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约翰·道尔顿
严雪芹
1766年9月6日,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坎伯雷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兼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佣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和饥荒而夭折。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一点初等教育。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得到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
到了15岁时,他的学识已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上,在他表兄任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发愤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1793年,道尔顿被推荐到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学讲师。他到这里不久,就加入了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家都很尊重他, 1817年任会长,直到他去世。
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关于色盲的研究文章。说起来,事出偶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孝敬。当他送给母亲时,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袜子。他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他哥哥也和他一样,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具有这一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所以在英国将色盲常称为“道尔顿症”。
长期以来对气象的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他去研究气体物理的性质。他用亲自动手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多种气体和蒸发、压缩、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和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题作了实验研究。从1801年起,他陆续发表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的受热膨胀》的论文中清楚的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
道尔顿一生大量的工作就是观察天气,他一生记录了20多万条观察记录。他在观察天气时对空气发生了兴趣。他决心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假设各种物质(气体)都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这时他想起了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指出,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思想,道尔顿假设在混和气体中,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他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记载在1803年9月6日道尔顿的日记中,这一天恰好是道尔顿37岁的生日,因而更富有意义。
道尔顿一生勤奋好学,认真进行科学实验,自制简单的气压计、温度计等仪器,分析从各地搜集到的空气样品。虽然他不是一位分析化学家,但是,他却从自己的实验结构中得出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空气组成都是一致的结论。
原子理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道尔顿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继续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生活。他的清贫生活,特别是那简陋的住房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使慕名来访的科学家感到非常意外。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他酷爱读书,勤奋学习,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利用夜晚时间自学物理、数学。
B.道尔顿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任教后,仍坚持学习,学习兴趣也更加广泛,数学、自然科学、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C.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不是气象、物理方面的,而是一篇关于如何治疗色盲症的文章,治疗方案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
D.道尔顿陆续地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这是他对气象、大气、气体物理等问题研究的结晶。
E. 道尔顿过惯了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因此,对于原子理论建立以后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他没有丝毫兴趣,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⑥段,谈谈道尔顿是怎样进行原子研究的。(6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道尔顿在科学研究方面作出过哪些成就。(6分)
【小题4】从“求学”“处世”“研究”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道尔顿对你的启示。(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9 09:29: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真正的大师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因病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80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钱钟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剁得一根筋都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钱钟书生前曾说过要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硬是将《斐多篇》翻译出来。接着,她要对三人的爱作一个小结,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怀念的书,感动着无数中国人。而时隔四年,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让对方放心是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多年前钱钟书就给了她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这个时代一处亘古不变的所在,一抹安静温馨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才有希望,活着可以那么好”。
