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听见马的呼吸
耿 翔
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
②我所有与它有关的记忆,都藏在一些人的眼睛里。只是他们,在这个地方活得太疲劳了,等不住我回到他们身边的消息,就带着我的那些记忆,到生命应该去的地方去了。
  ③这是我一直埋在心上的痛。
④我便这样安慰自己:在马坊这块属于草根的乡野上,只要还能记住一根草木的样子,就说明亲人在心中还占据着一些地方,自己在乡下度过的那些日子,还能经过草木,这么细密地通着大地的呼吸。因此,什么时候回去,都会赶在乡亲们之前,先被草木温暖地认出来。
⑤我记着许多草木的样子。在这块出了长安,沿着那条向西的丝绸之路,很古典地经过茂陵、昭陵和乾陵,往北飘进更古典,在诗经里被叫做豳风之地的马坊,我不只认识一路的草木,还惦记着一匹栗色的马曾经多少次看过我的眼神。那眼神应该与父亲有关。那年月,父亲不但在村里种着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这些养活我们的庄稼,还用镰刀割回弥漫着中药味的青草,饲养村里的牲口。那匹栗色的马,每天因了父亲给它的青草,像与我有了分不开的亲近。我也意识到,父亲确实是像养活我一样,内心幸福地养活着那匹马。
⑥那匹栗色的马的眼睛,一定是神给予的。
  ⑦在这些血性刚烈之马的身上,千山万水都在其中涌动,而眼睛里,竟储满这么多的温柔、阴郁和善性,平静得像在这块乡土上,从不把多余的东西装下。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若干年后,我才理解一匹在乡野上和乡亲们一样生死疲劳的马,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只要知道把一身的力量献出来,然后记着给它恢复力量的青草就行了。
⑧这次回到马坊,一半因为亲人,一半也因为马。我明白,那匹栗色的马再命长,它的形体,早应该在马坊消逝了。但我还想在乡土上,找到它的一些痕迹。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些乡土能保留这匹马的一些痕迹,我父亲一生喂养马的辛劳,也就会被保留一些。如果是这样,有关乡村生活的细节,就会被我漫漫地,从一些想象不到的事物里找出来,并且带着马的呼吸,间或还带着我父亲的呼吸呢。这些都说不来,只要心追着神迹到了,我相信大地会把一切隐现。
⑨我出了县城,就不停地翻着深沟。县城的名字叫永寿,这是中国最吉祥的县名,也是我和父亲牵着那匹栗色的马,往村上驮过东西的地方。这回,我不想带任何东西回村,只想从村子里带走些什么。我已经听人说过,那匹栗色的马死时,村子里正落着那年的第一场雪。它曾那么强烈地回过头,完整地看完它生下一匹栗色马,又生下一匹栗色马的过程,才走出马圈,姿势优美地倒在雪地里。村上人没有急于埋葬它,更没人敢剥下它的皮,在生活特别窘迫的年月,分食一点马肉。而是停下手中的所有活路,不分男女老幼,像对待村上最有名望的长者一样,守在马的遗体周围,看着雪花一片片地把它覆盖起来。
⑩村里人都说,那是老天对它的一场雪葬。
⑾我相信这个美丽的过程,只是记忆它的一切时,不想超越一匹普通的马。
⑿等到翻上马坊沟,一路在心里折腾着记忆的我,奇妙地在身体里感觉到,有了马的一些呼吸。它隐隐地,像从所有草木结籽的内心,给我传递这里的信息。我走下车,想让风野野地吹吹我,也决定弃车走回村里去,让脚步安稳地踏在乡野上,让泥土里的所有气息,就这样穿过鞋底,穿过脚心,径直钻入我的内心。我可以激动,但不能张狂,因为这些年,我与这里熟悉父亲和那匹栗色的马的风物,照面的机会太少了。我不知道在乡村,这些风物身上的野性,还保留了多少,更不知道那匹栗色的马,会把农业劳动中最精细、最质朴、最动人的声音,就保存在它的呼吸里。
  ⒀我的心开始有力地跳动了。我想,我围绕着马坊,具体说围绕着这一片乡野上的草木、粮食、一匹栗色的马,还有父亲一样的亲人们,就是要让离散很久的心,很庄严地跳动回来。 
  ⒁走过一座土桥,我远远地看见一匹马,在一块熟悉的土地上抬起了头。
⒂我不知道它这么执意地抬头,是不是因为从我身上,嗅到了什么气味。
⒃但我猜出,它一定是那匹栗色的马的后裔,它能够用那双遗传得更美丽的眼睛,迅速地把我与这片乡野联系起来。它一定会的。
⒄它稍后仰天长啸的一声,我是用心接住的。
(节选自《马坊书》,《黄河文学》)
【小题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A、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2分)
B、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2分)
【小题2】文章⑨、⑩两段叙述栗色马死亡的故事,有何作用?(6分)
【小题3】这篇散文倾深情于乡土,融叙事、诗性为一体,请说说“我”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小题4】综观全文,探究“马的呼吸”在作者的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0-09 04:16: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钱学森的母亲
