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抵制韩流”看消费型民族主义
梁文道
①韩剧风猛烈吹袭大陆后,就有很多人看不过去要出来说话,这种事我们大可以引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一笑置之。但是我们也应认真思索,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轻易地把爱韩剧就等于汉奸、看国产片就等于爱国的逻辑理直气壮地宣之于口,而且竟还有市场?很多人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这种话,是因为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这股潮流就是“消费型民族主义”。
②首先,我们要注意它与抵制日货的理路不尽相同。不管你同意与否,提倡抵制日货的人至少还试图搬出一套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推理。“消费型民族主义”却是诉诸感情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消费型民族主义”又会和抵制日货运动相混杂,成为后者的指导精神。
③其次,“消费型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奉行保护主义的国家如韩国,会硬性规定电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数放映韩片,以保证电影生产数量的稳定,以阻挡外来电影带来的竞争压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国家的特定产业。保护政策好还是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它起码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说法。“消费型民族主义”着眼的却不是这么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
④“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出现,靠的是两种逻辑。一个是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另一个是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什么叫民族主义的空洞呢?难道民族主义不是很强大很澎湃的一种意识形态吗?的确,它是的。但它之所以强大,之所以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照研究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安德森的说法,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举个例子,由于没有人能够肯定到底某物的民族性是什么,所以我们才能把一件衣服说成是很有民族性的,一部汽车是很民族的,甚至连一种动物也是很能代表某民族的(尽管他在血统上和这一民族无关,也不是这一民族培育出来的品种),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命名为很民族的。
⑤也要注意如今的市场营销越来越强调感性和文化,怎样将一件产品从市场上芸芸竞争者中区分出来,靠的不一定是价廉,也未必是物美,而是它带给你的体验与文化印象。所以广告和设计等创意产业才会变得日益吃香,所以一双外国名牌运动鞋要比同厂生产的本地杂牌贵得多。诉诸正统的国家印象正是产品营销的手段之一,某个服装品牌标榜自己来自法国,让人穿了就变得很高档很浪漫,与某位明星标榜自己是土产中国人,让人看了就证明自己很爱国,其实是同一回事。
⑥“消费型民族主义”建立在这两种逻辑之上,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而无往不利。它总是呼唤大家的身份认同,要求大家“团结”,叫大家“是中国人的就得看中国片”“是中国人的就得抽中国烟”“是中国人的就要穿中国内裤”,仿佛电影、香烟与内裤和人一样都是有国籍的。但说到底,“消费型民族主义”只不过是商人们促销的借口,经不起严格分析,纯粹是种循环论证:我是中国人因为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因为我是中国人。
(选自《噪音太多》,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型民族主义”不同于抵制日货的理路,从而成为实际操作中抵制日货的指导精神。
B.“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民族主义的空洞和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用于所有商品无往不利。
C.作者认为“消费型民族主义”只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
D.如今产品的体验与文化印象越来越成为产品的竞争优势,这促进了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是为了由此引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概念,随后进一步分析。
B.文章第六段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收束全文,表达作者对“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否定批判。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特点。
D.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两种逻辑,彰显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如今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的背景形势下,物美价廉的商品不一定能在芸芸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B.如果民族主义的内涵充实具体,它就不可能成为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的强大意识形态。
