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
D.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D.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B.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有时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8 06:1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各题。

围绕人民性进行的理论建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化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理论成果。从延安时期开始,***领导下的文艺事业就把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基本方向,而且不断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对人民文艺观的内涵加以丰富与发展。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艺受到人民文艺观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族自身文化中深厚的民本思想是人民文艺现在中国落地生根的一个重要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的人民文艺观,不仅吸收了国外民主主义文艺思潮、社会主义文艺思潮的理论成果,而且也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遥相呼应。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先秦儒家学派那里已经基本构建起来,其主要内容包括强调天意与民意相通的“天命靡常”说、“民为神主”说;强调民众在国家政治中基础地位的“民惟邦本”说、“立君为民”说、“民贵君轻”说;强调以德治国,反对“不教而杀”;强调统治者应当克制欲望,加强内在修养的“五美”说;强调让利于民的“养民”“利民”说等等。这种思想不仅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共早期的领导人陈独秀、***等人也有十分直接的影响,并通过他们渗透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

对于儒家学者而言,其政治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是一体的,文艺命题往往就是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的延伸。作为儒家文艺理论命题的“观诗”“观乐”说与听政于民的诉求之间,“怨刺说”与强调民意的表达与疏导之间,“诗乐教化”思想与教民、养民、乐民思想之间,都有着十分内在的联系。因此,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实际上通过两条路径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的人民性立场产生了影响:一条是从古代民本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再到人民文艺观;另一条是从古代民本思想到中国古代文艺观,再到人民文艺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执政理念的重要思想之一,同时也是人民文艺现形成的重要思想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文艺观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文艺的人民性体现在让文艺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要想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就应该使文艺的内容既要表达出人民群众真实的愿望与诉求,又要能使人民群众从文艺作品中感受到生活的希望,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获得思想上的教益,找到精神的家园。同时,文艺作品还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民族起到塑魂铸魂的重要作用,这也构成新时代人民文艺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普通的人民群众而言,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可以找到民族文化的根脉;将现实与历史贯通,可以找到对国家的认同感;将自己个体的生命融入祖国的强大身躯之中,并因此获得一种文化身份认同,超越自然生命的有限性。能够满足人民群众这种精神需要的文艺作品,必须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博大的家国情怀,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总之,文艺只有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中华民族建设精神家园,才能担当起新时代文艺崇高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泓峻《人民文艺观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内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倡导的人民文艺观,根源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
B.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过十分直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论。
C.文艺作品如果具有历史感、家国情怀和核心价值观,就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就体现了新时代文艺的人民性。
D.新时代人民文艺观新内涵的体现是强调从多个角度多个层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对历史挖掘又有对现实关注,先论述人民文艺观的历史思想基础,再进一步论述其当代内涵,层次清晰,内容丰厚。
B.作者用“观诗”“观乐”说与听政于民的诉求之间关系等事例论证了儒家学者主张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之间的亲密关系。
C.文章在论证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人民文艺观的影响时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充分有力。
D.文章末段分为两部分,先从两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人民观的内涵,再提出文艺应担负起历史使命,在冷静的论述中透出殷切希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人民文艺观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而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B.古代民本思想对共产党执政理念和人民文艺观形成的都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告诉我们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
C.当今评价一部文艺作品是否优秀就应看其是否最大限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否体现了新时代人民文艺观的内涵。
D.文艺作品只要能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中华民族建设精神家园,就能担当起新时代文艺崇高的历史使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电子垃圾指被废弃不再使用的电器电子产品。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主要电器电子产品年产量超过 20 亿台,每年主要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量超过 2 亿台,重量超过 500 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垃圾产生国。但电子垃圾中含有金、银、铜等贵金属,被称为“城市矿产”。有调查显示,目前一吨废旧线路板,可提取 40 克黄金、200千克铜及其他贵金属,对于 我国这样—个资源缺乏型国家来说,这些垃圾只要合理回收和利用就可以变废为宝。
只是,如果回收不当,电子垃圾中的大量危险、有毒、有害物质将进入土壤,就会对水源产生巨大的污染;电子垃圾含有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虽含量不高但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非常 大,未经分类的电子垃圾,在进行统一填埋、焚烧处理时,就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摘编自《每年两亿报废电器浪费惊人》,2017 年 5 月 16 日中国家电网)
材料二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15 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96.7%的受访者家中有废弃不用的电器电子产品,其中 43.8%的受访者家中有很多废弃电器电子 产品。受访者对电子垃圾处理的认知和实践情况如下图。

