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毫无疑问,本文是赞美居里夫人的,可文中却插入大量别人的言语或事例,这是作者在一个劲地炫耀自己的学识广博么?这是否偏离了主题?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08-27 01:4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村访酒

梁 衡

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品酒,二是参观。

餐厅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肴“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现一点浅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容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可游的风景有两类却不知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开篇设置悬念,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自然引发下文。
B.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脉络十分清晰,叙述了杏花村访酒时品酒和参观酒的制作等过程。
C.文章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段,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比较,指出了其他酒的不足与汾酒的特点。
D.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认为粗糙丑陋的瓮瓶、花村地下的水与上空的空气都是让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
【小题2】文章第四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所品之酒,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小的篝火 潘旭澜
①现在的衣服被盖中,我特别珍重的,是一条黑白灰小方格相间的土布被里。它是母亲给的。
②“文革”后期。我在干校患了重病,回福建治病。过年前夕,同妻子女儿一起翻山越岭,回老家去看望孤苦伶仃的母亲。
③几年没见她,此时只有那眼睛和神态是我所熟悉的。上次见到时,行动还挺利索,现在已迟钝龙钟。
④夜里二三点,几次听见母亲在隔壁木板床上翻身的声音。她睡不着。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就看见她已宰好了两只母鸡。我急得差点跳脚:“阿母,你怎么可以宰了母鸡呢?还一下子两只!”她一共养了三只母鸡,是三个“小金库”,下蛋换火柴油盐,应付额外摊派,用场多呢。“还留一只哪。”母亲说。
⑤母亲当然十分希望我们多住几天。见一次面有多难哪!可她知道不宜多住,免得平地起风波。次日吃了早饭,她从壁角一个破水桶里,变戏法似地拿出用红绳子捆好的方格子布,上面还有一看就知道是她所剪的红“喜”字。对我和淑荣说:“你们结婚时,我连送两条好手帕也没能,心里总很不安。现在孙女都这么大了,补送你们俩这段我自己织的土布……”
⑥母亲一向特别疼爱我。她有一只“米斗箍”金戒指,从不曾戴。多年前,有一次她悄悄拿给我看,说将来要送给我的对象。我那时在读高中,心想离找对象还早呢,告诉她不如去换点吃喝。几年后,有次我从上海回家,向她说起姐姐生孩子后日子艰难非常。她听了没说什么,摸索出那只“米斗箍”。啊——居然还留着,简直不可思议。她说,本是给我对象的,眼下顾不得了,“救命要紧”,让我送去给姐姐解急。
⑦过了几年。我又一次回家,同她一起谈叙彼此近年境况之后,她高高兴兴拿出一条新蚊帐,说是准备给我结婚用的。我知道这是她一把米、一口饭省下来买的,不忍拂她的意,“嗯”了几声,没说什么,当晚将新蚊帐给我挂上,说只用一个暑假不要紧,到我结婚时还是新的。
⑧临走那天大早,我被一片火光惊醒。原来是新蚊帐被烧了一小半。连忙喊母亲,一起用破衣扑打,脸盆泼水,才灭了。她说,谅必是油灯头碰着帐梢,烧起来的;她在灶口用柴草烧饭菜,竟没有发觉。说时神情凄然歉然,好像很对不起我。其实,还有一点她没说,就是在临别多看我一眼,不然又得好几年才能见到。我说了一通“破财消灾”的宽慰话,她有几分相信,才逐渐平静下来。我以为她从此不会操这份心了
⑨“……一共二丈四。四幅拼起来,可做一条被里。借不到阔幅织布机,门面窄。虽说土布不如厂里出的好看,但是厚实,不易洗破。这是我一桩心愿。棉花是在门口菜园地挤种的。有空一点点纺起来。老了没力气,一次织几寸,手就不听使唤,怕不匀,不敢赶。从种棉到织成,前后三年多。看来,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好给你们了,就做我的‘手尾’(留作纪念的遗物)罢。”淡淡的说明,欣慰之意掩盖不住深沉的感伤。
三年多,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年过七旬的母亲,是凭什么力量,把它纺织起来的呢?她在每一根纱里,每一寸布里,捻织了多少悬挂,多少思念,多少悲苦,多少祝愿?
