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怪才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个500多年来如雷贯耳的名字,最初只是和绘画大师的身份连在一起。直到19世纪,随着他的手稿被陆续发现,达·芬奇在画家之外的多重身份——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才日渐凸显。
在达·芬奇看来,“科学是军官,实践是士兵”,而“只懂实践不懂科学的人就如没有舵和罗盘的舵手,永不知道他的船要开往何方”。为此,他绘制各种地图,通过考察岩石裂缝与河流沉积物洞悉了地球的板块运动;他沉浸于对树干、树枝与枝丫的研究,发现了“达·芬奇公式”——树干的粗度等于同一高度树枝的总粗度;他关注水的运动,热心从事水闸和桥梁的研究,构想了一系列整治河流的水力工具;他在对光线和阴影的研究中,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渐隐法”与“烟状”风格,而这正是蒙娜丽莎神秘微笑背后的科学基础。
凭借一些简陋的工具,达·芬奇在大自然的实验室里探索世界。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他很可能在牛顿之前就预知了引力定律,在居维埃之前就了解了侵蚀力,在开普勒之前就能解释星星发光的原因,在哈雷之前就知道了信风……尽管他的研究缺乏学理性的说明,但在这些庞杂的观察笔记中,却潜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萌芽。
1482年,达·芬奇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米兰,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达·芬奇开始系统记录自己的思想,并将其写进随身携带的本子里。在这些丰厚驳杂的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近似百科全书式的研究兴趣:他对建筑学颇有研究。设计了古典的旋转楼梯,如今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取景胜地;他在纸上画出一座“未来新城”,上层是步行区域和高档住宅,下层是人工水道和商铺仓库,甚至构想出通风良好的公厕,展现了惊人的现代化理念。
他醉心于解剖工作,为此不惜去墓地偷尸体。他毫不顾及传统的禁忌,用解剖刀一层一层打开尸体:他切开老人的内脏,最早发现了动脉硬化的病症;他切开孕妇的子宫,了解胎儿的存在状态;他切开眼球,研究人的视觉组织;他的解剖素描为揭示人体器官的功能特性提供了全新的视图。
他对机械制造充满了热情,尤其着迷于“自动化”的设计。自动演奏的机械鼓、自动行走的小车,以及那些纺织机与印刷机,预示着未来工业革命的目标与方向。他的头脑中充满古怪的狂想,他想像鸟类一样飞到空中,于是观察鸟类的飞行,制作了各种版本的飞行器,还周全地设计出降落伞以备着陆之需;他也想像鱼一样潜入水底,于是构思出潜水服,上面连着芦苇秆制成的通气管和漂浮在海面上的浮钟,甚至还带有供潜水者小便的口袋。
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达·芬奇仍然继续着他的研究计划,却越发感到迷惘困惑。他埋头研究的数学和几何学一直没有突破,试图战胜重力的飞行试验又一次失败,关于呼吸系统和发声器官的研究进展迟缓……他试图重新整理笔记内容,却发现自己所有的不过是一些文章的提纲和分散的草图。他苦恼地承认:“一切都好像分裂的王国在奔向毁灭。致力于太广泛的研究,会令神智混乱衰弱。”
与之相反,此一时期达·芬奇的绘画创作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科学研究的停滞,引发了他对灵魂皈依与生命起源的追索,他重新回到美的领域,《圣母子与圣安娜》《蒙娜丽莎》《丽达》《施洗者圣约翰》里面人物神秘的微笑,庄重的气氛,画面中多种元素之间的对比与张力,流露出难以表达的复杂情绪,就像作为学者的达·芬奇,在那些无法解答的难题与无法触及的真理面前的无奈和渴望。
或许,只有在这些数量巨大、内容庞杂的手稿笔记中,我们才能重新捕获这颗放飞的心灵,重新发现一个画家之外的旷世天才达·芬奇。
(摘自2016年第27期《 环球人物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达·芬奇这个名字500多年来如雷贯耳,最初是因为他是绘画大师,到19世纪是因为他是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
B.达·芬奇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为他的绘画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因此达·芬奇认为科学为实践掌握方向。
C.达·芬奇对科学的研究十分宽泛,涉及到地质、植物、水利和光等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或创造。
D.达·芬奇运用的工具虽然简陋,但成果斐然,如在“牛顿之前就预知了引力定律”“在居维埃之前就了解了侵蚀力”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们只能说在达·芬奇的观察笔记中,潜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萌芽,是因为他的研究缺乏学理性的说明。
B.达·芬奇在米兰时期开始对建筑学进行研究,设计了古典的旋转楼梯,画出一座“未来新城”等,展现了惊人的现代化理念。
C.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达·芬奇仍然继续着他的研究计划,但没有什么可喜的成果,以至于他认为“致力于太广泛的研究,会令神智混乱衰弱”。
D.达·芬奇最后的十几年,在绘画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得益于他对科学研究的停滞,拿出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美术领域。
E. 《蒙娜丽莎》等里面人物流露出难以表达的复杂情绪,和达·芬奇在那些无法解答的难题与无法触及的真理面前的无奈和渴望有某种程度上的吻合。
【小题3】文章的标题为“科学怪才达·芬奇”,请结合全文分析达·芬奇作为“科学怪才”的具体体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6 01:2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永:名利场中的异类

