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怪才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个500多年来如雷贯耳的名字,最初只是和绘画大师的身份连在一起。直到19世纪,随着他的手稿被陆续发现,达·芬奇在画家之外的多重身份——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才日渐凸显。
在达·芬奇看来,“科学是军官,实践是士兵”,而“只懂实践不懂科学的人就如没有舵和罗盘的舵手,永不知道他的船要开往何方”。为此,他绘制各种地图,通过考察岩石裂缝与河流沉积物洞悉了地球的板块运动;他沉浸于对树干、树枝与枝丫的研究,发现了“达·芬奇公式”——树干的粗度等于同一高度树枝的总粗度;他关注水的运动,热心从事水闸和桥梁的研究,构想了一系列整治河流的水力工具;他在对光线和阴影的研究中,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渐隐法”与“烟状”风格,而这正是蒙娜丽莎神秘微笑背后的科学基础。
凭借一些简陋的工具,达·芬奇在大自然的实验室里探索世界。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他很可能在牛顿之前就预知了引力定律,在居维埃之前就了解了侵蚀力,在开普勒之前就能解释星星发光的原因,在哈雷之前就知道了信风……尽管他的研究缺乏学理性的说明,但在这些庞杂的观察笔记中,却潜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萌芽。
1482年,达·芬奇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米兰,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达·芬奇开始系统记录自己的思想,并将其写进随身携带的本子里。在这些丰厚驳杂的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近似百科全书式的研究兴趣:他对建筑学颇有研究。设计了古典的旋转楼梯,如今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取景胜地;他在纸上画出一座“未来新城”,上层是步行区域和高档住宅,下层是人工水道和商铺仓库,甚至构想出通风良好的公厕,展现了惊人的现代化理念。
他醉心于解剖工作,为此不惜去墓地偷尸体。他毫不顾及传统的禁忌,用解剖刀一层一层打开尸体:他切开老人的内脏,最早发现了动脉硬化的病症;他切开孕妇的子宫,了解胎儿的存在状态;他切开眼球,研究人的视觉组织;他的解剖素描为揭示人体器官的功能特性提供了全新的视图。
他对机械制造充满了热情,尤其着迷于“自动化”的设计。自动演奏的机械鼓、自动行走的小车,以及那些纺织机与印刷机,预示着未来工业革命的目标与方向。他的头脑中充满古怪的狂想,他想像鸟类一样飞到空中,于是观察鸟类的飞行,制作了各种版本的飞行器,还周全地设计出降落伞以备着陆之需;他也想像鱼一样潜入水底,于是构思出潜水服,上面连着芦苇秆制成的通气管和漂浮在海面上的浮钟,甚至还带有供潜水者小便的口袋。
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达·芬奇仍然继续着他的研究计划,却越发感到迷惘困惑。他埋头研究的数学和几何学一直没有突破,试图战胜重力的飞行试验又一次失败,关于呼吸系统和发声器官的研究进展迟缓……他试图重新整理笔记内容,却发现自己所有的不过是一些文章的提纲和分散的草图。他苦恼地承认:“一切都好像分裂的王国在奔向毁灭。致力于太广泛的研究,会令神智混乱衰弱。”
与之相反,此一时期达·芬奇的绘画创作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科学研究的停滞,引发了他对灵魂皈依与生命起源的追索,他重新回到美的领域,《圣母子与圣安娜》《蒙娜丽莎》《丽达》《施洗者圣约翰》里面人物神秘的微笑,庄重的气氛,画面中多种元素之间的对比与张力,流露出难以表达的复杂情绪,就像作为学者的达·芬奇,在那些无法解答的难题与无法触及的真理面前的无奈和渴望。
或许,只有在这些数量巨大、内容庞杂的手稿笔记中,我们才能重新捕获这颗放飞的心灵,重新发现一个画家之外的旷世天才达·芬奇。
(摘自2016年第27期《 环球人物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达·芬奇这个名字500多年来如雷贯耳,最初是因为他是绘画大师,到19世纪是因为他是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
B.达·芬奇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为他的绘画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因此达·芬奇认为科学为实践掌握方向。
C.达·芬奇对科学的研究十分宽泛,涉及到地质、植物、水利和光等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或创造。
D.达·芬奇运用的工具虽然简陋,但成果斐然,如在“牛顿之前就预知了引力定律”“在居维埃之前就了解了侵蚀力”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们只能说在达·芬奇的观察笔记中,潜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萌芽,是因为他的研究缺乏学理性的说明。
B.达·芬奇在米兰时期开始对建筑学进行研究,设计了古典的旋转楼梯,画出一座“未来新城”等,展现了惊人的现代化理念。
C.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达·芬奇仍然继续着他的研究计划,但没有什么可喜的成果,以至于他认为“致力于太广泛的研究,会令神智混乱衰弱”。
D.达·芬奇最后的十几年,在绘画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得益于他对科学研究的停滞,拿出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美术领域。
E. 《蒙娜丽莎》等里面人物流露出难以表达的复杂情绪,和达·芬奇在那些无法解答的难题与无法触及的真理面前的无奈和渴望有某种程度上的吻合。
【小题3】文章的标题为“科学怪才达·芬奇”,请结合全文分析达·芬奇作为“科学怪才”的具体体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6 01:2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猎手之道

