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杨绛和钱钟书人在国外,心在国内。他们时刻思念着祖国,思念着亲人。他们面对国破家亡的情势,寝食难安。他们恨不能长了翅膀,快点飞回亲人的身旁。
上海已沦陷——这是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八一三”抗战结束。国民党军队撒离上海,日本侵略者进驻上海造成的。上海沦陷后,日寇在其所占领的南市.闸北、虹口、杨浦、浦东等地到处设立关卡,沿苏州河各桥口更是岗哨林立,戒备森严,许多地段被日军辟为军事警戒区。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其余部分和法租界。因英、关、法等国是中立国而未被日军占领,但是处于日军的四面包围之中,故有“孤岛”之称。
一九三八年九月,法国邮船阿多士11号正驶向中国。杨绛和钱钟书告别了法国的友人,与女儿钱瑗一起,乘坐在这艘轮船上。在回国的路程中,杨绛带着女儿到上海省视父亲。船到上海,她由钱钟书的弟弟和另一亲威接到钱家。钱钟书赴北京清华大学工作。
杨绛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她的女儿圆圆亦受到外祖父的万般宠爱,请看以下杨绛的追忆:
父亲在上海的朋友渐渐减少。他一次到公园散步回家说,传杨某(父亲自指)眼睛瞎掉了。我吃惊问怎会有这种谣言。原来父亲碰到一个新做了汉奸的熟人。没招呼他。那人生气.骂我父亲眼里无人。有一次我问父亲,某人为什么好久不来。父亲说他“没脸来了”。因为他也“下海”了。可是抗战的那几年,我父亲心情还是很愉快的,因为愈是在艰苦中,愈见到自己孩子对他的心意。他身边还有许多疼爱的孙儿女——
父亲不许称“外孙”或“外孙女”,他说,没什么“内孙”“外孙”。他也不爱“外公”之称。我的女儿是父亲偏宠的孙女之一,父亲教她称自己为“公”而不许称“外公”。缺憾是母亲不在了,而这又是唯一的安慰。母亲可以不用再操心或劳累。有时碰到些事,父亲不在意,母亲料想不会高兴,父亲就说,幸亏母亲不在了。
有一天,钱钟书回来满面愁容,说是他的爹爹来信,叫他到湖南蓝田去,当英文系主任,同时又可以侍奉父亲。原来早些时候,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应他的老友廖世承的恳请,到湖南蓝田帮他创建国立师范学院。钱钟书来沪探亲期间。他父亲频发函电,称自己老病,要几子也去蓝田教书。以便照料自己。恰好师院院长廖世承来上海,他反复劝说钱钟书去当英文系主任,一边伺候父亲,一边授课,公私兼顾。
杨绛认为清华这份工作不易得。他工作未满一年,凭什么也不该换工作。钱钟书并不愿丢弃清华的工作。但是他妈妈、他叔父、他的弟弟妹妹等全都主张他去。他也觉得应当去。杨绛却觉得怎么也不应当去,他应该向家人讲讲不去的道理。
杨绛和钱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她说他的口音带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杨绛也尽力伤他。然后她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夫人公断。夫人说杨绛对,钱钟书错。杨绛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钱钟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
常言道:“小夫妻船头上相骂。船杪上讲和。”他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他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但此后几年。他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遏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杨绛。他们没有争吵的必要。可是这回杨绛却觉得应该争执。
杨绛等钱钟书去了钱家,就一一告诉了自己爸爸.指望听爸爸怎么说。可是她爸爸听了脸上漠无表情,一言不发。杨绛是个乖女儿。爸爸的沉默启她深思。她想,一个人的出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别人只能陈说别人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迫他反抗父母。她记起他们夫妇早先制定的约定,决计保留自己的见解,不勉强他。
一九三九年秋,杨绛的弟弟从国外回国。这时,杨家已在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购得一块墓地,她父亲带着杨绛姐妹和弟弟一起回苏州,安葬母亲。
(摘自罗银胜(杨绛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点明上海沦陷的日期——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表明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自然引出下文传主杨绛来到上海。
B.杨绛的父亲刚正不阿,痛恨汉奸。他被汉奸诽谤“眼睛瞎”;某人“下海”做汉奸。他就与这个汉奸断绝了来往。
C.杨绛的父亲公平对待子女,疼爱孩子。他不许有“内孙”与“外孙”之别,教外孙女称自己为“公”,表现出他对孩子的亲近与疼爱。
D.文中引用杨绛的回忆文字,其中提到杨绛的母亲已经去世。文章结尾一段写杨绛和她的家人回苏州安葬母亲,照应前文,结构严谨。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日本占领上海后。在上海南市、闸北等地多处设置关卡戒备森严,多地被日军划为军事警戒区,因此,上海被称为“孤岛”。
B.在遭到日本铁蹄践踏,祖国山河沦陷之时,杨绛与钱钟书人在国外,但心在国内,时刻思念着祖国与亲人,于是他们选择了回国。
C.抗战的那几年里,杨绛父亲还是很愉快的,因为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子女对他更加关心,是孩子们给了他生活的希望。
D.钱钟书要到湖南蓝田一边教书一边侍奉父亲钱基博,这样一来,杨绛与钱钟书之间产生了矛盾,杨绛不让钱钟书离开上海。
E. 对于钱钟书的“出去”的矛盾,杨绛告诉了父亲,她父亲对于他们夫妻之间的生活矛盾,不置可否,保持沉默。启迪杨绛深思。
【小题3】对处理杨绛和钱钟书之间的矛盾,杨绛有哪些办法?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3 03:0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无人探测器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8日发射,4天后进入环月轨道。嫦娥四号将是世界首次在靠近月球背面南极的“冯·卡门陨石坑(Von Kármán crater)”着陆。如果在背面着陆并成功收集到更加详细的数据,将有望在月球构造和历史等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冯·卡门陨石坑是在巨大陨石撞击月球背面面形成的广阔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之中,由更小的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附近有很多被称为辉石的矿物,一般认为大概是由于陨石的撞击导致表面被吹走,内部岩石熔化之后覆盖了表面。日本国立天文台RISE月行星探测讨论室助教荒木博志解释称“如果弄清在盆地形成之后,发生过什么样的火山活动才形成现在的状态,将得知月球发生过怎样的演化”。

