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吴晓玲:学者的脾气
①吴先生以研究小说戏曲而著名,这里头离不开语言,所以他也是一位造诣极高的语言学家。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他亲自讲给我听的一件事。那时某年中国书店办书市,我去观书时,恰遇吴先生在店堂的沙发上与店员闲聊,吴先生招呼我过去,问了两句家常,又开始说起旧人旧事。讲到罗常培先生,他说,有年罗常培(语言学家、社科院语言所所长)把我们这些当年的弟子聚到一块儿,聊起来说,这些个学生中谁得了他什么什么(指继承了他哪个方面的学术。罗常培是语言学大师,有多方面学术造诣)。张三得了他这个,李四得了他那个,王五马六又得了他什么,最后拿手一指我,‘吴晓铃得了我这个脾气!’原来罗先生和吴先生都是很有脾气的学者。
②吴先生为人率直,锋芒毕露,绝不修饰遮掩,学界人所共知,文风亦是如此。如他在《燕都》杂志上作文介绍他所收藏的手抄本《石涛见闻录》一书,文中的最后一段写道:”我的聚书,除了本门业务以外,遇到一些有用、有趣的小品也兼容并蓄,但是不讲版本,箧中所藏既不佞宋,也不尊元,都是些考藏家所不屑一顾者。然而敝帚自珍,时或想到辑为一部小丛书尽收之以公诸嗜痂者流。可是,我未请得准许出版执照,擅自印行则有干禁令;交付出版单位,又怕叫我”赞助”,或交给我若干部自行叫卖。万般无奈,只好写写这样不痛不痒的短文,捞几文副食补助,其可也。
③有一回,某红学家要开什么发布会,宣称掌握了新证据,有了新发现。吴晓玲对此人很看不上,认为他做学问不踏实,又一味狂妄自大,决定去教训教训他,因为吴晓玲手里有证据,是外人没见过的古代文献,具有不可动摇的说服力。他头去的前两天和祖父在外边吃饭,吃完饭在我家门道里与祖父说起此事,说”过两天我去的时候要‘内穿铠甲,外罩锦袍’(《甘露寺》里面的一段戏词)”,吴晓玲照京剧念白说完这八个字,还走了两步,做了个身段儿,哈哈大笑起来。
④吴先生脾气有些大,然而在学问上却很谦和。记得”文革”结束不久,大概是原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在一个礼堂里请祖父给中学语文教师讲古汉语,那日去的人有近千之多,吴先生也去了,坐在下面。祖父一句:”我已十三年没上讲台了。”先赢得一片暴风雨般的掌声。随后主持人说:”台下还有语言学家吴晓玲先生,我们请他上来坐。”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吴先生走到台上,涨红了脸,两手抱拳,连连向台下作揖,随后坐在祖父旁边。又有一日,他来家闲谈,祖父与他谈起”腌臜”两字,并引证《红楼梦》。谁知第二天一早祖父还未起,吴先生即登门,并携来他所藏的海内孤本《红楼梦》脂批本之一,证明祖父所言不虚,使祖父大为感动。
⑤吴先生也是将作学问视为第一的人。某日,他打电话给祖父,说:”我得向您讨教,我要查条资料,……记得在《淮南子》里头,可我把《淮南子》从头到尾翻了两遍,就是没有。您知道出处吗?”后来祖父帮他查出来,他高兴极了,连声道谢。他还常常嘱咐我,一定要把祖父的学问继承下来,这可是绝学。我有位朋友,其祖父是著名历史学家,因家世关系也认识吴先生。有次吴先生问他现状,他说他在街道办事处搞三产。吴先生听后不以为然,说:”你可要归队啊!”不过我们二人都没能继承家学。我后来转向文字,他至今依然经商,都辜负了吴先生的嘱托。
⑥我最后一次见到吴先生是在一个夏天。那年,非常热,吴先生上身赤膊,直冲我说对不起。当时他身体已很坏,非常消瘦,但手中依然夹着烟卷儿,烟灰缸是个长满绿锈的青铜小鼎,不知是否商鼎周彝,因他喜欢收藏文物。他坐在一个精致的红木大理石心的小凳上,说夏天坐这个凉快。他依然健谈,谈笑风生。先是问我祖父的遗著未出版的还有多少,他要为我联系出版社。然后谈起他藏着一个有黄侃和他父亲黄云鹄二人墨札的手卷,曾请我祖父做过跋。又谈起他前两年访问印度的见闻以及他早年在印度求学的经历,最后谈到侯宝林,言语间对侯先生流露出十分深厚的感情。
⑦不过他似乎还是”爱管事儿”。我们聊天时,他女儿坐在客厅另一头看电视剧《渴望》。声音不大,也未对我们有影响,可他忽然间冲女儿颇不耐烦地说:”关了!破《渴望》,有什么可看的!”女儿很不高兴,嘟囔了几句,但还是关了电视,起身离开。他依然谈兴不减,大讲在美国讲学的经历。
⑧未久,听到吴先生下世的消息。之前有人去看他,他病已沉重,对来人说:”这回我可要交待了!”不久,女儿回来,为他买了想吃的东西,来人一看,卤煮火烧。听至此,我心中一阵感慨,祖父临终前不久,我也去买过他想吃的东西,豆汁焦圈。
原载:《 光明日报 》有删改(2012年04月13日15 版)作者:陆昕
相关链接:
吴晓铃(1914——1995),辽宁绥中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神学院、燕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间文艺研究会顾问,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晓铃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在该校开设本科学生的”中国古典小说”和研究生院的”《金瓶梅》研究”等课程。 吴晓铃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并精通梵文,致力于中、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主要著作有:《西厢记》校注本、《关汉卿戏曲集》、《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话本选》(合编)、《西谛题跋》(七卷)、《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郝寿臣脸谱集》等。译著有:梵文剧本《小泥车》、《龙喜记》等。参与编写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古本戏曲丛刊》等。曾先后获法国巴黎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和印度国际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称号。1995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吴先生研究小说戏曲,在语言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但是脾气不好,把我们这些当年的弟子聚到一块儿,聊起来说,这些个学生中谁得了他什么什么。
