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籁之声 赤子之心
①在很多场合胡德夫被称为“台湾民谣之父”,三十多年前,他曾以一首自己创作的民谣《美丽的稻穗》唱响整个台湾。1973年,胡德夫举办了台湾有史以来第一场个人演唱会,首唱《乡愁四韵》……他以歌唱参与了台湾那个动荡的时代,并成为那个时代标志性的人物。
②1950年,胡德夫出生在台湾台东的一个原住民家庭,父亲是卑南族,母亲是排湾族。胡德夫外文名叫Ara-Kimbo,Ara是胡德夫排湾族语名字的简称,意思是带领勇士们的人。Kimbo是胡德夫的自取名。太麻里溪、大武山、嘉兰部落,这几个地方勾勒出了胡德夫最美好的童年记忆,也是胡德夫的音乐与生命之源。
③20世纪70年代,当台湾人都在学唱美国歌曲时,胡德夫却与李双泽、杨弦等人一起收集整理台湾原住居民音乐,开始谱自己的曲,写自己的词,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台湾掀起了一股本土音乐创作热潮,这场运动后来被称为“台湾民歌运动”。
④“台湾民歌运动”影响了台湾乃至整个华语乐坛,促使台湾一直稳居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很多音乐人都是受此启蒙而开始歌唱历程的,包括罗大佑、李宗盛等人。发起这场运动的李双泽、胡德夫、杨弦,三个人里面,李双泽英年早逝,杨弦旅居美国,只有胡德夫唱到了现在。
⑤有乐评人曾这样评价胡德夫:他是天生的歌唱家,他的音乐大多建立在对大自然的礼赞上,淡化了风花雪月、情爱缠绵的流行音乐元素,更多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并超越了政治意识形态,饱含对社会的情感关怀、对土地深沉的爱意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省思。
⑥除了歌唱家,胡德夫还有一个身份,“台湾原住民运动先驱”。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只会感叹的歌手。作为一名台东卑排族人,他目睹了原住民所遭受的种种不公,便着力为他们争取平等与权益。
⑦1980年,他参与创立了“原住民权益促进会”,担任会长,发动“还我土地”大游行。在经历与观察到原住民在社会边缘的悲情与苦痛之后,他全力创作,为原住民发声。海山煤矿灾变,目睹同胞受难遗骸,创作了《为什么》。
⑧此后,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参与原住民运动,并以《美丽的稻穗》《大武山美丽妈妈》等歌曲演唱与参与各种社会运动。这些被台湾各个年代的人誉为“自己的歌”的民歌,见证了30年台湾民主历程,歌中的“水牛、稻米、香蕉、玉兰花”,承载着几代人对这片土地的复杂情感。
⑨胡德夫为原住民发声而屡受当局打压,迫使他重回故乡大武山嘉兰部落,沉寂了10年。2005年4月,胡德夫带着首张个人音乐专辑《匆匆》归来,获得台湾流行音乐百佳专辑第2名,歌曲《太平洋的风》获2006年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最佳年度歌曲。2011年,第二张专辑《大武山蓝调》和他的原住民歌唱团队震撼了海峡彼岸的听众,在第13届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中获得了“最佳民谣专辑”和“最佳民谣歌手”两项大奖。
⑩从大武山山谷里牛背上的孩子到太平洋海边迎着海风歌唱的老人,胡德夫把时间长河里留在自己身上的印记一概抹除,他一边沉思一边从容地趟过这66年,最终把海浪般翻涌的时间归还给了屹立不动的大武山。就像白岩松评价的那样,胡德夫的歌声里,听得到“岁月与山河”,以及“一个男人所走过的路”,他用音乐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讲述沧桑的岁月与经历;他沉思着,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什么才是永恒;他诠释着,在沧桑变幻的岁月中,一个男人该怎样歌唱。
【链接出来】
2016年12月17日,由《时代人物》杂志、时代人物研究院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共同主办、华山论剑西凤酒总冠名的第七届时代人物年会2016年度“中国绅士、东方淑女”颁奖盛典在西安隆重举行,台湾知名音乐人胡德夫上榜2016年度“中国绅士”。其获奖颁奖词为:长得像流浪汉,唱得像吟游诗人。一曲乡愁,开辟一个时代;一腔悲悯,抚慰几代孤魂。他是歌手、导师,也是民运先驱,他的人生不仅有音乐,还有爱、情怀以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小题1】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德夫是台湾原住民,三十多年前凭借《美丽的稻穗》红遍台湾。他的音乐源于太麻里溪、大武山、嘉兰部落留给他的美好记忆。他是台湾动荡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B.胡德夫有自己的音乐主见,在台湾人都学唱美国歌曲时,他与李双泽等掀起了演唱本土音乐的“台湾民歌运动”,影响了当时乐坛的著名音乐人,如罗大佑、李宗盛。
C.胡德夫作为一名台东卑排族人,目睹了原住民在社会边缘的悲情与苦痛。他的歌曲《美丽的稻穗》等见证了30年台湾的民主历程,被台湾各年代的人誉为“自己的歌”。
D.胡德夫用音乐表达人生哲学,讲述沧桑岁月与经历,虽然因为替原住民发声屡受当局打压而沉寂了10年,但复出后又重新震动台湾乐坛,其音乐专辑还获得了大奖。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胡德夫的外文名Ara-Kimbo流露出了他的志向,20世纪70年代,他不随大流,而是以自己的歌表达自己的感情,成了引领台湾乐坛时代风潮的人。
B.从1973年举办台湾有史以来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开始,胡德夫音乐的内容都集中在对大自然的礼赞上,淡化了各种流行音乐元素,风格独树一帜。
C.当局的打压虽然使胡德夫的心志受到巨大冲击,但他并未就此沉沦,他仍然凭着爱、情怀以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继续创作歌曲,表达情感。
D.第⑩自然段引用白岩松的话,对胡德夫在音乐创作中的贡献进行了评价,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E. 时代人物年会授予胡德夫“中国绅士”奖,对他在音乐和民主运动方面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他为促进两岸文化融合做出的巨大贡献。
【小题3】胡德夫的“赤子之心”表现在哪些地方?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6 03:4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
黄薇
1928年,杨绛17岁,考入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初,杨绛去了清华当借读生,结识钱锺书。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结婚。随后钱锺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携女回国。钱锺书在清华谋得一教职,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上课,而杨绛留在上海,任了一年母校振华女中的校长。