刘道福

听说收山多年的猎手老丁又要出山了,但这次不是去打猎。

老丁今年七十多岁,曾是方圆百里有名的猎手。但不知为什么,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他突然把那支跟了他多年的土枪一劈两段,金盆洗手了。

老丁枪法准,十枪九见物,只要在他的射程之内,无论什么猎物都很难逃脱。提起老丁,猎手们都竖大拇指。

那年春天的一个中午,吃过饭的老丁正坐在炕上打盹。突然听见八岁的孫子在外面喊:“爷爷、爷爷,天上有只鹰。”听说有猎物,老丁扑腾一下从炕上跳下来,睡眼蒙眬地提枪就往外走。到了外面抬头一看,可不,一只老鹰正在邻居家的场院上空瞄点儿呢,眼看着一只小鸡就要遭殃。这还了得?说时迟,那时快,老丁抬手就是一枪,之后吩咐孙子:“去捡吧,爷爷回屋接着睡会儿。”说完老丁转身进了屋,可还没等他坐稳,邻居大黑便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哭丧着脸说:“丁叔啊!孩子正在放风筝,你咋给打下来了?”这件事后来虽然成了一个笑话,但老丁的枪法好却是远近闻名了!

老丁枪法好,口碑也好,这是乡邻们公认的。最主要的是老丁一直坚守猎手之道,尤其奉行“不吃子孙饭,不干绝户事”。除了不捡飞禽蛋之外,还坚持几不杀:怀孕在身的猎物不杀;嗷嗷待哺的幼崽不杀;国家保护的濒危动物不杀……另外,老丁从不吃独食,打了猎物,亲朋好友可以分享,同行更可以分享。

那年月,家家都很困难,过年都挺清淡,可唯独老丁家的饭桌上少不了各种野味。当然,老丁每年都要请乡邻们来做客,让大伙儿都见见荤腥,解解馋。因此,老丁人缘特别好,人们都很支持他。狩猎旺季,他整天待在山上不回家,他家的活儿乡邻们就帮着干。可不知为啥,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冬天,老丁请乡邻们吃了一顿特殊的野味之后,就断然放下枪,不干了。

据说,从那以后,一提起打猎的事,老丁就闭口不言。

今年春天,电视里报道说本县最大的一个菱角泡(泡,方言,小湖。——编者注)让人给投了毒,毒死了很多鱼不说,还毒死了许多飞禽,其中还有国家保护动物,老丁气得几天吃不香睡不好,梦里总是出现一只瞪大了眼睛的棕熊。

“这还像话?政府禁猎多年,有些野生动物刚刚繁殖起来,就这么祸害,将来还不得绝种。我一定要把那个王八羔子抓住,免得他吃绝户食!”

