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卢鹤绂: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1936年9月,卢鹤绂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第二年,卢鹤绂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并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地测定了锂7.锂6的丰度比,当地报纸惊呼“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他当年所测定的数值,被国际学界沿用了50多年。卢鹤绂的博士论文被美国政府列为涉及“制造第一批原子弹与原子反应堆”的绝密资料,直到1950年才解密。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卢鹤绂毅然决定放弃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参与抗战。卢鹤绂想尽办法带回尽可能多的资料。在香港机场安检处,他被拦了下来——因为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人员发现他的大衣各处硬棒棒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因为携带的书籍太多,超过了行李托运的最大限量,他想出了这个办法。
对于物理学而言,理论必须要经过反复试验才有意义,当时国内的实验条件几乎为零。对此,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巴丁曾说:“如果卢鹤绂当年留在美国的话,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卢鹤绂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但他当时在信中告诉父母:“我要回国与国民共患难,报效祖国。”1941年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任理学院教授。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塘口村迎接他们夫妇俩,他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地狱。”
“地狱”的艰苦逐渐展现。1942年暑假,卢鹤绂的夫人产期将近,夫妇俩要乘小船去火车站,再转火车到湖南某县城。在从火车站到县城医院的人力车上,夫人出现了产前阵痛;卢鹤绂不得不下车在车后助推。刚推到医院产房,夫人就生下了他们的长子。之后,他每年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遍地。一日三餐忙完后,卢鹤绂在油灯下备课。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随着日军进犯的深入,卢鹤绂向西南逃避战乱,相继被流亡中的广西大学、浙江大学聘为教授,先后到了广西、贵州。卢鹤绂一路躲避炮火轰炸,不时在江河划船逃命。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仍然一边讲课,一边还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他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45年8月,美国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卢鹤绂预言的“浓厚之能源”的“特殊之用途”得到应验。1947年,他发表的《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被美国文献和专注广泛采用,轰动了国际学界,他因此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新中国成立后,卢鹤绂从浙江大学调至复旦大学物理系。1955年,卢鹤绂被调到北大技术物理系,任中子物理教研室主任。事实上,他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学院包括90名工程师、数百名大学生,其中有7位后来的“两弹元勋”——任教。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后,卢鹤绂希望回到复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因为他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经上级批准,卢鹤绂回到复旦讲坛。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科研创新的步伐。1995年,81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发表,该杂志认为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卢鹤绂在美国留学期间已在物理学研究上面取得显著地成就,为了回国参与抗战,他放弃了优越的条件,甚至放弃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
B.国立中山大学当时位于广东省坪石镇塘口村,这里物质生活条件以及教学条件艰苦,连医疗条件都不具备,因此理学院院长称这里为“地狱”。 |
C.抗战期间,尽管处境艰难,卢鹤绂仍然完成了数篇影响巨大的论文的写作,比如《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等。 |
D.在五十年代,卢鹤绂参与了绝密的“546培训班”的教学培训工作,曾培养了7名“两弹元勋”,为新中国的核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E.卢鹤绂及其弟子发表的论文《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被认为是“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卢鹤绂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2)抗战期间的卢鹤绂是如何克服困难、坚持教学和研究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卢鹤绂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材料中有哪些方面的体现?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卢鹤绂是位“有情怀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