C.通过罢买日货来打击日本商界从而引起日本企业的不满,是“消费型民族主义”者的一厢情愿。
D.按“消费型民族主义”的要求,具有爱国情怀的人就应该抵制其他国家的产品、消费本国产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3 02:5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闯滩
许畅
一个人走向大河边,一条船从对面的芦苇丛中荡出,八九只鸭子匆匆扑打着游向两旁。天南抬起头来,“二哥!”他用手抹了一把脸,弄得脸上湿淋淋的,眯起眼睛朝船上的人挥手。
二哥比七个月前瘦了不少,衣衫紧紧贴着精壮的身躯。他把船系在岸边,拉结的时候几次没能系上,天南去帮忙,感觉二哥在发抖。
“怎么了?”天南摸摸二哥的手,二哥的手黝黑粗糙,像爹用的陶制药罐。
“没事,天南,我是太高兴了。”二哥拉着天南向前走。“对了,你看二哥给你带了什么?”
什么?”天南就等着这句话,现在二哥突然说起,天南又惊又喜
二哥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只小老虎模样的口哨:“喜不喜欢?”
天南把小老虎握在手里,眼睛都笑弯了:“喜欢。”这可是他从来没见过的新鲜玩意。
天南很想找些话说,可一时间言语仿佛塞住了。二哥一坐下,天南就递给二哥他卷的烟:“尝尝吧。”
二哥很久才注意到天南递过来的烟。“啊,好。”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侈的相片。“二哥。”天南搓搓手,“今年我可十六了……我想跟你一起去闯滩。”
二哥把烟一抖,面容一沉。天南站起来,他今年长得特别快,像春笋一样往上蹿,已经和二哥差不多高了。
天南把手臂举起来,臂上的肌肉凸出:“不信你捏,我长大了。”
“不行。”二哥把烟在桌角上敲了敲,“你不行,你不知道有多危险,大哥已经没了!”
“是,你不让我去,你自己行!”天南瞪大眼睛。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二哥好不容易回来了,自己又和他吵。
“咱们家只剩两个了。”二哥叹了口气,进屋去了。
晚上天南跟二哥背靠背睡觉。二哥呼吸均匀,天南还以为二哥睡着了,没想压低了嗓音叫他:“天南,你睡了吗?”
“还没。”
“这次去做生意,货都被人半路劫走了。”
“啊!”天南惊呼,“怎么会这样。”
“路上碰着一个奇怪的人,说我们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
天南侧身,许久没回话。他们家很早就有先辈闯滩,至大哥、二哥、他正好四代。天南一时非常惊悚。
“那一定是胡说骗钱的,我才不相信。”
“就算人人都不相信,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
天南没听出二哥的语气,他想这莫不是二哥为了不让他去,唬他的吧?可万一是真的呢?天南有些不敢往下想了。他盘算着明早去镇上把烟卖了,然后去找人算算。
天没大亮天南就起床了,把上好的烟条放进背篓里,二哥不知去哪儿了。
烟条没到正午就卖完了,他把铜子用袋子装上扎好。他一时不知道去找谁了,天南一路想一路走。他一路走到河边上,又白又肥的鸭子在河里游着,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天南突然感到一种宿命的味道。
他摸到了那个小老虎,然后他轻轻地,怕别人听见似的吹起来。
呜——呜——”
楼上的人探出头来:“哪家的?”
“我是天南。”天南没有看楼上的人,对着河大声喊,“我是天南!”好像对自己说。
“喂。”一个人拍拍天南的肩膀,是二哥以前的雇工。
“你二哥可是回来了?”
“是。”天南看着他苍老的面孔很亲切。
“回来了就好,我现在的主人请你上去坐坐。”
“哪个?”
“楼上的。”天南看见是那个先前问他哪家的人。“现在谁去闯滩可都归他管。”
天南一下子失了兴趣,二哥一定欠了那人很大一笔钱吧。可是若二哥不让他去,跟楼上的人闯也不是不可以。
正在天南心里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听到二哥喊他:“走了,天南!”
二哥挽着天南,说:“打扰了,日后再来拜会!”天南刚想说些什么,二哥就用手揪了他一下。
河边的芦苇丛轻轻晃动,二哥拖着他越走越远,他频频回头。河渐渐在天南的视野里消失了,一片余晖。
“脑子里的事不要想了,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闯滩。”
二哥的手温热,天南不答话。
“听到没?”
“嗯。”天南不甘心,扭头又往回望。二哥把天南的头扭回来:“你可记得大哥和侈是怎么没的?”
天南认为一个男人就应该出去闯一闯,但是死,他有些不敢往下想。他其实信二哥对他说的话,但天南想就是死他也想去试试。
他摸摸袋子里的铜子,差不多再攒上个一年,快的话十个月,就够了。他就可以撑船去外面了,他内心隐隐雀跃。
二哥察觉到什么似的盯着他的眼睛,河边好像又有船上岸了,有些喧哗。天南把头低下去,我是天南,我才不怕。
等人们散去,大河又恢复了宁静,有些人回来了,有些人永远没回来。天南在等着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等着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
(选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二哥“拉结的时候几次没能系上”和“发抖”的细节描写,在情节设置了悬念。这个悬念直到后面描写二哥“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侈的相片”时才被完全揭开。
B.当二哥告诉天南“这次去做生意,货都被人半路劫走了”时,天南“惊呼”的反应说明天南涉世不深,对险象环生的外面世界认识不足。
C.小说中,二哥和天南辞别楼上的人回家时,二哥“挽”“揪”“拖”“扭”的动作,既表现了二哥对天南的爱护,又正面表现了天南对闯滩的向往。
D.小说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在展现人物形象的同时,更能呈现生活的原生态,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与海明威《桥边的老人》有相似之处。
E. 小说主要表现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对外出闯滩的向往,尽管情节结构简单,但语言质朴、富有诗意,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氛。
【小题2】小说中两处提到一只小老虎模样的口哨,请分析其用意。
【小题3】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品

