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通讯,完成后面题。(15分)
广东垃圾村村民回收废品致富
南方农村报讯(记者黄栋林)在作家余华的小说《兄弟》里,主人公李光头在县政府面前静坐示威时,以捡路人的报纸、瓶罐换钱为生,他便顺势做起了废品生意,搭了茅棚、安了电话、装了电风扇,还嘲笑县长的工资不如自己雇的临时工。之后,李光头生意越做越大,最终成为大富豪。
在兴宁市水口镇,“现实版”李光头的故事早已在这里上演。发端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废品回收行业,已成为该镇两成居民的主要收入。
水口镇的废品回收业是由井下村村民先做起来的。在该村,超过六成人从事过废品回收行业,大部分人靠此发了家,少数村民身家已过千万。
起步 挑糖箩,创业品尝艰辛
井下村现有17个村民小组,500多户2600多人,人均不到三分田。改革开放初期,村里便开始有人靠收废品维系生活。
对于现任井下村支书兼村主任刘金祥来说,1985年第一次跟着大伯收废品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那时用扁担挑着两个“糖箩担”,一头是糖,一头是小百货,一边走一边敲打着手中的铁皮,发出“叮叮哆”的响声。小孩听到响声,便会拿着家里的牙膏皮、鸡毛、鸭毛等废品来换糖吃,口中还念着客家童谣:“叮叮哆,叮叮哆,苦瓜焖豆角!”一些老人家则会拿胶鞋底等值钱一点的废品换些针线、皮筋等小百货。
刘金祥说,第一天收废品就赚了四块钱,这让他很是惊喜。当时,一名乡村教师的月均工资尚不足二十元。
因其薄本厚利,越来越多的井下村民干起了收废品的行当,脚步也越走越远,近处到兴城、梅县,远则至惠州、东莞。
井下村民刘志标现在是东莞一家废品回收店的老板,回想起当年在外地做“换糖人”的日子,他感慨良多。“有一年大年三十我还在惠阳收‘三把毛’,看着别人家杀鸡宰鸭,心里很不是滋味。”刘志标所说的“三把毛”是指公鸡鸡冠顶上的毛,用于制作鸡毛掸子,过年时最容易收到。
创富 抢先机,获取行业高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井下村的废品回收业进入黄金时期。彼时,以深圳为代表的一批珠三角城市加速发展,住宅、厂房纷纷拔地而起,容纳着全国各地涌来的人潮,而日新月异的城市每天也在产生着数量惊人的废旧物品。此时,以井下村民为代表的兴宁水口人已经在深圳、东莞、惠州一带沿街收废品多年。在开发浪潮中,他们成功抢占了当地物资回收业的高地。
于是,当年的“换糖人”骑上了摩托车,开起了小店。刘志标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开店后利润变少,但废品数量增多了。”
刘志标们生意的好光景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那时每吨铁能赚600多元,每吨纸也能净赚400元,利润是现在的两三倍。”刘志标介绍说,铜线当时的利润率也高达40%左右。在东莞,一些废品收购者还会打通内部关节,将整个工厂的废品全包下来,这种“包厂”的方式利润则更加丰厚。
回馈 修村道,一出手便十万
凭借废品回收这一特色产业,井下村民的财富积累迅速增加。
“逢年过节,兴宁唯一会塞车的地方就是井下村村道。”1月13日,刘金祥颇为自豪地说,电信、移动等公司每次搞促销都不去圩镇,而是把摊位摆在井下村。几年前,有报道称井下村每户有两辆车——一辆轿车、一辆货车;而现在,一些不再做废品生意的人,则卖了货车将轿车升级。“奔驰、宝马、雷克萨斯等品牌的轿车在村里穿梭已不稀奇。”刘金祥说。
富裕起来的村民并没有忘记家乡的公益建设。刘金祥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村里的主干道十几年前就已经是六米宽的水泥路,全是村中老板捐资修建。
2005年,井下村把水泥路铺到了每户村民门口,甚至没人住的地方也通了水泥路。刘金祥笑着解释道,村民对祭祖很看重,村里干脆就把路铺到了许多祖坟前。“山上路宽一米半,山下宽两米半,自然村道宽四米。”刘金祥说,村里修路都是“先斩后奏”,即先修好路,再向村民公开账目,发动人们集资。“村民刘汉光一出手就是十万元”。刘金祥说。
转行 十年前,有人已谋新路
然而,伴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与竞争加剧,废品回收业的利润空间正逐渐被压缩。1月13日,在水口镇开废品回收店的一位薛姓老板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从去年7月开张至今,他只卖出了一批货。“不知能不能赚到1000块?现在搞废品回收很难赚钱了。”薛老板说。
作为改革开放后较早一批废品回收从业者,井下村民对行业利润的下降感受更为深刻。早在2000年前后,井下村最富有的几家废品回收大户便纷纷转变经营方式,有的往废品回收的下游产业发展,开办了熔铁厂、五金厂,有的开了电子厂、工艺厂,还有人搞起了房地产。
而对于刘志标这种经济实力尚不雄厚的废品收购者来说,转行并不容易。虽然几年来废品回收利润锐减让他对发展前景深感忧虑,但“收废品没多少技术含量,对其它行业几乎没什么了解”的短板,让刘志标不知转到什么行业才好。
【小题1】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突出这篇通讯的真实性的?(4分)
【小题2】本文用了多个小标题,请分析这些小标题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这篇通讯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1-06 08:50: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6月7日,由科大讯飞牵头的863国家高考答题机器人项目内的AI-MATHS高考机器人在成都参加了2017年高考数学的测试,在掐断题库、断网、无人干涉的情况下通过综合逻辑推理平台来进行解题。分别用时22分钟和10分钟答完2份高考数学试卷,分别获得了105分和100分的成绩(满分150分)。考试结果显示: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上要比人类逊色得多。
“未来5至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全球的话语权。”科大讯飞总经理刘庆峰说。