①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是独生子。父亲钱均夫是浙江杭州一没落丝商的儿子,少小就学于当时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曾到日本学教育和地理、历史。母亲章兰娟是当时杭州富商的女儿,从小聪明内秀、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她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而且心灵手巧,尤其擅长针黹刺绣。民国成立后,钱均夫就职北京当时的教育部。钱学森在3岁时随父到了北京,上过蒙养院(幼儿园)、女师大附小、师大附小和师大附中。
②幼时的钱学森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特强,3岁时已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以及早期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同时还能心算加、减、乘、除,周围邻里一传十、十传百都说钱家出了个“神童”。
③由于丈夫平时在外地供职,这家庭教育的职责自然落在章兰娟身上,她总是采取启发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儿子做到心服口服。她给幼小的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就教儿子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或者教儿子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让幼小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开始对父亲那厚厚的大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母亲对于儿子强烈的求知欲感到由衷的惊喜,于是挑选一部分她认为儿子看得懂的书,给儿子看,并认真地给他讲书中的故事。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及杨家将的故事,还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映雪、发愤苦读的动人故事,及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这些智慧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总是那么认真、投入,稚气的脸庞上充满了对古人的崇拜与向往。
⑤钱家在北京是独居的大四合院,与他们相邻的常是一些贫困的下层人士。章兰娟是个乐善好施的贤德女性,所以非常同情下层市民的疾苦。幼小的钱学森经常看到,自家那扇黑漆大门,常常被求借的邻居敲开,母亲总是温和地、热情地接待这些穷朋友,家中有的,尽管借去,借去的钱粮,确实无力偿还的,母亲决不再提起。
⑥章兰娟对儿子不仅言传身教,并且寄予了无穷的希望,钱学森对母亲也是充满特殊的感情,时刻不忘慈母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钱学森长大成人后在美国求学工作时,曾铺纸挥毫,饱蘸心血,勾勒出一幅母亲的肖像,一幅他心目中母亲的肖像。她慈祥、俊秀,一双慧目在关注自己,鞭策自己……他把画像挂在案头,以便时时仰望母亲的笑容,回味母亲的教诲。
⑦一天,远在异国的钱学森获知慈母辞世的噩耗, ,泪如泉涌。于是不远千山万水赶回家。踏进家门,见到了日夜思念的老父亲,父子相见,说不尽心中的悲痛,父亲向他叙述了母亲离去那天的情形:“那天是个阴沉沉的雨天,但在最后一刻天放晴了。你母亲突然睁开双眼,像是寻找什么,她用颤巍巍的声音说道:‘天晴了,学森该——该回——回来了!’”
⑧“我说:‘是的,天放晴了,飞越太平洋的新航线就要开通了,咱们的学森就要坐飞机回来了,你千万要等他呀!’”“你母亲吃力地点点头,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她也许是在耐心地等你回来。可是,她终究没能见到你,她带着对独子的深深思念,离开了我,离开了这个世界。”
⑨说罢,老父亲呜呜地痛哭起来。钱学森早已抽泣得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父亲又慢慢地从枕下摸出了一页泛黄的小纸片,递到钱学森手里。钱学森打开小纸片,一眼就认出了母亲那娟秀的手迹,只见上面写道:窗外细雨飞,老妇命垂危。夫君煎药苦,盼子子不归。
⑩诗笺上泪痕斑斑,那是一位慈母思念远方游子的泪水啊!钱学森手捧母亲临终前留下的小诗,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放声大哭起来。
111991年10月,江泽民、李鹏同志签署命令,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钱学森当之无愧!钱学森对中国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他那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奠基人正是他的父母亲。
【小题1】在文中第⑦段划横线处填入一个词语,表现出钱学森听闻母亲去世时的内心感受。
【小题2】钱学森在美国求学时,为什么要将母亲的肖像挂在案头?