(图中各项分别为:担心售卖换新会泄漏个人隐私、觉得扔掉会浪费资源、担心随意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堆在家里不知如何处理、以旧换新、卖给个体回收者、直接丢尽垃圾桶、通过二手市场卖掉、当作废品卖掉)
我国在 2011 年实施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认定了200多家有资质的电器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也将很多电器电子产品列进了回收名录,包括典型的“四机一脑”,即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和电脑,还有手机等。但从实行结果来看,还存在电器电子废弃物回收途径混乱、负责回收处理的企业因回收原料不足而“吃不饱”、回收市场无序无章和电器电子废弃物进入国家认定的企业难等问题。91.6%受访者认为需要建立正规、可信任的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渠道。具体到如何处理电子垃圾的问题上,69.7%的受访者希望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统一回收处理,64.6%的受访者希望向大众科普电器电子产品关键零件的拆卸保存方式,44.2%的受访者建议由产品商家负责回收处理。
(摘编自《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该如何处理?》,2017 年 9 月 7 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2017 年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报告》指出,2016 年全球产生的所有电子垃圾中只有 20%被回收,未被回收的电子垃圾中有约 4%被直接扔入垃圾填埋场;其余 76%则被不完全处理。
目前我国电子垃圾的回收仅为收集和简单的拆解,无深度处理和回收。广东省贵屿镇是我国最著名的电子垃圾拆解产业聚集地,但仍然使用原始的“洗金”“烧板”等方式进行提炼,贵 屿镇水源、大气、土壤等普遍受到污染。
西方发达国家在电子垃圾处理方面回收效率高、产生污染少,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比如,德国电子垃圾回收超过 45%,建立了至少三种电子垃圾回收渠道:市政处理部门开设的大型回收 站、环保公司提供的回收点和销售电子产品的商店。这样健全的回收体系需要政府、企业、商家和公众共同努力。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当下电子垃圾处理中值得提倡的一种解决办法。苹果公司推出的用于拆解苹果手机的机器人,每拆解十万台苹果 6 手机能回收 1.9 吨铝、0.8 吨铜等,这些回收的铝将用于制作新苹果产品。戴尔、惠普等企业也都已建立相对完相回收制度。
中国在电子垃圾管理和处置方面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电子垃圾亟待绿色处理》,2018 年 4 月 6 日人民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应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B.调査显示,通过二手市场卖掉、以旧换新和卖给个体回收者是受访者处理电子垃圾的主要方式。
C.调査显示,大多数受访者都有着较强的环保意识,担心对废弃电子产品的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当前我国电子垃圾回收都还在使用原始的“洗金”“烧板”技术,回收效率低,也对环境等造成很大的污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垃圾作为“城市矿产”,合理回收、利用可以变废为宝,能从中提炼出金、银、铜等贵金 属。
B.与其他垃圾相比,电子垃圾含有大量危险、有毒、有害物质和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极大。
C.目前我国主要电器电子产品的年产量和年报废量都大,但电子垃圾回收途径混乱,回收处理效果不明显。
D.我国虽然早在 2011 年就认定了 200 多家有资质的电器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但截至 2016 年,被回收的电子垃圾只有20%。
【小题3】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许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虑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啐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此地甚好

(1)1935年6月18日清晨,秋白起床后,换上了洗净的黑色对襟衫、白裤、黑袜、黑布鞋。梳洗毕,安然步出牢门,前往中山公园拍遗照。当天的《大公报》报道:“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酒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酒半,言道:‘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与世长辞,为真快乐。’饮毕,高唱《国际歌》(1),徐步至罗汉岭刑场,择一空地盘膝而坐,向行刑者示意道:此地甚好。”

(2)今天,站在罗汉岭瞿秋白雕像前,凝视那张清瘦的脸,我问秋白:“此地”,果真“甚好”?