“还用得着你,有政府呢!”乡邻们纷纷劝阻。

“不行,我一定要去,太可恨!”

“去吧,过去咱也……这回就算是将功补过吧!” 老伴欲言又止,看他一脸坚决的样子,虽然有些放心不下,可还是同意了。

背起行李卷,老丁跑到了五十里外的菱角泡,连续几天蹲守在那里,终于逮到了投毒的家伙,谁知竟是他的一个远房侄子。

“混账东西,政府不让养枪,你就下毒,你这招也太损了,这不是吃绝户食吗?”他要拉着侄子跟他一起去派出所投案。侄子一看是亲戚,嘴上像抹了蜜,好话说了千千万,可老丁还是执意要带他去派出所。软的不行,侄子只好来了硬的:“我下毒是吃绝户食,那你用枪打就不是吃绝户食?你的事要是抖出来,罪过也不比我轻!”老丁听了这话先是一愣,之后瞪圆了布满血丝的眼睛:“浑蛋,你自己做错了事还敢威胁我?我今天就是拼了老命也要把你送进去。”

老丁没有食言,他硬是把侄子送进了派出所。

侄子进去的第二天,派出所就有人就来到了老丁家……

那年冬天与棕熊的遭遇纯是一次意外,老丁本没想杀死它。棕熊向他扑来的时候,他只是下意识地做了一个防御性的动作,没想到枪响了,棕熊躺在血泊中,高高隆起的腹部让老丁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受到攻击。同时,他也清醒地意识到,他破了规矩,坏了自己多年坚守的猎手之道。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了人物的身份,为下文叙述他阻止远房侄子毒杀国家保护动物埋下了伏笔。
B.自从老丁在睡眼蒙昽中提枪打下邻居大黑的孩子放的风筝后,老丁的枪法好才远近闻名。
C.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段,将老丁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作品语言平易朴实,特别是人物对话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切合人物的形象特征。
【小题2】猎人老丁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掉?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鸡年吉祥

①2017年是农历的丁酉年即鸡年。掐指一算,生肖动物排行榜里,鸡,竟是十二属相中唯一的鸟类。全球人类饲养的鸡的总数在100亿只以上,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鸡。你知道吗,鸡曾经不是普通的鸟类,而是以非常重要的身份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

②首先,中国历史上曾把鸡抬得很高,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鸡视为世俗的太阳鸟,对鸡崇敬有加,称鸡为“德禽”。《尔雅翼》中说,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敌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鸡叫三遍,太阳出来,鸡的司晨报晓,被看成黎明即起的吉兆。鸡便成了划分阴阳两界、送走黑暗,迎接光明的“阳鸟” “天鸡”,吉祥的化身,鸡者,吉也!司晨报晓有天鸡,以鸡煞鬼,除秽驱邪,也是鸡在民俗中的重要角色。

③其次。在没有钟表的时代,雄鸡打鸣是人类的主要计时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先秦,人们有鸡鸣即起的习惯。各国的隘口也是闻鸡开关,这才有孟尝君计过秦关的趣事。秦昭王曾礼聘齐国贵族孟尝君为相,后听谗言欲杀之,孟尝君闻讯而逃,至函谷关。因时辰尚早,鸡鸣才能开关,孟尝君一行只好等待天亮。在秦王追兵将至之时,一位素无名声的下士自称会学鸡叫,以骗开城门,孟尝君大喜,命其一试,果然一鸣惊人,余音袅袅。几声之后,远近村落的公鸡纷纷响应,连关吏养的鸡也昂首啼叫起来,关吏揉着惺忪睡眼打开关隘之门,孟尝君一伙便因此趁“鸡”而逃。

