启动贵州选址工作。经过多年的论证,20077 月,FAST 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之后开始建设。
2016 年 9 月 25 日,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竣工,最终建成的 FAST 拥有 500 米的口径、相当于 30 个足球场的接收面积。如果在国际上做一个横向比较,FAST 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 100 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 10 倍;比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 20 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5 米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 10 倍。建造 FAST 的“窝凼”——几百米的山洼被四面的山体环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这个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以及捕捉来自外星生命的信号。
从1994 年开始主持 FAST 项目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主编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历经 22 年,南仁东带领团队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最终建成了“中国天眼”,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南老师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FAST 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他的执着和直率最让人佩服。”
(摘编自詹媛《人生为一大事来——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材料四:
记者:能介绍一下我国 SETI(搜寻地外文明)科学的发展吗?
南仁东:我国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高强度支持 SETI 这类探索。目前我国以 SETI 科学为主要目标之一的大射电望远镜(FAST)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FAST 能在贵州建成,将把目前世界上 SETI 使用的设备能力提高 10 倍,这无疑对SETI 科学是一个巨大贡献。   
(摘编自李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孤独吗?——关于地外生命的访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FAST 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一种观测天体的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我国利用 FAST 发现了一批脉冲星,有 6 颗获得了国际认证。
B.研究脉冲星很有意义,脉冲星具有在地面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极端物理性质,通过对其研究有望解答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
C.脉冲星发射的信号难以观测,但 FAST 设备先进,将来有望发现更多的脉冲星,对脉冲星计时阵探测引力波作出原创贡献。
D.射电望远镜在观测射电波时,如果口径越大,那么其分辨率就越高,因此可以测量天体射电的强度、频谱及偏振等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南仁东耗费了大量的心血,贡献了不少智慧,带领团队在中国建成了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因而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
B.在“中国天眼”的选址、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工作上,南仁东体现出他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C.喀斯特洼地具有独特功能,能够有效地屏蔽外界电磁波的干扰,所以我国选择贵州省一个喀斯特洼地作为“中国天眼”的“窝凼”。
D.“中国天眼”从被国家批准立项到最终建成,历经近 10 年,成功实现了我国天体观测技术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重大跨越。
E.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以及我国在 SETI 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我国对 SETI 科学的巨大贡献。
【小题3】为什么说南仁东推动的 FAST 是目前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