【小题3】文章结尾说钱学森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奠基人正是他的父母亲”。请列举这一结论的依据。
【小题4】文中的哪个细节描写触动了你?它触动你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2017年第一季度餐饮外卖市场数据报告出炉。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外卖市场整体交易额达843.2亿元,受春节假期影响,本季度增速略微放缓至25.3%。不过平均到每天,交易额依然接近10亿元。截至目前,在线外卖市场累计用户规模已达1.94亿,占全国网民总数约1/4,用户比例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节选自2017年4月27日搜狐网)
材料二:
鉴于目前餐饮外卖行业并不完全成熟,各种问题乱象时有显现,在其行业规模迅速壮大的过程中,须谨防某些“毛病”随着行业壮大一起长大,成为危害行业发展乃至损害公众权益的“毒瘤”。
常年研究“互联网+”市场规律的专家付德申介绍,目前不少外卖平台采取“竞价排名”的方式,配餐企业为获得点评、销量中的“前置”位置,向平台支付“排名费”,以谋求付出一部分利益可以带来更多“吸客效应”。比如,饿了么年初推出的“星火计划”,为商家提升排名服务,即商家缴纳3%-5%的技术服务费,就可以实现排名和曝光率的上升,而用户并没有知情权。
尽管有关部门一直在积极管理规范,外卖平台亦在逐步主动担起责任,商家的食品安全意识也开始有所提升,但当前外卖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外卖食品安全整体形势并不容乐观。而随着外卖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针对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量持续增长,新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手段也会不断涌现,亟须更为全面有效的治理措施,对其予以规范整治。
外卖送餐是外卖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绝大多数需要由外卖员骑送餐车来完成,而随着送餐车大量涌上马路,各种交通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因外卖送餐引发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呈现集中爆发之势。可以预料,外卖行业继续壮大后,这一交通安全问题会进一步加剧。如何规范管理外卖送餐,消除送餐中的交通安全隐患,对于外卖行业的未来十分重要。
由于外卖服务的特殊性,导致一次性餐具使用量剧增,大量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不但会导致城市市容卫生问题,更会深远污染损害自然环境。同时送餐使用的塑料袋、塑料餐具等大多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这些塑料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通常直接焚烧或填埋,也会给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外卖行业的继续壮大,意味着卫生、环保问题将更加突出,将会成为城市管理的巨大难题及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
(节选自2017年8月24日《检查日报》)
材料三:
外卖垃圾的危害不可小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可重复利用和可降解材料推广普及不够。目前,很多外卖平台出于成本考虑,使用的材料多是一次性、不可回收的,源头上导致了污染的产生;另一方面,外卖餐具回收难。清洗困难、回收价格低、再资源化成本高,无论是垃圾回收企业,还是城市的“拾荒大军”,均对回收塑料制品为主的外卖餐具没有兴趣。此外,回收难还与我国回收体系不完善有关。
破解外卖垃圾“围城”首先要从源头入手,实现外卖垃圾减量。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规定,督促外卖包装材料的减量。可以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包装生产商、外卖平台、商家以及消费者征收垃圾处理的费用,用政策杠杆来倒逼外卖包装盒的使用量。尽快出台外卖包装可降解材料标准,制定外卖、快递行业使用塑料制品国家标准,强制推行可降解塑料制品。同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违规生产、销售塑料制品者予以处罚。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4月,某外卖平台推出新一代环保可降解塑料餐具,目前正在全国范围陆续推广;某食品科技研究室正在研制一种用生物材料制成的可食用餐具。政府应该对这类企业给予税收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让其有更大研发动力。还要加强对外卖垃圾的分类和专业回收处理,可指定专业公司进行统一回收处理。
(节选自2017年9月16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大数据的形式直观的呈现了近几年外卖行业的“井喷式”发展现状。大量数据表明,餐饮外卖行业的产业规模足够令人震撼。
B.从用户偏好看,在影响用户选择外卖平台的因素中,餐品质量及安全超过了平台优惠力度,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因素。
C.外卖餐具回收难,有回收价格低、再资源化成本高等很多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我国我国回收体系不完善、不健全。
D.制定出台相应的规定、标准,鼓励支持环保外卖餐具的研发,同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等,是解决餐饮外卖垃圾问题的有效方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餐饮外卖市场交易规模环比增长率略微放缓至25.3%,是因为受春节假期影响。
B.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累计用户规模已接近2亿,占全国网民总数约1/4,但行业过快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