④鸡还是入得了画的一种家禽,在我国的造型艺术中,以鸡作为题材,早在新时器时代就出现了。到了汉代,在造型艺术中用鸡作为装饰则更多起来。后来随着木版年画和剪纸的蓬勃发展,鸡被更多的艺术家作为题材,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历代画家中,皆有画鸡高手,画家画鸡,画的是寓意,是心情,是企盼。一幅作品中,只要有了鸡,就会平添许多生机和喜气。

⑤关于鸡的成语很多。“鸡毛蒜皮”“鸡飞蛋打”“鸡犬升天”等;由于鸡与“吉”谐音,“吉祥如意”“吉星高照”“万事大吉”“良辰吉日”成语就应运而生,以此用来表示吉祥、快乐、美好祝福之意。

【小题1】根据第②自然段,下列不是鸡名字的一项是
A.太阳鸟
B.德禽
C.天鸡
D.吉祥
【小题2】选文第③段叙述了孟尝君计过秦关的故事,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是
A.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B.说明了雄鸡打鸣曾是人类唯一的计时工具。
C.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小题3】选文介绍了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递进顺序
【小题4】根据全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鸡,是十二属相中的鸟类之一。
B.以鸡煞鬼,除秽驱邪,是民间的迷信活动。
C.到了汉代,鸡被更多的艺术家作为题材。
D.由于鸡与“吉”谐音, 鸡是一种吉祥之物。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微小时代”里的城市文学新转型

叶祝弟

①纵览2013年,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登上荧幕,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网络媒介时代的《小时代》赢得了不错的票房,但是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小时代》中的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连对之持宽容态度的王安忆也觉得这种以物判人的奇怪现象,可能会被将来的文学史注意到。面对咄咄逼人的消费写作,王安忆有意隐藏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有一些各行其道、互不干涉的意味。但是,从另外一个维度上讲,王安忆的《众声喧哗》和郭敬明的《小时代》,一个是纯文学的路数,一个是类型写作的路数,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包抄过来,共同指向了今天的文化现实———转型之中国正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小时代。

② 从艺术水准来看,《小时代》确实乏善可陈,充其量是一部类型片,但是《小时代》的出现似乎宣示了一个时代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奠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无边的消费主义、精致的物质主义、价值的虚无主义的小时代。不仅如此,随着微信、微博在青年人生活中的流行,并日益成为不可替代的通讯工具乃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个体化、群落化、亚风格化的小时代、微时代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③ 小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与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也许真的从此烟消云散了。对大时代的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告别的聚会。这个小时代的到来,对小说的意义在于,在充满着复杂的流动性的转型中国,小说家对时代的整体性把握将越来越不可能,史诗这种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写作方式将有可能被封入历史的库房中,任何想从整体上对这个时代命名的企图和冲动将不得不最终沦为可笑的堂·吉诃德。

④ 但是,这也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既然把握大的时代已经不可能,那么写出生活的小,让自己的感官的触角摩挲城市的每一寸肌肤,进入深入到城市的内部的肌理里,仔细打量将那些被大而化之、整齐划一的大时代所遮蔽的现代人生活中的小,让文学真正回到它的本源———文学是人学,文学应关注个体在此岸世界的存在,关注那些与个体生命存在有关的尊严、自由及其异化问题,关注与真诚、美好、恐惧、颤栗、焦虑、敬畏等等与文学和人有关的基本问题。对于今天的城市作家来说,做一个本雅明笔下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⑤ 与小时代相对应的是一种小叙事的方式,小说叙述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地方性知识,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在时间和空间交错的叙述中,呈现出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丰富性。城市不再是铁板一块,也不仅仅是作为与乡村及其伦理相对应的另类的存在;它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奏和理路,有着自己丰富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即是从城市内部生长出来的,也是在城市和乡村的碰撞、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交流中延展出来的。展现这种丰富的复杂性,就是在呈现这样一种小时代。相比上一代或者上几代城市作家而言,以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已经自觉与传统的城市书写方式拉开了距离,开始将目光投向已经被标签化、脸谱化的城市内部的丰富的复杂性,除了革命上海、洋场上海、传奇上海、魔幻上海、怀旧上海这些标签,对于生活在城乡结合部、主城区之外的那些更年轻的一代作家而言,南京路、淮海路固然是上海,田林、六里桥、嘉定也是上海,只不过是被大历史下被遮蔽的小叙事。

