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图一:2012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及贡献率
排放物
排放量(万吨)
贡献率(%)
煤炭燃烧
2179
86.7
炼钢
168.5
6.7
炼油
68
2.6
机动车
99.8
4
合计
2515.3
100.0
 
(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颗粒物,由气体污染物转化为固体污染物,这是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从而导致雾霾天气的产生。
图二:煤炭消费量与年均雾霾天数统计

(注)雾霾不同于自然条件导致的雾现象,它主要是人为排放到空气中的土壤粒子、燃烧烟尘或海盐粒子等气溶胶的集合体。

(数据于国家统计局《中国气候公报》)

材料二:

刚入12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雾霾天气。我国此次的雾霾天气,波及城市之多让我们大吃一惊。受雾霾天气的影响,有部分省份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学生学习受到影响。雾霾也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曰常生活,严重危及公民的人身健康。雾霾像一个恶魔一样在侵袭着我们的身体。

事实上,雾霾的形成与我们每一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比如,企业排烟、工地扬尘、汽车尾气、家庭烹饪等等,都对雾变霾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为了蓝天白云,为了新鲜空气,无论政府还是企业抑或公众,都有责任积极参与进来。

(摘编自2013年12月5日《长江时评》)

材料三:

目前,今冬以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正在影响我国,多个城市已达严重污染,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陕西省,就有31个城市维持红色预警,21个城市维持橙色预警,8个城市维持黄色预警。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东、河南等6省市合力“抗霾”。

专家提示,此次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部分时段能见度低,对人体健康和交通等将产生较大影响,需防范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和低能见度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另外,今年10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扩散条件总体偏差,导致京津冀地区平均霾日数较去年同期偏多,需做好抗霾持久战的准备。

(摘编自2016年12月18日中国天气网)

材料四:

为督促地方政府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环保部督查组持续在一线开展督查。督查组发现个别企业存在恶意生产行为,部分企业未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还有部分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像这样只顾一己私利不管他人死活,只想我行我素不愿尽责出力的,可以说大有人在。

身处青山绿水,呼吸新鮮空气,是广大群众的迫切心愿。顺应人民的期待,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加大力度,对辖区内的企业要加大排查,加强监督。一旦发现企业违规排污,该罚款的罚款,该整改的整改,该关停的关停。总之,决不能用环境污染换取数字政绩,决不能拿群众健康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同时,治理雾霾要有长远的治理规划。面对雾霾天气,一些地方还是“头痛医头”,缺乏治理空气污染的长期规划。

