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五一”假日旅游指南》,综合历年市场数据和旅行商预订情况,预计“五一”期间全国旅游人数超过以往,有望接待国内游客1.49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80亿元。五月份具有出游意愿的居民中,选择近郊游的比例最高,占31.2%,短途周边游市场火热。从旅游内容看,生态采摘、海边度假、徒步登山、古镇休闲等主题比较热门。在五月份具有出游意愿的居民中,选择出游时长7天以上的占18.1%,4~7天的占48.4%,2~3天的占29.3%,当天往返的占2.5%,63%的游客选择了拼假出游,其中“90后”年轻群体人数显著增多,成为旅游消费的潜力股。同时,选择和家人一起旅游的占55.1%,选择和好友结伴出游的占18.9%。

“黄金周”旅游也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人们集中出行,热门景区和城市人山人海,汽车排成长龙,某些景点哄抬物价等。破解问题的一个关键是改进国民休假制度,改变目前全国统一放假使千军万马赶上一条羊肠小道的状况。加大推广带薪休假的力度,使更多的职工群体能自主安排休假时间,错开全民休假时段,才能缓解“黄金周”式假期闸涌式的休闲旅游的状况。

目前,保留国庆“黄金周”应是权宜之举,而推广带薪休假,建立周末、节日与带薪休假相结合的国民休假制度是长远之策,也是提升国民旅游休闲品质,推动休闲旅游经济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相结合,从粗放式、规模型向集约与效益并重转型升级的必然之举,也是国民休假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必然之举。

(摘编自光明网《2018年“五一”假日旅游指南》)

材料二:

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如火如荼,规模大、投资大、影响大,呈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文化效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经济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更新。乡村游能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种植业、交通业、商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行“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电商”“旅游+扶贫”“旅游+科技”等新业态,能促使农特产品转化成旅游商品,提升产品的价值。

中国文化是自始至终建设在农业上面的。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将那些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传统建筑、农耕器具、民间技艺保存下来,以活态化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创新。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传承和复兴了传统文化,具有战略高度的意义。当然,虽然形势大好,但部分乡村游建设层次低,缺乏长期规划,一哄而上的现象也需要引起地方管理者的关注,要加紧建立长期规划、审批机制。

据统计,“黄金周”长假期间,民宿的房源预订量同比增幅达到520%。其中,乡村民宿房源的预订量也有显著上升。其中,四川、广东、江苏、云南等乡村民宿发展较快的省份,订单量涨幅超过6倍。据某共享住宿平台统计,近期一直保持每天约1500个新房源上线的速度,更大的市场潜能正被激发。

(摘编自《新京报》《小猪短租:国庆期间民宿预订量增长520%,乡村民宿涨幅超6倍》等)

材料三:

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利益回扣链条驱动下,“低价游”仍是国内旅游市场难以根治的痛点。被称作“长城贵宾专线”的北京八达岭长城、十三陵“一日游”收费仅120元,行程中,游客不仅在导游“哄骗”下购买140元往返缆车门票,还有大把时间被安排在果脯店、玉器店购物,购物时间甚至超过游览景区的时间。一些地方购物、餐饮商家会给导游40%至50%的返点,在云南返点可为70%~80%。导游最终通过诱导、胁迫等强制消费手段来赚回扣。一家涉案旅行社7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购物回扣。除了购物返点,导游在游客自费项目中也有利可图,景区门票回扣和差价成为“一日游”导游收入的主要。