方英文

①初夏时节,南国的朋友与读者依次快递来各类名茶。美物当与良友分享才好,却因眼花腿软无力奔来跑去送上门。来访朋友不空手时,走时正好送点儿茶,也让人家离去时手中不空,所谓礼仪之邦,就是这种调调吧。

②那天下楼取快递,照例是茶。签字时电话响了,一接听便是哈哈哈。这是胖子的特色,不论通报何事,序言总是一盆笑声兜进你耳孔,仿佛自冲其肉连带涮肥。其实毫无效果,什么时候见了他依然是盛唐气象。正事完毕我顺嘴说了句想喝好茶了来我这儿拿。那你放在收发室里吧。胖子哈哈道,说他天天下班路过我单位门口,停车一取方便得很。

③走进收发室,跟收发员打招呼的同时拆开包裹的四盒茶。与胖子均分好了。取出两盒,写上胖子名字。收发员说,好啦,让你朋友下班后来拿便是。

④三天后路过收发室,进去看包裹依然躺在原位置。收发员说没人来拿啊,边说边推鼻梁上的眼镜。我咕哝着走出门来,随手发信问胖子,回答说近来特别忙,忙忘了哈哈。我心想你当然是不缺茶的,只是这么好的新茶你未必有:但是关键不在这里,在你既然答应了接受茶,就应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走。这不仅是个态度问题、尊重别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你正好借此证明你自己言而有信吐口唾沫砸个坑,无愧一匹耸立天地间的男子汉大丈夫!又想洒家也未免过于小题大做了,不就两盒茶叶嘛,至于让人家狠抓落实不过夜!若是两块金砖你瞧吧,胖子定会如激流里的水雷早就汹涌滚来抱走喽。

⑤紧接着,三天假,胖子是否将茶取走不知道,自己也随即忘了,毕竟芝麻粒个事儿。上班第三天出门取快递,恰好碰见收发员,告诉我说茶叶仍在呢,很可能是胖子来拿时他刚好下班了。这回我真是不爽了,却克制着以无所谓的口吻说人家看不上也罢,我拿回去自家喝吧。收发员上抬手掌托摸双层下巴,再竖起食指上推眼镜说,送出去的东西再收回来是不妥的。你是忙人事多,把你朋友电话留下我逮个空子送去吧,也就两站路嘛。这让我惊讶之余很是感动,顿觉回到雷锋年代。

⑥第二天一早胖子发来短信说茶叶收到了。收到而非拿到,说明是收发员送去的,当即感动起来。当时刚铺开宣纸,正在琢磨给一家杂志刊庆该题写什么内容,思维立马跳到收发员身上。得,送他幅宇吧——笔一挥,四尺横批四个字:云品自高。晾干后装进字袋。

⑦书房采南台距离单位十八站路。中途绕过大雁塔,下车步行一站路。步行了百十来米,迎面骑来了收发员。老远就招呼,感谢他替我送茶叶。他没有反应,近视嘛,到了跟前见是我这才停车,再次谢谢他。他说没事,手推眼镜这才想起有那么个事,于是再说两通没事没事。我说实在不好意思,我生性不爱交往也不爱胡乱打听,你贵姓啊?他说姓童。我说童师傅我清早给你写了幅字,随手将字袋插进他车前的网兜里——里面装着邮件与包裹。他一愣,不知所措地张着嘴巴,说都知道你的字挺值钱的我可不能白要。你说哪里话呀。我赶紧低调,这好比我自家地里的西瓜随手摘一个送你降降温嘛。

⑧听我这么说,他又一次推推眼镜,似觉我说得在理,才勉强接受。可是分手十几秒钟后,他忽然倒骑回来,超到我前面掉过头,将字袋抽出递还我说,我想了想还是不能要你的字。呀嘿!我今天这是怎么啦,送茶人不取,送字人不接,做人也未免太失败了!

