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玩围棋的人都知道,一块棋的死活,一方面看是否有“两只眼”,有两只眼睛就是有两口永远闭不住的气;另一方面就是看气,气就是每粒子、每块棋还可以行棋入子的空间。博弈之道,与其说是争胜负,不如说是争“气”,争“气”之短长。围棋看起来浅显,却是寓繁于简,寓深于浅;较之象棋,围棋更像诗、像乐、像哲学,更飘逸空灵,更无为,无不为。所以,能玩象棋的人很多,而能把围棋玩出名堂的人不多。围棋看起来简单浅易,却是寓繁于简,寓深于浅;这就是它简约而深奥的神韵。
围棋之所以是哲学的形象,首先在于它充满了运动与变化。方圆世界,黑白之间,此消彼长,相互激荡,形式瞬息万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步高着,柳暗花明,“翻盘”就在顷刻之间。所以,围棋变化万端,令人难以把握,而人又恰恰想要把握这种变化。对变化的把握在于找到变化的规律。这世界上最高的规律,就是辨证规律。围棋之道,乃辨证之道。
黑白之间,是一种矛盾,也可以说是阴阳对立。对立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了谁,依存者就是对立者。无论是在对立中依存,还是在依存中对立,都不是相安无事,都不是静止的。为了占据自己的生存之地,为了活出自己的那一口气,其中的斗争更是奥妙无穷。有人爱实地,有人爱蓄势;实与虚相互转化,地与势相互抗衡;有人信奉先下手为强,有人相信后发也能制人;先中有后,后中有先,利弊相生。得失都在辨证之间:用力太强,可能过犹不及,由强而败;裹足保守,也可能错失良机,机不再来。所以,一切都在于适时适度,刚柔相济,恰倒好处。一个“度”字,乃行棋的最高规则。难矣哉,孰能无过无不及?
这黑白世界,可谓浩渺而神秘,寓无形于有形,纳无限于有限,简直就是宇宙万象的缩影;这黑白之道,飘逸而恍惚,“道可道,非常道”,常道不显。因此,围棋把世界最复杂的运动变化、矛盾纠葛化为简约,充分凝结着东方哲学思维的智慧和悟性。与其说围棋是一种游戏,不如说它是形象化了的哲学。有谁能真正参透其中的无穷禅机?吴清源说“天外有天”,妙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眼:就是“气”,即每粒棋子,每块棋还可以行棋入子的空间,它是围棋取胜的关键。
B.翻盘:下围棋变化多端,令人难以把握,最后围棋输给对方。
C.蓄势:即后面所讲的“后发”和“裹足”,其结果有错失良机的可能。
D.禅机:它的意思与本段中“东方哲学思维的智慧和悟性”句中的“智慧”“悟性”含义有所不同。
【小题2】从全文来看,不能充当“与其说围棋是一种游戏,不如说它是形象化了的哲学”的理由的一项是(  )
A.围棋看起来简单浅易,却是寓繁于简,寓深于浅,有着简约而深奥的神韵。
B.走围棋要专心致志,因为围棋充满了运动与变化,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实与虚相互转化,地与势相互抗衡先中有后,后中有先,得失都在辨证之间。
D.寓无形于有形,纳无限于有限,黑白之间显得简约而直观。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像诗、像乐、像哲学,更飘逸空灵,而象棋则不具备上述特点。
B.作者认为围棋凝结着东方哲学思维的智慧和悟性,西方人是不可能领悟的。
C.围棋不仅是一种游戏,更像是一部天书,没有谁能参透其中的无穷禅机,所以说是“天外有天”。
D.围棋看似简单浅易,却是寓繁于简,把世界最复杂的运动变化、矛盾纠葛化为简约,能给人以哲学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14 04: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先秦以来,我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与白话保持着严格的距离。散文发展史,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其间虽然偶有白话的渗透,但大局不改。然而,文言这种不言而喻的至尊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黄遵宪以及谭嗣同、陈荣兖等都曾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裘廷梁更是以白话为维新之本,甚至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将文言撕开了一道难以弥合的裂口。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民国代兴,白话文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席卷南北,所向披靡。到《新青年》创立,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更是接连发表文章,像精心设计的组合拳一般,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古文施以致命打击。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明确提出要对今日之文学改良,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八事,文字虽然还较温和,但里面分明隐藏着要用“活文学”也就是白话文学替代古文的用心。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更将胡适的“改良”升级为“革命”,毫不隐晦地说:“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而笔锋所向,尤在“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将他们戴上“十八妖魔”的高帽,而“桐城派”等“今日吾国文学”,因为“悉承前代之敝”,也同样在宣战打击之列。《新青年》同期还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信,该信一边大力赞赏胡适白话体文学主张,一边又以挑衅的口吻指出:“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虽然,得此辈多咒骂一声,更是价值增加一分也。”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谬种”的骂辞,所骂对象也更加接近当代,火药味又浓三分。
