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代怪杰辜鸿铭

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天蓝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辜鸿铭是个语言奇才,他的语言天赋,在近代中国无出其右。孙中山说:“中国有三个精通英文者,一个辜鸿铭,一个伍朝枢,一个陈友仁。”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辜鸿铭还精通其他语种,诸如法、德、俄、日文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

在德国留学时,他的德文水平便在当地传为佳话。一次,辜鸿铭乘坐火车由维也纳前往柏林,与他同车厢对面而坐的三个德国青年,看他一身东方人的装束,且抱着一条小辫,便对他挤眉弄眼,窃窃评论。辜鸿铭佯装不懂,顺手抄起一份德文报纸,倒着看了起来。这下好了,那几个洋青年立即起哄:“瞧,这个土里土气的中国佬,竟然把报纸都拿倒了,哈、哈、哈……”在一阵阵嘲笑声中,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德国的文字太简单了。不倒着看有意思吗?就是你们的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倒背如流。”那几个洋青年已被羞得无地自容,火车一到站,便赶紧溜之大吉了。

还有人说,辜鸿铭居住在哪个地方,就能说那个地方的方言,张口即是,与当地人毫无二致。这种语言天分,实在令人钦羡。

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在张之洞幕府工作的第一天,辜鸿铭在一份致外国人的商务公文中,看到把中国货写native goods(土货)时,顿时沉下脸来,将native改为Chinese。他说,native有蔑视的成分,非洲、美洲、澳洲的土著可以用native,我华夏文明古国所产货物怎能以native相称呢?应当堂堂正正地标之为Chinese goods(中国货)。同事中有人提醒说,native goods习用日久,乍一改写成Chinese goods,洋人难以接受。辜鸿铭不听则已,听了后更是怒不可遏,瞪着眼睛斥道:“积非成是,奴隶思想!就算抚台把它改成native,我照样要翻译成Chinese goods。”

1917年7月,他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英国古典文学。在课堂上,他常常借题宣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年的北大学生阎震瀛回忆说,他常常教我们翻译四书,又教我们念英文《千字文》,音调很整齐,口念足踏,全班合唱,现在想起来也很觉可笑。辜鸿铭把英国诗分为国风、大小雅,凡所授的英国作家作品,都要找出一个对应的中国作家作品,以比较中西文化。比如,他把密尔顿的长诗Lycidas比作“洋《离骚》”,把杜甫说成是“中国的华兹华斯”。他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华夏文明优于世界上其它的文明。这种盲目自尊的心理,在辜鸿铭的身上已发挥到极致,甚至演变为蔑视和捉弄洋人。

1930年,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说他“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具有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弗兰西斯·波里对辜鸿铭印象最深的是: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时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

那条“象征性的发辫”使辜鸿铭尤为得意,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辜鸿铭拖着这条辫子走街串巷,自然遭到一片非议。可是,他却如秋风过耳,若无其事。他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民国初年,很多人剪掉辫子后喜欢戴上顶帽子,他就骂人家: “沐猴而冠!”有个外国人直截了当地问他:“你为什么不把脑后的辫子剪掉呢?”他立即反诘:“你为何非要在下巴留有胡须呢?”一句话噎得洋人无言以答。

辜鸿铭有许多癖好,其中一大雅好,就是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此癖由来已久,他的正室夫人淑姑,就拥有地道正宗的三寸金莲。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小题1】第一段划线处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辜鸿铭作为一代怪杰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14 12:2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什么才是雾霾的罪魁祸首
①中国的雾霾已经到了谈霾色变、人人自危的程度。为什么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方面如此举步维艰?
