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大道至简,象由心生——著名艺术家“东方之子”庄玉君访谈录
沐一韩:我们都知道您在中国设计界的杰出成就,三十年的设计经验,对您转入国画领域后的艺术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庄玉君:我从小的梦想是画画,为生计才进入设计界打拼,但这几十年在设计行业的沉淀和积累,包括坚持40多年的书法磨练,都像是为国画梦在打磨零配件。当所有零件都准备好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精心组装了。现在回头看,如果一开始就按直线来走,可能会显得单薄,在画画之前我经历了设计和书法两个阶段的积淀,再拿起画笔时就有空间感和笔墨分寸,在设计构图方面的经验也会使笔下更大胆。
沐一韩:大道至简是您的艺术理念,您心中对“道”的理解是什么?寓道于艺,请您谈一谈道在创作中的体现过程?
庄玉君:道,是天地之道,是自然事物的规律。它无所不指,无所不在,但谁也无法给它下一个确切定义。大道至简,大礼必简,大乐必易,就好比一个物理定律,它越能适用所有环境和所有条件,反而会呈现得越简单。普世的一定是至简的。
至于道在创作中的体现过程,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讲,比如技法之道,哲思之道,比如中国画的本质和中国画自身的规律性,艺术规律其实就是道的有所体现。一个画家要自觉地由“度物得道”,再“度法思道”,由“道”进“技”,最后达到“技”“道”统一的境界,才能称得上是“得道”。
沐一韩:您觉得文人画家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庄玉君:无论哪一门艺术,其核心一定是文化。画家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广博的学问,境界是不会高的。因为技艺尚可以通过磨练达到一定的水平,而文化和精神的境界则是没有尽头的。自古画脉即文脉,中国画也一直承载着历代画家们的哲学体验或文化了悟,因此文人画家,至少要把中国文化及中国画本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用心揣摩。没有文化的功底,画画的基本功再好,作品格调也上不去。
另外,艺为心声,为艺之道即做人之道,一个画家的人格品性也决定了其画品的高下。艺到深处是修养,所谓“人书俱老”,才是一种成熟的境界和情怀。
沐一韩:艺术家要有民族性、现代性,同时还要具有个人特色,个人特色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庄玉君:个人的特色是在民族和现代的基础之上,在群体特征的基础之上加注自己的东西。它的前提是,个人必须有能力消化吸收和融合民族传统和时代特性,否则,只为搞噱头或赚取眼球造作出来的东西,是说服不了观众的。
沐一韩:您创作的“中国精神”系列入选2015洛杉矶艺博会,香港“占中”事件您又创作了“焦墨钟馗”系列,近日见您又挥毫“中国功夫”系列,这其中是否也有政治的因素?
庄玉君:我一向是反对艺术参与政治的。但作为一个画家连政治觉悟都没有,是很自私的。创作的缘起是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面对国外反华势力,我只想拿起画笔,尽自己很小的一份力量,唤起国人的感情共鸣。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文化、艺术和政治本来就是一家,艺术于生活,而政治是生活的大环境,国家乱了,整个人民是要遭殃的。作为一个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情感最重要,不是说涉及政治题材就非得跟政治挂钩。
沐一韩: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站在您的位置,对同在艺术这条路上执着追求的年轻人讲几句话?
庄玉君:年轻人最大的障碍是难于认清自己。每个人就像草药一样,你可以是金贵一点的,比如人参或冬虫夏草,但也可以是普通的芽草,它同样也可以治病,一定要对症下药才行。要善于扬长避短,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儿,认识了自己,就可以定以后的方向。文化是中国书画的基础,做学问是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读书可以使笔下更有思想内涵,现在许多人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国家大事,只想着哗众取宠,争名夺利,笔下流露出来的境界自然低俗。所以,年轻人要在一开始就注重艺术格调问题。有些年轻人技巧已经够了,缺少的就是认真研读传统,把传统的经典融化到自己的性情风骨当中。要先把传统学扎实了,再讲创新,才是正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庄玉君设计工作经历和长期的书法磨练,使他的绘画更有特色,也避免了一开始就从事绘画作品会显得单薄的现象的出现。
B.庄玉君遵奉大道至简的艺术理念,他认为,在创作上“道”就是技法之道、哲思之道,得道就是要达到“技”“道”统一的境界。
C.中国画承载了历代画家们的哲学体验或文化了悟,如果文人画家不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会有作品格调的提高。
D.画品的高下是由画家的人格品性决定的,为人之道往往就是为艺之道,所谓的“人书俱老”更强调一个艺术家道德修养的高度。
E.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创作必须要有个人特色,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民族性、现代性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为了搞噱头或赚取眼球。
【小题2】庄玉君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他对在艺术之路跋涉的年轻人提出了哪些希望?
【小题3】简要分析这篇访谈的提问特点。
