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乐土,即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栖居地。在中国的早期文献中,有大量对于乐土的想象性的描述,这些描述反映了千百年以来中国人对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梦想,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中国梦之一。
就形态而言,中国的乐土之梦深受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与思想意识制约与影响。人们在幻想世界中建构的仙境乐土,往往建立在现实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不同地区的实存地理会产生不同的乐土想象,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国乐土,即平原型乐土、山岳型乐土与洲岛型乐土。
平原型乐土,代表性的记载当数《山海经》中的都广之野、诸夭之野与巫臷之国,它们或置荒野,或处远海,都带有明显的平原景观特点。《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黑水之闲,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樭,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山岳型乐土可以中国神话中的昆仑山为代表。它居于宇宙中心,上面的壮丽的宫阙:“中有增城九重,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淮南子•地形训》)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山海经•大荒西经》)长着各种奇花异木与不死之树,此间生活着各种珍禽异兽,神仙在此汇聚游戏。此一类型的乐土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首先是它处于世界中心——昆仑不仅是地理世界的中心,更是宗教世界的中心,因此聚集了各种神仙与神兽;其次则是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形状的各种稀见动植物密布其中。
洲岛型乐土实际上又可区分为“洲岛平原型”和“洲岛山岳型”两种。《海内十洲记》所载的位于东海的祖洲、瀛洲、长洲、生洲,位于南海的炎洲、流洲,位于北海的玄洲,位于西海的聚窟洲均属于“洲岛平原型”乐土。其云:“瀛洲……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李白诗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蓬莱三山(或曰五山)是较为典型的“洲岛山岳型”乐土。《史记•封禅书》云蓬莱三山:“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对于生活在中东地区的诸多民族来说,他们对于乐土的想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沙漠型乐土,有关它们的详细描述可以基督教中的伊甸园和伊斯兰教中的天园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一个封闭的、充满生命之树的完美庭园,中有果树、花和温顺的水,喷泉位居中央。《圣经•旧约》里的伊甸园“长着各种树木,既悦目,果实又可充饥,食之可得永生”,《古兰经》中的天园里有水、乳、酒、蜜四条河流,“永居天园的人将下临诸河,任其饮用”,人们不觉炎热,也不觉寒冷,毫不辛苦,毫不疲倦,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选自《文史知识》2013第9期,有删改)
【小题1】文中所叙各类乐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的地理位置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人民生活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
【小题2】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古老的中国梦B.乐土的类型
C.乐土乐土,爰得我所D.乐土如梦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的乐土类型,共同的中国梦想。不管是平原型乐土、山岳型乐土、洲岛型乐土或是沙漠型乐土,其中包含着古代的中国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B.根据原文的描述可以推断,“在海河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姑射山当属“洲岛山岳型”乐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当属“洲岛平原型”乐土。
C.在中国的早期文献中,有大量对于乐土的想象性的描述,这些描述往往带有神圣性的特征,这说明所谓的乐土梦想都是脱离世俗的。
D.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即现实生活不足的反映,正是因为古代的人们生产力低下,生活艰苦,所以才产生了这么多的乐土神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3 10:03: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吕叔湘 (钱汉东)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留学英国的吕叔湘没等学业结束,于1938年初提前回国。当时家乡江苏已沦陷,吕老与流亡到湖南的家人会合后,转道云南,在云南大学文史系任副教授,教英语。著名学者施蛰存约他给《今日评论》周刊写文章。恰好早几天,吕老看到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说,每个句子总要有一个主词,觉得这种说法不全面。考虑再三,他就写了《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这是吕老的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1939年暑假开学后,系里给他加了一门中国文法课。这时候,王力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现代语法”的讲义已经印出来了。他在教课中遇到一些问题,想找王力先生商讨,可是王力此时正住在越南河内从事汉越语的研究,他只好自己琢磨钻研。1940年暑假后,吕叔湘离开昆明,迁居成都,任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是针对胡适和王静如的文章写的,他们说“们”是从“俺、您、喒”的韵尾-m变来的,吕叔湘发现这个结论恰好把演变的历史颠倒了,引了许多材料加以说明。
