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人员对被指控或怀疑有犯罪行为而受审讯的人,采取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刑法规定了专门的罪名,刑事诉讼法也明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然而现实生活中刑讯逼供时有发生。当今刑讯逼供的手段和方法仍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文逼,即使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和睡眠,在体力和精神极度疲惫而处于无法继续支撑的情况下,不得已作出令讯问者或者询问人满意的陈述。另一类是武逼,即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采用各种不同程度的伤害其肉体的行为,使其由于承受不住肉体或者精神上的摧残,而不得不按照讯问人或者询问人的要求陈述。虽然刑讯逼供在侦查中固然有一定的价值,但其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刑讯逼供影响司法公正。刑讯逼供可能使无辜的人受到法律的追究,使有罪的人逃脱法律的制裁。其次,刑讯逼供破坏了民主制度下政府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基础。政府不仅应当追诉和惩罚犯罪,以保障和平的社会秩序,而且追诉和惩罚犯罪的手段也必须合乎法律。再次,刑讯逼供行为是对公民权利的践踏。刑讯逼供泛滥的结果必然是使老百姓人人自危,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怀疑作案而被带到公安局,在刑讯逼供下,不招,有可能被打死打伤。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都是有特定原因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设计上的失衡或者缺位是导致刑讯逼供盛行的重要原因。

1、我国一直不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沉默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该如实回答。”刑事诉讼法如此规定无疑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于十分不利的诉讼地位,一旦司法工作人员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如实陈述,就会采取刑讯手段,这就使刑讯逼供无法禁止。

2、我国刑事诉讼法一直不规定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即:在法院判决生效以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无罪的。既然是无罪的,侦控机关当然无权对其使用暴力或暴力相威胁。

3、我国证据制度的不合理。我国关于刑事证据法则的规定,仍然存在着不少盲点。也就是我国未彻底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违法收集的言词证据,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确立排除规则。

另外,我国现阶段司法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对刑讯逼供的处理过于不力,破案率和限期破案率的消极因素,司法实践中的无口供不敢定案,司法投入的普遍不足等现状也是刑讯逼供得以存在的很现实的原因。可以说,刑讯逼供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它的消失依赖于我们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等等综合因素。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它是仍然会存在的。我们既要努力去消灭它,又要正视它,从全局上去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