②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优秀思想资源,还是在我们面前发生的客观事实都清清楚楚地显现出,造成生态危机,带来严重雾霾的不是别的,正是资本逻辑。资本逻辑的无限展开使我们陷入如此的灾难之中。资本逻辑与生态的这种对立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自从它来到人间,特别是当它成为现代性的本质范畴,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以后,它对人类,对自然界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它的第一个属性就是“效用”原则,即把一切变成“有用的东西”。正是这一属性使自然界失去“感性的光辉”,变成仅仅是有用的某种体现者而已。自然界原有的神圣性、敬畏感在资本面前丧失殆尽。
④资本的第二个属性就是“增殖”原则。资本就如癌细胞,它自身就蕴含着源源不绝。正是这一属性决定了它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征服没有限度,只要资本逻辑还占有统治地位,它就必然要为着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生产,与此相应,也就要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这就是说,当遍布华北大地和整个中国的企业都是受资本逻辑所支配,都是在为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都是把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企业存在宗旨之时,那么,在华北大地和整个中国上空的雾霾是不会消除的,而且还会越演越烈。
⑤既然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雾霾的主因,那么我们应当自然地得出结论:消除雾霾就应当在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上下功夫。但令人不解和痛惜的是,现在不断有人给中国消除雾霾开出的“药方”是进一步推进资本化,即让一切资源、能源进入市场变成用来交易、挣钱的资本。与此相应,他们认为国有企业的垄断带来了雾霾,主张打破垄断,让中国涌现出无数个私人企业进行自由竞争,以此缓解甚至消除雾霾。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进一步强化雾霾的“发动源”。  
⑥企业不管多少与大小,只要它们奉行资本逻辑,都会与生态相冲突。打破能源垄断,听起来激动人心,但很可能带来更严重的雾霾。可以说,国企更有可能在消除雾霾上有所作为,因为它们按其性质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它更有条件和责任“跳出”资本逻辑。国企现在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不等于它就没有这一“先天优越性”。  
⑦当我们把生态危机、雾霾与资本逻辑联系在一起,一定会有人驳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资本逻辑,但它们的雾霾没有我们严重。需要指出,其一,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现状必须作出正确评估,它们在雾霾等方面可能没有我们严重,但它们同样面临日益加剧的生态问题,例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其二,它们在治理雾霾等方面确实卓有成效,但须知它们靠的是政府制订的一系列法令,而这些法令的推出显然是基于公民的共同利益,这不能用来证明是资本化的结果;其三,它们把许多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⑧我们提出通过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来消除雾霾,是不是就主张当今就完全废除资本逻辑?不是。我们清楚地知道,人的目标是多元的,当今中国人民既有消除雾霾、保护生态环境的指向,同时又有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的目标。前者要求我们限制甚至消灭资本逻辑,而后者又迫使我们利用甚至发展资本逻辑。这就使我们陷于两难境地。如果一味地限制资本逻辑,我们就会回到“老路”上去,而倘若只是执着地利用资本逻辑,我们则会拐入“邪路”。既不回到“老路”又不走“邪路”的中国道路,就是要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开辟出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免受雾霾之苦,又能发展经济、创造出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新路”。这就是中国道路的艰难与可贵之处。这条“新路”目前在世界上没有现成的,但我们中国人民应当有信心把它开创出来。这将是对人类文明的莫大贡献。(选自2015年3月3日《环球时报》,作者陈学明)
【小题1】下列关于“资本逻辑”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资本逻辑与生态是对立的,特别是当它成为现代性的本质范畴,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以后,对人类、对自然界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资本逻辑在现实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所以人们必然为着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生产,与此相应,也就要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
C.资本逻辑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有效的管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显然是基于公民的共同利益的法令,在治理雾霾等方面确实卓有成效。
D.资本逻辑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在对它正确限制的利用中,开辟出既能消除雾霾、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增加物质财富的中国之路。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提出“为什么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方面如此举步维艰”问题后,接着分析了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然后又指出资本逻辑与生态的对立源于资本的本性。