吕叔湘是一位道道地地的学人,非迫不得已,一般不参加社会上的种种应酬,而是潜心研究学问。吕老治学态度严谨,他的著作处处体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一二千字的短文,都要逐字逐句地仔细推敲,从不马虎敷衍。现在一些从事语言研究的人不屑于写一些小文章,认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上世纪80年代,吕老在一家大报上看到把“风花雪月”错写成了“风花秋月”,于是他写文进行纠正。他在《龙虫并雕琐谈》里也曾指出,小文章其实更难写。和他同一时代的学者,如叶圣陶、王力、朱德熙等大家都有这样的学术精神。
吕老从1952年起直接参与了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不辞辛劳地为推进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规范化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他和丁声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迄今已发行四千多万册,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研究汉语的最重要的工具书。
“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现代汉语词典》这一宗旨的确立,和吕老有着极大关系。“主编”一词在如今的出版界是个水分最大的名号,有些如雷贯耳的大学者的名字,一年之内不知道要出现在多少大型丛书、套书的版权页上。其实业内人士都清楚,一年之内要出这么多书,即使有三头六臂也是忙不过来的,他们所做的也许仅仅是审读一遍样稿而已。而吕老当时从组建编辑室到一条一条仔细审稿定稿全部亲力亲为。吕老说:“要编好一本辞典,就要收集大量资料。比如编《现代汉语词典》,就收集了上百万张卡片的资料。要对资料进行全面、认真地分析、综合,工作相当繁杂。”在吕老等大师的带领下,编辑人员花了三四年的时间,才完成《现汉》这一浩大的国家工程的试印本。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陆俭明教授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吕先生几乎每天都在词典编辑室工作,中午饭就是自带的馒头、咸菜加开水,晚上还在家加班到深夜。编写工作采取流水作业法,层层把关,吕先生和他的继任丁声树在《现代汉语词典》整个编纂过程中言传身教,创立了一种人们称之为《现代汉语词典》风格的标准词典编纂风格。”第一版面世后,吕叔湘先生依然关注着语言的最新发展,强调词典要跟上时代需求,不断地及时地进行修订。在一篇文章中,吕老谈道:“我最近做了一件有点傻气的事情,把1983年5月15日到26日的《文汇报》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查出有32个词语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收的。”这一年他已经79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吕叔湘)说,编词典是“名山事业”,需要找到一些真正的“字迷”。字迷是什么?他们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宝贝啊!英国是一个产生字迷的国家,他们的《牛津词典》系列举世闻名。法国也是一个重视字迷的国家,有词典以来,他们出过各类词典达2万多种。(俞晓群《吕叔湘:那22封关于(读书)的来信》)
②“文化大革命”后退还他几万元,他全都拿出来设立青年语言学奖金。前几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六卷本的《吕叔湘文集》,他又将这笔可观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家乡江苏的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李行健《素朴平淡才是真——痛悼吕叔湘老师》)
【小题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吕叔湘先生曾因为报刊上一个成语的使用错识写过文章,而有些学者不屑于写这样的“小文章”,吕叔湘先生曾经写文章对这种认识进行批评。
B.为了纠正朱自清先生文章中说法的错误,吕叔湘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而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则是为纠正胡适等人的错误而写的。
C.吕叔湘先生认为,编撰词典意义重大,关乎文化传承;编撰词典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及时修订。
D.为了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E.现在的一些学者担任“主编”只是挂个名号,很少参与图书的编写工作。这与吕叔湘先生主编《现代汉语词典》时始终亲力亲为有很大的差距。
【小题2】陆俭明教授认为,“《现代汉语词典》风格”就是“标准词典编纂风格”。请结合材料,解释“《现代汉语词典》风格”的具体含义。
【小题3】从文章第一、二段看,吕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治学严谨”是吕叔湘先生大师风范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吕叔湘先生的大师风范还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