【小题4】在这篇访谈中,庄玉君谈到了政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两者关系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7 04:3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谈中国画的雅和俗
刘旦宅
①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东西了。六朝的清瘦俊爽之美,是极雅致,充满文人气息的审美,一入唐就逐步改变了。盛唐的宫廷审美,崇尚丰满肥腴,色彩浓艳厚重,与六朝相比,其俗是显而易见的。但久而久之,唐代的丰满肥腴、秾装丽色被认为雅—一雍容华贵气质的典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盛唐宫廷贵妇那种寓婀娜于肥腴的体态,确有妙不可言的雅状;唐马丰满壮实的造型,唐三彩或红白赭,或蓝白赭,或红蓝白的色泽,毫无媚俗相。苏东坡对吴道子的推崇,可当绘画的极致,但独不能容忍丝毫俗态,他把吴道子和王维作比较,在两人的画面前,他都爱不忍去,都有很高、很贴切的赞语,但最后还是认为王维要高出一筹。原因是王维的画中有诗,画如其诗一样“清且敦”。苏东坡已经点明了雅和俗的分野在于文化修养。
绘画上的提倡文化修养,树立雅的标准,在晚唐就有溢觞之兆,五代出现了明确的提法。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把画分为四格,即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认逸格为第一位,并声言:“画之逸格,最难其俦。”黄休复在一直被认为其绘画最高标准的“神”上,另立更高于“神”的“逸”,无疑是评论界对雅的入画的认可和推崇。其实,“逸”和“神”一样,是技巧和精神的混合,不同的是“神”包含了画家的匠心以及画家本人情感思绪的流露,但更多的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表现;而“逸”则完全敞开了画家本人的精神世界,是技巧和画家(不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混合。
③因此,绘画上的雅、俗区别,是画家情调的雅、俗,表现在绘画情调中的雅、俗。北宋宫廷画院,注意到画家文化修养的问题,画院试画多是带有诗意性的命题,著名的如“踏花归来马蹄香”,画蝴蝶追逐马蹄者夺魁;又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画艄工横笛卧舟尾者出奇制胜;再如“乱山藏古寺”,画荒山乱岭间飘然一幅以示藏寺之意者获褒。其实,这些命题画,只要在考题中略作婉转,即可不俗。然而,如此的不俗,与雅还有距离。绘画的雅逸,在于画法,而不是题材,不是曲意求题材之工。元代的雅逸,是两来无法望其项背的,这是绘画发展的因果关系,也说明了绘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雅化的过程。元代趋雅,完善雅化绘画的关键,是纳入书法笔法的画法上的根本性改革。据说,赵孟頫向钱选请教,钱曰:“能作隶家。”这牵涉到笔墨的精神状态,也即画家精神状态的表现问题。不管此说是后人杜撰还是真有其事,“隶”“利”之分,或曰“戾”“利”之分的焦点,是文人画和画工画,其实质还是画的雅和俗。为什么明代称为第一院体画家的戴进,后人赞扬他画得出色的同时,还要添一条读书少的尾巴,这种肯定中的否定,变际上是婉转的否定,否定他画的要点是不能雅。唐寅的老师周臣自叹画不如其弟子时,说出了一个致命的原因:自己少唐生胸中数千卷书耳!其中要点也是不能雅。周臣确有自知之明。俗话说:诸病可医,唯俗不可医。话有点绝对,但说出了俗病是顽症。然而用猛药可能会有所收获,但俗和雅之间实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俗本身也有通俗和庸俗之分,但不管怎么说,俗总是属于初级阶段的东西。但如能加上一个“大”字,而成大俗,就不再是初级阶段的东西而成为高级的了,于是也就荣登了大雅之堂。齐白石本是木匠,其俗自不待言,他经努力,文化素养修炼得炉火纯青,更因其大彻大悟,又加上老天爷帮忙得以登大寿,终于大器晚成,其雅亦不待言矣。他的画有一种不修边幅的雅致,十分动人,这是悟性和勤奋的契合。假如周臣也奋起直追,也读他个千卷书,或许其画会有所改观亦未可知。
④俗未必是坏,民间艺术,如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俗到底,土到家,民间风味十足,同样可以达到生动的境界。只要有趣,但俗无妨,俗趣也是一种绘画趣味。俗有其大众化的优势,它明朗、健康、土情俚风,不矫不饰,为大众所喜见乐闻,是可以发扬和提高的。历来的雅艺术,都是从俗艺术中来的
⑤雅是艺术的尖端,所谓的象牙塔尖是也。塔身、塔尖是共存的,因此,雅和俗的艺术,在社会中共存,是社会的共同艺术财富。“雅俗共赏”,不是指雅俗混杂的中间状的艺术,而是指雅和俗两种审美层次同具审美价值,在审美的选择上是同等的,欣赏者可各择其爱,评论也不能执一词而有所偏颇,创作者更应在各自的审美领域内尽情尽兴。
(选自《书画艺术》)
【小题1】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2】第②段“不修边幅的雅致”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东坡对吴道子和王维两人的画都有很高的赞语,但认为王维的画比吴道子的画要高出一筹,其原因在于王维的画如其诗一样“清且敦”。
B.北宋宫廷画院试画多是带有诗意性的命题。这些命题画虽然不俗,却还算不上雅。可见绘画的雅逸,关键在于题材。
C.戴进的画被后人否定,周臣自叹画不如唐寅,共同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画不能雅。假如二人读他个千卷书,提高文化修养,或许其画会有所改观。
D.元代的画在雅逸方面超越了两宋的画。这反映出绘画发展的因果关系,也说明了绘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雅化的过程。
【小题4】第④段说“历来的雅艺术,都是从俗艺术中来的”,请举一例(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皆可)说明之。