B.③④段逐层递进地分析了资本的“效用”和“增殖”属性,正是它们使自然界变成仅仅是有用的某种体现者,使企业是在为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
C.⑤⑥段承上文自然得出消除雾霾的结论,批驳了靠进一步推进资本化和打破垄断来缓解甚至消除雾霾的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更有可能在消除雾霾上有所作为。
D.⑦⑧段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雾霾没有我们严重”的言论进行批驳,提出当今中国在对资本逻辑方面,需要避免“老路”和“邪路”,需要走出一条“新路”。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所周知,人的目标是多元的,因此在当下的中国,既要保护生态,消除雾霾,又要发展经济,增加财富,要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将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莫大贡献。
B.目前,在华北大地乃至整个中国上空的雾霾是不会消除的,而且还会越演越烈,因为中国的企业都受资本逻辑所支配,都把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企业存在的宗旨。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同样面临日益加剧的诸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但在雾霾方面可能没有我们严重,这得益于它们把污染企业转移大发展中的中国。
D.尽管资本逻辑的无限展开使我们陷入严重雾霾的灾难中,但是如果一味地限制甚至完全废除它,或者只是执着地利用它,都难以达到走出“新路”、消除雾霾的目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土贡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上古时期,贡赋一体。春秋时贡、赋开始出现分化。至秦汉时,土贡已独立于赋税之外。与藩属贡及土司贡不同,其形式主要是各地将地方特产以实物形式上交朝廷或直接交给皇室。明代,土贡制度已较为成熟,且贡物折银也随一条鞭法的施行而得以推广。
清代的土贡制度,在明代基础上不断改革,到乾隆年间大体趋于稳定。部分土贡物品由无偿交纳改为有偿采买。具体说来,可以确定有偿采买的部分主要是东北土产、织造贡物及密云等地“打捕户”猎得的鹞子、野鸡等活物。这部分土贡,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为国家和皇室采购或生产所得。其余各直省土贡则无论是征实物还是折色,都与田赋类似,仍为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此种变化,《皇朝文献通考》有“旷荡之恩,洵千古所未有也”的评价。虽然有偿征收的土贡只是一小部分,但是这种性质上的转变,在中国土贡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
与前代相比,清代土贡的种类与数量有所减免,余下的则多数折银征收。清以前的土贡,往往数量庞大,名目纷繁。《通典》所列唐代天下贡物详细清单,有洋洋四千余言,种类令人眼花缭乱。清代考虑到内务府贡中新增东北特产的庞大比重,对前代土贡有所减免。清代东北土贡大幅增加,除典章中记载的人参、貂皮、东珠三项外,尚有粉子蕨菜、蜜饯山楂、蘑菇、野菜、蜂蜜、米面制品、熏制肉食、兽类、鹰隼、各种活体观赏动物、军器原料等品种,反映出满族统治者对于故乡土产的特殊偏爱。
清代土贡,各省每年入贡次数不等,承担的贡额亦不等,承担种类较多的省份,每年每次所贡的物品也不尽相同。贡品既是提供给皇帝与皇室的东西,其规格自然非比寻常,必须是同类物品中的佼佼者。当贡品的品质、大小等不合要求时,一般的做法是饬令补换,严重者要追究承办官员的责任。
一般来说,贡物抵京,会由不同的机构根据固定的程序进行检验和查收,然后由内务府或者户部奏报给皇帝,皇帝同意收取则贮库留用。种种贡物的备办、起运到抵京贮库,皆有定制,解员的安置和返回也各有规矩。贡物收讫,大体有消费、赏赐、祭祀和售变四种用途,而同一贡物也有可能同时具有多种用途。东北所贡的各类动物毛皮,除消费和售变外,嘉庆时每年还从售变部分中取一部分貂皮交衣库做成貂褂,由内务府草拟,皇帝钦定名单与等级,“赏卖”给在京大臣、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让他们“先赴银库交价,后赴皮库领取”。
(摘自2015年3月2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的部分土贡由无偿交纳变为有偿征收,此种变化在《皇朝文献通考》中得到了肯定的评价,在中国土贡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B.土贡到秦汉时已独立于赋税之外,其形式与藩属贡及土司贡不同,主要是各地将地方特产以实物形式上交朝廷或直接交给皇室。
C.清代有偿采买的土贡物品是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可以确定的主要是东北土产、织造贡物及密云等地“打捕户”猎得的鹞子、野鸡等活物。
D.明代时,土贡制度已较为成熟,随着一条鞭法的施行,贡物折银的方法也得到推广;清代土贡制度又不断改革,乾隆年间方大体趋于稳定。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清代以前的土贡,往往数量大、名目多,如《通典》所列唐代贡物清单即有四千余言,种类繁多;清代则有所减免。
B.清代内务府贡中新增的东北特产比重庞大,品种也较多,这就反映出满族统治者对于其故乡土产的特殊偏爱。
C.清代的贡物抵京后,一般是先进行检验、查收,后由内务府或者户部奏报给皇帝,经皇帝同意收取后,再贮库留用。
D.清代贡物有多种用途,如东北所贡动物毛皮,嘉庆时就有一部分直接“赏卖”给在京大臣、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贡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之一,自上古时期即已存在,后经各朝代的不断改革,至清代已渐趋成熟。
B.在中国历史上,土贡制度有过多次较为重大的变革,如明代推广贡物折银的做法、清代部分土贡实行有偿征收。
C.土贡的物品要求必须是同类物品中的佼佼者,由于这些贡品都是提供给皇帝与皇室使用的,因此往往是不能折银征收。