⑪我差点要打颤,又像有股暖流通过。眼泪滴在心头,嘴唇变成千吨铁闸,木木地站着,呆呆地盯着母亲,默默地双手接着。好久好久,搞不清接过的究竟是什么。
⑫次年,母亲就得到永远的解脱,离开了人世。病危之时,神志清楚,却没有多向诸儿女说什么。也许不知从何说起,也许不愿加重我们心灵的创伤,也许觉得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了。
⑬十几年来,我一直爱用又惟恐损坏这捆土布做成的被里。当它盖在身上,我就像一两岁时被母亲抱在怀里,有时还似乎听见她讲着金色的童话。但愿它温暖我曾经冻僵的心灵,激励我继续艰苦跋涉的勇气,一直到我走完人生旅程。
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母亲不是三春的阳光,也不曾想过要我报答,她只是寒夜荒漠的一堆小小篝火,燃烧完了剩下的灰烬。可是,它的火星将我的血液点燃起来。我便也成为后面旅人的篝火,无论这篝火多么渺小,多么容易烧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开头点明母亲给的“一条黑白灰小方格相间的土布被里” 是“我特别珍重的”,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我以为她从此不会操这份心了” 这句话承上启下,由上文插叙母亲疼爱作者的往事过渡到“送土布被里”这一主体事件。
C.第⑨段通过母亲之口说明这条“土布被里”的来历,强调它的非同寻常,交代了首段中“我特别尊重”这条被里的原因。
D.“嘴唇变成千吨铁闸”“木木的站着”“呆呆的盯着”“默默的双手接着”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的震惊和悔恨。
【小题2】文章第⑩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以“小小的篝火”为题有什么用意?请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两个角度,结合全文,加以探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医学的“混账”

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有些词语是需要进行一番甄别的。譬如“混账”,本来意义是商务交往中的“账目混杂”。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混账”变调了,逐渐演化成一个道德感、情绪感都很强的训斥语。其实,这世界是复杂的,许多事、许多学问都遵循“混沌”的原则与规律行事,不会全是“小葱拌豆腐”,需要“王顾左右而言他”。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以会计或审计的头脑处事,把“混账”的眼光与多元的思维统统打倒。
无疑,人类认识自身的医学是复杂的,它的身份就有些“混沌”。医学是什么?一直是一个问题,是科学?是人学?在国人这里,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罗大众,都坚信医学是科学,只有“一小撮”人文学者认为医学也是人学,但在西方,“医学不是科学”的认知却是十分普遍的。或者可以折中一下,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基础医学是科学,临床医学更多的是技术与艺术,因此,诺贝尔奖的医科分项叫“生理学及医学奖”。
如果遵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传统与立场,医疗活动中的许多程序与内容是必须入“另册”的。譬如“病因”,科学的病因学必须是客观的,因果链条的演进关系是循证的、确凿的。统计数学的导入提升了医学群体研究以及疾病规律认知的水平,但是无法突破“个体”医学研究的复杂性“高墙”,抵达“个体”人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包裹的“真理内核”,因此,许多情况下,尤其是个体疾病的因果分析都是推测性的、或然的、片面的。现实的研究瓶颈是“脑科学”的精微奥秘至今迷雾重重,人类的生物学属性与灵魂性,即心理、社会、人文属性无法在这里融会“并账”,只能简单“混账”。
病因学的“混账”必然波及到治疗学,科学的治疗应该是针对真实病因的“靶心”处置,但无奈我们很多情况下,无法寻找到真实的、彻底的、完整的“靶心”,也就无法给出病因学治疗,而只能做发病学、症状学处理,甚至只能做泛化的准心理学治疗。心术不纯者更是为了提取药品奖励,把有用的,没用的,甚至有害的药品统统堆上去,开的不仅仅是学理上,更是良知上“混账”的处方。
回顾一下近代医学的历史,检点一下自己的医疗行为:医学都干了些什么?都能干些什么?美国有一个不知名的撒拉钠克湖,湖畔有一座医生的墓庐,墓碑上这样写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个墓志铭真实地表达了近二百年来人类医学与医疗的心态与姿态。
也许,仅仅从理论医学与伦理的层面来讨论有些“干涩”,我们可以回到鲜活的医疗生活中来“拉家常”。一个医师与病人共同的日常经验就是﹣﹣疼痛。在临床上,疼痛是最普遍的主诉,最直接的求医动因,是底座最庞大的“冰山之尖”。因此疼痛治疗遭受的社会批评也最多,如“治标不治本”的症状学处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疗,其实,根子都在疼痛形成、表现的多元性、多样性、复杂性上。每一次疼痛的发生与演进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故事,都是一个心理、社会事件,甚至是一个精神事件,仅仅从生物学向度去解读是分内的,省事的,但也是苍白的,片面的。许多临床大夫不愿意接受“混账”的多元探究思维,而惯性地循着生物学还原论的思路继续“分账”下去,一时恐怕也难以指责他们。不过,一旦脑科学的秘密被破译,生物—心理—社会—人文的交换密码与机制被找到,局面就会发生巨变,到那时,人类不仅可以轻松地疗治疼痛,还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认识生命、疾病、死亡,驾驭自身的命运。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着眼于未来医学的远景,着眼于医学的“必然王国”境界,当下还应该有那么一些对“混账”的宽容。