钱锺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围城》,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闲时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第二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引来阵阵喝彩声”,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
新中国成立后,杨绛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新中国成立后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锺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系,因为钱锺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锺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家有贤妻,无疑是钱锺书成就事业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锺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1978年4月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并畅销。1978年6月,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这本翻译书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贵宾。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的贡献。
1989年,《围城》将要搬上荧屏前,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钱锺书说,“实获我心”。
从1994年开始,钱锺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锺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2001年,杨绛参加了清华大学“好读书奖捐赠仪式”。这是她和钱锺书在病榻前商量好的,将二人全部作品著作权中因作品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母校,以资助那些爱好读书的贫寨子弟。奖学金不用他们个人的名字。镜头前,90岁的杨绛站起来,用清脆明亮的声音讲述自己对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解。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坐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锺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
2016年5月25日,杨绛在北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选自《时代人物》,2016年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岁沾染的污秽回家……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静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杨绛《坐在人生边上》)
②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界再没有一对像他俩这样才华高而作品精、晚年同享盛名的幸福夫妻了。(夏志清,文学评论家)
③从杨绛涉足文坛开始,她坚持写作时心灵的自由表达,抒发自我、关注个体,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姿态,这种创作态度代表着一类知识分子清高孤傲和明哲保身的价值取向。(《杨绛:淡定背后的风华》)
④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杨绛早已成为一道文化景观,然而景观往往遮蔽真义。如果粗暴地将杨绛简化成一个标签、一个传奇,那是对知识尊严的亵渎。(《纪念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绎》)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钱钟书准备写小说《围城》时,杨绛甘愿做“灶下婢”;《围城》将要搬上荧屏时,杨绛提出修改意见,写出片头的旁白。
B.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没有杨绛,钱钟书的事业一定不会成功。
C.百岁高龄时,把写的如天书一般的钱钟书的遗稿整理得井井有条。表现她襟怀坦白,善于协调疏通关系。
D.实现钱钟书生前遗愿,把二人全部作品著作权中因作品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母校,并且奖学金不用二人的名字。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锺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后,杨绛中断在清华大学的学习,陪丈夫到英国、法国游学并深入学习英语、法语,这为她后来熟练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B.钱锺书认为杨绛是自己的“妻子、情人、朋友”,评价十分高,而夏志清所说的二人是对才华高、作品精并在晚年同享盛名的夫妻,跟杨绛的这种身份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C.在钱锺书、钱瑗住院期间,杨绛要走大半个北京城分别照顾他们。在他们去世后,杨绛用《我们仨》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之情,由此可见杨绛老人勤劳和深情。
D.《坐在人生的边上》表达了杨绛看淡生死和净化灵魂的思想,反映了老年的杨绛对心如止水、平静地度过每一天的追求,说明此时的杨绛已达到完全净化自己的目的。
E. 如果忽略杨绛是知识分子,忽视她在翻译领域等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只津津乐道杨绛是钱锺书的妻子或者杨绛活到了105岁等内容,就是对知识尊严的亵渎。
【小题3】材料写杨绛翻译《堂吉诃德》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乾隆帝御制《盛京赋》散谈

