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星之陨
周汝昌
乾隆二十四年,因平定西陲,圣上一心要大肆庆贺,命令修茸紫光阁,欲寻觅画师为五十名功臣绘像。人物肖像之外,还有巨幅的战役情景全图、地图若千帧。宫廷御画院人手不够用,江南总督尹 继善推荐了雪芹。这样的画是何情形?那是生命精气的巨大消耗,是画好了只有“圣上”一览,而世人永无欣赏之权利与荣幸。学艺一生,难道就为这样一个“结果”?
“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存。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这是《石头记》中的一首诗,而实在是他对于显责要招他入馆画像的一个回敬词。这种狂傲不拘的答复,不但回绝了君恩,也满可招来杀身之祸。
乾隆二十七年,是壬午年(1762)。夏秋之际,雪芹的处境又因书稿而引出巨大的变化。《石头记》被判为淫邪之书,一方面他要紧张地“删削”整编出一部应付“进呈(皇帝)”的本子,一方面地方官吏正在向百姓严加逼迫欺凌,以至于拆毁住房,横加驱逐。雪芹一生坎坷,途将穷而日薄暮,而时至此间,竞真如前人所说,奔走无家----及至有家,家复被拆,仅此数椽片瓦,亦难逃毒手。才人之困厄,虽自古史不绝书,然厄至于此极者,亦可称绝矣!拆毁居屋的打击十二分沉重。“删削进呈”的打击更是加倍严峻。拆迁被逐,犹可忍受苦挨,但笔墨心血的摧残破坏,则实在创伤了雪芹的整个身心,他几乎不能负荷精神之压抑迫害。
壬午这一年,遂成为雪芹生命精神能否支撑延续的关键岁月。
壬午年的新正,乾隆离京南巡。“圣驾”所到之处,真是千般锦绣,万众繁华,直使老皇上康熙的旧事黯然失色。乾隆还特下御旨,训诫各处官员,其中透露:“各处行宫,靡丽饰观,名山胜迹,凡所经过,悉多加修整;凡地方预备的一切饰具,均须异于凡俗。”于此,可见一斑。而其时各省灾情连续,与南巡的“盛”典,正是相映成“趣”。
“删削进呈”的事果然发作了。当时,人人皆知道作这部“淫书” “邪书”的人是谁。雪芹为此, 忧愤交加。辛酸之泪,书赖以成;而此时又为书之存亡、人之生死硬洒辛酸之泪水。艰难困顿,百般作计,勉强度过了这个壬午之严冬。但雪芹的身体,由此而日见衰坏。
连年的天灾,已使粮米百物之价不断上涨。百姓人家,更加日月难度。更奇怪地是连富人家也变穷了,以致于卖男卖女。雪芹想起了一首诗,他见传抄时年方二十,引起了誓欲为女子写传的愿望。 此诗为《鬻女行》,其中几句如下:“菽粟年年责不止,甲第因循变贫子。朝餐未饱曰又晡,夜来不见炊烟起。······男媒女妁争携带,背人却鬻东门外。愿君珍重良家人,看取他年掌上儿!”
此诗所写,一心欲讽当时的富贵人家,小心日后自己的掌上明珠、千金小姐也会成为被无情役使的卑贱女奴!此诗传为当时名诗人陈石闾所作,足以作为当年“盛世”的侧鉴。雪芹想到自己《石头记》中所写不幸女子,其中也包含着这一种类。而今的“菽粟年年责不止”又甚于十几年前,更不知道天下又有几多女儿正如那诗中之女,同归于一个“薄命司”中。想到这里,自己一人的穷愁,又算 什么呢?
谁知,古语说得不虚: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桩史不见书的奇事发生了:痘灾夺取了万家儿女 的性命。从三四月起,直到十月止,北京内外,儿童死于痘灾的数以万计。他最怕的事终于临头了: 惟一的儿子染上了痘疹,不治身亡。
儿子殇后,雪芹悲痛难以自持,不久也病倒了。乾隆二十八年的除夕,别人家正是香烟爆竹,笑语欢腾的时刻,雪芹在极其凄凉悲惨的情境下离开了人世!
-----摘编自周汝昌《曹雪芹》
相关链接:
①孟子:说:“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正是必有一部曹雪芹传的缘由。
―周汝昌《曹雪芹》卷头语。
②雪芹名霑,字芹溪,一字芹圃,正白旗汉军。……寅子颓,即雪芹父,亦为江宁织造,故雪芹生于南京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庆祝凯旋乾隆皇帝决定在紫光阁绘画,这将消耗画师巨大的生命精气,可是画好了只有“圣上”一览,世人是没有欣赏的权利与荣幸的。
B.壬午这一年,之所以成为曹雪芹生命精神支撑的关键岁月,不仅因为他的笔墨心血被摧残被破坏,更因为拆迁被逐的遭遇。
C.壬午年乾隆皇帝南巡,其奢侈铺张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康熙皇帝,而各地灾情不断,可见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
D.曹雪芹一生坎坷途将穷而日薄暮,可谓困厄到极致,而痘灾夺走了他爱的妻子,成为压倒这位才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皇上下诏参与紫光阁绘画,本是极大的恩宠,更是不可违抗的君命。但是曹雪芹直接回绝了,可见其狂傲不拘的个性。
B.《石头记》一书,依赖曹雪芹的心酸之泪写成,而“删削进呈”一事,又关系到书的存亡,这使他从此一蹶不振,颓靡不堪。
C.《鬻女行》与《石头记》中描述的不幸女子同属一个“薄命司”,这让曹雪芹看轻自己个人的愁苦,表现出其悲天悯人的情怀。
D.文中多出运用夸张、对比、反讽的手法,表现了传主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愤慨之情。
E. 周汝昌的《曹雪芹》,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都亲切地称“雪芹”而不加姓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两位大家对曹雪芹深厚的情感。
【小题3】孟子认为,读书须知人论世。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4 12:06: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字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命脉,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符号标识,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使用、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字,是一种文化情怀和文化责任。汉字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更是中国人的思维之根、文化之根、情感之根。有了汉字,才有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才有了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光辉灿烂的文化。目前,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辉煌成绩,但在汉字传承方面形势严峻。