杨绛同时还将眼睛盯向了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七万余页的笔记杨绛整理得井井有条,陆续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1956年,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林默涵,把翻译《堂吉诃德》的任务交给杨绛。她被告知用哪种文字翻译都可,但她先找了英、法、德文五六种译本,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不知选哪种为好。杨绛本身通晓英、法两国语言,为使《堂吉诃德》翻译得更准确,她决定直接从西班牙原文翻译。于是,年近六旬的她从零基础学习西班牙文。就这样,学了译,译中又学,历经22年终于在1978年出版了我国首部由西班牙文翻译的《堂吉诃德》。杨绛《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采访。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3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90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天“避寿”。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了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相关链接】
①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与钱钟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1936年,二人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
②钱钟书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通过叙写杨绛的后半生经历照应了题目,与现实中的所谓大师相比,只有杨绛才是真正的大师。
B.在钱钟书重病之际,80多岁的杨绛悉心照料,同是也表示会尽力保养自己,这是因为她担心自己早于丈夫病倒,丈夫会照顾不好她。
C.钱钟书临终,一眼未闭好,杨绛对他说:“你放心,有我!”之后整理钱钟书的手稿和中外文笔记,践行了对丈夫的承诺。
D.评论家称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是“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表明了人生坎坷并没有给杨绛的内心造成任何影响。
E.杨绛与钱钟书这对该文坛伉俪的爱情固然令人赞叹,但更让人羡慕他们有志同道合的人生追求。
【小题2】作者在文中写了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的相关文字,体现了杨绛身上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杨绛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请结合文本简述其具体表现。  
【小题4】请从“人格魅力”与“学术素养”两方面概括杨绛被称为“真正的大师”的内在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节选自《别了,不列颠尼亚》)
【小题1】如何理解上面选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简要作答。
【小题2】背景材料和现实场景结合是上面选段的一大特点,请简要谈谈这样处理的好处。
【小题3】假如你见证了香港回归时的易帜仪式,请描述你当时的心情。要求: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字数:50字左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科学家在路上
张伟
地质学家翁文灏的科学生涯,多半是在路上。上世纪20年代,甘肃发生8.5级特大地震,他带着病,坐上骡车,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创者,这个来自浙江的小个子经常手足并用,“爬过从没有路的路”。他在野外考察时,不是步行,就是骑毛驴。在人烟稀少的矿区考察,随身背的柳条包里还总带着凿子和矿石。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埋头于书斋做学问,翁文灏却把“担斧入山,披荆斩棘”当成科学研究者的本分。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先行者,将这一传统深深植入当时的中国科学界。直到不久前,北京大学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实地考察的技巧时,仍然忍不住一边感叹浮躁时代里践行者越来越少,一边怀念起翁文灏。
而此时,“翁文灏”在哪里?北京市兵马司胡同15号院的2层小楼,一条昏暗嘈杂的走廊里,搬开积满厚厚灰尘的垃圾和纸箱,在一面斑驳的黑板上,依稀看得见刻有“翁文灏”三个字。这里曾是翁文灏担任所长的“地质调查所”办公地点。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陈寅恪、粱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而就在约90年前,这个人曾参与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道奇观”。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地质学到底是干什的,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就曾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翁文灏却于1913年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将其办成“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源头。
中央研究院评出的第一批院士里,地学界的6位院士中,有4位出自这个调查所。有评价称:“地质调查所的成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确是一颗明珠。”作为先行者,翁文灏和同事们几乎每一次调查和每一篇学术文章,都在创造“第一”。他的《甘肃地震考》是中国地震科学考察的序幕,确立了比较接近事实的地震带分布。他创立了“燕山运动说”,撰写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他广泛进行地质、矿产勘察,组织地质学家进行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的首次油地质实地考察。从无到有的中国地质学,在翁文灏们的努力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令国际学界刮目相看。而这一段中国科学思想史上很难再现的辉煌,则是在一步一步的考察途中慢慢写就。以实地调查为宗,室内研究为辅。”这是地质调查所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地质调查所的同事还记得,翁文灏甚至希望“所有搞地质的人都要下矿井看一看”。在他的主持下,地址调查员们背着经纬仪和无线电收报机,一点点测绘地质图。在路上,有人用毛驴代步,有人干脆推着独轮手推车赶路。在找到北京周口店有原始人存在的证据之前,许多人先后放弃了挖掘,只有翁文灏坚持要求调查员裴文中“身居陋室,白天挖掘,夜晚挑灯自修”,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而翁文灏领导的地盾调查所,被称作在1949年以前的岁月里“中国人伟大的骄傲”。这个骄傲似乎渐渐被埋没。“文革”前期,一户姓郑的普通人家,搬到已成为招待所的地质调查所办公楼。曾经的黄色小楼被刷成青灰色,房间被隔断,变成住宅。而如今,这里的楼道潮湿肮脏,院子里种满葡萄和柿树,甚至在大白天,也能看见黄鼠狼来回奔跑。
关于翁文灏的记忆也越来越稀少。当人们意识到他的重要,试图再现他的风采时,除了他的一篇篇论文和种种科学成就,关于这个“人”的描述,很难见到。能找到的描述,处处显示出这位科学家钟情山野。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老家宁波时,翁文灏往往孤身一人,身着长衫,徘徊在田间阡陌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地质学家翁文灏的主要事迹。(4分)
【小题2】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达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陈寅恪、梁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2分)
(2)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2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评价,但感情倾向明显。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皮尔洛:我不想躺在你的钱上睡觉
看看这位“富二代”,是否让很多中国的“富二代”汗颜呢?