在市场监管方面,由于“低价游”的各个环节涉及旅游、交通、工商、网信等多个部门,需加强综合执法,并形成监管合力。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地方立法加强对“低价游”的震慑管理,对不合理低价非法揽客,诱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参加购物活动,擅自变更行程或甩团、甩客的旅行社或个人,追究民事、刑事责任。日前,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同多部门取缔非法“一日游”黑窝点,并责令多家购物场所停业整顿。消费者也要理性消费,对于低价团甚至零团费线路要警惕。要加强自身权益的保护,在出游前务必签订合同,注意合同中的不合理条款内容,保存相关证据,最大程度保护自身利益。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低价游”禁而不绝,回扣成最大利益驱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五一”假期,很多群众选择以出游的方式度假。其中,近郊游占据的比例最高,国内旅游人数创新高,国内旅游收入为880亿。
B.五月份有出游意愿的群众,选择出游时长在4~7天的接近半数,当天往返的较少,超过半数的游客选择了拼假出游,其中年轻人显著增多。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逐渐兴起并繁荣,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在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D.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带动比如农产品加工、服务、种植、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形势下,乡村旅游与农业、生态、电商、扶贫、科技等产生了互动关联,形成了一批新的业态,使农特产品有机会转化成更高价值的商品。
B.中国文化源于农业文化,从文化复兴的高度看待新农村的发展,以活态化的方式对传统的民俗、技艺等进行传承和创新,有着战略意义。
C.“黄金周”长假期间,民宿的客房预订量、新房源上线的速度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见,乡村民宿行业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
D.材料介绍了“黄金周”期间火热的旅游市场状况,分析了乡村旅游这个逐渐兴起的旅游市场,并对“低价游”这个典型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建议。
【小题3】概括材料中提出的当前旅游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并给出解决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9 09:0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表1:近三年国家旅游局关于春节假日賴酿歸市細统计表
材料二:
2018年2月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2018年节假日旅游指南》,对春节假日旅游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和引导。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己成为广大群众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今年春节旅游市场持续红火。调查显示,2018年第-季度,我国居民出游意愿为83%,其中48.9%的游客选择在春节期间出行。从出游内容来看,研学游、海岛游、游轮游、冰雪游、乡村游等以家庭游客为服务对象的主题旅游休闲市场热度较高。而越来越多的游客更看重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对价格的敏感度趋低。
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调査还显示,春节期间具有出游意愿的居民中,有65.9%选择了国内中长线旅游,比例最高。游客选择排名前十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三亚、哈尔滨、杭州、厦门、张家界、北京、上海、昆明、成都和重庆。   
可见,南下避寒、北上玩雪仍是广大游客春节出行的重要动机。选择近郊旅游的居民比例达34.1%,表明春节期间探亲团聚,家庭短途游将升温,结合返乡客流高峰,二、三线城市商业街区、博物馆、主题公园、游乐场、动物园、庙会等将迎来大量游客。

