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雅盗
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问中过秀才。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干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穿着整齐,一副风雅。半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得罪!”依仗自己艺高胆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接下来,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失在夜色里。
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古人云:有穿窬之盗,有豪侠之盗,有斩关劈门贪婪无厌冒死不顾之盗;从未有从容坐论,怀酒欢笑,如名士之盗者。——赵某就是要当个例外!
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家。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当他举烛走近一帧古画面前时,一下瞪大了眼睛。那是一幅吴伟的《灞桥风雪图》。远处是深林回绕的古刹,近景是松枝槎桠,板桥风雪。中间一客,一副落魄之态,骑驴蹒跚而过,形态凄凉。中景一曲折清泉,下可连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伸延向窗渺以续古刹微茫……整个画面处处给人以失意悲凉感!
赵仲看得呆了。他由画联想瞧自己的身世,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那位骑驴过客,不由心境苍凉,心酸落泪。不料趁他哀伤之时,周家主人却偷偷让夫人用嘴啃开了绳索。周家主人夺门而出,唤来守夜的家丁。家丁一下把主人卧房围了个严实。
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对周家主人说:“我只是个文盗,只求钱财?并不想闹人命!你若想保住夫人,万不可妄动!”
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
见形势略有缓和,赵仲松了一口气。他望了周家主人一眼,问:“知道我今日为甚吃亏吗?”
“为了这幅画!”周家主人回答。
“你认得这幅画吗?”赵仲又问。
周家主人见盗贼在这种时候竟问出了这种话,颇感好笑,缓了口气说:“这是明朝大家吴伟的真迹《灞桥风雪图》!
“说说它好在哪里?”赵仲望了望周家主人,挑衅般地问。
周家主人只是个富豪,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自然说不出个道道儿,禁不住面红耳赤。
那时候赵仲就觉得有某种“技痒”使自己浑身发热,开始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地炫耀道:“吴伟为阳刚派,在他的勾斫斩折之中,看不出一般画家的清雅、幽淡和柔媚,而刚毅中透凄凉的心境处处在山川峰峦、树木阴翳之中溢出。不信你看,那线条是有力的勾斫和斩截,毫无犹豫之感。树枝也是钉头鼠尾,顿挫分明,山骨嶙峋,笔笔外露……”说着,他像忘了自己的处境,抓夫人的手自然松了,下意识地走近那圆,开始指指点点,感慨阵阵……
周家主人和诸位家丁都听得呆了,个个木然,目光痴呆,被盗贼那临危不惧的执迷而叹服不已。赵仲说着取下那画,对周家主人说:“此画眼下已成稀世珍品,能顶你半个家产!你不该堂而皇之地挂它,应该珍藏应该珍藏!”
周家主人恭敬地接过那画如接珍宝,爱抚地抱在了胸前。
赵仲拍了拍周家主人的肩头,安排说:“裱画最忌虫蚀,切记要放进樟木箱内!”说完,突然挽过周家主人的胳膊,笑道:“让人给我拿着银钱,你送我一程如何?”
周家主人这才醒悟,但已被赵仲做了人质。万般无奈,他只得让一家丁拿起赵仲开初包好的银钱,“送赵仲走出了大门。
三人走进一个背巷,赵仲止了脚步,对周家主人笑道:“多谢周兄相送,但有一言我不得不说,你老兄抱的这幅画是一幅赝品,是当初家父临摹的!那真品仍在我家!为保真品,我宁愿行窃落骂名而舍不得出手啊!”
那周家主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下把画轴摔得老远,忿忿地说:“你这贼,真是欺人太甚!”赵仲飞前一步,拣了那画,连银钱也不要了,双手抱拳,对着周家主人晃了几晃,然后便飞似地消失在夜色里……
从此,赵仲再不行窃,带着全家躲进偏僻的乡村,用平日盗得的银钱买了几亩好地,白日劳作,夜间读画——读那幅《灞桥风雪图》。
据说,赵仲常常读得泪流满面……
【小题1】下列骑墙选言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赵仲不仅是雅盗,而且是智盗,他先后抓住周家主人和夫人当人质,以便自己脱身,后来又设计骗得《灞桥风雪图》,故事情节峰回路转。