①吴作人,安徽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从师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方面都造诣甚深,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更是别创一格,自成一家。吴作人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②吴作人于1930年赴欧洲学习,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学习。入学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画大会考中获金奖和桂冠荣誉。他勤奋学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③吴作人在接受了西方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熏陶之后,很自然地形成尊重自然、以造化为师的艺术信念,力图以加强写实来克服艺术语言日益空泛、概念的厄运。因此,他明确提出:“要到社会中去认识社会,在自然中找自然。是自然之微奥、伟大,纷杂于万象之中而隐没,藉艺人之心再映,方显其美和其力。”
④吴作人首先认为大自然是“微奥、伟大”的,其中存在着“美与力”,这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画家要“创造万象”,必须先“深知造化”“师自然”。自然如同艺术的母亲,只有直接吸吮母亲乳汁才是最富营养的。所以,吴先生后来又比喻说: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但不是做自然的‘孙子’,不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要做人家艺术的‘儿子’。”
⑤吴作人认为,一部极好的录像带,经过几次拷贝,色彩退化,影像失真,距原版已经十万八千里,如果以这样的基础再来“创造”,能有什么出息呢?其作品之低下蹩脚就可想而知了。只有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之源中去汲取营养、获得灵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克服摹仿因袭、一代不如一代的衰落退化局面。
⑥吴作人诚恳地以自然为师,又坚决反对作自然的奴隶,总是充满活力地进行艺术创造,有所取舍、夸张、变形、变调、加工、提炼。熊猫形象的创造,就是吴作人师造化夺天工艺术观念的具体体现。
⑦为了表现一种稚拙的情趣,吴先生大胆舍去那带着血丝的小红眼睛的真实刻画,把熊猫概括为黑白分明的色块组合。充分体现着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情趣。这样,从生活到艺术,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吴先生笔下的熊猫形象,是其创造的一种表现憨厚可爱、稚拙纯朴之美的典型。
⑧为了再创造,为了夺天工,吴先生把中国画关于立意和意境的观念,融入自己艺术创造体系。他说:“中国画主立意,‘贵乎思’,重‘气韵’,讲究‘意在笔先’,说明画家之‘心’,之‘意’、之‘思’、之‘气’,常常成为是否能‘夺天工’的关键因素。通过这些画,你可以听到隐于画后的画家的心曲,感到溢于画外的画家的激情,也可以体会到画家们在艺术劳动中的甘苦。”
⑨吴作人先生师造化、夺天工,力图融诗书画于一体,追求自然美、形式美、意境美、气质美。在现实主义艺术体系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家主体的创造意识,把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结合起来,从而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审美情趣,融合了现代与传统艺术的追求。在具象艺术语系抒发得淋漓尽致,出类拔萃。
⑩早在40年代,吴先生就曾预言:“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正是中国新艺术面目孕育的时代,正是在作风与内容上谋新出路的时代,正是要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而这种接受外来影响建立新生命新形式的观念,因敦煌古壁画的启示而更确信。”
⑾自从那时以后,半个世纪过去了,吴作人先生当年“不断在找,不断吸收,不断在试验”的“新的面目”终于逐渐显现了。这种融汇东西古今而创造的新面目,逐渐为现代的中国接受、欣赏,也已经为西方人士所认可和赞扬。
(选编自2013年3月17日《江南时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作人曾经师从徐悲鸿先生,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别创一格,自成一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绘画成就仅次于徐悲鸿的领军人物。
B.作者从吴作人早期在欧洲的学画经历与其作品的关系这一角度,以吴作人一系列画作为例,揭示了他的求学经历对其绘画作品的影响。
C.绘画作品中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创作主张,吴作人笔下的熊猫,可以说是他实践自己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
D.吴作人本人40年代主张“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并“建立新生命新形式”,说明他已经看出中国艺术远不如外来艺术,只有学习外来的才能创新。
 
E.在创作上,吴作人“不断在找,不断吸收,不断在试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思想,并为中西方人士所接受,欣赏和赞扬。
(2)吴作人在绘画方面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响?(6分)
(3)怎样理解画横线这句话的深刻含意?(6分)
