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脱贫路上咱可不能掉队”
——李银行脱贫记
龚金星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河南省项城市付集镇双庙村人声鼎沸。村民李银行承包的鱼塘边,20多个壮劳力甩掉棉衣,穿上胶皮裤,开始围网捕鱼。   
上午9时,一挂鞭炮“噼噼啪啪”炸响,一串串网纲在鱼塘里跳跃,村民们齐心协力,赶鱼拉网,一条条鲢鱼、鲫鱼、鲤鱼集入网底,翻滚着、跳跃着。   
此时,李银行双手摁住一条大鱼,足有五六斤重,举过头顶,大声喊着:“俺靠养鱼也能脱贫了,脱贫路上咱可不能掉队!”   
李银行48岁,爹娘给他取名“银行”,希望他一辈子不受穷,但他却多灾多难。15岁时,父母因病一年内相继去世,留给李银行的只有两间破屋和两万多元的外债。18岁那年,李银行到陕西一个砖窑厂打工,不但没有挣上钱,还落下了肝病。因为穷,快30 岁了才娶上媳妇。两个儿子出生后,他更是穷得揭不开锅,年年靠吃低保过日子。村里老少爷们也没少帮他,但还是过不去这个“穷坎”。   
双庙村因村里有两座古庙而得名,以前村民们没少去庙上烧香磕头,不但没富起来,反倒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为啥我们还要吃低保?为啥我们还很贫穷?为啥我们脱不了贫?”村支部书记李民中说,“三问”在双庙村“砸”出了一个坑,大家伙不断地反思、讨论。   
村民们不看书,不读报,没有致富路子,整天瞎胡闹,经常因为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   
“要让群众从根本上脱贫,就要先从思想上先脱贫,同时实施产业扶贫,这样才能挖掉穷根,摘掉穷帽。”项城市委书记刘昌宇说。   
找到了“穷根”,就要摘掉“穷帽”。支部“一班人”经常组织大伙读书看报,参加培训,外出考察,让贫困户先从思想上脱贫。随后,李民中发动全村“能人”,捐款集资200多万元,修通了村里3.5公里水泥路,装上了路灯,接通了自来水,村子里顿时有了“精气神”。   
2014年,李民中主动对接项城市松鑫服饰有限公司,在村里创办了两个厂房式“扶贫车间”,让一些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看着一个个贫困户脱贫致富,李银行心里犯起了嘀咕,他找到李民中要求承包村里的坑塘养鱼。   
“人要争气,得靠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个样子,别人才看得起你。”李银行喷着唾沫星子说,“俺家媳妇在村服装厂上班,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元,咱一个大老爷们咋能光闲着等救济?”   
承包鱼塘的第一年,李银行顺风顺水,当年就见到了脱贫的希望。第二年,由于干旱和技术不过关,鱼苗全死了,赔了个精光。失败反而激发了李银行的干劲,去年春天,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贷了5万元小额贷款,对鱼塘进行了整修,好好学习养鱼技术,看着鱼儿一天天长大,他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鱼塘里,草绿鱼肥。乡亲们喊着号子,一网捞起两千多斤,大伙为李银行两年的辛苦叫好。   
一网撒开致富路。看着盛满大盆小盂的红鲤鱼跳跃着幸福的“音符”,李银行激动地说:“我这个‘银行’,穷了半辈子,今年俺中了,全家收入三四万元,好日子真来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选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关写双庙村杜志民李银行承包的鱼塘喜获丰收,采用了倒叙手法,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B.李银行虽然取名“银行”,但却多灾多难,15岁时父母双双离世,留给他的只有两间破屋,和两万多元债务。
C.双庙村的杜志民们惯于烧香磕头,游手好闲,但神仙佛祖们并没有保佑他们村富起来,双手庙村反倒成了贫困村。
D.李银行在致富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承包鱼塘的第一年就看到了希望,第二年却赔了个精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腊月初八上午9点,李银行承包的鱼塘在一阵鞭炮声中开始赶鱼拉网,村民们齐心协力,前来帮忙。
B.乡亲们喊着号子帮李银行拉网收鱼,一网就能捞起两千多斤红鲤鱼,李银行两年的辛苦换来了丰硕成果。
C.李银行承包的鱼塘中,较大的一条鱼有五六斤重,李银行双手按住大鱼举过头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D.李银行18岁外出打工不但没有挣到钱还落下了肝病,快30岁才娶上媳妇,有了孩子后,家境更加困顿。
E. 双庙村人不看书不读报,没有致富路子,天天胡闹,甚至为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村支书对此很伤心。
【小题3】这篇新闻报道,对于脱贫致富来说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9:04: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齐白石为何吸引世界目光
  作者:彭利铭   
①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环境里,我们非常遗憾地发现,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多少年来都呈现一种状态:一方面带着固有的习惯思维,沉醉于先人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又在津津乐道地谈创新,结果是谈了几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都没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②其实,谁都知道,中国书画艺术在人类传承中积淀着伟大的辉煌。而一些总想寻找个性的艺术工作者,又总想把自己从那个灿烂的艺术丛林里剥离出来以标新立异。结果是既失去了祖先的宝贵遗产,也没有开拓出来自己的新天地。
