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新儒家的先驱梁漱溟
1893年梁漱溟出生在一个笃信儒学的仕宦之家。梁家虽无高官显宦和名家大儒,但教养却极好。梁漱溟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皆具有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1917年10月梁漱溟就任北大教习。当时新文化运动已掀起,政治和学术空气活跃的北京大学开始了“反传统”的批旧活动。北大校园里到处贴着批判孔子的大字报、小字报,这使梁漱溟分外别扭。文化界出现了一个最时髦的口号:“打倒孔家店!”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代表中国当时的多种主义和学派,形成了“与儒家传统彻底决裂的联合阵线”。梁漱溟决心为孔子讨个公道,开始研究儒学。他日夜苦钻,上自春秋孔孟,中经王陆、朱子,下至明清诸儒的著作他都从头看起。他还研究相关学派,道家、佛家及“三教九流”,研究西方的哲学和科学。将这些文化加以比较,阐明优长。
1921年以“复兴儒学”为已任的梁漱溟撰写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后连续再版七次,大批读者成群结队追逐他,使他一下子成了举国知名人物,不久他又成了世界级的名儒。在书中,梁漱溟反对全盘西化,对国故保守不屑一顾,也不同意梁启超为代表的中西调和,重点阐述了儒家文化的优点。他高扬孔子的“人生哲学”,归宗儒家的人生观和方法论。这本书成为当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
梁漱溟归宗儒家,在激烈的思想论争中独树一帜,尤其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观点歧异。尽管分歧很大,争斗也激烈,梁漱溟与他们的个人关系仍旧较好。李大钊遇难后,梁漱溟亲自为之装殓、筹办丧事,还一直关心照顾李大钊的家属。据梁漱溟自己表露,这是他按孔子的人生态度处理的结果。他说,自按孔家不计较的直觉处理问题,即使有人反对自己,又明显错误,也不要迫他,人人心中皆有善性;但是是非曲直,尤其事关大的道理,即使豁出性命也要说清楚。他没有什么个人的仇家和对头。
梁漱溟归宗儒家后,即开始用儒家的思想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两个问题合起来就是梁漱溟终生为之奋斗的“救国救世”的问题,他立志将儒家的社会理想付诸中国的社会改造。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踏上一条能实践自己的文化理想、然而前途并不明朗的实验道路。他模仿古代儒家,组织广大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创办各类学校、成立乡村农民自治自卫政权,发展农业生产。以儒家思想教育知识分子,再用这些知识去教育、“拖带”农民大众。他的这一做法被称为“乡村建设”。
1928年,梁漱溟去南京考察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1929年整年到全国各地考察,为开辟乡村建设工作积累材料。1930年,他根据考察和研究所得的经验,至河南辉县百泉搞“村治学院”。不料不久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三派军阀爆发中原大战,仅办一年的村治学院不得已停办。1931年初,梁漱溟等人会聚济南,商讨如何在山东继续他们在河南未能完成的事业。3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开办,随后,在邹平各乡村普遍开办“乡农学校”。建立乡村自治组织。这期间,梁漱溟发表《乡治十讲》,阐发“乡村建设”理论。到1937年,邹平一县建起乡农学校258所,有60余县被开辟为实验区,乡农学校遍及山东全境,梁漱溟成为“乡村建设派”的首脑人物。正当他踌躇满志,以为筹划的乡村建设计划在全国推行有日、“中国问题”可得“彻底解决”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阻碍了他的步伐。在其后的岁月里,梁漱溟依然对邹平不能忘怀。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两次返回邹平访问故旧。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立足于民族的苦难与危机,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
(摘编自马东玉《梁漱溟传》)
【相关链接】
①梁漱溟(1893—1988),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八十年代后期,以九十多岁高龄仍然著文、演讲,继续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摘自百度百科)
②父亲梁济是恪守儒家传统的典范,他终生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人生哲学行事。自儿子幼年,梁济就把自己的笃实秉性一点一滴传给他,强调受教育对象独立思考。梁漱溟从14岁开始心里便形成了一个价值标准,那就是“凡事看他与人与社会有无好处”,他立志救国救世。
(摘自丛日云《世界著名思想家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梁漱溟出生在笃信儒学的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使他从少年时期便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就是凡事要看对民众与社会有无好处,他立志要救国救世。
B.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漱溟表明了自己的文化立场,重点阐述了儒家文化的优点,此书广受读者欢迎,影响巨大,也使他成为世界级的名儒。
C.梁漱溟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观点分歧很大,争斗也颇激烈,在如此激烈的思想论争中能独树一帜,是梁漱溟按孔子的人生态度处理的结果。
D.从在山东邹平开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梁漱溟先后在山东搞了近七年乡村建设,有60余县被开辟为实验区,他因此成为“乡村建设派”的首脑人物。
E.梁漱溟积极推进的乡村建设运动,没有什么经验能够借鉴,又先后受到战争的影响,过程坎坷,但却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
【小题2】梁漱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即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3】梁漱溟为儒学的复兴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4】梁漱溟被誉为“当代新儒家的先驱”,他身上有许多优秀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2 05:30: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代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1 500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过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家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是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国家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治、经济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年,台北市政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政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原文有删改)