2012年夏日,欧洲杯的热潮席卷全球,意大利与西班牙的巅峰对决,更是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意大利队凭借皮尔洛精确如导弹的传球,先拔头筹,最终与世界足坛霸主西班牙握手言和。赛后,意大利媒体只用了短短一句话评价:“永远都是皮尔洛。”而西班牙媒体也不无嫉妒地说:“皮尔洛是绿茵场上的达·芬奇。”
相较于足球运动员大多出生贫寒,皮尔洛是个另类。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富豪家庭,父亲是钢铁大亨,家族企业涉足50多个国家。在很多人眼里,他这辈子只要守住家业即可,根本不需要什么奋斗。然而,当他接触到足球以后,突然觉得,跟绿茵场相比,钢铁经营之类的事情简直索然无味。从此,他的梦想是成为职业球员。父亲骂他没出息,说:“我可以买下一家足球俱乐部给你经营。”他却说:“如果我整天躺在你的钱上睡觉才是没出息。”他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毅然走上足球的道路。
离开了豪门的生活,他开始独自在风雨中闯荡。众所周知,意大利足球以坚固的防守著称于世,因此在意大利足坛,防守的理念根深蒂固,无论教练还是球员,都不敢越战术纪律的雷池一步。防守能力出众的球员,尤其容易出人头地。而皮尔洛,天生就流淌着进攻的血液,更热衷于在球场上穿针引线,随时给对手致命一击。教练找他谈话:“你如果继续这样,我不得不放弃你。其实以你的资质,只要严格按照球队的要求踢,打上主力并不难,打上主力,你的薪水将会高很多……”他固执地说:“我是因为热爱才开始足球生涯的,或许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不能违背内心的声音。”
他不想“被”成功,这注定了他一直被安排在冷板凳上,一度被排挤为边缘人物。在事业的低潮期,他却收获了爱情,21岁那年,与相爱多年的恋人结了婚。一有空便回家与妻子团聚。这种深居简出的生活,让所有人都忘记了,他其实有着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
两年后,他被租借到小球会布雷西亚。这是一种放逐,却让他遇到生命中的贵人——罗伯特·巴乔。巴乔是一代意大利人心中的偶像,也是意大利足球辉煌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探讨意大利足球的未来,皮尔洛说:“世界足坛发展到今天,意大利足球光靠铜墙铁壁的防守显然不够了,如果在铜墙铁壁之中装上一把匕首,才会有所作为。”巴乔深表同感,并鼓励他:“你就是那把匕首。”皮尔洛神色黯然,“可是我的足球思想始终不被主流理念所接受。”巴乔坚定地说:“会有懂的人发现你的。”在巴乔的指点下,皮尔洛迅速成熟,在联赛中一次次上演惊艳的表现,连意大利人自己都怀疑:“我们也能踢出这么美妙的足球?”
2001年,绿茵豪门AC米兰向皮尔洛伸出了橄榄枝。AC米兰的主教练安切洛蒂是位战术大师,独具慧眼,认为皮尔洛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决定委以重任。2006年夏天,在德国举行的世界杯盛宴上,皮尔洛在点球大战中一蹴而就,最终帮助球队登顶,赢得了阔别24年的世界冠军。意大利媒体赞誉道:“皮尔洛离开了豪门家族,却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豪门。”如今,皮尔洛宝刀未老,在2012年欧洲杯上,继续大放异彩,带领意大利队披荆斩棘。
一代足坛巨星皮尔洛,用另类的方式诠释着成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皮尔洛出身豪门,却拥有足球梦想,他认为“如果整天躺在你的钱上睡觉才是没出息的”,他看不上父亲的钱。
面对教练提出的做主力、加薪水的诱惑,皮尔洛不改初衷,体现了他蔑视名利、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
巴乔认为意大利足球光靠铜墙铁壁的防守显然不够了,如果在铜墙铁壁之中装上一把匕首,才会有所作为,而皮尔洛就是这把匕首,并单独对皮尔洛进行训练。
D.AC米兰的主教练安切洛蒂是位战术大师,独具慧眼,可以说,他是发掘皮尔洛的伯乐,他认为皮尔洛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并委以重任。
E.皮尔洛的成功给当今依靠父辈财富不思进取的“富二代”一个很好的成功示例:追求梦想,不懈奋斗,就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个人价值的认同。
【小题2】如何理解“皮尔洛离开了豪门家族,却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豪门”这句话?(6分)
【小题3】文中说,皮尔洛“用另类的方式诠释着成功”,另类的方式有哪些?(6分)
【小题4】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会永远是坦途。当我们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时,你是选择想向现实妥协还是坚持梦想?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传记,完成文后各题
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
潘建冰
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俭而近乎吝啬,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
齐白石自己打造了一个大柜子,吃的用的全都锁在里面,钥匙随身带着。黄永玉在自述《比我老的老头》里,谈到自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
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搬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
不过,很多人未必像黄永玉这样了解老人的心思,他们初来乍到,或许觉得却之不恭,只好勉为其难尝一尝。张大千就说过包括自己在内不少人在齐家吃到过“发霉的点心”。
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终”,一件衣服除非不能再穿了,否则绝不将之抛弃。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多少年未曾变过。后来在九十五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凑份子,给他买了一件新大褂。