B.吴先生文风锋芒毕露,绝不修饰遮掩,某红学家要开什么发布会,宣称掌握了新证据,有了新发现。吴晓玲认为他做学问不踏实,又一味狂妄自大,决定去教训教训他。
C.我对吴晓铃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平民作风,比较随意,容易接近,还很豪爽。常受先生教导,对他的为人和学问有更深的了解。而且经常聆听教导,受益匪浅,至今常念念于心,在文学方面有较大成就。
D.吴晓铃精通梵文,致力于中、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小说戏曲研究,还在大学开设了“中国古典小说”等课程,著作有很多。
E.文章从多方面叙述了吴晓玲先生的种种轶事,客观全面的反映了吴晓玲先生是一位性格极其温和、治学极其严谨,整天埋首于书本之中,很少与人交流,连自己的女儿也是难得说句话的学者。
(2)第①段“所以他也是一位造诣极高的语言学家。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他亲自讲给我听的一件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材料,概括吴晓玲先生的形象特点。
(4)为什么说吴晓铃是现代文学领域里的一位著名学者?请结合材料分析,他的成就给你有哪些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9 11:1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上世纪60年代,疟疾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小题1】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朱棣文:从学术明星到政坛新人

①不久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被奥巴马提名为能源部部长,一时间,这位一直致力于环保能源开发的“重量级”人物,是否能带领美国戒除“油瘾”,走上可持续的绿色能源之路,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②朱棣文与奥巴马谈不上是故交,但在锐意进取、寻求变革的精神特质上,他们惊人的相似。“能源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可能是近5年来朱棣文问自己最多的问题。朱棣文是当今世界上谙熟全球变暖这个复杂问题的顶级专家,并且一直在为应对环境危机呼吁。他曾诉苦说,虽然身为诺贝尔奖得主,但仍很难游说到足够的研究经费。

③朱棣文是个严格得近乎苛刻的环保主义者,例如,他承认核能与传统的煤电相比具有更高的风险收益比,但他却坚持寻找“这两个魔鬼”之外的更低污染能源。他对时兴的生物能源同样抱有警惕的态度,他认为用于生产酒精的玉米本身就是石油工业的产物,并非“二氧化碳中性”。他迷恋一种“闭合循环”的理想状态,即水、二氧化碳、阳光和一些营养物共同作用将能量“锁定”在碳载体之中,反向存在逆过程,理论上这一循环应该是闭合的,不会有新的二氧化碳产生。因此,自2004年掌管劳伦斯·伯克莱实验室以来,他就把研究重点转到他钟情的“合成生物学”上,期望通过生物自身的某种特性,将各种纤维直接转化为能源。一旦这种技术实现,人类将彻底走出化石能源噩梦,这就是他的“绿色大梦”。

④朱棣文从不轻言放弃,他当上能源部部长后,将会出现一个“多赢”的局面。对他个人来说,虽然美国新能源研发的主流方向应该还会是核能与太阳能,他的“绿色大梦”也不可能立刻实现,但肯定会得到更多的重视,至少研究经费不会再是个大难题。对美国而言,朱棣文将促使美国能源政策、环保政策走向科学决策,摒除政治和军事因素的过度干预;布什政府曾拒签的《京都议定书》必将得到推动,美国也将因为他在环保问题上的贡献,成为一个受各国尊敬的“绿色新美国”。此外,这项任命对美国华裔来说,意义也非同一般。因为,能源部部长就是美国核武库的一把手,负责核武器的生产和维护,非常重要且敏感。1998年,时任能源部部长的理查森指控华裔核科学家李文和向中国政府泄露核机密,导致李文和坐了9个月冤狱。此后,华裔如惊弓之鸟,不太愿意加入能源部工作,这项任命将会解除华人的疑虑。对国际社会而言,在朱棣文的推动下,全球节能减排运动将得到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美国。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在中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的上任将有助于中美这两个能源需求和消费都数一数二的大国,减少隔阂和不信任,共赴时艰。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小题1】从全文看,朱棣文被奥巴马提名为能源部部长,取决于他的哪些个人因素?
【小题2】阅读第三节,概述“绿色大梦”中包含了朱棣文的哪些环保理想。
【小题3】朱棣文当上能源部部长后,将会出现一个“多赢”的局面,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亚洲的很多国家,人们发现白桦、杜仲和杨梅树皮的衍生物还具有抗癌的功效。另外,树皮也可以作为大气污染的生物指示器。最近,澳大利亚和美国组成的研究团队对90种树木的树皮特征进行了测定。研究负责人罗塞尔教授指出,他们发现树皮与木质部和叶片存在有趣的关联,如木材密度与内树皮密度成正比,树皮含水量与木质部导管直径成正比,与叶片大小也成正比;树皮厚度增大可以很明显地增大树干的结实程度与储水能力,这是人们首次较为全面地认识树皮的生理生态学意义。
那么,关于树皮,我们到底知道它的哪些秘密呢?
皮,生命的守护者。
在易着火的生态系统中,较厚的树皮可以保护树干,如热带稀树大草原(易发生火灾的区域)的树种相对于热带森林树种往往拥有相对较厚的树皮。但也有例外,如易脱落树皮的桉树有较薄的树皮,但其树皮能够进行明显的光合作用,从而补偿了树皮薄带来的抗火能力较差的劣势。
一些树的树皮长有尖刺,用来保护树皮不受动物的侵害。但树皮除了通过长刺和变硬来吓跑小动物之外,有些树还会像动物那样生有警戒色的斑纹,如笔筒树树皮上像人眼的环;紫薇树带有斑点的树皮离远看来像猎豹,猛一看还真让人有点生畏。
树皮光合作用,关键时候才“出手”。