王芳

从古至今,因为没有人能免于死,所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执著地探寻着活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活逐渐承载了一种非比寻常的重量——活,应该为死后的长存积淀财富,或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这就意味着一生的奋斗,往往是为了死后的荣光与不朽,这一点在古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司马迁就曾说过,他之所以忍辱偷生,只是因为担心“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封建时代的士子们,标榜克己复礼、仁义道德,以“夫子”的严谨标准要求自己,处处彰显正人君子的风范,或正襟危坐,或装腔作势,或痛饮高歌,但一律给人严肃不可亵渎之感,仿佛名利场上的这些人,从来就没有过欲求,从来不屑于阴暗。其实,他们被名利束缚的背后,又藏着多少偷鸡摸狗的勾当!他们玩弄权术,掌控女人,无所不为,多是些下流货色。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名利场中,毕竟还是出现了一些异类。因为有了他们,那些逝去的岁月才弥足珍贵,熠熠发光。而柳永,就是其中光亮最为夺目的一个。他的真性情,他的真风流,无疑为一个最黯淡无光的时代点亮了一盏灯,尽管这盏灯的光芒在当时显得那样微弱,似有随时被吹灭的危险,但他毕竟一直在亮着,即使是在他生命逝去一千年后的今天,这盏灯的光亮依然不减当年。这光亮里,除了有诗歌的成分,当然更有他人格的成分。

在他留世的文字中,他从来没有表现出要追求不朽,但他却获得了真正的永生。

试问谁能像他一样,在生前可以免费住在青楼妓馆,赢得青楼女子的真心,获得这个在当时还很有文化的弱势群体的集体青睐?在纸质媒体尚不甚发达的时代,谁能做到几乎每一篇作品都为人争相传唱,做到“不愿穿梭罗,愿识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的风靡?要知那时的柳永,已经是不名一文了!谁又能在死后由这些美丽的女子们安葬,每逢清明,都有歌舞妓载酒洒于墓前祭奠?“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在一部煌煌的中国文学史上,谁能做到这一点?是的,只有柳永。

都说青楼卖笑的女子心最冷漠、最无情,可是,穷困潦倒的柳永得到了她们的真心!凭的,只是他从读书人堆里爬出来后,以“真怜爱”的目光,以“真欣赏”的心态去平等地对待她们!他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一个成天把所谓的“礼义廉耻”,把虚伪的道德挂在嘴边,把升官发财当作男人唯一出路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异类。一个满脑子仁义道德,一边玩弄女人,一边又把被玩弄者钉在万劫不复的耻辱柱上的人,永远无法理解柳永的离经叛道,因此,他也注定了被他们疏离、冷落,注定了在男人世界里的孤独。

异类永远是孤独的,但他应该为他的孤独高兴,因为正是孤独使他离开了混浊的男人堆。正是孤独成就了他的永恒。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柳水呢?

柳永并不是一出生就注定了困窘,就像他的诗词中所描绘的那些美景一样,他也曾马蹄轻疾。江南武夷山的名山秀水,禅云柔雾,孕育了柳永骨子里的似水柔情。就在上梅乡白水村,柳永吸天地之精华,受祖上才情遗传,俊秀风雅,少时就有“金鹅峰下一枝笔”的美称。

