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
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6 09:15: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多地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却在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戏剧的发展困境,
一方面因为其自身形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存在创新惰性、脱离时代文化审美,另一方面也因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
(摘编自《传统戏曲困境还需要创新求解》)
材料二:
戏曲没有赢得青年学生关注的原因主要有:
“听不懂”。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方言、典故,舞台上的特殊的时空间度都会使平时毫无戏曲知识的青年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对剧情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了,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也导致了他们对于戏曲兴致的丧失。
戏曲程式化。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
内容与现代生活太脱节。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
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一个青年学生表示:“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嘲笑老土。”
材料三:
没有专业的剧场和舞台,却有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行进在街道、咖啡屋、茶馆、书店或美食区,都能偶遇川剧变脸、古装小品、剧情再现、杂技魔术……
在四川大佛景区可以看到,与之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散布其间的数十个小戏台,观众、游人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爆。
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推动戏剧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戏剧艺术表演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以小景式演出为主,不拘形式、剧目、场地,采取多点位同步演出方式进行,商业运营方免费提供演出服务,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门票”,观众和游客行走在街区随时都可驻足观看。
观众观看戏剧表演的同时,通过微信发图、发视频扩大宣传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人气。看似“不花钱”的艺术表演,其实却延长了观众和游客在街区活动的时间,增加了周边商业项目的经济消费量,免费提供演出服务的商业运营方,通过整个街区效益的增加而得到了回报。
(摘编自《瞭望东方周刊》)
材料四:
最近,“河南稀有剧种背景公益展演周”燃爆北京大舞台多场大戏让背景观众过足了戏瘾。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近百万戏迷通过“戏缘”APP直播观看了演出盛况。
作文中国首个“互联网+戏曲”移动平台,“戏缘”上线两年多以来,已在全国建立300多个推广站,覆盖32个剧种,合作艺术家达280位,用户近300万。
目前,“戏缘”将戏迷、艺术家、媒体、戏曲行业等资源整合互联,围绕戏曲打造全产业链,无论是中国首个戏曲电商平台“戏缘商城”,还是与旅游结合的“戏缘号”,都在不断激活戏曲的崭新传播模式。
(摘编自《河南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戏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中闲传统戏曲发展陷人困境.这既有戏曲自身的原因,也有杜会发展方面的原因。
B.在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了传统戏曲受众的不断流失。
C.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是戏曲程式的存在条件,现在这些条件已荡然无存。
D.有些青年学生对戏曲有误解,再加上害怕被別人嘲笑,所以即使喜欢也不太愿意接触戏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较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戏曲在新时代遭遇生存问题的内部原因,材枓二则重点分析了外部原因。
B.树料三、材料四介绍了中国传统戏曲在适应时代方面的成功尝试.是对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的回应。
C.在乐山大佛景区特色文化街区,戏剧表演虽然并不专业,却独具特色.很好地实现了戏曲与现代生活的对接。
D.在乐山大佛景区特色文化街区,商业运营方看似免费提供演出服务.却间接地从艺术表演中获益。
E. 手机APP可以扩大戏曲的宣传效应,拓展戏曲的传播途径,必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戏曲振兴的关键。
【小题3】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大众传媒主导的时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加速了艺术生产的通俗化进程。从诗歌到小说、由文学到电影、再从电影到电视、由电视到网络,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带来的是人类艺术实践向着不断通俗化的方向行进。尽管美学家们曾为之担心,但艺术史的这种由“雅”向“俗”的转型事实上从来不是什么问题。在欧洲中世纪时,教会一度放松了要求音乐服务于宗教宣传的严格限制,重返市井世界和乡间集市的结果让音乐得到了飞跃式发展。作为纯艺术的莎士比亚戏剧最初只是供大众欣赏的东西,反之作为通俗文学的金庸小说则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总体而言,不能不承认通俗性从来都是艺术精神的基本元素之一。
美学方面的考量表明,大众传媒产生的问题不在于通俗化,在于随传媒时代来临而形成的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变革。在消费主义的垂帘听政下,借通俗文化之名出现的“媚俗”与“恶俗”让当代艺术面目全非。所谓“媚俗”,按小说家昆德拉的解释,其实也就是审美主义的进一步的衍生,是诸如高明地玩弄漂亮的词藻和绝妙地讲究纯形式的效果等等。是将原本属于“将肉麻当有趣”的低级粗俗的东西,改头换面变成了一种冠冕堂皇的艺术风格。从而以这种方式让我们或者接受空洞无物的艺术赝品,或者欣赏信口雌黄的文化说教。“恶俗”则是指对被消费主义刺激得过度疲劳的欲望的最后挣扎,表现为对嗜血、残酷、疯狂的需要。无论是媚俗还是恶俗,它们都利用了艺术对于形式——感觉/身体——官能等方面的强调。媚俗是通过对审美形式的极端强化,去掉了其原本蕴含的语义维度的结果;恶俗则是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其推向极端,以一种疯狂取代审美体验中的激情。
