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星之陨
周汝昌
乾隆二十四年,因平定西陲,圣上一心要大肆庆贺,命令修茸紫光阁,欲寻觅画师为五十名功臣绘像。人物肖像之外,还有巨幅的战役情景全图、地图若千帧。宫廷御画院人手不够用,江南总督尹 继善推荐了雪芹。这样的画是何情形?那是生命精气的巨大消耗,是画好了只有“圣上”一览,而世人永无欣赏之权利与荣幸。学艺一生,难道就为这样一个“结果”?
“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存。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这是《石头记》中的一首诗,而实在是他对于显责要招他入馆画像的一个回敬词。这种狂傲不拘的答复,不但回绝了君恩,也满可招来杀身之祸。
乾隆二十七年,是壬午年(1762)。夏秋之际,雪芹的处境又因书稿而引出巨大的变化。《石头记》被判为淫邪之书,一方面他要紧张地“删削”整编出一部应付“进呈(皇帝)”的本子,一方面地方官吏正在向百姓严加逼迫欺凌,以至于拆毁住房,横加驱逐。雪芹一生坎坷,途将穷而日薄暮,而时至此间,竞真如前人所说,奔走无家----及至有家,家复被拆,仅此数椽片瓦,亦难逃毒手。才人之困厄,虽自古史不绝书,然厄至于此极者,亦可称绝矣!拆毁居屋的打击十二分沉重。“删削进呈”的打击更是加倍严峻。拆迁被逐,犹可忍受苦挨,但笔墨心血的摧残破坏,则实在创伤了雪芹的整个身心,他几乎不能负荷精神之压抑迫害。
壬午这一年,遂成为雪芹生命精神能否支撑延续的关键岁月。
壬午年的新正,乾隆离京南巡。“圣驾”所到之处,真是千般锦绣,万众繁华,直使老皇上康熙的旧事黯然失色。乾隆还特下御旨,训诫各处官员,其中透露:“各处行宫,靡丽饰观,名山胜迹,凡所经过,悉多加修整;凡地方预备的一切饰具,均须异于凡俗。”于此,可见一斑。而其时各省灾情连续,与南巡的“盛”典,正是相映成“趣”。
“删削进呈”的事果然发作了。当时,人人皆知道作这部“淫书” “邪书”的人是谁。雪芹为此, 忧愤交加。辛酸之泪,书赖以成;而此时又为书之存亡、人之生死硬洒辛酸之泪水。艰难困顿,百般作计,勉强度过了这个壬午之严冬。但雪芹的身体,由此而日见衰坏。
连年的天灾,已使粮米百物之价不断上涨。百姓人家,更加日月难度。更奇怪地是连富人家也变穷了,以致于卖男卖女。雪芹想起了一首诗,他见传抄时年方二十,引起了誓欲为女子写传的愿望。 此诗为《鬻女行》,其中几句如下:“菽粟年年责不止,甲第因循变贫子。朝餐未饱曰又晡,夜来不见炊烟起。······男媒女妁争携带,背人却鬻东门外。愿君珍重良家人,看取他年掌上儿!”
此诗所写,一心欲讽当时的富贵人家,小心日后自己的掌上明珠、千金小姐也会成为被无情役使的卑贱女奴!此诗传为当时名诗人陈石闾所作,足以作为当年“盛世”的侧鉴。雪芹想到自己《石头记》中所写不幸女子,其中也包含着这一种类。而今的“菽粟年年责不止”又甚于十几年前,更不知道天下又有几多女儿正如那诗中之女,同归于一个“薄命司”中。想到这里,自己一人的穷愁,又算 什么呢?
谁知,古语说得不虚: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桩史不见书的奇事发生了:痘灾夺取了万家儿女 的性命。从三四月起,直到十月止,北京内外,儿童死于痘灾的数以万计。他最怕的事终于临头了: 惟一的儿子染上了痘疹,不治身亡。
儿子殇后,雪芹悲痛难以自持,不久也病倒了。乾隆二十八年的除夕,别人家正是香烟爆竹,笑语欢腾的时刻,雪芹在极其凄凉悲惨的情境下离开了人世!
-----摘编自周汝昌《曹雪芹》
相关链接:
①孟子:说:“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正是必有一部曹雪芹传的缘由。
―周汝昌《曹雪芹》卷头语。
②雪芹名霑,字芹溪,一字芹圃,正白旗汉军。……寅子颓,即雪芹父,亦为江宁织造,故雪芹生于南京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庆祝凯旋乾隆皇帝决定在紫光阁绘画,这将消耗画师巨大的生命精气,可是画好了只有“圣上”一览,世人是没有欣赏的权利与荣幸的。
B.壬午这一年,之所以成为曹雪芹生命精神支撑的关键岁月,不仅因为他的笔墨心血被摧残被破坏,更因为拆迁被逐的遭遇。
C.壬午年乾隆皇帝南巡,其奢侈铺张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康熙皇帝,而各地灾情不断,可见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
D.曹雪芹一生坎坷途将穷而日薄暮,可谓困厄到极致,而痘灾夺走了他爱的妻子,成为压倒这位才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皇上下诏参与紫光阁绘画,本是极大的恩宠,更是不可违抗的君命。但是曹雪芹直接回绝了,可见其狂傲不拘的个性。
B.《石头记》一书,依赖曹雪芹的心酸之泪写成,而“删削进呈”一事,又关系到书的存亡,这使他从此一蹶不振,颓靡不堪。
C.《鬻女行》与《石头记》中描述的不幸女子同属一个“薄命司”,这让曹雪芹看轻自己个人的愁苦,表现出其悲天悯人的情怀。
D.文中多出运用夸张、对比、反讽的手法,表现了传主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愤慨之情。
E. 周汝昌的《曹雪芹》,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都亲切地称“雪芹”而不加姓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两位大家对曹雪芹深厚的情感。
【小题3】孟子认为,读书须知人论世。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4 12:06: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
C.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D.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这属于引用论证。
B.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开篇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继而笔锋一转,这属于引申论证。
C.文章用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来论证隐士也要“讨生活”,这属于举例论证。
D.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了卖药、养蜂、种菜等其他职业,这样论证比较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他们的自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C.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而有时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D.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的起源与汉字之最

