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4 10:14: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琢磨诗歌,就是雕琢自己的灵魂
铁凝
三十一年前的8月30日,田间离开了我们。他临终的遗言是:“我自田间来,还回田间去。我死了,把我的骨灰撒在我家乡的土地上。”田间就是这样一位属于土地、属于人民的诗人。
俄罗斯诗人涅克拉索夫说过:“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人类兄弟而进行的斗争,谁就是不朽的。”田间把一生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争取解放和复兴的事业,他和他的诗都是不朽的。他战鼓般激昂的诗句,永远留存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
田间曾经说过:“真正的诗人,在琢磨诗歌的同时,是会雕琢自己灵魂的。”他一生都在战火中淬炼,在战斗中成长,在时代的造山运动中经受艰巨的考验,实现灵魂的升华。
青年时代的田间深受左翼文学和革命文学的影响,1934年,年仅18岁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左联,他积极参与编辑《文学丛报》,出版了诗集《未名集》《中国牧歌》。这些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以独特的风格受到广泛关注,茅盾先生评价他的诗“完全摆脱新诗已有的形式的束缚,这是很可贵的”。
1938年初,田间在晋东南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成为战地记者,同年夏天到达延安并加入了***。初到延安,田间和邵子南、柯仲平等人发起了街头诗运动,他提着油墨桶、白粉笔和黑木炭创作了大量激励人民奋起抗战的街头诗、墙头诗和枪杆诗,如《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等等,这些诗作激情澎湃,明白晓畅,在战士和群众中广为传诵。创作于这一时期的长诗《给战斗者》是抗战时期中国新诗的重要收获,在思想性、战斗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茅盾等都曾给予高度评价。
“让我们的歌颂符合着战斗者的步伐吧,让我们的歌颂迎接着英雄的呼声吧,让我们诗人踏着为自由、为祖国而牺牲了的人民的血迹去吧!”这是诗人田间的心声,也是战士田间的誓言,他的诗由此成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的伟大斗争的鼓点和号角。雪莱曾经说过:“在一个伟大民族觉醒起来,为实现思想上或制度上的有益改革而进行的战斗中,诗人是一个最可靠的先驱、伙伴和追随者。”田间当之无愧地就是这样一位诗人。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田间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响应《讲话》号召,到艰苦的地区去,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前线,历任中共盂平县委宣传部长、晋察冀文协副主任、晋察边区《新群众》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雁北地委宣传部长兼秘书长、张家口市委宣传部长。他一方面出生入死,从事基层组织工作,另一方面,在枪林弹雨中写诗,在行军路上写诗,在马背上写诗,在黎明前的黑夜里写诗。火红的年代给了他无尽的灵感,人民的奋斗给了他不竭的诗情,尤其是1946年完成的长篇叙事诗《赶车传》,通过贫农石不烂的命运反映中国农民在***领导下争取解放的斗争,是一部恢宏壮阔的杰作。
新中国成立后,田间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为青年作家的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田间诗歌的创作也进入了又一个丰收期,他热情歌唱胜利,歌唱新生活,歌唱劳动者和建设者,在五六十年代,出版了《短歌》《向日葵》等十几部诗集。从抗美援朝战场到海防前线,从农村生活到工业建设,诗人的鼓槌始终紧跟着时代的脉搏。田间是新诗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的自觉探索者,他毕生的诗歌创作扎根于古典和民间的中国诗歌传统,不断从鲜活生动的群众口语中汲取营养,他的诗体跨越自由体、信天游、民歌体、新格律体、半格律体等等,为新诗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就如诗人自己所言:“我是人民的儿子,永远为人民而歌。”“滹沱河上柳,高枝悬北斗。”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始终如北斗七星一般为田间指引着方向和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毕生矢志不移,把他深长的爱、澎湃的才情全部献给了人民的事业,献给了诗歌。他的诗也由此汇聚了无数战斗者和建设者的心声,成为时代的强音,永远铭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征程上。
(有删改)
(相关链接)
田间(1916-1985),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作过一些探索,以平朴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他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田间始终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着,就表现在他对新诗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探索上,这一探索也使他的诗歌创作扎根于古典和民间的中国诗歌传统并从中汲取营养。
B.左翼文学、革命文学以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时代思想影响了诗人,火红的年代给了他灵感,人民的奋斗给了他诗情,他成为了“时代的鼓手”。
C.特定时代的诗歌具有特定时代的烙印,如田间于30年代末期写的街头诗、墙头诗和枪杆诗等激励了人民奋起抗战的热情,但今天读来却少了激发读者热情的元素。
D.田间的诗歌能够汇聚无数战斗者和建设者的心声,成为时代的强音,这是因为他毕生矢志不移地把他深长的爱以及澎湃的才情全部献给了诗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意在说明田间在时代的运动中经受了各种艰巨的考验,实现了灵魂的升华。它是全文的文眼,表达了作者对田间的高度颂扬。
B.这篇传记篇首从田间的遗言写起,遗言既是对传主的高度概括,又引出对田间事迹的叙述。正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田间一生的主要事迹,条理清晰。
C.这篇传记大量引用传主及中外作家茅盾、涅克拉索夫等人的原话,这不仅使田间的形象更丰满,也使传记表情达意更有说服力,更具真实性。
D.《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给战斗者》等诗作之所以在战士和群众中广为传诵,是因为这些诗作激情澎湃,明白晓畅,在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小题3】田间是不朽的,田间的诗也是不朽的。试结合文本概括田间诗歌的特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推进“厕所革命”,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不仅景区、城市要搞好厕所,农村更要来场“厕所革命”。既抓好硬件建设,也注重养成文明如厕习惯,既讲究清洁干净,又兼顾经济实用,让“厕所革命”成为树立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推进“厕所革命”促进社会文明》,2017年11月27日)