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平凹:一个农民的书写
“我就这样做一辈子农民吗?”在自家泥楼子上的14岁少年贾平凹发狠说。他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脑袋的当旋上有一撮毛儿高高翘起。
他的梦想是上大学。可是文革改变了命运,中学毕业后当了农民,下地却连正经农活都干不来。他发誓要离开,剥掉这个“农民皮”。1971年,偶然的机会,他上了西北大学。
他以为结束了自己的农民生涯,满怀着从此踏入幸福之门的心情到陌生的城市去。可是,20年后他才明白,忧伤和烦恼在离开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了。
在贾平凹3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的家乡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村。从《浮躁》、《土门》、《高老庄》,到《怀念狼》、《秦腔》、《高兴》,从土地承包改革到市场经济对农村的冲击……他的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对人离开土地之后怎么办的迷茫和追问,更有面对商业化浪潮冲击下人性异化扭曲时充满批判的矛盾心情。“作为一个作家,没有更大的能力帮助他们,也想不出解决办法,我只能写作,把我看到的、想到的、迷茫的东西写出来。”贾平凹说。
他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复杂。在他的心里,故乡因父母的存在而存在。那时,贾平凹经常回去,愿意早早看到迎在半路的父亲,愿意听熟悉的那一声“平回来了!”可是现在的家乡对他而言,越来越是一个概念。故乡所呈现的形态对他而言,越来越陌生。“像是有了疤的苹果,腐烂,如一泡脓水,或许它会淤地里生了荷花,愈开愈艳,却不再属于我。”他清醒地发现,自己所熟悉的农村在一步步消失,农村的文化传统在渐渐淡出。他不知是该歌颂还是去批判。他能做的,是用《秦腔》为故乡的过去树一座纪念的碑子,借主人公夏风,他似乎有意识地谴责自己离开土地后精神上的背叛,也记录了乡村变化中的哀伤。
《秦腔》后来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从1978年《满月儿》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起,他常常以获奖者的身份出现于各种颁奖典礼。他的头衔越来越多: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协主席、书法家等。他自称不善交际,不会说话,实际上,浓厚纯正的陕南方言,却被越来越多的读者熟知,他的作品以多种文字翻译,走出国门,抵达广泛的阅读领域。
所有这些,于他只是风清云淡。即使获奖,也如过河遇到了桥,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在他心里,自己就是手艺人:文章写得好,就是活儿做得漂亮。他体味写作里边的甘苦,如同农民种田耕作时的欢乐和满足。在他这份憨厚朴素下,掩藏着万丈雄心,那就是剖析这片土地所呈现出的人性的种种缺陷,同时让笔下的世界充满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意象氤氲。
多年前,村里生产队的公房要处理,他的父亲让他置办一套。他有点不屑:谁还回来再住那个东西!他走得那么决绝洒脱。可是现在他发现,不管走得多远,自己身体里始终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从孩子时起就具有的农民德性,根深蒂固,永远无法真正地褪去。他的视线也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农村。即使现在,也经常有老家人来西安找他,或看病求医,或想办个希望小学,甚至要个修路的资金……家乡人在城里打工的也会到他这里来。
贾平凹接纳并沉浸其中。似乎这样,才更能唤醒自己的农民本色。在他的《六棵树》中有一棵痒痒树,一旦移入城市,就失去了根和生命。他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棵树。不过,这棵树虽然深深扎根于生他养他的棣花村,却又超越于此,怀着悲悯之心一次次地回望并反思。他的出生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写作的民间视角。正是以这样的身份认同和视角,他探究并关怀着时下的中国,给我们提供着一卷卷不可替代的、厚重朴素的历史记录。
如此,农民贾平凹的书写,是棣花村的幸运,是农民的幸运,又何尝不是读者与中国文坛的幸运?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贾平凹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上了大学,原以为跳出了农村,踏入了幸福之门,然而离来的忧伤和烦恼却一直追随着他。
B.从《浮躁》、《土门》、《高老庄》,到《怀念狼》、《秦腔》、《高兴》,贾平凹3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的家乡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村。
C.贾平凹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复杂。父母在时,故乡因父母的存在而存在。当父母相继离去后,故乡越来越是一个概念了。故乡所呈现的形态对他而言,越来越陌生。
D.贾平凹离开家乡几十年,但他身体里始终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从孩子时起就具有的农民德性,根深蒂固,永远无法真正地褪去。:学#科#网Z#X#X#K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秦腔》是贾平凹为故乡的过去树的一座纪念碑,他借主人公夏风,有意识地谴责那些离开土地后精神上背叛的文人,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
B.从1978年《满月儿》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起,他常常以获奖者的身份出现于各种颁奖典礼。而他对于获奖,却经常说“获奖如过河遇到了桥,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
C.贾平凹将自己定义为手艺人角色,而他对这个手艺人的要求却是剖析他所处的这片土地所呈现出的人性的种种缺陷,同时让笔下的世界充满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
D.但现在为止,经常有老家人来西安找他,或看病求医,或想办个希望小学,甚至要个修路的资金……家乡人在城里打工的也会到他这里来,这都是贾平凹决然洒脱离开农村后的一种心理赎罪。
