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
B.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师。
C.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写有游离文章主线之嫌疑。
D.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说法。
(2)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请问“高人逸士”的品性在马一浮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
(3)马一浮的儒学主张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1 12:07: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
熊庆来,1893年9月11日出生在云南弥勒的朋普镇息宰村,1913年考取留学比利时公费生。他先后在比利时、法国的四所大学攻读。他给父亲的信中说:“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留学8载,熊庆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理想与信念。在法国名师的指点下,他发表了一系列数学论文,获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1921年秋天,东南大学聘请28岁的熊庆来为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在此任教的5年间,熊庆来讲授了十多门课程,编写了包括《球面三角》等十几种讲义。
1926年,清华大学聘请熊庆来参与筹办算学系。他在清华算学系增设研究部,这是国内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他编写的教材《高等算学分析》,被商务印书馆收入第一批“大学丛书”出版,成为全国大学算学系的必用教材。
1932年,他代表中国出席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数学会议,会后到巴黎的研究所研究函数论,两年间写出《关于整函数与无穷极的亚纯函数》论文。1934年获法国***龙云聘请他回滇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电报。他与龙云约法三章,龙云允诺后他立即决定放弃清华的优裕条件,回滇服务于桑梓。
上任伊始,熊庆来便拿出三顾茅庐的诚意从全国各地聘请专家充实云大教师队伍。动物学家崔芝兰、数学家赵访熊、社会人类学家吴文藻、文史专家顾颉刚等各学科的专家及一批后起之秀陆续做了云南大学的教授。全民族抗战时期办学经费困难,熊庆来想方设法四处筹集,得到美国罗氏基金的多次资助,昆明富商董澄农先生捐建了澄农馆,龙云的夫人顾映秋捐建了映秋院。在他的努力耕耘下,到1938年,云南大学有了文法、理、工、医、农五个学院,云大正式成为国立大学。自1937年至1949年,熊庆来在云南大学担任了12年的校长。这12年,是“云南大学的黄金时代”。在1946年,熊庆来领导之下的云南大学被《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作为世界著名的中国15所大学之一列入该书。
熊庆来自早年从事教育工作起直到晚年,几乎把毕生的心血与时间都花在中国教育事业上,只要是人才,他就会毫无保留地帮助他、培养他。1931年的一天,熊庆来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数学论文,论文的作者华罗庚引起了他的注意,此时的华罗庚是金坛中学的一名小庶务员。熊庆来马上写信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又破格让清华算学系招进了华罗庚。在熊庆来的精心培养下,华罗庚写出《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等数十种专著,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熊庆来依然抱病指导两个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年轻人杨乐、张广厚。再加上陈省身、严济慈、钱三强、钱伟长等,熊庆来为我国数学界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科学家的典范,被誉为“不仅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更是识千里马的伯乐”。
在描述父亲的性格时,他的儿子熊秉明用了四个字:平实诚笃。这确是熊庆来性格之写照。他举止言谈缓慢而持重,不善辞令,生活恬淡,与一切娱乐和享受都无缘。在欧学习期间,他励志向学,16岁奉父母之命与妻子结婚后,两人几十年一直相敬如宾。熊庆来治学严谨,他的数学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任教授期间,他总是非常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作业中的错误他用红毛笔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即使在任校长之时,他也要每周亲自为学生上几节课。
熊庆来的平实诚笃中却蕴藏着顽强的精神、卓越的毅力。熊庆来在1951年因脑溢血而致半身不遂,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在其后的近二十年中,他就是以这种病残之体一直坚持做研究工作。晚年记忆力衰退后,为了研究,他开始学习俄文,经过努力,最终他能够借助字典阅读俄文数学文献。
熊庆来是中外闻名的数学家,是我国近代有名的教育家,是将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这颗数学界的明星将永远熠熠生辉。
(摘编自《弥勒县数学家熊庆来》等资料)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庆来留学8载,正如他给父亲的信中说的:“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这为他日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熊庆来性格“平实诚笃”。他生活恬淡,能够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研究,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
C.熊庆来治学严谨认真。这表现在他在任云大校长期间,拿出诚意聘请专家提升学校的“软件”,又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学校的“硬件”。
D.熊庆来具有顽强的精神、卓越的毅力。他脑溢血后病情稍有好转,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晚年记忆力衰退后,为了研究,还开始学习俄文。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语言质朴简练,从不同方面突出表现了熊庆来一丝不苟的学习工作态度,并大量介绍了他的辉煌丰硕的学术成果。
B.熊庆来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他以“熊氏无穷级”理论被载入世界数学史册,为中国人争得了光荣的一席之地。
C.熊庆来对学术研究一向执着而且才思敏捷,撰写学术论文一挥而就,能达到文不加点的境界。