第一,国际文化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文化全球化,虽然文化全球化也有双向交流的性质,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是平等的全球化,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实力竞争的全球化。文化霸权、文化单一性与弱势文化、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激烈。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全世界的政府交往、经济贸易、学术交流都用英语,而且互联网上的材料90%左右也是英文。相比而言,汉语使用人口虽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却与英语无法相比。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亚洲个别国家曾有意将汉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消息是否属实,这说明汉字发明权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作为发明汉字的中国人,一旦汉字被其他国家作为非物质遗产申报,如何对得起自己的祖先和后人。

第二,国人对汉字的重视程度不容乐观。目前,在国人的心目中,汉语的地位远没有英语重要,汉语学得好不好无关紧要,只要英语学好了就可以拿学位和出国留学。现在中国人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一直到硕士博士毕业,前后长达二十几年。英语学不好,上不了好大学。过不了四六级,有的学校规定拿不到大学学位证或硕士博士学位证。参加工作后,英语不过关,不能晋升职称。而作为母语的汉语,就没有这种高规格的待遇。正是这种制度和规则的导向作用,使得汉字和汉语的地位不断下降。

第三,媒介转型加速了人们对汉字的遗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手机使用的普遍化,汉字书写由原来的毛笔与硬笔日益转变为键盘和拇指。一项针对书写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很多不难的字都忘了怎么写;22%的人写字时依靠的是电脑,而不是笔;16%的人觉得除了名字写得还行,其他字基本没法看;13%的人去外面听课或者开会,最怕的就是记笔记。键盘化、拇指化,已经让人们体验不到汉字书写带来的愉悦,千篇一律的印刷体代替了富有个性和温情的手写体。汉字书写水平的整体下降,带来的更多是对于汉字的隔膜与疏离。

第四,流行文化对汉字的冲击。目前网络流行语、时尚流行语、娱乐节目语言、广告语的泛滥造成大量对于汉字的更改与颠覆,使原本规范化的汉字变得不伦不类。例如把没有写成“木有”、同学写成“童鞋”,妹子写成“妹纸”,悲剧写成“杯具”,什么写成“神马”,还有一些生造词,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至于为了书写方便而出现的难以认出的简化字更是比比皆是。这种对汉字的滥用与破坏使原本美丽的汉字变得丑陋。

