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鉴赏是鉴赏者对作品的一种欣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个体往往会加入自己的联想或想象,来弥补作品的空白,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鉴赏总是要求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有些东西恐怕是难以鉴赏的,譬如“文化大革命”中住牛棚的人们经常须写的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相反,有些文章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却能够被理解和鉴赏,譬如《孟子》中描写的齐人,在外乞讨,回到家谎称与富贵者同餐,且做出一副了不起的派头傲视自己的妻安。读者从对其卑琐可笑的行止的讥刺中可体会到对人的尊严的赞美,倘若联想到现实环境中某个整日夸耀自己曾同阔人吃过一顿饭或同大人物握过一次手的角色,不免会心一笑。
古人的文字展开了一个空间,阅读与鉴贯,既是对这一空间中所蕴涵的精神内容的体会,也是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而且,由于历史不可重复,某些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审美经验只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在排列于时间流程上的各种各样的古代文篇中,我们又看到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及具体个人遭遇下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喜怒哀乐、恩仇好恶。
【小题1】结合文意理解画线句中“自我享受”的内涵。
【小题2】为什么要阅读与鉴赏古文?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小题3】第二段中举“检讨或思想汇报”和“齐人有一妻一妾”两例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8 05:0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士兵突击(节选)
兰晓龙
三个人多少是振奋了一下,他们超过了那两名已经油尽灯枯的士兵,一口气把人拉下了几十米。那个终点已经只是八百来米的事情了。
槲树林中忽然跑出一个跌跌撞撞的士兵,摔倒在袁朗(队长)的脚下,那是第一个到达的士兵,医护人员立刻上前救护。三个人的步子一下慢了下来,互相对望了一眼。伍六一又开始挣扎,这回他的挣扎接近于厮打,一下狠狠地甩开了两人。
“就剩两个名额了!你们还拖着我干什么?三个人!只要三个人!”两个人呆呆地看着伍六一,身后两名士兵正缓慢但固执地赶了上来。
成才忽然掉头就跑,往终点奔跑。许三多却看也不看跑去的成才,他将背包背在身子前边,抢上来抓住伍六一,他不想丢下他,他要背着他走。伍六一强挣着就是不让,但那条腿已经吃不上劲了,大半拉沉重的身子被许三多架在肩上。许三多拖着伍六一,向终点做拼命的冲刺。由于负重过多,许三多慢得出奇,他一步一步地往前冲着。伍六一不敢再挣了,他一只腿竭力地往前蹦着,因为现在的速度很重要,他得为许三多想点什么。
后边的那两名士兵,慢慢地超过他们了。伍六一受不了了,又开始愤怒地吼了起来:“他们超过你了!放开呀!你又要搞什么?还想在那空屋里做看守吗?……”伍六一的声音里都有哭声了。前边的那两名士,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
成才已经到达了槲树林终点,那股子猛冲的劲头让他几乎撞在了袁朗的身上。精疲力竭的成才没有倒下,他立刻转过身看着战友:“许三多快跑!许三多,你加油啊!”
袁朗意味深长地看看他,又看看远处的许三多和伍六一,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一种钦佩。对于那还在争夺中奔跑的四个人来说,这剩下的几百米简直遥不可及。
“成才已经到了!只剩下一个名额了!你看见没有?!”伍六一望着绿意葱葱的槲树林对许三多说。许三多根本就没抬头看,他的力气依然用在对伍六一的拖拉上。“只剩一个名额!你把我拖到也不算!脑子进水啦!”“加把劲……再加劲。”
伍六一盯着那张汗水淋漓的虚脱的脸,忽然间恍然大悟:“我知道你要干什么了?你想拖着我跑到头,你自己装蛋趴窝是不是?”许三多还是没吱声,他只管脚下使劲。伍六一想突然挣开他,却发现横担在肩上的一只手臂简直已经被许三多的手掐到了肉里。
“蠢货……你不是笨是蠢了……我用得着你施舍吗?……我会去告你的!……你放开……求你放开……到嘴的馒头我们都不吃,现在为什么干这种事?”伍六一已经哭了。
“跑了好远……从家跑到这…前边都是你们推着扛着……最后这一下……我帮一下,又算什么?”伍六一已经完全没力气可用了,他只能看着许三多往前一步步挣扎。伍六一本来是狂怒加无奈的眼神也慢慢平和下来,他说:“许三多,咱们是朋友。”
近在咫尺的砰的枪响,把许三多吓了一跳。伍六一手中的信号枪还在冒着烟,信号弹正缓缓地升上夭空。伍六一一瘸一拐地高举着双臂,向着终点挥舞着,他说:“我跑不动了!我弃权!”他真的是跑不动了,刚走出两步,便轰然倒地。救护车是随时准备的,几名卫生兵已经发动汽车过来了
许三多呆呆地看着伍六一。伍六一瞪着他,挥着拳头喊着:“跑啊!许三多!”许三多掉头开始他的最后一段狂奔。那领先的两个兵意识到了身后的威胁,也使出了最后的力气狂奔了起来。
许三多喊叫了,他在喊叫中开始了不可能的加速,第一次加速就超过了那两人。一个被超过的士兵终于丧失了信心,在许三多超过他的同时摔在地上。然而,他那位战友却不管不顾地回身拉起了他。许三多仍在喊叫着,喊叫声中救护车与他交错而过,喊叫声中许三多的声音将所有人的声音淹没,喊叫声中许三多刚流出的眼泪被风吹干,他在喊叫声中跨越了终点。
成才欢天喜地地跑过来,他想与许三多拥抱。许三多抬起头,那双眼睛里的冷淡让成才愣住了。许三多回头看着刚刚跑过的路,他看到那两名士兵正互相地搀扶着跨越终点。远处的伍六一已经被卫生兵用担架抬上救护车。伍六一笑得像个大男孩一样,向这边不停地挥手。
(选自《士兵突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三多在友情与荣誉之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友情,并自始至终没有动摇过。他执着、坚韧、重情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滴尽致。
B.小说通过袁朗队长钦佩的眼神,运用侧面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使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更鲜明立体。
C.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成才在只剩两个名额及两个士兵赶上来的情况下,抢先冲到终点,与许三多相比,更为理智与冷静。