(《安徽日报》2017年6月)
材料二:
近年来,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发力”人工智能领域,国外以微软、谷歌等为首的巨头们已经抢先一步,国内科大讯飞、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也紧跟步伐。2016年7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人工智能被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一项列入规划。
从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选自人民网)
材料三:
人工智能生存还是毁灭?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预言:“未来100年内,电脑将凭借人工智能把人类取而代之。我们的未来就是这种科技力量和人类智慧之间的较量。”1997年,IBM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在标准比赛时限内以3.5比2.5的累计积分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震惊世界。2011年2月16日,在美国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第三场比赛中,IBM另一超级电脑“沃森”以三倍的巨大分数优势力压该竞猜节目有史以来最强的两位选手詹宁斯和布拉德·鲁特,夺得这场人机大战的冠军。理论上人脑的利用率是有限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大脑却要容易开发很多,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工智能都极有可能在未来比人类更“聪明”。
(选自天极网)
材料四:
日本人工智能学会在2014年成立了“伦理委员会”,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观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如果人工智能朝着与人类能力互补的目标发展,就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变成“人造烦恼”,“我们不应该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这样就能绕过人工智能“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
汉斯·乌斯克莱特对本报记者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徳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
(《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考机器人”考试时,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方面的表现要比逻辑分析能力逊色得多。
B.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代技术的创新,在技术实用的层面,人工智能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C.面对国际科技巨头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力”,我国科技公司和政府同时积极加入该领域。
D.人工智能发展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坎坷,遭遇过技术的瓶颈,受到过时代的限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极大地决定人类未来的生活,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它受到各国极大的关注与重视。
B.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种种思考和忧虑,这些忧虑反过来促进了人类思考合理利用人工智能。
C.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当前人工智能可以像人一样很自然地识别对方的语言和脸型。
D.蒂芬·霍金的预言有些危言耸听,因为人工智能打败人类是低概率事件,更何况我们不会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E. 人工智能将带来“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但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还在于人类自己如何开发和利用。
【小题3】结合材料,请谈一谈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

同类题2

阅读以下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节选)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2)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3)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4)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5)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6)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标题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作为一篇新闻稿,却以“没有什么新闻”为题,故意利用矛盾设置悬念,既吸引读者,又蕴含深意。