C.餐饮外卖市场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会使得现有的卫生、环境等问题将更加突出,甚至成为城市管理的巨大难题及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D.餐饮外卖行业国家统一标准的制订及税收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带来了更大的动力。
E. 餐饮外卖行业出现的诸多问题已经被认识到,某外卖平台已经开始推广和研制可降解塑料餐具及可食用餐具。
【小题3】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外卖行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炊烟会又见,再无庄奴词
10月11日凌晨,著名词作家庄奴在重庆去世,享年95岁。庄奴写词六十载,作品超过5000首,被称为“与时间赛跑的老人”。
1921年2月22日,庄奴出生在北京,父亲是冯玉祥的一位部下,给他取名王景羲。
庄奴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们的母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家里还专门请了私塾先生教唐诗宋词。四人就读的育英小学和育英中学,也是当时有名的教会学校。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为其日后的歌词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温馨的日子很快结束了。日寇侵华,庄奴家陷入困境。中学毕业后,庄奴曾考取北大等名校,但当时的北平中华新闻学院每个月供应一袋面。“面能养家糊口啊!”1941年,20岁的庄奴进入了中华新闻学院。
国难当头,热血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庄奴瞒着父母,与同学们一起报考了飞行学校。大家一路唱着《游击队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赶赴大后方接受训练。
南渡黄河时,庄奴被其一泻千里的雄浑气势所震撼,又感念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成黄河。“有些文章说我的别名是黄河,那不对。”庄奴说,“黄河是我的大名,我身份证上的名字就是黄河。”
宋朝诗人晁补之《视田五首赠八弟无斁》有“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他便以“庄奴”为笔名。后来有很多评论文章说,这个人歌词写得不错,就是“庄奴”这个名字叫得不好。庄奴说:“庄奴用锄头耕种,我用笔写词,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有一天,一个人拿份歌谱来请庄奴填词。庄奴问是谁唱,长什么模样?来人告诉他,演唱者是邓丽君,脸圆圆的,声音甜甜的。庄奴一看旋律,也是甜甜的感觉,脑海里马上冒出三个字——甜蜜蜜。
不到5分钟,传唱至今的《甜蜜蜜》就写成了。此后,庄奴创作的《何日君再来》《海韵》《原乡人》《小城故事》《又见炊烟》《踏浪》等许许多多歌曲,都是随着邓丽君那“甜蜜蜜”的歌声而风靡的。
邓丽君演的歌中,大约八成都是由庄奴作词。有人说,没有庄奴就没有邓丽君,邓丽君的奇迹也是庄奴的奇迹,但庄奴只是在邓丽君10多岁时远远地见过她一面。那时,邓丽君初登舞台,庄奴担任评委,对她并没有什么特殊印象。
其实,庄奴并不是邓丽君的“御用词人”。他的创作风格多变,不同情绪、不同意境、不同节奏的歌词都信手拈来。他为已故歌手高凌风作词的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1987年春晚由费翔翻唱后红遍祖国大陆。
在庄奴创作的巅峰期,台湾歌坛成名的歌手几乎都唱过由他作词的歌。他也以3000多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谱写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流行音乐史”。
有人说庄奴的作品是“小歌词,大手笔”,文字洗练,意象优美。庄奴很喜欢这个评价,他说自己的创作追求“小而美”。
但是,“小而美”不容易,“歌词要简单易懂,又要传情达意,写出人们的心声。要让人们心头一震,眼前一亮,就要别出心裁。”有些歌词信手拈来,有些歌却写得很苦。
庄奴说自己写歌是“偶然入行,终生如此”。“好的歌词要遇上好的曲子,好的曲子还要遇上好的歌手。”庄奴说,“我的文笔并不好,但是旋律很好。让别的词作家写,可能比我写得还好,可是偏偏碰上我,填了个《甜蜜蜜》,又偏偏是给邓丽君唱。都是巧合。”
1993年,老来丧妻的庄奴与邹麟喜结连理,成为重庆女婿。婚后一年,庄奴中风,右腿和右手几乎不能行动。在邹麟的细心照料下重新站起来后,他为夫人写了一首《手杖》:“你就是我的手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手杖,这辈子有了你,才懂得竖起来脊梁,挺起胸膛。”
庄奴、乔羽、黄霑并称华语词坛“三杰”。他和乔羽为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合写过主题歌《月儿圆》,两家交情很深,和黄霑却从未谋面。
一次在深圳举办活动,主办方再三邀请希望促成词坛“三杰”聚首,结果黄霑临时爽约没有来。“黄霑的歌词写得好,歌的旋律也好,很有气势。他最年轻,却走得最早,再也不能见到了。我的老搭档们也都先后走了,现在很少有人唱好歌给我听了。”庄奴说。但是他仍然坚持写作,小品文、诗歌、散文,都不长,“要好记,别人才记得住。”庄奴用家里挂了几十年的对联自勉:“和时间赛跑的人,圆慈悲为怀的心。”“我要活到100岁,写到100岁。 ”庄奴说。
现在,对于这个饱经风霜的词坛泰斗,也许所有的苦痛都已是过眼云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母亲精通琴棋书画,家里还专门请了私塾先生教唐诗宋词,以及后来就读于当时有名的教会学校,这些都为庄奴日后的歌词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B.虽然在邓丽君演唱的歌中,大约八成都是由庄奴作词,但庄奴只是在邓丽君10多岁时远远地见过她一面,对她并没有什么特殊印象。
C.庄奴是一位优秀的词作家,为了纪念高凌风的去世而创作的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在1987年春晚上演唱后,那时红遍中国大陆。
D.庄奴评价自己写歌是“偶然入行,终生如此”, “好的歌词要遇上好的曲子,好的曲子还要遇上好的歌手”,这只是庄奴自谦的话。
E.本文通过对词作家庄奴现实生活的记叙和往事的回忆,为我们刻画出一个积极进取、具有爱心、和蔼可亲的老人形象。
(2)庄奴为什么要两次改名?请结合文章分析原因。
(3)从全文看,庄奴创作的歌词有哪些特色?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庄奴的人生之路给了你怎样的正面启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代怪杰辜鸿铭

