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家赵无极   郁风
(1)在国内,凡是经常看报纸的人,都知道在国外有那么几位为中国争了光的
科学家如杨振宁、李政道;可是在国外,除了科学界以外,一般人很少知道他们的名
字。相反,在巴黎、伦敦、罗马、维也纳,在纽约、旧金山、东京、新加坡,凡是有
些文化的人都知道有个中国画家叫赵无极;可是在国内,除了美术界以外,即使经常
看报纸的一般读者,也很少知道在巴黎有个为中国争了光的画家赵无极。当然,艺术
的成果可以通过展览使人人都有机会直接欣赏,而科学成果则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的。
(2)赵无极一九二一年出生于北京,却是在上海南通长大。祖辈是书香之家,
父亲是银行家,少年时代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充分享受和学习过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
精萃,名家书画、碑帖金石,加上他的叔叔常从巴黎寄回西方名画的印刷品,浸泡得
他十岁就开始画画,十四岁就考入了杭州艺专。一九四八年初去了巴黎,次年曾在一
次芭蕾舞速写比赛中获奖,并在某画廊举行个人画展。后采他遍游欧洲,每年举行画
展,出版画册,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被西方美术评论界公认为当代世界最有成就的
名画家之一。
(3)有人说,他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几乎没有吃过生活的苦头;我说他的幸
运主要在于排除了一切可能的方便的诱惑,没有成为一个在生活上和艺术上的纨绔子
弟,而是坚定不移地走着一条不断探索追求的寂寞之路。在这条路上他却并非没有吃
过苦头的直线前进。他试用各种工具材料和形式体裁去表达,搞过铜版、石版、油画、
水墨,为诗集作插图,为芭蕾舞设计布景,不断否定、破坏自己已有的,又不断创造
新的,忍受艺术变异中的痛苦一一包括由于这种变异曾有一年半卖不出一张画,生活
收入也大大减少,忍受由于专心于艺术上的追求而引起感情和家庭生活的变异的痛
苦,等等。
(4)然而,无论如何变异,他的作品的精神品格的内涵,从来没有离开过祖国
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倒是出国以前的早期,他的作品更接近西方印象派绘画,而到
了巴黎以后,虽然广泛涉猎和吸取了西方古典和现代绘画的某些表现方法,但是他心
向往之梦寐以求的却是自童年时代就孕育着他的中国艺术的本源。这是很有趣的反效
果,他在自述中曾说过:“如果在我成为艺术家的过程中,不能否定巴黎的影响,我
高三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必须同时指出,随着我的成长和自信的确立,我逐渐重新发现了中国。中国与生俱来
的出现在我最近所有的画作上。似非而是地,是由于巴黎,我才回归到根深的本源。”
这也不难理解,生活中这种辩证的反效果是无穷的,正如“人在福中不知福”,直到
从空间和时间拉开了距离,才发现某些最可贵的东西。
(5)所有对于赵无极的评论,包括著名的作家、诗人为他的画册或展览会写的
序,都提到或集中地论证这一点:“富有中国精神的内涵,有些方面兼具现代的特色”,
“清晰地反映了中国人看宇宙万物的观点;遥远和朦胧反映出默念的精神,而非默念
的具体事物,这已经成为最现代的环球性的普遍观点。”这就是他在西方受到重视获
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6)在他的画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呢?那是色彩和光影交织成的风云变幻,是宁
静的绿野和草丛中闪耀着流水,是莽莽森林延伸到遥远的天际,是茫茫夜空里显现出
阑珊灯火,是生命的腾跃和律动……
(7)他用中国书法的笔触和力度挥洒着油质色彩,用黑白虚实突出逼人的光亮,
用逐层交错的色度渲染出深邃的空间感,整体统一的和谐和跌宕起伏的节奏形成音
韵,……其实这些表现方法正是中国画古已有之的,不过由于他兼采了西方绘画对于
材料、色彩和结构的处理方法而形成不同的新的效果罢了。岂有它哉!(有删改)
【小题1】(小题1)请用-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内容,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
【小题2】(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不断否定、破坏自己已有的,又不断创造新的,忍受艺术变异中的痛苦。
(2)似非而是地,是由于巴黎,我才回归到根深的本源。
【小题3】(小题3)简要赏析文章第6自然段。(4分)
【小题4】(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赵无极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20 03:52: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庚:“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
李建立
①林庚不仅是诗人,而且是博通古今的文学大师。他的经历中有很多“突然”,可是,这许多的“突然”里面,有着更为深邃的“自然”。
②193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二年级的林庚自愿转到了中文系。据老先生晚年的加快,他中学时主要兴趣在理科,醉心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新成果,想借以探寻未知世界。至于转系,竟是丰子恺的漫画惹的“祸”,加上读了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他感觉到了文学的巨大力量,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他走上了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
③林庚此时正迷恋旧体诗词创作,他的作品得到了教词选课和诗选课的俞平伯先生和朱自清先生的赏识。林庚在赞誉中保持了必要的清醒。在他看来已经蜕化为日常生活点缀、消遣和应酬工具的旧体诗词,无法承载其经验的表达,于是在转入中文系的次年开始转向自由诗创作。
④1933年,林庚从清华中文系毕业,留校担任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并为闻一多先生的国文课批发学生作业。他此时写出了诸如《朦胧》、《夜行》等名作,受到沈从文等先生的推崇,林庚也由此时成为诗坛健将,他的自由体新诗和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等同发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诗特刊。他的毕业论文也是第一本新诗集《夜》,由闻一多先生亲作封面,并由俞平伯先生写序。