D.作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仍对学生的作业批改仔细,一旦发现错误,就一一圈出,并加以改正。
E. 熊庆来一生识才爱才惜才,被誉为“识千里马的伯乐”,华罗庚、严济慈、张广厚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大力资助。
【小题3】熊庆来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季羡林自传(节选)
我于一九四五年秋,在呆了整整十年之后,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在瑞士Fribourg住了几个月,于一九四六年春夏之交,经法国马赛和越南西贡,又经香港,回到祖国。先在上海和南京住了一个夏天和半个秋天。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津浦铁路中断,我有家难归。当时我已经由恩师陈寅恪先生介绍,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代理校长傅斯年先生和文学院院长汤锡予(用彤)先生接受,来北大任教。在上海和南京住的时候,我一点收入都没有。我在上海卖了一块从瑞士带回来的自动化的Omega金表。这在当时国内是十分珍贵、万分难得的宝物。但因为受了点骗,只卖了十两黄金。我将此钱的一部分换成了法币,寄回济南家中。家中经济早已破产,靠摆小摊,卖炒花生、香烟、最便宜的糖果之类的东西,勉强糊口。对于此事,我内疚于心久矣。只是阻于战火,被困异域。家中盼我归来,如大旱之望云霓。现在终于历尽千辛万苦回来了,我焉能不首先想到家庭! 家中的双亲——叔父和婶母,妻、儿正在嗷嗷待哺哩。剩下的金子就供我在南京和上海吃饭之用。
我于一九四六年深秋从上海乘船北上,先到秦皇岛,再转火车,到了一别十一年的故都北京。从山海关到北京的铁路由美军武装守护,尚能通车。到车站去迎接我们的有阴法鲁教授等老朋友。我们终于到了北大的红楼。我暂时被安排在这里住下。按北大当时的规定,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不管拿到什么学位,最高只能定为副教授。清华大学没有副教授这个职称,与之相当的是专任讲师。至少要等上几年,看你的教书成绩和学术水平,如够格,即升为正教授。我能进入北大,已感莫大光荣,焉敢再巴蛇吞象有什么非分之想! 第二天,我以副教授的身份晋谒汤用彤先生。汤先生是佛学大师,暗想在他领导下工作是一种幸福。
我曾多次提到,在印度学领域内,我的兴趣主要在印度古代及中世佛典梵文上,特别是在“混合梵文”上。然而做这样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专著和杂志。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和梵文研究所图书室是具备这个条件的。在哥廷根十年,我写论文用了上千种专著和杂志,只有一次哥廷根缺书而不得不向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去借,可见其收藏之富。反观我国,虽然典籍之富甲天下,然而,谈到印度学的书刊,则几乎是一片沙漠。这个问题,我在离开欧洲时已经想到了。我的所谓“思想斗争”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而开始萌动的。
我虽少无大志,但一旦由于天赐良机而决心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就像是过河卒子,只能勇往向前,义无反顾。可是我要搞的工作,不是写诗,写小说,只要有灵感就行,我是需要资料的,而在当时来说,只有欧洲有。而我现在又必须回国,顾彼失此,顾此失彼,“我之进退,实为狼狈”。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余,想到祖国在灾难中,在空前的灾难中,我又是亲老、家贫、子幼。如果不回去,我就是一个毫无良心的、失掉了人性的人。如果回去,则我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最后我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先接受由Haloun先生介绍的英国剑桥大学的聘约,等到回国后把家庭问题处理妥善了以后,再返回欧洲,从事我的学术研究。这实在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想出来的一个办法。
一回到祖国,特别是在一九四七年暑假乘飞机返回已经离开十二年的济南以后,看到了家庭中的真实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我立即忍痛决定,不再返回欧洲。我不是一个失掉天良的人,我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必须承担起来。我写信给Haloun 教授,告诉了他我的决定,他回信表示理解和惋惜。有关欧洲的“思想斗争”,就这样结束了。
然而新的“思想斗争”又随之而起。我既然下定决心,终生从事
研究工作,我的处境已如京剧戏言中所说的:“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研究必有对象,可是我最心爱的对象印度古代混合梵文已经渺如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及了。新的对象在哪里呢? 我的兴趣一向驳杂,对好多学问,我都有兴趣。这更增加了选择的困难。只因有了困难,才产生了“思想斗争”。这个掂一掂,那个称一称,久久不能决定。我必须考虑两个条件:一个是不能离开印度,一个是国内现成的资料不够充足。离开了印度,则我十年所学都成了无用之物。资料不够充足,研究仍会遇到困难。我的考虑或者我的“思想斗争”,都必须围绕着这两个条件转。当时我初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对时间的珍惜远远比不上现在。“斗争”没有结果,就暂时先放一放吧。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一九四五年秋,在国外十年的季羡林辗转回国,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铁路中断,他只好先后住在上海和南京,无法回济南老家。
B.季羡林回国后经老师陈寅恪先生介绍去北大任教,来到北大的第二天他就去拜谒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佛学大师汤用彤先生。
C.季羡林在国外研究的是印度学领域,特别是“混合梵文”。而这门学问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根本没有关于印度学的书刊。
D.一九四七年,季羡林回到离开十二年的济南老家,当他看到家庭贫困的实际情况,他立即决定不再返回欧洲,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E.本文是一篇自传,季羡林以时间为序自述生平,只是撷取了自己留学回来后的经历,重点讲述了自己所面临的思想斗争,真实可信。
(2)文章第一段叙述了季羡林在上海和南京居住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3)季羡林在为人和为学上有着怎样的品质?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4)季羡林回国后的“思想斗争”表现在哪些方面? 你是否同意他“‘斗争’没有结果,就暂时先放一放”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类综艺一直都是电视台的杀手锏,隔三岔五来一次,总不会错。