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天蓝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辜鸿铭是个语言奇才,他的语言天赋,在近代中国无出其右。孙中山说:“中国有三个精通英文者,一个辜鸿铭,一个伍朝枢,一个陈友仁。”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辜鸿铭还精通其他语种,诸如法、德、俄、日文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

在德国留学时,他的德文水平便在当地传为佳话。一次,辜鸿铭乘坐火车由维也纳前往柏林,与他同车厢对面而坐的三个德国青年,看他一身东方人的装束,且抱着一条小辫,便对他挤眉弄眼,窃窃评论。辜鸿铭佯装不懂,顺手抄起一份德文报纸,倒着看了起来。这下好了,那几个洋青年立即起哄:“瞧,这个土里土气的中国佬,竟然把报纸都拿倒了,哈、哈、哈……”在一阵阵嘲笑声中,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德国的文字太简单了。不倒着看有意思吗?就是你们的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倒背如流。”那几个洋青年已被羞得无地自容,火车一到站,便赶紧溜之大吉了。

还有人说,辜鸿铭居住在哪个地方,就能说那个地方的方言,张口即是,与当地人毫无二致。这种语言天分,实在令人钦羡。

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在张之洞幕府工作的第一天,辜鸿铭在一份致外国人的商务公文中,看到把中国货写native goods(土货)时,顿时沉下脸来,将native改为Chinese。他说,native有蔑视的成分,非洲、美洲、澳洲的土著可以用native,我华夏文明古国所产货物怎能以native相称呢?应当堂堂正正地标之为Chinese goods(中国货)。同事中有人提醒说,native goods习用日久,乍一改写成Chinese goods,洋人难以接受。辜鸿铭不听则已,听了后更是怒不可遏,瞪着眼睛斥道:“积非成是,奴隶思想!就算抚台把它改成native,我照样要翻译成Chinese goods。”

1917年7月,他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英国古典文学。在课堂上,他常常借题宣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年的北大学生阎震瀛回忆说,他常常教我们翻译四书,又教我们念英文《千字文》,音调很整齐,口念足踏,全班合唱,现在想起来也很觉可笑。辜鸿铭把英国诗分为国风、大小雅,凡所授的英国作家作品,都要找出一个对应的中国作家作品,以比较中西文化。比如,他把密尔顿的长诗Lycidas比作“洋《离骚》”,把杜甫说成是“中国的华兹华斯”。他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华夏文明优于世界上其它的文明。这种盲目自尊的心理,在辜鸿铭的身上已发挥到极致,甚至演变为蔑视和捉弄洋人。

1930年,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说他“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具有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弗兰西斯·波里对辜鸿铭印象最深的是: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时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

那条“象征性的发辫”使辜鸿铭尤为得意,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辜鸿铭拖着这条辫子走街串巷,自然遭到一片非议。可是,他却如秋风过耳,若无其事。他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民国初年,很多人剪掉辫子后喜欢戴上顶帽子,他就骂人家: “沐猴而冠!”有个外国人直截了当地问他:“你为什么不把脑后的辫子剪掉呢?”他立即反诘:“你为何非要在下巴留有胡须呢?”一句话噎得洋人无言以答。

辜鸿铭有许多癖好,其中一大雅好,就是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此癖由来已久,他的正室夫人淑姑,就拥有地道正宗的三寸金莲。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小题1】第一段划线处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辜鸿铭作为一代怪杰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11月18日在京发布。
调查显示: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0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指出,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征。”
空间的“高度集聚”是怎样的?比如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比如沿海城市成热门选择,这就会让“不平衡”那三个字呼之欲出了。陆铭将此形容为“统一、效率、平衡”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国家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每个人都有选择权,资源自由流动;而人们在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时,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益,有一个效率追求。在‘统一’和‘效率’都实现的情况下,空间的配置一定是高度不均匀的,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平衡’。”他甚至断言,如果要同时追求统一、效率和经济活动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不可能!”
(摘自澎湃新闻网《中国城市化问题: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2015年2月2日)