王充闾

说到《盛京赋》,人们自然会想到赋(尤其是汉赋)这一古代重要文体的发展源流。赋是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长期交流、渗透、融合的产物。自从战国后期诞生以来,特别是汉代大赋的出现,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直陈今世之政治得失”。号称“赋圣”的司马相如确立了汉大赋“劝百讽一”的体例:通篇大肆铺陈辞藻,极尽夸饰、赞美之能事,最后带上几笔,略显讽谏之意。典型的赋,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即序、正文和被称作“乱”的结尾。它的“丰辞缛藻,穷极声貌”,非常适合对盛世的歌功颂德,能够迎合封建帝王的豪华追求与骄奢心理。因而与政治结合得比较紧密,很受最高统治者的关注。

这种汉大赋,有一些是咏诵名都胜邑的——主要是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皇都,以彰显帝京文化,盛赞政治体制、礼仪制度。内容多是渲染城池形胜,描写帝王游猎,罗列宫观物产,杂谈禽兽草木,等等。最早的有扬雄的《蜀都赋》,傅毅的《洛都赋》,而以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为最著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徐干的《齐都赋》,刘桢的《鲁都赋》,左思的《齐都赋》,而声名最为显赫的是左思的《三都赋》。迨至唐宋时代,赋这一文体出现了诗性化、散文化、抒情化的趋向,那种大赋形制的京都赋就相对稀少了。

乾隆帝这篇以陪都为题材的三四千字的大赋,具备了一般赋体文学的基本特征,诸如用韵、对偶、讲求文采,铺张扬厉,以咏物、言志为旨归,以意象、形象为表现手段,等等;同时,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其内容与形式,都深深刻上了汉大赋的烙印;而且囊括了前代多数京都赋的内涵。像班固的《两都赋》,主要状写东西二都山川形胜、物产丰饶、宫室之美、田猎之乐,并且包孕了抑奢崇俭的内涵;而左思的《三都赋》,是写三国时期三个京都的壮美形势,刻画封畿的环境,市井的繁荣,宫室的瑰丽,游乐的盛况。三篇既是一个整体,又各自有所侧重,蜀都写其险阻,吴都写其富饶,魏都写其壮伟和典章制度。《盛京赋》集其大成,既陈述此次恭谒祖陵的宗旨、感受与经过;更写出盛京的地理位置、山川形胜,地域广阔,物产丰饶;又追怀开国时期文武功臣;再由彰显军威的围猎,延及耕桑农事,国富民殷,宫室富丽,内容十分繁富,显现出意在雄视百代的帝王文学的气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当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有些句子袭用前人辞赋名篇;堆砌、凑泊,杂沓、繁琐;而且使用一些生字僻字,晦涩难懂。应该说,有些缺陷也是此一文体本身带来的,不独此赋为然。……