D.清代土贡或征实物或折银征收,在数量、种类上均较以前的朝代少,但并不能说明清代百姓的土贡负担都较以往朝代百姓的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汇,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2017年9月12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ì,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ǐ”的字,应当为“㨃”。“㨃”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㨃咕”、“㨃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一个网评人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2017年9月11日半月谈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的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㨃”的含义和读音。
B.“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小题2】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两项是
A.《战狼2》主角吴京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B.宫斗剧《甄嬛传》中,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的指斥。
D.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起众人怒怼。
E. 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中有“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这样一句歌词,该歌词在传唱时广受赞誉。
【小题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文哏大师苏文茂
逢春阶
以文哏见长,被誉为“文哏大师”的苏文茂先生,5月3日中午在天津逝世了,享年87岁。苏文茂的长子苏明杰回忆:“我说您要个什么称谓啊,他说我不要大师,我也不是什么大家,我要一个人民艺术家。”以给观众说相声为天职,把老百姓作为相声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苏文茂做到了。
何谓“文哏”?顾名思义,文绉绉的“哏”,爱酸溜溜地充斯文的“哏”。文哏,一般相声演员玩不了,因多以文学名著为由头生发话题,对古典名著得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如果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弄不好就露馅了。擅长文哏的,在我眼里,马三立老先生是一位,苏文茂先生是一位。
苏先生的相声,耐听,耐嚼,耐咂摸。经典段子是《文章会》《苏批三国》,特别是《苏批三国》,听一遍,过一阵子,还想听。“苏批”,苏文茂批三国,说为什么叫“三国”啊?因为带“三”字的目录多,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刘玄德三顾草庐”、“孔明三气周公瑾”、“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屯上山关公约三事”、“荆州城公子三求计”、“陶恭祖三让徐州”、“三江口曹操折兵”……叫他这么一数,感觉“三国”里“三”字还真多。闻之莞尔。然后,从“既生瑜,何生亮”,考证出周瑜的妈妈是“既氏”,诸葛亮的妈妈是“何氏”;从“无事生非”中考证出,张飞的妈妈是“吴氏”。这都哪儿跟哪儿啊!牵强附会,乱说一气。可就是这样,苏先生不紧不慢,不温不火,亦庄亦谐,让听众笑中带气,气中带笑。这才叫功夫。
听完这个段子,觉得苏先生什么都可以说,信口雌黄,满嘴跑火车。其实呢,他有个“三不说”,即:“伦理哏不能说,讽刺残疾人的不能说,脏话不能说。”不仅自己不说,他还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能说,开口必须干净。
“三不说”说出了当下相声界的病象,看看现在的相声,偏偏爱捡苏文茂的“三不说”来说,一是互相比着用刻薄的语言糟蹋自己的先人和侮辱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年轻女性;二是占别人便宜,把自己的辈分抬高,把别人踩在脚底下,摆出一副泼皮牛二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什么脏说什么,什么臭说什么;对残疾人行走、说话的模仿,对鳏夫、寡妇的嘲弄,极尽下流之能事。不精心打造,一味地胡编乱造,这可如何是好,我叫不出是啥玩意儿,反正不算艺术。
说通俗的,不说低俗庸俗的,更拒绝恶俗的;给人精神快乐,不单纯给人感官娱乐。这才是精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人感叹“苏先生说的格外有味”,“现在有味道的人渐渐少了,渐渐远了。”有味,就是有品,如火之有焰,如灯之有光,如山之有霭。听苏先生说,周身能得到“郁郁手文哉”的气息。
逗观众乐和乐和,就行了吗?不行。苏先生有更高的要求。他的弟子宋德全多年前曾经说过一段讲述社会不良风气的相声《正常与不正常》,虽然观众们听得很乐和,可苏文茂却对他直言不讳:“你只是罗列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并没有塑造人物,也没有解决问题,这样的作品有什么社会意义?”好的相声,也要塑造人物,跟好小说一样。苏先生说得对呀,他的《苏批三国》,听完,眼前就站着一个装假斯文、炫耀自己、牵强附会、夸夸其谈的人,引人遐思,甚至反思,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歪批”的毛病。
精品的底色,是人品。苏先生经济上不富裕,可他拒做广告。为什么不做,他说他不反对别人做,“我不做广告是因为我不懂,最重要的我要对得起喜欢我的观众”。拒绝高报酬诱惑,只有一个理由,对得起喜欢自己的观众。观众喜欢你站在舞台上,不喜欢你站在捞钱的广告宣传上。毋庸讳言,有些艺人心甘情愿地当起市场的奴隶,浑身沾满了铜臭气,很为人不齿。听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相声,百姓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苏先生的理由很简单,很单纯,很朴实,也很充分,但很难做到,正因难做,才难能可贵。
苏先生是真正看透了人生的艺术家。他拒绝“大师”称谓,恰恰证明自己的大气,这是不学无术之辈、利欲熏心之徒所无法理解的。
开口干净,闭口干净;台上干净,台下干净;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俯仰人间,见素抱朴,清清白白,做个有味道的艺术家,这就是苏先生。祈愿他安息!