D.军事题材的小说多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本文节选虽短,但情节曲折,伍六一弃权、许三多冲刺等场面,让读者回味无穷。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伍六一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文章“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震撼人心。请从许三多的角度,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易科技讯 11月11日消息,今日凌晨零点,2018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正式开始。根据现场实时数据,双11开场2分05秒破百亿,26分03秒破500亿,1小时47分26秒破千亿,消费者网购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昨日晚间表示,今年是第十个双11,是感恩的日子。是一个中国人创造的全世界认同的节日。
不过双十一促销开始后,出现了部分用户无法更换收货地址的操作等情况,导致部分商品被抢光。
(摘编自《2018双十一回顾》,2018年11月11日《网易科技报道》)
材料二:
“双十一”,你买了啥?你的购物清单里一定少不了各种家电;你孩子上了小学,购物清单里便多了陪学神器;你开始健身,于是洗碗机换成了家用跑步机……商家提供给你的商品品种越来越多样。打开购物清单,看到的不仅是你当下的需求,更是你的生活方式。
打开你的清单,实际上也窥见了中国消费地图的一隅。在这张地图上,消费不足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不均衡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消费对我国GDP贡献率不断提升,扩大内需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没有供给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就不可能出现购物狂欢季的消费井喷,就不会迎来全面可持续的消费升级。
今年“双十一”恰逢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一张张购物清单到面向全球的中国“购物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福祉——更多可选消费品种类。这显示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国内实体经济的改革意识,更加快了国内实体经济的创新步伐。
(摘编自《购物清单小 发展乾坤大》 2018年11月12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又到了年终中国经济盘点时间,关于电商的口水战又多了起来。这次的导火索是一位企业家指责电商“引诱”年轻人好逸恶劳,不愿意进工厂,削弱了实体经济根基。在实体经济是一国根本的大共识下,这种错误可谓是罪莫大焉。这场争论,可以划上句号了。
几年前,有关电商伤害实体经济的说法就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尽管这些对经济理论的解读似是而非,但打上了忧国忧民的旗号,很容易抓住普通大众的心理。
电商和实体经济的根本关系是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实体经济的发达程度有赖于市场规模。电子商务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历史上新一轮重大的市场扩张,这种扩张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人口规模给定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的。中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革命性意义在于,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拓阔了必不可少的市场基石。
电商和实体经济第二个关系是创新与增长。创新是经济增长源泉的认识已深入人心。电子商务始于制度创新,除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以外,还有无数我们尚未预见到的新技术将在不久出现。这些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无疑为中国实体经济进步提供了技术驱动。
(摘编自万陆《且看电商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2017年1月9日光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天猫“全球狂欢节”上,人们购物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双十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
B.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出现了部分用户无法更换收货地址的情况,这导致部分商品被抢光。
C.“双十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双十一”时,商家提供给人们的商品品种越来越多样。
D.供给质量与水平提升,促成了网上购物狂欢季的消费井喷,但它不会形成全面、可持续的消费升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者越来越对网上购物产生兴趣,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2018年天猫全球狂欢节成交额破千亿就是证明。
B.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的进口订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福祉。
C.网上有一些关于电商伤害实体经济的说法。尽管这些对经济理论的解读似是而非,但打上了忧国忧民的旗号,因而很受专家肯定。
D.个别企业家指责电商的经营行为导致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从而削弱了实体经济这一国之根本的根基。
【小题3】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信息广,考验着大众的分辨能力。自网络信息搜索形式发生变化以来,大众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更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民众能轻松地获取信息,几乎一切问题,通过网络都能得到详细、准确的解答,从而也降低了对知识的权威感与信赖感。但多媒体信息便捷复制、及时传播的特点,让民众信息量急剧增加,同时也超出了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纷繁复杂的信息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