另外,一般认为,月球的北极和南极可能有水存在。冯·卡门陨石坑靠近南极,在环绕陨石坑的高高的山地的影子里,太阳光照射不到,存在发现水的可能性。水不仅将成为人类的饮用水,还将成为分解氧气和氢气、制造火箭燃料的材料,在宇宙中被视为重要资源。

——《日本经济新闻》2018年12月29日

材料二:

月球背面拥有独一无二的探索价值。它能屏蔽人类活动产生的无线电干扰以及闪电、极光带来的无线电发射,因此被认为是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的绝佳地点。同时,利用月球背面独特的无线电环境,可填补0.1~1MHz频段的空白,有望在太阳风激波、日冕物质抛射和高能电子束的产生机理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的成果。

嫦娥四号带有低频射电频谱仪、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器和中性原子探测器。其中,低频射电频谱仪用于探测0.1~40MHz范围内的太阳低频射电特征和月表射电环境: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用于测量月表包括带电粒子、γ射线和中子的综合粒子辐射剂量及LET谱,以及测量月表快中子能谱和热中子通量。这将为未来载人登月安全活动和月表综合粒子辐射模型修正提供最新数据支持。此外,为了验证动植物在月面太阳自然光照和低重力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嫦娥四号着陆器上还搭载了一个重量为3公斤的月面微型生态圈,内含植物种子及昆虫卵等。

——《南方周末》2018年12月14日

材料三:

中科院研究团队通过对玉兔二号巡视器获取的光谱数据的分析发现,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与月球正面月海玄武岩质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展现出低钙辉石的光谱特征,并暗示有大量橄榄石的存在。进一步的分析证实,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物质中揪视石相对含量最高,低钙辉石次之,仅含有很少量的高钙辉石。这种矿物组合很可能代表了源于月慢的深部物质。

对覆盖着陆区域的高分辨率遍感图像数据和高光谱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着陆器和月球车位于玄武岩“平原”的撞击溅射物上,这些溅射物来自东北方向的芬森撞击坑。