其实,正如王国维所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各种文体都有其发生、发展,兴盛与衰颓的必然历程。近年,国内掀起一阵作赋热潮,“名城赋”之类的作品经常载诸报端。但实事求是地说,除了部分具备赋体特征、文学性较强者外,许多作品有其名而无其实。有一些敷衍成篇,无非像那类既不合乎格律又缺乏文采的所谓“传统诗”,是不具备传诵价值的。

(节选自2010年11月02日《天津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对《盛京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盛京赋》是清高宗乾隆帝创作的、能让人联想到“赋”这种古代重要文学体裁的发展渊源的大赋。
B.《盛京赋》是乾隆惟一以都市为题材的作品,沈阳人将把它作为文化名片让人感受沈阳历史上的陪都文化。
C.班固《两都赋》、左思《三都赋》和乾隆《盛京赋》这“三篇既是一个整体,又各自有所侧重”。
D.《盛京赋》既陈述谒陵宗旨,又抒发感受,更写山川形胜,内容丰富,技巧高超,瑕疵明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长期渗透与融合,催生了赋, 赋的渊源应追溯到先前的《诗经》和《楚辞》。
B.赋的重要功能是直陈今世之政治得失,它与当时的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倍受统治者的关注。
C.历代“京都赋”都讲究文采,以咏物言志为旨归,但因讲究文采而堆砌词藻、使用生词,晦涩难懂。
D.受赋体文学的影响,近年来,“名城赋”之类的作品经常载诸报端,大部分作品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赋主要歌咏名都胜邑、渲染城池形胜、描写帝王游猎等,故有诗性化、散文化、抒情化的趋向。
B.《盛京赋》集大赋之大成,有压倒百代帝王文学之气魄,就连《齐都赋》、《鲁都赋》也稍逊风骚。
C.《盛京赋》具有一般赋体文学的体裁特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烙上了汉大赋的深深印迹。
D.《盛京赋》包括了前代多数京都赋中描写京都盛景、彰显国富民殷、引用名篇、追求文采等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 聊

马汉

夜幕是渐渐地到来的。太阳先是在城西的惠山尖徘徊,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就顺着山坡滑入了谷底,开始还在山后半遮半露着脸,后来就索性不见了踪影。落班①的人拖着疲惫的腿脚回家。看到家门时,他们倦意很浓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时候,家庭主妇站在门外扯开嗓门叫自己正在外疯玩的孩子回家吃晚饭。

夜色如砚台上磨的墨,愈来愈深浓了。热腾腾的饭菜,是不管贫富,家庭主妇必须在劳累了一天的男主人踏进家门就该端上桌的。不论荤素、不论可口与否,男人和一家老小均以风卷残云式的作业态度表现出对饭菜的赞许,同时也是对主妇劳动成果的褒奖。一些赶早的人,就在此刻叩门或根本不敲门就推门闯了进来。来者往往站着,掠过吃饭者的后背打量饭桌上的阵容,对饭菜加以点评,因此,那时候邻居之间是难有隐私可言的,每家的家底彼此都很了解。