(选自《读书》,有删改)

请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北京城的守望者侯仁之
在北京宣武区白纸坊桥西青年湖,有侯仁之题写的《金中都城鱼藻池遗址介绍》;在西城区什刹海前海南岸,有侯仁之题写的《什刹海记》;在昌平区白浮桥白浮村白浮泉南岸,有侯仁之题写的《白浮泉遗址整修记》;在西城区西便门北京明城墙遗址旁,有侯仁之题写的《明北京城墙遗址维修记》。侯仁之毕生的求学治学生涯都与北京有关,他耗尽一生心血,寻找这座城市曾经遗留下来的生命印记,他常说,对北京是“知之弥深,爱之弥坚”。
侯仁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北京史巨擘”。如果没有他,人们恐怕难以像今天这样明白北京的历史。侯仁之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利用周末沿着圆明园的流水溯源而上,踏勘了颐和园的昆明湖,又一直追溯到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的上游,以此为起点,追溯水源到卧佛寺附近的殷桃沟和香山碧云寺,他弄清楚了海淀一带园林水源的开发过程。此后,又扩大考察范围,侯仁之发现了北京城的转移与河流水道变迁的关系。侯仁之对北京城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梳理清楚了北京城市史的发展脉络。他通过水系、地理、考古文献等多方面的证据,基本上确定了各个历史时期北京城的位置。北京最早是西周的蓟城,关于蓟城的具体位置,古代人都搞错了,他们以为元大都土城是蓟城遗址,侯仁之通过《水经注》的文献,以及对河湖水系地理位置变迁的研究,断定蓟城实际位于广安门一带,侯仁之把更古老的北京发掘出来。196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在听取了有关北京地下古河道分布情况的汇报后,转达周恩来总理的意见:“北京这样的古城从城市到郊区,历史变迁十分复杂,只用文字说明,难以让人明白,能不能用绘制不同时代地图的方法,把前后变迁的情况表现出来。”随即嘱咐侯仁之组织人力进行这项工作。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编纂图集计划搁浅。1979年,编纂工作重新启动。在历史地图的编制中,仅凭文献资料难以复原,需要实地勘察,因此,侯仁之及其团队数年间进行野外考察50余次,行程5000多公里。1986年,《北京历史地理图集》出版,被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誉为“为北京城在历代中的发展提供了令人惊异的图画”。
侯仁之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1950年,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第一次在我国从理论上阐明了沿草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了历史地理学专业,将其从历史学的附庸中独立出来,开创“城市历史地理”和“沙漠历史地理”的新领域。在对北京、邯郸、承德等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中,解决了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为城市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带领师生进入西北半干旱地区,对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状况进行调查,揭示历史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为沙区的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美国地理学会称赞他是中国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
除了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应用到北京城市建设中,介绍北京的历史、宣传保护北京旧城风貌的意义,激发人们热爱北京的情感,侯仁之从来都是乐而为之。一旦发现影响、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他大声疾呼,设法制止。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今天的模样,侯仁之为保护莲花池、后门桥等北京古城遗迹、遗址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侯仁之接受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访问中,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多方奔走,当年,中国便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成为我国第一批入选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申遗”第一人的美誉由此而来。
2001年,年将90岁的侯仁之提出“北京城市规划中的三个里程碑”的学术思想:第一个里程碑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中心建筑紫禁城,代表的是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第二个里程碑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城的空间结构上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和建设,标志着新时代来临。第三个里程碑是北京申办奥运会主办权成功后,建设的国际奥林匹克中心。这是侯仁之在对北京城作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入考察、研究后做出的高度概括,也是他所倾注的全部心血、智慧的结晶。
