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施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了,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跨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4 12:4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给贼道歉
张令
半夜时分,老王听到羊叫声,便叫醒儿子一块儿去看,结果看到一个贼正把羊使劲儿往 羊圈外拉。老王艮气愤,拿了一条绳子冲出去。那贼作势要跑,被绳索套住了脖子。老王的儿 子也很配合,他从正面扑上去,将一块臭得可以灭蚊子的抹布塞进那贼的嘴里,然后两人一起 将贼捆结实了,吊在院子里的大槐树上。
忙完了,儿子喘着粗气问:“现在咋办,报警吧?”
老王沉吟着说:“这是大事儿,先去问问你二叔吧。”
二叔是村里的会计,听完老王儿子的叙述,打着哈欠睁开眼,说:“报警报警,关他娘的 十几年,看他还敢偷不!”话刚从嘴里溜出来,觉得有些不妥,忙补充说:“要不,先去问问村 主任?”
三人一起去了村主任家。村主任听完情况汇报,点了支烟,待烟抽得差不多了,才翻了 下眼皮儿,说:“这件事有些棘手,老王啊,你也快50的人了,你看清了,那人真是个偷羊贼?”
老王说:“肯定是贼,我看见他时,他正把羊往外拖呢!”
村主任说:“你家的羊,不是一只没少吗?你一叫,他不是撒腿就逃吗?你还追上去把人 家给逮住,还拿绳子套人家的脖子,还拿抹布塞人家的嘴巴,还把人家吊到槐树上。你还来找 领导告状哩……你这不是多事吗?你大声叫喊‘抓贼’,吓吓他,让他逃了,不就什么事也没了?”
会计在一边儿琢磨着村主任的话,心里暗叫了一声“坏事了”,皮球似的从椅子上弹了起 来,说:“我的亲哥咧,主任说得有道理,咱回家把那贼放了吧。”
老王的儿子在一边嘟囔:“不是说要警吗?”
村主任从鼻孔里哼出一声,说:“报警?他又没偷着羊,就算定了罪,也判不了刑,关不 了几天,一放人.你也不想想,狗急了还会跳墙呢。真要是将贼惹毛了,别说你家,你二叔 家,恐怕咱村都难得安宁了……”
⑪会计听出了村主任的意思,主任真正的担Y是最后那没有说出来的半句话:“我这村主任, 怕也干不长了吧? ”所以会计接腔说:“还不知道那贼是单干还是团伙,搞不好,他的兄弟还在 外面埋伏着……我听说有个村抓了一个盗瓜贼,瞎拳乱脚将人打个半死,后来,那村的井被人 投了药,全村大半人家都中毒了,还闹出了人命哩……”
⑫老王一听,脊梁骨上顿时冒出冷汗来,闷了半天,问了一句:“那咋办呢?”
⑬村主任说:“咋办?你现在人也抓了,你说咋办?”
⑭会计在一旁出主意:“快啥也别说了,咱赶紧回家把人放了吧。”
⑮村主任又说:“你将人家绑了吊树上半天,手脚都已经麻了吧,你以为你想放人就放人 了?”
⑯老王一愣,又像木桩一样栽在地上,不敢动弹了。
⑰会计在一边附和着说:“是哩是哩,都绑半天了,受了不少苦,你将人放了,说个好话, 道个歉吧。”
⑱老王无语,想这两个“村官”都这么说,肯定是自己办错事了,心里那个悔啊,悔得肠 子都青了 : “你说就这俩破羊,值几个钱哩,现在闯大祸了吧!”
⑲村主任又冷哼了一声,说:“你放了人,你的羊还在圈里吧,你就不怕人家改天再来偷, 如果偷不着,在你家门外放把火……”
⑳会计想想也对,对老王说:“不光要放人,要道歉,最好把你家那俩羊也让他牵走,省得 人家回头再找你麻烦。”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16年第9期)
【小题1】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准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老王和阿Q—样,是一个愚昧无知又善良淳朴的国民形象,作者对他的态度是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B.小说的⑦段,对村主任的语言描写中,连用了五个“还”,形象地表明了村主任对老王 抓贼的不以为然。
C.会计对抓贼一事前后态度变化极大,一方面表明他是个出尔反尔的人,另一方面说明他 最担忧的是贼会报复老王及村里人。
D.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⑪段中会计的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小说结尾给贼道 歉做了铺垫。
E. 小说中,两位村官一心为民,在他们的关怀和指点下,老王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 错误.•他的鲁莽抓贼,将会给自己和村里人带来麻烦。
【小题2】本文的结尾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下列小题