信息传播迅速,容易造成群众情绪失控。随着自媒体的使用,它改变了传统一对多的传播形式,变成多对多的形式,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充当信息发布者。大众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自媒体的隐蔽性让传播者处在隐蔽状态,让整个传播更为随意、大胆,让很多谣言、不实信息开始传播,并且一度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
《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
材料二: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开辟了一条彼此了解的通道,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媒体领域的市场细分越来越明显,对用户信息的整理、挖掘和分析显得至关重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在增强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经常浏览的页面、停留时长等数据信息,实现对内容的个性化加工、定制服务,并实施及时有效的精准推送,让“你关注的就是头条”从理想状态可能变成现实。在这里,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也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新媒体时代传播力的影响要素及其建构路径》
材料三:
媒体是否位居主流,最终要靠传播效果来检验。全媒体时代,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酿不出“好酒”,也难以留住受众。在我们开疆拓土构建的新媒体渠道上,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通过设置公共议题,把握社会重大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实现与受众的有效连接,推动舆论场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局面。
《主流媒体如何巩固主流地位》
材料四:
讲真话产生公信力,报道热点产生影响力。这些最基本、最基础的传播规律,在纸媒时代如此,在新媒体时代同样有效。应该看到,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方面,即使在过去纸媒时代,也做得并不够好。远离热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是多年来我们始终在检讨、却时好时坏从未根治的一些现象。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读者别无他选,这种矛盾长期存在却没有过于显现,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影响到了纸媒的生死存亡。
因此,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受众是从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一家媒体的公信力的。只有在日常的报道中,始终关注社会热点,始终满足读者需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时刻才能产生真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乃至凝聚力和鼓动力。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热点问题上、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采取文过饰非的方式,而又寄希望于在重大事件、关键节点上,发挥关键作用,事实上是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
《以优质内容参与传播竞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发布信息,自媒体的隐蔽性是信息的传播更为随意、大胆的重要原因。
B.随着网络信息搜索形式的变化,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但急剧增加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也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
C.媒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对每个用户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实现了“你关注的就是头条”。
D.主流媒体要想位居主流,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传播效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主流媒体,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不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不考虑读者需求,内容远离热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
B.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就要始终关注社会热点,满足读者需求,坚持实事求是。在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
C.谣言、不实信息传播,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这是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D.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使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小题3】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增强传播力,巩固主流地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铁塔
田洪波
