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伟大喜剧家的一生
1889年4月16日查理·卓别林出生于伦敦。他父亲老查理是一个演员,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也表现不俗。他母亲汉娜是一位出色的喜剧演员,嗓音甜美动人。虽然谈不上富裕,可戏院的工作毕竟能使卓别林一家过上安逸的生活。
然而,幸福的生活并不长久,父亲对酒的嗜好缓慢地、但却毫无疑问地破坏着他的婚姻生活。这桩婚姻最终以离婚而宣告结束,但汉娜是不会轻易认输的。没有母亲,查理·卓别林充其量也只是维多利亚时期伦敦城里又一位穷困潦倒的儿童。她不仅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保持干净整洁,而且动足脑筋变换方法,让他们过得欢乐愉快。她有时站在窗边,注视行人,通过行人的外表和举止猜测他们的性格,继而编故事,逗孩子们开心。查理继承了母亲的这点,而这也正是他一生用之不尽的财富。
即便在处境最为艰难的时刻,查理也始终坚信自己蕴藏着特殊的才能。他鼓足勇气,前往伦敦一家高级的戏院经理商应聘。竟获得新编的《歇洛克·福尔摩斯》剧中的小佣人比利一角。卓别林似乎一夜间发生了巨变,他好似找到了立志从事的事业。
后来,卓别林所在的卡诺戏班赴美国作一年一度的巡回表演,他被认为是当地美国人曾经见过的最为出类拔萃的哑剧表演艺术家之一。当他们抵达费城时,一纸电文把替换基石电影公司的一位明星的机遇赐于了他。
电影是与卓别林同年诞生的。但当时人们普遍以为电影充其量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时尚,它不可能替代现场真人表演。公司给他几周观摩的时间,他站在一旁,边观察、边学习,下定决心要驾驭这个新生事物。
1914年2月,查理主演的处女片上映,影片取名《谋生之路》。尽管此片由于导演的无能而令卓别林大失所望,但观众还是喜爱这部片子的。之后他又拍了几部片,增长了不少学识。公众喜爱他,并且电影销售商索也开始索要越来越多的卓别林的片子,在极短的时间内,他成了电影界的重要人物。
缺乏良好的教育的背景并未能阻止查理迈向成功,他明白自己必须继续前进。继续前进会有风险,但那是值得冒的风险。在一度的失望和担扰之后,他终于与加哥的埃塞尼电影制片公司签订了工作合同。1914年月12月查理前往芝加哥,这意味着他在电影业上见习生涯的结束。
1925年的影片《流浪汉》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片中的小流浪汉是他首次成功的银幕形象,多数人想到卓别林就自然联想到这位小流浪汉。此时26岁的卓别林已是声名显赫。
卓别林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他一般是大量产出,然后删减成型,1917年6月完成的影片《移民》,起先拍掉了4万英尺胶片,而后查理花了四天夜的删减至所需要的1800英尺。作出取舍决定之前,每个镜头他都看过50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卓别林以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即拍电影为战争效劳。1918年5月投入了《从军记》的拍摄。以战壕为背景,拍了一部喜剧。接着他再次从最不起眼的题材找到了灵感,并再度倾注其喜剧上的禀赋,鞭挞了巨大的社会不公。以后数年间,查理完成了最出色的影片中的三部,即《城市之光》(1931)、《摩登时代》(1936)、和《大独裁者》(1940年)。
1945年的美国已弥漫开对共产主义的疯狂仇视和困恼。卓别林成为这次迫害的牺牲品。他成了一位流亡者。最终卓别林合家迁居瑞士。
1975年,卓别林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封爵位。
一生中异常勤奋地工作、取得辉煌成就和历经艰难困苦的查理,好似步入了人生黄金时代。尽管他身体渐趋虚弱,但仍一如既往地热爱工作。
他说:“生活的目的在于工作,因此我热爱生活。”
1977年圣诞节,卓别林被发现已在睡眠中安然溘世,享年88岁。
对一位曾给世界人民带来如此之多的欢笑和鼓舞的人而言,这一天无疑是悄然谢世的好日子。 (节选自中国论文网)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虽遭遇婚姻不幸,汉娜却想着法子让孩子快乐,可以看出她的坚强品格和她对孩子们的爱。
B.《夏洛克•福尔麻斯》的演出让卓别林看到了希望,但不久他不再喜欢这种演出了。
C.电影开始并不被人们看好,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种时尚,用不了多久就会衰败,但卓别林决心抓住这一新生事物。
D.卓别林的电影大多从社会中不起眼的方面寻找灵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拍摄了《从军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影片。
E. 步入晚年,卓别林成为政治迫害的牺牲品,他被迫流亡,最终在痛苦、凄凉中离开人世。
【小题2】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
【小题3】卓别林的成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结合文本简要概述。(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0 04:51: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与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会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
B.人们只有精选阅读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说法加以记忆,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
C.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态度,具备质疑的眼光。
D.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着重论述了研究型阅读的三种主要方式。
B.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它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一个人一旦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
B.一个人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会有效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C.研究者在阅读经典性古籍时,往往会选择几种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对比,一定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D.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将军家门前
阎连科
①新近,五连受命来接替一连盖一座办公大楼。照说,也没啥大不了的,就是给泥瓦师傅供砖、供灰的小工活儿。难道集团军的“猛虎连”还当不了“小工连”?当然能!问题是施工地点不是别处,而是在部队的首脑机关——军区大院。让连长感到头痛的不光是这军区大院,重要的是他们连的饭堂、宿舍和主要活动场所,都在一位将军家的大门口。“我的天,这上班、下班、吃饭、睡觉,都在将军眼皮子底下,除了搞好施工,连队的思想、作风、纪律、军容都马虎不得。”连长想,“堂堂大军区的中将呀,可不比军师级的少将、大校们,他点一下头意味着什么?摇一下头又意味着什么?”