因为,人本身对知识就有着天然的渴望,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每个人都储备了一定的知识。而知识类综艺就是拿出某一方面知识去考验答题者,但答题者并非万能,当出现观众知道答案而答题者答不上来的情况,观众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若出现一类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答题者,观众又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崇敬之心,心生“怎么可能”的五体投地之感。

在各类综艺霸屏的现在,知识类综艺总还是能占据一席之地。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对于知识的渴求依然旺盛,我们地开那些比赛类综艺,其他的类似介绍某一工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介绍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同样引起很多人极大的兴趣,这些综艺或者纪录片都蕴含极大的知识量,在看节目中学习,不也是老百姓一个小小的消遣吗?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聊聊国内知识类综艺节目》)

材料二:

近年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之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每次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方式进行所谓“安全”的制作。

记者注意到,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不少卫视刚刚摆脱唯收视率的极端,又陷入了无收视率的尴尬。如果说,曾经业内担心的是真人秀的泛滥因而质疑文化类节目到底“有没有”,那么当文化类节目兴起,同样需要提出到底“好不好”的疑问。毋庸置疑,文化类节目需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力求实现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效果。

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阙兆江曾表示:“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使得文化的呈现方式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别让“限”成综艺回归文化的动因》)

材料三: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四:

《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就是因为它从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八卦”的视角解读国宝,而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我们一起学艺术》、英国数字频道CBBC的《Horrible History》能够在本土火热,也是因为他们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以色列Armoza的益智答题类文化节目《Who's asking》,通过让观众提问的方式来增强观众的参与,节目里选手需要作答的问题全部来自环形大屏上的场外观众。而德国的《Time Travel Show》则通过复原某一时代内容的特定背景,营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跟随选手在不同时代穿梭。

《朗读者》在播出期间设立了朗读亭,借此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见字如面》将节目切割成短视频,并推出“与你见字如面”的社交应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国家宝藏》则将B站作为自己的“热度发酵地”,以此打破“次元壁”,引发全民热议。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一本好书>,文化类综艺的爆款方法论》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知识类综艺走红的心理原因,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们对于知识的天然渴求未曾改变。
B.虽然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但与其它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的电视娱乐节目相比,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方式相对保守、“安全”。
C.由文化类综艺核心选题所占比例可知,观众对于古诗词怀有极大热情,节目制作者应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
D.《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说明文化和娱乐并不是对立的,对于高冷的文化知识,比起一板一眼的说教灌输,寓教于乐的形式在今天显然更受欢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蕴含了极大的知识量,老百姓可以边看边学习,所以才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B.“限娱令”客观上促成了综艺回归文化,每次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调整为文化类节目。
C.电视人思考不足,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和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随着文化类节目的兴起,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D.现有的文化类节目多限于文学类文化类型,内容开掘上较为单一,有待于对更宽的文化类型范畴进行开掘。
【小题3】从爆红到审美疲劳,国内才刚刚崛起的文化类综艺显然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请结合材料四,谈谈你的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节选)

贾祖璋

⑴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ráng(  )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lǐ(   )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⑵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⑶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儿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⑷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⑸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

