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从南北文化互动看江南地域精神(节选)
陈国灿
无论是自主开放还是灵活变通,都是江南社会面对中原文化的扩散而作出的反应。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说,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江南社会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文化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江南在大一统文明体系中所处地位的转变。充满自信和极具浪漫的“盛唐气象”,是中原文化走向鼎盛的反映。不过,在这种现象的背后,中国社会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尤其是入宋以后,伴随着江南社会的全面飞跃,这场变革日益显现出来。
唐宋之际江南社会的腾飞是在开拓创新的基础上出现的,许多方面是对中原文化传统的反拨。佐竹靖彦认为,宋代的社会变革“是由农村时代向城市时代推进的社会构造的变化和由宗教时代向学问时代演变的文化形态的变化”。说此期中国社会开始由农耕文明时代转向城市文明时代似值得商榷,但城市在江南社会的变革中确实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从原本高度统一和封闭、保守的统治据点,到多样、开放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心和商品市场中心地,城市形态的这种转变,引发了社会、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的一系列新动向。在社会领域,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冲破了传统世袭性社会士、农、工、商截然区分的身份限制,推动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重组;在经济领域,城市工商业的兴盛和市场活动的扩张,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越来越多呈现出商品化趋势;在文化领域,市民文化既源于士人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雅、俗对立的二元结构,属于雅、俗共体的新型文化形态,表明社会文化重心开始由士人阶层转向社会大众;在思想领域,市民意识并不局限于重商逐利的价值观,还包括平等自主的社会观、求富裕的人生观和自由开放的生活观。所有这些变革,使江南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不仅冲破了长期以来由中原文化引导的社会模式,而且跻身中华文明的主流行列。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开拓创新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互动意识,成为江南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精神。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即便在专制统治日益僵化的明清两代,江南地区依然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无怪乎康熙由衷地赞叹:“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中国新闻网2011年9月16日)
【小题1】请简析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答:  
【小题2】作者从哪个角度阐述入宋以后江南社会变革的?这种变革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表现出来?(6分)
答:     
【小题3】为什么说开拓创新成为江南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精神?(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3-20 09:4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把数据存在“云”里
传统的数据备份办法存在着病毒威胁、硬件损坏、存储设备不稳定等诸多弊病和限制,而且不能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利用无线上网等方式传输数据的要求。云存储技术正是迎合了绝大多数用户“安全、稳定、便捷”的第三方存储需求应运而生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够把设备连接上网,你都可以把重要的数据备份到仿若飘忽在你头顶的“云”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云存储。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对云计算的具体运用。它是指将集群应用、网络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联合起来协同工作,并通过一定的应用软件或应用接口,对用户提供一定类型的存储服务和访问服务。云存储让用户不用依赖于计算机的内部存储以及单独购买存储设备,只是通过数据的网络上传就能随时使用存储的数据。云存储能够实现数据的即时存储和数据的便捷共享。
云存储可以支持多种应用方式,如云备份、云数据共享、云资源服务等,也可以提供标准化的接口给其他网络服务使用。云存储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空间分配,能够大大减少移动存储设备的使用,这是其他装备、软件系统所无法取代的。自2008年出现云概念开始,云存储就紧随着云计算的步伐,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云储存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件的大容量分享,用户可以把数据文件保存在云存储空间里;另一种是云同步存储模式。