历史上曾有个孟浩然,因为太想当官了,见了皇帝一紧张,反而吟出无意功名的诗句。从而与功名绝缘。得了个“孟布衣”的美誉;柳永呢,只是一时兴起,用他最拿手的词写了一首对科举发牢骚的词,便惹恼了当权者,赢得了个“白衣卿相”与“奉旨填词柳三变”的雅号,他在《鹤冲天》中写道: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也许柳永本就看透了科举,想想当年视金榜题名如探囊取物,结果却名落孙山,他也只是淡然一笑:“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那时还是何等的自信与豪情!不想五年后再度榜上无名,经历了人事的他,应该是真的看清了那个名利场吧,否则,即使有牢骚,他也不至于发出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感叹啊!他敢想,也敢说,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对“浮名”发自内心的轻鄙。

这种轻鄙自然会触怒以“浮名”来换得崇拜与敬仰,换得俯首贴耳的臣子的统治者。是啊,既然你敢标榜自己是“异类”,我就成全你!等到第三次应试,柳永已经顺利过关,等皇帝圈点放榜时,对老账记忆犹新的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皇帝是绝容不了文人的骄傲与张狂的,更何况,那些才名远不及柳永的御用文人害怕失宠而挟嫌进行的诋毁!

柳永自嘲地一笑,封了自己一个“官职”——“秦旨填词柳三变”。想想,那是一个等级何等森严的时代!读书人除了科举再无出路,有的人读一辈子书就只为能博取个功名,而柳永呢,面对皇帝的冷遇,他没有痛哭流涕,磕头求饶,也没有太多的怅惘失意,他只是笑笑,然后,果断地掉头转向民间,从此,百姓有了自己的文人,青楼女子有了体己的情人。若不是有真正的洞透,若没有足够的坚定,他走不到后面的辉煌。

风华正茂的柳永与京城高贵潇洒作别,潜身聚心融入市井,以风流倜傥的形象站立在百姓生活的第一线。柳永被主流文化所遗弃,但他却赢得了下层人民的青睐,“凡有井水饮处,皆歌柳词”。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柳永,宋词的春天会推迟很久才能到来。误功名成就了填词,填词又误了功名,这种循环,最终使柳永因词而成就了不朽。

柳永的与众不同处还在于他对青楼女子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爱护。柳永离不开她们,没有她们,就没有后代人口中传颂的柳永词。在精神世界里,柳永与她们的遭遇本质上相同,同为天涯沦落人,使他与她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艺术世界里,他精通音律,为她们创作绝妙好词,她们又用美丽的歌喉演绎,为之增色;在物质世界里,他与她们相依为命,聊以度日。是柳永成全了她们,使她们因唱他的词而红遍各地;她们最终也成全了柳永,使他庄严地活了下来,虽然困窘,却并没有失去生活的热情。他不浪迹江湖,也不归隐山林,他活得寂寞,同时也活得热闹。他的活,最终使他留下了无数令历史闪烁光华的好词!

然而,盛世的弃儿最终却成了万代的宠儿,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正确的两项
A.因为他的真性情、真风流,所以让柳永成为了历史名利场中光亮最为夺目的一个异类人物。
B.在纸质媒体尚不甚发达的时代,柳永作品传播很广很大程度上离不开青楼女子的大力传播。
C.由于柳永的离经叛道,注定了他的孤独。也由于他的孤独,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千古美名。
D.由于柳永发出了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感叹,这成了他科举路上屡次失败的原因。
E.在精神和物质上,柳永和青楼女子们相依为命、相得益彰,这也是触发柳永创作的原动力。
【小题2】请简要概括柳永的“异类”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怎样理解“这光亮里,除了有诗歌的成分,当然更有他人格的成分”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4】文章结尾说“盛世的弃儿最终却成了万代的宠儿,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你是怎样看的?联系相关阅读经历(除柳永及其作品外),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选自2016年01月20日《人民日报》)

【小题1】根据文中“家国情怀”的阐释,下列经典名句不能体现“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
A.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D.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们的意识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就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
B.家国情怀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它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C.因为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所以感念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D.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我们只要正家风、齐家规就可以构建起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将对国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
B.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
C.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伟大担当塑造伟岸人格,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D.有了家国情怀的丰润,我们的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了意义,就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 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个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不定,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追着他们的背影。我远远地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的话。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得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女人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刚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