(选自《社会科学》期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对禁止刑讯逼供有完整而系统的规定,基层司法工作者却对这些规定执行不力,导致了刑讯逼供的泛滥。
B. 我们不否认刑讯逼供在侦查工作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它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C. 刑讯逼供的出现有很多历史的原因,也跟我国现实司法状况紧密相关,所以,让刑讯逼供在我国现阶段消失,还只是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
D. 政府应当想尽一切办法,用一切合乎法律的手段来追诉和惩罚犯罪,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得的实物证据,我国公安机关已不再用作有效证据
B.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较好地体现了审讯过程中司法工作者对待犯罪嫌疑人的公正的态度。
C. 犯罪嫌疑人如果拒不交代案情,司法部门在掌握其确凿的犯罪证据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不间断轮番审问等方式攻破其心理防线,迫使其交代犯罪事实。
D. 要想有效遏制刑讯逼供,各司法部门尤其是公安部门应取消破案率等制度性规定,部门领导也不应特别强调限期破案之类的口号。
【小题3】近日,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推出了《关于辩护律师旁听讯问办法(试行)》。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可请求其辩护律师旁听。结合原文内容及我国社会实际谈谈你对实施这一举措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3-09 10:38: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年信笔
朱以撒
①偶然读报,发现王兆胜先生在评2017年散文时评论了我的一篇散文——《进入》。
②“进入”,当然是一个时刻充满进行状态的词,一个人不断地进入,进入新的一年,进入新的空间,人在穿过时空,或者说时空在人的进入中过去,以至有了过往、时下、未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是在这种如环无端的紧密交替中,驳骏而行,没有止歇。过去的已经体验,未来值得期待。
③我是一个时序感不太强的人,以为时间就是一条河,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人的存在,要界定一些情节,才对时日做了一些记号。元旦、春节是比较热烈的,清明时节则偏向清冷,中秋由于天高气爽又逢月圆,便有了一些圆满的寄寓。而霜降又会让人想起蒹葭苍茫中那个在水一方的伊人。一个没有时序感的人可能日子会过得物质一些,天热衣单天寒衣厚,春种秋收冬日闲适。因
此在《诗经》里更多地看到植物、农具、劳作,依时日起,依时日息。如果时序感强的人可能日子会过得精神化一些,伤春,悲秋,感时忧事,怀乡恋阙,夤夜风起,也会坐起来吟咏不已。
④对于一个喜爱文艺的人来说,爱好是连续性的,在进入新的一年里,接续过去之所作为。而不必突兀而起,一惊一乍,不动声色自然而然,会更真实一些。瑞典作家托格涅·林德格伦在小说《克林索尔》中写了克林索尔这么一个人,使我在新年伊始时琢磨了一阵。他在女教师芳妮的指导下学习绘画,很奇怪,克林索尔只画静物,不画动物。这里边肯定是有喻意的。后来发现克林索尔是个与时代脱节的人,他总是觉得时代列车开得太快,自己上不去。自己是要慢慢发展的,就如同他画的静物,没有一个点、一条线是信手落下的,在这方面可谓是十分上心上手。画静物没有什么时间性,静物不会化为动物倏忽而逝,也不会变形,能让他慢慢地画,把光感、质感细细表现出来。尽管在克林索尔笔下都是一些坛坛罐罐的寻常器具,但他不觉得自己是复制静物,而是自己的生命、精神都在里边了。他习惯了用慢的手法,觉得只有慢才能把一些很细的部分看清楚,而急行军式的匆忙,会什么都看不真切。这实在是一个很普通的问题。一个人面对一碑一帖,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把前人的作品真正看懂了?没有慢读的耐性,是难以渗透、浸润到内部去的。速度从外表来看就是动作的急切,使过程挤压或略过某些过程。动作的背后是内心,内心有加速的愿望,一定是外在的力量进入了,以至于波澜四起。有些门类是可以加速的,有些门类则以不加速为好,古风、古意、古雅、古拙、古朴,这一类情调还是要倚仗于慢方可滋养。每个人的快慢观各有不同,快者取快,慢者取慢,各适其适。
⑤一个人从新年画到另一年的新年,依然是静物,不免让人匪夷所思。那时世界上正流行印象
派绘画,许多画家风尚趋附——啊,多么绚丽的色彩,有一种气氛把人罩住,吸了过去,对于喜爱看世界的视觉,它就是送到眼前来的一道盛宴。克林索尔似乎毫无知晓,依旧在静物上下功夫。他承认:“这里没有能理解我或是深入到我的想法里去。”一个艺术最绚丽的梦想就是为知音赏,可是知音从未出现。甚至他的妹妹也说:“他太有才华了,但他啥也做不成。”克林索尔并不孤独,他只是遵从个人的感受。趋附时尚是一种社会的流行病症,所谓的流行风就是这样,流行时如大风拔木,使人站立不住,尽力追赶。而过些时日,另一起流行风又起。在此起彼伏中,追赶者凡俗之气生焉。因此,一个文艺爱好者,于举世为之或不为之时,能始终自守,不与时俗邻,可称得上特立之士。在常年的文艺实践中,一个人要解决不少问题,但有些问题是很个人的,譬如学什么,怎么学,写什么,怎么写,只能由个人来解。艺术生活是个人的精神生活,很自由,甚至不容他人置喙。正由于自由也就易于浮游无定,如浮萍,风乍起,都吹到一边了。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趋雅避俗,大道直行,戒曲己阿世,冠盖相逐。芳妮曾对克林索尔说:“一切艺术工作的基础都是坚持和忍耐的练习。”坚持和忍耐都是对个体的意志、毅力而言的,很实在和真切,也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坚硬的支持。从克林索尔举办的一生唯一一次的画展来看,似乎付之流水:乡民看不起,艺术家和评论家也没有什么好评,说起来是很郁闷的。但小说作者林德格伦似乎要强调的是另一面:“假如一个人体会到艺术的光泽,此人最终是否有世俗的成功并不重要;感受到召唤、见证到奇特、执著于信念最要紧;对艺术的追求不能有世俗的指望,只能跟随启示的指引。”