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村里多数人也不知道他姓名,只唤他为铁塔。
他长得很高,块头很大,站在那里,远远望去不就是一尊高大的铁塔。
他平时话语不多,最多“嘿嘿”笑两声。
不知他的父母害了什么病,反正全家常年就他形单影只一个人。
秋天来临的时候,他被派为看青员。他把这活计看得认真,拿把镰刀,高大的身影往来穿梭于茂密的庄稼地里。无论什么人,抓到偷掰玉米的,毫不留情交予大队部。任你疯,任你撒泼,他脸上始终无动于衷。
背地里便常有人恨他牙庠庠。
那时节,大人走起路来随时有被风刮倒的危险,我们同样好不到哪儿去,一众孩子面黄肌瘦,肋条分明。村子里经常有人家呼天喊地哀悼不幸饿死的亲人。因为饿,所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我们像蝗虫,大面积大范围地围剿铁塔和他的粮食。铁塔疲于招架,一双眼睛同样血红,但常显力不从心。
有小伙伴不幸被铁塔抓到了。孩子对他又打又骂,又踢又咬,把铁塔惹急了,像拎营养不良的小鸡崽子一样,把他拎到大队部去了。这样的结果是很惨的,偷粮食的人家会在秋后被扣工分,还要在全村检讨。
于是,那天孩子凄惨的哭声还留有余音,铁塔家屈指可数的几块玻璃又传来清晰的破碎声。
看见这一幕,铁塔只是咧咧嘴,该干嘛干嘛去。屋子本来就破败透风,又铁塔一个人,他似乎不在乎玻璃的完整与否。
这样的情形就让我们一众小伙伴更加小心翼翼,尽管大人常告诫我们不要去惹他,但我们已经管不得那么多了。特别是把偷到的玉米烤熟了吃,简直是天下最好的美食啊,从胃里涌上的幸福感,可以让我们回味很多天,并且可以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
那天,差点让铁塔抓个正着,我及时地把自己的双手背过去了。铁塔狐疑地看我两眼,我机灵地冲他一乐:“你守着这么大堆粮食,咋不烤点玉米吃?你不喜欢吃烤玉米吗?”
铁塔居高临下地看着我。我感觉头上悬着一片天。他木然地摇摇头,不过我发现他的喉结却滚动了两下,瓮声瓮气地说:“不!不喜欢吃……”
我平时很少听到他说话,这才知道他的嗓音粗得要命。
“骗小狗吧你!”我冲他眨眨眼,趁他不注意,让自己及时脱身了,事后想想有点后怕。
可是,我最终还是让他抓了现行。那一刻,他的眼睛瞪得很大,好像不相信我也会伸手偷公家的东西。他就那么满脸惊讶地抓着我的手不放。
我情知后果很严重。如果让守寡的娘知道,我的屁股非被她打开花不可。我哭出了声,并且越哭越凶。
铁塔问我家里都有什么可吃的,我绝然地摇摇头。紧接着,他又问我爹到底是怎么死的。我告诉他,爹是为了救村里滑进池塘的一个小孩淹死的,不是偷捞什么鱼。
铁塔沉默了。
“不许和别人说。”铁塔蹲下身子,眼里居然全是慈祥的光,“就当这回事没发生,你悄悄把东西带回家吧。”
那时,我是错愕的,等我确信走出几步远他不会追我时,我撒欢往家跑。心里欢呼雀跃。
自此,我们成了一对要好的朋友。
铁塔依然铁面无私,但对我总是睁只眼闭只眼,有几次我甚至当着他的面吃烤玉米,他下意识地不断咽口水,对我递过去的烤玉米却无动于衷。只顾嘱咐我别让人看见。
由于铁塔的尽职,这一年庄稼收成不错。
这节骨眼上,却突然传来铁塔饿死的消息。
我们都去地里看稀奇。铁塔一米八的高大身躯躺在庄稼地里,就像一根空心的电线杆子。
村里最老的陈奶奶白着头发哭得死去活来,不住地说他是傻孩子。娘也流了泪,上前把手放在他面庞上,他面部肌肉居然塌下去了一块。娘跟着哭出了声。
我在一旁也哭成了泪人,心里默默喊了一声:“铁塔叔叔”!
【小题1】(小题1)小说题目《铁塔》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2】(小题2)文中铁塔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5分)
【小题3】(小题3)作者设置铁塔饿死的情节的用意是什么?(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择”。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与中囯文化应对策略》)

材料三:

2017年全球文化产品输出总额(单位:亿美元)

(2017《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四: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拋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城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仝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的,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
B.材料二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不能也不应该缺位,因为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
C.从材料三可知,虽然文化全球化的主流依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D.材料四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极具欺骗性,其实质是西方人向全球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实现西方利益最大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围绕“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保持文化本土化即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性。
B.材料二辩证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利弊,并且认为利大于弊,从而得出观点:中国文化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发挥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
C.材料四站在批判的角度,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揭开了“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揭示了“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可怕后果。
D.材料一、二、四都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都揭示了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各自理解,并且在论述中都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一和二,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