③这里,无论是形而下,还是形而上,都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重新认识我们拥有的财富。
④前不久,“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京隆重推出,这个集研讨、展览、出版于一体的文化盛事,再次告诉世人,齐白石是上世纪中国最负盛名、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他在诗词、书法、国画、篆刻这些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⑤齐白石在中国家喻户晓,而要让世界认同齐白石,就像认同毕加索、梵高那样,这还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张大千在《谈画》一文中曾这样写道:“马蒂斯、毕加索都说自己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而改变的,我亲见了毕加索用毛笔水墨练习的中国画五册之多,每册约三四十页,且承他赠了一幅水墨画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说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应有太大距离的分别。但一个人倘能将西画的长处溶化到中国画里面,这定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同非常勤苦的功用,才有此成就,稍一不慎,便易堕入魔道了。”据说当年张大千在巴黎还见到毕加索在家经常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毕加索觉得中国的毛笔和宣纸比油画难控制多了,可齐白石却能做到如此精准直达观众的心灵。以王雪涛为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曾邀请毕加索来中国,毕加索说:“我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毕加索对齐白石的敬重。所以说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大师。这一点,正是这次论坛的共识。我们并不是在争一个艺术水准的高低,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
⑥此次国际论坛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这里有当今美术理论界权威、全国各省市画院院长、各大美术馆馆长、拍卖界业内专家、当代著名书画家等百余人,此外还有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大型博物馆、艺术馆的馆长、学者等,如此强大的阵容和投入,可以领会到主办方对探讨齐白石艺术的国际性与时代意义的战略思想。与此同时,由北京画院出版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艺术家个案艺术研究中,出版规模最大、收录项目最多、门类最全、艺术水准最高的一部研究著述。期间,北京画院还精心策划了“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了“齐白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个艺术展从不同角度呈现了齐白石的艺术风范。
⑦这一高潮的掀起,是齐白石艺术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这一活动使齐白石与毕加索、梵高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距离开始拉近。齐白石艺术品最高成交价是8000万人民币,而毕加索、梵高的作品早已达到上亿美元,常识告诉我们,艺术的价值和标准,本来具有趋同性,绝不像一些所谓专家说的国力的必然体现。如果真是如此,那不成了只要有钱,艺术就是任人打扮的美人了吗?
⑧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向世界再次展现齐白石和中国艺术品价值的同时,还将搭建起齐白石书画艺术广阔的经济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让世界各国博物馆、美术馆等学术权威来了解齐白石、收藏齐白石。因为艺术是全人类共有的,齐白石也是属于全人类的。
【小题1】对段①中“一种状态”的理解,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带着固有的习惯思维,津津乐道地谈创新,结果只能是原地踏步。
B.在书画艺术方面,沉醉于先人的表现形式,因而对书画艺术的发展不能创新。
C.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几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都没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D.在书画艺术方面,不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么因循守旧,要么空谈创新,结果闹了几十年一点进步也没有。
【小题2】(小题2)段⑤列举毕加索之例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