⑥这段话可以作为座右铭,进入每一个新年的窗口。
⑦在一个新年伊始的日子里,通常的比喻是——时光有如流水。因为新旧相推、相拉,一直处于进入的状态中。面对文、艺仍然需要庄重之心思,不可为雕虫小技忽略经营,总是要有一种深沉的敬畏感,循经典轨范,赓续文脉,于笔墨畦畛中寄寓情怀。岁月静好,风雅鼓荡,使人能面对来来往往的时光,不复有逝水之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者发表的另一篇散文《进入》引入话题,从对“进入”一词的理解入笔,抒发了对时间、艺术和人生的感悟。
B.文章第③段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时序感不同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兼之长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C.作者在第④段通过克林索尔学习绘画的故事,旨在说明艺术上不能加速,只有倚仗慢方能滋养,才能把握艺术的真谛。
D.新旧时光相推、相拉,一直处于进入的状态之中,为此,我们面对文、艺仍然需要有庄重之心思和一种深沉的敬畏感。
【小题2】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在第⑤段引用了小说《克林索尔》中人物芳妮的那句“一切艺术工作的基础都是坚持和忍耐的练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坊间绣娘
蒲苇
①市井里有一种民俗的诱惑,叫绣娘。她们似乎是跌落在凡间的天使,一颦一笑,尽显女人的古典与柔美。
②我在大江南北的很多地方见过她们,在秀美的凤凰古城,在日暮的姑苏,在杭州的小镇,在上海的田子坊,她们就是你行走的目光与灵魂里的那一朵莲花,不沾染尘埃地活着。
或者是在夕阳西下的余晖里,或者是在雨后青苔的盎然里,或者坐在苔痕上阶绿的巷子里,或者坐在临街而开的绣房中,她们手端花绷子,借着煦暖的阳光,或者细细的微风,或者淡淡的花香,纤细葱嫩的手指轻巧地捻丝走线,如蝴蝶一般忽上忽下,一股古典的气息便随着翻飞的绣针氤氲到巷子里,弥漫在空气中。身旁,地上的箩筐里彩色的绣线、绒线随意散落,一只老猫懒洋洋地卧在箩筐旁。熙熙攘攘的游人走过,一双双好奇的、欣赏的目光定格,也打扰不了她们的世界。
④此后,我一直被这些坊间的绣娘迷倒。某一年,在江南,杏花烟雨后。我一个人在黄昏的夕阳中漫步在一个小镇,竟然就那么无意地闯入了一条绣巷。那幽深的青石巷子里,两边全是古老的绣房,一间挨着一间,一家挨着一家,挂满了,全是绣品——小女孩的兜肚,女人的罗裙与绣鞋,情人互赠的丝帕,做梦的枕套,美得如同游园惊梦,美得惊心动魄。
⑤木质的老房子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朱红的木漆已经斑驳,那是流光将一场场的繁华都抛在了遥远。而终究有些东西固执地留了下来,在尘世里独活,那便是那些古老的绣庄。每家的绣庄都起着别致的名字,抬头一看,只短短的两三个字,御绣,沈庄,青园?不用细想,扑面的感觉就让你知道,这些字,这些屋子已经默默地走过了多少个朝代。
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刻,屋前檐下的绣娘是眼前人,她们有着现代人的时髦,即便是服饰,也有着现代工艺的精致。她们那么随意地坐在古朴的巷子里,飞针走线,除了抬头时的轻笑,便是低头时的安静,像是在绣一个梦,绣一个心事,那是一种桃花源式的美丽。当我走过,我能感受到她们内心对古典的那一种虔诚。
⑦在大多的坊间,绣娘们是为了生计而绣,她们家有老少,要供养。于是,她们便借着旅游的兴起绣出各种各样的绣品,一方方精美的丝帕,一个个可爱的小包,一条条曼妙的长裙,一方方头巾丝巾。她们不是唯利是图的小商贩子,当你欣赏陶醉时,或者就在讨价的瞬间,她们就会依着你的意,以低低的价格将那一幅幅用心绣出的绣品卖给你。
⑧要说是为了生计吧,这些东西价格也不贵,可是绣出来,却是要费一番工夫的。要说不是为了生计吧,她们确实是在那游人熙攘的坊间换一口温饱。但当你看到她们一脸的幸福快乐和自足,你就知道她们追求更多的是一种心里的欢乐和那手艺被肯定的喜悦。因而钱,倒不是主要的。
⑨也有时候,你在某一个幽静的地方,还会遇到这样一群闲情优雅的女子,在某一个安静小镇深处的某一个院子里,院中的桃枝伸出墙头,院门轻掩,她们就散落在院中,专心地飞针走线。她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服饰个性时尚,年轻的脸庞精致妩媚,然而她们此刻却逃离了嘈杂的城市,每日在软缎或者洁白的丝上飞针走线,绣下流动的山水、花木,或者,心里的那个人。
⑩我很想过去感觉一下她们的世界,看一眼她们的绣品,在她们清静的小院中站一刻,然而,我最终只是轻轻走过。
⑾绣娘是一种市井间的诱惑,使没有去的人向往去,去的人一定要看看。你去时,她们会对远道而来的你轻盈微笑,不俗不媚;你不去时,她们依旧在古巷中安静地绣着,一针一线亦不觉孤单,无扰无嚷,绣的是花,用的是心,是情。
⑿我也终于明白:坊间绣娘的诱惑其实更是一种灵魂的诱惑
(有删改)
【小题1】赏析第③段中的画波浪线语句。
【小题2】试分析第⑥段开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同是写绣娘,第④段与第⑨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坊间绣娘的诱惑其实更是一种灵魂的诱惑”,试联系全文简要探究“灵魂”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报纸经常刊载中小学生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解决方式的报道。(A)校园暴力、残害动物之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淡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也应当引起每一个青少年的深入思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健康存在,需要每一个个体不断去改善自己的生命,不断为生命所处的社会环境尽一份责任。