B.作为富豪的周家主人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他占有名画,主要是为了装点门面。作者塑造这个人物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C.小说中设置了许多波折,赏古画入神,主人逃脱,自己反被围困;以夫人为质,本可以逃脱,却雅兴未尽,沉醉于评点古画;说古画为赝品,整个小说一波三折,悬念迭起。
D.小说的结尾很有意味,既强调赵仲为盗实在是生活所迫,有其不得已;还照应了题目,又突出他的“雅”是深入骨髓的。
E. 小说娓娓道来,在结尾处才点破主题,让读者在宏大的叙述中惊醒,而在故事之外,又给读者留下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雅盗的形象。
【小题3】最后两段可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1 04:0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曲传承与“工匠精神”
在当下的戏曲表演与传承领域,就存在着重“道”轻“技”或重“神”轻“形”的不良倾向。许多演员在向前辈艺人学习的时候,并不重视一招一式的模仿、领会,不重视自己所演角色在行当与程式(包括唱腔与做工)方面的动作规范与技术要求;而是以为只要体验下人物,演出人物彼时彼地的情绪状态或情感类型就好了;动作可以不像师傅、不合规范甚至有没有都没关系——有些介入戏曲领域的话剧导演甚至要求演员忘记程式而多体验人物。这样一种仿佛“神似”而不是“形似”于前辈艺术家的表达,在他们看来还可能是一种“创新”甚至“超越”,正所谓“得意忘形”“离形得似”。应该说这与长期以来“神似”被奉为至尊的集体无意识有关。然而这样不讲规范与技术的做法严重地影响了戏曲的传承。
戏曲的传承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种特质的培养,依靠言传身教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工匠精神”体现在戏曲领域那就是对戏曲“手工感”的强调,对戏曲精湛技艺的追求与雕琢。这使我们在理论层面上,廓清了以往过于强调“技小于道,神高于形”,一味讲求得心应神、不重形似的认识,而是回到基础、基本,首先讲求“形似”,讲求“技术”与“规范”的重要性。由此戏曲的传承也才有其依恃与凭借。
在戏曲千百年流传下来、凝聚了无数人智慧与经验的技术范畴里,就已然包孕了情感内涵。学戏的幼童尚不能体会、理解角色应有的情感,但“只要按照行当程式的动作来做,手势、眼神做对,哪怕孩子们内心没有,也能把那些情感表达出来,因为行当中的情绪和体验靠梨园戏程式就能帮你找到……”(曾静萍),也就是说,在戏曲表演艺术的形似中就已经包含了很大程度的神似。所以,戏曲演员必须一招一式从传统技艺与程式学起,这是立身之本、性命所系。当然,仅有形似、技术上的模仿是不够的,在形似的基础上必须追求神似,融入情感与体验去塑造人物。“得意忘形”“离形得似”或者说“遗形忘神”在戏曲表演中不是没有,但都是在“形似”已很深厚、扎实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很难做到彻底的离形、离技,因为它毕竟是人所表演的,程式与动作在基本功扎实、技术过硬的演员身上会逐渐成为下意识。戏曲程式的内涵与外延、再现性与表现性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被不断更新与丰富,焕发出活跃而长久的生命力。
【小题1】下列关于戏曲传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下的戏曲表演与传承领域。就存在着重“道”轻“技”或重“神”轻“形”的不良倾向,严重地影响了戏曲的传承。
B.戏曲的传承也有其依恃与凭借,首先必须讲求“形似”,讲求“技术”与“规范”,更需要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
C.学系的幼童即使内心没有角色应有的情感。只要按照行当程式的动作来做,手势、眼神做对,也能把那些情感全部表达出来。
D.虽然戏曲表演必须追求神似,带戏曲演员必须一招一式从传统技艺与程式学起,这是立身之本、性命所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直接指出在当下的戏曲表演与传承领域存在的问题,与长期以来追求“神似”的趋向有关。
B.文章第二段指出戏曲的传承需要“工匠精神”。并论述了其在戏曲的传承中的重要性。
C.文章指出戏曲的传承应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并融入情感与体验去塑造人物。
D.戏曲传承中的“工匠精神”就是只需要耐心、专注的学好传统技艺的一招一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动作合乎规范,就一定能在表演中完美的塑造人物。
B.因为戏曲表演的程式动作能帮你找到行当中的情绪和体验,所以,戏曲演员必须一招一式从传统技艺与程式学起。
C.“得意忘形”“ 离形得似”或者说“遗形忘神”在戏曲表演中不是没有,只有基本功扎实、技术过硬的演员才能做到。
D.对戏曲精湛技艺的追求与雕琢的精神就是戏曲传承中的“工匠精神”。