⑤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 的精神。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⑥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林庚有着独特的见解,即“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而“建设”又谈何容易。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他1936年出版的《北平情歌》,曾得到很高的评价,有人认为它“不但是新诗音律的胜利,而且也是诗的胜利。”后来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⑦单单这终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这也正是先生终生践行的座右铭:“之所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太多的灰烬却是无用的;/我要寻问那星星之火之所以燃烧,/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
(选自《光明日报》2006年1月2日,有删节)
资料链接
①林庚与季羡林、吴组缃、李长之在早年并称为“清华四剑客”,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才”。林庚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研究中国文学史,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留给了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象”。(曾华锋《林庚:林间学者的诗人情怀》)
②为着这“最后一课”,在讲台上已躬耕了五十余年的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个月。先生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场面极一时之盛。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然而,却讲得激情飞扬。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奇迹般地得以复活,带着五千年华夏文化的精魂,洞穿时空,直击今人的心灵世界。然而,也正是这堂课之后,先生就大病一场,倒下了,休养了好长一段日子。(节选自《林庚:布衣情怀》)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林庚走上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并取得卓越的成就,与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密切相关。
B.林庚才华横溢。林庚在旧诗词和自由诗创作方面均有所建树,因其《朦胧》、《夜行》等诗而成为当时诗坛健将。
C.林庚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做学生时创作旧体诗词,受到老师赏识;做教授时讲解古典诗词,让学生刻骨铭心。
D.林庚有执著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贯穿林庚终生,文章在第⑥段中引用歌德的话,对此进行了高度赞扬。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庚不仅仅是诗人,而且是博通古今的文学大师,对中国文学史中楚辞和唐诗的研究成就尤其突出。
B.林庚见解独特,认为没有成功的“建设”,诗坛的“革命”也往往会短命,戴望舒等人对此不予认可和理解。
C.林庚深受清华诸多名师的关爱和影响,从教五十余年,因而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
D.林庚上“最后一课”时,名流如云,场面极盛,这也给了他无形的压力,让他整整准备了一个月,并因此累倒。
E.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林庚的座右铭,既对其一生追求作了恰如其分的总结,又与题目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小题3】文章说林庚经历的许多的“突然”里面,有着更为深邃的“自然”。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林庚经历了哪些“突然”,并分析其中的“自然”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忆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黄茜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京大学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就着斜阳余晖,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20世纪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字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

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料峭春风乍起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皇皇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相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已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望,永远受崇敬。