以此而言,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的问题与其说是“艺术消亡”,不如讲是“艺术被囚”。在消费主义的旗帜下,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所把持。所谓的后现代艺术家是“不论什么废物都充当艺术作品”,结果是“不论什么艺术作品都被当作废物。”消费主义总是与图像文化联袂出击,无论是经济促销还是政治作秀,离开了艺术媒介无从谈起。从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到大大小小的歌舞晚会,艺术既无处不在又无处可觅。用尼采的话说,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正如他所指出的:“当批评家支配着剧场和音乐会,记者支配着学校,报刊支配着社会的时候,艺术就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美学批评则被当作维系虚荣、涣散、自私、原本可怜而绝无创造性的社团的纽带了。”这番批评虽然严厉,但也不能不承认十分中肯。事情的症结在于:消费主义让艺术剩下了华丽的躯壳,去除了它的灵魂。这让当今世界的画家或作家或音乐家等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写作?什么是艺术创作?
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将“艺术何为”的话题继续进行下去。“我不会给艺术下定义,而是要探寻它存在的理由。”泰戈尔的这句话道出了美学永远的使命。用桑塔格的话讲:“从现在起一直到我们意识的终结,我们都无法摆脱为艺术辩护的责任。我们顶多是不赞成这种或那种辩护的手段而已。”当代美学面临的一项基本工作,仍然是“必须尽一切可能,对现代艺术加以筛选,把那些真正对人类有益的艺术与那些对人类无益的艺术区别开来”。传媒时代艺术文化生产的一个严竣现象乃是缺乏“对真正的艺术和伪劣艺术作出区别”。而从美学上看,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把握“崇高之后”的艺术实践。
(编改自徐岱《消费社会的艺术状况》)
【小题1】对于“媚俗”与“恶俗”,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媚俗,是审美主义的进一步衍生,是高明地玩弄艺术技巧,将低俗变得冠冕堂皇。
B.在消费主义的观念下,媚俗与恶俗借通俗文化之名,将当代艺术弄得面目仝非。
C.恶俗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审美形式推向极端,追求嗜血、残酷、疯狂。
D.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囚困住,这正是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问题所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都促使了人类的艺术实践不断向通俗化方向发展。
B.尽管为之担忧,但美学家们不得不承认,由“雅”向“俗”转型是艺术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C.大众传媒出现的媚俗、恶俗等问题,与通俗化无关,而在于传媒时代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变革。
D.消费主义让艺术只剩下了华丽的躯壳,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却去除了它的灵魂与精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艺术只有为大众所接受,才能得以飞速发展并成为经典之作。
B.当今社会,各类体育比赛、歌舞晚会,艺术性不强,但仍然体现了尊重艺术的价值追求。
C.针对“艺术何为”,泰戈尔认为美学的使命是探寻艺术存在的理由,而不是给艺术下定义。
D.去伪存真,是当代美学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传媒时代艺术文化生产面临的严峻考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4名高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计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这份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获得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整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一等奖。这篇万字论文的主题,契合了当令社会对于方言的乡愁。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频繁,方言及其对应的方言文化的式微,几乎是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代价之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保护方言”的声音、行动近年来屡屡进入公共舆论空间。。
比如2015年,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发起了一项名为“響應“(响应)的方言调查计划,将用5至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再比如,北京,上海等地教育部门正积极推动方言进课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現其特色与魅力。那么一旦方言衰败,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调零。所以,仅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层面,我们也需要保护方言。
不过,在主张“共同语言”的现代社会,是否有必要保护方言,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的交锋,其中一种代表性意见,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指出的,“大都会必然是用全国的各种语言甚至是世界的各种语言”。言下之意,保护方言其实没有必要,并且是很难的。但保护难度大,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任由方言的消逝,如何保护才是关键。