⑨说实话你别见外啊。收发员说,我晓得你的字大家都求之不得的。可是我这人无聊得很,从来没喜欢过书法。我说,那你喜欢什么呢?他往上推着眼镜,竭力回想着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我没啥爱好。他说,除了吃饭睡觉上班,还真是没啥爱好。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说,人怎么能没有爱好呢?就是和尚也爱上个电视与漂亮的女主持谈茶论道嘛。

⑩他取下眼镜哈一口气,掏出卫生纸认真地擦着,脸上写满了尴尬。眼镜擦好了戴上,笑了,说我就爱好个跑来跑去给人送东西——不耽误时间了,退休人员等着邮件和包裹呢。望着他舒缓踏车的背影,我这里就相当尴尬了。

(选自2017年7月8日《燕赵都市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第④段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将“我”对胖子未能如约及时取走茶叶的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趣味横生,令人信服。
B.送字给收发员遭拒绝,一直信奉“礼仪之邦应礼尚往来”处世原则的“我”竟然碰壁,这是造成“我”“相当尴尬”的原因之一。
C.小说善于抓住人物特征刻画形象,如胖子的“哈哈哈”说明其遇事常敷衍应付,收发员“手推眼镜”则凸显其谨小慎微的性格。
D.本文的语言雅俗共赏,耐人寻味,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有通俗的熟语;既因巧用修辞而生动形象,又因调侃意味而幽默风趣。
【小题2】小说中胖子这一人物有何作用?
【小题3】收发员童师傅的“云品自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

同类题3

材料二: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古典诗歌的语言越是具有这一特征,也就离开散文越远,这也就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别扭,这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诗的语言因此才更灵活、更有弹性,一瞬间便能捕捉住新鲜的印象。古人谈画竹,“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作诗也是如此,“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感受是瞬息万变的,诗的语言也必须具备这种飞跃性。这是诗歌语言的能力问题,有了这种能力,才有表现的自由。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捕捉到新鲜的感受,完成艺术上的充分表现。

   现在再回头来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中的“见”字,一本又作“望”,那么究竟哪个好呢?当然是“见”字好。因为“望”是连续地做了两件事,采菊与望山,而“见”是从东篱采菊直接飞跃到南山,从隐居的局部生活中飞跃到归隐的终身行止,其所以“悠然”,不正是无愧于平生吗?南山是陶渊明生活中朝夕与共的,看一眼不过是家常便饭,但今天的南山是不待看而来了,倏然映入眼帘,不期然地面对面,仿佛如同初次的相会,因而别有天地。这便是语言的飞跃所带给人的新鲜印象与无尽的言说。古诗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也是青的。但似乎在曲声完了时,这山峰才宛然在目,让人觉得格外地那么青。这青不是多染几笔颜色所能有的。从“曲终”到“数峰青”这种从听觉飞跃到视觉的例子也很多: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山水本来就是绿的,不“欸乃”也是绿的,但在这“欸乃一声”中,这绿色就仿佛是第一次在我们的感觉中出现,绿得不同寻常。又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四周都沉浸在音乐声中,忽然琵琶声收了,这才发现一轮明月正在波心荡漾,这时候的印象乃是最新鲜的。生活中的感觉是日常的、习惯性的,艺术则使人又恢复了新鲜的感受。而就艺术来说,它本来就是要唤起新鲜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生命的原始力量,而在日常生活中,它往往被习惯所淹没了。因为生活中一切都是照例的,不用去深想,也留不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感觉也就渐渐僵化、迟钝起来。例如我们经常往来于未名湖畔,其实往往是视而不见。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如果因久病住院,一旦病愈,带着一片生机走出医院时,看到眼前的一草一木就都会感到特别新鲜。因为使人感觉迟钝的习惯性被割断了一段,就又恢复了原有的敏感。这敏感正是艺术的素质。谢灵运“卧疴对空林”之后乃出现了“池塘生春草”那样“清水出芙蓉”一般的天然名句,其所以鲜明夺目,就因为它生意盎然。

因此,艺术并不是生活的装饰品,而是生命的醒觉;艺术语言并不是为了更雅致,而是为了更原始,仿佛那语言第一次的诞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物质文明越发达,我们也就越需要这种精神上的原始力量,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成为自己所创造的物质的俘虏。