(摘编自2017年1月10日东方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相结合。
B.雾霾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对人体健康和交通运输产生了严重影响。
C.雾霾天气的形成与一部分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
D.雾霾是一种人为排放污染物造成的空气劣质化现象,而雾是一种自然条件导致的现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煤炭燃烧是PM2.5升高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好煤炭使用量是改变雾霾天气发生的一种措施。
B.由煤炭消费量与年均雾霾天数统计的数据图可知,煤炭用量基本上逐年递增,而每年雾霾天数也有升,有降。
C.雾霾天气的产生与企业生产、民众生活习惯、交通出行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恶性循环。
D.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社会的焦虑,治理雾霾对城市管理者而言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小题3】怎样才能更好地治理雾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9 09:0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面南,仿自浙江宁波天一阁。天一阁是清代江南地区最负盛名的私人藏书楼,其命名、构造以及藏书方法都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征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文华殿后的皇宫藏书楼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文渊阁,用于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
文渊阁仿效天一阁之规制,在外观上也分上下二层,面阔六间,各通为一,沿袭了天一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在建筑构造方面,则为水磨丝缝砖墙,深绿廊柱,菱花窗门:宫殿建筑之歇山式屋顶,上覆黑色琉璃瓦——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以绿琉璃瓦镶檐头,屋脊饰以绿、紫、白三色琉璃,浮雕波涛游龙。值得一提的是,阁中所有油漆彩画均以冷色为主,营造出皇家藏书楼典雅静谧肃穆的气氛,与整个紫禁城宫殿黄色琉璃、朱红门墙的暖色格调和喜庆氛围截然不同。阁前,开凿方池,池上横跨石桥,池中引入金水河水;阁后,叠石为山,四周列植松柏;阁东侧为御碑亭,亭内石碑以满、汉文镌刻乾隆皇帝御笔撰写的《文渊阁记》。
文渊阁建筑虽然参照了天一阁,但是根据传统的官式做法和皇家建筑的特殊身份做了创造性的发挥。除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在规模和形式上的区别之外,文渊阁与天一阁最主要的差异还在于内部构造的改进。天一阁上下两层,文渊阁则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也就是说,从外观看是重檐两层,实际上却利用上层楼板之下的腰部空间暗中多造一个夹层,全阁形成上、中、下三层。这种建造方式,俗称“偷工造”,既美观大方,又节省工料,还特别实用,便于贮书。文渊阁整体建筑充分反映了清代宫廷建筑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接管文渊阁藏书。1933年春,日寇侵略热河,北平危急。故宫博物院决定,将珍藏的历代文物精品装箱南迁,运至上海、南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批皇宫文物辗转数千里,运抵蜀中等地。抗战胜利之后,再次运抵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时,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运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日,文渊阁依旧耸立在故宫东华门内,乾隆年间的楠木书架犹在阁中。值得欣慰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依旧珍藏有:《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卷,清总纂官、大学士纪昀手书小楷进呈本,各卷首末均钤“乾隆御览之宝”印章,各卷之末,下署“臣纪昀恭书”,钤“纪”“昀”朱文连珠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乾隆五十九年殿本:御制四库文渊阁诗墨,套墨五锭;青玉乾隆御笔《文渊阁记》玉板十页;“文渊阁宝”,青玉交龙钮方形玺。
书楼依旧在,《全书》何时还?
材料二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四库全书》修成以后,为了保管和利用,乾隆皇帝先后下令抄成一式七部,每部均为36000余册、6100余函,分别收藏于专门建造的七座藏书阁中,这就是著名的四库七阁,即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盛京(今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以及江苏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浙江杭州的文澜阁。在动荡不安的中国近代,七阁《四库全书》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历史命运,其中尤以文澜阁《四库金书》聚散离合的经历最富传奇色彩。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三阁《四库全书》抄成送藏之后,江浙两省的地方官员遵照乾隆帝的旨意,选择专人掌管各阁书籍,并允许当地士子进阁借阅抄写。由于《四库全书》中收有不少当时社会上已经失传的珍本、善本,因此前往阁中看书、抄书的士人络绎不绝、盛况空前。但好景不长,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文宗、文汇两阁《四库全书》被毁,文澜阁《四库全书》也遭遇厄运。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军队第二次攻打杭州,文澜阁在战乱中倒塌,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大量散佚。当地著名的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在杭州城西的留下镇躲避战乱,发现市集上一些卖食物者所用的包装纸居然是《四库全书》的书页。他们大为吃惊,立刻开始捡拾搜寻,当即收集到数十册。又立即招募年轻力壮者数人,冒险前往杭州,到文澜阁废墟上翻捡搜寻,并把找到的书册连夜运回留下,丁氏兄弟还委托书商协助收购。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总计从战乱中抢救出8000余册文澜阁的散佚图书,约占《四库全书》原有数量的四分之一。
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拨款重建文澜阁,文澜阁《四库全书》回归原址。丁氏兄弟又着手补抄工作,从光绪八年到光绪十四年,历时七年,大体恢复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规模。1911年,浙江公立图书馆建成,文澜阁《四库全书》移至该馆保存。其后又经过几次补抄以及整理,江浙三阁仅存的这部《四库全书》终于得以恢复原貌。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浙江图书馆立刻对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转移作了安排。从杭州出发,时而水路,时而陆路,先到浙南,继往贵州,1944年又转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历经辗转搬迁的文澜阁《四库全书》终于在1946年完好无缺地回到了它的故乡杭州,由浙江省图书馆珍藏至今。
材料三
《四库全书》成书后,曾做过两次全面复查,都是从文津阁本开始的。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清高宗在承德避暑山庄消闲时翻检此书,发现讹误,于是下令全面复查。五十六年(1791年)七月,高宗在避暑山庄又发现已经复查的文津阁本中扬雄《法言》卷一首篇竟有空白二行,大为生气,又再次下令全面复查。而这两次复查都是由总纂官纪昀亲自带领有关人员进行的。
除北方四阁本外,乾隆又下令再抄写三份全书,分别庋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应当说,这七部书保存最稳妥的还是文津阁本。藏于圆明园的文源阁本因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而全部毁灭。太平天国战事起,扬州文汇阁本、镇江文宗阁本全部焚烧,杭州文澜阁本也烧、散大半。其他如文溯阁本、文渊阁本则有几次搬迁,唯独文津阁本自1914年迁至北京,后藏于京师图书馆,80年代移至北京图书馆新馆,长时期未经移动。因此,其他三阁本曾分别据文津阁本加以抄补。可见,文津阁本在历史上起了相当大的文献补辑作用。
也正因如此,20世纪前期,文津阁本就受到学者的重视。1920年,前辈知名学者陈垣就曾亲自对文津阁本进行清查,统计全部收书3462种,列有103架,6144函,36277册,2291100页。陈垣先生还细阅文津阁本所收书的提要,发现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不少差异,因此与几位学者共同撰写《影印四库全书提要缘起》一文,建议将文津阁本的提要汇集影印出来。这可以说是提议影印文津阁本的首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印章的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印章是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的艺术,它将汉字书法之美、章法表现之美、刀法展现之美和金石自然之美融为一体。
B.印章分为官印、私印两种。官印主要用于发布公文公告,私印主要用于私人凭证或赏玩。“乾隆御览之宝”属于官印,“臣纪昀恭书”属于私印。
C.春秋战国至秦以前,印章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为“印”。
D.印章分朱文和白文。朱文就是镌刻时将字之外的部分刻掉,印章为白底红字;白文就是镌刻时将字刻掉,印章为红底白字。
【小题2】材料一结尾处说“书楼依旧在,《全书》何时还?”下列诗句中表达的情感与之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D.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小题3】请简要概括文渊阁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
【小题4】材料二中说“文澜阁《四库全书》聚散离合的经历最富传奇色彩”,请补充其传奇经历。
(1)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库全书》送藏文澜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氏兄弟多方搜寻、抢救散佚图书8000余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937年,日寇侵华,文澜阁《四库全书》历经辗转至重庆。
(7)1946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完好无损地回到浙江省图书馆,珍藏至今。
【小题5】以上三个材料中的加点词语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静谧(nì):安静,宁静
B.镌(jùn)刻:雕刻
C.散佚( zhì):流失不传,散失
D.讹(é)误:错误
【小题6】依据以上三个材料,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乾隆下旨专门建造七座藏书阁收藏内容各异的七部《四库全书》。
B.七部收藏在不同地方的《四库全书》均因战火而全部或部分被毁,后人经过相互参照补抄,才留下完整的《四库全书》。
C.七部《四库全书》中只有文津阁本经过全面修正,和其它六个相比保存最完好,对其它阁本的文献补辑作用也最大。
D.陈垣先生发现文津阁本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不少差异,决定将文津阁本提要汇集影印出来,开创了我国影印古籍的先河。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題。