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但不是做自然的‘孙子’,不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要做人家艺术的‘儿子’。”
(4)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吴作人成功之路给我们那些人生启示?(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凝聚:格物穷理 寻微探幽
郑晋鸣 许琳
1946年,冯端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因成绩优异,系主任、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对他说:“你留下来吧。”
这一留,便是七十载。
从最初的助教到院士,再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从教遍物理学各个分支,到开创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先河,再到成为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位科学大师清晰的奋斗轨迹,让人敬仰。
20世纪60年代末,冯端以金属材料缺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外涉足不多的钼、钨、铌等难熔金属为突破口,借鉴国际上刚问世的电子轰击熔炼技术,设计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制出钼、钨单晶体,为我国国防工业作出重要贡献。
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是冯端科研的基调。
没有电子显微镜等先进设备,冯端就因陋就简,创造性地发展浸蚀法和位错观察技术,在1966年召开的北京国际物理学会讨论会上获得一致好评,而他也是南京大学首位参加国际会议的青年科学家。
“文革”后,冯端认为科学研究不能故步自封,应开拓新的领域。于是,他将视野转向晶体缺陷研究领域,同时提出将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组改建为晶体物理教研组,开展晶体生长、晶体结构与缺陷、晶体物理性能三方面研究。
“理论脱离实践”“没有发展前景”……质疑、反对和不满席卷而来。冯端的学生李齐说,从未见过先生落泪,而那段时间,先生顶着巨大压力,偷偷掉了好几次眼泪。
然而,进一步,天地宽。
帷幕拉开,作为领唱者的冯端最终在逆境中坚持下来,他带领团队开展深入研究,阐明晶体缺陷在结构相变中的作用,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新领域,跻身国际前沿。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攀登科学顶峰的道路上,冯端的步履愈发坚实。
20世纪80年代,冯端将目光聚集到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汇合处,他通过实验论证了诺贝尔奖得主布洛姆伯根有关非线性光学晶体准位相匹配的设想,实现倍频增强效应,并进一步提出独创性设想,从研究自然界的微结构过渡到人工微结构。
20世纪90年代,冯端和严东生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开创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之先河。
…………
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使冯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等重大奖项。
谈到科研方向的选择,冯端身体坐得更正了,他轻轻按了按助听器:“只有站在高处,向下搜索,才能认准目标。”他说,科学工作者要在科研中培养鉴别能力,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脉搏,不断地调整,努力使自己站在学科前沿地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冯端始终相信“文以载道”,认为知识分子不仅要立德立功,还应立言,要将真知灼见形诸文字,传之于世。
冯端撰写的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专著,被誉为国内金属物理的“圣经”;他主持编撰的《材料科学导论》实现了从金属物理到材料科学的跨越;他主编的《固体物理学大辞典》确立了中国固体物理学词汇体系……
在冯端91岁之际,耗时20年,长达170万字两卷本《凝聚态物理学》问世了!
巨著实现了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学的跨越。于渌院士评价道:“凝聚态物理是一座迷宫,年轻学者最需要的是指引方向的路标,这本书勾画了一幅准确、详尽的地图。”
“你对不可言说的进行探究,使你迷惘的生命趋于成熟。”冯端最爱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句,是对他科学研究的生动注解。先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不仅仅是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更是为我国科学立言的不朽事业。
(2015年07月30日《光明日报》,本文为节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端先生从1946年至今,一直在中央大学物理系教书、读书和写书,进行科学研究,并且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还曾多次获得重大奖项。
B.《凝聚态物理学》倾注了冯端先生太多的心血。这本内容更为详尽完整的专著,将使他实现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学的跨越。
C.冯端先生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特别是晶体缺陷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使自己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跻身国际前沿。