表2:2018年春节旅游出行方式
(节选自2018年2月《南方周末》,有删改)
材料三:
春节假期虽刚结束,但各地返程客流高峰依旧持续。在最近几天,关于海南离岛“天价机票”的新闻与大量游客被“困”海南岛,相继刷爆朋友圈,引起网友们的广泛热议。
从相关票务网站查询可知,未来几天,三亚飞往哈尔滨的直飞航班最低票价为12114元;三亚、海口飞往北京的直飞航班全部售罄……从票面价格的数字上来看,被称为“天价机票”无可厚非。
所以,很多网友对干动辄万元的离岛机票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肮空公司因自驾游客无法离岛而坐地起价。但“天价机票”存在的根本原因,只是因为经济舱机票售罄。以流传最广的三亚飞哈尔滨的单程价格为例,由票务网站查询可知,动辄万元的票价均为全价头等舱、酿舱,且这一航段无论从飞行还是飞行距离均相近于北京飞往东南亚的航班,这类航班的全价头等舱价格常年处于万元左右。
从政策角度来说,此番被媒体报道的“天价机票”也符合市场价格。从2010年6月1日起,为适应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发展,民航局、国家发改委研究决定,民航国内航线头等舱、公务舱价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各运输公司自主定价。因此,航空公司在春节海南旺季售卖全价头等舱、商务舱机票也并无问题,这也符合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
(节选自2018年2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今年春节返方无疑是滞留海口。从大年初三开始,受十年未遇的罕见大雾天气影响,掠州海峡出现反复停航。自2015年以来,无论是旅客还是车辆运输,每年以15%以上的增幅增长,其中春节假期更是繁忙无比。交通部门根据今年节前进岛车流增量测算,海南需要出岛的车辆达到近10万辆。
本次万辆私家滞留海南,由极端天气引发,确实事出有因。海南省相关部门紧急启动一级预案,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全体公务员临时调休为游客车辆让路,尤其是在疏导游客的过程中,海南岛的众多居民和志愿者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为疏导工作献力出策,与政府部门一道投入到服务保障工作当中,让人感到温暖。
事实上,前些年春节期间,在海南的一些热门景点游客蜂拥而至,在一些通往景区的交通要道上,大堵车的现象也频频出现。依道理而言,海南是离岛,有多少车辆进入海南,港口方面能够充分掌握,这也为限流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优势。特别是,根据气象特点,琼州海峡每年12月至3月雾较多,且多为平流雾,是否应该为极端天气的可能发土留足运力余量,根据运力的余裕程度来考虑接待游客的数量,这些课题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旅游开发虽然短期内能够带来比较大的旅游消费增量,但是不是符合海南岛的长远发展?要注意到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生态容量是有限的。保护海南细特的生态环境是公众的期待.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和产品间样是公众的期待。   
有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节选自2018年2月《央视新闻》,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旅游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随者时代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选择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有不少于一半比例的民众选择了家庭自助游和国内游。
B.近三年的国内旅游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业发展呈升温趋势,而且旅游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C.春节期间中圓众的出游内容极为丰富,旅游目的既有南下驗,也有北上玩雪,当然还有探亲团聚的。
D.春节期间外出旅游的中国民众更加注重旅游质量,对旅游消费并不是很介意。
【小题2】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海南是春节期间国内游客比较喜欢前往的旅游目的地,这的确为当地带来了比较大的旅游消费增长,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B.游客既希望能够尽情观赏到海南岛独特的旅游风景.也希望海南政府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来岛旅游的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C.所谓的天价机票从票面数字来看的确是价格昂贵,一个原因是许多自驾游的乘客无法正常离岛,给了航空公司借机涨价的机会。
D.极端天气致使万辆私家车滞留海南,海南省相关部门紧急启动一级预案,为滞留车辆让路,海南岛的众多居民和志愿者也给滞留的游客送去了温暖。
E. 飞机上较为昂贵的头等舱、公务舱价格是由旺季的供需关系决定的,与航行的距离和时长并无太大关系。
【小题3】请指出海南岛在春节期间出现交通困难的主观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瓦花清逸心
①总是认为,寂寞的东西,骨子里往往透着孤寒之意。