那些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树皮,主要对树干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树皮则在植物的呼吸、养分输送和碳同化吸收中发挥作用。这些生理学功能会随着树体的增大而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使对同一树种的不同部位也是这样,如山仓子和阴香从基部萌生的嫩枝树皮光滑且呈现绿色,相比于成熟的树皮光合作用的效率更高。对于成熟的红椎,树皮能够进行微弱的光合作用,但当进入一定年龄的时候,基本上丧失了光合能力,树皮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片状脱落。有研究发现红椎树皮光合能力的终止增强了叶片的光合能力,或许这暗示着树皮与叶片生理上的协同调节。
树皮,与环境相契共生。
在对中国北部樟子松树皮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由于环境不同树皮也存在明显差异。如因为所处环境的差异,樟子松分为褐皮、黄皮、红皮和黑皮4种主要类型,其中黄皮的树皮率(指树皮的体积占树皮和木质部总和的比例)最小。
随着树体的增大,几乎所有树种的树皮率都会减少。而随着树木高度的增加,一些树种的树皮率会增加。与此同时,树皮也会影响环境。通过树干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树皮会改变气象微环境。
树皮,彩虹般的美丽。
在墨西哥热带干旱森林,罗塞尔教授发现了很多五颜六色的树皮。彩虹桉,顾名思义,就是树皮如彩虹一样绚丽多彩的一种桉树。这种桉树有一个特性,当缺水或养分不足时,色彩就会变得暗淡;而当水分充足时,它就会毫不吝啬自己的姿色,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的美妙。
作为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树皮还在不经意间发挥其他的生物功能,如水杉的树皮可以为蚂蚁提供安乐窝。可见,树皮多姿多彩的功能和价值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值得人们不断探索和发现。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对于“树皮与木质部和叶片存在有趣的关联”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内树皮密度与木材密度成正比例关系。
B.树皮含水量与叶片大小成正比,与木质部导管直径也成正比。
C.树皮具有抗癌的功效,也可以作为大气污染的生物指示器。
D.树皮厚度增大,可以增大树干的结实程度与储水能力。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笔筒树树皮上像人眼的环,紫薇树树皮离远看来像猎豹的斑点,其他树树皮上的尖刺,也能保护树皮不受动物的侵害。
B.樟子松分为褐皮、黄皮、红皮和黑皮4种主要类型,这种分类主要是其所处环境差异造成的。
C.红椎树皮光合能力的终止增强了叶片的光合能力,这可能暗示着树皮与叶片生理上的协同调节。
D.较厚的树皮可以保护树干免遭火灾,而较薄的树皮抗火能力较差,起不到保护树干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树皮,对植物的呼吸有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树皮,对于树干的保护有作用。
B.树皮率会随着树体的增大而减少,随着树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C.由于环境不同树皮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一定条件下,树皮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如通过树干光合作用改变气象微环境。
D.树皮除自身的生理生态功能之外,还发挥着其他的生物功能,树皮的秘密奥妙无穷,我们了解的还只是冰山一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
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学思想?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不止一次地断言:“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那么,中国或东方古代是否有修辞和修辞学?西方学者所持的“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呢?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他的东方子民了吗?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其经典模式是由“诉讼”“议政”“典礼”三种演说和“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记忆”“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格”“情感”“逻辑”等说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五艺”“三素”。如果以此模式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无论是亚洲、非洲、美洲,都是不合适的。“西方之外无修辞学”的观点是狭隘的,它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学者的自大与傲慢。
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修辞”“修辞学”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相反,尽管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异,“修辞”“修辞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说,“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规律,即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从现存的文献看,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纵横术”,是我国先秦时期典型的修辞形态,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但是,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属于论辩修辞。而《诗经》《论语》等,则是文学和教育话语,也是当时的修辞形态。而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诸子的著作。
