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0 10:0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配 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这种守口如瓶的习惯,久而久之造就了我的孤癖性格,在什么场合都沉默寡言。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他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2014年第5期《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介绍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
B.文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它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通过对父亲几件小事的叙述,生动地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普通的社会小人物,他为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也很重视描绘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E.作者借“初中男同学”之口,既赞赏父亲精湛的演技,也隐约透露出父亲一辈子未能出演主角的复杂心理,体现了作者的精妙构思。
【小题2】请简要分析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么的?
【小题3】小说以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子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名为《配角》,塑造的主人公是父亲,如果把题目改为《我的父亲》,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将军的部队
李浩
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不见了,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向昔日进行眺望的时候,我再次看见了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斑驳的绿漆,生锈的锁,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的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那些原本白色的,现在已成为暗灰色的木牌就是将军的部队。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法说清这些木牌的来历。我跟身边的伴儿说的时候,他只给了我粗重的喘息,并未做任何的回答。我跟他说,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我的猜測是有道理的,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很不规则的画了一些“0”。也许,将军本根不知道那些阵亡战士的名字?
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很多的,把它们全部摆开可得花些时间。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我不是叫你下来吗。
将军说,马也该喂了。
他用手使劲地按着眼角边的两道皱纹。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打完一场战斗,将军一发出休息的命令,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0”。原来我留下的木牌是三块,那一块木牌上写的是“白马”。对我这样一个从农村里出来的孩子来说,白马让我感到亲切。不过后来我把白马给将军送了过去,我看见那匹白马从浓烟中站起来,回头望了一眼,似乎还有一声嘶鸣,然后甩下一路嗒嗒的马蹄声笼尘而去。白马是属于将军的。
对于将军那些木牌名字的来历,我曾经做过调查,当然这种调查是随意性的,我只是偶然地向有关的人提及,他们对我的问题都只能是摇头。似乎没人曾向将军提供过什么阵亡将士的名单,至少将军离休后没有。
那么木牌上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它们是在什么时间成为了木牌,装满了整整的两个木箱?……