今天汉字传承面临着内忧外患,提高对汉字传承的认识水平,激发国民对汉字的热爱,捍卫国家文化安全,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摘编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没有话语权,以致汉语的影响力与英语无法相比。
B.英语学不好,上不了好大学,拿不到学位证,不能晋升职称,这些是汉字和汉语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
C.文化全球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实力竞争的全球化,而汉字发明权的争夺其实是文化实力竞争的表征。
D.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毛笔与硬笔书写已被键盘和拇指替代,人们对汉字越来越疏离与隔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成就的背景下,从不同方面论证了汉字传承面临的严峻形势。
B.文章主体部分呈并列结构,从国际文化竞争、国人重视程度等方面审视汉字传承存在的诸多问题。
C.文章第四段用调查数据来论证媒介转型加速了人们对汉字遗忘的现象,真实可信,有很强的说服力。
D.围绕汉字传承这一中心,文章逐层深入,论证了传承汉字文化、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提高对汉字传承的认识水平,重视汉字传承和发展,大力弘扬汉字文化,就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B.从文化角度看,汉字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热爱汉字、传承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责任。
C.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的影响力。
D.作为国家与民族符号标识的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因此,它的使用与传承意义重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代演员”于是之
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我立即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她1月20 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5时19分走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山,就照你的建议,24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一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
于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梅校长有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剧场何尝不是如此!
2006年5月16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倾城之恋》,演完谢幕,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深感荣耀,因为伟大的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1992年7月16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倾吐了他的感受。他自觉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却又偏偏受到了热烈欢呼,整篇文章成了他的“忏悔录”。最后他这样写道:“卸妆完了疲倦极了,剧院用车送我回去。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等着我。千不该,万不该,再疲倦也应下车和他们告别,但我没有这么做,一任汽车走去,每想起这件事来,我总谴责自己。”
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门口时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车”,司机说:“不停车还不容易。”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起观众了。”车里一片沉默。我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
有一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之外,你什么都不缺。”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
他有篇文章叫《幼学纪事》,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杂院里的老郝叔,文中一段深情的文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
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外地描摹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过老马的舞台形象塑造,他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
《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于是之作文,大俗近雅,很耐读,而他的书法更受人称道。l985年他给我写了个条幅,用汉碑体写了“宁静”两字,下边用行书作跋:“道明同志嘱书,录石门碑以求正,汉碑初学,有辱所命,企谅。于是之。”他为什么要学写汉碑呢?因为其时他准备在谢晋筹拍的《赤壁大战》中演曹操,他知道曹操当年是写汉碑的。
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而于是之所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利发、魏勒等角色,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黄宗江先生著文谈于是之,标题是“一代演员”。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这个崇高称号的。
2013年1月20日17时19分,于是之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于是之的新的生命又开始了。
(节选自《演员于是之》,王宏韬、杨景辉编,有删改)
【相关链接】
究竟怎么演?一字一泪,哭腔哭调地演,还是另外的演法?研究一下生活吧。王利发这时一定不愿意哭,他要控制住自己,并在亲人面前装作轻松,当儿孙们欲哭时,他甚至还要申斥,为的是要他们迅速逃出这灾难的虎口。因此这个悲剧的小片段,就不能直接去演那个“悲”,而要多演那个对“悲”的“控制”,甚至强作欢笑。这么演就可以较含蓄些,也可能更感人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首都剧场因于是之、朱琳、英若诚这些艺术家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过艺而大放光彩,所以每一个来此演出的人都会感到荣耀。
B.于是之在青少年时代就很刻苦读书,现在仍说自己还缺文化,表现了于是之一生对文化的不倦探求精神。
C.于是之最后一次演完《茶馆》后,因为觉得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加上卸完妆后疲倦极了,就没有停车与观众告别,这成了他的终身遗憾。
D.于是之认为,要演好一个角色,关键在于使人物符合生活真实,富有含蓄性,这样的角色才可能显得更加逼真感人。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引用清华的梅校长和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的话,从正面盛赞了于是之杰出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艺术影响。
B.于是之主动申请并成功扮演《骆驼祥子》中的洋车夫老马,是因为他与这个角色非常熟悉,并且他在扮演老马时追求形神兼备。
C.于是之是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他的文章大俗近雅,很耐读,他的书法更受人称道,这些都得益于他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
D.于是之认为话剧塑造的形象必须是文学的形象,既要富有诗意又要具体可感,体现了于是之对话剧表演艺术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E. 本文撷取了于是之的若干人生片段,讲述了他在艺术追求上的突出成就,表达了作者对于是之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小题3】于是之成为“一代演员”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

视听新媒体:从媒体格局的边缘进入了媒体格局的中心。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15年12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自2018年以来  。从用户规模增长率来看,2009-2013年, ,达到一定程度后,近两年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仍然稳中有升。

表1:

年份

视频用户规模(万人)

使用率(%)

用户规模增长率(%)

2008.12

20200

67.7

25.5

2009.12

24044

62.6

19.0

2010.12

28398

62.1

18.1

2011.12

32513

63.4

14.6

2012.12

37183

65.9

14.3

2013.12

42820

69.3

15.2

2014.12

43298

66.7

1.1

2015.12

50400

73.2

16.4

 

 

(2)

(1)尽管在今天,传统广电的新传媒部门,还在纠结传播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理机制等问题,不过经过不断试水调整,传统电视线视听新媒体转型的概念、路径和目标逐渐清晰。

(2)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势,在互联网时代,提高传统传媒与用户的交互性,实现传播能力的最大化延伸已是普遍共识。