在全球化时代。希望依靠行政力量来保卫方言,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可以借助行政权力对于方言的尊重和敬畏,让方言消失得慢一点,或是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与传承方式。北如,在城镇化进程中,适当保留一些“乡音化”的地名;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对那些与方言有关的地方特色文化项目给予必要的扶持;而在社会层面,消除对方言的歧视很有必要。
令人欣慰的是,当前“保护方言”的声音与行动,包括这次4名高中生的论文,多发轫于民间层面。这象征着民众对方言的怜惜,带有某种文化自觉的意味,也让人对方言的前景有相对更乐现的期待。这也给我们启示,保护方言无须刻意的强力安排,而要多依循社会的自发动力,给予方言保护必要的空间,作为社会环境的产物,语言并非一成不变,它有着自己的变化规律,方言也不例外。认识到这一点,在今天谈保护方言,不妨说是谈如何让社会语言的流变显得更自然。
到底如何对待方言,其实并无多少少深奥的道理可辩。它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的还是一个社会对文化
多元性乃至亚文化的包容度。
(节选自朱昌俊《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重庆市高中生的万字论文表达了当今社会人们怀念方言的乡愁,因而受到专家学者关注。
B.某些地方曲艺只有以方言演出,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方言衰败,这些曲艺就会凋零。
C.当今时代;仅仅依靠行政力量来保护方言不太可能,还必须依靠广大民众的自觉参与。
D.语言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必然随社会变化而变化,其变化规律也与社会演变规律相一致 。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重庆高中生撰写的万字论文说起,由小见大,引出保护方言的话题。
B.第三段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结合具体事例,揭示了保护方言的必要性。
C.文章紧密联系社会时代,从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论述如何保护方言的问题。
D.对于保护方言,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了如何对待方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向现代化迈进几乎必然会导致方言及其对应的方言文化的式微。这也是公众关注“保护方言”问题的背景。
B.“響應”的方言调查计划以及某些地区教育部门积极推动方言进课堂,生动地折射出当今社会对于方言的乡愁。
C.现代社会是否有必要保护方言存在争议,周有光认为大都会里不可能使用方言,保护方言难度很大,意义不大。
D.从某种程度上看,如何对待方言反映出一个社会对文化多元性乃至亚文化的包容度;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许祚禄的长篇小说《青弋江儿女》讲述了长江下游青弋江两岸陶柳两家三代人从抗战迄今几十年的生活图景与风云变幻。小说采用家族叙事,在日常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八十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它不同于一般知识分子写作的乡土题材小说,它没有单纯地描绘农民的艰辛与困苦,也没有把乡村描绘成一幅单纯的田园牧歌图,而是由乡村知识分子谱曲填词,由农民演唱,反映农民几十年生存奋斗历史的长篇赞歌,是一幅由乡村知识分子观察思考并绘制的农村历史画卷,带有江南水乡特有的荷花馨香与泥土气息。

在《青弋江儿女》中,作者以陶柳两家三代人为描写对象,描绘了青弋江两岸的农民及农民出身的英雄群像。他们出身低微,祖祖辈辈在江南水乡生存繁衍。作者给他们取的名字也带有浓厚的水乡气息,男人不是“水”,就是“生”;女人不是“梅”,就是“红”。命名虽相似,但面貌各异,性格鲜明。男人既沉稳有力又乘风破浪;女人外表清新可人,内在泼辣爽直。这些人在青弋江两岸肥沃的圩田里种植稻米、莲藕,摸鱼捉虾,在长江、青弋江中乘风破浪,运黄沙跑运输。他们养育的儿女不是参军,为国捐躯,就是上大学学科技,支援祖国建设。“他们就是靠着勤劳的双手,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着刮地皮养活了我们的国家,支撑起了我们国家的建设。”

在三代人物中,第二代人是描写的重点,金梅则倾注了作者最多的笔墨。金梅自幼失去母亲,十五岁时被父亲卖给地主婆陶寡妇作童养媳,但她没有怨天尤人。她深明大义,有爱国情怀。抗战时期主动借给游击队一船稻谷,在建国初期主动支持丈夫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她爱憎分明,直爽泼辣。面对陶根子这样混进革命队伍的流氓小偷,她直指他们的小人之心,并坚决反抗。但当陶根子为救济灾民偷粮食时,她又宽容大度,原谅他曾经的错误。金梅是青弋江边成长起来的一位农村女性,又是长江流域一位大写的“母亲”,不论是为女、为妻还是为母,都具有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尽管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缺乏必要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有些地方性格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过渡,但她仍是该作塑造得最成功的农村妇女形象,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

许祚禄以乡村知识分子视角,描绘陶柳两家八十年的家族故事,表现农民朴素中的伟大,谱写了一曲农民赞歌。当然,在艺术上,《青弋江儿女》也如它的内容一样,质朴无华,没有新颖的叙事手法与结构艺术;描写人物的手法相对单一;一些情节的转折缺乏必要的交代。但人物语言是一个亮点,尤其是金梅与国红,个性化的语言将人物的性格展示得栩栩如生。而且,作品语言鲜明的地域特色,带有江南水乡特点的景物描写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审美性。

(摘编自朱菊香《乡村知识分子视域中的农民赞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弋江儿女》以陶柳两家三代人八十年的家族故事为描写对象,第二代是描写的重点。
B.《青弋江儿女》是乡村知识分子观察思考并绘制的农村历史画卷,优于一般的乡土小说。
C.许祚禄笔下的青弋江儿女出身低微勤劳朴实,踏实肯干奉献自我,体现了朴素中的伟大。
D.许祚禄塑造人物手法相对单一,缺乏必要的心理描写,部分情节转折也缺乏必要的交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特点,并比较了它与一般知识分子的乡土题材小说的区别。
B.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绍作品所叙写的人物群像,第三段则集中介绍了作品中的最主要的人物。
C.文章例举金梅主动借游击队一船稻谷,支持丈夫奔赴朝鲜战场,意在论证她怀有爱国大义。
D.文章首尾呼应,都认可了许祚禄所创作的农民赞歌的作品价值,同时也都指出其不足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青弋江儿女》视野开阔、时间跨度长、人物性格鲜明、地域风情浓厚,具有史诗风格。