同类题2

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外卖垃圾的危害不可小觑,送餐使用的塑料袋、塑料餐具等都属于塑料垃圾,大多均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这些塑料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通常直接焚烧或填埋,会给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可重复利用和可降解材料推广普及不够。目前,很多外卖平台出于成本考虑,使用的材料多是一次性、不可回收的,源头上导致了污染的产生;另一方面,塑料回收渠道不畅。塑料回收价格低、再资源化成本高,无论是垃圾回收企业,还是城市的“拾荒大军”,均对回收塑料制品没有兴趣。此外,回收难还与我国回收体系不完善有关。
(新华网《外卖垃圾渐成“围城”之势减少危害还要从源头入手》)
材料二
三大网络外卖平台一次塑料餐具日均产生量(单位:个)
美团外卖
130万
饿了吗
80万
百度外卖
20万
 
2014 年至2016 年我国废塑料回收情况
数据年份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回收利用率
2000万吨
1800万吨
1878万吨
回收价值
1100亿元
810亿元
957.8亿元
回收均价
5500元/吨
4500元/吨
5100.1元/吨
 
(数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
材料三
每年约有800 万吨的塑料倾倒入海洋,中国的倾倒量大约占1/3.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到2025年,海洋里每一条海鱼(按一条1千克来计算),就有330 克塑料萦绕在它生活的海域。到2050年,塑料的重量将会超过这些海鱼自身的重量。曾经有一项研究表明,现在几乎所有的海洋物种的体内都有塑料污染物,包括地球上离人类最遥远的物种。这些塑料会带来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或者成为塑料微粒,积累在鱼类体内的、有致癌致畸风险的这些污染物会沿着食物链重新回到人类体内,最终带来各种疾病。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2010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中国每年产生近10 亿吨垃圾,其中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亿吨,建设垃圾5亿吨。
(2018.08.18《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
材料四
塑料制品的回收其实是一个世界难题。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加上处理中的损耗,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
在调查中,很多餐饮企业老板都表示,使用塑料餐盒也是无奈之举。中餐食物多含汤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适。虽然也有餐饮企业使用纸盒等包装,但大多数可降解餐盒并不适合中餐,因为容易渗水渗油,难以被消费者接受。除此以外,业内人士指出,市场上一些可降解餐盒大多也含有较高比例的不可降解塑料成分,其成本高于传统塑料餐盒,但在使用性能和环境友好型方面并无优势,既不能回收,在环境中破碎成片后反而更难处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普遍关注,一些外卖平台也认识到了外卖垃圾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有助于环保的行动。
2018年4月,饿了么推出新一代环保可降解塑料袋,目前正在全国范围推广。此外,饿了么还呼吁一次性餐具环保国家标准尽快出台,从原料、生产、使用到回收,对一次性餐具进行全链条监管,让企业有法可依,真正把环保落到实处。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则提出了“共享餐盒”的概念,“用可回收、可重复使用的餐盒,比如不锈钢产品。对消费完的餐盒进行回收,消费者也不需要承担这个成本。”对于大量无人回收的发泡餐具,专家呼吁,建立起相应的补贴机制,鼓励对废弃塑料等再生资源进行回收。
(青年时报2018.09.15《激增的外卖垃圾该怎么处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外卖送餐使用的塑料袋、塑料餐具等塑料垃圾,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给环境带来很大危害。
B.材料二中三大网络外卖平台一次性塑料餐具的日均产生量大得惊人,外卖背后带来的垃圾隐患引人深思。
C.倒入海洋的塑料会带来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会沿着食物链重新回到人类体内,最终带来各种疾病。
D.材料三通过具体数字的对比,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如果不处理,将会危害下一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由于可重复利用和可降解材料推广普及不够和塑料回收渠道不畅等因素,塑料垃圾回收难。
B.从材料二中我国废塑料回收情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塑料垃圾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成为再生资源。
C.现在,越来越多的塑料垃圾开始倾倒入海洋,从而导致塑料的重量超过海鱼自身的重量。
D.中餐食物多含汤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适,这是我国外卖使用塑料餐盒过多的主要原因。
E. 市场上一些可降解餐盒因含有较高比例的可降解塑料成分,其成本高于传统塑料餐盒,不宜推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愚昧的权利