材料二:

中国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已经引起了多个邻国的注意。

2017年12月,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率团访华时,曾提出两国可在新的领域展开合作,其中就包括高质量的厕所。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厕所外交”为中日两国改善关系创造机遇。日本将在技术支援和卫生教育领域作出贡献,借此强化中日合作。

另外,中国的“厕所革命”也为日本的有关企业带来了商机。在日本著名企业TOTO海外事业部整体销售量中,中国销售量占了一半左右。

2018年11月6日,比尔·盖茨在北京举行的“新世代厕所技术博览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开展的“厕所革命”,将为全球创造60亿美元的新商机。

(摘编自刘霞《中国厕所革命,与全球合作共赢》,《中国周刊》2018年第12期)

材料三:

国家旅游局连续三年在春节后召开全国厕所工作现场会,“厕所革命”成为旅游行业的“一号工程”,旅游厕所质的飞跃,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南方日报》10月8日报道:“没想到几间小小的公厕,对拉动乡村旅游的人气这么重要。”但在推进“厕所革命”中,“九龙治水”的弊端尤须注意。卫生系统、城管系统、旅游系统、交通系统等往往各自为战。

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政府部门出力多大、用力多勤,自上而下的推动也有力有不逮的地方。没有民众的主动参与,没有社会组织的大力配合,“厕所革命”终究是政府的独角戏,已经给民众带来的幸福感也可能难以为继。

数年前,比尔·盖茨斥巨资在全世界资助奖励“重新发明厕所”,要求廉价、可持续、绿色环保,并实现物质再利用。依靠科技的创新,发挥市场的推动力,让百姓成为厕所治理和改进的主体,厕所在塑造文明过程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

(摘编自肖罗《上下联动推进“厕所革命”,《光明日报》2017年12月7日)

材料四:

水冲式厕所被誉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重大发明之一。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厕所,需要再次革命!

中国传统的粪便处理,曾经得到很多西方学者的赞叹。1909年,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富兰克林·H·金远涉重洋,考察了中国、日本和朝鲜三个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他说:“中国、朝鲜、日本农民实行的最伟大的农业措施之一就是利用人类的粪便。而美国和欧洲每年倒入海洋、湖泊、河流等各种水体的100万成年人的粪便中,含氮大约579.43万到1200万磅,钾大约188.19万到451.1万磅,磷大约有77.72万到305.76万磅。

中国的粮食要自给,钾肥和磷肥是最重要的肥料之一。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钾肥进口国,硫磺进口量占需求量60%以上,已经探明磷矿储量也只够消耗不到一百年。可以说中国现在的粮食安全,很大程度掌控在国外几个硫磺和钾肥公司手里。