按说,面对这种公然挑战,与传统文学有瓜葛的文人学者,特别是无端遭到辱骂的桐城派,应该挺身而出,群起反攻。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或许是经过长期的白话文思想冲击,人们已经真切感受到古文确实已经日薄西山,白话文的世纪就要到来,真切地感受到胡适、陈独秀所言是大势所趋,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应战。他们有的徒兴哀叹,有的静观其变,有的干脆改弦易辙。严复以为:“此事全属天演,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
不过,事情总有些例外,林纾就是这例外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还在胡适、陈独秀们在《新青年》上高声叫阵时,林纾很快在上海坚定予以回击。遗憾的是,历史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林纾挺立中流,以身作闸,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无论如何还是无法以一己之躯阻挡大江东去。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3年第十二期罗书华《古文最后的守夜人》)
【小题1】下列各项对文中改良古文论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启超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给予了地位至尊的文言难以恢复元气的一击。
B.《新青年》的创立,为改良古文的论战提供了主阵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是冲锋陷阵的主将。
C.文言的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挑战,其表现之一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八事”,主张文学改良,用白话文代替古文。
D.同为白话文的倡导者,陈独秀的言辞比胡适更为犀利,一针见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自先秦以来,中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从这个角度来说,散文的发展史也就是文言文的发展史。
B.晚清时期的黄遵宪等人将古文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之后的白话文运动更加速了它隐退的步伐。
C.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并把笔锋指向了明前七子、后七子,指向了桐城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称他们为“妖魔”。
D.一些传统的文人学者可能已真切地感受到了古文已经走到末路,因此面对胡适等人的挑战,并没有多少人能挺身而出,进行反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然属于古代白话文的范畴。
B.钱玄同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之上,把“谬种”骂辞的矛头指向古文,对古文的批判更加具有火药味。
C.严复站在一个更高点,认为白话文替代古文是自然的进化,人类必须顺其自然。
D.就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白话文替代古文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且是进步的表现。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载人航天最动人的情节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精彩表现,完成一系列太空工作之后,总要返回地面,有去无回是不可想象的。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无论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都要经历返回这一恐怖历程,返回是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以及刚刚完成任务的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一般载人航天器飞行高度大都在距地面300~500公里,神舟七号的轨道高度就在343公里。无论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这样的高空返回地面,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成落体(相当于平抛)运动,开始下落。可以计算,若不计阻力,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什么样的航天器都要摔得粉身碎骨。
好在航天器下落到距地面100多公里时,进入到地球大气层,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但是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我们在夜晚常会看到拖着亮亮尾巴的流星,就是闯入地球大气层外空物体碎块被大气层摩擦烧掉的痕迹。为此,在航天飞机或宇宙飞船上既要有良好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要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这样才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降到一定高度后,航天飞机可以靠机翼滑翔,而宇宙飞船则需要进一步减速下落,这时就需要降落伞了。它可以使飞船的速度减到每秒10米左右,离地面1米高时,反推发动机最终将飞船减速至每秒1米多的速度,相当于慢骑自行车撞墙的效果,人体就可以承受了。