读书寂寞事
刘克定
(1)读书是件寒、冷、苦的事情。过去指冷寂的读书之地为“寒窗”,谓之“自甘寂寞”, “坐冷板凳”。甚至因读书导致贫穷,那就更苦。朱买臣光读书不上班,导致家贫,只好以砍柴为业,卖柴时还手不释卷,妻以为羞,和他离了婚。家境较好的读书人,读闲书打发日子,觉得快乐,那是另一种读法,但要是换一个环境,就不会是“羲皇上人”了。
(2)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里有个 B 博士,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精神备受折磨。他竟趁一次候审的机会,偷来一本棋谱,悉心研读起来。从此在象棋技艺上大获启发,出狱后成了赫赫有名的象棋冠军,铁窗苦读改变了他的一生。这是外国小说里的故事,说明逆境苦读,也可以成就人才。
(3)什么是苦?“生不得志,攻苦食淡;孤臣孽子,卧薪尝胆”,“子卿(苏武)北海
之上牧羝,重耳十九年之羁旅,呼吸生死,命如朝露”,有人说此乃人生之大苦,信然。汉代王章长安赶考,与妻共居。章读书读得病倒了,没有被子盖,卧牛衣中,想起自己命运不好,自料必死,与妻子泣别。都是人生逆境,苦不堪言。但发愤攻读,总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候,这样来看,读书又何尝不是一件苦中有乐的事情呢?皓首穷经,那是很高层次的阅读,包括索引、考证、爬梳剔抉,穷究其源,常常“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虽然苦,衣带渐宽,人亦憔悴,却是积累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平常读书,孜孜不倦,能够明理,升华情操,就是常说的“开卷有益”。
(4)读《红楼梦》是赏心乐事,但要考证渊源,就得吃苦。读小说,读“动漫”,读某名人的生活琐事,与读有关本业的东西是不同的。但有些“快乐”的“热门”书,读不读都可以,有些坐冷板凳的书,却是花钱也应买来读。“本来,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试看绿林强盗,怎样不惜钱财以买盒子炮,就可知道。”(鲁迅《致赵家璧》)这样一来,自讨苦吃,苦中求乐,就成了中国读书人的习惯。
(5)现在超市里成堆的装帧很漂亮的“经商指南”“炒股要道”“脑筋急转弯”以及“风水先生”……进口纸,烫金字,还有密封卷——先拿钱后开卷。买不起,读了也无益,无异于“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那结果,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鲁迅《我们要批评家》)。
(6)现在情况不同了,读书讲务实,学以致用,学以增长知识。图书馆共享项目越来越多,读者也渐多了,成为读书人的乐土。有些图书馆专为盲人设置阅读器,虽然有待完善,但已经可以看到不少盲人光顾图书馆,在盲人阅览室学习用阅览器读书读报。
(7)不妨说,读书本身的冷热都不是坏事,关键是能学到知识。佛教禅宗的北渐南顿,就是讲悟道的殊途而同归。能悟道,十字街头也能参禅,不能悟道,把经书读破,也不过是谤佛。用功之妙,存乎一心。“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读书应作如是观,平心静气,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弱水三千,取一瓢饮,然后甘苦自知。适当搞一些有益的读书活动,爱书活动,走出书斋,参加一些交流,不无好处,但不能“大呼隆”,“活动”一多,一“化”起来,则非实实在在求知。
【小题1】请简要概括第(3)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中三次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读书本身的冷热都不是坏事”一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中国文化道的大传统与术的小传统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的厘清,除了有助于还原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认识到该文化的整体有机外,亦对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不可否认,今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实践的一大误区,就是重视大传统而忽视小传统,对在术名下的小传统视为不入流的、细枝末节和雕虫小技的甚至封建迷信的东西,而将其打入中国文化的另册之中。