E. 贾平凹就像他的《六棵树》中的那棵痒痒树,深深扎根于生他养他的棣花村,并怀着一颗悲悯之心,以一个民间视角探究并关怀着时下的中国,给我们提供着一卷卷不可替代的、厚重朴素的历史记录。
【小题3】请结合文意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农民贾平凹的书写何尝不是读者与中国文坛的幸运这一看法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谢家麟:创新是没有终点的旅程
吴月辉
2016年2月20日上午8时12分,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谢家麟的生命停止在这一刻,享年96岁。
2012年,92岁高龄的谢家麟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当被问及数十年学术生涯中哪件事最值得自豪时,谢家麟笑笑说:“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
正是这种什么都不怕的闯劲,曾让年仅35岁的谢家麟名扬美国。那是1955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束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研制这台医用加速器时,还有斯坦福大学4名教授级的专家也接了同样的工作,作为对手,谢家麟无论在资历上还是在可供调遣的人员和资源上,与他们都不在一个量级。因为是医用,这台加速器的要求格外高。“这件事以前没人做过,无例可循。但我觉得这是独当一面、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因此就毫不迟疑地接受了。”
回国后,他又带领一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耗时8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人了解加速器。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他说:“什么叫做科研工作?做科研工作就是解决困难。没有困难,那就用不着科研了。”
1979年,已过花甲的谢家麟再一次“大胆”地投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研制工作中。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世界高等加速器的一次革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难度非常大。有人说,这就好比站在铁路月台上,想跳上一辆飞驰而来的特快列车。如果没有抓住,就会粉身碎骨。然而,由谢家麟带领的团队最终还是跳上了这辆“飞驰的列车”。
这一次次因为“大胆”而创造的奇迹,皆源于谢家麟深厚的科学功底和坚持创新的精神。
对于创新,谢家麟终生都在以身作则,即便是在耄耋之年也依然如此。80岁之后,他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便将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如何将低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小型化的课题上,提出了“创新四部曲”,并最终研制成功。而谢家麟进行此项研究的初衷十分简单,他只是不愿陷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状态之中,希望继续发挥自己的能力做点有益的事情。
谢家麟曾多次公开表达自己对于创新的理解。他认为,在研究的初始阶段,“跟踪”是必须的,假如不能处于和前人相近的水平,“超过”就无从谈起。然而,谢家麟更强调,要认清“跟踪模仿”与原创性发明是有很大差别的,他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原创是人天生的本性”。正是因为有了谢家麟这样的科学家,科研创新之路才永远不会中断,如他的自传书名一般,这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
谢家麟还十分重视科学实践当中的动手能力。谢家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所有科技创新活动中,特别是实验领域的创新,要自己能够动手,才能掌握第一手的情况,知道关键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可做适当调整,最后达到预期目标。如果自己不懂动手,则犹如开车时需要一人观看路面情况,再转告掌管方向盘的人来调整方向。
对于未来,谢家麟有着美好期许。他在自传中如此寄语青年人:“要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领域作出伟大的贡献,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这样,自己才会幸福,别人才会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社会才会因你的知识而更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2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有人问谢家麟,是否后悔当年回国的决定。他的回答永远是:“不后悔,我做了正确的选择,回国使我有机会施展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建设服务。”他曾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伟大人物,可以原谅,那是机遇和能力的问题。但不能成为一砖一瓦,那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只要把精力放到一件事上,就不会无作为。”无论是科学大师还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余建斌《梦想需要加速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采用倒叙的手法,没有全面叙述谢家麟一生的情况而是截取了他在科技创新路上几个人生片段有侧重地表现其科技贡献与科学精神。
B.为了佐证谢家麟在治学观念、研究方法、国际视野、合作胸怀、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大家风范,作者直接引用了谢家麟自己和熟悉他的人的许多原话。
C.谢家麟在科学研究生涯中取得一系列奇迹般的成就,与他一直以来的闯劲、自身的深厚科学功底和比较强的科技动手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D.到了晚年,谢家麟依然坚持科学研究,因为他要以身作则,以便更好地激励青年科学家们;同时,也是为了发挥余热而多做点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2)谢家麟的一生始终围绕着“创新”两个字,他是如何做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谢家麟对青年人的寄语,其实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对谢家麟对青年人的寄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薛其坤院士团队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