⑥ 我们正进入一个物质空前繁荣、社会矛盾凸显、精神裂变的文明转型时代,从美学上审视这个时代,它正呈现出一种灰美学的趣味。与以崇高、宏大叙事、整体划一、昂扬向上为总体特征的前期共和国美学相比,灰美学是一种处于过渡状态中的美学,它是诸多矛盾的集合体,在升腾中下坠、在流动中凝滞、在怀疑中坚守、在清醒中焦虑、在破坏中创新。它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充满着破坏性、不确定性,泥沙俱下,又生机勃勃;承载历史的重荷,又找不到未来的路。

⑦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里,城市文学作家们将重新思考个人与城市的关系,真正寻求到最适合城市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达方式,重构城市的现代精神。不仅如此,文学应该与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城市文学更应该需要时间的积淀。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2月14日

【小题1】第①段中“消费写作”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到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接续上海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开创的城市叙事传统
在小时代中回望大时代,让小和大在对话中走向一种间性的写作
③ 在光怪陆离的都市中做一个漫游者、闲逛者、勘察者
④ 城市文学的死胡同也许会获得曲径通幽的例外收获
⑤ 不失为一种可能的写作策略
A.④②①③⑤B.③②①④⑤C.④①③⑤②D.③①②⑤④
【小题4】第⑤段列举了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其用意是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安忆对郭敬明的《小时代》持否定的态度。
B.微时代的到来,会使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从此烟消云散。
C.小时代时期的年轻作家比传统作家更关注生活中的小,关注生活中的个体。
D.灰美学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因其破坏性、不确定性而使人找不到未来的路。
【小题6】综观全文,“微小时代”带给文学的影响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间:7月30日10:42

室外温度:35℃

实验情境:车停在户外,太阳直晒,记者带着温度计坐入后座儿童座椅处,关闭车辆门窗。车内初始温度30℃

温度

时间

车内气温

座椅背温度

坐垫温度

3分钟后

40℃

38.6℃

37.4℃

10分钟后

48℃

41.6℃

46℃

15分钟后

56℃

43.2℃

46.2℃

 

15分钟后,记者已无法坚持,实验终止。

相关人士介绍,高温致死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高温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温热量过度积蓄,导致神经器官受损;另外一种是由于温度持续升高,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断降低,导致缺氧死亡。

(摘编自《车内升温实验警惕高温致死》,《东南商报》2015年7月31日)

材料二:

4月8日,湖南益阳四岁女童琪琪被父亲遗忘锁在车内,因高温、窒息而身亡。这类事件,官方的定义是“高温致死”。相关部门回应:责任在家长。

问题是,家长的责任在哪里?对这位父亲,是要追究其民事责任吗?民事责任以经济赔偿为主要责任形式,造成女儿身亡,赔偿就成了自己赔自己,或者死者父亲赔偿死者母亲,这显然都不合适。

那么,刑事责任又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

作为一个父亲,他必须谨慎、合理地履行监护孩子的义务;作为一个成年人,他应该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基本常识,知道将幼童遗忘在车内会导致严重后果。也就是说,琪琪的父亲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引发危害琪琪生命健康的后果,但因为粗心马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这种后果的发生,最终导致琪琪死亡。这是典型的过失致人死亡。是犯罪,就要追究刑事责任,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考虑,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惩罚来增强父母的监护意识,督促监护人积极、正确地担负起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之责。当然,这类案件发生于家庭内部,确有其特殊性,司法机关可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酌情对待。