D.冯端先生认为,科学工作者要在科研中培养鉴别能力,努力使自己站在学科前沿地带。他就是这样做的,选择了适应自己的研究目标,并一一攻克。
E.冯端始终相信“文以载道”,认为知识分子不仅要立德立功,还应立言。先生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堪称学人典范。
(2)作为一位科学家,冯端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文分析冯端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
(4)文章说“冯端最爱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句,是对他科学研究的生动注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温润如玉朱自清
郭林林
①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是大师璀璨,名家耀眼,其中,朱自清先生以其笔下繁复绚丽的物象和精致巧妙的构思,借助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建构起新文学的标准美文。
②朱先生满身散发着诗人的书卷气,英俊儒雅潇洒中自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忧郁。读先生的文章,不是曲高和寡,更不是小资情调的无病呻吟、士大夫式的故作高深闲情,而是一次心灵与智慧的洗礼与熏陶,扑面而来的是通俗明了的语言风格,从容不迫地将各地人物风俗、奇趣异志以及个人的思想感情娓娓道来,温润如玉,平易近人,美不胜收。
③佩弦先生自少时便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周游各国,先生博采中西,闳中肆外。朱自清的挚友叶圣陶先生曾经在《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序〉》中说到:“佩弦兄的散文,我是十分推崇的……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会想起倾听他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浓或淡,味道极正而且醇厚。”此言甚是。先生比喻细腻贴切,字字珠玑,圆润有声,以文字优美著称于文坛。郁达夫曾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④且不说《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荷塘月色》《春》《歌声》等,单是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便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知识,更可以从字里行间略窥先生内心情感世界一二。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评朱自清的散文,说是如同绘画中的工笔画,“他和俞平伯两人同游秦淮河,又以相同题目记游,但俞文俗气而累赘,而朱文则雍容华贵”。“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历来是文人骚客泼墨挥毫的对象,而在先生笔下,荡漾了太多缥缈的诗意,无数精致的比喻通感等辞格更使文章锦上生花:“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的船儿如何载得起呀?”“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从文章提到的“七板子”、《桃花扇》、《板桥杂记》可以看出作者所知甚多,涉猎广泛。别有意蕴的是,笼罩着文章的是些许淡淡的哀愁和莫名的伤感。
⑤先生长于对自然风光景物的精确观察,对音乐、色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善于把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愫融化其中,达到了景中有意、画面含情、情景交融、诗画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文字绮丽纤秾,但又决不一味地去雕琢和堆砌。同时,平易质朴的抒情小品散文也是朱自清所善于作的,用清淡的文字,平易的叙述,在朴素中寄寓深情厚意,《背影》、《给亡妇》等便是这方面出色的代表作,彰显了中下层知识分子家庭“欢乐苦少忧患多”的惨淡境遇以及相应而生的温厚感伤的人伦之情,与写景美文相对比而言,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⑥先生曾深刻剖析“我在小资产阶级里生活了三十年,我的情调、嗜好、理论与行为的方式,都是小资产阶级的,我彻头彻尾,沦肌浃髓是小资产阶级的”,但温润如玉的先生也有其拍案愤起的一面。当屠戮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发生,作为目击者的先生抑制不住内心涌动着的愤怒的岩浆,挥笔写下了许多文笔犀利的文章,直刺黑暗恶劣的白色恐怖现实,揭露国民党当局的虚伪面具,甚至把锋芒直接指向了当时反动派的头子段祺瑞,颇有鲁迅先生的杂文之风而自成一格。譬如在《执政府大屠杀记》一文中,先生愤怒地写到军阀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刽子手杀人如麻的丑恶嘴脸时说:“……第一次枪声约经过五分钟,共放了好几排枪;……可以看出卫队乃至政府对于学生海样深的仇恨!而且可以看出,这一次的屠杀确是有意这样‘整顿学风’的……”而在悼念在这场大屠杀惨案中被刽子手“从容”杀害的清华学生韦杰三时,作者又以沉痛的笔调,缅怀这个“年纪虽轻,做人却有骨气的”“可爱的人”。美好的事物被无情地毁灭,更可显示出先生心中的痛苦以及对凶残者的愤恨。
⑦抗战的隆隆炮声打破了他宁静的书斋生活,闻一多先生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更使得他彻底清醒,从一个彷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没有丝毫媚骨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⑧先生的一生,有过苦闷彷徨感伤,更有过呐喊抗争战斗,他独拔于世的散文创作,成为“美文学”的圭臬。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建构起新文学的标准美文,受到了朋友们的推崇,朋友们认为他的“文字之美”仅次于冰心,远远超过俞平伯。