飞船的降落伞可不是一般跳伞员的降落伞可比的,一是要承受巨大的冲力,二是重量又要轻,否则会增加飞船的负担,所以一般的材料是不能胜任的。据说神七的减速伞采用的是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制成,伞撑开的面积1200平方米。回收伞由96根伞绳撑起来,每根伞绳的长度为46米,每米伞绳的重量仅2克,但每根绳子可承受300千克的拉力,保证了神七顺利返回。
不仅仅航天器的返回,其实,整个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新材料的应用。实际上,高新技术都离不开神奇的新材料,所以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材料的应用。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载人航天器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
B.载人航天器成功返回的关键技术是减速制动,减速制动的关键是降落伞,降落伞的关键是新材料。
C.不管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高空返回地面时,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然后成落体
运动,开始下落。
D.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最终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
术已经非常完善。
【小题2】对“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的原因解说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航天器在下降过程中,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
B.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
C.在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上既有良好的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有良好的吸热和
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
D.宇宙飞船在减速下降过程中,借助降落伞,可使宇宙飞船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宇宙飞船在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是发射升空阶段。
B.航天器由高空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
C.航天飞机在下降过程中,降到一定高度后,不必依靠机翼滑翔,借助降落伞,就可以帮它达到目的。
D.如果不用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做降落伞,神七号能否顺利返回也许还是个未
知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说,“上帝以其智慧创造了苍蝇,却忘记告诉我们为什么创造它。”是的,苍蝇找不到一丁点让人们喜欢的地方。可是,当你了解了苍蝇,就会发现苍蝇不仅是世界上与人最不共戴天的动物,还是医学上的奇迹。
苍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2000多年前的希腊人说,苍蝇被切去了头,还能生活好长时间。繁殖则是苍蝇最擅长的事情。如果一对家蝇和它们的后代不受打扰,仅仅6个月,最终呈现在你眼前的会是19100亿亿只苍蝇。苍蝇携带着肮脏的细菌,人们试尽了各种办法与这种受诅咒的飞虫对抗,然而无论人们用什么办法都无法彻底消灭苍蝇。它们总能躲过人们笨拙的攻击。科学家花费了多年时间才发现,没有什么东西能像苍蝇一样地飞行,苍蝇会直飞向前;能够进行高精度的盘旋,表演快速转弯;可以在空中战斗,比最好的F14战斗机做得还要完美。这种出色的控制能力取决于苍蝇背后的一对被称为平衡棒的短而粗的翅膀。这两个鼓槌形的小东西起到定位仪的作用,可以让所有的苍蝇表演令人惊叹的特技飞行。
苍蝇还有许多让我们惊叹的本领。
在白光环境下,苍蝇的视觉速度,至少是人眼的5倍~6倍。苍蝇也许看不到非常细小的东西,但是却十分擅长定位运动。苍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非常完美,它们的视觉反应也许是现在已知的动物界中速度最快的,它们察觉光线变化的速度要比我们人类快约10倍。苍蝇眼中的场景就好像我们看到的慢动作,这无疑对于它们来说是一种性命攸关的求生能力。我们和苍蝇共享同一个物理空间,却站在不同的时间轴上。
在真正了解苍蝇之前,很难想象苍蝇能够成为人类的朋友。
苍蝇和蜜蜂一样能够传授花粉。维多利亚湖畔的人们则会把困扰它们的苍蝇群收集起来,捣碎、煮熟,——蠓饼是非常美味的季节性食品。在一些刑事案例中,运用苍蝇知识的法医昆虫学也一直被用于判定谋杀罪的证据。
如今,医生们发现了苍蝇的幼虫——蛆越来越多的用途。他们甚至发现,蛆特别喜欢咀嚼几种皮肤瘤。但是有人希望接受蛆的治疗吗?人们把它们称作恶心的家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蛆通常与肮脏、腐烂等东西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拒绝把这种出现在垃圾箱的东西放在伤口上。
也许在将来,苍蝇还可以在其它方面给我们带来帮助。
现实生活中的苍蝇是工程学方面的杰作。在我们能够建造出接近这种小家伙的灵活性的任何东西之前,科学家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也许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发明出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长着六条腿的机械杰作。至少,我们可以下令机械苍蝇不要在我们的晚餐上呕吐!