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起源的状况曾经那样模糊。近六十年来,现代考古的谜一个个从地下被揭晓。关于汉字的起源,也有了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殷墟甲骨文产生在商代后期,约为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纪。这时的汉字已经是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这种汉字的实际面貌表明,它不但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而且经过某种程度上的整理规范。那么,在此之前的汉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商代后期再往前,推到商代前期。考古学家认为,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中找到的被称作二里岗文化的商代文化,与殷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围内,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在翻转的地面上,曾发现三件有字的骨,其中两件各有一字,另一件有十个字。考古学家认为是为练习刻字而刻的,它的形制与殷墟甲骨文差不多,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在使用甲骨文。二里岗文化的陶器和陶片上也刻画符号,都是简单的刻文,刻在陶大口尊上。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里也发现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其中一部分比商代后期略早一些。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符,也早于殷墟四百年左右。这三处的陶文,有的与汉字很相像。

近年来,对夏文化的探讨日渐热烈,一般认为夏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起码应该有一些原始文字,但是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却没有找到可以确证为文字的资料。河南偃师县发掘的二里头文化,根据考古层位,是压在河南龙山文化层之上,又被二里岗文化所压住的。它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属夏文化,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在发掘的陶片上有的刻画记号,用意不清。这些几何式的直纹,应当都与文字有关。

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似乎没有更多的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但不能说明那时没有文字。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得以保存文字,是因为它们的质地不易腐烂。可以想见,在汉字有所积累的时期,它不可能不用来进行日常书写。那种临时性的交往或保留时间不必过长的书写物,是可能划在易于腐烂的兽皮、木片、树皮、树叶、草叶等东西上的。而这些书写物在数千年之后无法再现,就像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原始社会的木船和草鞋一样,应当是十分正常的。而且,隔开这一段,在更早一些的新石器时代,我们还可以窥到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发现刻有符号的陶尊和残器片十六件,大都出自墓葬,上面有十八个刻符。这些刻符的图像和甲骨文与早期金文的象形文字非常接近。虽然这些符号绝大多数刻在陶尊外壁口下颈部,而且一个陶樽一般只刻一个符号,只有一件在颈部两侧刻两个,另一件在颈部、底部各刻一个,相互并不连贯,因此,意义无法探求。但说它们是原始文字,已有相当的理由。

(节选自《汉字的起源与汉字之最》)