【小题5】简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峦
筱敏
①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②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③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另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入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④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⑤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⑥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⑦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 重点在揭露沙皇统治的专制、黑暗和暴虐。
B.本文前面两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C.“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这一描写,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D.本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小题2】根据本文第三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小题3】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文化两层皮
蒋子龙
现代文化的种种扭结与怪异,集中体现为两层皮:下面一层的大众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段子和商业娱乐节目为代表,锋锐大胆,全无禁忌,嘲讽怒骂,妙趣乃至恶趣横生;甚至走鄙俗路线,越俗越红,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之俗到极致却连播十年的广告,创造了百亿以上的销售额,至今无人能及。其策划者向媒体公开了他的诀窍:“在中秋、春节期间大量地投,让你烦,你就记住了!”举一反三,有些娱乐明星不惜炒作丑闻,以赚取票房,其伴生物,是娱乐文化圈里产生了极尽尖酸刻薄的“毒舌评委”。
而上面一层的官场文化,却以枯燥僵硬、滔滔不绝又令人昏昏欲睡的空话、套话为代表。比较典型的是前不久榆林市所属的子洲县政协主席王玉朴,在市政协闭幕大会上仰头大睡,其睡相被记者拍下来,迅速红遍网络,网友还为他们设计了对白:市领导批评他:你到这儿来不是睡觉的!他反唇相讥:你到这儿来也不是催眠的!什么样的话语能具有如此巨大的催眠魔力?自然是穿鞋戴帽,用在哪儿都行,说一千遍也不会被挑出毛病的车轱辘话。
现代人最不爱听的一句话就是被人说没文化,却又不认真学文化,尊重文化。“下面”什么都敢说,全不正经,“上面”废话连篇是假正经,假正经也是大不正经。他们常常离开满纸假大空的稿子就不会说话,硬说便要说漏了,诸如迅速传遍全国的一些著名“官话”,向公众解释饮用水变质:“水发红不等于不合格!”呵斥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叱责群众:“你知道什么叫恶吧?跟政府作对就是恶!”这些官员只有霸气,缺少文气,到关键的时候硬气有余,底气不足,乃至激化矛盾,引发事端。
官场文化“化”不了大众,大众文化也“化”不了官场,这就是当下文化上的两层皮。当然也是文化的尴尬。文化的两层皮带来的结果是人的两层皮,表里不一,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前后不一。桥垮了,专家说和质量没有关系!房价高了,专家说和地价没有关系!泥石流了,专家说和植被没有关系!发育早了,专家说和奶粉没有关系!两层皮的人丢掉了做人最基本的诚信,遇事先怀疑,除去自己谁也不信,有时连自己也不信。比如谁敢相信自己每天吃的东西是没有毒的?“横竖都是笑话,反正都是不对”,而诚信恰恰是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灵魂。
人的两层皮,又造成社会的两层皮,文化与现实脱节,网络与生活脱节,“只要是路人,百分之百都是见死不救的;只要是网友,百分之百都是义愤填膺的”。这是因为“网友基本不上街,上街的人基本不上网”。网上一个世界,现实中又一个世界。两层皮容易使人走极端,造成感觉上的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地会扩大和加剧社会上的两极分化。
为什么这样的“文化两层皮”会形成普遍的社会现象?有个口号流传了许多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明目张胆地打文化的旗号,行招商集资之实,不过是用文化给自己贴金。我们热闹了好多年的所谓“文化热”“国学热”,并没有热到根上,还需从文化的本意、文化的核心价值上开始预热、升温,而不是只用来表面贴金。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2】根据文本,文化的两层皮有什么危害?
【小题3】请分析文化两层皮的形成的根源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
D.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D.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B.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有时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家宝