诗的语言既然有飞跃性,也就自然趋于精炼。应该说,精炼是语言的一般要求,散文,

甚至论文也都要求精炼,但诗歌因为是一种富于飞跃性的特殊语言,就更为明显。这种精炼不能理解为是越少越好,越简单越好,李后主的《浪淘沙》有一句诗:

别时容易见时难。

有人说是抄了《颜氏家训》中的一句话:

别易会难,古今所重。

是不是抄的呢?我想不是的,既然“古今所重”,人同此心,那么又何劳抄袭呢?但这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别易会难”,一个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从概念上说几乎全同;从艺术上说则有天渊之别。前者只是说明,而后者乃成为千古名句。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从概念说是有尽的,都不过是“别易会难”。而作为艺术的表现则后者的感受显然要丰富得多,印象要深刻得多,这也就是意无穷了。

意无穷因此也就是诗的语言的飞跃性突破了一般概念的局限而翱翔于感性交织的天地。“别时容易见时难”比“别易会难”只多了三个字,而所得的却是更多,这不正是精炼的更为合理的解释吗?我过去曾写过一篇小文《说水分》,“水分”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般说到文章里水分太多,是指空话、滥调太多,因此淡而无味。我所想说的“水分”乃是指水是生命的海洋,任何生命都离不开水分。《红楼梦》中说贾母把鸳鸯调理得像个“水葱”似的人儿。干葱当然不行,光是葱也不行,这里的玲珑传神之处正在于那水分带来了鲜明的生意。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有两句诗: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也有人认为是抄的,说是抄了李嘉祐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是否抄的姑且不论,反正王维的这两句要高明得多。这两句多了“漠漠”和“阴阴”四个字,为什么就会好呢?水田当然是“漠漠”的,夏木当然是“阴阴”的,这不是多了一点废话吗?其实不然。因为“水田飞白鹭”与“夏木啭黄鹂”是平行地写了两个景致,黄鹂在树上叫黄鹂的,白鹭在水田上飞白鹭的,各不相干,这里并没有飞跃的力量。多了“漠漠”和“阴阴”,就把它们连成了一片。阴阴让夏木有了一片浓阴之感,漠漠使水田蒙上了一片渺茫的色调,岸上的一片浓阴与水田的一片渺茫起着画面上烘托的作用,这就是情景中水分的作用。从浓阴的深处到渺茫的水田,到鲜明的白鹭,越发衬托出白鹭之白与茫茫中飞动的形象,使得整个气氛鲜明活跃,潜在的感性因素如鱼得水地浮现出来,这才不是干巴巴的,而李嘉祐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则难免有些干巴,因为它缺少那应有的水分。

1984年12月

(节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小题1】关于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表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诗的语言因为具有飞跃性才更灵活、更有弹性。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具有飞跃性。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视觉到听觉的飞跃。
D.“水田飞白鹭”与“夏木啭黄鹂”诗句里面没有飞跃的力量。
【小题2】根据材料一、二,分条概述唐诗语言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赶队伍的小兵

王羽

①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怒吼的北风狂暴地刮过,茫茫林海又发出了山呼海啸的咆哮声,浓浓的硝烟快速消散了。

②抗联官兵陷入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计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战士们趴在白皑皑积雪上,慢慢爬到了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的时刻到了。”战士们谁都不说话,只是悲壮地点了点头。

③突然,一个老战士说:“连长,要起大烟炮了。”连长忙追问:“老程,快看看,得多长时间才能起?”老程非常有把握地说:“一袋烟吧。”连长兴奋地说:“有救了!两人一组,大烟炮一起,立刻向山上跑,只管跳下崖去,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去,追上队伍。”

④老程拍拍身边的小战士说:“柱子,咱俩一组,跟紧我。”说着,老程解开腰间的麻绳,将一头递过去,让柱子系在腰上。柱子的脸冻得发青,两手僵硬,好不容易才将麻绳系好。

⑤山下的日军终于反应过来,判断山上的抗联战士没有弹药了,嗷嗷叫着,向山上冲。鬼子离得越来越近了,连长猛地将手榴弹甩下去,战士们用尽力气高喊:“冲啊!杀呀!跟他们拼了!”