田松

①在科学传播理论中有一个“欠缺模型”,大意是说,公众对某项科学活动不支持是因为公众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一旦公众了解了专业细节,熟悉了这门科学及其技术的运作过程,就会相信专家的判断。这种科普活动叫做“公众理解科学”——其实少了一个“让”字。“挺转”科学家也有这个想法,在他们看来,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正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的恐慌,那就是愚昧!所以需要由他们来科普,来启蒙。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刘华杰教授最早发现了这一点,并指出,“公众理解科学”的立场是科学共同体,目标受益者首先是科学共同体,而非公众。

②不过,遗憾的是,“欠缺模型”本身是有欠缺的,科学家让公众理解了科学之后,公众并没有顺应他们的用意。德国科学传播学者汉斯·皮特斯研究公众对相关科学细节的了解程度与支持程度的关系,发现两者呈现了某种U型关系——即最强烈支持的与最强烈反对的,都是对科学细节了解最多的。在转基因的论辩中也是这样,“反转”人士并非如“挺转”人士所贬斥的那样都是科盲,其中有些甚至是生物学家。还有些人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但并不认为转基因科学有多么难懂,多么了不起,常常在专业细节层面上与“挺转”方辩论。从科学细节的层面上加以反驳,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求每一位“反转”人士都掌握科学细节,一来不可能,二来不必要。在转基因问题上,普通公众不需要了解科学细节,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转基因。那就是,坚持我们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这个权利与我的性别、信仰、考试成绩,都没有关系。——你要把愚昧的大帽子压给我,那我就戴上!

③科学知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科学共同体生产出来的。我在《警惕科学家》中论证,科学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然后才是知识共同体,从来不是道德共同体。作为利益共同体,科学家倾向于生产对其有利的科学知识,也容易忽略、隐瞒甚至篡改对其不利的知识。由于信息不对等,如果科学家要用他生产的知识来愚弄公众,公众常常是难以分辨,难以反驳的。所以江晓原教授说,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完全是“挺转”方设下的一个陷阱,一个误区。

④愚昧的权利是权利的底线,如果不能坚持愚昧的权利,就会出现一种滑稽而可怕的景象: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才有权利,或者,权利与知识成正比,要拥有权利,就必须学习知识;也要承认,专业人士有最高的权利。如果不敢坚持愚昧的权利,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学习接受科普,才会有一点权利。事实上,这已经剥夺了部分人的权利。愚昧与文明,是一对意识形态概念。愚昧与否,要看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用何种理论去衡量。科学只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方法,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唯一的方案。