B.告诉读者毕加索和齐白石虽然都是艺术大师,但是他们的艺术水准有差距。
C.得出一个共识,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大师。
D.告诉我们齐白石与毕加索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艺术品最高成交价距离开始拉近。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推断,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特色的艺术环境等因素,中国书画艺术,没有开拓出来自己的新天地。
B.中国书画艺术出现的病态,主要责任在于一些张扬个性又忘却了祖先的宝贵遗产的艺术工作者。
C.作者告诫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拥有的财富,也就是说,无任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要充分肯定和挖掘中国书画艺术在人类传承中积淀着的伟大的辉煌。
D.在经济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要充分展现齐白石和中国艺术品价值,就必须让艺术成为任人打扮的美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变乱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发生。人民很容易受到变乱的侵扰,而传统中国以农为生的人民,其个别抗拒外患的能力原是很脆弱的。因此,当变乱骤生时,只好逃入筑有城墙的城镇中避难,或群集乡村险峻之地以自卫。城镇在传统社会里,不仅是商业、文化的活动中心,更是统治权的象征,权力的必需品,亦即政治与军事中心。因而其选择的地点,也是依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决定的。乡间村聚,平时皇权并不能深入而有效地统治,是绅权的基点.一旦变乱发生,中央统治权威沦丧,地方武力基于自卫的需要而凝聚。其后,在维护地方权益的原则下,具有独立发展的倾向。于是在政治上,遂面临中央与地方势力争衡消长的现象。

②综琨地方自卫武力的历史发展,可以分成二期:宋朝以前中国地方权势较高,此时的地方自卫武力都靠领导者个别领导,各团体间缺乏制度及明确的组织办法可循,而有显著的自发性。因此,自卫武力所能发挥的力量受领导者能力影响很大。宋朝以后,自发性自卫武力固然继续存在,但自宋代实行保甲法后,保甲制度深入民间,成为平时维护地方治安的警戒力量,养成地方互助合作、守望相助的精神,也培养了地方士绅的影响力.一旦外患盗贼骤起,而政府缺乏平乱的实力,或缓不济急时,转而鼓励民间在政府督导下自组武力。民间可以很快地从平时警戒的保甲,转变成战时防御的自卫性团体,而且逐渐地制度化、组织化,南宋时代的忠义巡社和清朝的团练便是其型的例子.这种官督民办的地方武力的逐渐加强与制度化,可以看出政府介入地方的势力连渐加强,正可说明宋以后中央政府权威的增强及地方势力退缩的趋势。

就社会而言,历代地方自卫武力,基本上是地方小康完善之区的民众,当外患侵凌,盗贼横生,以致政治社会举起纷扰不靖之际,为维护生命财产及个人利益,本着互助合作、守望相助的精神,在乡绅的领导下,凝聚团结而发展出从事抗敌御侮的武装团体,对绅权的伸张有助长之势。其所据的防卫据点,多为没有城墙而形势险峻的坞堡与山水寨。除此之外,原为民间拒敌据点的坞堡或山水寨,由于颇能发挥拒敌的效果,后来进一步被历代政府所采借,成为政府边防上的重要据点,当历代外患或内乱兴起时,地方官往往先施行坚壁清野,继之移治于险要的山水寨继续抗敌,这都是仿行民间武力的做法。

——节选自黄宽重《从坞堡到山水寨—一地方自卫武力》,有删改

【小题1】下面各项对地方绅权的相关论述不符合所选文段原意的一项是
A.平时皇权并不能深入而有效地统治的乡间村聚,成为地方绅权的基点。
B.宋代开始实行保甲法,保甲制度深入民间,培养了地方士绅的影响力。
C.官督民办的地方武力的制度化,体现了中央威权以及士绅势力的增强。
D.凝聚团结进而发展出抗敌御侮的武装团体,助长了地方上绅权的伸张。
【小题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变乱发生时,农民只好逃入筑有城墙的城镇中避难,他们选择的地点,是依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而决定的。
B.在宋朝以前的中国,中央权势较高,地方自卫武力都靠领导者个别领导,各团体间联系比较松散,有显著的自主性。
C.宋朝以后,由于政府缺乏平乱的实力,转而鼓励民间在政府督导下自组武力,民间自卫性团体逐渐制度化、组织化。
D.由于山水寨等处往往地形险峻,颇能发挥拒敌的效果,历代政府常常会借助这些民间拒敌据点来应对外患或内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产综艺节目在消耗掉舶来品的输血能量后,正在慢综艺、文化等类型中寻找新的节奏,向内修炼创新生产能力,舆论将其称为“清流”。此前,这种尝试已经初见成效,泛文化类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将来自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活水”注入综艺节目的创作当中,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此外,知识类节目如《最强大脑》《圆桌派》《你说得都对》等则用社会公共话题的外壳包裹爆炸式知识库的内核,正在年轻观众当中引发学习热情,知识日渐成为现在的新“偶像”。