科学家李春来说,南极-艾特肯盆地(SPA盆地)被认为是太阳系内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同时,SPA盆地深达13公里,是月球上最深的撞击盆地,很可能会挖出月壳深处甚至月慢的物质。40多亿年前SPA盆地形成时已将月壳减薄或完全剥离。芬森坑是由小天体撞击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表面而形成,其犹如在南极—艾特肯盆地表面打的一口“深钻”一般,进一步将南极-艾特肯盆地表面以下月球更深部物质挖掘出,产生的溅射物四处抛射,呈辐射线搬布在冯·卡门撞击坑”平原”上。因此,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仪分析到的对象,正是芬森撞击坑挖掘、抛射到冯·卡门撞击坑表面的月幔物质。

此次基于探测数据的研究结果,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的正确性,加深了人类对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

——《中国青年报》2019年5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12月8日我国无人探测器嫦娥四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的冯·卡门陨石坑,这项世界创举有助于揭开月球背面的一系列秘密。
B.冯·卡门陨石坑是由小陨石撞击南极—艾特肯盆地,导致表面被吹走,内部岩石熔化之后覆盖了表面形成的坑洞。洞内有许多被称为辉石的矿物。
C.月球背面拥有独一无二的探索价值,它既是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也是研究太阳风激波、日冕物质抛射和高能电子束的产生机理的绝佳地点。
D.中科院研究团队分析月球正、背面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证实月球背面的土壤主要由橄榄石、低钙辉石、高钙辉石等源于月幔的矿物组成。【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预降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里的冯·卡门陨石坑,受科研目的和探月任务的影响,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
B.月球背面能屏蔽人类活动产生的无线电干扰以及闪电、极光带来的无线电发射,为“玉兔二号”与地球相互传递信息带来了困扰。
C.嫦娥四号着陆器上搭载内含植物种子及昆虫卵等的月面微型生态圈,这项实验对人类未来在地外星球生存具有重大意义。
D.着陆区来自东北方向的芬森撞击坑的减射物的光谱特征,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正确性。【小题3】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工程的重要任务有哪些?请阅读上述三则材料,分要点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的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然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赋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念离人和家园,就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了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根据,因而不能是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木鱼

周海亮

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

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雕塑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说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败落与贫穷。