(摘编自罗时进《傅装琮:一座永远被仰望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含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料。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的,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从书名为“漫录”,其中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等学人漫谈的文章,读来使人感到亲切。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他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己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C.《学林漫录》中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D.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小题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监狱中的成名作
徐 刚
在监狱的不眠之夜中,倚着冰冷的墙壁、艾青借着铁栅栏外的昏暗的灯光,在拍纸簿上写着、写着。他力求字迹端正,他从来不喜欢潦草、杂乱;但灯光实在太暗了,有时写着、写着就把两句诗叠在一起了,只有等天亮再把它们拆开、重抄。
就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写成后,为了避免监狱方面的注意,他第一次用了一个新的笔名:艾青。
诗稿写成后,艾青的心里是异乎寻常地难以平静的,如同是流浪者找到了归宿,苦苦地寻觅之后发现了柳暗花明一样,艾青与诗歌由先前的若即若离变成了心心相印。不仅如此,因为对于这个死去的乳妈的怀念,艾青仿佛也明白了活着的人应该怎样地走一条属于人民和时代的路。
他在监狱里轻声地把诗念给难友们听,那些失去自由的人们、艾青的最早的读者,为之感动了。流着眼泪写完这首诗的艾青,又流着眼泪读完了它。
《大堰河——我的保姆》写成后,由探监的沈钧儒带给李又然,李又然随即寄往庄启东、方士人编的《春光》杂志,揭载于1933 年第三期。这首诗的发表,震动了中国诗坛,人们纷纷为之感奋,为之落泪,为之叫好,并且很快传到了日本。艾青一举成名。这对于艾青来说,多少是有点儿出乎意外的。因为:他并不想完全脱离他所爱好的画画的事业,他并没有期望过这首诗的巨大的成功,但,他却成功了。从此与画夹、颜料作别,潜心于形象思维,苦苦地以诗歌去再现、塑造多种形象,去画布之外更广阔的天地中驰骋想象。
这首诗也曾寄给过《现代》杂志,后来退稿了。李又然曾经不胜感慨过:自诩为现代派的人,也终于没有能发现现代的一个真正的诗的新星!
在画家艾青还鲜为人知的时候,诗人艾青却已经开始蜚声文坛了。
随着《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流传,艾青这个名字也不胫而走——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艾青得到过“桂冠诗人”、“泰斗”的称誉,艾青也曾经像“痰盂”那样,被众多的诬陷、谩骂所凌辱。
30 年代的上海文坛,因为由鲁迅及追随他的一批左翼人士支撑着、奋斗着,所以虽是在国民党、汉奸、特务的重压之下、罗网之中,也还是演出了不少有声有色的“话剧”的,并十分重视生力军的发现和培养。艾青的第一首诗《会合》的发表,是坐牢前由田间拿走、寄出的。最早写文章称赞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是茅盾,冯雪峰、胡风等人都曾热情地关注过艾青的创作。那时,这些文学青年的准则是简单而明白的:哪儿发表鲁迅的文章,咱们就往哪儿投稿!
从此后,“母鸡”便开始接连不断地下起了“鸭蛋”。从此后,艾青再也没有怀疑过自己写诗的天分与才华——哪怕在生活中最沉重的、不让写作的年代里—一因而,他总是在探索,总是在收获。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中,所吐露出来的诗人的思想与艺术的高度成熟,形式上的无拘无束,乃至遣词造句的准确、简练,都使人感到,这似乎不应该是艾青早期的作品,然而又的确是的。与很多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不一样的是:艾青是在极高的起点上起步的;艾青是吸取了西方文学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的,艾青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写作的;艾青是从现实主义的土地上出发的;艾青是从自己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走上中国诗坛的。
从此以后,艾青就进入了作为一个作家或诗人一般都要经过相当长的艺术实践才能得到的这种称誉:“这就是艾青!”“这就是艾青的诗。”
抒情的,但不是苍白的自我。
时代的,但不是概念的堆砌。
革命的,但不是口号的重复。
对“大堰河”,艾青远远地离开了一般的同情和怜悯,他是把这个穷苦的农妇当作生身母亲的,同时又时时地和自己真正的生身母亲相联系、相比较着。
“白描”的功夫,朴素的魅力,真实的力量,没有遮掩的感情,毫不做作的语言,在这首诗里互为衬托,相映生辉。并且,作为艺术特点,一直贯串在艾青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真是谈何容易!
(节选自《艾青传》第三章《监狱中的成名作》)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30年代初,艾青在狱中写了《大堰河一我的保姆》,他是第一次使用“艾青”作笔名。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之作,抒发了一个地主儿子对贫苦农妇的眷念和热爱。
B.《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一些著名作家如茅盾、冯雪峰、胡风等人都曾写文章给予了高度称赞。
C.《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其独特的抒情结构和方式热情地讴歌和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品质,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
D.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的艾青已经是一个“左翼”的进步艺术青年。不久便成了我国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小题2】“从此后,‘母鸡’便开始接连不断地下起了‘鸭蛋’”,这句话怎样理解?