知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逐渐走红,是综艺节目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电视节目新陈代谢不断加速,对节目品类的精度和深度也要求更高,知识文化类节目以原创性生命力填补了当下的市场空白。实际上,泛文化类节目在国内作为一支较为独立和成熟的脉络一直存在,时间上从早期的《正大综艺》到后来的《百家讲坛》,类型上从读书文教类到人文地理类,可以看出创作实践和观众需求从未断流。在经过了数年的资本入局和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冲击后,知识文化类的综艺节目经过短暂迷茫和自我怀疑,正在排除“影响的焦虑”,重新确立自身定位。
这一变化,与整个文化产业体系与格局的变化形成了同构性。我们可以认为,从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到图书出版及周边衍生等,内容的深耕正在遵循新的规律,从创意到制作到传播的机制体制正在变革,各方力量正在角逐和制衡。在电影行业,“小鲜肉+大制作”的公式迅速失灵,使得从业者必须从更多角度切入,由此,类似《二十二》《相亲相爱》等曾经的冷门、小众作品开始拓展市场;在综艺行业,则是以往“大明星+真人秀”的元素搭配失去潜力,资本和受众对这种冗余和疲态倍现的模式也越来越处于观望态势,知识文化类综艺节目某种程度上,正是回应了文化产业从“粉丝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文化产业体系在全社会知识经济大潮中的重要地位,是综艺节目由泛娱乐向泛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以《你说得都对》和《最强大脑》为例,前档节目聚集了人工智能、心理学、金融学、生命科学等各领域的青年专家,以“网红学者”的路数包装和制造偶像,打破知识壁垒,回应社会议题,让知识本身成为热点;而后一档节目则突出展现人类大脑的潜能,挑战种种近乎不可能的挑战任务,让一部分原本属于“小圈子”的特殊才能人士走上舞台。这些节目制造了一批号召力不凡的知识偶像,既可以说是节目本身营造的效果,同时展现了社会对“偶像”这一概念理解不断深入、价值观重塑的过程,也可见文化产业在新型知识经济形态中的重要转型。
总的来说,国产综艺节目仍然需要完成新形势下的“洗牌”,在中国国情和社会基础的前提下,综艺节目的类型方向、品类特征,必须体现和承担社会关于文化产业的价值观期待,即通常所说的导向问题。综艺节目不仅要遵循传媒属性,更应该探索文化和价值观属性。知识文化类节目的实践,应该成为一个良好的方向。
(摘编自许云泽《乐见知识成“偶像”》,2018年01月2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产综艺节目正在寻找新的节奏,向内修炼创新生产能力,被舆论称为“清流”。
B.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活水”,使泛文化类综艺节目都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C.以社会公共话题为外壳并以爆炸式知识库为内核,是知识类节目制作的一种套路。
D.知识文化类节目在综艺节目中有其独特性,代表着当前综艺节目市场细分的趋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国产综艺节目的变化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综艺节目和文化产业的内在关联。
B.文章按照层层递进的写作逻辑,深入地阐述了国产综艺节目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综艺节目的一些品牌和名称,并进行分析,有力地佐证了观点。
D.全文采用了总分总式的写作结构,提出了用文化统领国产综艺节目这一总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百家讲坛》想保持或提高收视率,可进一步提高传媒属性同文化和价值观属性水乳交融的程度。
B.知识文化类的综艺节目要想排除“影响的焦虑”,需摒弃资本入局和互联网传播方式,实现自力更生。
C.“小鲜肉+大制作”公式已经失灵,电影行业应注重内容深耕、从创意到制作再到传播的机制体制的变革。
D.综艺节目自从泛娱乐转向泛文化,启示着相关从业者应对“偶像”这一概念不断深入理解,重塑价值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光污染主要有:

①   当太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因此很容易诱发车祸。

②   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的广告灯、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扰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娱乐场所的多种光源造成的彩光污染。舞厅、夜总会都安装有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且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能罹患多种疾病,甚至白血病和其它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最新研究表明,这种污染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当许多国人为美丽城市夜景感到骄傲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中国光污染的重灾区。改善城市形象的初衷或许可以理解,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中,照明规划仍然处于无序状态。

看美国大片,我们曾误以为纽约是一座不眠的城市。其实纽约市对夜间照明设计和规划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像霓虹灯这种设施只允许集中建在时代广场周围,其他地方要么不允许出现,要么对面积和亮度进行限定。纽约并非每天都是一种表情,只有在节假日才会出现灯火通明的景象,而且凌晨两点后必须关灯。站在帝国大厦俯瞰纽约全城,只见中心商业区有一大片亮光,四周很多地方是黑漆漆的一片。