【小题1】下列关于汉字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对于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状况,在近六十年来的现代考古中,已经有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B.研究汉字的起源主要不是研究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已经是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了。
C.二里岗文化中发现三件有字的骨,可以推测汉字起源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围内。
D.二里岗文化、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吴城遗址等陶器上的陶文,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有一定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没有找到可确证为文字的资料,这与一般认为夏代已进入阶级社会,应该有原始的文字的看法不相合。
B.从考古层位上来说,处于最上层的应该是二里岗文化,其次是河南龙山文化,处于最下层的是河南偃师县发掘的二里头文化。
C.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它所处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根据专家的研究,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
D.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缺乏,但在更早一些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中,已经有了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依据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的二里岗文化的考古挖掘中发现的骨上的文字,考古学家作出断定,当时已经在使用甲骨文。
B.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的文字,因为它们的质地不易腐烂,所以能保存下来;而划在易于腐烂的东西上的文字,就无法保存。
C.大汶口文化中大都出自墓葬的刻有符号的十六件陶尊和残器片,上面有十八个刻符,这些刻符的图像中透露出原始文字的信息。
D.考古工作者研究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之前的不同时期陶片上的刻划记号,因为弄清这些记号的年代,就能够弄清汉字的起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遇就是缘分

秦嗣林

几年前的春节前夕,一位客户开着奔驰车上门典当,自称姓张。我评估车况良好,只是车厢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不好多问,我开好当票,把现金交给张老板。他忙不迭地走了,没过一会儿又折回来,说是车厢里的货品忘了拿。打开后备厢,鱼腥味扑鼻而来,满满的全是渔获。他笑着说,自己在基隆经营渔业公司,为了凑足员工的年终奖金,才来当车。

此后,他不时来典当,见面次数一多,彼此愈来愈熟。他说,渔业公司是祖传的家业,自己当过二十多年的船长,旗下有八艘远洋渔船。每次渔船进港,都需要除锈、上漆之类的整补作业,一艘船至少要花两三百万,整补资金就靠当奔驰车来周转。

某一年岁末,他打电话给我:“秦老板,今年的年终奖金不够,又要麻烦你。我实在太忙,能不能请你带一百万元过来,再把车开到你的店里,我请你吃尾牙。”

我只好背着装满现金的包包,搭上基隆客运,晃晃悠悠地出发。

到了基隆,发现尾牙场地设在船坞里,员工有三分之一是本地人,还有三分之一是外籍船工。最有意思的是,大家不分彼此,敬酒的敬酒、唱歌的唱歌,比开派对还欢乐,吃尾牙能吃得这么开心,实在很少见。张老板穿梭其间,笑眯眯地招呼每一个人。

我说:“你们的工作真有趣,忙的时候还不忘唱歌。"

他说:“你想想,我们跑一趟南美洲得花一年,茫茫大海之中无处可去,要是生活枯燥乏味,没人待的下去所以,遇上再难过的事情都要唱唱跳跳,大家互相取乐,才能安然度过航海的日子。”

时间往后再推一两年,张老板再度来当车,同行的是一位面有菜色的越南人。

我忍不住问:“张老板,这个人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对,我等一下要带他到医院开刀。”

“怎么不请别人带?”

“轮机长已经带他看过两次,每次都说没事,我愈看愈觉得不对劲,一定要自己带他走一趟。今天来当车,也想请你帮忙开车载我们去医院,再把车子开回店里。”

到了医院,张老板先去挂号,我和越南人坐在一旁,我问越南人:"老板对你好不好?”

他一个劲儿地点头说:“老板对我很好。我家里要盖房子,老板还借给我三万元。”

后来,越南人进诊室检查,我由衷地说:“张老板,你对这些船员真好。”

他正色道:“因为语言不通,他们平常闷不吭声,只要几个人讲好,当天晚上就会动手干掉船长。我们当船长的,最怕这种人,所以在陆上要对他们特别好,出海才不会有事。”他又说,“外籍船工到异乡打拼不容易,对他们好一点是应该的。在海上,我们都是生死与共的兄弟。有一次出海,我站在满舱的渔获里处理事情,一个新来的外籍船工焦急地指着我的脚,喊着我听不懂的语言,我赶紧把脚从深及膝盖的渔获中抽起来。下一秒,地上成圈的钢索就倏地拉直。原来外头正在下渔笼,要是他晚一点提醒我,我的腿就被钢索绞断了。”

又过了五六年,张老板打电话给我,表明不但要当车,还要当船,希望我可以帮忙。

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我的船被阿根廷政府没收,还有二十多个船员被扣押,对方要求付一百万美元,收到钱才肯放人。“ 我一听事态严重,金额太高,于是帮他介绍了一个专做租赁生意的人,三人约好时间碰面京 谈,张老板顺利借到一千万台币。

临走前,我问他:“一百万美元不是小数目,你的公司撑得下去吗?”