倒是干休所的王参谋向我提供了一个细节。他说他见过一次将军发火,那时我还没有来到干休所。他看见将军紧紧抓住一块木牌,对着它大声说,你就是再活一次,我还得毙了你!当时王参谋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将军把那块木牌扔出了很远,木牌划过地板时发出了一阵很脆的声响。过了很久,将军突然对王参谋说,你把木牌给我捡回来。将军接过了木牌,用手擦了擦上面的尘土,然后小心地把它放回了那些木牌之间。王参谋说他记不太清了,他记得好像他把木牌递到将军手上时,将军的眼红红的。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的那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通过“斑驳”“生锈”“霉味”等几个词语,从视觉、嗔觉的角度表现了箱子的陈旧,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将军和我聊部队的事,提到战士睡觉鼾声如雷和臭脚,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和生动性,也从侧面表现将军的性情。
C.王参谋讲将军扔木牌又让他捡回来的细节,表明将军虽有对士兵严厉的一面,但其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
D.这篇小说没有表现战争的艰难和惨烈,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了将军对于他过去部下的零碎回忆,节奏舒缓,富有抒情意味。
【小题2】请结合作品谈一谈“我”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人说李浩的小说“尚心尚奇”,请你结合文本,说说这篇小说新奇在哪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大刀
季明
男人走进院子,老棒正在磨刀。
刀,是大刀片儿,钢火很硬,但现在,不能叫它大刀片了,经过十年磨砺,钢铁销蚀,越磨越小,却愈发像一把匕首。老棒埋头,很认真很卖力地磨着这把刀,霍霍有声,那块大磨刀石,像只贪吃的大老鼠,啃掉了刀的钢铁和老棒十年时光。
男人十年没回村,这次回来,在村头碰见熟人,熟人说,不要命啦?老棒正在磨刀!男人只是笑笑,径直来到老棒的院子里。
男人瘸着一条腿,站在那里,盯着老棒,说,我回来了。
其实老棒已经得到消息,其实他一直等待着这一天,只要想起男人,老棒就会坐在院子里,磨那把刀。此刻,老棒没抬头,竖起拇指,轻轻刮试着刀锋。
男人与老棒有仇,十年前躲过老棒的追杀,逃出了村子。
村里人陆陆续续赶来,站在门外,或者趴在院墙上,探头探脑,静静地看着男人和老棒,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同时,他们也知道,接下来应该会发生什么,总之,他们认为,今天,注定不会像往日那么无聊了。
老棒站起来,往前走了几步,手中的刀,在太阳光里闪了几闪,那光,晃人眼痛。
男人没躲,他知道躲也没用,老棒有刀,有武功,他干不过老棒。
男人抬头看了看天,说,脑袋,迟早是你的,咱们十年没见,喝一杯酒再作了断,应该不会晚。
老棒怔了下,斜起眼睛,瞟着男人。这时候,他家那只大公鸡踱了过来。公鸡昂着头,很威武的样子,但却似乎很不识时务。老棒一弯腰,抓住公鸡,倏地刀一挥,鸡脑袋就掉在了地上。
老棒斜着眼睛,幽幽地说,你看,这磨了十年的刀,快不快?
然后,老棒扭回头,冲屋里的婆娘喊,出来,把他娘的鸡收拾收拾,焖了,老子要喝酒。
屋门关着,老棒婆娘正趴在门缝往外看,虽然知道男人干不过老棒,但她还是紧张。当看见老棒宰了家里的公鸡,婆娘心里一阵痛,但她不敢不听老棒的话,便飞快地跑出来,拎起死鸡,进厨房,开始收拾。
老棒一转身,进了屋,男人没有丝毫犹豫,也跟着进去,门,便“嘭”地一声关上。外面看热闹的人群,面面相觑起来,他们忽然觉得,这样很是无趣和无聊,原本想看一出戏的,但开场锣鼓响了半天,却戛然而止,他们不知道是继续等待还是黯然散去。
当老棒家厨房传出哧哧啦啦地翻炒声,香味飘来时,人群才觉得,自家的肚皮,也饿了,于是,他们决定,先回去吃饭,填饱肚皮再来看戏,应该也为时不晚。
人群散尽时,老棒家的菜也做好了,板栗木耳焖公鸡,一大盆,端上桌,香气蒸腾。男人饿了两天,立马挟起一块鸡腿儿,塞进口中。
香!男人鼓着腮帮说,家乡饭菜真他娘的香!
老棒黑着脸,拿出两只碗,拎过一坛酒,满上,不吭声,端起一碗,一扬脖,干了。男人停止了咀嚼,看了看老棒,也端起一碗,一扬脖,连酒带肉一骨脑吞进肚里。
酒,一碗碗地喝,男人就醉了。
男人不知道自己醉了多长时辰,醒来时,发现光着膀子躺在床上,老棒呢,则坐在一把椅子上,翻着两只牛眼,正死死地盯着他,旁边的桌上,摆着从男人腰间搜出的驳壳枪和弹匣。
男人翻身坐起,说,咋没杀我?
老棒哼了声,说,杀醉鬼,比杀那只鸡容易多了。老棒盯着男人满身的伤疤,问,你这些年,干啥去了?
男人说,流浪几年,就投军了,29军,29军你知道吗?
老棒点点头。
男人说,29军大刀队,让小鬼子闻风丧胆,老子这身伤疤和这条瘸腿,都是跟鬼子干的!
那你又回来干啥?
老子的营打光了,团长叫我回来拉队伍,咱村有习武的风俗,人人都会两手,能耍大刀。
听了这话,老棒抱起双臂,翻着眼,盯着屋顶,半晌不语。男人说,老棒,你再不动手,老子可要走啦。
老棒“哧”了一声,说,这十年,老子一想起你,就磨刀,在心里杀了你无数回,其实,你他娘的早死了!