(3)秋白当年的囚室在长汀博物馆内,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此地原是明清两代汀州府的试院,院中古柏两棵,苍翠凌云,古桂两株,时送清香。敌人把秋白囚禁在这里的一个偏僻角落,是为了看管方便。但历史的巧合却寓意深远,一个才情兼具的书生,与雅韵悠悠的古代试院结缘,免不了情思泉涌:“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月亮的光也比从前更光明了。”(2)对秋白而言,“此地”果真“甚好”。

(4)囚室约7平方米的地盘,一张矮木床,一张两斗桌。局促于逼仄的牢房,秋白却说是“大休息”;翻翻《阿Q正传》,吟诵些诗词,刻了六七十个印章——他是个篆刻高手,又咳着血断断续续写下数万字的《多余的话》——既然是“多余的话”,又“何必说”?--当生命兀然得以这般终结,须袒露闭锁在困苦和抑郁中的一切,“能够乱谈几句,心上也就痛快了。”(3)

(5)就这昏暗的油灯,这个自称“脆弱的二元人物”提起了笔,“我确实一个最怯懦的婆婆妈妈的书生”(4),参加革命后思想还在动摇,还残留着士大夫缙绅思想,更为“多余”的是,他居然水对火热的革命生活感到厌倦之极,在革命的熔炉里一直在演戏,承认自己的政治生活就是一场滑稽剧……因犯了“路线错误”被撤销最高领导人职务,在革命阵营中成了“过街老鼠”,使本已处于自责中的他更觉得自己“过时”了:“现在我已经完全被解除了武装,被拉出了队伍,只剩下我自己了……”(5)

(6)秋白,好你个“婆婆妈妈的书生”!留下这一堆“多余的话”,如明晃晃的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剔开,赤裸裸地摆在世人面前:粗读,是把懦弱披露出来的坦荡;细读,是用悲情掩藏对信仰的迷茫,为后人撂下浮想联翩蓄笔;绝命书日后成了这个“叛徒”“晚节不忠”的铁证,坟墓被摧毁,妻女受迫害,直至1980年才结束清算,平反昭雪……秋白,“此地”果真“甚好”?

(7)确实是“婆婆妈妈”,这一提起笔来就停不下来;“如果我还有可能支配我的躯壳,我愿意把它给医学校的解剖室。”(6)“很可笑的”以为这副多年肺病的“躯壳”还有谁需要。秋白,毕竟是书生!

(8)汀江如锦,月色朦胧。秋白盘腿坐在汀州试院的囚室内,想看他的之华和独伊。在被关押的115天,他几乎每个晚上都梦见她们。“我留恋什么,我最亲爱的人,我曾经依傍着她度过了这十年的生命。”(7)囚室阴湿,秋白常穿那件黑色的对襟衫,还有黑线袜和黑布鞋,都是爱妻杨之华给他置办的—几十年后,正是凭对襟衫的两粒黑扣子才辨认出瞿秋白的尸骨—秋白想起自己曾对之华的一句誓言:“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白华之秋’刻成三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离。”斯时斯地,了却夙愿,甚好。

(9)还有瞿独伊,我可爱的女儿,远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好几年没见到她,也不知怎么样了?入狱后,瞿秋白将自己准备要写的文章列了一个目录,其中有一个题目就叫做《独伊》。独伊不是瞿秋白的亲生女儿,却被他视如己出,独伊习惯称秋白“好爸爸”。他会怎样写自己的女儿呢?独伊无法知道,但她永远记住了好爸爸“婆婆妈妈”的话:“我还留恋什么?这美丽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我替他们祝福。”(8)

(10)17日晚,参谋长宋希濂出于师生情面对秋白再作一次劝降,遂邀秋白一起饮酒。席间,宋拿出蒋介石的处决密令给秋白看,并称如能自首,当再电请南京收回成命。秋白同往日一样沉静,答曰:“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至此,宋知此事已不可挽回。但秋白提了两个要求,一是不能跪着死,二是不要打自己的头。

(11)“我这滑稽剧是要闭幕了。”(9)

(12)第二天清晨,秋白起床,梳洗,坐在桌前,点烟。喝茶,吟诗,毕竟是书生,习惯性的提起笔:“眼底云烟过尽时,我正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搁笔,36岁的秋白,黯然步出牢房……

(13)站在罗汉岭瞿秋白雕像前,耳旁萦绕着秋白走向刑场的歌声,心头涌起《多余的话》开篇诗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揣想,秋白走出那间低矮囚室时,是如何畅舒一口气,感叹这方灵魂净池,这方山川风物……

(14)此地甚好!