他沉默几秒,说:“没办法,公司可能要倒闭。 "

“那你还想办法筹钱救人?”

“如果船员回不了家,他们的家庭就要完蛋,所以我—定要救人。日后南美洲的渔区,我再也去不了了。”

过了一段时间,张老板典当的奔驰车已经到期,原来留的电话无人接听,我亲自跑到他的公司一看,没想到公司招牌已换,人也不见踪影。我询问左邻右舍,才知道原先的渔业公司已经转卖,张老板住在基隆老家。 到了他家,我心里凉了半截,昔日意气风发的张老板瘦得只剩三十多公斤。他脸色焦黄,仿佛一推就倒。

我紧张地问:“发生了什么事?”

他的家人搭腔:“上次的事情太严重,他整个人都被拖垮了。医生说,他的肝有问题,时间 ……时间不多了。"

我愣了半晌,不知该说什么,他主动开口说:“船的事情已经解决,当给你的奔驰车请你帮忙处理。不好意思,我知道会亏钱。放心,以后有钱,我一定补偿你。”我伤心地说:“钱不是重点,像你这么好的人,怎么会这样。”“虽然日子不多,可是我心里很高兴,至少把人救了回来,帮助二十多个家庭团聚。”

他请我留下来喝茶,我心中难过,坐不住,赶紧找个借口告辞。

走出门后,遇到好几个船工,其中一个正是上次去看病的越南人。

我同他打招呼:“最近身体好不好?”

“没问题,现在换了一个老板。”

“你今天来看旧老板?”

“大家轮流,只要在码头的人,每个早上,一个人来送饭,一个人带他散步、打扫。”

“有薪水吗?”

他摇摇手说:“没有钱,大家自发的,因为老板是个好人。”