②乘船坐车,连日赶路。一到目的地,连长就提前半小时开饭,集合部队宣布:“一连施工任务完成得不错,为什么还被撤走了?就因为住在将军的门口嘛,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啊!现在,我宣布有关作风纪律的15条新规定……”其实,也无非是注意礼节礼貌、军容风纪、不大声喧哗之类的条条款款。连长把规定宣读完毕,正要开饭时,突然觉得眼角被什么牵动了一下,回身一看:喔!是将军从小车里出来了。苍苍的白发,从将军帽下垂出来,两颗金星在他肩上灼灼闪光……连长身子微微一震,立刻清了一下嗓子喊:“立正——”
③战士们被这冷不丁一声口令弄呆了,瞬间,一个个便像木桩一样钉在了原地。通信员的筷子吓得掉在了地上,也不敢弯腰去捡。这当儿,连长左转45度,跑步向将军报告:“报告首长——陆军第××集团军×师××团二营五连奉命在此施工,参加人员112名,其中干部8名、战士104名。现在,连队正准备开饭。报告人:连长张大山。请指示!”
④将军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部队,还了一个礼说:“开饭吧,12点10分了。”
⑤时光像小渠流水似的,晃晃悠悠一日一日过去了。将军每天出门上班,就会看到五连队列整齐地从他身旁走过,脚步声刷刷刷整齐一致,连长总要给他敬个标准礼。而每当将军下班回来,就会看到五连正围着露天的水泥饭桌,无言无语地吃饭。直到夏天来临,烈日当空悬着,大地上散发着蒸腾的热气,地上放块肥皂,即刻也会烤化了。五连依旧是在烈日下军容严整地吃饭,安安静静地洗碗,没有一个人大声说笑……
⑥有一天,指导员突然问:“连长,将军去哪儿开会了,怎么半个月不见啦?”
⑦连长一怔,是有二十来天没在门口见过将军了,但他还是正经八百地说:“将军在家也好,不在家也好,我们都要注意,万一……”
⑧说是这样说,将军终归不在家,连他家的公务员、警卫员、驾驶员、家属老小们,似乎也很少碰到了。天气这么热,施工那么累,吃饭、走路时,谁解开扣子,脱掉军装,大声说笑,连长再也没像先前那样盯得紧了。
⑨一个月后,全连吃饭也不在太阳下围那烫手的水泥饭桌们了。他们都一手端饭,一手端莱,三三两两地,围聚在伙房周围或将军家门口的大树下,边吃饭,边说笑。更有甚者,还敢穿个背心在门口打打闹闹……
⑩将军不在家嘛!
⑾三个月后,天凉快了。连长在工地上偶然碰见了将军家的公务员,问:“将军去哪儿开会了?一去就是几个月?”
⑿公务员犹豫了一下说:“将军没去开会,这些日子他上下班都绕道儿从后边小门走的。”(选自《名家微型小说选读》)
【小题1】请从将军的外貌和言行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将军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请就本文第五段中的环境描写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有人认为,将军故意走后门避开五连这个情节很精彩,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这是因为作品在前面做了很好的铺垫。”前面为这个这个情节的出现做了哪些铺垫?请做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一连施工任务完成得不错,为什么还被撤走了?就因为住在将军的门口嘛,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啊!”你觉得张连长这话说得对不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鹞宋荣朝茵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柱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
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逍遥”不属于道德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D.“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似乎反对“逍遥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的猜想。
B.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来说。
C.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
D.我们只要同于成心的知见,落入了大小、长短、天寿、高下等对待关系之中,就永远无法达成逍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B.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碍小鸟羡慕。

同类题4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内涵的一项是
A.北宋画家戚文秀的《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线从画的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随波曲折翻腾,绵延五丈余,却并没有扰乱整个画面中的其他线条。
B.东汉书法家张芝将杜度、崔瑗等的草书笔法加以变化,创造“今草”。其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贯通,隔行不断,被称为“一笔飞白”。
C.南朝画家陆探微的“一笔画”将草书行笔运势的特点引入绘画,使绘画的线条彼此呼应,灵活运转,气脉相连,给人以浑然一体的艺术享受。
D.王献之的行草被称为“一笔书”,其代表作《中秋帖》字字相连,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纵然偶有不连,但气势不断。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旭有动于心时就写草书,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寓之于书,这证明中国书法确实可以用来表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B.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使中国书法具有了壮美的倾向。
C.中国人写的字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使用毛笔是一个重要原因。毛笔的特点使其可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管笔、钢笔、铅笔和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D.汉字点画间的空白处也是妙境,与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二者虚实相生,使汉字成为一个艺术品,并在各种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能从观察、感受各种生命形态中获得启发,这是中国书法有可能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较少的基本元素,如笔画、线、条、乐音等,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
C.“书者,如也。”书的任务就是如,因此书法家要像赵子昂写“子”字时习画鸟飞之形那样,通过模写客体的形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
D.中国书法的用笔变化多样,讲究以笔画之“势”传达出物象之“势”,而悬腕中锋,有助于将全身之力集中于笔端,使柔软的毛笔能写出具有力度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