(选自《读书》2015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科普是导致“欠缺模型”本身有欠缺的根本原因。
B.科普“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所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科学“利益共同体”。
C.科学家在科普时总是会隐藏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利益。
D.科学家与民众在科学信息方面不对等是科普可以“有立场不中性”的客观前提。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愚昧,就是基于对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的莫名其妙的非理性恐慌。
B.汉斯•皮斯特的研究表明,公众对科学了解得越多,他们的反对却可能会越强烈。
C.“反转”人士都认为转基因科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常常在细节上与对方辩论。
D.我们没有必要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否则就掉入了“挺转”派的论辩陷阱。
【小题3】简述作者坚持“愚昧的权利”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1978年的饺子

刘建超

队长把我领到绪叔家时是秋天的一个午后。

“绪叔,这是咱队的下乡青年,姓刘,轮到你家派饭了,三天,要让青年吃好,老规矩,三天里得给青年包顿饺子吃。”

绪叔四十来岁,已是满脸皱纹,头发花白。“放心吧,青年是咱的亲人,自己吃不好,也得让青年吃好。”

绪叔家有两个十来岁的孩子,绪婶腿有残疾,走路不是很方便。我在绪叔家里第一次吃饭,竟然吃到了野菜。以前总说过去如何如何艰难,吃不到粮食只好吃野菜。没想到绪叔家的野菜调拌得那么好吃,看到我吃得还好,绪婶放心了,说:“城里的孩子金贵,怕你吃不惯呢。”

我刚下到队里,队长不让我开伙,说先要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吃派饭。每家三天,还规定三天中得让青年吃顿饺子。

在绪叔家的三天里,我没吃到饺子。最后一顿饭是捞面条,浇蒜水,拌的苦苦菜。不同的是在我的面条碗底有两个荷包蛋。绪叔一家吃的是红薯面条。绪叔拍拍我的肩膀说:“青年,我欠你的。”

晚上,队里记工分,队长大声问我:“青年,是不是家家都给你包饺子吃了?谁家没有包,我扣他10工分。”

我说:“都吃了。明天我就自己开伙了,谢谢大家。”我看见绪叔把头放得低低的,烟袋锅子散着浓烟,呛得人想流眼泪。

绪叔家把着村口,吃饭时总是端着碗,蹲在门外的一只石磙子上,一边喝汤,一边和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打招呼:“吃了没有?没有?那赶紧回家吃吧,都晌午头了,可该吃饭了。”

“吃了没有?吃过了?噢,吃过我就不萦记了。没吃,咱锅里有。”

没有见到谁能吃到他家一口饭。一天,我们几个青年故意待在绪叔家不走。

绪叔说:“你们也不回家招呼一声,家里人该着急了。”

“都和家里说好了,今黑儿在绪叔家喝汤。”

绪叔磕磕烟袋锅子,“今黑儿当真在叔家喝汤了?”

我们几个点点头。

“中!”绪叔起身从大缸里挖出几瓢麦子,倒进一只布袋里,说:“等着。我去磨麦,咱吃捞面条。”

绪叔出去了。我们在屋里打扑克牌。

绪叔空着两手回来了:“球,电磨那停电了,麦也磨不成。”

我说:“绪叔,咱不着急,咱等电来了再说。”

绪叔打发绪婶:“去,再去看看,我就不信后半夜还能不来电。”

“要等到后半夜啊,还不知道能不能吃到嘴里哪。”我们就嘻嘻哈哈地告辞。

绪婶在门口悄悄地往我手里塞了个鸡蛋,鸡蛋还是热乎乎的。绪婶低声说:“刘青年,你们以后别再毛捣你绪叔了,你绪叔心里难受呢。”

1978年9月,我参军入伍离开村子的前一天晚上,我正在收拾家当,绪叔叼着烟袋锅子来到屋里说:“青年,走,跟我回家。”

天黑,路也坑洼,只看到绪叔的烟袋锅子忽明忽暗,时不时映着绪叔那沧桑的脸。

屋里,绪婶正在捣蒜油灯下,两个孩子瞪着眼盯住方桌上两只对扣着的大海碗。

绪叔把上边扣着的海碗掀开,是一碗冒着热气的饺子。绪叔把海碗往我的面前推,“吃吧,青年。你婶包的,你婶说了,青年来了一年,帮咱家办了好些事。要走了,舍不得。”

我就是给培叔家带过几包凭票供应的洗衣粉,给绪叔家的孩子送过些作业本和铅笔。

绪婶把调好的蒜汁搁在我跟前,“吃吧,锅里还有啊!”