科学家对苍蝇似乎很感兴趣,但生活中人们仍然没有停止寻找最有效的消灭它们的办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批科学家用高速摄影录下苍蝇的逃生方式,以破解苍蝇逃生的秘密。我们都知道苍蝇有厉害的两只复眼,但其实它们的视力非常差,只是在侦测快速移动的物体方面,是它们独一无二的强项。而且它们遇险时不但会拍拍翅膀飞走,还会屈起六只脚极速弹跳,逃离现场。专家说,苍蝇懂得并用翅膀和脚,绝非条件反射,而是用脑思考得出的逃生策略。
【小题1】下列不属于“苍蝇能够成为人类的朋友”的理由的一项(   )
A.苍蝇和蜜蜂一样能够传授花粉。
B.苍蝇能做成美味食品,它的幼虫还可用来治疗皮肤瘤。
C.运用苍蝇知识的法医昆虫学可用于侦破刑事案件。
D.苍蝇与人一样能用脑思考得出逃生策略。
【小题2】下列不属于“无论人们用什么办法都无法彻底消灭苍蝇”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科学家研究发现,苍蝇可以直飞向前,无论人们用什么办法试图消灭苍蝇,它们总是能躲过人们笨拙的攻击。
B.苍蝇有出色的飞行控制能力,它有一对鼓槌形的短而粗的被称为平衡棒的翅膀,这让它拥有高超的飞行技巧。
C.苍蝇的视觉反应也许是动物界中速度最快的,它们察觉光线变化的速度要比人类快约10倍,擅长定位运动。
D.苍蝇的繁殖能力非常强,一对家蝇和它们的后代仅仅经过6个月,就很可能会发展成为成千上亿的庞大群体。
【小题3】根据原文有关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苍蝇是医学上的奇迹,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和再生能力,这将给人类解决生育难题、研究断肢再生等方面提供借鉴。
B.苍蝇有两只复眼,但视力很差,这给人们寻找灭蝇的途径提供了便利,人们于是发明了粘蝇纸、灭蝇灯等灭蝇工具。
C.我们和苍蝇共享同一个物理空间,却站在不同的时间轴上,这样就注定了在现阶段人类采取的灭蝇措施都是徒劳的。
D.为了更好地利用苍蝇为人类服务,科学家通过高速摄影破解其逃生秘密,发现苍蝇遇险时懂得翅膀和脚并用来逃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9月下旬,我不仅在佛蒙特州有时会发现前面讲到的植物开花的现象,而且在缅因州树林中的营地附近,至少发现了另一种植物,即御膳橘也有开花的现象。御膳橘开着闪亮的白花,每年5月会在两周内开遍整个北方的树林。而在整个夏季,都不会看到它们开花。如今在落下的红色、棕色和黄色的树叶之中,在鲜红色的浆果旁再看到这些花,不免令人感到非常好奇。
但是这些御膳橘不会结果,很多花朵出现了畸形。这让我想起这段时间鸟类发出的“不完美的”含糊歌声。我怀疑是与秋季这个季节不符的温度(全球变暖?)导致了更多的花在秋季开放,但温度本身并不足以导致开花,因为在夏季的前几个月,温度比现在高很多,但却没有看到开花的反应。
是不是夏季的结束包含着春季的种子?夏季和冬季在平均温度和每日光照时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初夏与夏末这两个时段存在很多类似之处。它们均为一年中较凉爽的时段。而在秋分和春分——分别是9月22 日和3月20日左右——光周期是相同的:12个小时对12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夜晚也是12个小时)。
有些花在春季开放,有些花在仲夏开放,还有一些花在秋季开放。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人为地缩短白天的方法来诱导植物开花,也有一些植物只有在白天光照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会开花。同样地,实验室内稳定的光周期能够诱导鸟儿产卵或停止产卵。在北方繁殖的野生鸟类在光周期的影响下,也会按顺序开始自己的繁殖周期,包括迁徙、求偶和筑巢。在自然光周期平均至少为白天13个小时、夜晚11个小时的夏季,我们养的鸡会产卵。但如果要想让鸡在隆冬时节产卵,我们只须每天将鸡舍中的灯多开几个小时即可。在春分之时,即近3月末,光周期迅速接近13个小时比11个小时,这也是很多生物开始为夏季作准备的时候。既然它们使用光周期来确定自己所处的季节,那么对于同样的光周期,即在9月下旬的秋分和在3月下旬的春分,它们如何区分春季与秋季呢?