⑥爆炸的声音刚刚传来,天就变了,肆虐的北风突然膨胀了无数倍,狂风裹挟着雪粒子,眨眼的工夫,雪粒子抱成了团,变成了一个个雪球,大大小小的雪球旋转着、飞舞着,铺天盖地到处都是,天地之间顷刻变得一片混沌。这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北大烟炮。

⑦山下的日军一片混乱,抗联战士们立刻两人一组,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山顶拼命攀登。柱子人小腿短,力气早已用尽,全凭老程在前面拼命拉,才勉强迈开腿。老程将柱子拉进怀里,凑到柱子的耳旁喊:“要下山了,死命抱紧我。”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接在怀里后,倒退着跳了下去……

⑧肆虐的大烟炮一直到黎明时分才停,不过雪仍然在下。柱子终于清醒了,他努力钻出老程的怀抱,才发现两人已经让厚厚的积雪掩埋了。

⑨柱子轻轻推推老程,见老程毫无声息。柱子心慌起来,却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得摘下狗皮帽子,将帽子覆盖在老程的脸上,然后慢慢地将两人头部的积雪拍实。柱子将冻僵的两只手焐在老程的脸上,试图让老程在这一丝温暖里缓醒过来。让柱子惊喜的是,老程真的慢慢醒了。

⑩柱子喜极而泣,老程用尽力气,才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不行了,你,你要,追上,队伍。”冰凉的泪水在柱子脸上流淌,他紧紧地抓住老程的衣襟哽咽着说:“老程叔,你别离开我,我怕。”老程喘息了好一会儿,又艰难地说:“孩儿呀,虽说,你还,不到,十五岁,可你,是抗联战士。”说完,老程不说话了。

⑪老程的脸是安详的,就像睡着了一样,胸口上竟然有一穗黄色的老苞米棒。这是三天前,每个人分到的最后一穗老苞米。正是这穗风干坚硬的老苞米,才让这支抗联小部队完成了掩护大部队转移的任务。

⑫柱子将没有子弹的三八大盖枪从老程的身上轻轻摘下,把老苞米揣进怀里,又将老程的狗皮帽子扶正,然后跪在老程身前。柱子大哭着说:“老程叔,没有你我早就死多少次了,我一定活下去,一定追上队伍!老程叔,我一定多杀敌人,给你们一家人和我爹我娘报仇。

⑬柱子用洁白的雪将老程掩理了,慢慢地向山下走去。沉重的步枪极大地消耗着柱子的体力,柱子一下子倒在厚厚的积雪上。他喘息了好久,连吃了两口雪,掏出苞米棒,将剩下的几粒石子一样硬的苞米粒小心地放进嘴里,柱子舍不得一下子将苞米粒咽下去,他含了很久,才将苞米粒一个一个嚼碎,一点点地咽了下去。然后站起身,继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柱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实现自己在老程叔面前发的誓。

⑭没有风雪的崇山峻岭是寂静的、静止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在顽强地行进。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了,再爬起来。这个小小的身影让寂静的山林有了生气,也有了希望。一望无边的红松树和满世界的皑皑白雪,一起注视着这个追赶队伍的孩子……

(选自2018年第12期《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点明了故事发生在战场之中,而对北风与林海的咆哮声的描写则为后面“东北大烟炮”的来临做了铺垫。
B.文中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力地突出了抗联战士在弹尽粮绝之时英勇无比的斗争精神。
C.柱子与老程叔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最后老程叔为保护柱子付出了生命,体现了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D.小说通过血战、跳崖、追赶队伍等情节,着重塑造了抗联战士的群体形象,赞扬了他们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小题2】小说第⑥自然段形象地描绘了“东北大烟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小战士在白雪中行进这一开放式结尾作结,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段老谋

杨小凡晚清年间,药都出了个名角――段老谋。全城男女老少谁见了他都会喊一声:“谋爷”。 谋爷整日间青衣小帽,清清癯癯,慈眉善眼,也无啥惊人之处。但他绝对是药都最受人尊敬的市面人物。 “没有谋爷摆不平的事。”连州官李宗山都这样说。 有这么一个傍晚,药都北门口两个卖零工的年轻人因一天无活,饥饿难忍。正发愁时,忽见谋爷从白布大街摇摇晃晃地走来,两个年轻人互递了个眼色,便一替一捶地打开了。谋爷抬眼见两人打了起来,老远便喊:“别打别打,没有解不开的疙瘩,说说为了啥?” 一个说他借我两吊钱不还。一个说都三天揭不开锅了,上哪儿给你屙钱。 谋爷一听,手一挥说:“这两吊钱我还,别再动手动脚了。”可谋爷伸手一摸,自己偏忘了带钱。遂吆喊街东的“郑大祥”布庄郑掌柜:“郑掌柜,转两吊钱,明儿还你!”郑掌柜正在给客人扯布,忙说:“谋爷说了,还提啥还字。”等他拿钱出来,晚了!