画家用的画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一张纸,叫做“纸皮”。一般的人撕开纸皮后都将其当垃圾处理掉,但老人绝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子,很多纸皮画都成了很珍贵的东西。除了纸皮外,老人甚至连买东西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包糖食的纸都分大小留着,作为起画稿之用。
齐白石就连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惜墨如金。白石老人非常注重墨色的运用。他用墨非常精细,总是把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光,才会去洗笔。当画完一幅画的时候,他笔洗里的水还是清澈的。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的事实却又告诉我们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
20世纪50年代初,黄苗子第一次跟着李可染去见齐白石,临分别时,白石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二元人民币,一人一元。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地对他说:“这是老师的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当年的一元人民币可不比当今,上世纪50年代国内一克黄金的收购价也不过三四元钱。
齐白石偶尔也会到学生的家中去走走。一次他到弟子许麟庐家,那天正好他的妻子生下了儿子小九,老人知道了很开心,马上拿出十块钱给刚出生的小孩子当见面礼,另外还拿出五块钱给保姆。还有一次,他看见许麟庐的大儿子,问:“你喜欢画吗?”许家老大说喜欢,老人又问他喜欢什么,答说青蛙,老人当场就用许麟庐的笔墨画了一张青蛙送给许家老大。
齐白石对于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从不吝惜自己的画,常常慨然相送。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齐白石所任教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迫停办,临别时齐白石让弟子们各自说出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赠每人一幅画作纪念。
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齐白石从来不遮掩自己的“看家本领”。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平时写字都躲到楼上去,非得意门生不准随侍旁观,因此即使是他的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够得其真传。而白石老人作画却从不避人,对于求学的后生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如果说画技是齐白石最值钱的东西,那么他对于这最值钱的东西恰恰是最慷慨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白石老人从来不因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此后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老人,送东西、请吃饭、拉交情,甚至要求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盛典,这些都遭到了齐白石的严词拒绝。为了不跟他们纠缠不清,也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齐白石在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迫于生计,齐白石还要继续卖画,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又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
黄苗子说:“在当时的北平,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老人这份告白和程砚秋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坚决不给敌伪演戏的事,同样传为艺林的千秋佳话。”
(摘自《最艺术,最民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就是一个普通木工,直到27岁开始拜师学诗、学画,57岁时独闯北京,本以为能在北京画画谋生,但早期不顺,画作卖不出去是常有之事。60多岁后,作品方得到认可,终于卖出了好价钱。也正是由于早期的颠沛流离,加之晚年卖画是其主要谋生渠道,因此无论是卖画还是卖印,无论买家是谁,概不赊账,绝不还价。
(何暖之《大师另一面》:齐白石小气出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黄永玉第一次拜见齐白石,齐白石拿出“发霉的点心”招待他,黄苗子第一次见齐白石,齐白石却送他车钱,可见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
B.齐白石把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穿的衣服也是不能再穿了才丢弃,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
C.齐白石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一幅画完成,他笔洗里的水依然清澈见底,能够把墨用得如此巧妙、节约,境界非常之高。
D.齐白石对自己的学生从不吝啬,他不但送画给学生,还偶尔去学生家走走,关照一下学生生活,对求学者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最值钱”的画技。
E.本文围绕“吝啬与慷慨”来选材,介绍了绘画大师齐白石颇具天真童趣的事迹,展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扬之情。
(2)文中为什么要写黄永玉、曾熙和程砚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齐白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作为一位享誉海外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却留下了“吝啬”的话柄,你是如何看待齐白石的“吝啬”的?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