B.许祚禄以“水”“生”“梅”“红”等字命名作品中的人物,是为了营造浓厚的水乡气息。
C.金梅是作品的主人公,是塑造最为成功的一位,也是中国底层劳动妇女形象的真实写照。
D.《青弋江儿女》的语言质朴无华,带有鲜明的地域与民间特色,是作品最大的艺术亮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上海、浙江两地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迎来高考检阅。这一轮试点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六/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问题。
据初步调查,2016级高中生在2017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浙江省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50人选考物理;某县所有中学只有不到100人选考物理;某市2016级约一万名学生,只有不到900名学生选考物理。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选自搜狐网《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2017.9.14)
材料二:
“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赋分制,即不以卷面实际分数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给出一个相对分数。具体到本次高考,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1%为100分,2%为97分,以此类推,以每3分为一个分差档设置21个得分档,直至最低分40分。
“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比如短跑比赛,一组是10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一组是10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新高考改革引争论 “物理遇冷”是无解之题?》,2017.10.27)
材料三:
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对选考科目有要求。其中浙江高校要求选考的科目比例如下:物理91%,化学83.5%,技术70.6%,生物68.8%,历史62.8%,地理60.9%,政治59.7%。
(选自搜狐网《高考改革后物理到底有多重要?》,2017.7.13)
材料四:
怎样针对物理选科问题调整高考改革方案?
其一,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这并不涉及学生选择学科的公平公正问题,如果各科等级比例在学生选择前就告诉学生,那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政策来选择学科,这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其二,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3门以及3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3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如果6门(或者7门)选考科目都允许学生参加考试(考试次数限定为1次),要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必须至少选3门,在考试完成后,再自行决定用哪3门的分数去报考大学,这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能避免功利选科的问题,还有助于实现教招考分离。其三,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大学必须专门开设高中学习中心,配合高考改革,引导中学生理性选科,需要大学规范专业选科要求。
目前存在于高考选科中的问题,根源在于高考录取还是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因此,学生选科主要关注的是等级、分数,而非自身的兴趣和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在高考改革中,要真正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科目,还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
(选自澎湃新闻《新高考改革中的物理科目究竟怎么办》,2017.10.30,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新的高考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考学科失衡的问题。
B.材料二认为“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是众多学生的畏难心理。再加上赋分制所存在的漏洞,最后导致了物理学科的尴尬境遇。
C.材料三中的数据表明,在所有的选考科目中高校要求选考物理的比例最高,这体现了高校对物理学科的青睐和物理学科的重要性。
D.材料四探讨了三种针对物理选科问题的改革方案,并指明选科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考依旧实行按总分录取的模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因为“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所以“物理遇冷”成为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
B.赋分制让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产生趋易避难的心理,增强了高考的博弈性。对选考科目的选择成为高考的重要环节。
C.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时毫不掩饰对物理学科的偏爱,这与学生对选考科目选择的实际情况有出入,说明这些高校并不配合高考改革。
D.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等选择考试科目,就能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E. 尽管高考改革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但改革依旧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果。这表明,高考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
【小题3】根据材料,分析“物理遇冷”的原因,并找出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