②比如瓦花。顾名思义,就是生长在颓败老房之顶,黛色青瓦缝隙中的苔草类植物。每年端午前后在雨露的滋润下,那些如松果般翠绿的嫩芽竟会在几日之间绽得如莲花一般,笑傲烈日,迎风伫立。
③与瓦花的相识,是在缤纷张扬的少年时代。那年随母亲回乡村老家,远远看到老房屋顶青瓦之间生长着一簇簇碧绿的小草,青绿相映,煞是抢眼。都市里楼盘巍然高耸,尽管风格迥异,花枝嫣然,可屋顶哪有这样可爱的植物。固执的我便让乡下亲戚搭梯子采下不少来,欢欢喜喜回到家,栽在特意买来的搪瓷花盆内,细土薄肥,朝阳暮雨,本想它会在阳台那一大片姹紫嫣红的花草中盛装怒放。不想几日后它竟便败落了,母亲摇着头说,瓦花天生就是隐士,只适合在山林村落之中,它有它的世界。
④而当时的我却认为瓦花辜负了我,竟然以“死亡”这种决绝的方式拒绝了我的美意,有种格格不入的孤高和清寒,难道它喜欢寂寞?或许,它本身就是寂寞?
⑤年少时,我们害怕寂寞。青春里桀骜张扬,红飞翠舞,认为生命当以豪情万丈,纵马驰骋,从江南至塞北,从商场至官场,肆意游荡,越是热闹的地方越是贪恋忘返。但凡有利可谋,一声招呼,各路好友便齐聚一堂,一路觥筹交错,醉生梦死,好不快活。然而,越是浮躁紊乱的身心越容易顽疾缠身,那年我突然腹中肝肠疼痛不止,四处寻医均不见好转。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方子,母亲寻来瓦花,与柳枝、麦芽一起文火熏煎,一勺勺喂我服下,顿觉有股清凉之气游走全身,没多久,我竟然奇迹般 甲  (全愈/痊愈)。
⑥想想自己卧病于床,奄奄一息之时,唯有父母守在一旁,曾经“患难与共、生死之交”的兄弟朋友突然一个个不知去向,唯恐避之不及,怎是一个凄凉寂寞了得!刹那间终于明白什么叫寂寞,那些热闹繁华、物欲喧嚣的尘埃背后,往往藏匿着难以隐忍的淡薄苍凉,那才是真正的寂寞。
⑦那时起,我便留意起瓦花,尽管它还有更响亮的名字“瓦松”、“向天草”,但是我还是喜欢称它为“花”。因为“松”太过苍老古板,“草”太过随意卑贱,唯有“花”才配得上它,于烈日风雨红尘蹉跎中坚守干净美丽的本性,将自己雕琢得如碧玉般玲珑清丽,出尘脱俗。
⑧读《红楼梦》,大观园里才情玉女首推宝钗、黛玉, 乙 (曲指/屈指)一数,能和她们二人一拼的,仅史湘云一人而已。尽管她寄人篱下,但却从不与那些庸脂俗粉一般,自己就是自己,兴时大块吃肉,忘形时挥拳拇战,偶尔男儿装扮,与人相交一片本色、毫无功利之心,这与圆滑世故的宝钗、孤芳自傲的黛玉截然不同。芍药圃里,史湘云醉卧山石僻处,芍药花散落一身,扇子落地也被花半掩,头下是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丫头笑着搀扶了回去,而她犹作睡语般嘟嘟嚷嚷吟着:“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一片热闹繁华的背后,到底还是寂寞的,如花般可爱又出尘的寂寞,但寂寞的骨子里,却满溢着清朗飘逸的诗意。突然发觉:这与性情豪爽、 丙 (淡泊/淡薄)名利的曹雪芹竟是如此的相似。真本《红楼梦》中,黛玉、宝钗相继而去,史湘云最终和宝玉结为患难夫妻,我不知道这是否也是作者的特意安排和眷顾?
⑨在生命的某些时候,寂寞本是淡宕清逸的代名词。“梅妻鹤子”的林逋“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半生艰辛的生活历程造就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更锻造了他完美的人格和惬意的生命境界,以儒家平淡之心面对世间万事,于寂寞处执着于心中的自我,平生专注文学创作,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意境隽淡,韵致深美的千古名句。很多人劝其出仕,必有大为,均被其婉言谢绝,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真宗皇帝闻其名,赐他粟帛,诏命地方长官须“岁时劳问”。在他死后,真宗皇帝还赐号“和靖先生”,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皇帝赐封的诗人。
⑩美丽的事物往往是寂寞的,就像瓦花,不随俗沉浮,于红尘荒漠中坚守真正的自我,高尚清逸,绽放若莲,千山万水,了然于胸。真的,你还会寂寞吗?
(有改动)
【小题1】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全愈  曲指  淡泊B.痊愈  屈指   淡泊
C.痊愈  曲指  淡薄D.全愈  屈指   淡薄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士,指有知识有才能,能够做官却故意躲避不做官的人。历史上著名的隐士有庄子、陶渊明等。
B.文火,是煎药火侯的一种,俗称小火或慢火。常用的补益药材以文火慢煎,才能发挥药效。
C.真本,指书籍的手稿或原刻,字画的真迹,碑帖的原拓。现在的120回本《红楼梦》是曹雪芹的真本。
D.出仕,出来做官。《论语》里有“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学习学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瓦花的态度前后有变化,而“我”的母亲对瓦松的认识通透深刻。
B.生病前“我”称瓦花为“瓦松”、“向天草”,病好后“我”喜欢称它为瓦花。
C.在作者看来,林逋被皇帝“赐粟帛”“赐号”是封建时代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荣耀。
D.文章借瓦花谈作者对“寂寞”的认识,由物及人,结尾点明主旨。
【小题4】作者对瓦花的情感认知过程:乡村老家初见时______,在城里家养死后______,卧病于床时瓦花是______,病好后________。
【小题5】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对“寂寞”的认识历程。
【小题6】结合全文分析“瓦花”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苏轼向南