欧洲源起的“厕所革命”,用水冲走大量资源,冲出环境污染。中国需要厕所再革命——用方便、卫生、粪便资源化的新厕所,革除水冲厕所。

(摘编自陈波《厕所再革命》,《中国周刊》2018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景区和城市要搞好厕所,广大农村的“厕所革命”,因为设施不足和习惯不良等因素尤显迫切。
B.“厕所革命”被认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既有民生建设的考虑,又有旅游经济的计算。
C.中国的“厕所革命”给全球带来了新的商机,其中,日本著名企业T0T0占据了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
D.虽然水冲式厕所“对人类影响”重大,但因为“冲走大量资源,冲出环境污染”,也需要革除或优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厕所革命”不能持续推进,如果民众的幸福感最终难以为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将受到重要影响。
B.从当前来看,“厕所革命”不仅促进了旅游发展,优化了国民生活,也可以为改善国际关系创造机遇,推动合作共赢。
C.中国传统的粪便处理之所以深受西方学者赞叹,不仅由于它更为方便、卫生,更由于它的粪便资源化反哺了农业生产。
D.学者陈波呼吁的“中国厕所再革命”,从本质上来讲,并不能脱离“厕所革命”而另立,但在内涵上有别于一般认识。
【小题3】中国的“厕所革命”应如何深入推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镰
洪忠佩
①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
②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我看着大丛大丛的稻子,在母亲的弯弯的齿状的禾镰镰口纷纷倒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禾镰还啄在禾戽上。
③稻蔸上的镰痕,新鲜,平整,那拓展延伸的行数,是母亲俯身左右开镰的频率。母亲衣服的后背上,明显有了汗渍留下的盐碱,白白的一片。当时,我虽然已过了懵懂的年龄,却只知道开镰收割是人与村庄、季节、田野建立的一种秩序,即便自己站在“冷浆田”(水冷田瘠)里挥镰,也是被动的,甚至是木然的。
④那个时候,总觉得稻田里斑鸠与麻雀的欢呼雀跃,都比我快乐得多。物质匮乏的年月,人也显得卑微无助。那抢收抢种的日子,仿佛日夜都混沌不清。尽管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一把木柄的禾镰,弯弯薄薄的,铁质的镰齿里可以生发出生活的无限美好。那一丘一垄一畈的稻田里,都是与母亲一样躬身舞动禾镰收割的父老乡亲。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给母亲打下手到参与收割,我常常找不到语言表达的出口,更忽略了躬身收割的母亲。
⑤敬老有福,敬土有谷。男也勤,女也勤,三餐茶饭不求人。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禾镰上壁,农夫也没得吃。母亲类似的话语,来自于农家耕作生活的沉浸,好比有一根无形的线,始终牵着春种秋收的关联。
⑥在村庄的炊烟袅袅中,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禾苗的嫩绿与青葱,谷穗的饱满与金黄,以及“禾秆城”(稻草垛)褪去金黄的灰褐色与斑白色——这是我对乡土田野色彩的记忆和认知,还有一种食为先的生存宿命。后来,我看到列维坦的《秋收》和米勒的《拾穗者》等油画作品,无论作品的主题还是色调,都激活着我远去的记忆。
⑦稻子那阳光镀亮的色泽,那饱满而成熟的色调,又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遥远的童年,童年的歌谣复苏起来,少年时代的时光显影起来——
瘌痢头,光油油;
糯米饭,蒸芋头。
芋头蒸不烂,赶你去讨饭;
……
手捧苞芦(玉米)粿,
脚烘石炭火,
神仙皇帝不如我。
……
⑧往往,诸如此类的童谣都是以我家乡婺源的方言为版本的,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哼唱起来犹如古调。
⑨米,是稻的化身,是民间的福祉,是大地万物的象征。如今,婺源乡村开镰庆丰收,民间有着自己的激情和独特的方式。比如做新米粿、蒸汽糕、舞稻草龙,还有迎桂花灯、瓜果灯,人们总是用内心真挚朴实的情感,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
⑩“人生土是根,命存地为本。”婺源民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既是生活的烟火,又是心灵的路径,可以让人的心灵通往更远更辽阔的地方……这也是我对婺源民间文化遗存一直保持浓厚兴趣的根本原因。诸如婺源农俗中,正月初二贴联牵牛饮水祝愿耕牛平安的“开牛栏门”,正月初七开始祈愿驱邪攘灾五谷丰登的迎“社公”,秧田发青之际请土地菩萨、祈愿丰收的“安苗”,以及农历六月“卯日”敬祖先与五谷神的“吃新”,所有这些,应是我的父老乡亲对乡土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一种传承,也是我一直在视线内追根溯源、进入田野调查的主题。
我欣喜地看到,在家乡婺源的大鄣山、赋春、镇头、中云、江湾一带,近几年有村民种植有机稻尝到甜头,开始走规模化有机化的路子。他们不仅种田能够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购置农机也有补贴。在那层层叠起的翻滚的稻浪中,禾镰的欢吟已经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收割机。场面虽然没有北方麦收那样壮观,但却成为山村田野一道新的风景。
又是一年秋收开镰时。秋风中,还有几分燥热,夹杂着草木与稻谷混合的气息。像犁耙耖里储满了耕作记忆一样,母亲每一把禾镰的齿痕里,都是开镰收割鲜活的显影。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中用“嚓,嚓,嚓”“大丛大丛”“纷纷”等叠词描写收割稻禾的情形,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B.第四自然段写母亲“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焦灼”指母亲对于孩子的愧疚感,“幸福感”指收获稻子的喜悦。
C.文中引用童年的歌谣既点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又写出了作者童年拮据的生活,同时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
D.家乡民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是农耕文明的体现,让作者对于民间文化遗存产生浓厚兴趣,并追根溯源。
【小题2】(小题2)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有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文章标题为“开镰”,但文中只用了小部分篇幅写母亲开镶,而把大部分篇幅集中在相关的联想上,作者为何这样安排材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2)12号),明确指出,国有工矿企业、国有林区企业和国有垦区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的,改造部分的收益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这一政策使这些企业从棚户区改造中受益,从而鼓励其更积极地参与棚户区改造,造福更多的低收入家庭。