因此,当代青少年应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它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指出:“生命是有尊严的,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第二,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B)第三,人的生命的基础性。没有了生命的存在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所有的活动。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爱护和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与我们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灾难和挫折就伴随着人类生命的历程。(C)现代社会的进步使人类在享受自身发明创造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生态环境遭破坏,资源日益枯竭,恐怖活动猖獗,局部战争不断,贫困、犯罪、饥荒、瘟疫等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同时,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惑。在压力和困惑面前,人们往往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处于成长阶段,心理发育相对稚嫩、脆弱的青少年,也大多生活在追求成功的沉重压力下。不成功者固然不快乐,成功者也不一定有幸福感。因此,青少年尤其有必要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首先,要有保存生命的意识。即要认识生命,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第二,要有发展生命的意识。即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在于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第三,要正确认识死亡,理解死亡和生命的关系。(D)此外,还要了解死亡对亲人朋友的伤害,从而对与死亡相关的种种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更加珍惜生命。
2003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使北京的春天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与欢乐。这场劫难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也使我们每个人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抢救患者生命的壮举,更使我们每个人的灵魂经受了一次庄严的洗礼。愿青少年朋友们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建构一个更健康、更完美的生命。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
A.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健康存在。
B.当代青少年应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C.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D.“非典”疫病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使每个人的灵魂经受了一次庄严的洗礼。
【小题2】下面这句话作为论据,应该放在文中A、B、C、D的哪一处?将所选字母填涂在答题卷上。
俄国哲学家、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
【小题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是哪一项
A.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是说每个人与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互相不能替代。
B.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是说人死了以后就不可能复生。
C.人的生命的基础性是说没有了生命的存在,就不会有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
D.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在于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在唐代,政文俱旺;那么,在宋代,虽非“俱旺”,却政文贴近。
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宋代重视文官当政,比较防范武将。第二个原因,宋代由于文人当政,又由于对手是游牧民族的浩荡铁骑,在军事上屡屡失利,致使朝廷危殆、中原告急。这就激发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心中的英雄气概、抗敌意志,并在笔下流泻成豪迈诗文。陆游、辛弃疾就是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代表,可能还要包括最后写下《过零丁洋》和《正气歌》的文天祥。
这确实也是中国文脉中最为慷慨激昂的正气所在,具有长久的感染力。但是,我们在钦佩之余也应该明白,一个历时三百余年的重要朝代的文脉,必然是一种多音部的交响。与民族社稷之间的军事征战相比,文化要广泛得多,深厚得多,丰富得多。