①他曾在岛上凿过井,当然不是自己动手,而是查找到泉眼,让人凿开,果然泉水汩汩奔涌。那时他刚到达海南,还与儿子苏过一起暂且歇息在琼郡城东的一个驿站里,见当地无洁净的水可饮,于是绕着城墙低头细查。起先没有人相信这个老夫子有这能耐,以为装腔作势,以为装神弄鬼。不料,他手指某处说有泉,再指一处说也有泉。居然真的有,一下子就凿出两口井,清澈而甘甜。

②这是他献给这个岛的第一份礼物。

③奇怪的是他竟然也通医术。岛上无医无药,病倒了,当地人唯一的办法是到庙里祷告,并把从大陆运来的牛杀掉祭祀神明。“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巫。以巫为医,以牛为药。间有饮药者,巫辄云神怒,病不可复治。亲戚皆为却药禁医,不得入门,人牛皆死而后已。”在给友人的信中叙述这些时,他也许后背发凉,很着急,他必须以一己之力有所改变。

④热带丰沛的阳光与雨水之下,植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兴旺生长。群山上、野地里,人们看到这个姓苏的高个子,穿着短衣短衫终日忙忙碌碌。他采草药,也研究草药,甚至发现一种古医书里曾提及却没有人发现的一种药材,幸甚至哉,恨不得歌以咏志。以他的智力,做到这些都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说服不知药为何物的当地人。他做到了吗?居然真的做到了,他给人看病,他采药让他们服下,他治好他们的病。

⑤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他这样形容自己:“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以这样的虔诚善意待人,没有人不为之所动。从刚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后来的踏破门槛,在一个个有力的事实面前,当地人终于相信,这个说着一口奇怪四川话的汉人,是上苍派来拯救他们的神仙。

⑥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黄发垂苕都可以在阡陌交通间嬉笑自如、滔滔交谈,不必提防出言不慎被告发,不必担心言语出格被治罪。

⑦早在汉武帝元封元年,这个岛就已经设郡建县,纳入中央行政管辖。但是岛太远了,涛涌浪打,虽汉人渐多,汉文化的精髓却迟迟不能抵达。

⑧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

⑨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书香顿起,憋了一肚子的墨水猛然间开了闸。他需要倾泻,他也有充足的资本滔滔不绝。父亲苏洵多么才情飞扬,母亲程氏也绝非等闲女子,从小他就与弟弟一起被父母引领向众多书本中,默读背诵,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仅仅拿九牛一毛,都足以让那些求知若渴的年轻人眼界大开了。

⑩日子不再难捱,从来缺少四季变化的海岛,没有寒冬与冷秋,眨眼间一天天就飞快逝去了。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

⑪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旧皇的弟弟端王赵佶坐上了龙椅,那是一个喜文善画的天才,一即位就大赦天下,竟赦及到了他。

⑫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苏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苏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已经饮惯这里的水,喝惯这里的椰,习惯了这里年初的湿潮和年中的炎热。他长得不够好,脸可能偏长了,眼距可能偏宽了,但他已经用事实证明自己一身傲骨林立,谁都别想轻易打败他!