B.朱自清的文字富含诗意,精致的辞格又使他的文章锦上添花,可惜的是,他的文章总会笼罩些许淡淡的哀愁和莫名的伤感。
C.朱自清的抒情小品散文平易近人,在朴素中寄寓深情厚意,与他的《温州的踪迹》《荷塘月色》《春》《歌声》等写景美文相比略胜一筹。
D.朱自清周游各国,博采中西,有过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嗜好、理论和行为,但他独拔于世的散文创作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美文学”的圭臬。
E.如果没有目睹残酷的社会现实,朱自清恐怕会一直过着宁静的书斋生活,经历过苦闷彷徨之后,朱自清终于彻底清醒,成为一个民主主义战士。
【小题2】作者说朱自清的文章“温润如玉,平易近人,美不胜收”,这体现在哪些地方?请分条概括。(8分)
【小题3】本文大量使用引用,请分析这种写法在本文中的具体作用。(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国内,提起蓝莓,许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草莓”“蛋糕”“果冻”等类似的水果或其它蓝莓味的食品。调查发现,90%以上中国人没吃过或不了解蓝莓。
买过蓝莓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水果。确实,蓝莓鲜果在国际市场上售价昂贵,每500克价格为10美元左右,而在2009年7月,蓝莓鲜果在上海家乐福的零售价为每公斤270.4元。
资料显示,国外许多机构都非常重视蓝莓:自2000年开始,美国教育部将蓝莓列为中小学生保护眼睛的营养配餐食品,要求每人每周至少食用一杯蓝莓鲜果或加工品;在日本,人们把蓝莓视为“聪明之果”,中小学生已从昔日“每天一杯牛奶、提高一代人体质”,转为“每天一袋蓝莓、聪明一代人大脑”;二战时期,英国空军每天都食蓝莓果酱,投弹准确率大大提高。“在微明中能清楚地看到东西”,美国军方供给特种部队,作为改善视力、增强夜战能力的特殊食品。
蓝莓果实单果重平均2克,最大5克,果实呈蓝色并有一层白色果粉,果肉细腻,种子极小,清淡芳香,为一鲜食佳品。蓝莓富含VC.VE.VA.SOD.花青素、食用纤维等其他品种少有的特殊成分以及丰富的钾、铁、锌、锰等微量元素。而根据美国Tufts大学的分析,在40种具有抗氧化效力的蔬菜和水果中,蓝莓的花青素含量排名第一。
维生素C和维生素E.SOD对于抗衰老、美容养颜的作用已众所周知。蓝莓中还富含珍贵的花青素。花青素能够修复受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是纯天然的抗衰老营养补充剂,经研究证明是当今人类发现最有效的抗氧化剂,在欧洲被称为“口服的皮肤化妆品”,能清除体内有害的自由基,防止皮肤皱纹的提早生成,减少皮肤病和皱纹,甚至消除疤痕、祛除色斑、美白肌肤,并且使皮肤长期光滑,富有弹性。花青素的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素E高五十倍,比维生素C高二百倍。它对人体的生物有效性是百分之百,服用后二十分钟就能在血液中检测到。与其它的抗氧化剂不同的是,花青素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
据美国、日本、欧洲科学家研究,经常食用蓝莓制品,还可明显地增强视力,消除眼睛疲劳。
日本生物医学博士中川和宏撰文:医学临床报告显示,蓝莓中的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中的视紫质再生,预防近视,增进视力。多伦多大学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沃科教授研究证实,蓝莓能预防近视和各类眼疾。
除了清除氧自由基、提高视力、抗氧化、抗衰老、美容养颜之外,蓝莓还可以延缓脑神经衰老、提高记忆力的功效、加固血管、改善循环、改善睡眠、延缓记忆力衰退、预防心脏病、预防癌症,被人们视为“超级水果”“万能水果”!
据悉,中国饮料龙头企业娃哈哈已将目光投准这个“万能水果”,推出了含蓝莓果汁的冰红茶饮品。此番推出蓝莓冰红茶,正是看到了蓝莓的健康功效。
(选自2010年4月22日“中国新闻网健康频道”,有改动)
【小题1】下面有关花青素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青素能够修复受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是纯天然的抗衰老营养补充剂。
B.花青素能消除体内有害的自由基、防止皮肤皱纹的提早生成,减少皮肤病和波纹,甚至消除疤痕、祛除色斑、美白肌肤,并且使皮肤长期光滑,富有弹性。
C.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中的视紫质再生,预防近视,增进视力。
D.花青素的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索E高五十倍,比维生素C高二百倍。
【小题2】(小题2)国外许多机构都非常重视蓝莓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生素C和维生素E.SOD对抗衰老、美容养颜有作用。
B.蓝莓具有可以延缓脑神经衰老、提高记忆力的功效、加固血管、改善循环、改善睡眠、延缓记能力衰退、预防心脏病、预防癌症。
C.经常食用蓝莓制品,可明显地增强视力,消除眼睛疲劳。
D.蓝莓中的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中的视紫质再生,预防近视,增进视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外蓝莓鲜果都价格昂贵,要像“草莓”“蛋糕”“果冻”等水果那样走入寻常百姓家是不可能的。
B.根据国外的科学研究知道,可以经常食用蓝莓,以增强视力,消除眼睛疲劳。
C.蓝莓中的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中的视紫质再生,摄取足够的花青素就可以治疗近视。
D.蓝莓被人们视为“超级水果”“万能水果”是因为它的健康功效大,因此可以大量服食蓝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