B.布热金卡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游客们到这里来,都是为了通过访问这个曾经的人间地狱,向死难者致敬。
C.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以确凿的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D.第五段援引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的个人回忆录要点,他在被处决前写下的回忆录中说,有400万人死在集中营里。
E. 第六段呼应标题,交代写作动机: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必须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奥斯维辛。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的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智量:翻译人生痛与乐
他翻译的作品有数百万字。但他说,自己不是专业人员,翻译只是副业。有深切到不能释怀的痛与泪,有洞悉世事人性后依然天真动人的爱与笑,有从少年起就多病的身体和向晚愈发丰沛的精神。人海漂浮八十余载,历经妻离子散和起落沉浮,墙上挂着屠格涅夫的一句“你想要幸福吗?先得学会受苦。”他更清楚记得上大学那年母亲的叮嘱:“做人要凭良心!”——他就是王智量先生。
俄语翻译的困苦窘境
前不久,上海市作协和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举办了“智量先生文学生涯六十年”纪念活动。送给与会者的纪念品,是先生的回忆录《一本书,几个人,几十年间: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
《奥涅金》称得上是王智量文学翻译的代表作。对《奥涅金》的迷恋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他是北京大学西语系第一届俄语专业学生,硬是把这部长篇诗体小说全部背诵下来,直到晚年依然可以脱口而出。1956年,调入中国社科院的他开始翻译《奥涅金》,试译的十段十四行诗得到了著名诗人何其芳的首肯和指点。但在随之而来的政治运动中,他被“凑数”增补成右派分子,有人画了一幅漫画:躺在棺材里的他手里还拿着一本《奥涅金》,棺材盖子上写着“白专道路”。
从那时起整整20年,王智量妻离子散,先被下放到河北、甘肃农村,后无奈“逃”回上海,在街道小厂搬运钢板、在黄浦江边扛木头,靠打零工贴补家用,最困难时靠兄嫂接济和典卖家当挨日子,从菜场拾菜叶、买做饲料的碎米充饥。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读普希金和《奥涅金》,琢磨如何将原诗的节奏韵律更好地传达出来,仍然是他的每日功课。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有关方面拟重出“世界文学名著丛书”,著名外国文学专家戈宝权力荐王智量的译本。这份在持续20年的翻译中不断打磨的译稿,终于得见天日。30年来,这部《奥涅金》译本屡次重印,王智量也因此在普希金诞辰200周年时,获得了俄国政府颁发的普希金纪念章和感谢状。
不只是《奥涅金》,还有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狄更斯的《我们共同的朋友》……智量先生从俄、英、法文直接翻译过来的20多种译著广受赞誉。他翻译的《我们共同的朋友》是目前唯一的中译本。今年伦敦书展,这个译本被我国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英方。
呼吁重视翻译 尊重翻译工作
这些年翻译作品所处的窘境,让王智量忧虑。此前他翻译《屠格涅夫散文诗》,近4万字的书仅拿到600元稿费,合同续签时,他希望将稿酬稍提高一点,他要求每千字增加1元“以示尊重”,结果却遭毁约,译稿被人稍加“改写”就堂而皇之地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朋友》自90年代合同到期后也未续版权。“一个翻译每天顶多译二十行诗歌,按千字70元计算,稿费仅几十元。我是教学、研究之余爱好翻译,如果是专业人员,如何能体面生活?”一有机会,王智量就呼吁重视翻译、尊重翻译。
王智量率真、热情、敏锐、感情丰盈。84岁,说起尊严被践踏的痛楚,艰辛年代里母亲、儿女受拖累,一些师长的知遇之举和萍水相逢者的关心接济,仍会潸然泪下;说起生活的点滴趣事和普希金、屠格涅夫,又每每流溢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让人依稀想见,当年他面对学生朗诵诗作时的情景。
1978年调到华东师大工作时,王智量已经50岁,十多年后退休,随子女移民澳洲,转居美国。不过,他在70多岁时回到了国内。理由是:“我要回来做事。”于是,有写大饥荒年代西北农村的长篇《饥饿的山村》等几部小说、回忆录的创作,有乔伊斯、帕斯捷尔纳克等人的诗文翻译。按他的话说,是“有一点精力就拼命做”,哪怕暂时无人出版,写作、翻译却是“几十年憋着的东西”,不写不快。他相信,对历史的反省和记录,对文化“真东西”的传承,不可或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屠格涅夫的“你想要幸福吗?先得学会受苦。”是王智量一生的真实写照。痛苦的人生经历给了他许多积淀,让他对历史有更多的反省和记录。
B.《上尉的女儿》《贵族之家》《饥饿的山村》《奥涅金》《我们共同的朋友》……众多译著体现了王智量对翻译工作的热爱。
C.王智量先生翻译的《我们共同的朋友》多次重印后,被我国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了英国,表明作者翻译质量高,深受读者的欢迎。
D.本文以王智量的精神品格为经,以他一生中的遭遇和译著为纬,充分展示了这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的气度和风骨。