(节选自《大众日报》2015年05月06日第七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苏文茂(1929年——2015年),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以其苏派相声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以“文哏”见长,文而不温,含蓄隽永,被人誉为“文哏”大师。演出代表作品有《文章会》《苏批三国》《论捧逗》等。(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②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称苏文茂是一代相声艺术表演大家。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各行各业人士的怀念,孔庆东、张泉灵、李伟建、苗阜、康广松等都发文悼念。他的长子苏明杰觉得苏老先生受到这么多观众的欢迎,与父亲对待相声艺术的态度分不开。“他对待相声真的是兢兢业业,很认真。在他的段子里,一个包袱如果响了,但是影响主题和整体内容,他就会删掉,宁缺毋滥。”他的弟子宋德全回忆,自己年轻时也犯了很多演员常犯的错:“脑子里只想着包袱,想着怎么火、怎么成名。那时我有个讽刺社会不正之风的作品在全国获奖了,他就批评我,相声不能这么说,不能往那方面发展,不要对社会不负责任。说相声不能图一时口快,应想到对社会有什么帮助,有什么启示。应该给人讲明白道理,让人记住你所塑造的人物。”(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以文哏见长,被誉为“文哏大师”的苏文茂先生逝世后,引起了各行各业人士的怀念,充分说明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艺术性极高,深受观众喜爱。
B.苏文茂先生的相声,涉及名著《三国演义》的很多,他把其中的故事稍加改造提炼为自己作品的素材,可见他对这部名著研究很深入,是一个真正的“三国通“。
C.现在的不少相声演员,为换取观众掌声,偏偏爱捡苏文茂的“三不说”来说事,作品内容低俗,台风丑陋不堪,败坏了相声艺术的名声,使相声失去了观众。
D.苏先生经济上并不富裕,可他拒做广告,拒绝高报酬诱惑,不喜欢站在捞钱的广告宣传上,因为他深知广告内容虚假,有很大的欺骗性,怕伤害观众。
E.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追忆了“文哏大师”苏文茂先生在相声艺术方面的孜孜追求,在记叙的同时,加以适当的评价分析,沁人心脾,引人人胜。
【小题2】当今相声界存在哪些弊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苏先生以“文哏”见长,被人誉为“文哏”大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文哏”有哪些特质。
【小题4】从苏文茂先生的艺术追求来看,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民艺术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和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表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但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则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分别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约公元9世纪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1850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朝鲜从公元3世纪左右使用汉字,15世纪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韩国1987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1600个汉字。越南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多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小题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
A.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由汉字书写而汇成的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B.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创造统一文化,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数亿人口、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C.汉字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它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
D.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墨宝成为类似西方的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华夏子孙的宝贵遗产。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治维新前日本已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公元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即用文言文写就,约公元9世纪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
B.由于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试图废除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
C.“谚文”是朝鲜从公元3世纪左右使用汉字之后,在15世纪利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的文字,即使现在,汉字在韩国依然有影响。
D.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语系的多个国家借用为文字符号,并沿用千年至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这使得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B.满族入关统治中国近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红楼梦》代表着当时文言的最高成就。
C.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汉字形、义稳定,不会因语音变化而影响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
D.汉字经过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的探索实践,发生过多种字体的变化,但自从隶变之后,字形是基本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