街西的“裕太昌”布店的裕老板己将钱双手递给了谋爷。谋爷刚走,这下可热闹了。“郑大祥”的郑掌柜大骂起来:“裕老板你可是人?谋爷指名要我拿钱,你凑啥热闹?”裕老板不气不恼,抱拳相告:“今儿个我一句不还,为谋爷挨骂,值!”这就是谋爷。到了光绪十一年,老佛爷慈禧给英国人订了一个条约:准许英国人在中国传教。人杰地灵,凤凰落地的药都自然也被英国人看重。英人陆克斯怀揣朝廷圣旨,抚台、知府相陪,来药都溜达了三天,最后宣布:就在北门涡河南岸建教堂。谋爷自然不吃这道菜。“有我谋爷在,休想建教堂!”一句话出口,教堂白天盖,晚上倒,七七四十九天竟没有垒起一道墙。知府李宗山迫于陆克斯的淫威,只得上书朝廷, 要以“煽动闹事,违抗圣旨”办谋爷。

一道圣旨传下,老佛爷慈禧要人押段老谋进京。话说药都籍官拜热河督统制昭武上将军姜桂题,听说老佛爷传段老谋进京,早早便在京城火车站把谋爷迎进家中。姜大帅三天前通过大太监李莲英给老佛爷吹了风。慈禧传出话来:他只要认个错,可不斩。

过了午门,进入宫中,养心殿内老佛爷垂帘讯问。“为何抗我旨意?”“小民不敢。”“那,为啥陆克斯的教堂在你那药都竟盖不成?”“人保一方,狗护三家。洋人仗着枪炮占我大清土,害我大清民,我没能耐保全整个大清,但我拼死也要保住药都。只要我段老谋在一天,洋人就盖不成教堂!” 慈禧沉吟半天,发下一道圣旨:药都只要段老谋在,洋人谁也不准盖教堂。 谋爷反洋教在全国出了名,却有一人不服。谁?山东济宁府的好汉孙三爷。孙三爷是济宁府玉堂斋的大掌柜。祖辈为官,家藏万贯,为人豪侠,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在济宁府一听说段老谋在药都有这般名气,很是不服:去药都舍钱放粮,压他的威风。

这一年夏天,孙三爷驶两匹大马拉三箱银子,直奔药都而来。刚进药都地界,忽从高粱地里跳出十名执大刀的壮汉。“车到我地,路是我开,把钱留下!” 孙三爷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知道只有舍钱消灾。钱柜卸下之后,其中一位壮汉见孙三爷一身杭绸闪闪发光,便让其脱下。孙三爷无奈,只得说:“钱,你们留下。衣服给我留着,我还要去城里访谋爷。”此话一出,十条壮汉呼啦一声齐刷刷跪下:“小人有眼不识泰山!” 孙三爷愣了片刻,忙一一扶起。“既是谋爷的朋友,我们太冒犯了。”说话间,三箱白银又满上了车。 孙三爷哈哈一笑:“过份了,我带钱来药都就是舍钱放粮的,弟兄们急用就把车赶走吧!” 话没说完,壮汉们却没了踪影。孙三爷自叹道:“钱再多也是买不来威风的,和谋爷比我是不行的。” 于是,调头回济宁府而去。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段老谋是药都最受人尊敬的市面人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尊重,就连老佛爷对他都有所畏惧。
B.两个卖零工的年轻人故意当着段老谋的面打架,从而骗取了“裕太昌”布店裕老板的两吊钱,表现了人性的狡诈。
C.小说围绕“没有谋爷摆不平的事”这一核心,选取发生在段老谋身上的三段故事来展开对人物的刻画。
D.小说用干净利落的叙述语言与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彰显了主人公独特的气质。
【小题2】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段老谋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
【小题3】小说最后写济宁府的孙三爷来药都的经历,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