材料二:【本报讯(记者卫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日前在京发布。该《报告》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为重点,分专题对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生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政策。《报告》指出,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2013年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东部地区跨省流入人口所占比例为90.5%,与2010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区为7. 1%,比2010年下降0. 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4%,比2010年上升0. 5个百分点。同时,不同省份的跨省流入人口数量发生较大变化,上海、北京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两市的全国流入人口数量上升,广东、江苏跨省流入人口减少幅度较大。
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态势,随迁子女比例增加。2013年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增至33.7岁,比2011年的33. 1岁提高了0. 6岁。流动人口6一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 %,比2011年上升5. 2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婚育年龄推迟,流动育龄妇女在流入地怀孕、生育的比例提高。2012年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3.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5. 5岁,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1.3岁和1.6岁,其中农村户籍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提高 1.7岁,平均初育年龄提高1.4岁。2012年生育的流动育龄妇女中,孕期一直生活在流入地的比例为57. 6%,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为59.2%,分别比2011年上升5. 9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福建卫生报》2014年11月20日01版)
材料三: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指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千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形成一个多元异质、丰富多样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结构。这对青年们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然而,随着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北上广也日益暴露出“大都市陷阱”的一面: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距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等等。在北上广谋求发展的全国各地青年经常处在一个“向下的青春”“摇摆的青春”和“放逐的青春”的迷茫漩涡里。
(摘自2013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口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一个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到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最后遭遇失败,两手空空地回来,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事实上,到大城市去,到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的地方去,是每一个时代的永恒主题。
一者,在今天的中国,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里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大城市也有熟人规则、也有拼爹窘境,但就像不少求职过的大学生说的,在不少二三线乃至不入“线”的城市,“关系”更像硬通货、更容易升值。二者,在2010年的时候,“逃离北上广”就成了年度热词。人人控诉高房价之祸,铺陈着梦幻田园般的归隐生活。只是躲过了高房价,却完全找不到现代生活的节奏。三者,市场是一个动态平衡机制,人力资源流动带来生产的压力,自然会带动劳动者这劳动价值的升高。
(摘自光明网《别鼓动年轻人“逃离北上广”》 ,2013年9月10日)
【小题1】阅读以上几则材料,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人口流动趋势的总体情况相同: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
B.在数据使用方面,材料一指出截止到2013年末全国总共的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45亿,而材料二还将2014年的情况与2010年做了对比。
C.以上几则材料均指出了我国的流动人口基本为青年人,也是主要的劳动力,这样的特点对国家经济会形成比较重要的影响。
D.材料一二侧重于对流动事实的列举和分析,材料三四主要是分析了人口流动现状的利与弊,引发我们对当下人口问题的思考。
E. 材料四中指出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最主要原因是那里平等竞争机制,他们的逃离主要也是这些机制的渐渐丧失。
【小题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澎湃新闻网记者与《福建卫生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小题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外地青年选择在北上广谋求发展会遭遇哪些压力或困扰?材料四对鼓动青年离开北上广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