温度的变化太过无常,不能作为可靠的方法来区分夏季的开始与结束。植物和动物不仅需要知道夏季什么时候出现或到来,还需要预测它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因此,任何特定的光周期都不是唯一的依据。所有生物都能够测量光周期,并几乎都能够做出适当的反应,这样的表现看上去已经很出色了.但它们仍需要一种附加机制来确定光周期变化的方向。这个要求似乎是过高了。当植物在不恰当的时间开花时,这样的效应常被归因于“压力”或不正常的高温。压力可能的确是一个影响因素,而秋季出现春季的光周期便是一个压力因素。
错误或不完美为自然选择发挥作用提了所需的多样性,进而实现进化。如果没有多样性,便不可能有进化。如果物种是神灵创造的,那么所有的物种便只是其祖先的克隆体。正是一次可遗传的突变,导致中欧的黑顶林莺弄错方向,在秋季向西飞,而不是向南飞往非洲。这些鸟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目前在英国兴旺地繁衍。某些原因可能误导长尾霸鹟放弃悬崖,而在房子上筑巢,因为这里更安全。鲑鱼在产卵洄游的过程中.没有找到回家的路,而意外地进入其他河流,最终在新的河流中安家并繁衍生息。也许一时迷糊的啄木鸟在秋季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啄开了一个假巢穴,但却发现在非常寒冷的天气中用来过夜非常不错;相比于那些看起来没有受到误导的啄木鸟,它们拥有多一线的生存机会。同样地,蓝堇菜很罕见地在秋季开花,也让我想起自然并不总是完美的,但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才得以进化并最终长期存在。
(节选自贝恩德·海因里希《夏日的世界·恩赐的季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以御膳橘花朵出现畸形以及鸟类的含糊歌声为例子,引出本文的写作目的:光周期对生物进化的作用。
B.作者先是怀疑全球变暖导致了更多的花在秋季开放,但随后推翻了这个猜想。
C.人们可以通过实验室内稳定的光周期影响鸟类的繁殖周期,包括迁徙、求偶和筑巢。
D.若只是克隆祖先,中欧的黑顶林莺可能就不会有在英国兴旺繁衍的一个新群体。
E.本文作为科普读物,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多处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及拟人的手法。
【小题2】生物如何确定自己所处的季节?(4分)
【小题3】请结合本文的例子,探析大自然“自然并不总是完美”的意义。(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文学文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载体。我国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叫做“文字之著于竹帛者”。这个定义实在是太过宽泛了,但却指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载体曾经是“竹”和“帛”。竹是指竹简,帛是指帛书。古代曾经把文字写在竹简或白绢上。除此之外,还有铸在钟鼎上的、刻在石碑上的。现在,又有电子文本这样一种全新的载体。不管是什么载体,都只是文学文本存在的物质外壳,不是文学文本本身。换一个说法,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叫做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做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林中路》里说,贝多芬的四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没有两样。的确,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车箱里,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于文学文本的栽体,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的。
那么,文学文本自身、它的本体究竟指什么呢?为了说清“文学文本”这个概念,我们先要了解文本的概念。文本在英语里是text,在词源上与编织物(textile)有关系;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编织体。文本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作为术语的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由构成文本的实体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这里所说的“能指”、“实体”有许多种,比如说建筑、舞蹈、音乐、绘画,各自的文本是由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的。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是文学文本,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能指。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层次性在这里是很关键的。理解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文本,一定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不能是平面的、单一的。所谓“层次结构”,包括了表层和深层,构成文学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
文学文本有口语文本和文字文本之分。人类最早的文学是口头文学。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说是采诗官从民间采集起来加工整理的,其中的作品原先是以口头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原先也是口头传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曾经长期以口头形式传播。口语文本在流传中常常会发生许多变异。口语的文学文本至今没有完全消失,近年常见的人们在酒席间讲的笑话,有些就属于口语文学。在旅游的时候,导游有时也会给游客讲唱富有当地特色的口语文学。
(选白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开头的话》,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文本有着多样化的载体,并且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变化发展。
B.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可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
C.文学文本是以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组合体。
D.文学文本由至今仍在特定环境中流传的口语的文学文本发展而来。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用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与货物没有区别的例子,表明第一文本是指各种各样记录文学符码的载体。
B.第二段指出以语言文字为能指的文本与建筑等其他文本的区别,强调对前者的解读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
C.第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方式,从中外经典作品成型的角度分析口语文学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口语文本具有变异性。
D.文章基本结构采用总分式,先从作为载体的第一文本人手,再深入到作为本体的第二文本,最后加以分类辨析。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文字之著于竹帛者”才是文学,口头文学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B.我们要研究的真正意义的文学文本就是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内容。
C.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而专注于阅读中的意义整体。
D.建筑、绘画等文本由于具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因而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