当国际上的城市开始摒弃“不夜城”思维的时候,国内大多数城市还在不惜重金打造一座座“不夜城”。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频繁地出入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就会罹患白血病和其它癌变。
B.随着城市的发展,在我国,越是大城市,就越是光污染的重灾区。
C.美国纽约对非商业区的霓虹灯设施在面积和亮度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D.面对光污染的现状,作者无奈地认同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论调。
【小题2】依照第四段段首画线处的表述形式,在文章①②横线处分别填入相应内容,说出该段所写的光污染类型及其成因。(每处不超过20字)
【小题3】假如要在非商业区的高速路旁,修建一座类似文中美国帝国大厦一样的地标式建筑,作为某跨国集团办公机构的总部。请你运用文中所学知识,针对如何尽量减少光污染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并说明建议的原因。(2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收藏的最高境界
马未都
我常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收藏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获得与日俱增的各式古物藏品,在斋室灯光下独自把玩,从中领略鉴赏的愉悦?是坐拥奇珍,秘不示人,享受独有的自我陶醉?亦或是期待成为声名远播的大鉴赏家,获取藏家众星捧月般尊敬的荣耀?也许是,也许都不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收藏之路其实是充满苦涩的,只要你一不留神踏上了收藏这条不归之路,你便注定从此心灵备受欢乐与痛苦,兴奋与焦虑,得意与懊恼的无尽煎熬。
在收藏圈中,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这里,只有“眼力”是最受尊重的,没有身份、地位高低贵贱之分。有位记者这样描述在北京潘家园“淘宝”的众生之相:“一网撒下去,一定能够网住一二个部省级官员,三四个教授,七八个大款,还有一个小偷或盗墓者。”在古玩早市地摊,我曾目睹一位省级要员,非常虔诚地请一位藏友为他刚淘得的一件古瓷掌眼。此人在地摊上被行内人称为古瓷“一眼准”,而他的职业,只是某小巷口的一名补鞋匠。我还见过一位著作等身、声名显赫的某名牌大学教授,为一尊北魏小铜佛像的真赝与一位工人打扮的年轻人争辩得面红耳赤,最后不得不俯首称臣,接受那位只有初中文化的铜佛收藏家的观点。
收藏圈并非至纯的净土,也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势利、诈骗、浅薄、浮躁和贪婪、有以牟利为终极目的的商人。我曾亲眼目睹一位事业有成的朋友,过度地偏执和贪婪,终因愚昧无知,将百万家私打了水漂;我也看过一位古玩铺店主,以百余元捡得一件石涛的尺幅,以8000元倒手给了广东商人,当知道此幅石涛之真迹被转手卖了30万时,顿时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我亦见过一位退休老干部以平生积蓄购得一块汉玉赝品,从此一病不起;一位老人捡漏淘得一部元代版古籍善本颠狂失态乃至当场中风倒地。我以为,这都是偏离了收藏的本义,而陷入了“物役”“物累”的怪圈。
任何一件古物,都是具有灵性的。鉴赏古物的最高境界,是人与之进行超越时间的情感交流和对话。我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以极其虔诚的心态,观赏一尊我非常喜爱的北魏佛像。那双充满智慧、坚定而又安然从容、超脱、深静入定的眼神,会令你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作为一名无神论者,我在这尊神像面前,也能体会到人类对它的敬畏之情。我想,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土,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是天地互融、神人合一的期盼和象征。在佛的金刚之躯,更多地融入了人类成熟的智慧,使之以空为旨,包容万物。蕴涵大千。在这尊佛像面前,我开始对收藏、对物欲乃至人生开始全新的思考,渐悟出佛心自明永恒、向善向美的超脱与释然。我终于发现,在古物面前,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我凝视着这尊半残的佛,面对这沉穆无言的古物,我突然生出一种奇怪的想法:究竟是我在审视石佛呢?还是石佛在审视我?我确切地相信,其实这尊无言的古佛,在我之前,已经默默地审视了我等芸芸众生!这种想法,令我大彻大悟,感到了一种拥有和被拥有的错位,感受到一种出自内心的虔诚的羞愧。在历经千百年沧桑的古物面前,人是多么地渺小,脆弱和无奈的短暂生灵!
于是,我开始寻求一种收藏的新的境界。我终于感悟到了庄子倡导对“物役”“物累”的超越,老子“清净、无为、柔弱、不争”以及“抱一、寡欲、自然、玄妙”之要旨。我将以平淡、自然、本真的心态重新思考收藏、洗涤“物欲”对心灵的污垢,抛弃功名的重枷,走入收藏的化境。
(节选自《青年文摘》)
【小题1】请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在收藏圈内,“眼力”最受尊重,面对北魏佛像,作者也展示出非凡的“眼力”,他看见了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如何才能达到“收藏的最高境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