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
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6 09:15: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 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 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 “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 “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小题1】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B.“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大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小题2】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B.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C.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C.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D.《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顺应国际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潮流、承担自然生态保护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规范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
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先要做的是完善保护机制。国家公园的最初称谓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公园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用来“被保护”的。然而,自然保护与人类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需要舒适;商人渴望利用公园、开发自然获得收益,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破坏。但是,天然性、原始性、珍稀性是森林公园最为宝贵的财富,容不得后天的破坏与践踏。
一些国内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力度不够,导致资源品位和质量下降;更有一些风景名胜区人工化、商业化和域市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与自然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必须认识到,国家公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当开发利用可能会损害保护功能的发挥时,要从属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价值不在于其皮毛和牙齿,它们活着,在这个地球上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最具价值的事。人类能做的,除了保护还是保护。
其次,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凸显公益性的理念。一般来说,国家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投资,部分设施的运营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由企业来运作。但相关部门也必须以保护资源的完整性为原则对其进行严格监管。同时,国家公园公益性的体现也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驾护航”。没有相关政策对商业行为的约束,没有具体法律来规范游客行为,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国家公园中承载着大量人文信息,反映着区域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因此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准则,寻找一条兼顾保护自然与当地社区开发的建设模式。一方面,要将国家公园内的自然保护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进行严格区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区域内的原有居民在不破坏周边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相应收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事实上,只有首先在当地人中形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影响外来游客,带动更多人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国家公园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代表着国家形象,是公众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从建设国家公园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需要我们在广泛借鉴国外经验、尊重本国现实的基础上试点先行,不断探索经营发展的模式、相关立法和标准等,最终建立一套对自然区域进行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管理体制。
(选自温源《以生态文明引领国家公园建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森林公园的天然性、原始性、珍稀性被践踏,都是因为游客欣赏美景,追求舒适,商人渴望获利。
B.国家公园首先体现保护功能,有一些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严重,这种做法都与建国家公园的初衷背道而驰。
C.国家公园,应该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的商业行为,否则,实现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将有一定的难度。
D.国家应提高区域内原有居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获得相应的收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论证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的必要性,用大量篇幅论证如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B.野生动植物的价值不在于其皮毛等而在于它们在地球上活着,为国家公园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例证。
C.文章由主到次、条理明晰地论证了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两个观念问题。
D.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探索中的兼顾自然保护与当地社区开发的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实施构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承担起自然生态保护的历史责任,才能避免对自然造成破坏,才能实现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发展。
B.国家公园及其体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是理解该工程的一个视角。
C.如果国家公园内的当地人首先形成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就可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树起环保意识。
D.国家公园代表着国家形象,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建立一套生态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双赢模式的依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小康》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休闲发展论坛在杭州开幕。来自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的专家学者等300余名人士汇聚一堂,共商以休闲旅游为代表的休闲经济的美好前景。
据悉,中国休闲发展论坛是我国最早的以休闲为主题的国家级大型论坛,现已成功举办9届,每届都有新内容和新目标,十分引人瞩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以“全域旅游、田园城市与休闲发展”为主题的2017中国休闲发展论坛设置了“全域旅游发展与田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现代田园城市与休闲产业”“传统休闲文化与城市建设”“体育休闲与健康养生产业”“特色小镇的投资与建设”等五个分论坛,旨在深入挖掘休闲经济的光明前景,更好发挥休闲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日报》2017年11月14日)