E.《奥涅金》这本译著成为了王智量的代表作,主要是因为它经过了王智量持续20年的不断打磨,差不多耗费了他前半辈子的光阴。
(2)请结合王智量的经历和表现,说说在他身上哪些地方分别体现了他翻译人生的“痛”与“乐”。
(3)王智量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有人说,连命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精神。请结合王智量的经历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
世界因你而不同
卞毓方
事情发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时值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两个政治科学系大一的新生,课堂上总是没精打采。一个是来自夏威夷的黑人,惯于占据教室右后方的角落,戴一顶足以遮住脸部的阔帽,常常呵欠连天,伏案寻梦;另一个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华裔,喜欢窝在教室左后方的一隅,听得无趣,也索性呼呼大睡。
台湾来的男孩叫李开复,此君并非厌学,而是对政治科学越来越隔膜,如是蹉跎到大二下,终于快刀斩乱麻,转系,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
兴趣是什么?美式的教育认为,兴趣就意味着天赋。李开复在计算机系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两年后毕业,成绩居于全系之冠。
这样的学生用不着按部就班,在教授的推荐下,李开复进入在计算机领域独领风骚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直接攻读博士。院长告诉李开复:“读博士,是挑一个狭窄而又重要的领域做深入研究,毕业的时候交出一篇世界一流的论文,成为这个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任何人提到这门学问,都会想起你的名字。”
取法乎上,要做就做得最好!李开复的血开始加速,从动脉到静脉注满活力。院长看在眼里,又问:“你弄懂了吗?”开复大声答:“懂了,我从大学带走的将是一篇改变世界的、顶尖的博士论文。”院长予以纠正,说:“你从这儿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你分析、思考的能力,研究、发现真理的经验,以及科学家的胸怀。这样,当你有一天幡然改向,依然可以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出类拔萃。”
李开复选定语音识别为博士专攻,这是导师的课题,国防部已经立项,经费已经到位,技术途径确定为专家系统。经过一年热恋,他发现专家系统其冷如冰,远不如统计学有情有义。李开复决心移情别恋,他担心导师发怒,谁知得到的回答竟是:“开复,你对专家系统和统计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去做,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是平等的。而且,我更相信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事搁在台湾,绝对不可想象。李开复从导师的大度悟到科学真谛,他全力以赴,放手一搏。三年过去,不,三年还要搭上180天,难关突破,大功告竣,李开复的研究成果,兼博士论文,引发了那年头语音世界最大的冲击波。
26岁的李开复功成名就,当上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人心难测。科学家的心更难测。1990年,苹果公司的一个邀请电话让李开复反躬审视自己。那电话说:“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要来真正地改变世界?”“让世界因你而不同”,这是李开复埋在心头多年的梦想,如今,被苹果公司的召唤一下点燃了。李开复旋即作出回应,走出象牙之塔,加盟“改变世界”的大军。
苹果岁月,李开复领受从纸上谈兵转入实战的无穷乐趣;在市场的硝烟炮火中,他精神的大纛逆风飞扬,想象力和爆发力发挥到极致,地位也相应得到大幅度擢升,1995年,33岁的李开复出任苹果公司的副总裁。1998年金秋,李开复以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身份加盟微软,带队开拓中国市场。李开复在微软中国的开拓,值得用一部大书来描述,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创新理念、绝对领先的科学技术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微软只是起用了一个人,就旁若无世界地开进了中国。李开复只是“追随我心”,就一跃成为微软王国的副总裁。随后又有了他跳槽Google以及离开Google的一系列故事。
如今,李开复正在按照他本人的意愿,在神州大地进行“创新工场”试验。他会成功吗?我想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次要又次要的,那么,最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呢?诚如他自己所言:“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
回头再说哥大课堂上另一个爱打瞌睡的同学,就是那个喜欢戴一顶大帽子的黑人,此君后来的成就,比李开复更为杰出。他就是现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奥巴马当年为什么爱躲在教室的角落睡觉?事必有因,本文不作探讨。笔者倒因此想起老祖宗的一个典故:两千多年前,宰予白天睡觉,他的老师孔子看到了,责骂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翻译成白话,就是“该死该死”,简直要把宰予生吞下肚。所幸美国老师搬用的不是孔子的公式,他们没有把昼寝者从课堂拎出去,甚而开除学籍----于是乎,才有了今日的李开复和奥巴马!