因此,文脉的首席,让给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曾经与政治有较密切关系,但终于在“乌台诗案”后两相放逐了:政治放逐了他,他也放逐了政治。他的这个转变,使他一下子远远地高过王安石、司马光,当然也高过比他晚得多的陆游、辛弃疾。有了他,宋代文化提升了好几个等级。所以,我以前也写过,在他被贬谪的黄州,在无人理会的彻底寂寞中,在他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的时刻,中国文脉聚集到了那里。
苏东坡是一个文化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雄视千年。苏东坡更重要的贡献,是为中国文脉留下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格形象。不管是久远的历史、辽阔的天宇、个人的苦恼,到他笔下都有了一种美好的诚实,让读到的每个人都能产生感应。他不仅可爱,而且可亲,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因此,苏东坡是珍罕的奇迹。把苏东坡首屈一指的地位安顿妥当之后,宋代文学的排序,第二名是辛弃疾,第三名是陆游,第四名是李清照。
辛弃疾和陆游,除了前面所说的英雄主义气概之外,还表现出了一种品德高尚、怀才不遇、热爱生活的完整生命。这种生命,使兵荒马乱中的人心大抵不致下堕。在孟子之后,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一生创建了“大丈夫”的造型。
李清照则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而且已成为中国文脉中一种特殊格调,无人能敌。因她,中国文学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以前蔡琰也写出过让人动容的女性呼号,但李清照不是呼号,只是气息,因此更有普遍价值。
李清照的气息,又具有让中国女性文学扬眉吐气的厚度。在民族灾难的前沿,她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就其金石般的坚硬度而言,我还没有在其他文明的女诗人中找到可以比肩者。这说明,她既是中国文脉中的一种特殊格调,又没有离开基本格调。她离屈原,并不太远。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的“最为慷慨激昂的正气”的所指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文天祥最后写下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
B.指一批杰出的文学家笔下流泻成的豪迈诗文。
C.指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代表人物陆游、辛弃疾。
D.指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心中的英雄气概、抗敌意志。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称苏东坡为宋代“文脉的首席”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他在无人理会的彻底寂寞中,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
B.苏东坡与政治两相放逐,使他远远地高于同时代的王安石、司马光,也高过后来的陆游、辛弃疾。
C.苏东坡是一个文化全才,精通诸多文学艺术门类,词作、散文、书法三项更是可以雄视千年。
D.苏东坡快乐、可爱而可亲的人格形象,使他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小题3】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朝历时三百余年,其文脉必然是一种多音部的交响。与民族之间的征战相比,文化的碰撞要更加广泛、深厚和丰富。
B.辛弃疾和陆游是宋代最能体现英雄主义气概的文学家,他们像孟子那样,用自己的一生创建了“大丈夫”的造型。
C.在宋代文学中,苏东坡的地位首屈一指,然后依次是辛弃疾、陆游、李清照,这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先后顺序也相一致。
D.李清照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使中国文学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和扬眉吐气的厚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人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编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图表一:你不让座的理由


图表二:你通常会给哪些人让座


图表三:如果发现真有人需要座位,对于不让座的人,你怎么看?


材料三: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常常越俎代庖,“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

材料四: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间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编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
B.“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他们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仅仅是为了审判他人。
C.“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让座,势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和人生权益。
D.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小题2】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