材料二:
36个休闲城市评价指数排名一览表(2013-2017)
年份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成都
杭州
南京
武汉
2013
1
2
3
5
4
9
6
7
10
2014
1
2
3
5
4
8
6
7
11
2015
1
2
3
4
5
6
7
8
9
2016
1
2
3
5
4
6
7
9
8
2017
1
2
3
4
5
6
7
8
9
年份
天津
西安
昆明
沈阳
大连
宁波
青岛
福州
长沙
2013
8
11
16
14
13
12
17
21
20
2014
9
10
16
18
14
13
20
12
19
2015
10
11
12
15
17
13
14
19
18
2016
11
10
14
15
21
12
13
19
20
2017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年份
厦门
济南
哈尔滨
郑州
贵阳
南昌
合肥
长春
石家庄
2013
23
19
18
15
29
31
25
24
22
2014
22
23
17
15
26
28
24
27
21
2015
20
22
21
16
23
28
24
27
25
2016
23
22
18
16
17
27
24
26
25
2017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年份
太原
南宁
乌鲁木齐
呼和浩特
银川
兰州
海口
西宁
拉萨
2013
28
26
33
27
36
32
30
34
35
2014
29
25
32
30
35
33
31
34
36
2015
32
30
29
31
33
35
26
36
34
2016
30
28
31
29
33
34
32
36
35
201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楼嘉军、徐爱萍《中国休闲城市建设现状分析与展望》)
材料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体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在《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发布研讨会上介绍自己的调研成果时指出,从休假制度满意程度看,周休时间越短,对休假的满意程度越低,周体现状未能满足职工需求。为此,王琪延认为可以通过“做四休三”的方法来进行调节。
所谓“做四休三”是指一周工作4天,休息3天。《北京市民“大中小休”满意度研究》显示,对周休制度不满意的群体中,有15.1%的群体希望每周休息2天,有72.9%的群体希望休息3天,这一比例比对目前周休制度较为满意的群体(41.3%)高。鉴于此,当询问是否同意实施“做四休三”制度时,仅有12.5%的群体倾向于不同意,76.8%的群体倾向于同意,其中,57.2%的群体表示非常同意。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标志和象征。而且从汉代开始元宵节就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合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日子,设立元宵节为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因此,《北京市民“大中小休”满意度研究》指出,可以考虑延长春节假期到8天,同时增加元宵节为法定节假日。
(《中国青年报》2018年07月19日)
材料四:
“公共休闲服务要尽可能在规范管理和方便群众之间找好平衡点。比如社区图书馆,就可以投放门类更多、更新的书目,同时通过扫码等新技术实现同城随地借阅和归还,方便大家取用。别小看这替用户节省几步路的距离,其实很可能明显改善产品服务的使用体验和活跃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家做过的相关实验表明,改善公共服务便捷性,会有效提高公众的参与率。”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副教授刘潇认为,有些公共服务效果欠佳,在于实施上没有多想一步。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建议,推动休闲经济发展,可以尝试将休闲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和年度工作报告等,加强管理和考核,促使其更加重视休闲经济发展和居民休闲需求。
(《人民日报》2018年09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休闲城市评价指数的结果可以发现,目前中国休闲城市建设在空间上有差异,东部大部分休闲城市建设水平靠前。
B.从休闲城市评价指数的结果可以发现,目前中国休闲城市建设在时间上发展失衡:有的在上升,有的在下滑。
C.从中部各休闲城市具体的评价指数看,2013年-2017年,郑州明显下降,南昌明显上升,武汉、长沙两市略有提升。
D.从休闲城市评价指数的结果可以发现,银川、成都、西安、西宁、拉萨五个西部休闲城市建设水平正在稳步上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休闲发展论坛是我国最早以休闲为主题的国家级论坛,旨在深入挖掘休闲经济光明前景,更好发挥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更高,发展休闲经济可以满足民众的一些需求。
C.2017中国休闲发展论坛设置了“现代田园城市与休闲产业”“体育休闲与健康养生产业”等五个分论坛,这与十九大报告精神一一对应。
D.周休时间越短,人们对休假的满意程度越低。周休现状未能满足职工需求,针对这种情况,王琪延、刘潇、宋瑞等都提出了很好的应对措施。
【小题3】依据上述材料,请简要回答我们应当如何发展休闲经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
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
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 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 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 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 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 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 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 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 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 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 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 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 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 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 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 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 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
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它所困扰,也都无法逃避。
B.因为社会风气变得浮躁,所以人们面对浮华世界而欲壑难填。
C.有些人做事由于用心不专一,只忙着赶场子,看似在勤奋忙碌,可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
D.只要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就能拥有稳固的成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并列的形式,提出观点,揭示本质,剖析危害,探究原因。
B.文章在论证中多角度阐述了浮躁之风的危害,凸显了拥有宁静之心的重要性。
C.文章以古人对于浮躁的态度为例证,揭示让宁静成为心灵常态的主旨。
D.文章的论述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论证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经》所言“静为躁君”“躁则失君”,呈现的是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法。
B.无论是古代,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社会,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保证不被社会的喧 嚣浮躁所裹挟,要静心定神、扎实做事。
C.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 的宁静心态。
D.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种“大家”风范,也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 但是大家都要专心致志,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街小面