随着国际修辞学研究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至今,中国不但有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而且修辞形态多样,思想十分丰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也具有像古希腊一样悠久的修辞学传统,也有论辩、说服、演说传统。在世界共融环境下,了解中国修辞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有助于增进东西方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大同世界的建构。”
(选自2013年第5期《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怀有偏见的学者套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传统,来分析中国和东方修辞学,得出了中国和东方没有修辞学的结论。
B.依据客观公正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来判断,没有演说、劝服和论辩活动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C.用西方古典修辞“三说”“五艺”“三素”的经典模式来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是规范、合理的。
D.这种观点源自某些自大、傲慢的西方学者对东方的歧视,这些学者认为除东方之外的地域才有修辞学传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修辞学”不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它在东方和西方各有不同的含义。
B.“修辞学”是明晰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修辞形态。
C.从现存的文献看,我国先秦时期已经有了自己的修辞形态,它们就是门客、游说之士在说服、论辩中采用的“长短术”“纵横术”。
D.《春秋左传》《战国策》中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诗经》《论语》中的文学和教育话语,都是当时的修辞形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所以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
B.作为一种具有共性的人类语言传播行为,修辞具有普遍性,但是中国古代的修辞形态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形态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
C.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D.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观点现已有所改变。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不争的事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谭其骧自传
我的经历很简单,可以说就是读书和教书。
我在大学第一年读的是社会系,第二年读的是中文系,第三年头两个星期读的是外文系,到第三个星期才转入历史系,转了三次系才定下来。转了外文系又转历史系,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但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做对了。我这个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这一点我是通过数十年来的实践,深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之后,就该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切不可见异思迁,看到哪一门走运了,行时了,又去改行搞那一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杨守敬根据历史文献,详加考证,分朝代绘成地图,对历史地理学的确是一大贡献。我于一九五七年初回到上海,作较长期的规划,进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协助下,原定计划在一九六七年可以完成编稿。但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编图工作也就全部陷于停顿。三年之后才恢复了绘图工作,又搞了四五年,至一九七四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八册始告编成。
这部八巨册的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取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究成果,收录了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边区不设政区地带的部族分布和其他各种地区名、居民点,还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和海岸线、岛屿等。除中原王朝外,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大小政权。所有的图幅都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很明显,这已经不是对杨图的改编修订,而是一部新编的前所未有的大型历史地图集。