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诞。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钢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木头雕刻而成的鱼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写到了一个望不到尽头的饥饿的年代,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又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满桌的人都知道桌上的那条鱼是假鱼,但是都不愿说破,这反映了村里人虽然贫穷但都好面子的老好人性格特征。
C.一条木鱼竟能“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略带夸张的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美食对饥饿的冬子的诱惑。
D.一条木鱼,影响了冬子的一生,冬子曾经感到羞愧、困惑,而当他决定把长满虫眼的木鱼带回家的时候,或许已得到了解脱。
【小题2】文章说“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这里的“沉重”是指什么?
【小题3】小说以冬子在生日那天将木鱼烹调好,端上桌让儿子吃鱼作为结尾,请说说这样安排的用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墙上的图画
丁肃清
珍奶把一大盘刚出锅的羊肉放在桌上,一边吹拂着烫痛了的手指一边说:“趁热吃!清炖羊肉。”
飘飘袅袅的热气弥漫着异香,诱引得我的喉头连连蠕动。为欢迎我回老家来,她特意让人宰了一只羊。我是珍奶抱养长大的,对老人家情同生母,时常回老家探视,已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看着我大口的吞咽,珍奶慈祥的脸上如暖风吹皱了的一池春水,细细密密的皱纹每一条都笑着。
“你爷在世时也好吃肉。”她说,“三天没肉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爷去世已经多年,可是每当我同珍奶叙话,她总是提起爷这个话题。这一次,她又讲了那个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故事:“打日本那时,你爷是上八路,轻易不敢回家来,怕汉奸告密。有一天晚上回来,浑身上下成了泥人,躺在坑上就。呼噜呼噜’地睡,那脚上黑压压的一片蒺藜刺儿,我用针一根一根地挖,他都睡不....
儿时就听珍奶说这故事,那时候珍奶的故事美妙,像童话。如今听起来淡了,淡得像一碗白开水。真想让珍奶多说点别的,可提起爷过去的事情,她总是十分投入,唠叨个没完。
院里。“哗、咩”地颤抖着几声羊叫,像小孩子的哭泣。我莫名其妙地被吞下去的羊肉噎住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拔撩着我的心。从窗子往外看,不见有羊的影子。只从窗外的墙根下传来一声声的羊明。
珍奶见状出门。我随出。门外的墙上,挂着一张尚深的山羊皮,正是珍奶为招待我刚宰的那只羊。墙根下,站着珍奶喂养的另一只羊,它仰起头,在墙上那张羊皮上依偎,深深地在那皮毛上舔、舔....的心为之震颤。
珍奶牵开那只羊,说:“这东西,还有灵性哩!”那一晚,我的胃里毛扎扎地难受,没有情绪同前来串门聊天的乡邻叙话。珍奶却说得高兴。少不了又提起爷的故事:“天他摸黑儿回家来,躺在坑上就‘呼噜呼噜’地睡,那脚上的蒺藜刻儿,黑压压的一厚层,用针一根一根地挖,他都睡不醒……”
说得我真有些不耐烦,就说:“老提这事儿千嘛?说点别的好不好?”
灯光下,珍奶的脸刷地变红,对众人尴尬一笑,久久不语。第二日,我要离家归城。在院里,我发现墙上少了那张羊皮,却留下了一个灰暗色的羊皮印儿,清清楚楚依然在目。这时珍奶正收拾行李袋,嘱咐着为我送行。那只山羊“咩、咩”地叫着猛然出,蹭在那墙上,在皮毛留下的印迹上猛舔:“沙一沙一一沙”,肯砖上的沙粒落地,这是我平生见到的最壮烈的一幕。
车窗外,一路的风声雨声,全像是那只山羊舔墙的“沙沙”声……我固守了多年的一种进化观轰然坍塌:只有人类才有思维有情感?不是这样!那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鸟一虫,或许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呢!
又过了很久,回故里探望珍奶。她像是一下子老了,满头的银白,没有了以往甜甜的笑意,脸颊的皱折紧板板地滞结在一起,话也少,只是忙里忙外为我烧火做饭。
她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
我漫步在院里,又瞧见那面墙壁上,上面隐隐约约还有那张羊皮的印迹,印迹上斑班条条涂满艳红,像一幅绝妙的图画。我断定,那是那只山羊舔上去的舌血!
只是不见了那只生灵。问及它,珍奶说:“不忍看它舔场的样儿,赶集把它卖了。”
真叫人感慨。动物虽然不会说话,无法与人沟通,可它们何尝没有悲欢离合的敌事。动物尚且有情有感,何况人呢!于是,我顿生怜悯:七十五岁高龄的珍奶,孤独寂寥的珍奶,用心血和爱把我造养成人的珍奶,岁月沧桑积蓄在她心中的情感像一部厚厚的家传宝书,我竟然一点没有读懂!
珍奶仍在默默地拾掇家务。
我在等她再说起爷的故事,再听听她讲……你爷回来在炕上呼噜呼噜就睡了,那脚上的蒺藜刺儿压压 的一层,用针一根一根地挑都挑不醒他……那个故事。
可珍奶终究没有再讲。现在我懂了,爷的故事原本就是珍奶心中遮风档雨的一面墙。她是在用心系念,在那墙上描绘图画!
我真笨,在那鲜灵灵的绘画前,我竟然如此地麻木不仁!