选自《天津日报》2010年04月30日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政治科学枯燥无味,李开复决定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两年后并因成绩优秀而直接攻读博士。
B.在导师的帮助下,李开复对读博士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一认识也使李开复更加清楚知道自己的追求。
C.选定语音识别作为博士专攻后,李开复发现导师的研究方法不可取,在更改研究方法之后最终大功告成。
D.在高校当教授,这不是李开复的梦想,因为当教授不能实现他“让世界因你而不同”的追求,因此,他最终走出象牙塔加盟苹果公司。
E.在作者看来,李开复能够有今日的成就,主要要感谢美国教育,从而巧妙地暗讽了僵化的中国教育。
【小题2】文章开头的结尾都写到奥巴马,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从全文看,李开复具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结合文中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题目为“世界因你而不同”,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凝聚:格物穷理 寻微探幽
郑晋鸣 许琳
1946年,冯端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因成绩优异,系主任、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对他说:“你留下来吧。”
这一留,便是七十载。
从最初的助教到院士,再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从教遍物理学各个分支,到开创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先河,再到成为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位科学大师清晰的奋斗轨迹,让人敬仰。
20世纪60年代末,冯端以金属材料缺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外涉足不多的钼、钨、铌等难熔金属为突破口,借鉴国际上刚问世的电子轰击熔炼技术,设计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制出钼、钨单晶体,为我国国防工业作出重要贡献。
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是冯端科研的基调。
没有电子显微镜等先进设备,冯端就因陋就简,创造性地发展浸蚀法和位错观察技术,在1966年召开的北京国际物理学会讨论会上获得一致好评,而他也是南京大学首位参加国际会议的青年科学家。
“文革”后,冯端认为科学研究不能故步自封,应开拓新的领域。于是,他将视野转向晶体缺陷研究领域,同时提出将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组改建为晶体物理教研组,开展晶体生长、晶体结构与缺陷、晶体物理性能三方面研究。
“理论脱离实践”“没有发展前景”……质疑、反对和不满席卷而来。冯端的学生李齐说,从未见过先生落泪,而那段时间,先生顶着巨大压力,偷偷掉了好几次眼泪。
然而,进一步,天地宽。
帷幕拉开,作为领唱者的冯端最终在逆境中坚持下来,他带领团队开展深入研究,阐明晶体缺陷在结构相变中的作用,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新领域,跻身国际前沿。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攀登科学顶峰的道路上,冯端的步履愈发坚实。
20世纪80年代,冯端将目光聚集到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汇合处,他通过实验论证了诺贝尔奖得主布洛姆伯根有关非线性光学晶体准位相匹配的设想,实现倍频增强效应,并进一步提出独创性设想,从研究自然界的微结构过渡到人工微结构。
20世纪90年代,冯端和严东生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开创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之先河。
…………
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使冯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等重大奖项。
谈到科研方向的选择,冯端身体坐得更正了,他轻轻按了按助听器:“只有站在高处,向下搜索,才能认准目标。”他说,科学工作者要在科研中培养鉴别能力,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脉搏,不断地调整,努力使自己站在学科前沿地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冯端始终相信“文以载道”,认为知识分子不仅要立德立功,还应立言,要将真知灼见形诸文字,传之于世。
冯端撰写的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专著,被誉为国内金属物理的“圣经”;他主持编撰的《材料科学导论》实现了从金属物理到材料科学的跨越;他主编的《固体物理学大辞典》确立了中国固体物理学词汇体系……
在冯端91岁之际,耗时20年,长达170万字两卷本《凝聚态物理学》问世了!
巨著实现了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学的跨越。于渌院士评价道:“凝聚态物理是一座迷宫,年轻学者最需要的是指引方向的路标,这本书勾画了一幅准确、详尽的地图。”
“你对不可言说的进行探究,使你迷惘的生命趋于成熟。”冯端最爱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句,是对他科学研究的生动注解。先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不仅仅是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更是为我国科学立言的不朽事业。
(2015年07月30日《光明日报》,本文为节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端先生从1946年至今,一直在中央大学物理系教书、读书和写书,进行科学研究,并且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还曾多次获得重大奖项。
B.《凝聚态物理学》倾注了冯端先生太多的心血。这本内容更为详尽完整的专著,将使他实现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学的跨越。
C.冯端先生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特别是晶体缺陷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使自己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跻身国际前沿。
D.冯端先生认为,科学工作者要在科研中培养鉴别能力,努力使自己站在学科前沿地带。他就是这样做的,选择了适应自己的研究目标,并一一攻克。
E.冯端始终相信“文以载道”,认为知识分子不仅要立德立功,还应立言。先生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堪称学人典范。
(2)作为一位科学家,冯端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文分析冯端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
(4)文章说“冯端最爱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句,是对他科学研究的生动注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