没多久,我就接到张老板去世的消息。

人跟人的相遇都是缘分,老板与员工也是,真诚地待人,他人一定可以感受到。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代两人结识的缘起,写春节前夕,张老板开着奔驰车上门典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展开情节。
B.文章写我与越南人的两次对话,既侧面表现了张老板的“好”,也正面写出了员工对老板真诚付出的感受与回报,突出了主题。
C.“脸色焦黄,仿佛一推就倒”,运用外貌描写、比喻等手法,写出张老板身心受到的打击之重,凸显了张老板尽心竭力为员工的美好心灵。
D.“人跟人的相遇都是缘分”,不仅写了老板与员工相识相助的缘分,也写了“我”与张老板 相遇相知的缘分,文末照应题目,点明主旨,引人思考。
【小题2】看病的越南人说“老板是个好人”,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张老板“好”在哪里。
【小题3】小说在叙述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材料一
一条与鲸鱼有关的新闻,刺痛了所有人的双眼。在挪威西部海岸,人们发现了一条巨大的鲸鱼,搁浅在海岸的沙滩上。当地科学家赶到现场时,这头痛苦的鲸鱼已经无法挽救,只能对其实施安乐死。然而在对鲸鱼进行解剖,以探究搁浅的原因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条鲸鱼的胃里没有一点儿食物,却被30个塑料袋塞满,其中最长的塑料袋,长度甚至达到了2米半!
除了鲸鱼这种体型大、靠吃浮游生物为生、一不小心就吞一堆塑料袋的生物之外,其他海洋生物也深受困扰,比如好奇心很重的海豚,和眼神不好、爱吃水母的海龟,等等。绿色和平组织2016年8月25日发表报告指出,全世界每秒钟有超过200公斤塑料被倾倒入海洋,累计每年有超过800万吨塑料留在海洋当中。
马里亚纳海沟,是人类栖居的地球上最深远的神秘之域。这个深度达10911米的深海海沟,比陆地表面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都要多出2000余米。这里距离我们人类生存的世界太过遥远,因此一直被认为是地球上最神秘的一片“净土”。然而科学家们最新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在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的生物体内,竟然发现了早已被禁止使用的化工原料 ——PCBs(多氯联苯)。
多氯联苯,由于稳定的化学性质、良好的耐热性及电绝缘性能,自二十世纪初被人工合成后,广泛应用于工业制成品。但也正由于它具有的特性,所以无法被大自然降解,只能通过焚化、辐照、化学降解等会产生二次环境污染的方式进行分解处理。更为重要的是,多氯联苯是一种致癌物,1968年及1979年,日本及台湾分别出现因多氯联苯污染米糠油而导致的大规模人类中毒和死亡事件,这两起事件和“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一起,位列“二十世纪十大环境污染公害事件”。
多氯联苯容易累积在脂肪组织,造成脑部、皮肤及内脏的疾病,并影响神经、生殖及免疫系统,会导致人体数十种以上的病变,且会经由母体胎盘或哺乳传给下一代。孩子在长大之后,则可能出现智力与体力发展迟缓等现象。绝大多数的受害者历经数十年,身上仍残留排不出去的毒素。
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发现的多氯联苯残留,很可能是随着动物尸体以及一些塑料垃圾漂流并沉到了海沟深处。而很多生物在觅食时又会吃掉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而科研人员从深达10047米的克马德克海沟(Kermadec Trench)的深海生物体里,也发现了同样由人类合成的化学物质残留。这两个海沟之间的距离,超过了7000公里。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一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海洋生物诸如鲸鱼深受塑料以及其他人类废弃物的困扰。
B.多氯联苯无法被大自然降解,目前的分解处理法必然会污染环境。
C.克马德克海沟发现的多氯联苯残留是海洋生态循环恶化所致。
D.人类对海洋的污染有可能超乎我们的认知,甚而危及人类自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10月19日表示,过去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但是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目前,在浙江和上海,都出现了有关高考物理选考科目人数下降的争议,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根据淅江省教育考试院、淅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共2(3)13万考生(其中25.01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在后3门(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中自主选择3门)选择中相关科目排位如下:1.生物12.53万(50%);2.化学12.5万(50%)3.地理11.95万(4(1)79%);4.历史(4)88万(43%);5.政治10万(40%);6.物理(2)95万(35.78%);(1)技术(1)2万(29%)。也就是说,新高考中,选考物理的仅(2)9万人,比例仅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6%。
根据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5万名上海高考学生中,相关科目的选考人数如下:政治14834人,历史20151人,地理29628人,物理19218人,化学22314人,生物24175人。从中可见,物理也排在第5位,低于地理、生物、化学、历史科目的选考人数。
(网易新闻)
材料二:
为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我国于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但是,由于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未变,仍旧按总分排序录取学生,因此,新高考出现新的应试倾向,学生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而放弃重要的科目学习,比之前的问题更严重一一以前毕竟所有理科学生(在各省考生中约占70%)都要学物理,而新高考改革后,只有30%多的学生选择物理。
这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不能仅靠调整考试科目。以前,学习文科的学生即便考出高分,也不一定就有很深的人文底蕴;同样,学习理科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有很高的科学素养。现在,文理融合之后,只要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科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目主要目的还是应试,文理融合、3+3选择的改革价值就难以实现,学生会功利选科,家长们也鲜有考虑孩子以后的素养问题。
(环球时报)
材料三:
柯桥中学打造了“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邀请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走进中学校因,为学生带来最新科技前沿和人文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人大附中也开启“新教育讲堂”系列讲座,并以“科学家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作为开篇。
柯桥中学校长杨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为了吸引孩子们选物理,学校专门组建了物理学科实验室;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社团,学校提供老师和资金、场地等全方位的支持,当地政府也增加投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体验。人大附中也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启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在科学技术专业上的潜能。
洪文认为,对于多数需要学习物理学科的专业来说,应该将物理列为“必考”科目,而不是可选项。他说,上海新高考改革第二年,要求选考物理的高校比例上升后,考生选择物理科目的比例也相应提升到了40%。这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有益尝试。
(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引言论、列数字的方法客观介绍了上海、浙江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情况。
B.材料二在谈到物理遇冷现状后,深挖了遇冷背后的原因,采用了层进式结构,这是时评常用的结构。
C.材料三举了柯桥中学和人大附中的例子,举例角度相同,但例子的丰富恰好说明了名校在发掘自身潜力应对教改缺陷上有相同的思路。
D.三则材料都报道同一热点事件,但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放在发现问题上,材料二材料三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教育部承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B.材料二认为只要高考按总分排序录取考生的制度不变,那么应试的倾向就不可能有本质的改变。
C.材料二谈到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促进文理融合,破除唯分数论。
D.材料二认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可能从文科和理科的学习中获得。
E.材料三谈到有专家认为,报考高校理科专业的考生应该必须选考物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物理遇冷,对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