真想哭,于是我拉珍奶坐下,还像孩童时那般端坐在她的面前,对她说:想听听你讲爷的故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就描写珍奶湍出清炖羊肉给我吃的情景,是为下文写另一只羊与墙上的羊皮相依偎、不断舔舐墙上印迹理下伏笔。
B.小说中多次描述“爷”的故事,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在人物刻画上使珍奶的形象更加丰满。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我”再次回到故里,珍奶“满头的银白……话也少……”的细节,表现了珍奶对我的疏远。
D.小说主题深刻,“我”从羊的行为中懂得了真正的孝顺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陪伴,更应从精神上去理解和关心老人。
【小题2】“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与凸显主题,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铜梦·流变
二块废弃的铜片,在漂流人间数千年后,又被投掷在高温的熔炉里重新提炼,洗浴身上所有的杂质。他重新融入精纯的铜浆之中,和所有的同伴化为新的整体。
他曾蕴在铜山中和其它元素结缡为幻美的结晶,曾经被熔铸为远古时代的巨鼎,曾经是皇帝花苑中伫立台阁上的铜鸟,曾经被压缩为打印上年号与币值的制钱,曾经被僧人牢牢钉死在山门上成为衔住门环的狮头环扣,他又化身为扰人的滴漏,夜夜震动易碎的诗人心房。那些记忆渗透在他的梦中,而沸腾的锅炉正将一切的意识都煮成氤氩的蒸汽。
当他清醒过来,已经成为一具魁梧塑像的颜面,迎着晨曦,他感受到清凉的南风。眼前是一座城市,一层层的楼房乱中有序的铺展成巨大的扇形视野。到了正午,他被娇纵的阳光晒得烫热,焕发出强烈耀目的金属色泽,车辆们都得绕着他台座周围的圆环缓缓通行。
塑像傲视的立姿成为市景的一部分,他不再是一群铜分子的凝聚体了。即使过去的历史已经模糊得无法辨识,他却毫不在意。
他开始相信自己是塑像人物的化身,他甚至顿悟到什么是寂寞。对于铜本身而言,寂寞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情绪,他也曾经蛰伏在看不见光的矿脉深处,地球自转了几十亿年也不曾让他如今一般触发寂寞的念头。接着,他慢慢相信自己拥有心灵,意识到自己正在无声的意识着这个世界。从行人的眼光中,他看出了塑像人物和人民之间那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情感,他从人类眼光的变化体悟出崇高与敬畏之间的不同。崇高是一种无法用言辞超越、更谈不上有任何可能被具体描述的心灵震撼;而敬畏,仅仅是一种避凶趋吉的礼仪。
他也意识到这座铜像似乎也寄藏了人类的梦,而且是许许多多哭嚎失声的梦。他遁入塑像尊者的生命史里,体会这种身着戎装,僵直的站立在市区中央的困惑。
塑像人物生前最骄傲的手势完全呈显在台座上方,塑像的脸庞上也镂刻出一连串战争遗留下的凿痕。
 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
颜面上的铜,也开始目睹那个人过去的荣光,每当他举起右拳向忠诚的子民们宣告祖国人民的使命时,无数人群如痴如狂的被那种神妙的手势导引……
颜面上的铜,早已失去了光泽。他最后学到的感情是自怜。灵巧的鸽子在塑像的肩授和军帽上漫无节制的排泄。随着塑像的陈旧,路人不再有崇高的震撼,不再有敬畏的眼神,他们以鄙夷取代了礼赞;最后路人连鄙夷的心情都没有,他们回报塑像的是无表情的冷漠。
在这座城市有史以来首度被侵略者攻陷的时候,铜像的眼睛流出了金属结晶构成的眼泪:他仍然屹立着,直到这座城市光复后,才被自己的同胞推倒,送进陈旧老迈的炼铜厂。
从每个城市送来的、一式一样的铜像如同巨大的弃尸,无理的横陈肢体,彼此压挤,等待着分解,以及毁灭。
颜面上的铜块再度被解放了,但是马上又被模铸成形,这次他被分割成几百发尖锐闪亮的子弹。当他们以高速呼啸着破空的穿入人体,一切多余的梦境都在血光中归于寂灭。
(本文作者是台湾作家林煜德,《流变》是《铜梦》中的一个章节)
【小题1】根据本文内容,请分点概括叙述“铜”的“流变”历程。(4分)
【小题2】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塑像”从铸造到毁灭的过程,试分析其中蕴涵的寓意。( 6分)
【小题3】本文的结尾具有可多向解读的广阔空间:若从积极的方面评价,这个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若从消极的方面评价,其缺点是什么?(以上两问选做一问)( 7分)
【小题4】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思想深邃,行文思路大开大阖,借写铜的“流变”,以冷峻犀利的目光透视从远古到当代的人类文明史,以此表达作者对历史的看法。
B.本文作者构思巧妙,赋予本是一种金属的铜以丰富的人格内涵,“铜”的流变史实则就是铜造福人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
C.“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这句话在文中起转折作用,表明曾经清醒的“铜”在目睹了人们对塑像的态度变化后变得迷茫。
D.本文在意象的营造上具有浓郁的寓言色彩,象征手法的运用自然贴切、不露痕迹;看似客观的描写中,实则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取向。
E. 本文没有艰涩的词语,也不用怪异的文句,只在冷静的叙述中让思想自然的流淌,语言内蕴丰富而富有张力,让读者在思考中获得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