(3)2013年始,传统电视节目更大胆地拥抱新媒体,利用多种新媒体的手段,吸纳受众、如浙江卫视的在《中国好声音》第二季,联手腾讯视频,上线15分钟,点击量突破了百万,90分钟突破千万,17小时点击量破亿。腾讯视频制作大量网络周边视频,播放量达到8亿,同时制作网络版《中国网络好声音》节目,打一系列的衍生节目、互动游戏、互动营销方式引领综艺节目的新潮流。

(4)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始播出,创下了纪录片节目的新媒体总播放量达8亿的新纪录。分析来看,是由第一季的好口碑、新媒体及社交媒体提前数月的火爆预热,再加上腾讯视频、优酷、搜狐视频、凤凰视频等网站的联手热播,共同造就。

(5)用互联网的思维办电视节目,并不只是让节目连上网络就行了,也不只是做个app,就算步入了互联网4G时代了,这需要节目制作方从内容制作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从电视播出管理转变为打造一个与观众和网友的互动平台,从单纯的内容制作机构,升级为内容分发平台,需要与屏幕前的观众联系起来,随时随地的以最便捷的方式互动。

(6)例如有一种被称作为S20的互动模式,正将电视与电视这两个看似毫不关联的平台进行有效的连接,让双屏用户在追剧的同时能随手购买感兴趣的产品。

(7)2014年4月,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通过微博、微信宣传,聚拢人气,打造高收视,同时联手淘宝网,实现美食同步销售。据统计,节目开播的一小时内,200万人在手机天猫上,边看边买,整个周末累计540万人访问天猫食品《舌尖2》的合作页面,节目中提到的雷山鱼酱,上线仅仅半天,1000份全部卖完,四川腊肉也累计卖出10000份。

(8)节目创作思路的改变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最初电视只能用来看,受众单项接收信息,无法将收到的过程瞬间感受进行反馈,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微信、微博、短信,弹幕、摇摇、红包等多种互动方式,逐渐成为电视节目的标配,建立受众时反馈环状通道,让电视节目有的聊,有的玩,二“电视加电商”的创新性结合让电视节目预售中消费行为发生关联,不仅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提高了商业价值,还为传统广电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开拓了思路,看电视时还可以买,不断的推陈出新的台网互动,命中了“网生代”受众的喜好与需要,成为电视制作不可逆的趋势。

(9)今天的公众借助自媒体和社交媒体成为新闻生产的一部分。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打破了封闭的报道模式,“新闻报道加社交媒体”,构成动态的新闻产品,这使得公众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变成了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10)新闻联播在2013年大幅度减少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的数量。新增的现场同期声的运用,环境氛围的展示,花絮细节的纳入、微博平台的互动使得时政报道生动起来,以至于网友们主动下载并转发相关视频,从而拓展了时政报道的传播空间,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11)这些是值得称赞的进步。时政报告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真正从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传播效果出发,关注领导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态度和言行,关注时政活动对于民生民意的影响,这或许是央视新闻在今后的时政报道的创新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小题1】请为文本(1)中的表一拟一个标题。
【小题2】根据图表所示,在文本一的空白处依次填上恰当的内容。
【小题3】文本(2),第(9)段的“过程”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文本(2)中主要内容有:①“节目推广上,台网互动共做市场”、②_______、③_____方面。
【小题5】选出符合文本(2)内容的一项(  )
A.传统广电竞争力不强,视频网站后来居上。
B.视频网站协同互联网基因而崛起。
C.传统媒体起步“触网”,当用传统思维。
D.传统试听媒体加强转型。
【小题6】本文中出现了很多新词语,如“S20”、“APP”、“弹幕”、“摇摇”、“红包”等,有人认为其实有损于汉语的纯洁性,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②“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③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④道家以一种全息的思维方式,把宇宙看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维持整体性平衡,使万物协同发展。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庄子提出“太和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天然处于和谐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即以天道来规范人道。在这种系统观中,和谐的人生与社会应是“自然的和谐”的一种再现。照此思维看,从“自然的和谐”出发,健全社会模式的各环节方可依次得以展开。由此,“道法自然”便从自然领域转进到社会领域。

⑤“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⑥“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节选自《道法自然的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它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B.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基本相似,与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截然不同。
C.根据汤用彤先生的考察,“自然”一词的意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衍变的,其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宽泛。
D.儒道两家虽然都追求和谐的理想境界,但它们价值取向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儒家是“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是“自然的和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第一段主要论述“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分析比较,阐述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B.文本第二、三两段主要对“道法自然”的具体含义进行科学而详细的诠释,从而使读者对于这一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C.文本第四、五段主要阐述“道法自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最后一段则在此基础上对人类自身提出要求和希望。
D.汤一介先生与冯友兰先生对道家的价值取向有着共同的认识,都认为道家的价值取向在于“自然主义”和“复归自然”。
【小题3】结合文本,概括“道法自然”的内涵,并谈谈这一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