其实,对类似事件的处置,在国外也是有例可循。美国会对疏于监管孩子的父母罚款、监禁甚至剥夺监护权;如果发生“高温致死”事件,父母或将因触犯危及儿童安全罪或刑事疏忽罪而被指控。反观我国,近年来“高温致死”的案件屡屡发生,但鲜有司法机关公诉追责的案例,这里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原因,但这并不正常。

琪琪已经离世,追究这位父亲的刑责不是最终目的。刑罚不仅是要惩罚已然的犯罪人,更要震慑警示那些潜在的、可能的犯错者。儿童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儿童的保护离不开法治护航。

(摘编自(4岁女童被遗落车内致死:父亲不该担刑责吗?》,《澎湃新闻》2019年4月12日)

材料三:

南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理学教授戴蒙介绍说,大脑最上方是负责思考和分析的前额叶皮层,以及负责瞬时记忆的海马体;底层则是基底节,负责控制那些本能和不自觉的行为。

他说:“遗忘事件是否发生,重要相关性的因素是由压力、情绪、缺乏睡眠、生活节奏改变等结合而成。当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基底节开始工作,理智思维则被弱化到无力抵抗。结果是被弱化的海马体里的记忆回路就像电脑程序一样被强制覆盖。除非记忆回路被重启——比如听到孩子哭,否则记忆可能完全消失。这和父母的社会地位、种族、个性、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对孩子的爱无关。”

2000年,3个前NASA工程师开始研发一种用安全座椅重量感应器和钥匙警报器构成的产品,用于在父母将儿童遗落车内后发出警报。可现在这款产品仍然没有上市。最大的问题是法律责任:如果你制造了这个产品,但它发生故障并有孩子死亡的话,你就会面临巨额的法律诉讼。另外一个巨大的问题是,市场研究显示这个产品销量不会好。原因很简单:人们从不认为自己会犯类似的错误。

在高温致死案例中的父母总是遭到大众苛刻甚至恶意的批评。临床心理学家希林克说,人类有一个基本需求,他们需要相信并且坚信这个宇宙不是残酷无情的,可怕的事情不是随机出现的,如果你足够负责和警觉,这些灾难就可以近免。他相信这些父母被妖魔化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我们必须把出事的人和我们自己区隔开。假如我们和他们是一类人的话,就太可怕了。所以他们必须是怪物才可以”。

(摘编自基恩·温加滕〈致命的分心》,2010年普利策特稿奖获奖报道)