我快速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忙完,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我躺在外间屋原本属于这家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或许是怕打扰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赶回城里,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一家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里接这对母子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我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灭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山里宿营的“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午夜有人上山汲水让“我”不寒而栗;最后确认,他们只是上山打水的普通母子。这样的设计使情节曲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手法,如描写小男孩时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
C.“我”联系了一家医院,和朋友开车到山里接母子二人去治病,面对他们的“道谢”很羞愧,因为 “我”能帮他们的也只有这么多。
D.小说标题“捞月亮的母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含意丰富,既指为给孩子希望,母亲捞月亮,又指孩子母亲的做法把“我”的迷途之心捞起。
【小题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说“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我”泪流满面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时间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现存的殷商文学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是直接传承于今的第一手的殷商文学文献,即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第二类是经过后世传抄,但是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被时人所认可的殷商文献;第三类是在周汉时代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下来的有关殷商时代的遗诗遗文、神话传说等。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它们不仅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而且已经具有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的文学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那么,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册”与“典”乃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字发现。商代重要的文献资料还有“书”。《左传》中,对《尚书·盘庚》多有引用,如:“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以此可知,殷商时代记载日常政治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文献应该是这些典、册和书。现存的《盘庚》一篇完全可以作为最有力的证明。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三者共同呈现了殷商文学的书写形态。从此以后,中国文学有了自己的成熟的文字载体。
文学史可以有多种断代方法,但无论如何,从口传时代进入文字时代,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飞跃。和后世文学相比,殷商文学的内容虽然还远不够丰富,文体形式也相对简单,但是它却展示了作为书写形态的早期文学的基本特征,为周代以后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商代以前是中国文学的传说时代,商代以后是中国文学的文字书写时代。这就是商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意义。
(摘编自赵敏俐《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时代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铭文篇幅短小,大多数只有几个字,其中包括很多合体字,这些字都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
B.甲骨文具有最重要的文字载体意义。它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而且具有相当的叙事条理与文例程式,因而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C.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比,“册”与“典”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因为它们记载了日常政治文化生活中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
D.“书”和“册”“典”一样,也是商代更为重要的文献资料。留存至今的《尚书·盘庚》,就是其中最有力的证明。
【小题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承于今的殷商文学文献,有直接保留下来的,也有经过后世传抄或历史文献中记载下来的,只要真实可信,都具有宝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B.典型的甲骨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大部分,它具有完整的叙事结构,词汇丰富,语言简洁,属于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多士》《盘庚》均出自《尚书》,《多士》记录了周公训斥殷商旧臣的情形,《盘庚》则被《左传》多次引用,二者都属于殷商文学的珍贵史料。
D.甲骨文与铜器铭文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是一致的,但由于书写工具、书写方式和记述功能的不同,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字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商文学的历史是由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共同构建的,除了各自独立的意义,它们之间还可相互发明、相互印证。
B.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记载中的典册文献,三者共同呈现了殷商文学的书写形态,它们使中国文学有了自己成熟的文字载体的标志。
C.殷商王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是因为它实现了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将中国文学从口传时代带入了文字时代。
D.殷商文学虽然内容与文体形式都相对简单,但却展示了我国书面形态的早期文学的基本特征,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的产生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而只有雅的观念产生,雅乐与俗乐之间才开始真正有了区分。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俗乐是依“俗”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并且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题材选择、乐曲修整、协调音律、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太师”“乐师”等专职乐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而《礼记·乐记》中“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和《荀子·王制》中“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一个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词句等所作的直接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通俗的语言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曰:‘吾不知越歌……。’乃召越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可见,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含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艺术加工”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雅乐与俗乐真正开始有所区分,是在雅的观念产生之后,而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又以符合礼的规范作为衡量标准。
B.只有一部分雅乐源于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其他的雅乐则出自专业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在创作之初就已经考虑到礼的要求。
C.俗乐之所以能够较多地保留一些原始的、民间的东西,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并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
D.太师、乐师等乐官的主要职责,是遵循艺术的规律,将采集到的乡间俗乐加工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雅的观念和标准,是区分雅乐和俗乐的前提,而雅的判断标准又是以礼为前提的。
B.文章从艺术加工对雅乐的重要作用着眼,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俗乐转化为雅乐的条件。
C.文章认为,直接的艺术加工和间接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俗乐转变为雅乐的全部过程。
D.对俗乐被加工成雅乐,文章以《国风》中的作品为例,指出了社会分工的决定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都是雅乐。《国风》中一些原本源于俗乐的篇章,也通过乐官的加工成为了雅乐。
B.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里的“邪”是相对于“礼”而言。
C.钱穆所谈论的“越歌而楚说之”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的“俗歌而雅说之”。
D.雅乐和俗乐并非泾渭分明,雅乐之中可能存在俗乐,俗乐可以转变为雅乐,艺术加工使得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