这样,只能算是夜聊的前奏,真正的夜聊要待主妇收拾完桌面和灶台后才开始。女主人端着一锅洗碗水开门要泼在门口的窨井里。门一开,一方光波首先倾倒在屋外的黑暗里。就见有幢幢黑影仿佛作蛾子趋光运动一般地过来,探头探脑的,见屋里有男主人在,且空闲着,就进了门去。这时进屋的,八仙桌旁的长凳和骨排凳是空着的,自然也就在桌旁坐下来了。从新近发生在小城中的稀奇事说起,由此及彼,话题不断扩大。透出门缝的光线和声波,吸引着吃罢晚饭从家中出来寻热闹的人。他们试探着推开门,一屋子正热烈说笑着的人立即静下来,扭头打量是谁来了。借着昏黄的灯光看清来者是谁了,欢呼般发出迎接的声浪。先到的在长凳上挪动一下屁股腾出空间,好让后来者坐下。后来者一边坐下,一边说着:闹猛闹猛②,老远就听到这边热闹。先到者拾起原来的话题,继续论说。后来者听了一会听出名堂了,才插嘴。也有因为后来者的到来而改变了话题的,话题是与后来者有关的,或是后来者扯到的。这样,不断前来的参与者会不断带来新的话题,使夜聊永远充满新鲜话题。也有因为一个新来者的到来,使原先坐着的某人想起离家时间不短了,该回去了,嘴里说着前客让后客,就起身让座。当然这里面有的是两者或者两者的家庭曾有过节的,见一方来了就急于撤退,自然会寻找一个退场的借口。在场人也都心照不宣。

被选作聊天场所的人家,必是主人性格开朗、随和,有较好的人缘;房屋敞亮,进出方便。常聚集聊天人群的所在,有福根家里和我家。福根家是开楦头店的。他夫妻俩都生性厚道,因而他家常被选作聊天场所。

我家的客堂间是和邻家合用的,又常有住在屋后的人把我家当过道去河边清洗,这样我家的客堂间基本没了私密性,很合适串门。加上我母亲总是默默微笑着接纳各家邻居的到来,我家就自然也成了适宜的夜聊场所。每到黄昏,总是邻家在技工学校当教师的小儿子宝泉先揭开夜聊的序幕。他斜跨在木扶梯的台阶上,靠着本色的木板壁和我家讲他的见识。这时邻居陆续地来了。人少时邻居还文文静静地说话,人多了,就会发“人来疯”。有时屋里正热闹着,小老鼠也会探头探脑出来趁闹猛。我几次看到它乌黑发亮的眼眸,水汪汪地好奇地看着人们。我一吼,它赶紧一缩头闪电般地逃走。

在我家的夜聊,总是被我父亲的归来画上句号。父亲每天起早摸黑地上班,落班也是极晚。母亲端出热饭菜,又给父亲倒上一盅药酒,父亲微笑着坐下享用这些。邻居嬉笑说,劳动模范回来了。父亲也只是一笑,并不做出任何言语的回应。父亲的回来让他们记起时辰不早了,就纷纷起身告辞。

母亲送客出去。开了门,才发觉屋外是一地银光闪闪的月色。邻居们抬头看看月亮,相互说着话算是道晚安:今晚又是一轮亮月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落班:无锡方言,下班。②闹猛:方言,热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回忆了江南小城夜聊的生活,展现了那时居民悠闲的生活状态,流露出对乡情亲情的怀念。
B.前两段的环境描写,分别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来临,表达富有感染力。
C.夜聊者多是晚饭后出来寻热闹的邻居,他们陆续而来,相互礼让,聊着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气氛融洽。
D.小老鼠用乌黑发亮的眼眸好奇地看着人们,似乎被夜聊“吸引”,作者用这一细节反衬了夜聊的热闹。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作者是怎样以“夜聊”为中心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进城送梨

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说院子里的梨熟了,让我摘些带回城里吃,说要不是他的腿跌伤了,早送梨进城了。每次接到父亲这样的电话,我总是支吾着应付他,说等休息时会抽空回家。可心里却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带回城里,好像城里没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时间浪费了不算,那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再说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   