相对于原有的存储模式,云存储主要有以下优点:存储容量大、成本低,存储设备根据用户需求合理分配空间,用户不用担心空间不足;易拓展,根据服务器使用人数和空间扩展存储空间,不影响前端用户的使用;数据同步,有效避免了介质存储造成数据丢失损坏的问题,对服务器采用磁盘阵列和磁带脱机备份方式,保障了数据的安全;对数据的存储不需要任何硬件设备,只需要依托计算机或者手机等移动设备,通过指尖的点击和屏幕的触碰就能够实现数据的存储,十分高效、便捷。而且,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实现云存储,让数据的存储随时随地;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依靠计算机或移动设备随时访问数据,实现网内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减少了传统的资源交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不过,目前绝大部分企业或政府部门还不是很放心把单位的重要数据保存到“云”里去,究其原因还是对数据安全性的忧虑。个人用户同样担心自己隐私数据的泄露。可以说,安全问题是对云存储服务的最大挑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云存储服务的生死存亡。运营商必须采用合适的安全技术来保证数据的秘密性与安全性。而且,当我们备份较大数据的时候都不希望耗费太长的时间,也就是上传下载的速度要快,这就对网速的分配、网络设备的性能和共享服务提供商的管理机制提出更高要求。云储存是今后存储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云存储服务是一个巨大的、极富潜力的朝阳产业。只有网速、安全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普及,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云”技术才能够真正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高科技的福音。
(选自《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云存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存储给用户提供了一定类型的存储与访问服务,它是将集群应用、网络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联合起来协同工作,并以应用软件或应用接口为载体提供服务的。
B.云存储技术克服了传统数据备份中的不安全、不稳定和不便捷等诸多弊端而产生的,它能够满足很多用户的第三方存储要求。
C.云储存能够实现数据的即时存储和便捷共享,让用户只用依赖于数据的网络上传,就可以使用数据。
D.云存储功能强大,不仅可以支持多种应用方式,还可以进行合理的空间分配,代替了移动存储设备的使用。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云存储相对于传统的存储模式具有容量大、成本低、效率高、方便管理、方式灵活等优点,但是很多企业和政府部门担心自己的隐私数据被泄露,不放心将单位的重要数据通过云存储保存。
B.云存储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它是一个极富潜力的朝阳产业,但安全问题是制约它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只有不断创新和普及安全等相关技术,云技术才可能真正地给消费者带来便利。
C.云存储数据存储是对传统数据存储的改变,服务器拥有很大的空间扩展存储空间的能力,有效避免了介质存储造成数据丢失损坏的问题,保证了数据的安全。
D.云存储的用户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点,依靠计算机或其它移动设备可以随时访问数据,使得网内资源可以共享,相对原有的存储模式更高效。
【小题3】(小题3)下列情形中,不属于云存储技术应用的一项是(3分)()
A.昌东小区王先生将电子文档放到互联网上个人存储空间进行备份。
B.昌南中学积极推进网络教学,学生通过网盘向老师交作业,不同科目作业直接提交到对应老师的网盘中,便于老师进行检查。
C.昌西银行专门建立信息安全中心每日进行数据磁带备份,以保证在突然发生重大灾难时能够迅速恢复重要数据。
D.昌北公司为刚成立的中小企业,没有空闲资金购置存储设备,使用了空间租赁服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好人蔡元培
蔡元培这个名字似乎总是和北京大学以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联系在一起,诚然,这是蔡元培的卓著功勋,但以此标签化蔡元培,却也太过简单了。
蔡元培首先是一个好人,在亲朋好友的记忆中,他似乎从来没有发过火,总是一副谦虚和善的面容连说话的声音都很低沉,按他夫人的话就是:“蔡先生这人真是好伺候,饭烧好了也吃,饭烧煳了也吃。”
蔡元培的“好”不仅施与亲友,更施与学生。凡是北大的学生,在蔡元培面前都可以毫无顾忌地高谈阔论,而蔡元培总是微笑地看着他们,就像一个宽容一切的老爷爷。
不过,历史记住的却不是蔡元培的“好”,而是他革命家的身份。
藤元培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实打实的兵戎相见。在蔡元培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校长候客室正中有一个玻璃架,架子里放的都是炸弹和手榴弹。原来,蔡元培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为革命党人采购这些武器。
蔡元培的“好”遮盖不住他身上的锋芒,这种锋芒在很多时候虽然是无形的,但足够让一切自大的人赧颜。林语堂曾亲眼看到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是怎样被蔡元培的锋芒震慑住的:
伦敦举行伯录顿中国名画展,派代表来南京和上海监选故宫博物院名画。蔡先生当然参与其事。外国代表中有一位是法国汉学大家伯希和。我们四五人在一室一室巡行观览之时,伯希和滔滔不绝地表示其内行。这张宋画,看绢色不错,那张徽宗的鹅,无疑是真的,墨色如何,印章如何。蔡先生却一声不响,不表示意见,只是口口客气地说“是的,是的”。后来伯希和忽然不说了,他若有所觉,有点怕了,不知在蔡先生面前出丑了没有。
伯希和当然怕得有理。蔡元培曾为清朝进士,官居翰林院编修,对于旧学新学,皆有很深造诣,他能慧眼识出各派人物身上的才学和本事。自身没有对学问的极高眼光,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蔡元培学问精深,但更为人称道的是对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尊重。蔡元培和胡适在《红楼梦》研究中的观点大相径庭,蔡元培代表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力图把小说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考证“本事”;胡适代表红学研究中的“考据派”,强调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胡适讽刺蔡元培的研究方法为“大笨伯猜笨谜”,用词可谓相当尖刻了。可蔡元培并没有因此与胡适交恶,相反,他还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对手找材料。胡适为了证明曹雪芹的身世,急需清朝人写的《四松堂集》,但是各处寻觅均无果,最后还是蔡元培帮他找到了。
蔡元培不是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也不是在北大当校长时间最长的,但世人知道的北大较长,往往只有蔡元培一人。
蔡元培和教育的缘分不是从北大开始的,辛亥革命成功后,蔡元培即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即使在袁世凯窃国以后,仍然保留了蔡元培的教育总长职位。但蔡元培看透了袁世凯的野心,很快辞职到欧洲留学。他可能是史上最有趣的留学生,以前教育总长的身份到了欧洲,而四十多岁的他因为怕校方拒收大龄学生,竞瞒报了年岁,他瞒报得还不少,年龄一栏,他填的是35岁。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邀请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一一这虽然不是最好的安排,但对于蔡元培的救国理想来说,已经是相当好的机会。他答应了。
蔡元培要接手的北京大学买际上是一个烂摊子,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官员们的子弟,而老师教的和学生学的也无非是做官经商那一套。虽然顶着大学之名,但早就没有大学之实了。
蔡元培的委任状下达之后,他没有急着到北大上任,而是三顾茅庐,到上海请陈独秀到北大担任文科学长。学生们还没等到纂元培,却先等到了蔡元培发表陈独秀为文科学长的命令。
有意思的是,蔡元培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陈独秀,竟然还伪造了陈独秀的简历——陈独秀虽然思想超群,却并没有学历,而蔡元培大胆地称陈独秀是“东京日本大学毕业”,着实将一帮势利学生给唬住了。当一切就绪时,蔡元培发表了他的校长就职演说:
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砺德行。……
三曰敬爱师友。……
蔡元培的北大生涯从1916年12月到1927年8月,十多年的功夫,他把北大改造成一个真正的大学,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辜鸿铭等一批奠定北大教育传统的人物都由他收入帐下。当然,对历史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他把一个死气沉沉的老爷学校变成了勇于担当的革命学校,其标志就是以北京大学师生为领导的五四运动。
因为有了蔡元培,北大恢复了教育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功能,从此以后,无论政府的兴亡与否,中国的精神命脉再也不会断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转引林语堂的记录,将蔡元培的深藏不露与伯希和的夸夸其谈两相对照,尖锐地讽刺了伯希和不懂装懂伪汉学家嘴脸。
B.袁世觊窃国后保留了蔡元培的教育总长职位,他却挂冠欧游;黎元洪任命蔡元培当北大校长,他欣然应聘,足见其爱憎分明。
C.评价蔡元培的学问。不能单凭他的学术著作,还要看他的出身和地位,更要看也对学问的眼光.他慧眼识才最能说明问题。
D.蔡元培是一个富有革命精神的学者,他为革命党采购武器.提倡自由,延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都是革命性的体现。
E.文章多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蔡元培与胡适在红学研究方面进行对比,使蔡的温和大度与胡的尖锐激烈展现得淋漓尽致。
(2)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对教育事业做出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3)这篇传记突出了蔡元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相关材料进行概括和分析。
(4)文章题为“好人蔡元培”,却又有两处写到他的“坏”:到欧游留学时瞒报年龄;为陈独秀伪造简历。对此,应该如何理解?请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春天去看肖邦
肖复兴
①说来真巧,去肖邦故居那天,正好赶上是春分。   
②肖邦故居位于华沙市区50公里外一个叫做沃拉的小村。车子驶出市区,便是一片开阔的原野,平坦的土地大部分裸露着,还没有返青,到处是一丛丛亭亭玉立的白桦树,一片片的苹果树和樱桃树,油画一样静静地站立在湛蓝的天空之下。再晚一个多星期,田野就绿了,果树都会开花,那样的话,肖邦会在缤纷的花丛中迎接我们了。