⑬公元一一零零年五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有宋一代,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又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

⑭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

⑮他的老家四川曾流行一个传说:当年山川草木以所有的精华竭力打造了绝世才子,他一出生,当地老彭山便秃了,直到他去世,草才重新发芽,树才重新长叶。

⑯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

(有删改)

【小题1】第⑬段加线的“回馈”具体指那几件事情?
【小题2】分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结合全文,解析标题“苏轼向南”的内涵。
【小题4】以下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查找到两处泉眼,让当地人认为他是上苍派来的神仙。
B.第③段苏轼给友人的信,体现了他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好奇。
C.第⑫段列举苏轼的作品篇目主要是为了说明他创作勤奋。
D.第⑬段写海南岛出了12位进士,是侧面烘托苏轼的贡献。
【小题5】评析第⑮段引述传说在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荷花图
刘刈
陶章甫正待离开,只听“吱扭”一声门开了,但见门口站着位清瘦男子,面貌奇古,酡颜满面,微睁二目,恰似陈老莲画中人一般。
“在下陶章甫,慕名拜会!”
男子错愕不已,望着陶章甫脸色木然。
陶章甫笑道:“就让我这么站着吗?”
二人在阴暗狭小的东屋落座,陶章甫四下打量壁上字画,暗自道:果然高手!
没等陶章甫开口,男子涨红脸,高门大嗓地说道:“不错,就是我韩闻轩冒仿了您的画!”
二人不再说话。少顷,陶章甫打破沉默:“我在琉璃厂买了韩兄一幅荷花图,笔笔化刚为柔,功力已入化境!虽署着我的名字,画却丝毫不逊于我啊!”
原来,陶章甫在四宝斋看见一幅钤着自己印章的荷花图,越看越喜欢,却想不起自己何时画的,观看良久发现一处破绽——画上闲章他已不用,仿冒无疑。不过,他还是由衷佩服这个造假者。翌日,顺藤摸瓜,找到韩宅。
韩闻轩再次涨红脸:“先生言重。冒先生大名也是生活所迫,还望恕罪!”
陶章甫指着四壁:“韩兄画技如此高超,为何要去模仿别人?”
韩闻轩苦笑:“一言难尽呐!”
话说从头,这韩闻轩书画无师自通,年轻气盛到北京寻发展,但想在京城书画界有所作为谈何容易。为了生存,韩闻轩给人画插画、画海报,收入微薄,遭了不少白眼,心中郁闷无从宣泄,渐渐养成酗酒的毛病,蹉跎多年,不名一文。父母相继离世,妻子受人欺负,儿子体弱多病,韩闻轩赚钱养家的想法越发迫切。最终,他找到当初让他不齿的画贩子,以冒仿名人字画糊口。
陶章甫一声长叹。他拿出几张银票:“此来想订几幅韩兄的画,不知意下如何?”
“先生取笑!银票还请快快收起,否则就是打我的脸啊!”
陶章甫思量片刻,收起银票:“也好,君子之交淡如水。”
二人重新落座,相谈甚欢,竟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常在一块切磋书画,渐成莫逆。
“关于绘画,想对陶兄进一直言。”
韩兄但说无妨。”
“吾兄之画,苍浑秀润,笔法精湛娴熟,只是绘画至境画气不画形,先生这一段时期气局稍显局促。”
“韩兄一语中的!”陶章甫深知自己疲于应付客户,画艺停滞不前,这番话可谓真知灼见,肺腑之言。
陶章甫话题一转:“韩兄是怎么把画仿得如此真假难辨的?”
“唉,陶兄权当笑话听了:造假手段千奇百怪,第一种是以真迹为底本,真刀真枪拼实力。但每人画功不同,有人虽在构图、着墨类似,往往有形无神,稍加甄别,真假昭然若揭!”
“韩兄最擅此类啊。”