我的记忆之城——北岛访谈

北岛(诗人、作家)

①林思浩:你的新书《城门开》中的文章是回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②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希望读者不要误解,以为我在美化我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北京,其实那是一个缓慢的毁灭过程,只是远没有到这后二十年的疯狂程度。或者可以说,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是北京如此。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籍湖州和绍兴,以及上海、苏州,我相信这种毁灭是全国性的。特别是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③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你怎样看待这种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④北岛: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这与政治无关。从某种意义来说,政治是抽象的,我写的却非常具体。

⑤林思浩:你在写作 《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⑥北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⑦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⑧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通感”近似。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⑨林思浩:你读过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吗?帕慕克说伊斯坦布尔美景之美在其忧伤。你说回到北京发觉面目皆非,伤感于自己成长经验的北京不复存在。你说完全陌生的是指什么呢?

⑩北岛:读过《伊斯坦布尔》,也去过。伊斯坦布尔是一座横跨欧亚的美丽的古城。我认为帕慕克所说的忧伤与古老文明的兴衰有关,包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北京和伊斯坦布尔有相似之处,首先也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再就是与一个古老文明的兴衰息息相关。但相比之下,伊斯坦布尔保存得相当完好,而老北京却几乎荡然无存,这不是什么忧伤,而是绝望。我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被“进步”、被所谓的现代化基本上给搞疯了。这首先跟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所造成的民族屈辱有关,也和革命所带来的盲目性及粗鄙化有关。北京在这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变化,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而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现在的北京和别的亚洲大城市还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现代化博物馆中的一个新标本而已。

(11)林思浩:在《城门开》中你不止一次写到少年时常出门远足,用脚丈量北京。你的北京地图一直都存在吗?你的北京地理地图是怎么样的?这地图和你的生命疆域又是怎么样的互相推进关系?

(12)北岛:小时候没钱,主要靠双脚走天下,走十里二十里是常事。一个行走的城市和骑车乘车甚至开车的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可感性细节。在故乡,人是有方向感的,不会迷路。再说北京是个方方正正的城市,也不容易迷路。可我前些年回去,在自己的故乡完全迷失了,连家门都找不着。说到我的北京地图,是完全属于我个人的,带有某种私密性质。在这张地图中,首先是我家,然后是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我父母所在的单位,还有我和同伴行走的路线。这是我生命旅途的开始。我曾在《旅行记》中写道:“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8岁那年我跟母亲去上海看外公,那是我头一次离开北京。这次旅行对我来说很重要,距离感让我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而我的北京地图也发生了变化,可大可小,小到只不过是一张更大地图上的圆圈而已。从那一刻起,我时常梦想着离开北京,走得越远越好。这愿望实现了,以致到了回不去或根本不想回的地步。