我夹起一个饺子塞进嘴里。萝卜油渣馅的,油渣搁置的时间久了,已经有股刺啦味了。

两个孩子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心里酸酸的。

我把饺子分到另一只碗里,趁绪叔绪婶不注意,递给了两个孩子。

油灯下,绪叔一直闷头吸烟,不说话。

绪叔送我到门口,绪叔说:“刘青年,叔家家境不中,别笑话叔。叔欠你的。”

黑暗中,我没有让绪叔看到我眼角的泪。

第二天,队里的人都出来送我。队长还端着一碗荷包蛋。队长说:“咱队里穷,青年来了一年,有对不住的地方多担待啊。啥时候回来探家,来村里看看。”

我给大家鞠躬,谢谢大家的关照。我说:“昨晚在绪叔家吃的饺子,现在还撑得慌哪。”

人群中的绪叔蓦地抬起头,满是皱纹的脸笑得跟花儿一样。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队长要求绪叔按规矩招待“我”吃派饭,三天中还得吃顿饺子,除了是照顾“我”这个下乡青年外,还因为队长知道队里都穷,这样大家可一起分担。
B.“我”两次在吃饺子的事上说慌,一次因怕队长扣绪叔的工分,看到绪叔抽烟难受丽说谎;一次是感恩大家对“我”的关照,为让大家放心而说谎。   。
C.小说中的“我”,感动并怀念着那个让人难忘和辛酸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条件清苦,让人无奈,却充满了人情温暖,让人铭记于心。
D.几位青年故意在绪叔家蹭饭而未得这一情节,不仅与前后的两个主要情节相呼应,而且能突显绪叔的些许“抠门”,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小题2】小说以“1978年的饺子”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绪叔“蓦地抬起头,满是皱纹的脸笑得跟花儿一样”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宇宙在细胞里交响

张长

①有那么一本书,谈细胞、谈生命、谈语言、谈信息、谈计算机、谈音乐、谈科学规划、谈生和死,从蝼蚁到鲸鱼星座、从小细胞到大宇宙,有形象的描述,有哲学的探讨,庞杂新奇,博大精深……不要以为这是什么数百万字的鸿篇巨著,是什么深奥的科学论文。不,了不起处在于:全书只有十一万字。它就是美国著名医学家、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细胞生命的礼赞》。

②宇宙中的白矮星有一种惊人的密度,以致火柴盒那么大一块落到地球上,也会像铁块掉进水池里,可以迅速把地球洞穿——《细胞生命的礼赞》就具有这种信息上的高密度。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议论、推理、抒情甚至插科打诨,都没有一句口水话,压缩的信息量之大,有点类似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部长篇小说中的一个章节便足可改写成一个中短篇。但那毕竟是小说,就涉及的知识领域而言,无法与《细胞生命的礼赞》相比, 字数也远比它多的多。

③这本由二十九篇既像科学论文又像散文随笔组成的小册子,似乎有点杂乱无章。细加品味,才发现它颇像一部气势恢弘的交响乐。这些表面独立的文字音符互为交响,不时出现华彩的乐段。正如作者在书中大力推崇的巴赫的音乐般迷人。