韩闻轩不好意思地摆摆手。
“第二种是换颜术,对照真迹改动增减,假画面目一新,很容易糊弄人。”
陶章甫点了点头:“颠倒是非、混淆视听反而更好欺世骗财。”
“这第三种是用印章骗人,利用人们崇拜名家的弱点……”
陶章甫瞠目结舌:“韩兄真是给我上了一课!”
此后,陶章甫越发认可韩闻轩的画艺为人,每有书画雅集也叫上韩闻轩,尽己所能鼎力帮助。韩闻轩心怀感激,振作起来,不再酗酒。
陶章甫给韩闻轩引荐了一个南洋烟草商人年启庚,年启庚很爽快,当下表示会出一大笔钱收购韩闻轩的画。韩闻轩喜出望外,把自己关在房里没日没夜地画。很快作品完成了,他请陶章甫来家里赏画,陶章甫看了也很兴奋、满意。
交画的日子到了,韩文轩这天穿戴整齐,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晌午,一个人提着个鼓鼓囊囊的包走进庭院:“我是年老板的秘书。”
“哦,是……画已备好,请您过目。”
“不必,画我们不要了!订金不需退,这是违约金,你拿着吧。”说罢,从包里掏出个纸袋。
韩闻轩一时张口结舌。
“我们老板说了,诚信是立身之本!既然当初他答应订你的画,我们就会按合同办事。年老板听说了你韩先生做过的一些事,虽说他大人大量,但我们老板向来不与苟且造假之徒有瓜葛。画如其人,自然也就不必收藏这些画了。”
见对方不接钱,他便放在画案上,转身就走:“韩先生好自为之!”
韩闻轩低下头,含着泪,紧咬牙关,直奔内房,取了酒壶,推门而去。第二天醉醺醺地回来,额头上还渗着血。他走进房内,把那幅荷花图撕个粉碎。此后,把自己关在屋内,不见任何人。
这两天陶章甫心神不宁,夜里梦到韩闻轩邀自己喝酒,伸手准备接过酒杯,韩闻轩却化作一缕青烟不见了。
翌日天明,陶章甫匆匆赶到韩家,只见韩妻泪眼婆娑地跪在灵前。陶章甫大惊,跌坐在地,痛哭失声。
韩妻拿出一张荷花图,乃是韩闻轩死前所绘。陶章甫凝视良久,悲叹道:“这幅荷花自成一家,无论茎秆花叶全以中锋行之,提得起,放得下,真是豪情满怀,书生本色,远超过我的啊!”
之后,有人多方求购韩闻轩的画作,但存世甚少。陶章甫提及此事,总是为之怅然。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韩闻轩外貌,虽寥寥数笔,却形神兼备,勾画出人物清高孤傲、洒脱不羁的形象特点,同时又暗示了人物酗酒的生活习惯。
B.陶章甫拿出银票向韩闻轩订画,思量片刻后又收回,细微的动作传达出陶章甫对韩闻轩微妙的试探,看他是否真是一个逐利之徒。
C.韩闻轩对画艺与造假的分析,让陶章甫感到“上了一课”,陶章甫由此意识到,很多人对他的追捧只是崇拜名家,不辨真伪优劣。
D.小说善于利用细节展示人物心理,“低下头,含着泪,紧咬牙关”“额头上还渗着血”表现出韩闻轩内心羞愤、痛悔、委屈的复杂心理。
【小题2】小说题为“荷花图”,这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同样欣赏荷花的品格,但陶章甫与年启庚对待韩闻轩的态度却迥然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可爱梁宗岱梅子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界,梁宗岱算是浪尖上的人物。他祖籍广东新会,聪颖早慧。有一次,一群记者登门访问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诗人梁宗岱,前来开门的是一个小孩,问: “你们找谁?”“找你爸爸梁宗岱。”“我就是梁宗岱。”开门的小孩说。此时梁宗岱十六岁,还是个中学生呢。
梁宗岱1923年被保送岭南大学文科,第二年赴法国留学。留法期间,他与法国象征派诗歌大师瓦雷里的相识相知,以及从罗曼·罗兰口中所获的赞誉,成为他终身受用的人生经历。梁宗岱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法文系主任兼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讲师,年方二十八岁。l941年至l944年受聘于复旦大学,任外国文学系主任,跻身于著名教授、学者行列。