我有幸主持这项工作。看到自己耗费了近二十年心力的成果终于问世,不能不感到安慰和喜悦。但我也深知这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没有兄弟单位的协作和我们研究所全体同志的努力,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一切为之做出贡献的同志都应该分享这份光荣。
如果说我几十年来多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在自己方面来说,重要的一条是不迷信。前人说的,权威定的,当然应该充分重视,但并非都是对的,更不是不能更动的。只有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清代史学家中,我很佩服钱大昕。尽管如此,我并不迷信钱氏,因为至少在历史地理方面,我也发现了他的一些错误。同样我服膺王国维,但也不为王氏的说法所左右。四十年代我在浙大时写的《秦郡新考》就是既不同意钱氏的说法,也有异于王氏的结论的。
有人以为搞历史地理的人记忆力一定很好,其实我的记忆力是很坏的。但讲到一千五百多个汉县,大部分我都能记得它们属于哪个郡国,大致在什么地理位置。怎么会记得的呢?这是因为《汉书·地理志》是所有《地理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此研究历史地理各方面的问题,差不多都要用到它。几十年来我把一部《汉书·地理志》几乎翻烂了,当然记忆力再坏也会记得不少。由此可见,记忆力不好的人,也是可以学历史地理的,只要你肯下功夫。
近年内,我将整理出多年来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的讲义,在此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约需四五十万字。我计划组织力量,重写《水经注疏》,重绘《水经注图》,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超越杨守敬的《疏》和《图》的水平,为探索历史时期我国的地貌变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准备整理几部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这样的计划对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也许过于庞大,但我有决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实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 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在历史地理这块处女地中经过辛勤的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先生虽已年逾古稀,还是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为祖国,为学术,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正像那长年的流水,始终在滋润大地,催人奋进!”(葛剑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
② 过去治黄河史的学者,惯于把各个时期黄河灾害轻重的原因,归之于时世的治乱和防治工程的成败。我觉得归之于时世治乱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乱世黄河不见得多灾,治世往往反而多决多徙;归之于工程成败则于事理不可通。(谭其骧《长水集(上)》)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谭其骧读大学时由社会系转到外文系并最后转到历史系,就是因为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很薄弱,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B.“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我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更强调了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
C.《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图幅全部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凸显其时代价值;而它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体现他们编图工作之细致。
D.谭其骧对钱大昕顶礼膜拜,但又质疑钱氏的思想,且发现了他的错误之处,这反映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茫然的心理。
E. 作者回忆了自己一生的学术追求及基本的求学态度,晚年仍表示有决心和信心做好学术工作,正如学者评价“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
【小题2】本文的作者谭其骧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小题3】传记主要特点是真实,文中叙述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谭其骧谈到自己学术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在于“不迷信”,但是开展学术研究,常常建立在相信别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研究如何处理“不迷信”与“相信”的关系?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