④先说一个细胞。在地球冷却之后的亿万年前,它被一响雷电赋予了生命(化学结构上的无机变有机)。“于是从这一母细胞的后代,我们才成了今天的样子”——原来我们至今还跟周围的生命有着共同的基因。刘易斯•托马斯还告诉我们,草的酶和鲸鱼的酶之间的相似,证明了来自远古的同种相传。而一个小小的细胞就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它的叶绿体通过氧化方式给细胞提供能量。每一种细胞(包括草的细胞)的叶绿体也是独立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基因组、编码和遗传信息。于是亿万个细胞构成的生命各自活着,工作着。“它们实际是和我一道每天早晨散布于本地的公园,感觉着我的感觉,倾听着我的音乐,思想着我的思想呢!”这些对细胞生命的描述就像小提琴在G弦上的咏叹调。

⑤当看到“动物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本能,独个儿去死,在背人处死”,“我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见到过一只死松鼠”,“疾病是生命存在的正常形式……人要消灭疾病、消除死亡,是徒劳的、也是反自然的”这样的句子和段落,仿佛是一曲苍凉的双簧管,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看透了生命的老人,教你平静、愉快地接受这种自然规律。因为“任何事物的生都是某一事物的死换来的,一个细胞换一个细胞,意识到这一同步过程,也许是一种安慰……我们都在一起走着下坡路,我们的伙伴遍天下”!以这样一种幽默而轻松的口气谈论死亡,是多么乐观豁达。

⑥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相信人是万物的主宰,相信自己是全知全能的、有高于一切存在物的品质和权利。而在《伊克人》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一种令人憎恶的民族。“他们从来不歌唱,孩子一旦能走路了,就把他赶出家门去抢劫……随时都会把老年人抛弃,让他们饿死……在彼此的大门口排便……只有见到别人不幸时他们才笑……”这样的人会是全知全能的万物之灵吗?这些人性的恶,仿佛是一部乐曲里反复出现的反面主题,批判着、讽刺着人类的愚昧、贪婪与傲慢。接着响起的是振聋发聩的大鼓声:“宏观地看,人又是社会、城市这些具有大生物的细胞,是无名的组成部分。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必要的。人与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为重要。”对于地球的其他生命,他主张让它们自然地发展:“站远一点,别碰它们。”

⑦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刘易斯•托马斯主张人类无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恰恰相反,本书讲述“细胞——生物——人——社会——地球——宇宙”的链条,并阐述了一个了不起的理论:这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有生命的活的系统,各个生物圈有其内在的生态关系,这种关系是不能打乱更不能破坏的。

⑧刘易斯•托马斯还认为社会城市也是个有机物,地球是生物、是发育中的胚胎甚至是一个单细胞。这真是奇思妙想,又似乎是文字游戏。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我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如出一辙。

⑨总之,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里,从字里行间,读者随时都能感觉到对生命的颂赞和热爱。常常不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生命的的人,读了这本书会明白地球上第一个单细胞的诞生是极其偶然的。“从统计学上讲,我们中的任何人来到我们现在呆着的地方的几率都是极小的……”但从遗传学上看,各种可能性却又多得惊人,而能取代我们现在位置的人更是多的数不胜数。“我们活着,是因为他们没运气。”读着这些文字你怎能不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呢?

⑩评价《细胞生命的礼赞》,似乎只有用音乐——而且是巴赫的音乐——才能找到感觉。巴赫的作品是最单调又是最复杂的。这颇像作者那似乎单调的专业中透出的广泛兴趣、渊博学识和博大胸怀。音乐为所有生命形式所共有,包括地外生命。由是,我才想到这是宇宙生命在细胞里的一种交响,是微观中的宏观世界。

【小题1】第②段中写“白矮星”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以下与本文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细胞生命的礼赞》由二十九篇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作品构成。
B.刘易斯·托马斯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来自同一母细胞的后代。
C.刘易斯·托马斯对于社会城市的构想与“天人合一”完全一致。
D.刘易斯·托马斯认为,人们能活着是因为有着极其偶然的运气。
【小题4】根据文本内容概括《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写作特色。
【小题5】结合全文,赏析本文作为书评构思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