(摘编白高明勇著《侯仁之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全方位展示了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和治学精神:他是北京城的守望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是中国“申遗”第一人。
B.侯仁之通过对河湖水系的实地考察,确定了蓟城实际位于广安门一带,纠正了古人的错误,发掘出来了更古老的北京。
C.侯仁之认为北京古城历史上变迁十分复杂,用文字很难说清楚,于是他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察,完成了《北京历史地理图集》。
D.侯仁之不仅对国内的历史地理学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国外学术界也很有影响,得到了英、美、加拿大等国科学界的高度赞誉。
E. 侯仁之敏锐卓识,到国外讲学听说国际上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回国后多方奔走,中国很快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小题2】侯仁之被誉为“北京史巨擘”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我国历史地理学开拓者的侯仁之,有哪些重要贡献?请简要概括。
【小题4】为什么说侯仁之是“北京城的守望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怀念昔日那片草 林伯松
①我没有去过草原,只见过家乡的草。我们习惯把低洼的河滩称为河套,河套一望无际,那里草很茂盛。每当盛夏到来,绿绿的草就像折扇那样展开,草有齐腰深,随着风势,顿时显得声势浩大起来。我少年时代曾经在那里割过苫房草,还割过很多这样那样的草,晒干了当作柴烧。风吹来的时候,草们一致地弯下身子,仿佛在一种巨大的声响中举行着盛大的仪式。
②草的此起彼伏的浪涛,大约就是它生的意义。这是一种自然的推波助澜,一根草并不重要(实际也很重要),可全部的草就意味无穷了。
③草被吹弯的时候,人难道不会面临什么吗?那弯曲之中肯定存在着一种微弱的抵抗。可是暴雨会到来,洪水也会到来,草的宿命寓于大自然的宿命之内。
④手持镰刀的时候,我只是感到恐怖,只是感到只有一个人待在河套里的那种恐怖。我只是感到了河套的空旷和一个人的渺小。我只是感到了草的众多和一个人的孤单的对比。也许我只是感到乌云会使大地变得暗淡,而草涌起的宏大的声响又可以湮没一切。或许我完全是被大自然的悲壮的气氛所震撼,一种更大的力量使我感到自己的软弱和怯懦。我想逃跑又不知逃到哪里。暴雨将至而我又一下子回不了家。我觉得自己仿佛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一棵孤零零的树,不,一棵离开了草丛的野蒺藜,生长在一块石头上。
⑤多少年后,我还一直能够回忆起那天的情景,那种被大自然忽视的无助感和深深的自卑感,终生难忘。我只有跟草在一起的时候,才真正感到是跟大地在一起。大地也有头颅,那里面才是大地生命的所在。草就像人的头发,在保护着大地的智慧和隐秘。
⑥夏夜里,我经常看到村子里的街心蹲着许多人,他们摇晃着手里的火绳。我家乡的人把这种蒿草叫做艾蒿。那种老一点的、布满籽粒的艾蒿是蚊子的宿敌——把它们割倒,背回家,就像搓绳子那样,把这些艾蒿编成一条条的火绳,在夏夜,点燃它们,那种具有特殊气味的烟雾并不是很呛人,甚至是很好闻的。
⑦忆起那夏夜,我就想,草,这平凡的草,居然有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魅力,它不仅使盛夏变得繁荣,使大地变得茫茫苍苍又充满活力,同时在夜晚给予人以光——它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生长于人的心上。它不仅在白日的风中呈现弯曲的美感,也在夜晚给予人们那种弓形的明亮的弧线。草在白天的样子,你看到它们平平常常,没什么稀奇。你会看到草或者被割掉或者被践踏或者自己一点点凋谢。你就会看到宇宙不原谅一切,善或者罪恶,都不原谅。
⑧真敬佩那些草,它们一次次遭到蹂躏和践踏,甚至被人类凶残地铲除或干脆放火烧掉,但那草仍然悄悄地生长出来,你几乎不会发现它们是从哪儿突然冒出来的。反正,春风吹过的时候,你偶然来到还略有点寒意的野外,远远看去,大地的表面突然有了一层毛茸茸的东西,春色遥看近却无。
⑨再过一些时候,你就看到它们以草的成熟的面目出现了,在太阳的照射之下,那种绿的反光,类似于罩在颜料上的亮漆。这是让你感到舒适的那种颜色,使你觉得自己原是生活在一种抽象的音乐里,莫名其妙地欢欣一阵子。可是等到秋天到来,你就看到了另外的景象,野草全部地衰败了,大地一片杯盘狼藉的样子,不知经历了怎样的盛宴,也不知经历了怎样的变故,这一切也不知是为谁安排的。反正枯萎了,草叶子东倒西歪撒了一地,秋风飒飒地,横着扫荡过去,又竖着扫荡过来,想把这凌乱的曾经发生过什么劫难的世界打扫干净。不留痕迹,人们将看不到季节屠杀的罪证,看不到血和泪水,只看到另一个季节。
(有删改)
【小题1】简析第①段的作用。
【小题2】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夏夜村民编“火绳”?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赋予“草”寓坚强于弱小的品质,以此观照现实人生,意在引导人们完善人格。
B.第⑤段画线句意在表明:“草”是大地的保护神,大地依赖于草而显得智慧和隐秘。
C.第⑧⑨段写春草、夏草、秋草,说明自然更替的必然性,表明“草”勇于自我更新。
D.第⑨段画线句是想说明大自然善于自我更新,善于毁灭和创造,过去会孕育着未来。
【小题4】作者为什么会对“昔日那片草”记忆如此深刻?作者从中感悟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