王生文

父亲听说我要去看姑妈,着实惊讶了,然后就是高兴,一个劲儿地说,该去,该去,打小姑妈就疼你,一有好吃的就想着法儿地给你送过来我哪有闲心听他唠叨,催着他快告诉我姑妈家的地址。

老实说,在那个中午之前,我想都没想过要去看姑妈,尽管她七十多岁了,又不肯和我表哥住在一起,我理应去看望她。那天中午,我去一个淘古玩的同学家,那个同学的藏品里竞然有一个釉色淡青的瓷坛子,说是道光年间正宗官窑里出产的,现在值四万呢。这四万让我想起了我的亲姑妈,我说,你等着,我给你淘一个来。

小车一路颠簸,几番打听,我总算找到了姑妈的家,一间傍山搭建的低矮的砖瓦房。姑妈正背着一捆柴革,蹒跚着从山上走下来。她好奇地看看小车又上下打量着我,我笑着叫了声姑妈,她愣了一下,才认出我来,哎呦,这不是我的华儿嘛!

此时正好有几个村民路过,有人側着头问,二婶,家里来稀客啦?姑妈亮着嗓子答,可不是嘛,我城里的大侄子!姑妈一边说,一边接过我手中的礼品,面向他们,就像面对的是媒体记者,看着他们欣羡的表情,骄傲溢满了她脸上的每一道褶皱。

进到屋里,姑妈简直有点不知所措,转了几囷儿,才找来一把椅子,用衣袖擦了又擦,端到我跟前,然后转身给我倒水,我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她又问我喜欢吃点什么,我没有回答,而是側过头去搜寻记忆中的那枣木桌子。桌子还在,只是桌子上不见了那个釉色淡青的瓷坛子。我的心一紧,便问,您家有麦芽糖吗?有,有。姑妈立即转身进到里屋,很快抱出一个瓷坛子——呀,就是它,小时候去姑妈家,最让我嘴馋的就是装在瓷坛子里的麦芽糖。我试探着问,姑妈,您怎么把瓷坛子藏起来了,不就是几块採嘛?姑妈笑了笑,我哪里是为了几块糖,要不是被我撞上,这瓷坛子差点就让你姑父卖给一个货郎了,八十块钱……

八十块不少了,您怎么不卖呢?我顺着姑妈的话问她。

我也想换八十块钱,可这坛子是个念想,它是我祖母的陪嫁,我出嫁那天,祖母左看右看,就选了它给我……姑妈不经意间,竞说出了这个瓷坛子的来历,看来我那个淘古玩的同学说的是真的。于是,我鼓足勇气说,我今天来是……

不想偏偏这时,跑进来一个小男孩,看见放在地上的瓷坛子,伸手就要去里面抓。姑妈连忙护住,很舍不得似的,挑了几块小的给他,典他说,你表叔是难得的稀客,这糖留给他吃,好吗?我这才知道这是姑妈的亲孙子。姑妈挑出一块大的麦芽糖,递给我,问,华儿,你刚才说你今天来是

我再也没有勇气说出心中的话了,我说,我今天就是特地来看您的。姑妈又乐得合不拢嘴了。

吃过饭,该回城了,没想到姑妈抱起那个瓷坛子说,你喜欢吃麦芽糖,就都带回去吧!

可是……可是这瓷坛子……

也给你带回去!

我从姑妈手中抱过瓷坛子,然后,掏出一千块钱,强行塞到她手中。

返程途中,我接了一个电话,是那个淘古玩的同学打来的。但我很果断地回绝了他,因为我抱在怀中的不再是价值不菲的瓷坛子,而是我家的传家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听说“我”要去看姑妈,父亲从“惊讶”到“髙兴”的反应说明“我”以前从没想过要去看姑妈,侧面表现了“我”的忘恩负义。
B.第二段插叙“我”去淘古玩的同学家的事,特别强调了釉色淡青的瓷坛子,补充交代了“我”对古玩的爱好,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转了几圈儿”“用衣袖擦了又擦”“转身给我倒水”“问我喜欢吃点什么”等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姑妈见到“我”时的激动、欣喜。
D.小男孩突然跑进来抓糖吃,姑妈护糖哄他的言行更显她对“我”的偏爱,让“我”没有勇气说明来意,故事情节在此发生转折。
E.抱过瓷坛子后,“我”强行塞给姑妈一千块钱,这表现了“我”既想补偿姑妈,又想心安理得地把瓷坛子转卖给淘古玩的同学的笈杂心理。
【小题2】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小题3】姑妈家那个瓷坛子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