自209年起,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带领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物理系组成的实验团队向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实现发起冲击。历经四年努力,团队生长和测量了l000多个样品,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生长出了高质量的Cr掺杂(Bi,Sb)2Te3拓扑绝缘体磁性薄膜,将其制备成输运器件,并在极低温环境下对其磁电阻和反常霍尔效应进行了精密测量。终于发现在一定的外加栅极电压范围内,此材料在零磁场中的反常霍尔电阻达到了量子霍尔效应的特征值,世界难题得以攻克。

美国《科学》杂志于2013年3月14日在线发表这一研究成果,引起物理学界巨大反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称赞其是诺贝尔奖级的成绩。发现量子霍尔反常效应团队的五位主要完成人,平均年龄48岁,他们瞄准同一重大科学目标,各有所长但相对独立,单元科研团队的成员间形成了高效合作。团队成员们表示:“中国的基础科研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奋斗者,倍感幸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月9日)

材料二:

薛其坤说,要观察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需要材料的性质同时满足三个苛刻条件:绝缘的、拓扑的、磁性的。但在实际材料中,实现以上任何一点都具有相当大难度,更别说同时满足三点、。“就如同要求一个人同时具有短跑运动员的速度、篮球运动员的高度、体操运动员的灵巧一样。”用薛其坤的话说,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要求。

幸运的是,2008年,薛其坤团队抓住拓扑绝缘体这个新领域的契机,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拓扑绝缘体薄膜的生长动力学机制,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揭示出拓扑绝缘体表面态的拓扑保护性和朗道量子化独特性质。2009年,薛其坤领导的实验团队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进行攻关。2012年底,团队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于1880年发现反常霍尔效应133年后,终于实现了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为了实现这一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和他的团队花了整整4年时间。

什么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薛其坤形象地说,该发现可以改变电子的运动轨迹,使其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一样有序。这项研究成果将会推动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解决电脑发热、能量耗损等问题。对普通大众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有可能摆脱手机或电脑发热、耗电快、运行慢等困扰。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1月8日)

材料三:

重大实验发现是对人类智慧的一个巨大挑战,这对研究团队的科研素养和积累,以及实验技术水平的要求都非常高。每毎听到有人称赞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薛其坤都会回一句,“这是我们团队精诚合作、联合攻关的共同成果,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誉”。在他看来,“团队协作、攻坚克难”的创新模式是拔得头筹的重要因素。

薛其坤称自己的团队是“世界上最有战斗力的团队”,因为这些科学家在各自领域都是一流的“专业选手”。如今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不确定的目标,从单兵作战走到了一起。“瞄准同一重大科学目标,不同擅长但相对独立的单元科研团队的成员间形成了高效合作,其深度和持久性在国内外也不多见。”薛其坤自豪地说。

展开实验的4年里,团队成员通过一次次的生长、测量、反馈、调整,争取每一步都做到极致。背后支撑实验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的是精密的试验系统,这是实验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集中彰显。薛其坤团队的实验室位于清华大学一栋普通实验楼内,踏入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摆放着的科研仪器,其中有五套精密实验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这些仪器成就了实验技术的最好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最近20年中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大力投入。”薛其坤如是说。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1月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团队历经四年努力终于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一种材料在零磁场中的反常霍尔电阻达到了量子霍尔效应的特征值。
B.薛其坤院士团队能够首先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离不开团队中每一个成员各自过硬的专业素养,更离不开团队的合理分工、精诚合作。
C.美国物理学家霍尔虽然于1880年发现反常霍尔效应,但从真实材料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薛其坤院士团队的发现尚属首次。
D.薛其坤院士团队拥有五套在国际上绝无仅有的精密实验系统,这是薛其坤团队能够成为“世界上最有战斗力团队”的首要因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振宁称赞薛其坤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是诺贝尔奖级的成绩,这足以证明这一实验是世界物理学界近几年最重要的实验进展之一。
B.薛其坤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是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并且能给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
C.薛其坤院士认为,只要满足需要材料的性质是绝缘的、拓扑的、磁性的这三个苛刻条件,就可以完成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
D.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领域投入的增大,我国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春天即将来临,我国科学领域将会取得越来越多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小题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薛其坤院士团队取得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