老棒说,今天,老子不想杀你。
几天后,男人带着村里几十个青壮年,走了,每人背着一把大刀。老棒跟在男人身后,也背着一把刀,崭新的大刀片儿,钢火很硬的那种,刀把上的红布条,在风中剧烈地抖动,啪啪响。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述老棒磨刀的情景,不仅照应了标题,而且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并巧妙设置悬念,有助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棒挥刀砍掉鸡脑袋,不仅是想试试刀“快不快”,更是为了杀鸡骇“人”,从心理上震慑男人,从而使其失去反抗意志。
C.小说中两次写到在外面看热闹的人群,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也暗含了作者对他们冷漠、无聊精神状态的不满。
D.小说语言简练、传神,写人则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叙事则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比如写老棒喝酒,句式简短,一气呵成。
【小题2】小说中的“男人”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老棒不仅没有杀掉男人,还背着大刀“跟在男人身后”走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如今,也许不该再指控“文学脱离现实”了。当下文学已将现实的石头狠狠砸在了自己的胸口。翻阅近年国内的长篇小说,现实之砸痕深深浅浅,真真假假,时常令人窒息。在某种现实自觉与道德焦虑开始回归,“文学不应自我边缘化”“作家应表现出明确的价值立场”的呼声鹊起之时,也有人开始呼吁作家应停止对“现实”矫枉过正的追逐,回归个人独语才是文学正道。
但文学是否只能摇摆于公共化的“现实”与个人化的“独语”之间?文学的意义是否只在于给公共领域的认知结论提供一个个感性的注脚——比如腐败问题、司法问题、环保问题、全球化问题之类,并以此表明作家是正义的好人、社会的良心? 或者文学的价值只在于给一个个孤独的个体提供“个性秀”的舞台? 这种非此即被的思维习惯把文学看作改造社会现实、表达价值观念的手段,是一种并无新意的“文学工具论”,带有一厢情愿的色彩。它有存在的权利,但是并无“统一作家思想”的权力。文学与政治相关,但绝不是政治;文学与道德相关,但也绝不是道德。政治的价值尺度是利益,道德的价值尺度是实践,而文学的价值尺度则是艺术的创造力。也许这种创造力来自作家对政治、道德或其他领域的独特洞察,但它必定是一种将洞察力化为“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能力,而非某种简陋的直抒殉臆。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创造力,则任何道德的高调或行为的标新立异都属白废。
【小题1】为什么当下不该再指控“文学脱离现实"?请结合第一段加以概括。
【小题2】作者所说的“文学工具论”存在哪些问题?
【小题3】从材料看,作家怎样才能更好地创作文学作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鼠来信
阿青:
你跟小敏真不够意思!我关了进来两个多礼拜了,你们也不来看看我。我在这里受感化教育,很受苦哩。感化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的意思,天天要念书,还要写读书心得。我离开国民小学,就没有正经看过一本书,哪里会写什么读书心得?我们天天早上上国文、历史。民族精神教育,很莫意思,我常常想打瞌睡,又怕老师骂,只好猛掐大腿。今天早上我们的民族精神教育课,老师给我们讲岳飞的故事,岳飞就是打金兵那个宋朝大将,你知道吗?老师说,岳飞的老母用针在岳飞背上刺字岳飞老母很厉害呢!老师在黑板上写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有一个混小子问:“精忠”是什么意思?