③肖邦故居的门口很小,里面的院子大得出乎我的想象,虽还是一片萧瑟,但树木多得惊人,深邃的树林里铺满经冬未扫的厚犀树叶,疏朗的枝条筛下雾一样飘曳的阳光,右手的方向还有条弯弯的小河,宁静得如同旷世已久的童话,阔大得如同一个贵族的庄园。肖邦的父亲当时只是参加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失败后跑到这里教法语的一个法国人,破落而贫寒,怎么可能买得起这么大的庄园?我真是很怀疑,无论是波兰人还是我们,都很愿意剪裁历史而为名人锦上添花,心里便暗暗地揣测,会不会是在建肖邦故居时扩大了地盘?
④那幢在繁茂树木掩映下的白色房子,就是肖邦的故居了。房子不大,倒很和肖邦当时家境吻合。如果房前没有两尊肖邦的青铜和铁铸的雕像,和村里其他普通的房子没有什么两样。它中间开门,左右备三间小屋,如今成为了展室,展柜里有肖邦小时候画的画,他的画很有天分,还有他送给父亲的生日贺卡,是他自己亲手制作的。墙上的镜框里陈列着1821年肖邦12岁时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的手稿:降A大调波罗乃兹。五线谱上的每一个音符都写得那样清秀纤细,让我忍不住想起他的那些天籁一般的夜曲。
⑤客厅的一侧,有一个拱形的门洞,门洞的后面是一扇窗,走过去一看才知道,那里就是肖邦出生的地方,竟然只是一块窄窄的长务,长有五六米,宽却大概连1米都不到,因为中间放着一个大花瓶就把宽的位置占满了。
⑥实在想象不到肖邦出生在这里,家里还有别的房间,为什么他的母亲非要把他生在这样一个憋屈的角落里?命定一般让商邦短促的一生难逃命运多蹇的阴影。
⑦肖邦只活了39岁,命够短的。在这39年里,只有前9年的时光,肖邦生活在沃拉这里,那应该是他最无忧无虑的时候,以后的岁月里,疾病和情感的折磨,以及在异国他乡的颠沛流离,一直影子一样苦苦地跟随着他,直至最后无情地夺去他的生命。肖邦的母亲是纯粹的波兰人,富有教养,弹得一手好钢琴,给予他小时候良好的音乐启蒙。肖邦就是在这里和瑞夫纳老师学习钢琴,那一年,他才6岁。8岁的时候,他登台华沙演奏钢琴,引起轰动,被称为“第二个莫扎特”。瑞夫纳说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再教他的,建议他去华沙。他去了华沙,和华沙音乐学院的院长约瑟夫·埃尔斯纳系统地学习音乐,又是埃尔斯纳建议他去巴黎,他去了巴黎,开创了音乐新的道路。
⑧在肖邦故居里迎风遥想肖邦的往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个那么弱小而疾病缠身的人,竟然可以让整个欧洲为之倾倒,让所有的人对波兰当时一个那么弱小一直被人欺侮的国家与民族刮目相看,该是多么了不起。音乐常常能够超越某些有形的东西而创造历史。
⑨走出故居,沿着它的侧门走去,下一个矮矮的台阶,那里草木丛丛,更漂亮而幽静。忽然,传来一阵钢琴声,听出来了,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叙事曲,是从肖邦故居里传出来的。明明知道是从音响唱盘里播放出来的,却还觉得好像是肖邦突然出现在故居里,推开了置放钢琴的房间里的那扇窗子,为我们特意的演奏。
(选自《音乐这扇门》中国华侨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
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参观肖邦故居虽时值春分,原野并没有浓郁的春意,作者期待“再晚一个多星期”, 等春意渐浓时再来,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这次参观怀有不小的遗憾。
B.第⑦段补叙了肖邦短暂人生的主要经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承上启下,既照应了上文最后一句话,又自然地引出下文作者对肖邦艺术贡献的感慨。
C.作者怀疑后人“都很愿意剪裁历史而为名人锦上添花”,在建肖邦故居时扩大了地盘,表达了对因敬慕名人而改变历史事实的做法的不满之情。
D.文章结尾写听到从肖邦故居传来的一阵钢琴声,想像肖邦正在故居里为游客演奏,表现出肖邦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肖邦的深情缅怀。
E.作为一篇游览手记,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详细地描述了一路的所见所闻。再由实到虚,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小题2】作者来到肖邦故居院子,描写了什么样的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本文的语言意蕴丰富,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的文字。(4分))
五线谱上的每一个音符都写得那样清秀纤细,让我忍不住想起他的那些天籁一般的夜曲。
【小题4】作者说遥想肖邦的往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作为团队代表,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证书。以梅宏团队为研究主力,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研发的“云—端融合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改变了传统“白盒”互操作技术思路,提出颠覆式的数据互操作技术途径—“黑盒”思路,通过揭示信息系统内部基于云—端融合特性的计算反射机理,发明了通过系统客户端外部监测与控制实现业务数据和功能高效互操作的整套技术及平台,突破了信息孤岛业务数据和功能与第三方系统高效互操作这一制约大数据价值链上下游的“卡脖子”技术,使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事实上,对于互操作的研究已开展多年。传统互操作技术采用“白盒”思路,需要在全面了解信息孤岛内部实现细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用修地铁挖隧道打比方,“白盒”思路是把地铁沿线道路全部“打开”,做“明挖”,效率低、成本高、风险难控。因此,各国科学家一直在寻求互操作技术的突破。