(本文有删改)

【小题1】第⑥段中“镜像关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小题2】北岛新书《城门开》一开始三篇写“光和影”、“味道”和“声音”,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3】第⑨⑩段访谈中,说到伊斯坦布尔有何作用?
【小题4】第⑥段北岛说“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第⑩段却又说“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如何理解?
【小题5】选出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
A.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毁灭是全国性的’有些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
B.因为对政治的极度失望,北岛的《城门开》的写作与政治无关,它的内容非常具体。
C.北岛的北京地理地图虽然在心中一直存在,但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效用了,过时了。
D.北岛追忆悠长岁月留在他身上的感受,尤其着迷城市与生活中的非常个人化的细节。
【小题6】纵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用了哪些不同的提问方式?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是喜欢还是忧?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的。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在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摘编自訾岸坪《公务员“跳槽”是对“国考热”理性回归》)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应的应对措施。
C.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
D.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B.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C.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D.社会各行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小题3】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几何时,广播电视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强势媒体,但在全媒体时代,它却遭遇了多种挑战——观众的“听”和“看”正在发生转移,广电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正在分散和降低……4K超高清、3D技术、大数据、5G网络等新技术的背后,是全媒体发展格局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引擎作用越发凸显的现状。而对新变化、新要求,广播电视行业积极探索融合创新、转型升级。

2019年3月21日至23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会以“融合引领视界,智慧连接木来”为主题,旨在加快促进广电媒休优化升级、更大力度推动智慧广电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视听生活的需求。目前,广播电视领域的媒体融合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缺乏示范模式、引领模式,“融合”水平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深度”。

(摘编自《智慧视听走近了》

材料二

在技术的助推下,人们的“听”和“看”正变得丰富多彩。4K超高清、3D技术、5G网络……新技术的涌现和完善,为视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让智慧生活更近了一步。在今年的两会上,新闻中心首次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部长通道”首次进行"5G+VR"直播。与此同时,各大媒休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广泛运用5G、4K、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前沿技术手段,让“黑科技”服务于两会报道。新技术的加持,进一步丰富了融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手段,为传递两会盛况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元素。

(摘编自《4K 超高清、3ID技术、5G; 网络——-智慧视听带来惊喜》)

材料三

媒体融合、文化融合是近年来广电集团一直在探索的命题。而在广电系统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广电传媒业在发起新一轮转型升级——推进文化、 金融融合。金融项目如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广电传媒如何加速战略转型,是热门探讨和探索的主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吴保安对“广电+金融”的发展途径和思路举措提出三个认识:一是把握方向导向,把握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是聚焦广电主业,“广电+金融”的核心就是金融支持广播电视繁荣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体现在广电事业产业的拓展、整体实力的壮大、效率效益的提升上,体现在广电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扩大上:三是要稳健开拓创新,希望各个广播电视机构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拥抱金高画促进深化改革、构建新型体制机制,产生独特化学反应。

(摘编自《深化融合发展,传统广电携手金融产业谋划转型升级》

材料四

当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在质量、效能、服务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张宏森认为,当前应着力完善技术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在加强内容供给、改进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改变重发端不重收端、重覆盖不重受众、重播出不重效果的现象,使公共服务有机融入智慧广电的建设进程,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更加满足群众期待、更加凸显质量效益”。

广播系统内容上的提高和突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培育过程,而业内人士认为,从技术上推动产业升级,效果会更加明显。技术突破是带动行业转型的关键。1973年中国开始试播彩色频道,2003 年有线电视数字化,现在高清电视、超高清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每一次产业升级都归功于技术升级的驱动和引领。

要加快广电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必须将广电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融入国家整体科技创新体系。与此同时,广电生态圈的智慧化监管也亟待加强。业内人士认为,要抓紧完善广播电视监管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架构、系统方案、标准规范,实现跨业务、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智慧化监管,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监管体系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摘编自《智慧视听走进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已不再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强势媒体,亟待转型升级。
B.5G、4K、AI、VR等“黑科技”的加持,为两会盛况的报道注人了新的活力。
C.“广电+金融”就是通过金融项目资助广电传媒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战略。
D.目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应在重视覆盖,推进均等化的同时,重视质量,提升服务效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缺乏示范模式引领模式,广播电视领域的媒体融合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
B.近年来广电媒体积极探索多方面的融合以促进战略转型,业内人士认为技术是关键。
C.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视听生活的需求是广电媒体优化升级的最直接缘由。
D.只要实现技术突破,广播电视行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
【小题3】广播电视行业应如何进行转型升级?请根据材料内容分点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