但是,二者的互为因果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却决定了,无论是道的大传统还是术的小传统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故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厚此而薄彼,而是既要重视大传统,又要重视小传统,更重要的,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到,就中国文化的“下学上达”“心以身显”和“即用显体”的性质而言,“以小见大”非常重要。

事实胜于雄辩。当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现实经历表明,今天外域民族开始接受乃至崇拜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一般是通过诸如中国烹饪、中国武术、禅定、中医这些人们更为喜闻乐见并可切身体会的术的形式得以实现的。例如,正是通过遍及世界各地的中餐馆,使外国人在大快朵颐之中切实地体验到并沉醉于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味道”。例如,20世纪西方中国文化热的出现,其直接导源于李小龙、李连杰的中国武术功夫在西方观众中的风靡。也正是在其静若止水动若霹雳的一招一式中,使观众领悟到讲求“一阴一阳”“大道无形”的中国文化大化之道的神奇。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素被西医视为难以攻克的不治之症,然而,美国神经医学专家的课题研究却发现,在专家指导下练习太极拳,在延缓该症的发展上可以达到与服用药物同样的疗效。这一案例使西方医学界不能不领略到“中国功夫”在强身健脑方面令人称奇的奥妙。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一如古人所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之旅固然离不开道的文化大传统的思想指导,其具体举措却要求我们应从术的文化小传统起步。正是经由这种切身的践履之术,不仅可以让我们自下而上地跻身于形上之道的至境,也可以使我们由近及远地步入“化成天下”的文化之伟途。

(张再林 《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关系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中的“道”和“术”互为因果,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B.当今的中国人重“道”轻“术”,的确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实践存在着误读。
C.中国烹饪、中国武术、中医、禅定这些传统形式,有助于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
D.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离不开道的文化大传统的思想指导,也离不开术的文化小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阐明了厘清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关系的作用。
B.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和“术“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C.本文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一般是先“术”后“道”。
D.篇末引用名言,总结全文,昭示中国文化发展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以小见大”这一说法,正是体现出中国文化从“道”中体现“术”的特点。
B.对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不入流的、雕虫小技的东西,不能将其打入中国文化的另册。
C.练习太极拳可以攻克连西医难以攻克的不治之症,可见中国功夫有令人称奇的奥妙。
D.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厚“道”薄“术”,就可以步入“化成天下”的文化伟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摘编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部分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的比重)(部分国家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次数占世界的比重)
(摘编自《国家创新指数(2016-2017)》)
材料三:
我国创新水平迈向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92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而体现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创新。2017年,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
韩国《产业日报》报道称,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研发力度的氛围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予中国企业相关扶持。4298家众创空间、3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19家国家自创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摘编自《科技部: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1位》《大数据观察·专利支撑创新发展》)
材料四: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奖励、科技军民融合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自由开放共享等基础性制度也在加快建立,科技人员获得感大大增加。
(摘编自陈芳、余晓洁、胡喆《科技成果“井喷”:中国创新奇迹从何而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织就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B.2015年与2000年相比,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日本在大幅减少,而中韩两国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C.材料二显示,中韩日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次数占世界比重呈正相关。
D.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均居世界前列,表明我国有突出的知识创新。
B.我国人工智能广泛融入了各行各业,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C.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科技创新使得创业孵化生态链条日趋完善。
D.“筑巢引凤”“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小题3】为什么我国创新水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几度梦里寻

王本道

①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②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③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④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它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凭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已足矣。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他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了成长的动力。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小题1】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淡薄    蓄满B.淡薄    积蓄
C.淡泊    蓄满D.淡泊    积蓄
【小题2】“梅花”是中国文人常常描写的对象,下列各项描写不是梅花的一项是
A.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小题3】文章第一段写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的独特个性及其植梅放鹤的情趣,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4】“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从文中看,作者汲取了哪些教益?
【小题5】作者说“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的依据是什么? 请根据第二段文意,分条列举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