王春迪

老街小面,老街人最喜爱的小吃。

貌不惊人的一道面,里头大有讲究。巴掌大的面团,要加一遍蛋、两遍水、三遍碱、九九八十一遍揉,直至面团柔润光滑,再将其抻好。有了年月的师傅手如杆秤,要几两全凭手抓,眯着眼都不差毫厘!面细,入锅不合盖,多用笊篱来煮,八分熟捞出,冷水凉过,长筷挑起,那面条根根细如银丝,条条绵如垂柳。

小面的卤,更是独特!卤汤里头配有鸡鱼虾肉。鱼,多用辫子鱼、黑鱼,正月的沙光鱼最好!所谓“正月沙光赛羊汤”,再浇半勺新鲜的海蛎子,滴点热辣油,温一壶老坛烧酒,边吃边喝,那味道,喷喷,说句不好听的,吃完面上枷子送你上路都值了!

老街上,平时跑腿轮膀子的苦力,给人缝补洗涮的婆娘,口袋里有了几个不用救急的铜板,就会带着老人孩子过来,给老人孩子弄碗面,自个儿带块干饼,向面馆孙掌柜要点卤子,一家老小这就算解了馋。

老街首富海爷,也特好这口。时常,饭点一到,海爷对着府上一桌子山珍海味皱眉瞪眼,筷子拿在手里,戳戳猪肘,点点螃蟹……而后咂咂嘴,筷子一扔,走啦!管家瞧见,不用问,立刻抄起海爷用的正德碗、牙骨筷,揣上紫砂壶、汝窑杯,捏点龙井、拎个酒壶,跟着走吧,海爷一准儿想吃小面了!

海爷吃面,总是先喝三口鲜汤开胃,再吃口面、续口酒,面吃完,碗里必留一口鲜汤。最后碗一抬,头一仰,缓缓低眉,胡须一捋,呼出一口热辣辣的白气。此时,再看海爷的脸,笑起来花白胡子都是一抖一抖的。

这天,面馆孙掌柜隔着几桌人瞅见海爷正往外呼白气,正拨着算盘,立刻从柜台里头出来,到门口候着,海爷的管家正欲结账,孙掌柜弓着腰作揖道,海爷,您老的账,早有人结了。

海爷心想,必定是刚才哪位东家、掌柜,付账时就手把自己的面钱给付了。一碗面不值几个钱,无需吆喝。平日,海爷他自个儿不吭声地帮人结了多少碗面,也都没个数。海爷遂转身,无论识与不识,贫富贵贱,跟在场的老少爷们儿抱了抱拳,道了声慢慢吃,抬脚就走。

身后,面馆的伙计将海爷用过的碗筷碟壶规规矩矩地收好、洗好,一会儿由专人给海爷送府里去。

此后,隔三岔五,海爷又来吃了几次小面,回回都被人预先结了账。海爷忍不住问孙掌柜,谁啊这是?孙掌柜说,我也不认识,这人浓眉阔脸大胡子,行事像生意人,说话像镖师,身板像土匪,来时吃了碗面,狼吞虎咽地拨到嘴里,喊了声好,就是这个味儿!而后就向我打听您,边说边扔了两块银锭给我,说海爷这辈子的面钱,他都包了。

海爷纳闷了,多新鲜的事儿!哪有光给人掏银子不留名的?

孙掌柜作揖道,海爷莫怪,江湖水深,人家不说,咱也不好问。要我猜,定是海爷您早年积德,人家不便留名留姓,暗中报您的恩来了。

海爷微微一笑,哪有报恩报到面馆来的?

孙掌柜笑道,那可不一定!早年您在这儿吃面,看到有人拖儿带女地要饭逃荒,您哪回不顺手买碗面给人家?保不准那人就是当年被您救过的孩子。

转脸,海爷扔了块碎银子给孙掌柜,他再来,就说好意我心领了。我吃面,让别人付钱,这样的面,我吃不香!

孙掌柜将银子捏在手里,眉毛皱成一条线,不知咋办好。

几天后,孙掌柜又碰见海爷,赶忙笑脸相迎道,海爷,那位爷又来了,我把您的话照实告诉他,他那脸沉得像块黑秤砣,愣说您不给面子。您看这事……

话音未落,海爷哈哈一笑。

这人有点儿意思。海爷笑道。

这样好了,海爷说,今后,我来吃面,面钱我照给。他的那份心意,你就记下来,贴到墙上,我吃一碗,你就贴一张。将来,若有老幼病残孤儿寡母的流落到这儿,你就撕一张,替我给人家下碗面。如何?

孙掌柜点了点头,弓腰拱手,佩服不已。这事,很快传遍了老街。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吃小面时也学海爷,吃一碗,付两份钱,那一份贴墙上。墙上的纸片,不断有人撕,也不断有人贴,天长日久的,纸片不仅没少,反而密密麻麻的,越来越多。

现今,当年的面馆早已消失。那时的小面传到今天也变了很多味道。唯有这个吃面的故事,连同那些鲜活的人物,在老街百姓的嘴里,津津乐道,代代相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街小面里头大有讲究。有经验的师傅全凭手抓,眯着眼睛都几乎不差斤两。巴掌大的面团揉得柔润光滑,抻出的面根根细如银丝,绵如垂柳。
B.海爷吃面,好讲排场,为的是显出身份高贵。“笑起来花白胡子都是一抖一抖的”,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海爷对小面无比喜爱之情。
C.面馆的孙掌柜是一个地道的精明的商人,但也有当地人的质朴重义的一面,从这个人物身上同样可以看出老街的人性人情之美。
D.如今当年的面馆早已消失,那时的小面传到今天也变了很多味道,表现出了作者对过去的无比留恋,对现实的深切失望。
【小题2】小说中写了一个给海爷付面钱却不留姓留名的人,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可以删掉,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