财税(2010)42号文件规定,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开发商,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依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和拆迁安置补偿协议,按改造安置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以免交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摘编自2017年08月1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12~2017年4月全国棚户区改造数量

(资料来自中国社会科)

材料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矿、林区、县区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居住环境差的问题,近几年加大了对各类棚户区改造的工作力度。2008年,中央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并将国有林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造步伐。2010年,中央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继续推进国有林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直接和间接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地,兴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创业市场、农贸市场、再就业一条街等形式,增加了就业机会。此外,将棚户区改造项目与商品住宅配套建设,使棚户区居民可以通过为周边居民提供相应服务来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据有关部门测算,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70多万个,支付用工费用100多亿元,有效地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

(摘编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惠民生促增长——我国棚户区改造成果综述》)

材料四: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26日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8~2020年将继续改造各类棚户区,再建保障性住房1500万套。中央将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兑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承诺。

陆克华指出,棚户区改造是改善因难群众住房条件的重要方式。过去8年,中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安置性住房3287万套。棚户区改造使8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此外,通过城中村改造,约950万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住进了配套完善的安置房小区。在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过利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我们通过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在解决棚改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住房去库存的工作。

由于能带动有效投资和建材、装修、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也能促进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棚户区改造也被视为带动投资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民生工程。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我国未来三年将实现改造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目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材料二看、棚户区改造成绩最突出的是2015年和2016年,棚户区改造数量分别为601万套和606万套。
B.几则材料不一,但都围绕我国棚户区改造进行陈述,让读者对相关的国家政策、棚户区改造的规模和作用有了基本的认识。
C.2008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启动,2010年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启动,最重要的成绩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D.棚户区居住条件差,还占用大量土地,予以改造,能腾出土地兴建企业和市场,提振当地的经济。
E.棚户区改造之所以被称为重大民生工程,主要是因为带动投资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政府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带来了哪些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今中国正大踏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上演着一个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世界为之惊叹喝彩。讲故事是进行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关乎国家形象,关乎国际话语权,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要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发掘中国之美。“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宝藏,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当代中国喷涌着数不尽的故事源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中国梦征途的蹄疾步稳、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凝结成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就要善用生动精彩的故事,讲清楚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好的表达,是真实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陈情”与“说理”的有机结合。创新我们的表达,赢得世界的倾听,就要认真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当中国表达不断创新,坚持“国际范儿”与“中国味儿”相结合,中国故事就能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篱,直抵人心,中国形象就能润物无声地融入国外受众的脑海。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合唱比独唱更震撼更有气势,和声比单音更动听更有韵味。中国故事的“大合唱”,需要政府部门打好“拍子”,做好引领、统筹协调。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新闻发言人、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和出境人员等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骨干。“领唱”不力则“合唱”不响,“各声部”无声则“和声”难鸣。惟有人人都是故事员,个个都做传播者,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气势磅礴,赢得世界更广泛的欢迎和赞誉。
(取材于宣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砥砺:本义为“磨刀石”,引申为“磨炼”。B.藩篱:比喻界限或屏障。
C.和声:“和”字读音为“hè”。D.磅礴:可用“恢弘”替换。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美之所在”, 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独特悠久的文化传统B.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
C.中国梦的步伐又快又稳D.善讲精彩生动的故事
【小题3】根据“材料一”,在①②处分别为三、四段拟写一个中心句,每句不超过8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