差劲!连“精忠报国”都没有看过,火车站的牌子上不是常有这四个字吗?老师说中国家庭的母教很重要,岳飞有了那样明大义的母亲,才会变成民族英雄,所以老师要我们以后听从母亲的教导。那个混小子又起来捣蛋说道:“老师,我阿母是宝斗里的妓女,明什么大义呀!”老师一脸通红,说不出话来。我们在下面挤眉眨眼,嗤嗤暗笑。下午的职业训练比较有意思,我选的是染织科,中坜大中华染织厂一个老师傅来教我们。今天刚刚学过配色,很好玩,搅一下一个颜色。老师傅赞我配色配得很准,我问他,日后我出去在染织厂找得到一份工么,他说没问题,只要我努力跟着他学手艺就行了。
阿青,我们这里是个强盗窝哩!我不过在旅馆里拿了人家一点东西罢咧,算不了什么。这里的混混,作案比我精彩多了。他们真的持枪动杖到人家家里去打家劫舍呢。有一个竹联帮的头头,因为跟三重的天地帮武斗,把天地帮一个老幺杀成了重伤。这个小子是个混世魔王,在我们这里称老大,手下有一批喽哕,帮着他耀武扬威,专门欺负人。这个小子横得很,动不动就竖起眼睛指到人头上说:老子要你好看!好哥哥,我整天混在这群强盗里头,怎不教人提心吊胆哪!我打定主意,好汉不吃眼前亏。昨天还挨了那个头头一顿揍,打得我头冒金星,我只好赖在地下装死狗。你们又不在这里,我一个人能还手么?有一个傻子不知厉害,顶撞了那个混世魔王几句,晚上让他们捉了去,你猜干什么?灌了一嘴巴的尿!
在这里,我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他们把我归成“惯窃类”;你说难不难听?每个星期三,有个师范大学社会系的研究生来找我谈话,他说他在研究台湾青少年的惯窃问题。他问东问西,挖我的材料。他问我为什么喜欢偷东西,我说我看见人家的东西,喜欢就拿来玩玩。他说拿人家东西就算偷窃,我说光拿东西不拿钱,算不算偷窃。那个研究生唔唔呃呃答不上来,给我考倒了。我跟他说,我有一次拿了人家一个皮夹,里面有几十块美金,我看见没有别的东西,那个皮夹也莫意思,便又放回那个人的口袋里去了。那个研究生把我说的话都记了下来;他说我是个极有意思的特殊个案,他说我的啦理有问题,他要建议辅育院给我心理治疗。去他娘的,我的心好好的,治疗个鸟。
阿青,我的百宝箱呢?你千万要替我好好收藏起来,不要让别人发现,把我的宝贝偷走了。你来看我的时候,拿枝钢笔来给我玩玩。不要拿那几枝好钢笔,拿那枝旧的蓝色犀飞利就够了。这里的人很可怕,好东西不能露白。好哥哥,你到底什么时候来呢?你们再不来看我,我要闷死啦。
祝新春愉快
老鼠
一月廿一日
又:聚宝盆的卢司务今天来看我,还带了一只熏鸡来给我打牙祭。卢司务这个人很讲情义呢。我请他把这封信带出去寄给你。听说这里寄信要检查,讲这里的坏话不行的。前天有两个小子想逃跑,给抓了回来戴上了脚镣。两个小子走路左一拐右一拐活像两只螃蟹。
(节选自白先勇《孽子》)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封信是老鼠写给阿青的。老鼠此时在狱中,信始抱怨阿青和小敏不够意思,是朋友之间的玩笑,不是真的指责。
B.本文为一篇书信体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记叙,因而叙述更为真实、生动、客观。
C.作者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中展现老鼠的性格,如他对混小子、老师傅、竹联帮头头及研究生等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很好地展现了他的个性。
D.老鼠是一个问题青年,尽管身在狱中,仍然调皮捣蛋,欺软怕硬,戏弄老师,嘲笑狱友,嘲笑社会系的研究生,对待混世魔王却只能装死狗,都是这种品性的表现。
E. 小说借老鼠之口,侧面反映了当时台湾监狱的现实,深化了作者关于台湾监狱管理问题的思考,这也是小说的主题。
【小题2】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的“老鼠”也有人性亮点,你同意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