【小题1】下列对“高温致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太阳直射的情况下,密闭车内空间的气温会急剧上升,一段时间后可能导致神经器官受损,致人死亡。
B.高温致死,不只给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也会给社会带来伤害,所以,这绝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内部事件。
C.儿童被遗忘在车上因高温、窒息而亡,此类悲剧事件与家长性格类型有无关联,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D.心理学家希林克主张,我们必须对高温致死案例中的父母进行道德批判,才能把自己与他们区别开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二来看,琪琪的父亲粗心马虎、疏忽大意导致琪琪死亡,应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B.我国司法机关部分工作人员在处理高温致死案件时的立场态度,受到了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C.前NASA工程师研发的报警产品未能上市,是因为产品一旦上市,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D.材料二侧重从法律角度对高温致死事件进行分析,材料三侧重从科学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
【小题3】人们可以从哪些方面防范高温致死事件?请结合材料分析。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雪豹
凌仕江
在喜马拉雅边缘的亚东河谷,我们这群之前没有深入过河谷的人,即刻表现出强烈的陌生和兴奋,沿着浓雾弥漫的河谷走了几个小时,依然没有走出河之影,这情形越来越容易让人产生假想:我们都希望尽快抵达河谷尽头,前面或许该出现一片草原,或是一片大海,抑或是彩色的湖泊,那样的话,我们会愈加陌生和兴奋。
事实上,我们是一群走不出喜马拉雅的人。
正是因为陌生,我们才在喜马拉雅徘徊。
谁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陌生的风景?只是我们注定了选择逃离。之所以在此刻表现出少有的陌生和兴奋,是因为我们一直被看不清的城市围困,被来自生活中的不可承受的轻重绑架,在没有走完一条河谷之前,我们的叹服和敬畏油然而生。在我看来,河谷的出现是疯狂的一种暗示,它在以这种方式强调陌生之于发现者的重要性,强调河与谷在喜马拉雅怀抱的珍贵意义。如同我们在一片疆域待久了,思想会在必要时与喜马拉雅发生战争,我们时刻想着如何才能走出喜马拉雅,走出被纵横的地理等高线包围的自我迷茫。
我们的陌生和兴奋一直延续到太阳西沉,霞光如散开的网撒在河面上。而遥远的河谷还在视野里向前延伸,延伸到似乎一点儿也不想让我们知道尽头的未来。
河边上到处都是垂钓者。他们的周围开满了鲜花。在我们提着免费的亚东鱼,迷失在米蓝色的卓玛花中时,有人突然叫喊说看到一只雪豹。很多人立即应声围过去,想看看那只雪豹长什么样。
有人说了一句:雪豹雪豹雪豹。感觉像是在唱摇滚,一下子断了气。
又有人说话了:干脆把它捉回去驯养起来。
就在我刚要跟着围过去看时,心海里突然塞满了久别的乡愁:抬头看不到天尽头,除了奔跑的雾,连一只鹰的影子也找不见,我这是身处在哪里?我在没有亲人的异乡徘徊了多少年?我数不清究竟有多少个日子没有回远在四川盆地的家了。
就是这点忧伤的小情绪,让我马上想到那只正被很多人围着、正被很多双眼睛盯着的雪豹。我停了下来,听见所有的脚步声都在雪豹的心脏上奔跑,那些垂钓者几乎在同一时间丢弃了手中的鱼竿。只有我愣在那里,我在想就在太阳即将沉落时,我站在一棵缠满了经幡与哈达的神树下,伸出右手把太阳托在波光粼粼的掌心,让他们为我和太阳还有水影留影的情景。身后是一条比思想更长的河谷。我还想到了,太阳走过天空时,雾气也将消融,雪花就将绽放所有的温暖,而卓玛花就将在万古不语的老月亮下渐渐枯逝,暗香只属于季节更替的万物,而在他乡奔走的人们除了永远的乡愁,有时思考并不能解决天地间的多少疑难。
“放了它!”我突然吼了一声,“天色已经不早了,就让它回家吧!”
大伙听到我的吼声,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对方。就在那一瞬间,他们忽然明白了什么,马上作鸟兽散了,此时雪豹已被捉住它的人放回到了河谷的独木桥上。这时候,我拥有了几分欣赏雪豹的心情,拨开撩人的卓玛花,远远地看着它,只见它像个战争中被抓获的小战俘似的,一跳,再轻轻回头,再一跳,再使劲一跳,然后就一点一点地变小,最后隐入河岸深处。
此时的河水,浑浊不堪,就像天空突然变了一张脸。但愿刚才所受的惊扰没有让它六神无主,没有让它的内心结构发生崩溃的危险,没有让它迷失回家的方向。
有时,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走了很远,我就会停下来,望着家的方向,想想那只在喜马拉雅边缘游荡的雪豹,它有点像不分季节游荡在苍茫西藏的我,也有点像走不出喜马拉雅的我们。
(节选自《散文》2011年第1期《西藏时间》)
【小题1】(小题1)解释下面的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有人说了一句:雪豹雪豹雪豹。感觉像是在唱摇滚,一下子断了气。
答:     
 
(2)身后是一条比思想更长的河谷。
答:     

【小题2】(小题2)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以“雪豹”为题,在内容上却用很少的篇幅来写雪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小题3】(小题3)试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4】(小题4)文章第4自然段写道:我们一直被看不清的城市围困,被来自生活中的不可承受的轻重绑架。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引发了你对生活怎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