谁知,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瘸着腿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身后背着一只蛇皮袋,像一个行乞的老人。我连忙接过父亲的蛇皮袋,挺沉!父亲紧跟在我身后提醒着,袋里放的是梨,轻点放下,别把梨碰伤了。一听父亲是送梨来的,我有点没好气地埋怨起来:“爸,你腿还伤着呢,大老远送梨来干嘛?要来也不打个电话,我好去车站接你呀!”父亲愣住了,好一会儿才说:“你……你们忙,没时间回家摘梨,我总不能看着梨长在树上烂掉呀!就过节了,中秋节也可以用它敬月啊!”父亲涨红了脸表白着自己进城送梨的理由。   

妻回来了,一听说父亲特意送梨进城,也埋怨起来:“爸,你以后别这样,知道吗,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梨的,才几毛钱一斤!”父亲被妻的话呛得没一声言语,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仿佛自己走错了家门。   

我和妻的话对父亲有着一种无意的伤害。中饭时他很少说话,吃得也很少。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收拾好蛇皮袋,父亲执意要回乡下。我再三挽留,父亲却执拗得像个孩子。在去车站的路上,父亲耷拉着脑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劝他别把我和妻的话放在心上,父亲只是默默地走路。望着父亲花白的头发,一种不可名状的愧疚感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    

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只只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出现了十几年前父亲带我们忙着栽梨树苗的情景…… 

妻走过来,对我说:“把梨送给邻居吧!”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妻见我如此神情,抢下我的梨,去厨房清洗、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递给我时,我轻声说:“你也该尝一口,家里的梨真甜!”妻或许听出我的话外之音,也削了一只吃起来。她刚吃一口,便惊讶地叫道:“这梨,怎么这么甜!”   

父亲送来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们今年因多雨而厌吃水果的胃。我奇怪,父亲是用什么方法种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   

过了几日,我和妻回乡下看望父母。回到家,父亲没在,去了屋后的田里。我和母亲说起父亲送梨的事。母亲说:“对梨树呀,你爸可费神了。他早就从天气预报中听到今年雨水多,一开春,就请人在梨树周围竖起了四根竹篙。梨树挂果后,每逢雨天,他总是扯上塑料布替树遮雨,说这样长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他呀,早把这棵梨树当作自己的命根子了,有虫也不喷农药,宁愿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脚捉虫,施的肥也是农家肥,说这样的梨才算是绿色食品。”母亲还说:“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长大成熟,常在嘴边念叨着一句话‘人老了,不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了,只有这树上的梨,能让他们甜甜心’。” 

听着母亲的话,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透过窗户,望着院子里依然静立在梨树旁的竹篙,感觉那是一束束爱的光柱。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

【小题1】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摘梨,“我” 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小题2】第②③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
(1)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 
(2)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
【小题4】作者写“父亲进城送梨”这件事,引发了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深义的中华文化。
陈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这些意见都是非常正确的。
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了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中国文化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既然同为文化,必然有其共性。我想强调的却是它的特性。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摘编自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可以分为知和行两个部分,二者合起来构成中国文化,隐藏于二者背后、最具中国特色的则是它浓厚的纲纪文化色彩。
B.从历史记载和现实看,中国文化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行方面受儒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
C.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是中国文化最为本质的部分,它的力量巨大,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在歌德看来,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中国人的表现更符合道德的要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喜欢谈论知行问题,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国文化,也可以从知和行两个方面入手。
B.考察中国的思想史,关于儒释道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以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来代表中国思想可以追溯到晋朝。
C.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孝”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佛教中讲“孝”是适应中国文化的结果。
D.中国文化重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这是中国不少学者和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对中国文化共同的认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也可分为知行两个方面,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中国文化影响染上了浓厚的伦理色彩。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
B.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千年,保持这一传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C.同中国文化一样,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既有同为哲学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这就是对知和行的特别关注和思考。
D.今天的我们仍然应当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汲取智慧,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解决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