梁宗岱性情放达可爱,诗人彭燕郊有篇写梁宗岱的文章,题目就叫《可爱的梁宗岱先生》。梁宗岱的可爱,主要缘于他的好辩,而且他与人争辩的缘由,多是纯粹的理论问题。
1931年1月,徐志摩等人创办的《诗刊》创刊,上海新月书店发行。创刊号发行不久,远在柏林的梁宗岱写信给徐志摩,谈论他对《诗刊》的看法。信末,梁宗岱说:“这种问题(即诗)永久是累人累物的。你还记得么?两年前在匕黎卢森堡公园旁边,一碰头便不住口地哕唆’了三天三夜,连你游览的时间都没有了。”
20世纪30年代的北大教授温源宁,在他那本用英文写的《不算知己》中,则留有梁宗岱与人争辩时的生动描述:“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起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题目呢,恐怕最难对付的就是朗弗罗和丁尼孙这两位诗人的功过如何。要是不跟宗岱谈,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梁宗岱与人争辩甚至会“动武”。著名学者、教授、古希腊文学翻译家罗念生先生曾在文章中回忆道:“l935年我和宗岱在北京第二次见面,两人曾就新诗的节奏问题进行过一场辩论,因各不相让竟打了起来,他把我按在地上,我又翻过身来压倒他,终使他动弹不得。”而梁宗岱任教于复旦大学时的一位学生,在回忆文章中也记录了梁宗岱与一位中文系老教授为一个学术问题争论直至交手的场面:“两人从休息室一直打到院子当间,终于一齐滚进了一个水坑;两人水淋淋爬了起来,彼此相觑一下,又一齐放声大笑……这两位师长放浪形骸的潇洒风度,令一些讶然旁观的学生永远忘不了。”
梁宗岱教授上课的时候,讲到忘我处,经常捋起衣袖,露出上臂肌肉,“炫耀”自己的强壮,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学生被他的这种亲切感染,整个课堂气氛让人如沐春风。
1944年秋天,正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梁宗岱刚刚完成一个学期的授课任务,正赶上蒋介石物色“智囊团”人选,他看中了在知识界有影响的梁宗岱,就派人持他的亲笔信来召见梁宗岱,前后三次召见都被梁宗岱婉言拒绝了。第四次,由徐道麟坐蒋介石的轿车来到重庆北碚,要亲自接他去见蒋介石。徐是梁宗岱早年留欧时的同学,又是蒋介石的亲信。他来之前曾先打电话通知复旦大学校长章益,梁宗岱知道这一次走脱不了,只得出面周旋。他见到徐道麟后便说:“老同学,我刚下课,肚子饿得叫了,咱们先上馆子吃一顿再说。”于是他拉上章益校长一同下饭馆。在餐桌上,梁宗岱不断饮酒,并装出一副醉态,摇摇晃晃地对徐道麟说:“今天不能去拜见蒋总裁了,改天再去吧。在北碚兜兜风,就送我们回学校好不好?”就这样,巧妙地躲过了蒋介石的“召见”。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梁宗岱十六岁时在文坛崭露头角,一群记者来访却把他当成梁宗岱的儿子,我们可以从这一侧面看出梁宗岱的聪颖早慧。
B.梁宗岱在法国留学时,从大师那里获得终身受用的人生经历,回国后先后在多所名校任教,跻身著名教授学者行列。
C.梁宗岱在蒋介石“召见”的时候,拉着老同学下饭馆,拼命喝酒,一副醉态,我们可以看出他缺乏政治远见。
D.梁宗岱与罗念生曾就新诗的节奏问题进行辩论并大打出手,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学养的大家形象。
【小题2】梁宗岱的“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根据文意进行简要概括。
【小题3】梁宗岱先生的好辩留下了许多佳话,有人说“好辩”是人性的优点,也有人说“好辩”是人性的弱点,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