⑹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楰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⑺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⑻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一个月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⑼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做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小题1】根据拼音为第⑴段括号写出汉字(_______)。
【小题2】如果要说明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以下哪个证据最不可采信?(   )。
A.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历史记载。
B.徽宗诗“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C.宋《蔡谱》是世界果树志中讲荔枝的最早的书。
D.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小题3】对开头引《荔枝图序》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增加说明的文学趣味,更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表明因作者博学,所以文章佐证材料广泛。
C.引文涉荔枝色形味,后文大致按此序详细说明。
D.作者读引文时的困惑,正体现本文的写作价值。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价值决定荔枝品种的存世概率。
B.“楠木叶”大小在19克到60克间。
C.荔枝因色香味依序渐变、口感渐差。
D.果品的核就是果树的种子,会退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游记散文  徐中玉
我国的游记散文源远流长,游记散文给人们的滋养,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业余休息的需要,而且“江山之助”早已被视为许多文人、学士、哲学家甚至政治家在事业上取得光辉成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江山之助”从何而来?当然要“行万里路”,直接攀涉过许多名山大川,有亲切的体验、多方面的实践。但对任何人来说,直接经历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文学史上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会得到人们的欢迎,就因为它们可以补充直接经历之不足。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郦道元的《三峡》诸文,对未曾亲历过这些山水胜境的读者固能引起清新美妙的兴趣,对曾亲历过的读者来说,也还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并能使之从中领会到不少当时自己尚未能觉察出的东西。
伟大哲人孔子从大水的运动中受到启发,用所悟到的规律性认识解说生活现象,表达他的进步思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未必没有感觉到水的美景,但流传下来这些从水悟出的哲理,蕴含深长的意味。欣赏自然美,热爱大自然,又并不局限在自然景物本身,而同热爱生活、探索人生联系起来,这早已成为我国游记散文的鲜明特点。
理论大师刘勰是最早比较全面地来讨论自然景物与文艺创作的密切关系的。其《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他说:“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而到当时,已越来越不停留在自然景物的单纯描摹,而臻于景中寓情了。山水文学变得更加丰富发达,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明白宣告:“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从《诗经》《楚辞》等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江山之助”,对后代作者创作记游诗文的重要作用,十分明显。
古代作家除屈原外,公认得“江山之助”最多的是司马迁。20年间他几乎跑遍了当时的全国,这一壮举,对他的创作起了重大的作用。他直接游历了所能到达的最广大的地方。祖国许多名山大川和历史胜地,他大致都亲眼目睹了;另外,在这过程中,他到处了解和搜集各种遗闻轶事、民情风俗、文物史料。这些难得的实践之功,深化了他对历史、社会的认识,培养了他关怀国事民生、发愤有为的思想。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战胜了来自个人一时的痛苦,巨著《史记》创造性地写成。司马迁没有留下游记文章,但表现在他作品里的“江山之助”,对后代创作游记的作者,以及欣赏游记的人们,直接间接都启发无穷。
如果说司马迁所得的“江山之助”主要表现在他创作《史记》的思想品格、精神血脉里,那么明代徐霞客的“以身许之山水”便是另一种情况。徐霞客直接写游记,在记述祖国山水的自然佳景时,又对山川奥秘做了富有科学价值的勇敢探索。他明知前途艰险、生死莫测,仍抱着不惜牺牲性命的决心踏上征途。就这样,留下了一部70多万字的大著《徐霞客游记》。
无论是屈原、司马迁、徐霞客,还是其他优秀游记文学的作者,他们差不多都不是单纯的自然风景的游览者,而都是关心国事、热爱生活、同情百姓疾苦的爱国主义者兼政治家、艺术家。他们的成果产生了几乎一致的效果:使我们身心都得到鼓舞和教益。
(选自《中南游记选》,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山之助”是古代文人学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多数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亲历山水胜境。
B.伟大的哲人孔子拥有进步的思想,在欣赏大水的运动中受到启发,用生活现象概括所悟到的规律性认识。
C.自屈原的《离骚》之后山水文学发跟起来,《诗经》《楚辞》等作品对后世人创作记游诗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D.司马迁几乎游遍祖国山川,他目睹了自然风光,了解搜集各地轶事民情,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介绍游记散文的影响,然后结合古代作家作品论述游记散文的特点及“江山之助”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最后总括全篇。
B.文章引用名篇名句,让我们体会到游记散文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的特点,优秀的游记散文给我们以滋养,使我们身心受益。
C.司马迁没有留下游记文章,他的“江山之助”渗透在创作中,而徐霞客“以身许山水”就专写游记,这二者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D.文中引用吴均、郦道元的文章,是为了论证游记散文既能引起读者兴趣,增强美景吸引力,又能使人有所体悟,价值非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游记散文记录了作者丰富的经历和亲切的体验,对于曾亲历过这些胜境的人来说,往往会是美的艺术享受。
B.游记散文可以弥补人们直接经历之不足.引发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因此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C.徐霞客的“江山之助”表现在自身的思想精神里,也表现在其作品对山川奥秘的科学探索中,两者相融相和。
D.优秀游记文学的作者都热爱生活,探索人生.关心国事民生,追求社会进步,因而其作品都不是单纯描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