梅宏和同事黄昰教授、张颖副研究员、刘譞哲副教授、郭耀教授、熊英飞副教授组成的核心研究团队,基于十余年系统软件研究,发现了信息系统内部基于云—端融合特性的反射回路,发明了“云—端融合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科研团队颠覆传统“白盒”路线,将信息系统视为“黑盒”,通过对系统客户端的外部监测与控制来实现系统业务数据和功能的高效互操作,消除了系统源码、数据库表、后台权限、原开发团队等“白盒”依赖,从而将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平均提升两个数量级。类比挖隧道用盾构机来替换传统开路挖地一样,这项“黑盒式”互操作技术就像盾构机,在获得用户授权后,就可以构造出连通不同系统的数据管道。如同水在水管、燃气在燃气管流动一样,各个系统的数据就在这些对应的数据管道中有序流动,实现了高效的互操作。

1992年,梅宏来到北京大学,师从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杨芙清院士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依托北京大学建设的“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立,梅宏担任实验室主任。在实验室成立的第二年,他带领的团队便以“新型构件化应用服务器PKUAS的研发”荣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实验室在教育部评估中被评为信息科学领域优秀重点实验室。

(摘编自柴葳《“黑盒式”互操作技术连接信息孤岛——访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梅宏团队》)

材料二:

黑盒式互操作技术原理

(信息:科技部)

注: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传来的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输出,或者存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材料三:

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要有“龙头”牵引。企业必须发挥主体作用,以产业需求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着力打通科技成果精化“最后一公里”。以“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的研究项目为例,打破信息孤岛是实施大数据战略的重大需求,因特睿团队将北大的这一基础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产品,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能力,他们共同研发的“燕云”技术及产品,累计打破数千个制约“互联网十政务”发展的信息孤岛,成为支撑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一项共性关键技术。

这几年,我国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取得了很大成效,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也有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围绕“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的主线,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不断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激发创新这个发展新引擎的最大驱动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摘编自余建斌《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要有“龙头”牵引,要有“先手棋”意识》)

【小题1】对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互操作技术采用“白盒”技术思路,需在全面了解信息孤岛内部实现细节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效率低、成本高、风险难控。
B.“黑盒”互操作技术不必依赖系统源码、数据库表、后台权限、原开发团队等,将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平均提升两个数量级。
C.各国对于互操作技术的研究已开展多年,各国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互操作技术的突破,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D.因特睿团队发挥“龙头”的作用,成功地将“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转化为“燕云”技术及产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将系统客户端比作感应器与效应器,将系统客户端与云端互操作接口比作反射回路,将深奥的科技原理变得通俗易懂。
B.材料二将黑盒式互操作技术中的云端系统比作中枢神经系统,形象生动地说明云端系统是黑盒式互操作技术的关键所在。
C.早在2008年,梅宏及其团队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9年1月8日,梅宏又带领他的团队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D.近几年,我国进一步改革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不断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了优势。
【小题3】结合材料分析梅宏及其团队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