(注)(1)《国际歌》:歌词是由瞿秋白翻译成中文。(2)—(9)处引句:均出自瞿秋白的《多余的话》。
【小题1】第(1)段引用《大公报》报道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2】辨析第(6)段与第(9)段两处“婆婆妈妈”的含义。
【小题3】第(10)段与第(5)段秋白在《多余的话》中的“自我揭短”看似相悖,对此加以评析。
【小题4】下列对文中引用《多余的话》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3)段引句(2),秋白对关押自己的囚室周边环境表达了欣赏和赞美。
B.第(4)段引句(3)揭示,宣泄困苦时秋白《多余的话》的写作动机之一。
C.第(5)段引句(5)中的“拉”字刻画出秋白被赶出革命队伍的惶惑与无奈。
D.第(7)段引句(6)秋白意识到多年肺病的“躯壳”有医学价值并愿意捐献。
E.第(8)段引句(7)中的“依傍”表现秋白对妻子杨之华的依赖、不舍之深情。
F.第(13)段引用开篇句表明秋白内心的孤独,无人能理解秋白的忧愁与追求。
【小题5】简析第(11)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6】联系全文,鉴赏“此地甚好”作为标题及结尾句的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6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在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国际会议暨亚太森林组织十周年回顾活动上表示,中国森林恢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森林面积达到2.08亿公顷(1公顷=15亩);人工林保存面积达6 933万公顷,居世界首位。中国还将继续推进森林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构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

近年来,得益于中国、越南大规模国土绿化和植树造林,亚太总体森林资源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仍面临着森林过度开发、质量下降、经营粗放、森林退化等挑战。2008年中国倡议成立了亚太森林组织。10年来,该组织致力于推动亚太地区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经营,已发展成为亚太区域森林恢复经验总结、推广和示范的平台、区域林业交流合作深化的纽带、助力林业人才交流培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伙伴。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摘自“新华网”)

(注)“十二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简称。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

材料三

在我国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战略布局中,西北干旱地区既是造林绿化、改善生存环境最为迫切的地区,也是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关键地区。

有人认为,沙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大规模造林绿化,质疑沙区造林绿化的成效。对此,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表示,我国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区气候情况很复杂,自然恢复要因地制宜。如果完全靠自然力恢复,我国的沙漠是治理不了的。

“近年来,我们的造林绿化理念一直在转变。要树立以自然恢复为主的理念,能够自然恢复的不要人工干预,自然恢复不了的一定要人工干预。”张建龙表示,治沙实践说明,有一些地方确实不宜栽乔木,但以此否定人工措施防沙治沙是不客观的。

专家指出,在植树造林中,还要树立发展自然林业的理念,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经营森林,使森林达到一种接近自然的状态。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2017年,各地各部门组织动员多方力量,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全年完成造林736万公顷,森林抚育830万公顷;从国家层面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26万公顷,累计下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82.7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造林固沙19万多公顷,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造林99万公顷。各地启动实施一大批造林绿化工程。北京启动新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山西实施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通道沿线荒山绿化和重要水源地治理等四大重点工程。各级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为适龄公民履行植树义务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城乡建设中加强林荫道路、立体绿化、绿道绿廊和郊野公园等建设。公路绿化和运营铁路沿线防护林带建设力度加大,新增公路绿化里程计5万公里,运营铁路绿化里程达4.7万公里。河渠湖库周边、水利工程沿线绿化1 229公顷。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和教育、石油、石化、冶金等系统,广泛开展富有特色的绿化美化活动。统筹推进重点区域、典型地区的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总数达到137个。稳步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中原、关中等六大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各地加大乡村绿化力度,乡村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亚太森林组织是中国倡议成立的,十年来致力于推动亚太地区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成为深化区域林业交流合作的纽带。
B.“十二五”结束时,我国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1.66%,森林蓄积量高达151.37亿立方米,森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增长最多。
C.植树造林时,要树立发展近自然林业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人工干预,更不宜在沙区栽乔木。
D.截至2017年底,我国不但已经建成了137个国家森林城市,而且建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六大国家级森林城市群。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来,我国森林恢复成就巨大,森林面积已超过2亿公顷,人工林保存面积位居世界第一。
B.在中国和越南的努力下,近年来亚太总体森林资源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仍然面临着种种挑战。
C.西北干旱地区的造林绿化、改善生存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的战略布局。
D.2017年我国共造林736万公顷,森林抚育830万公顷,两项指标均优于“十二五”各年平均水平。
【小题3】2017年,我国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工作呈现出哪几个特点?请根据材料四予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