【小题3】《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发表,震动了中国诗坛,艾青也因此一举成名。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鲍勃·迪伦一直是个谜
鲍勃·迪伦的原名是罗伯特·艾伦·齐默曼,他在大学开始唱民歌时改名鲍勃·迪伦。他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模仿美国电视节目中的西部英雄马特·狄龙。他的民谣生涯是从考上明尼苏达大学开始的。鲍勃和当时不少的年轻人一样,厌倦枯燥无味的大学生活,他常出入酒吧,试图从音乐中找到自己。当时的摇滚乐还没有成型,不少年轻人都嫌弃“三件套”式的音乐,于是鲍勃把手里的电吉他换成了一把钢丝弦的吉布森民谣吉他,随着时间的沉淀,迪伦慢慢摸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风格。
1961年1月,他寄住在别的民谣歌手家,他和别人组队去看望住院的偶像伍迪·格斯里。后来他的偶像成了他的贵人。在签约CBS唱片公司后,迪伦崭露头角。1962年,迪伦在自己的第一张同名专辑的封面上略带羞涩地望着镜头,任由别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年轻的民谣偶像。
1963年和1964年的演出使得他的名声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也渐渐地从伍迪·格斯里的影响中走出,成为独一无二的民谣国王。1963年的一场演出中,迪伦念了一首自己写作的献给伍迪·格斯里的长诗,这既是致敬,也是告别。在这一阶段里,鲍勃·迪伦的主要创作方向是抗议民谣,这个时代的迪伦是最为人熟悉的,似乎全世界的乐迷都愿意他沿着这个模式永远走下去。
1965年初,受到披头士等英国摇滚乐队的影响,迪伦用时髦的西装和尖头皮鞋代替了皱巴巴的牛仔裤和工装服,在接受采访时也越来越“没正型”。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谈及准备制作的新电影时,他回答说那将是一部牛仔恐怖片,当问及是否在片中扮演牛仔时,他回答说:“不,我扮演我妈妈。”
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让迪伦在1965年的新港民谣音乐节上遭受了来自歌迷的敌对情绪。在演出前一天,迪伦突然擅自决定挑战民谣音乐节的惯例,决定要带一支完全电声化的乐队上场。当场的情况乱成一团,抗议歌手和歌迷认为他“背叛”了民谣,迪伦尊崇的民谣领袖皮特·西格尔甚至愤怒地用斧头把扩音器的电缆斩断。他和乐队只演了三首歌就在嘘声中匆忙下台。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歌迷们都难以忘记迪伦的离经叛道,为他取了个“犹大”的绰号。
后来的一场车祸让迪伦开始远离聚光灯的中心,而他的音乐风格也再一次地发生了改变,歌词也不再犀利地直指社会现象。关于车祸后自己的转变,迪伦曾说:“我不知道别人的幻想是什么,但是我幻想能够朝九晚五地工作,在绿树成荫的地方有一所带白色栅栏的房子,庭园里盛开着粉红色的玫瑰。那会很好。那就是我最深邃的梦想。”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主流评论开始推崇迪伦文学方面的造诣,有批评家称他为现代美国继卡尔·桑德堡、罗伯特·弗罗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1976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竞选活动中引用迪伦的诗句并称其为“伟大的美国诗人”;1990年,法兰西文学院向迪伦颁发“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外界的各种褒奖没有使迪伦沦陷,他对自己的评价调侃而中肯:“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构的国家首脑。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中。”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鲍勃·迪伦,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诗人,20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②鲍勃·迪伦创作的歌词,实际上都是最直白、最简单的诗歌,这种简单直白的诗歌形式,非常朴素,带有民间色彩。
(《专访作家肖复兴:谈鲍勃·迪伦——文字会骗人,音乐不会》)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鲍勃·迪伦在自己第一张专辑上的照片略带羞涩,很不情愿别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年轻的民谣偶像。
B.一场车祸改变了鲍勃·迪伦,他认为,自己最深的梦想是,有规律的工作时间,有优美、温馨的房子住,有这些就很好。
C.鲍勃·迪伦德才兼备,当外界褒奖他时,他很清醒,认为自己属于过去时代的诗人,不骄不躁,评价自己很中肯。
D.本文从一个青涩的民谣歌手,到不断改变的摇滚斗士,再到天生的吟游诗人,多角度展现了鲍勃·迪伦其人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